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二冊19)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八
釋初品中六神通等【經】「菩薩摩訶薩欲住六神通,當學般若波羅蜜!」
【論】問曰:如贊菩薩品中言,諸菩薩皆得五神通,今何以言欲住六神通?
(【論】問:如贊菩薩品中說,眾菩薩都得五神通,現在為什麼說欲住六神通?)
答曰:五通是菩薩所得,今欲住六神通,是佛所得。若菩薩得六神通,可如來難!
(答:五通是菩薩所得,今欲住六神通,是佛所得。如果菩薩得六神通,可如此來難問!)
問曰:往生品中說:菩薩住六神通,至諸佛國,云何言菩薩皆得五通?
(問:往生品中說:菩薩住六神通,到一切佛國,為什麼說菩薩都得五通?)
答曰:第六漏盡神通有二種:一者、漏習俱盡,二者、漏盡而習不盡。習不盡故,言皆得五通;漏盡故,言住六神通。
(答:第六漏盡神通有二種:一、漏習都盡,二、漏盡而習不盡。因習不盡,說都得五通;因漏盡,說住六神通。)
問曰:若菩薩漏盡,云何復生?云何受生?一切受生,皆由愛相續故有。譬如米,雖得良田時澤,終不能生;諸聖人愛糠已脫故,雖有有漏業生因緣,不應得生!
(問:如果菩薩漏盡,如何再生?如何受生?一切受生,都由愛相續而有。譬如米,雖得良田時澤,終不能生;眾聖人因愛糠已脫,雖有有漏業生因緣,不應得生!)
答曰:先已說,菩薩入法位,住阿鞞跋致地,末後肉身盡,得法性生身。雖斷諸煩惱,有煩惱習因緣故,受法性生身,非三界生也。
(答:先已說,菩薩入法位,住不退轉地,末後肉身盡,得法性生身。雖斷一切煩惱,因有煩惱習因緣,受法性生身,不是生三界啊。)
問曰:阿羅漢煩惱已盡,習亦未盡,何以不生?
(問:阿羅漢煩惱已盡,習也未盡,為什麼不生?)
答曰:阿羅漢無大慈悲,無本誓願度一切眾生;又以實際作證,已離生死故。
(答:阿羅漢沒有大慈悲,無本誓願度一切眾生;又因實際作證,已離生死。)
複次,先已答有二種漏盡,此中不說菩薩得漏盡通,自言欲得六神通者,當學般若波羅蜜。六神通義,如後品中佛所說。上贊菩薩品,亦已說菩薩五神通義。
(又,先已答有二種漏盡,此中不說菩薩得漏盡通,自說欲得六神通的,當學般若波羅蜜。六神通義,如後品中佛所說。上面贊菩薩品,也已說菩薩五神通義。)
問曰:神通有何次第?
(問:神通有那些順序?)
答曰:菩薩離五欲,得諸禪,有慈悲故,為眾生取神通,現諸希有奇特之事,令眾生心清凈。何以故?若無希有事,不能令多眾生得度。
(答:菩薩離五欲,得眾禪,因有慈悲,為眾生取神通,現眾希有奇特的事,使眾生心清凈。為什麼?如果沒有希有的事,不能使多眾生得度。)
菩薩摩訶薩作是念已,繫心身中虛空,滅粗重色相,常取空輕相,發大欲精進心,智慧籌量心力能舉身未?籌量已,自知心力大,能舉其身。譬如學趠,常壞色粗重相,常修輕空相,是時便能飛。
(菩薩摩訶薩作此念後,繫心身中虛空,滅粗重色相,常取空輕相,發大欲精進心,智慧籌量心力能舉身不能?籌量已,自知心力大,能舉自己的身。譬如學跳躍,常壞色粗重相,常修輕空相,此時便能飛。)
二者、亦能變化諸物,令地作水、水作地、風作火、火作風,如是諸大,皆令轉易。令金作瓦礫,瓦礫作金,如是諸物各能令化。變地為水相,常修念水令多,不復憶念地相,是時地相如念即作水,如是等諸物皆能變化。
(二、也能變化眾物,使地作水、水作地、風作火、火作風,象這樣眾大,都能使轉變。使金作瓦礫,瓦礫作金,像這樣的眾物各能使相互變化。變地為水相,常修念水使多,不再憶念地相,此時地相如念即作水,象這樣等眾物都能變化。)
問曰:若爾,與一切入有何等異?
(問:如果是那樣,與一切入有哪些差別?)
