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52本書 徹底告別碎片化閱讀
又到了年終總結的時候。
即將過去的2017年,我通讀了52本中英文書籍(科學類23本,歷史類7本,傳記類6本,小說類11本,藝術類4本,健身類1本),還給每一本書寫了書評。年底回頭翻閱總結的時候,自己都不敢相信這個年初定下的閱讀小目標,居然就這樣完成了。
這個事情的源起,和一個各國人平均年閱讀書籍書目的報道有關。
我已經記不清具體的數據,但印象里國人的年平均閱讀量大概是10本書以下,遠遠低於發達國家的水平。如果沒記錯的話,以色列的國民人平均年閱讀數最高,超過了50本。
我就想試一試,看看自己能不能達到這個閱讀水平。這些被點評的書是我自己的獨立選擇,書也都是自掏腰包購買的。
定下一個每周必須完成的閱讀任務會給自己帶來了什麼好處,我想最直接、也是最顯著的變化,就是徹底把自己從碎片化閱讀的慣性中解脫出來,重新塑造和培養了深度閱讀和思考的習慣。
說句老實話,這個目標實現起來並不輕鬆,尤其是在閱讀一些英文大部頭作品的時候。為了在規定時間內讀完,有時搞得我特別緊張,完全沒有那種閑適安逸的閱讀樂趣,彷彿重新回到了在英國念書時埋頭苦讀的歲月。
雖然有些自討苦吃的意味,年末回過頭來看,我發現這一年的閱讀之旅給自己帶來的是一種從未有過的體驗,充滿了獲取新知、感悟生命的樂趣。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現在就和我一起來做個年度回顧吧。
我的2017年度圖書——
《知識大融通》簡評:
從恆星的誕生到社會機構的運作等所有可理解的現象,不論涉及的程序有多麼冗長和曲折,都是基於最終可以化約成物理定律的物質過程,這是融通世界觀的中心思想。在威爾遜看來,融通最具潛力的領域分別是物理學最終的統一、活細胞的重建、生態系統的組合、基因文化的協同進化、心靈的物質基礎,以及倫理宗教的根源。在資訊大爆炸的當代社會,能夠在恰當時刻把正確資訊組合起來並進行嚴謹思考後做出明智的重要決定的綜合者,將是未來主宰世界的人。
這個觀點和赫拉利在《未來簡史》中提出的觀點有相通之處。不過,相較與赫拉利對人類未來發展並不明確的看法,威爾遜對知識大融通的未來世界將面臨的問題提出了明確的主張。他認為,如果對人類進化不採取保守的態度,有可能會出現不同於舊有智人的「善變人」(Homo proteus)。多伊奇在《無窮的開始》一書中迴避探討了這樣的前景。
對比赫拉利在《人類簡史》中對智人如何消滅其他人種的歷史,真要如威爾遜所言出現「善變人」的話,恐怕智人的生存前景也是令人堪憂的。正如威爾遜所言,一個物種經過數百萬年自然選擇反覆的試錯,才定義出自身的存在,為什麼要放棄?這是每個地球人都應該思考的嚴肅問題。
我的2017年度分類書單
科學/哲學類
1、《未來簡史》
簡評:相較作者的《人類簡史》,這部思考人類未來的書有更多的問題意識,尤其是對智人失去控制權的描述,相當精彩。智人是否會淪落為演算法的奴隸,成為人工智慧時代的新山頂洞人?赫拉利沒有給出答案,因為無法回答智能和意識究竟哪一個更有價值的問題。不過,提出這個問題本身就頗讓人困惑,赫拉利似乎沒有意識到即使部分智人演化成超人,他們也需要用意識來掌控世界。關鍵問題也許是那些沒有及時演化的智人怎麼辦?心甘情願接受被超人統治的命運?未必!赫拉利在書末給出了一句金言:「在古代,力量來自有權獲得資料。而到今天,力量卻是來自知道該忽略什麼。」知道該忽略什麼,這不就是意識在發揮作用嗎?那麼,對於「智能和意識究竟哪一個才更有價值」這個作者希望讀者常掛於心的問題,不就有了答案了么。
2、《無窮的開始》
簡評:此書可作為《未來簡史》的補充。其核心觀點是:知識的產生有兩種途徑:一是通過人的頭腦;二是通過生物進化;兩種知識的區別是:前者解釋範圍寬廣,具有解決所有問題的無限潛力;後者是不可解釋的,解決問題的能力有限。因為前者的這一特點,使其具有普遍性的特點,所以人類才是普遍性的解釋者,也是普遍性的構造者;由此,人類能夠超越第二種知識來源的局限性。人類面臨的未來有無限可能性,我們所能選擇的是關於無知的無限,還是關於有知的無限。最終,還是一個選擇問題,在這一點上,多伊奇和赫拉利的看法似乎相通,即解決人類面臨問題的力量來自於知道該忽略什麼。
