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納法結合改良「燒山火」針刺法臨床應用
zhenjiubj
全面報道國內、國外針灸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介紹臨床有效的治療方法,提供各種技能培訓、繼續教育培訓、學術會議及醫療器械產品信息等,及時與廣大讀者溝通,擴大中國針灸雜誌的國際影響力。
吐納法結合改良「燒山火」針刺法臨床應用
張稀[1]
(1.甘肅中醫學院,甘肅蘭州 730000)
【摘要】關鍵詞:燒山火;改良;應用。
「燒山火」是一種興奮類能夠產生熱感應的針刺技術,現代方法以《刺法灸法學》[1]的規定為代表,要求操作時將穴處肌肉均勻分為「天、人、地」三部施術。實際上在不可視的情形下,醫生單憑指下感覺,很難做到準確分層,不具有可行性。
筆者研讀《金針賦》,結合臨床驗證,對其加以改良[2],配合「口呼鼻吸」吐納法,臨床療效較好,介紹如下。
1.典型案例
1.1原發性痛經案
患者,女,27歲,個體職業者,未婚,2010年4月21日因痛經就診於蘭州許雙平診所。筆者當日晚飯後因母病到診所取葯,恰逢該患。其母代訴患者平日畏寒怕冷,尤以腹部及手腳冰涼為著,13歲初潮即發痛經,行經必痛,且疼痛劇烈。患者輾轉於甘肅省婦幼保健院、蘭州大學第二醫院、蘭州軍區陸軍總醫院等婦科門診診治,婦科檢查無異常發現,痛經屢治屢發而飽受痛苦。此次經行第一日,腹痛劇烈、噁心、嘔吐、出冷汗。患者當日下午13時左右就診,已給予鎮痛、鎮靜、解痙等治療,患者腹痛不止,不住呼痛叫冷,查體見患者面色蒼白,皮膚濕冷,雙手指節痙攣狀態,下腹部因外敷「寒熱痛貼」出現皮膚灼傷紅斑。即選取合谷、中極、關元、歸來、地極、三陰交、太沖、八髎等穴,囑患者口呼鼻吸,並以改良「燒山火」針法施治,腹部及下肢腧穴針後患者疼痛減輕,背部腧穴留針中患者逐漸痛定神安,小腹、腰背、四肢明顯轉熱,前後約30分鐘。患者為首次接受針灸治療,不住稱奇,其母亦不勝歡喜。痛止後囑其繼續保持自然口呼鼻吸吐納法,留針1小時起針。,囑隔日復針,連針7天;並囑下月來經前3日開始針灸治療,治療計四個療程,患者針後痛經未複發,胃脘、小腹及四肢溫熱,感覺舒適。半年後隨訪未見複發。
按語:原發性痛經與患者少女時期尤其是初潮前後的受涼、過食生冷有關,寒凝胞宮,經脈不暢,發為痛經。以輸液方法治療,或可暫時緩解痛苦,但應考慮到液體溫度較低,有加重患者寒凝之虞;長期使用止痛藥物,容易使患者產生耐藥性。吐納法結合改良燒山火針法治療,臨床可見患者體溫生理範圍升高,產生溫暖舒適感覺,認為治療可起到暖宮寒、催氣血、通經脈的作用。
1.2亞健康綜合征案
患者,女,34歲,蘭州大學副教授,2009年11月8日就診。患者自訴疲勞、全身肌肉酸痛,尤以背部、雙下肢為著;睡眠不佳、消化不良、自覺胃脘部明顯涼感;易感冒,儀器及化驗等多項體檢無異常發現,長期服用各種營養保健品,未見明顯效果。治療背部取肺俞、厥陰俞、心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下肢取風市、殷門、粱丘、足三里;腹部取中脘、粱門、氣海、關元,改良燒山火針法,針刺過程持續口呼鼻吸吐納法,治療按照體位(俯卧與仰卧位)每天選取一個體位的腧穴交替進行。針刺中患者背俞穴熱感可傳導到下肢、雙足;腹部中脘、粱門穴熱感可下傳至下肢前外側,氣海、關元穴熱感在下頜部、背部、及雙手、足部;下肢腧穴熱感多傳導至背部、足部。患者熱感應隨著治療次數的增加有所增強,可覺全身有熱感、汗欲出感。患者根據自己業餘時間間斷治療至一個月以後,接受針刺瞬間即可產生熱感應,若配合口呼鼻吸則熱感應更為明顯,且身體放鬆、睡眠無障礙,無頭痛、胃脘涼感消失,偶爾勞累後仍感雙下肢後外側酸困不適,繼續間斷無規律治療半年,上述癥狀消失。
按語:亞健康(Sub Health)狀態是對人體處於非正常又非疾病的一種狀態的概括,由人體生理機能或代謝機能低下所致,理化檢查無異常。筆者體驗吐納法結合改良燒山火針刺法具有調整經絡功能與營衛氣血運行的作用,治療亞健康有治療與保健雙重功效,能使人體機能適度興奮,有氧代謝增加,氣血充盛、陰陽平衡;現代氣功養生認為吐納法具有調身、調心、調息的作用,有利於放鬆和入靜,共同實現身體心理的和諧調達。