答曰:一切入是神通初道;先已一切入、背舍、勝處,柔伏其心,然後易入神通。
(答:一切入是神通初道;先已在一切入、背舍、勝處,柔伏其心,然後易入神通。)
複次,一切入中,一身自見地變為水,餘人不見;神通則不然,自見實是水,他人亦見實水。
(又,一切入中,一身自見地變為水,其他的人不見;神通則不然,自見實是水,他人也見實水。)
問曰:一切入亦是大定,何以不能令作實水,己身、他人皆見?
(問:一切入也是大定,為什麼不能使作實水,己身、他人都見?)
答曰:一切入觀處廣,但能令一切是水相,而不能令實是水;神通不能遍一切,而能令地轉為水,便是實水。以是故,二定力各別。
(答:一切入觀處廣,但能使一切是水相,而不能使實是水;神通不能遍一切,而能使地轉為水,便是實水。所以,二定力各別。)
問曰:二定變化事,為實為虛?若實,云何石作金、地作水?若虛,云何聖人而行不實?
(問:二定變化事,為實為虛?如果實,如何石作金、地作水?如果虛,如何聖人而行不實?)
答曰:皆實,聖人無虛也,三毒已拔故。以一切法各各無定相故,可轉地或作水相,如酥膠蠟是地類,得火則消為水,則成濕相;水寒則結成冰而為堅相;石汁作金,金敗為銅,或還為石。
(答:都實,聖人無虛啊,因三毒已拔。因一切法各各無定相,可轉地或作水相,如酥膠蠟是地類,得火則消為水,則成濕相;水寒則結成冰而為堅相;石汁作金,金敗為銅,或還為石。)
眾生亦如是,惡可為善,善可為惡。以是故,知一切法無定相故,用神通力變化,實而不誑。若本各各定相,則不可變。
(眾生也是這樣,惡可為善,善可為惡。所以,因知一切法無定相,用神通力變化,實而不誑。如果本來各各是定相,就不可變。)
三者、諸賢聖神通,於六塵中隨意自在,見好能生厭想,見丑能生樂想,亦能離好醜想行舍心,是名三種神通。此自在神通,唯佛具足。菩薩得是神通,游諸佛國;於諸異國語言不同,及在遠微細眾生不聞故,求天耳通。
(三、眾賢聖神通,於六塵中隨意自在,見好能生厭想,見丑能生樂想,也能離好醜想行舍心,這叫三種神通。此自在神通,唯佛具足。菩薩得此神通,游眾佛國;因對於各種不同佛國不同的語言,及在遠處微細眾生的聲音聽不到,求天耳通。)
常憶念種種多眾大聲,取相修行,常修習故,耳得色界四大造清凈色;得已,便得遠聞,於天人音聲,粗細遠近,通達無礙。
(常憶念種種眾生的大聲,取相修行,因為常修習,耳得色界四大造清凈色;得已,便得遠聞,對於天人的音聲,粗細遠近,通達無礙。)
問曰:如禪經中說:先得天眼,見眾生而不聞其聲故,求天耳通。既得天眼、天耳,見知眾生身形、音聲,而不解語言種種憂、喜、苦、樂之辭故,求辭無礙智。但知其辭,而不知其心故,求知他心智。
(問:如禪經中說:先得天眼,因見眾生而聽不到他的聲因,求天耳通。既得天眼、天耳,見知眾生身形、音聲,而不解種種表達憂、喜、苦、樂的語言,求辭無礙智。因但知他的言辭,而不知他的心,求知他心智。)
知其心已,未知本所從來故,求宿命通。既知所來,欲治其心病故,求漏盡通。得具足五通已,不能變化故,所度未廣,不能降化邪見、大福德人,是故求如意神通。應如是次第,何以故先求如意神通?
(知他的心後,因不知本所從來,求宿命通。既知所來,欲治他的心病,求漏盡通。得具足五通後,因不能變化,所度不廣,不能降化邪見、大福德人,所以求如意神通。應這樣次第,為什麼先求如意神通?)