3、《人類存在的意義》
簡評:威爾遜從人類個體和群體進化選擇的角度,解釋了人性本身包含的自私和利他共生的特點。這種內在有衝突性的進化過程還在繼續。唯一不同的是,隨著科技的發展,它已經從自然選擇轉變為意向選擇(volitional selection),也就是人類已經意識到了進化選擇過程,並開始通過科技的發展創造性地塑造自身的進化過程。威爾遜認為,如果按這樣的趨勢發展下去的話,人類處境將會產生根本性的改變,所以他在書中強調了自己存在主義性的保守觀點:不要在讓人工智慧擁有強大應用演算法的時候,讓它也去嘗試模仿人的感情世界,因為豐富的人類情感是人性的根本,也是人類創造力的根源。
4、《生命的躍升》
簡評:十個篇章從生的起源到死的代價,層層遞進,展現出生命演化史詩般的壯闊圖景。此書最動人的品質是面對涉及範圍如此廣闊的跨學科研究的各個前沿領域,萊恩在行文中所展示的驚人的化繁為簡、深入淺出的內容駕馭能力。就像作者所言,「這本書已躍升至已知邊緣,它充滿了站在錯誤邊緣的斷言,它就是總在犯錯的我們對於可知之境的禮讚」。「了解你自己」是一個很宏大的命題,這本書無疑為這個命題描繪了一個相當深入的認知地圖。
5、《關鍵問題》
簡評:為什麼生命是現在的樣子?尼克萊恩在《生命的躍升》之後,對這一關鍵問題進行了追問。在萊恩眼裡,這個問題是生命演化史的黑洞。萊恩在此新作中整合了多個領域的前沿研究成果,指出研究複雜生命起源問題的焦點應該放在生命體如何獲得啟動物種演化進程所需要的巨大能量轉換能力上。萊恩在書中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設:由兩個原核細胞內共生形成真核細胞,通過質子梯度能量突破生命演化能量壁壘的機制放之宇宙皆準,可以作為探索認識外星生命的基石。套用作者的一句結語:May the proton-motive force be with you! 聽起來似曾相識?沒錯,電影《星球大戰原力覺醒》中有類似的一句經典台詞。如果質子動力是浩瀚宇宙中所有複雜生命體的原動力的話,那麼願原力與你同在!
6:《神秘的量子生命:量子生物學時代的到來》
7、《生命是什麼》
簡評:自1943年薛定諤出版《生命是什麼》到哈利利和麥克法登的《量子生物學時代的到來》一書出版,已過去70多年。作為第一本量子生物學領域的科普書籍,對薛定諤所說的了解生命真正線索的新原理——「有序來自有序」, 哈利利以比較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了運用量子力學對這個原理所做的研究成果,涉及酶促反應中的量子隧穿、光合作用中的量子節拍、知更鳥長途遷徙中所依賴的量子自旋磁導航,以及遺傳精確性體現出的量子基因等前沿性課題,讀來讓人腦洞打開。薛定諤在《生命是什麼》中指出生命有兩個奇蹟:一是由合成受精卵的兩個細胞核物質結構負載的遺傳特性能夠一代代持久的保持不變;二是人類能夠有能力去獲得關於第一個奇蹟的種種知識,並預言第二個奇蹟可能超越了人類理解能力。哈利利告訴我們,科學家目前已經把對生命第一奇蹟的研究推進到了量子世界的有序邊緣,對薛定諤稱之為「第二奇蹟」的心智之謎,則依然還是無能為力。在描述了不少量子力學參與生物學現象後,哈利利在書中承認,沒有證據顯示,意識活動的解釋必須要依靠量子力學。這恐怕是了解生命起源之謎繞不過的一道坎,也是目前種種創造生命的嘗試都未能成功的決定性因素。不過,看起來作者對創造生命的前景還是比較樂觀的,並相信「沒有量子力學,就不會有生命」。
8、《達爾文的疑問》
簡評: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是達爾文和其追隨者們繞不開的難題,即使雄辯如道金斯在《盲眼鐘錶匠》中也無法令人信服地解釋這個奇特現象。的確需要新的進化機制學說重新解釋我們從何而來。雖然邁耶藉此又兜售了一次智能設計理論,他對當前各種爭議性理論的總結概括倒是非常值得一讀的。
9、《身體中的宇宙》
簡評:從身體中基本粒子的組成,到全人類意識達到的認知範圍,我們的身體包含了宇宙從大爆炸開始到人類紀所有的進化信息。舒賓的科學論述頗有詩意,也很有禪意,參這樣的科學禪樂趣多多。
10、《忘記達爾文——蠅馬因何而異》
簡評:元氣本一,化生萬有,這是一本很有科學人文主義氣質的書。要理解我們從何而來的問題,過往所學建立的一些觀念需要刷新。