2.討論
「燒山火」手法具有瞬時或漸進的催氣血、通經絡的作用,能夠振奮陽氣,旺盛機能,有利於促進新陳代謝,積蓄物質與能量。然而該法迄今為止幾乎僅為文字記載,臨床能夠熟練操作者並不多見。究其原因,筆者認為當責之現行教材《刺法灸法學》對《金針賦》[3]原文的解讀有誤,以均勻分層、數字、量化的操作方法缺乏可行性。「燒山火」針刺法治療疾病的報道雖不鮮見,但操作方法的介紹僅為教材規定的複述,真實性與可信度不高。
呼吸(吐納)法是道家養生法中的基本調息功夫,後世認為最早見於《莊子·刻意》「吹呵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之說。吐納法門方法眾多,口呼鼻吸為其中之一種調息方法,縱觀各家學說,吐納法實為儒、釋、道、醫諸家並重的養生要術,各家學說相互滲透,水乳交融,難分彼此[4-5]。
中醫認為吸入清陽之氣為陽,呼出濁陰之氣為陰,一呼一吸為一息。調息的意義一方面在於意守和入靜,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調整陰陽,協調內臟活動,培補先、後天之本能。《雲笈七籤》記載「服氣訣」:「用卧式放鬆入靜,鼻吸口呼,調息細微,不使耳聞。覺熱默念「呵字吐氣,覺冷默念 「吹」字吐氣。至百次呼吸,使足心出汗。」道家養生經典《服氣經》記載:「凡行氣以鼻納氣,以口吐氣,微而引,名曰長息。」。筆者結合道家口呼鼻吸吐納法服氣養生術,用之於改良燒山火針刺法,針法與吐納結合,持續整個針刺過程,身心雙調,治療效果較滿意,取熱效應亦十分明顯,有的患者仰卧位針刺時經常會不自覺挺腰弓背,自言為使背部熱感得到散發,此種現象,又不同於病理髮熱表現,十分奇特,不經臨床驗證,很難相信經典文字記載的熱效應究竟能達到何種程度。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經典文獻與現代醫書都明確指出補法針刺時應在患者呼氣時進針,吸氣時出針,但均沒有就留針過程中患者應保持何種呼吸法進行過說明。筆者體驗到留針中患者應持續做自然口呼鼻吸吐納法,速率、強度適度,以無聲、和緩、細密、綿長為要。作用機制初步可作如下推測:①與激發了人體體內一種內源性保護體系作用有關[7];②與調節神經內分泌免疫網路、改善血液循環系統、調節微量元素代謝、抗自由基損傷等作用相關[8];③吐納與針法結合起到了相互促進的作用。單純實現吐納養生,可能需要一個較為漫長的煉養過程,結合特殊針法,實現經絡氣血與調息多維度的調整作用,但需進一步研究證實。
參考文獻:
[1]陸壽康主編.刺法灸法學[M] .北京:中國中醫用藥出版社,2003:77-78.
[2]張稀.改良燒山火法治療周圍性面癱[J].中國針灸,2011,30(9):803-805.
[3]明.徐鳳編.針灸大全[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8:62-63.
[4]楊雪梅,李德杏.先秦兩漢時期吐納的起源與發展[J].中華醫史雜誌,2009,39(4):195-199.
[5]楊雪梅,李德杏.吐納氣功功法源流考[J].江西中醫學院學報,2009,21(3):32-35.
[6]溫茂興論道教服氣導引術對中醫「 和於術數」養生思想的影響[J] .時珍國醫國葯,2006,17(11):2328-2329.
[7]解秸萍,李曉泓.針灸預處理的作用規律及機理研究[J].中華中醫藥學刊,2007,25(2):398-400.
[8]陳澤斌,段妍君,袁芳等.穴位針刺預處理腦組織提取液對小鼠缺氧存活時間的影響[J].湖北中醫學院學報,2002,4(4):15-17.
[1]
[1]第一作者:張稀(1970.7--),女,主治醫師,甘肅中醫學院針灸推拿學2009級臨床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傳統針刺手法的臨床應用。電話:15002675929.e-mail:470708677@qq.com.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