答曰:眾生粗者多,細者少,是故先以如意神通;如意神通能兼粗細,度人多故,是以先說。
(答:眾生粗的多,細的少,所以先用如意神通;如意神通能兼粗細,度人多,所以先說。)
複次,諸神通得法異,數法異。得法者多先求天眼,以易得故。行者用日月、星宿、珠火,取是等光明相,常勤精進,善修習故,晝夜無異,若上若下,若前若後,等一明徹,無所掛礙,是時初得天眼神通。余次第得,如先說。
(又,眾神通得法不同,數法不同。得法的人多先求天眼,因為易得。修行的人用日月、星宿、珠火,取這些光明相,常勤精進,因為善修習,晝夜無異,或上或下,或前或後,等一明徹,無所掛礙,這時初得天眼神通。其他的順序得,如前面說的。)
複次,佛如所自得,為人說次第。佛初夜分得一通、一明,所謂如意通、宿命明;中夜分得天耳通、天眼明;後夜分得知他心智通、漏盡明。
(又,佛自己如何得的順序,為其他的人如何說。佛初夜分得一通、一明,所謂如意通、宿命明;中夜分得天耳通、天眼明;後夜分得知他心智通、漏盡明。)
求明用功重故,在後說。通明次第得,如四沙門果,大者在後。
(因求明用功重,所以在後說。通明次第得,如四沙門果,大的在後。)
問曰:若天眼易得故在前,菩薩何以不先得天眼?
(問:如果天眼易得而在前,菩薩何以不先得天眼?)
答曰:菩薩於諸法皆易無難,餘人鈍根故,有難有易。
(答:菩薩於諸法都易無難,因其他的人鈍根,有難有易。)
複次,初夜時魔王來欲與佛戰,菩薩以神通力種種變化,令魔兵器皆為纓絡。降魔已,續念神通,欲令具足,生心即入,便得具足神通。降魔已,自念一身云何得大力?便求宿命明,自知世世積福德力故。
(又,初夜時魔王來欲與佛戰,菩薩用神通力種種變化,使魔兵器都變為纓絡。降魔已,續念神通,欲令具足,生心即入,便得具足神通。降魔後,自念一身如何得的大力?便求宿命明,自知因世世積福德力。)
中夜時魔即遠去,寂寞無聲,慈愍一切故,念魔眾聲,生天耳神通及天眼明。用是天耳,聞十方五道眾生苦樂聲。聞聲已,欲見其形,而以障蔽不見故,求天眼。
(中夜時魔即遠去,寂寞無聲,因慈愍一切,念魔眾的聲音,生天耳神通及天眼明。用此天耳,聞十方五道眾生苦樂聲。聞聲後,欲見他們的形狀,因障蔽不見,而求天眼。)
後夜時既見眾生形,欲知其心故,求他心智。知眾生心皆欲離苦求樂,是故菩薩求漏盡神通,於諸樂中漏盡最勝,令眾生得之。
(後夜時既見眾生的形狀,欲知他們的心,而求他心智。知眾生心都想離苦求樂,所以菩薩求漏盡神通,在各種樂中漏盡最勝,使眾生得到它。)
問曰:菩薩已得無生法忍,世世常得果報神通,今何以自疑,既見眾生而不知其心?
(問:菩薩已得無生法忍,世世常得果報神通,今為什麼自疑,既見眾生而不知他們的心?)
答曰:有二種菩薩:一者、法性生身菩薩;二者、為度眾生故方便受人法身,生凈飯王家,出四城門,問老病死人,是菩薩坐樹王下,具六神通。
(答:有二種菩薩:一、法性生身菩薩;二、為度眾生而方便受人法身,生凈飯王家,出四城門,問老病死人,此菩薩坐樹王下,具足六神通。)
複次,菩薩神通,先有而未具足,今於三夜所得,是佛神通。行人法故,自疑無咎。
(又,菩薩神通,先有而未具足,現在在三夜所得,是佛神通。因行人法,自疑沒有過失。)
問曰:六神通次第,當初天眼,後漏盡通,亦有不爾耶?
(問:六神通的順序,當初天眼,後漏盡通,也有不是那樣的嗎?)
答曰:多先天眼,後漏盡智;或時隨所好修,或先天耳,或先神足。有人言:「初禪天耳易得,有覺觀四心故;二禪天眼易得,眼識無故,心攝不散故;三禪如意通易得,身受快樂故;四禪諸通皆易得,一切安隱處故。」宿命等三神通義,如十力中說。
(答:多先天眼,後漏盡智;或有時隨所好修,或先天耳,或先神足。有人說:「初禪天耳易得,因有覺觀四心;二禪天眼易得,因為沒有眼識,心攝不散;三禪如意通易得,因為身受快樂;四禪各種通都易得,因為是一切安穩處。」宿命等三神通義,如十力中說的。)
【經】「欲知一切眾生意所趣向,當學般若波羅蜜!」
【論】問曰:六通中已說知他心通,今何以重說?