11、《不大可能的進化目的地》
簡評:進化生物學家羅索斯用有趣的實例指出了進化差異的兩種可能解釋:要麼是因為進化過程中的偶然性變異導致了不同;要麼是物種進化路徑限制了不同可能性的出現。雖然在研究物種進化的生物學家中,有關進化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爭論一直不斷,羅索斯在書里所做的論述,就是把二者統一,指出在物種的進化歷史中,隨機性的變異和趨同性的進化都發揮了作用。做出這樣的結論,需要強有力的科學證據,這正是本書最有趣的地方。羅索斯在書中用相當大的篇幅,對在過去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進化生物學從一門觀察性的軟學科轉變為實驗驗證性硬學科的過程做了生動細緻的描述。在進化這件事上,看起來我們已經從被動逐漸轉向了主動,這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現在還真沒法判斷。在羅索斯看來,人類的出現是生物進化過程中很幸運的一件事,應該讓這個看起來很偶然的事件最大程度地為我們自身謀福祉。
12、《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
簡評:此書中譯本書名有誤導之嫌,生命的答案其實植物並不知道。不過,植物可是有自己獨特意識的。查莫維茨在這本書里告訴了我們這些關於植物意識的有趣事實:動物和植物都含有隱花色素這種藍光受體,可根據光照重新調節晝夜節律鍾;植物也有嗅覺,能覺察到空氣中的揮發物,並做出生理反應;植物能感到觸碰,但卻是「聾子」,因為在演化進程中不需要這種感覺;植物根尖和內皮層細胞中有平衡石,使植物可以感受到重力,從而分清空間的上下;植物還具有內在固有的迴旋轉頭運動,重力不是這種運動的必要條件;最令人驚訝的是,植物還有程序記憶,而且這種對如何行動的記憶還可以遺傳給下一代。我在看完此書後,再看花花草草時,似乎都和之前有所不同了呢。
13、《我包含眾生》
簡評:艾德楊的這本獲獎科普著作以微觀視角揭示了神奇的微生物和宿主共生的大千世界。在這些世界裡,巨人般的動物和人不再是一個個孤立的個體,而是由里到外被各種各樣微生物寄居共生的巨大生態圈,對其功能、特點和運作機制的研究正逐漸從生物學的邊緣地帶進入核心圈層。這本書告訴我們,由成千上萬種微生物(主要是細菌)構成的生物個體共生生態(microbiome)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微觀世界裡的複雜大系統,在短短的一天之內,各種菌群的狀態就會發生巨大變化,要從複雜生態系統的角度來整體把握「我」是什麼。
14、《大圖景-關於生命的起源、意義和宇宙本身》
簡評:如果一個理論物理學家告訴你,世界就是一個量子波函數,其中的一切都可以用一個被稱為「核心理論」的量子場理論來解釋,你一定會被激發出強烈的好奇心,想要一窺究竟。不過,這本書並不像書名說的那樣,給讀者描繪出了宇宙和生命起源的大圖景(也許是我的期望值太高),倒像是針對各種有神論學說展開的一場邏輯嚴密、證據充分的論證。把此書稱為一個自然唯物主義者的生命觀也許更確切一些。卡羅爾認為,從目前基礎物理研究所達到的程度來看,即使將來徹底弄明白了意識問題,對它的解釋也會和量子場理論兼容;否則的話,這一有關日常生活之內物理領域的核心理論框架就得推倒重來,而目前所有的證據都支持這一理論。作為一個唯物的自然主義者,卡羅爾堅定地認為,意識是物理現實中的一部分,而不是超然物外的什麼東西。那些試圖用量子力學理論來為超然神秘主義背書的嘗試都是徒勞無用的。上帝並不存在。那麼,在剝離並打破了意識創造出的種種幻像之後,我們該如何面對現實呢?卡羅爾說,也許我們可以從卡繆筆下的西西弗斯神話中獲得一些靈感和啟示。的確,必須想像西西弗斯是幸福的。
15、《比例--生物、城市、經濟體、公司的生長、創新、可持續和生活節奏的普遍規律》