(【論】問:六通中已說知他心通,現在為什麼重說?)
答曰:知他心通境界少,但知欲界、色界現在眾生心心數法,不知過去、未來及無色界眾生心心數法。凡夫通於上四禪地,隨所得通處已下,遍知四天下眾生心心數法。
(答:知他心通的境界少,但知欲界、色界現在眾生心心數法,不知過去、未來及無色界眾生心心數法。凡夫通於上四禪地,隨所得通處已下,遍知四天下眾生心心數法。)
聲聞通於上四禪地,隨所得通處已下,遍知千世界眾生心心數法。辟支佛通於上四禪地,隨所得通處已下,遍知百千世界眾生心心數法。
(聲聞通於上四禪地,隨所得通處已下,遍知千世界眾生心心數法。辟支佛通於上四禪地,隨所得通處已下,遍知百千世界眾生心心數法。)
上地鈍根者,不能知下地利根者心心數法;凡夫不知聲聞心心數法,聲聞不知辟支佛心心數法,辟支佛不知佛心心數法。以是故說:欲知一切眾生心所趣向,當學般若波羅蜜。
(上地鈍根的,不能知下地利根修行人的心心數法;凡夫不知聲聞的心心數法,聲聞不知辟支佛心心數法,辟支佛不知佛心心數法。所以說:欲知一切眾生心所趣向,當學般若波羅蜜。)
問曰:以何智能知一切眾生心心數法?
(問:用何智能知一切眾生心心數法?)
答曰:諸佛有無礙解脫,入是解脫中,能知一切眾生心心數法。諸大菩薩得相似無礙解脫,亦能知一切眾生心心數法。新學菩薩欲得是大菩薩無礙解脫及佛無礙解脫;
(答:眾佛有無礙解脫,入此解脫中,能知一切眾生心心數法。眾大菩薩得相似無礙解脫,也能知一切眾生心心數法。新學菩薩欲得這些大菩薩的無礙解脫及佛的無礙解脫;)
以此無礙解脫,知一切眾生心心數法。大菩薩欲得佛無礙解脫。以是故,雖已說知他心通,更說欲知一切眾生心所趣向,當學般若波羅蜜。
(用此無礙解脫,知道一切眾生心心數法。大菩薩欲得佛無礙解脫。所以,雖已說知他心通,更說欲知一切眾生心所趣向,當學般若波羅蜜。)
問曰:心所趣向,心為去、為不去?若去,此則無心,猶若死人;若不去,云何能知?如佛言:「依意緣法意識生,意若不去,則無和合!」
(問:心所趣向,心為去、為不去?如果去,此則無心,猶如死人;如果不去,如何何能知?如佛說:「依意攀緣法意識生,意如果不去,就沒有和合!」)
答曰:心不去不住而能知,如般若波羅蜜中說:一切法無來無去相,云何言心有來去?又言:諸法生時無所從來,滅時無所去;若有來去,即墮常見。
(答:心不去不住而能知,如般若波羅蜜中說:一切法無來無去相,如何說心有來去?又說:一切法生時無所從來,滅時無所去;如果有來去,即墮常見。)
諸法無有定相,以是故但以內六情、外六塵和合生六識,及生六受、六想、六思。以是故,心如幻化,能知一切眾生心心數法,無有知者,無有見者。
(一切法無有定相,所以但用內六根、外六塵和合生六識,及生六受、六想、六思。所以,心如幻化,能知一切眾生心心數法,沒有知的人,無有見的人。)
如嘆摩訶衍品中言:若一切眾生心心數法,性實有不虛誑者,佛不能知一切眾生心心數法;以一切眾生心心數法性實虛誑,無來無去故,佛知一切眾生心心數法。
(如嘆大乘中說:如果一切眾生心心數法,性實有不虛誑的,佛不能知一切眾生心心數法;因一切眾生心心數法性實虛誑,因為無來無去,佛知一切眾生心心數法。)
譬如比丘貪求者不得供養,無所貪求則無所乏短。心亦如是,若分別取相,則不得實法,不得實法故,不能通達知一切眾生心心數法;若不取相無所分別,則得實法,得實法故,能通達知一切眾生心心數法,無所掛礙。
(譬如比丘貪求的人不得供養,無所貪求就無所乏短。心也是這樣,如果分別取相,就得不到實法,因不得實法,不能通達知一切眾生心心數法;如果不取相無所分別,就得實法,因為得實法,能通達知一切眾生心心數法,無所掛礙。)
問曰:一切眾生諸心,可得悉知不?若悉知,則眾生有邊;若不知,何以故說欲知一切眾生心所趣向?云何佛有一切種智?
(問:一切眾生的各種心,可得全部知道不?如果都知,則眾生有邊;如果不知,為什麼說欲知一切眾生心所趣向?為何佛有一切種智?)
答曰:一切眾生心心數法,可得悉知。何以故?如經中說:一切實語中,佛最第一。若不能悉知一切眾生心,得其邊際者,佛何以言悉知?亦不名一切智人!而佛語皆實,必應實有一切智人!
(答:一切眾生心心數法,可得都知。為什麼?如經中說:一切實語中,佛最第一。如果不能全部知一切眾生的心,得他們的邊際,佛為什麼說全知?也不叫一切智人!而佛語都是實,必應實有一切智人!)
複次,眾生雖無邊,一切種智亦無邊,譬如函大蓋亦大。若智慧有邊,眾生無邊者,應有是難!今智慧及眾生俱無邊故,汝難非也。
(由,眾生雖然無邊,一切種智也無邊,譬如函大蓋也大。如果智慧有邊,眾生無邊,應有此問難!現在因智慧及眾生都是無邊,你的問難不成立啊。)
複次,若言有邊、無邊,此二於佛法中是置答。是十四事虛妄無實,無益故不應以為難!
(又,如果說有邊、無邊,此二問在佛法中是置答。此十四事虛妄沒有實,沒有益處所以不應用這難問!)
問曰:若有邊、無邊二俱不實,而佛處處說無邊。如眾生有痴愛已來,無始無邊;十方亦無邊際!
(問:如果有邊、無邊二種都不真實,而佛處處說無邊。如眾生有痴愛已來,無始無邊;十方也無邊際!)
答曰:眾生無邊,佛智慧無邊,是為實。若人著無邊,取相戲論故,佛說是邪見!譬如世間常、無常,二俱顛倒,入十四難中,而佛多以無常度眾生,少用有常。若著無常取相戲論,佛說是邪見虛妄。
(答:眾生無邊,佛智慧無邊,這是真實。如果人著無邊,取相戲論,佛說是邪見!譬如世間常、無常,二種見解都是顛倒,入十四難中,而佛多用無常度眾生,少用有常。如果著無常取相戲論,佛說是邪見虛妄。)
若不著無常,知無常即是苦,苦即是無我,無我即是空;能如是依無常觀入諸法空,便是實。以是故,知無常入真諦中是實。十四難中以著因緣故,說是邪見。是故說無常以明無邊,無邊故眾生厭生死長久。
(如果不著無常,知無常即是苦,苦即是無我,無我即是空;能象這樣依無常觀入一切法空,便是實。所以,知無常入真諦中是實。十四難中因為著的因緣,說是邪見。所以說無常以明無邊,因無邊所以眾生厭生死長久。)
譬如波梨國,四十比丘俱行十二凈行,來至佛所,佛為說厭行。
(譬如波梨國,四十比丘都行十二凈行,來到佛所,佛為說厭行。)
佛問比丘:「五恆河伽、藍牟佛、薩羅由、阿脂羅婆提、摩醯,從所來處,流入大海,其中間水為多少?」比丘言:「甚多!」
(佛問比丘:「五條河:恆伽、藍牟佛、薩羅由、阿脂羅婆提、摩醯,從所來處,流入大海,其中間水為多少?」比丘說:「很多!」)
佛言:「但一人一劫中,作畜生時,屠割剝刺;或時犯罪,截其手足,斬其身首;如是等血,多於此水!如是無邊大劫中受身出血,不可勝數。啼哭流淚,及飲母乳,亦如是。計一劫中一人積骨,過於鞞浮羅大山(此山天竺人常見,以易信故說),如是無量劫中受生死苦!」諸比丘聞是已,厭患世間,即時得道。
(佛說:「但一人一劫中,作畜生時,屠割剝刺;或有時犯罪,截斷他的手足,斬斷他的身首;象這樣等流的血,比這些水都多!象這樣無邊大劫中受身出血,不可勝數。啼哭流淚,及飲母乳,也是這樣。計一劫中一人積累下的身骨,過於鞞浮羅大山(此山天竺人常見,因易信所以說),象這樣無量劫中受生死苦!」眾比丘聽到這話後,厭患世間,即時得道。)
複次,聞十方眾生無邊故,心生歡喜,受不殺戒,得無邊福德。以是因緣故,初發意菩薩,一切世間眾生皆應供養。何以故?為度無邊世界眾生故,功德亦無邊。有如是等益,故說無邊。以是故說:悉知一切眾生心所趣向;如日照天下,一時俱至,無不遍明。
(又,因聽到十方眾生無邊,心生歡喜,受不殺戒,得無邊福德。因為這個因緣,初發意菩薩,一切世間眾生都應供養。為什麼?因為度無邊世界眾生,功德也無邊。有這樣等的利益,所以說無邊。所以說:全部知一切眾生心所趣向;如日照天下,一時都照到,無不遍明。)
【經】「菩薩摩訶薩欲勝一切聲聞、辟支佛智慧,當學般若波羅蜜!」
【論】問曰:何等是聲聞、辟支佛智慧?