簡評:這本由曾擔任聖達菲研究院院長的喬弗利.維斯特撰寫的最新專著,可說是跨界研究的最好體現。光是書的標題就夠嚇人的,好龐大的一個命題!不過讀完全書後會發現,這個標題也有道理,儘管作者在後記中說他兒子起的標題更吸引眼球一些(SCALE: Size Controls All of Life"s Existence)。這本書要說的就是,各種看似複雜的、完全不同的系統,不論是生命體,還是城市,抑或是公司,它們的生長、發展、老化、死亡都遵循著可被量化的、和系統大小有關的普遍規律。維斯特認為,雖然發展難以為繼的奇點具體什麼時候出現目前還無法預測,人類正在加速走近它卻是事實。這也是維斯特沿用理論物理中大一統場理論的思路,呼籲以發現的比例規律為基石,研究可持續發展的大一統理論的原因。總體來說,這是一本讓人大開眼界、迅速提升對生命體和由生命體組成的複雜適應系統認知的好書。
16、《合作的進化》
簡評:處於社會系統中的個人、團體、國家如何能超越純粹的利己主義而產生合作,是阿克塞爾羅德的《合作的進化》一書的主題。為了找出令合作產生的最佳策略,作者開創性地用計算機競賽的方式模擬「重複囚徒困境」遊戲。阿克塞爾羅德指出,競賽結果表明合作確實可以在一個無條件背叛的世界產生,並在個體能夠再次相遇的社會系統中進化。作者與進化生物學家威廉漢密爾頓合作的研究還表明,達爾文所強調的個體優勢,實際是相同、甚至是不同種類個體之間合作出現的原因。對參與合作進化的個體,作者還給出獲得最好結果的四個建議:不要妒忌對方的成功;不要首先背叛;要對合作和背叛都做出回報;不要耍小聰明,可說是建立富有成效的合作關係的黃金法則。
17、《合作的複雜性》
簡評:作為《合作的進化》續篇,阿克塞爾羅德的《合作的複雜性》雖然是上世紀90年代研究成果的總結,但是已經可以從中看出機器深度學習在社會科學研究中發揮作用的端倪。與阿克塞爾羅德合作的約翰.霍蘭是遺傳演算法的創立者,在佩德羅.多明戈斯的《終極演算法》一書中,把它作為機器學習的五大派之一做了專章介紹。阿克塞爾羅德運用霍蘭的遺傳演算法來分析群體合作的演化發展,結果表明,群體演化的確在互惠的基礎上達成了合作,而且是自發湧現出來的,從而驗證了哈耶克在《致命的自負》中提出的人類合作的擴展秩序是否能自發生成和自然成長的問題。讀完這兩本書以後,我感覺機器深度學習可能真會演化成科幻小說里描述的全知者。
18、《DNA不是命運》
簡評:海恩在書里很明確地告訴我們,通過基因檢測來確定天賦的想法完全不靠譜,科學研究到目前為止也沒有明確證據表明,一個人表現出的天賦和自身的基因有直接關係。對通過基因測試預測疾病這一熱點領域,海恩也潑了一盆冷水。怎麼才能更好地認識理解基因呢?海恩的研究發現,對基因科學了解的越多,越不容易被各種簡單化的「天才基因」「疾病基因」等基因標籤所忽悠,對轉基因食品的態度也會更理性客觀。如果從複雜系統思維模式出發,人類似乎是不可能對基因改造的後果做出精準控制的。今年(2017)6月,CELL雜誌發表的科學家首次親眼見證DNA複製過程的研究成果也顯示,DNA複製的隨機性比人們想像的要多得多。研究者稱,這是一種真正的範式轉變,破壞了教科書中的大量內容。也許,這是一件好事!
19、《你的大腦是一個時間機器》
簡評:根據對時間的各種物理學的、生命科學的、哲學的、心理學的、宗教的各種看法,布諾馬諾在書里總結歸納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時間觀:一個是當下主義(presentism),另一個是永恆主義(eternalism)。他認為,之所以能把大腦看做是一個時間機器,有四個相互關聯的理由:1、大腦可以記住過去以預測未來;2、大腦可以告知時間;3、大腦可以創造出時間感;4、大腦允許我們在意識層面進行時間旅行。既然我們的頭腦擁有時間旅行的能力,就不妨好好地利用它。畢竟,人類的未來會是什麼樣,取決於我們對它有什麼樣的展望,而這樣的展望是通過每一個當下才有可能變成現實的。這是作為當下主義者的腦科學家眼裡的時間意識悖論。看起來,它既是問題,又是問題的解決辦法。
20、《心智的秘密生活——破解大腦思考、感知和決策的密碼》
簡評:如果用一句話來描述這本書的主題的話,斯格曼說,可以把它稱為是對人類思維透明化的一次探索。斯格曼認為,頭腦對自身內觀,或者說是內省的能力,也許就是意識產生的基礎。斯格曼還肯定了雙語能力對防止老年性痴呆的有效作用。書中最有意思的論斷是,一個人堅持的決心往往是天賦的,而其能力則是後天努力的結果。套用流行的精通某種技能需要一萬小時練習的理論,我們也許可以這麼認為,這個目標看起來並非遙不可及,但大多數人就是做不到,因為不是每個人都具備要實現這一目標所必須的恆心和毅力。
21、《情感是怎麼造出來的》
簡評:如果要用一句話來表述本書的核心觀點,那就是情感不是被觸發的,而是被構建出來的。大腦做出的所有決定都離不開內感受和情緒反應,不管你認為自己是多麼的理性。也就是說,理性和情感並不是兩分的,而是情感主導了理性。從推崇理性至上的西哲傳統來看,這個論斷可以說是顛覆性的,難怪這本書被認為是心理學研究的範式轉變之作。這的確是一本在讀完之後會改變你對情感認知的專著,也許它會成為一本心理學的經典之作。
22、《時間重生》
簡評:斯莫林的這本書開宗明義,直接了當地說時間不但是真實的,而且如果要實現物理學界夢寐以求的大統一場理論的話,必須放棄從牛頓到愛因斯坦等一代代物理學家堅持的真理不受時間約束的原則,以全新視角接受時間的真實性。世間萬物浸沒在某種相對關係網路中,隨著時間演化;物理定律也不例外,必須隨時間演化。斯莫林把這種研究範式的轉變稱為「關係革命」,並斷言其成功有賴於將時間及每一個當下,視作真實世界的一個基本面。接受這樣的真實性對物理學家來說意味著什麼?這是一條和傳統物理研究完全不同的道路,因為這意味著允許自然規律隨時間演化,也意味著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融合,這種對研究領域意識藩籬的超越能否成功,也許真的是只有時間才知道答案吧。
23、《現在——時間的物理學》
簡評:為什麼立足在「現在」?穆勒說,只有把「現在」搞明白了,我們才能把握時間在物理現實中的作用。穆勒認為,只要在目前三維空間的宇宙大爆炸模型中,加入時間維度,就可以定義「現在」,即從140億年前宇宙誕生開始到現在,除了被證實的宇宙空間一直在膨脹之外,也許與之相伴的時間也在一直不斷地膨脹,這個一直不斷誕生的時間形成了時間之箭和流逝速率。每一刻,宇宙都變大了一些,同時時間也更長了一點兒,時間的前沿之處就是我們所說的「現在」。這個關於「現在」的時間觀,把我們頭腦中自然而然產生的時間流逝感和宇宙的變化完美結合了起來。不能不說,這是一個簡潔而極富想像力的推測。它會被不斷進步的探測技術所證實嗎?我只能說期待中。
歷史類
1、《最不可能的旅程-地球和我們的大歷史》
2、《大歷史:虛無與萬物之間》
簡評:《最不可能的旅程》是提出小行星撞擊地球論的著名地質學家沃爾特.阿爾瓦雷茲的跨界著作。從宇宙大爆炸開始,地球的形成,到智人的出現、走出非洲並分散到全球各地,阿爾瓦雷茲以地質學家的視角,把當下人類存在的狀態放到140億年這樣大的一個宇宙時間尺度下考量,凸顯出一系列偶然性事件的發生,在這一大歷史進程中發揮的決定性作用。這樣大尺度下的歷史觀會產生兩種完全不同的自我認知:從宇宙演化的角度看,我們人類是如此的微不足道;而從人類的角度來看,人類的出現-極微小概率事件-又是宇宙演化漫長歷史中獨一無二的遺產。不過,阿爾瓦雷茲在突出並羅列大歷史進程中一系列偶然性事件時,並未賦予它們額外的意義。
有別於阿爾瓦雷茲的大歷史書寫,作為人文科學的學者,面對眾多小概率不可預測的偶發性事件,克里斯蒂安說他更看中的是尋找歷史進程中連貫性。兩書對照,進入到人類社會的歷史領域,克里斯蒂安的書寫相對來說還是要深入一些,其所提出的大歷史八大門檻和阿爾瓦雷茲的四大層級比較起來,前者更多地側重在人類命運共同體如何完善自我認知,迎接未來挑戰上。值得一提的是,克里斯蒂安在《大歷史》中指出「集體學習」是人類的明確特徵,並認為這種意識和能力在對未來持樂觀心態的人眼裡,可以幫助人類創造新技術和新策略,從而避免人類紀中可能發生的種種生態災難。
3、《忽必烈的挑戰:蒙古帝國與世界歷史的大轉向》
簡評:雖然不能嚴格算是學術著作,《忽必烈的挑戰》體現了杉山正明把蒙古帝國史放在全球史框架下考量的視野和格局,並以忽必烈治下蒙古體系的建立為據,對沃勒斯坦從歐洲中心視角提出的,大航海時代開啟的世界現代體系論提出了質疑。杉山正明認為,「若將目光從蒙古時代,特別是從其後半期的歐亞世界的和緩統合化現象中移開,應該就無法談論「世界史」中的「世界的世界化」」。全書的內容以此為基點展開,重點突出了忽必烈政權如何從以游牧軍事力量為基礎,轉變為以重商主義為本,在歐亞範圍內構造世界性規模的互聯互通體系。很有見地!