(【論】問:什麼是聲聞、辟支佛的智慧?)
答曰:以總相、別相觀諸法實相,是聲聞智慧。如經中說:初以分別諸法智慧,後用涅槃智慧。分別諸法智慧,是別相;涅槃智慧,是總相。
(答:用總相、別相觀一切法實相,是聲聞智慧。如經中說:初用分別一切法智慧,後用涅槃智慧。分別一切法的智慧,是別相;涅槃智慧,是總相。)
複次,知是法為解、是法為縛,是流轉、是來還,是生、是滅,是味、是患,是逆、是順,是此岸、是彼岸,是世間、是出世間。如是等,分別二門諸法,名為聲聞智慧。
(又,知道這種法是解脫法、這種法是縛的法,是流轉、是來還,是生、是滅,是味、是患,是逆、是順,是此岸、是彼岸,是世間、是出世間。象這樣等,分別歸類成各種二門的一切法,稱為聲聞智慧。)
複次,三種智慧:知五受眾如是集、如是散、如是出,是味、是患、是離,三解脫門相應智。如是等,分別三門諸法。
(又,三種智慧:知五受眾這樣集、這樣散、這樣出,是味、是患、是離,三解脫門相應智。象這樣等,分別歸類為各種三門的一切法。)
複次,四種智慧:四念處智,法智、比智、他心智、世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不凈智、無常智、苦智、無我智,無常智、苦智、空智、無我智,法智、比智、盡智、無生智。如是等,分別四門諸法。
(又,四種智慧:四念處智,法智、比智、他心智、世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不凈智、無常智、苦智、無我智,無常智、苦智、空智、無我智,法智、比智、盡智、無生智。象這樣等,分別歸類成各種四門的一切法。)
複次,從苦法智忍慧,乃至空空三昧,無相無相三昧,無作無作三昧智;於其中間所有智慧,儘是聲聞智慧。略說:厭世間,念涅槃,離三界,斷諸煩惱;得最上法,所謂涅槃,是名聲聞智慧。
(又,從苦法智忍慧,乃至空空三昧,無相無相三昧,無作無作三昧智;於其中間所有智慧,都是聲聞智慧。略說:厭世間,念涅槃,離三界,斷各種煩惱;得最上法,所謂涅槃,這叫聲聞智慧。)
複次,如般若波羅蜜義品中說:智慧相,是聲聞智慧,是一智慧;但無方便,無大誓莊嚴,無大慈大悲,不求一切佛法,不求一切種智知一切法;但厭老病死,斷諸愛系,直趣涅槃為異。
(又,如般若波羅蜜義品中說的智慧相,是聲聞智慧,是一智慧;但無方便,無大誓莊嚴,無大慈大悲,不求一切佛法,不求一切種智知一切法;但厭老病死,斷眾愛系,直趣涅槃為不同。)
問曰:聲聞如是,辟支佛智慧云何?
(問:聲聞象這樣,辟支佛智慧如何?)
答曰:聲聞智慧,即是辟支佛智慧,但時節、利根、福德有差別:時名,佛不在世,亦無佛法,以少因緣,出家得道,名辟支佛;利根名異,法相是同,但智慧深入,得辟支佛道;福德名有相,或一相二相,乃至三十一相。
(答:聲聞智慧,即是辟支佛智慧,只是時節、利根、福德有差別:時的意思是,佛不在世,也沒有佛法,因少因緣,出家得道,名辟支佛;利根的名字不同,法相是同,但智慧深入,得辟支佛道;福德的意思是有相,或一相二相,乃至三十一相。)
若先佛法中得聖法,法滅後成阿羅漢,名為辟支佛,身無有相。有辟支佛第一疾者,四世行;久者,乃至百劫行;如聲聞疾者三世,久者六十劫;此義,先已廣說。
(如果在以前的佛法中得聖法,法滅後成阿羅漢,稱為辟支佛,身沒有相。有的辟支佛第一最快速的,四世修行成;久的,乃至百劫修行成;象聲聞快的三世修行成,久的六十劫;此義,前面已經廣說。)
問曰:如佛說,有四種沙門果、四種聖人,須陀洹乃至阿羅漢;五種佛子,須陀洹乃至辟支佛;三種菩提,阿羅漢菩提,辟支佛菩提,佛菩提。果中、聖中、佛子中、菩提中,皆無菩薩,云何言菩薩勝一切聲聞、辟支佛智慧?
(問:如佛說,有四種沙門果、四種聖人,須陀洹乃至阿羅漢;五種佛子,須陀洹乃至辟支佛;三種菩提,阿羅漢菩提,辟支佛菩提,佛菩提。果中、聖中、佛子中、菩提中,都沒有菩薩,為何說菩薩勝一切聲聞、辟支佛智慧?)
答曰:佛法有二種:一者、聲聞、辟支佛法,二者、摩訶衍法。聲聞法小故,但贊聲聞事,不說菩薩事。摩訶衍廣大故,說諸菩薩摩訶薩事:發心、修行、十地、入位,凈佛世界,成就眾生,得佛道。
(答:佛法有二種:一、聲聞、辟支佛法,二、大乘法。因聲聞法小,只贊聲聞事,不說菩薩事。大乘廣大,說一切菩薩摩訶薩事:發心、修行、十地、入位,凈佛世界,成就眾生,得佛道。)
此法中說菩薩次佛,應如供養佛;能如是觀諸法相是為福田,能勝聲聞、辟支佛。如是摩訶衍經中,處處贊菩薩摩訶薩智慧勝聲聞、辟支佛。
(此法中說菩薩次於佛,應如供養佛供養菩薩;能這樣觀一切法相這是福田,能勝聲聞、辟支佛。象這樣大乘經中,處處贊菩薩摩訶薩智慧勝聲聞、辟支佛。)
如寶頂經中說:轉輪聖王少一不滿千子,雖有大力,諸天世人所不貴重;有真轉輪聖王種,處在胎中,初受七日,便為諸天所貴重。所以者何?九百九十九人,不能嗣轉輪聖王種,令世人得二世樂。
(如寶頂經中說的:轉輪聖王少一位不滿千子,雖有大力,眾天世人所不貴重;有真轉輪聖王種,處在胎中,初受七日,便為眾天所貴重。為什麼?九百九十九人,不能傳承轉輪聖王種,使世人得二世樂。)
是雖在胎,必能紹胄聖王,是故恭敬。諸阿羅漢、辟支佛,雖得根、力、覺、道、六神通、諸禪、智慧力,於實際得證,為眾生福田,十方諸佛所不貴重。
(此雖在胎,必能紹胄聖王,所以恭敬。眾阿羅漢、辟支佛,雖得根、力、覺、道、六神通、眾禪、智慧力,於實際得證,是眾生福田,十方一切佛所不貴重他們。)
菩薩雖在諸結使煩惱欲縛三毒胎中,初發無上道意,未能有所作,而為諸佛所貴;以其漸漸當行六波羅蜜,得方便力,入菩薩位,乃至得一切種智,度無量眾生,不斷佛種、法種、僧種,不斷天上世間凈樂因緣故。
(菩薩雖在眾結使煩惱欲縛三毒胎中,初發無上道意,未能有所作,而為一切佛所貴;因其漸漸當行六波羅蜜,得方便力,入菩薩位,乃至得一切種智,度無量眾生,不斷佛種、法種、僧種,不斷天上世間凈樂因緣。)
又如迦羅頻伽鳥,在[穀-禾+卵中未出,發聲微妙,勝於余鳥;菩薩摩訶薩亦如是,雖未出無明[穀-禾+卵],說法議論之音,勝於聲聞、辟支佛及諸外道。
如明網經中說,慧命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是諸菩薩所說,若能解者,大得功德。何以故?是諸菩薩乃至得聞其名字,得大利益,何況聞其所說!