4、《龍與鷹的帝國,秦漢與羅馬的興衰怎樣影響了今天的世界?》
簡評:這是一本獨特的中西對比史書。史料翔實,提出了不少有洞見的見地,尤其是兩個帝國的衰亡原因對比,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5、《中國天文考古學》
簡評:這是對太極圖起源問題的正本清源之作。按馮時的說法,中華文明中對龍的崇拜,實際就是對東方蒼龍星宿的崇拜,它的緣起則是這些星宿對古代先民所具有的授時意義。也就是說,被稱為「龍圖」的「太極圖」原本是在一個象徵天蓋的圓圖上畫出的蒼龍星象,圓形的天蓋就是「太極」。蒼龍星宿一年中在天蓋上東升西落,古人將其描繪成蜷曲形狀。之後逐步演變為黑白互回的對稱形式。馮時的考證結果顯示,「太極圖」、「龍圖」、「河圖」是一個東西,原本只是一幅描繪蒼龍星象回天運行的星象圖,只是這個原初的意義隨著時間的流逝被泯滅了。最重要的是,考古證據顯示,所謂的先天八卦至少在宋以前是根本不存在的。按馮時的說法,它只不過是宋儒為迎合自己的學說杜撰出的東西,沒有任何現實依據,而後天八卦河洛書九宮的配屬則有很多考古證據,和八風八節有關。了解這一事實以後,再回頭來看宋明後出現的太極圖和相關的八卦配合,以及由此衍生出的種種玄妙理論,大有一種撥雲見日之感。
6、《洛書河圖——文明的造型探源》
簡評:阿城的這本書援引了不少馮時的論證,並收錄了很多精美的圖片。對於原初的天蓋龍形中出現在龍頭中的一個點,他認為其指涉的是天蓋正中的天極星,對應的天極神符形可在不少商周時期的青銅器紋飾中辨認出來。這是一個相當有意思的觀點。
7、《孟河醫學源流論》
簡評:和此書的緣起純屬偶然,既受個人對中醫史興趣的推動,也出於對探究一個外國學者如何深挖中國偏門題材的好奇心。通讀下來,驚訝的同時也有幾分感動。作者在了解江蘇孟河一帶中醫世家家族傳承譜系的過程中,逐漸意識到以該特定地域中醫流派的形成、發展、壯大、衰落和復興,可以折射內涵更廣更深的中醫傳統發展史,並由此對中醫傳統的傳承和發展提出了自己的獨到見解。
傳記類
1、《天才的編輯 麥克斯.珀金斯》
簡評:這是看完電影《天才捕手》之後的延展閱讀。原著援引了大量的一手材料,把珀金斯和他旗下的著名作家,主要是海明威、菲茨傑拉德、沃爾夫的交往互動呈現得活色生香,讀來讓人慾罷不能,感嘆萬千。珀金斯的朋友惠洛克這樣評價他對文學的熱愛:His passion was for the rare real thing, the flash of poetic insight that lights up a character or a situation and reveals talent at work。看完伯格的這本傳記,我覺得它完全可稱得上是the rare real thing。
2、《赫爾曼.黑塞-玻璃珠遊戲者的人生》
簡評:這是一本德國人為黑塞寫的終極版傳記。熟悉黑塞作品,特別是從《悉達多》到《玻璃珠遊戲》這些黑塞中年以後創作的作品的讀者,一定會對這本傳記勾勒出的黑塞感到驚訝。至少,對我來說就是這樣。某種程度上,這本傳記顛覆了我對黑塞「山中智者」的想像,但是這樣的去魅並不讓我感到意外。
3、《米歇爾.福科傳》
簡評:埃里蓬稱這本傳記要打破圍繞福柯建立的種種神話,不過他的文筆卻是謹慎而剋制的。為了對福柯這樣一個如此特殊和擁有巨大影響力的思想者傳記,照亮他所經歷時代的文化和思想,埃里蓬採訪了阿爾都塞、德勒茲、德里達、巴特等很多與福柯同時代併產生過交集的哲學家和學者。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本記錄群體思想史的個人傳記,這也是這本書最引人入勝的地方。作為當代法國哲學家的埃里蓬,在書寫福柯的人生故事時,會怎麼來看福柯的思想演變過程,以及他在生命晚期,回歸到關注自我的主體上呢?遺憾的是,埃里蓬在這個關鍵點沒有什麼特別突出的描寫,只點出了福柯在法蘭西學院的最後幾堂課上,回歸到了古希臘的思想源泉。
4、《福柯考》
簡評:在埃里蓬語焉不詳的地方,格霍在《福柯考》里錄入的一篇題為《哲學生命與藝術作品》的文章中做了相當精彩的闡述。格霍認為,哲學以生存美學為計劃的走向,曾經對希臘人很重要,但後來卻被形而上為走向的哲學壓倒。當福柯感嘆藝術只與物體發生關聯,而不與個體或生命發生關聯的時候,很顯然,福柯是在重新照亮古希臘人曾經重視過的、以「生命」界定的自我關注技術。
5、《遊戲的心靈——克勞德.香農如何開創了信息時代》
簡評:為香農這樣的科學奇才著書立傳雖說來得遲了一些,但未為晚也。梭尼和古德曼兩人合著的這本傳記,生動描摹出了特點突出、形象鮮明的香農,對其開創性的資訊理論的演變過程、出現的歷史背景,以及相關的核心思想是什麼,做了清晰易懂的描述,在兼顧可讀性和知識性方面表現相當出色。歷史上所有產生重大影響的科學發現,基本都受科學家探究事物的強烈好奇心所驅使,這是科學進步最本源的驅動力。至於具體發現產生了什麼影響和作用,並給發現者帶來什麼樣的名與利,這些都是副產品。可以這麼說,這本傳記所展現的香農一生,相當完美地體現了這一特點。
6、《弗洛伊德:一種幻覺的製造》
簡評:在梳理20世紀初前三十年弗洛伊德對心理分析的看法時,克魯斯發現,心理分析只是弗洛伊德創造出來的一個思想品牌。在弗洛伊德最早提出它的時候,並沒有一個系統性的理論來支撐,是在他不斷地往這個籃子里裝填新東西,並巧妙地做了類似商業炒作的推廣後,才逐漸形成了氣候。總體而言,在我讀過的傳記作品中,傳記作者對自己筆下的人物表露出這麼強烈的負面情感是非常罕見的。明知大潮難以逆轉,作者還是投入了十幾年的精力,寫出這麼一本火力十足的傳記,這需要多麼強烈的激情和精神力量啊。
小說類
1、《同情者》
簡評:阮越清的這部小說處女作沒有太多外在的、跌宕起伏的情節,但作者沉穩的筆觸構建出了一個奇峰交錯的心理世界,在敘事者意識之流的引導下,常常出現讓人驚嘆的景緻,體現出非常高超的文字駕馭能力。雖然書名為《同情者》,敘事者對在自身留下深刻印記的不同文化、社會都做了深刻拷問。
2、《炸裂志》
簡評:閻連科筆下一個名為炸裂村的地方,在短短的幾十年內,由一個窮鄉僻壤的北方內陸小村莊華麗變身為超級大都市的故事,怪誕、濃烈、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奇葩軼事。圍繞孔家和朱家恩怨情仇展開的人間百態,在作者狂野的想像和冷酷的筆觸下,處處給人一種極致的閱讀體驗。中國當代城市化進程中發生過什麼,可以用好多種方式來講述。閻連科這種狂想式的神話寓言般的敘事方式無疑是非常奇特的;某種程度上,這種方式也為描寫不可描述之事提供了可能。
3、《與佛陀一起吃早餐》
簡評:這部帶有禪意的公路小說很有趣味,沒有說教,沒有刻意,沒有各種神神叨叨。以第一人稱講述的故事樸實幽默,呈現出美國中部社會風土人情的豐富質感,可稱得上是一本怡情悅性之作。
4、《完整的一生》
簡評:這部單行本的中篇單薄得有些出乎預料,故事主角是一個很普通的小人物,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人生經歷也稱不上特別獨特。作者舒緩簡約的文字中有一股滴水穿石的力量,不是突然出現,而是慢慢地滲透出來。靜水流深,拙而簡樸,自然而然,自有其獨特的美感。
5、《哈佛廣場》
簡評:讀過阿齊曼的《用你的名字呼喚我》的話,你會立刻從他的行文風格中發現普魯斯特式的敘事方式。他用語言捕捉人物內心活動的出色能力每每會讓人驚訝,看起來簡單的日常交往,通過對當事人意識念念分明的覺察和生動描述,超越時空的限制,進入向讀者掏心窩的、充滿誘惑力的深層溝通模式。阿齊曼把作家內心裡最柔軟的這個東西稱為「a hidden nerve」,並認為這關乎每個作家終極性的品質。這本小說很好地體現了這一品質。
6、《起源》