(又如迦羅頻伽鳥,在[穀-禾+卵]中未出,發聲微妙,勝於其它的鳥;菩薩摩訶薩也是這樣,雖未出無明[穀-禾+卵],說法議論之音,勝於聲聞、辟支佛及一切外道。)
世尊,譬如人種樹,不依於地而欲得其根、莖、枝、葉,成其果實,是難可得!諸菩薩行相亦如是,不住一切法而現住生死,在諸佛世界,於中自恣樂說智慧法。誰有聞是大智慧遊戲自恣樂說法,而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者?」
(如明網經中說,慧命舍利弗對佛說:「世尊,這些菩薩所說,如果能解的人,大得功德。為什麼?這些菩薩乃至得聞他的名字,得大利益,何況聽他們所說!世尊,譬如有人種樹,不依於地而想得其根、莖、枝、葉,成其果實,這難可得!眾菩薩行相也是這樣,不住一切法而現住生死,在眾佛世界,於中自恣樂說智慧法。有誰聽這些大智慧遊戲自恣樂說法,而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的?」)
爾時,會中有普華菩薩語舍利弗:「佛說耆年於諸弟子中智慧第一,今耆年於諸法法性不得耶?何以不以大智慧自恣樂說法?」
(那時,會中有普華菩薩告訴舍利弗:「佛說耆年在眾弟子中智慧第一,現在耆年對於一切法的法性不得嗎?為什麼不用大智慧自恣樂說法?」)
舍利弗言:「諸佛弟子,如其境界,則能有說。」普華菩薩復問:「法性有境界不?」
(舍利弗說:「眾佛弟子,如其境界,則能有說。」普華菩薩又問:「法性有境界不?」)
舍利弗言:「無也!」「若法性無境界,云何耆年言如其境界則能有說?」
(舍利弗說:「沒有啊!」「如果法性沒有境界,為何耆年說如其境界則能有說?」)
舍利弗言:「隨所得法說。」普華又問:「耆年以無量相法性為證耶?」
(舍利弗說:「隨所得法說。」普華又問:「耆年用無量相法性為證嗎?」)
舍利弗言:「爾!」普華言:「今云何言隨所得而說?如所得法性無量,說亦應無量,法性無量非量相!」
(舍利弗說:「是!」普華說:「現在為何說隨所得而說?如所得法性無量,說也應無量,法性無量不是量相!」)
舍利弗語普華言:「法性非得相!」普華言:「若法性非得相,汝離法性得解脫不?」
(舍利弗對普華說:「法性不是得相!」普華說:「如果法性不是得相,你離法性得解脫不?」)
舍利弗言:「不也!何以故?法性不壞相故。」普華言:「汝所得聖智亦如法性耶?」
(舍利弗說:「不啊!為什麼?因法性是不壞相。」普華說:「你所得聖智也如法性嗎?」)
舍利弗言:「我欲聞法,非說時也。」普華言:「一切法定在法性中,有聞者、說者不?」
(舍利弗說:「我想聽法,不是說的時侯啊!」普華說:「一切法定在法性中,有聽法的人、說法的人不?」)
舍利弗言:「無也。」普華言:「汝何以言,我欲聞法非說時?」
(舍利弗說:「沒有啊。」普華說:「你為什麼說,我想聽法不是說的時侯?」)
舍利弗言:「佛說二人得福無量:一心說者,一心聽者。」普華言:「汝入滅盡定中,能聽法不?」
(舍利弗說:「佛說二人得福無量:一心說法的人,一心聽法的人。」普華說:「你入滅盡定中,能聽法不?」)
舍利弗言:「善男子,滅盡定中,無聽法也。」普華言:「汝信受一切法常滅相不?」
舍利弗說:「善男子,滅盡定中,不能聽法啊。」普華說:「你信受一切法常滅相不?」)
舍利弗言:「信是事。」普華言:「法性常滅,無聽法也。何以故?諸法常滅相故。」
(舍利弗說:「信這件事。」普華說:「法性常滅,沒有聽法啊。為什麼?一切法是常滅相的原因。」)
舍利弗言:「汝能不起於定而說法不?」普華言:「無有法非定相者。」
(舍利弗說:「你能不起於定而說法不?」普華說:「沒有法不是定相的。」
舍利弗言:「若爾者,今一切凡夫皆是禪定!」
(舍利弗說:「如果是那樣的話,現在一切凡夫都是在禪定中!」)
推薦閱讀:
※彌勒樓閣-(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七十九 之 彌勒樓閣 白話)
※白話華嚴經第三十二卷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白話解說
※增一阿含經白話文:卷第三○
※白話《華嚴經》79-80
TAG:白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