簡評: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會到哪裡去?丹布朗的這本最新小說,引入注目地圍繞這個宏大命題,講述了一個推崇科學至上的計算機科學「狂人」,如何與量子計算支持下的超級人工智慧共謀,利用無所不在的媒體觸角,下出一盤提升改變地球人生命起源意識大棋局的故事。布朗藉助小說中的人物之口描繪出的人類和科技發展融合願景,顯得積極樂觀,充滿人類不斷完善自身發展的希望。整個故事的構思相當巧妙,懸念套著懸念,在現實和科幻交叉的邊緣地帶,把人工智慧發展的潛力和人機互動寫得活靈活現,最後的結局非常耐人尋味。
7、《林肯在中陰界》
簡評:能想到把林肯設置於中陰界來刻畫,作為小說家的桑德斯可以說膽識過人,想像力也夠超凡。通過標新立異的敘事形式,桑德斯還表達出了常規小說和人物傳記難以言說的東西。讀完它的時候,感到自己的心境開闊了不少。
8、《小夜曲》
簡評:石黑一雄筆下這五個短篇的情感色調都不是很明快,像英國的天氣一樣,難得見到陽光明媚的日子。各個主角乍一看還不錯,但在看似最不可能的時刻,石黑會讓故事人物的命運走向發生出乎意料的改變。這恰好也是爵士樂的特點:隨性發揮,不可預測。石黑看起來顯然是深得其中三昧的,但也別指望從中獲得什麼激勵和鼓舞。
9、《唱吧,死魂靈,唱》
簡評:沃德的這部小說和今年的另一部獲獎美國小說《林肯在中陰界》有幾分類似:都是鬼故事,敘事方式奇特,都不太容易看進去,但一旦看進去了,你又會讚歎作者深刻的洞察力。
10、《白淚》
簡評:這本小說會改變了我對布魯斯音樂的看法,尤其是白人歌手和黑人歌手的差別,哪種是真正的原創,哪種是盜取和借用。不過,我個人不是很喜歡最後的封閉性結局。太黑暗了,讓人看不到一丁點兒的亮光。
11、《芳華》
簡評:讀它的時候感覺更像是在閱讀一本心理分析師的筆記小說,其間充斥著對主要人物和他們所處時代各種言之鑿鑿的分析和診斷。小說的整體敘事架構看起來並未經過作者的精心構思,人物塑造也有點兒扁平化,但拙樸中自然地散發出一種本真的現實質感。
藝術類
1、《達芬奇幽靈》
簡評:從維特魯威用文字描述完美人體比例起,到達芬奇把這個抽象概念具體畫出來,中間經歷了1500年之久。為什麼會要這麼長的時間,這期間發生了什麼?像一個偵探故事一樣,托比萊斯特以豐富的歷史細節解答了這個問題,生動還原了這幅聖殿般人體比例圖的淵源出處。在萊斯特看來,這副畫生動地捕捉到了人類思想史上的一個關鍵時刻。整個故事以小見大,相當引人入勝。
2、《米開朗琪羅與教皇的天花板》
簡評:像一個知識淵博的歷史嚮導,有關這個曠世傑作在一個政治紛爭不斷的時代如何誕生的一切,在羅斯金細緻深入的史筆下非常清晰地呈現了出來。從濕壁畫的創作技術,仰角透視法的具體運用,畫作內容的詳細解讀,到其美學影響和相關的時代背景等等,這本專著深度和廣度兼具,是深入了解米開朗琪羅藝術創作的佳作。
3、《善變的色彩》
簡評:在人類學家帕斯圖魯的眼裡,基礎色只有六種:藍、紅、白、綠、黃、黑,之後是其稱為間色的第二梯隊:粉、栗、橙、紫、灰,然後才是有著無窮變化的各種調和色。六種基礎主色的象徵意義最豐富,並隨著社會審美取向和價值觀的變遷不斷地變化,影響著我們所處的環境、行為、意識和想像空間。賞色、鑒色是讓人愉悅的一件事兒,讀帕斯圖魯的顏色史也是。
4、《在故宮尋找蘇東坡》
簡評:林語堂先生為蘇東坡寫的經典傳記,要說有什麼缺憾的話,恐怕就是多蘇東坡書畫方面的藝術創作著墨不多。這方面的不足在這本書中得到了彌補,尤其是作者對可能是現存的唯一兩件蘇軾作品《枯木怪石圖》和《瀟湘竹石圖》所做的鑒賞性評價,對照閱讀林語堂的文字,會對蘇東坡的藝術觀和精神世界有更深入的理解。
健身類
1、《太極箴言108》
簡評:這本書以箴言體的形式寫成,看起來很單薄,所涉及的內容卻非常豐富。108段長短不一的精要概述,涵蓋了太極拳的起源、傳統、拳架練習、單式練習、推手要點、整體勁培養、呼吸與意念如何配合等等太極拳習練的諸多問題。這本小書的獨特之處在於,行文表達直白易懂,而且公開了一些楊氏太極師門傳承中秘而不宣的練習心法。某種程度上,可以把它看作中國傳統武學被他者吸收消化的絕佳個案,具有很高的借鑒參考價值。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