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正千年錯誤,重建《黃帝內經》經脈循行圖

我是轉來的,喜歡經絡的朋友一起探討,雲中嶽,QQ 479466435http://blog.39.net/yangyubin/a_1033510.html導言:十年前出版的《古典經絡學與現代經絡學》,因為書中照片圖印刷質量太差,一直成為心病。我前些年將那些圖發到網站後,效果好了許多。近來由於華南虎事件,發現這博客用處更大,很適合交流討論問題。由於可用彩色大圖,還不受版面限制,有生以來第一次享受到這種一分錢不用花卻最快最好的文章發表方式,真是莫大自由與快樂啊。近來一些同行發手機段信討論學術問題,太局限了。故此,將專業研究的學術園地逐步移到博客里來,增加一個自由發表與自由討論的渠道。同時,也是對拙作讀者朋友們的一點補償。糾正千年錯誤,重建《黃帝內經》經脈循行圖摘要:當今使用的經脈循行圖或經絡圖,與《黃帝內經》嚴重不符,從而嚴重影了針灸的療效和經絡實質的研究。其錯誤始於西晉的《針灸甲乙經》,超過千年歲月。本文嚴格按《黃帝內經》的經脈走行路線和穴位描述,重新繪製經脈循行路線圖,以恢復經典本來面貌,促進經絡實質研究和針灸臨床治療。《黃帝內經》是成書於兩千年前的中醫經典著作,其中有完整的經絡理論和詳細的經絡循行路線等,但內容分散。我們重新整理了其中有關經絡理論的全部內容,發掘了許多新的認識。特別重要的成果有2項:一是嚴格按照《黃帝內經》重新繪製了經脈循行圖,另一個是認識到兩大經絡類型的區分。經絡給人的印象就是挂圖上的線條,不少研究者就是依此按圖索驥,尋找經絡的實質。早期的許多目標都集中在身體內是否存在與那些線條一致的生命結構,這些結構包括血管、神經、淋巴管,甚至還包括了間隙結構。這裡有一個假設,如果那些圖線的位置是錯誤的、並非本源的經脈循行線,那麼,所有找到的有關經脈線的證據都是錯誤的,而找不到任何可靠的證據都是自然的,由此無論承認經絡或否定經絡都變得毫無意義。不幸的是,實際的情況正這樣。有人已經在說,現在的經脈圖只是穴位連線,而不是經脈線,不可輕信。但穴位位於經脈線上,經脈線當然經過穴位,二者是統一的。問題的真正原因在於沿襲性的歷史錯誤——穴位錯誤,現在的經脈圖基本上都是沿襲明.張介賓的《類經圖翼》。張介賓及其前後的所有針灸經絡學中的穴位分類都沿襲晉.皇甫謐的《針灸甲乙經》,後者是首部從《黃帝內經》(以下簡稱《內經》)中歸納出來的針灸經絡學專著,其各經穴位分類非常明確。問題就出在這裡,《內經》中的穴位散見於各篇之中,當皇甫謐進行歸類整理時發生了多處嚴重的錯誤。在頭面部,《內經》中明確屬於某一經的穴位,在《甲乙經》中卻歸入別的經中,一穴之差常常使各經脈都不得不偏離原來位置。現在的膽經在頭部有好幾道折彎,但《內經》中並沒有這樣的描述,只一條線繞頭下行,其餘為分支。而現在膽經在頭部所連的近10個穴位,在《內經》中卻是胃經或手少陽經穴。在上肢的手太陰尺澤穴,《內經》明確指出位於肘中之動脈,當然只能在肱二頭肌腱的內側凹陷中,現在卻在外側凹陷中;天府在腋內動脈處,《甲乙經》定在腋下三寸動脈處,現在定在上臂前側。如此一來,手太陰這段經脈就由《內經》中的腋下至肘內側,變成由肩至肘外側。此經一變,其它經脈全移動位置,整個上肢經脈都與《內經》嚴重不符。《內經》中足三陰經從大腿根部即深入體內,並無胸腹外的走行,更無相應穴位。《甲乙經》中卻為足三陰經都增加了好幾個胸腹部的穴位,以至於現行的經脈圖中胸腹部密集排列著足三陰經的線路。本來《內經》中在胸腹部屬於沖脈的位置和穴位,在《甲乙經》為沖脈和腎經共有,現在全由腎經取代。此外,還有一個嚴重的問題是將主脈與支脈混淆,如膀胱經的背外側線和下肢部分都是支脈;手厥陰經的整個上肢部分都是支脈。這些在現在的經脈圖中都沒有任何標識。而完全走行在體內的經別――正脈,更缺乏明確的認識。總之,現行的經脈圖與《內經》經脈循行比較,嚴格而言有70%不符。由引可見,經絡研究按圖索驥,有多麼危險。在現代的針灸經絡學中,對於經脈的循行,一方面全文引用《內經》的文字描述,另一方面,經脈圖上的走行卻與文字嚴重不符,二者竟並行「不悖」。當我們嚴格按《內經》的穴位和經脈循行重新繪製出經脈循行圖時,經脈是不是血管一目了然。另一方面,按錯誤的分類和定穴治療疾病,其效果也可想而知。在這樣的經脈圖上,經脈與血管的關係顯而易見,很容易看出經絡和動靜脈血管的巨大一致性。------------------------------------以下是嚴格按照《內經》經脈循行途徑的論述和穴位的位置,繪製盡能接近《內經》原旨的經脈循行圖。詳細內容參見《古典經絡學與現代經絡學》一、手太陰肺經《靈樞·經脈篇》肺手太陰之脈, 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靈樞·本輸篇》手太陰肺經五腧穴:少商者,手大指端內側也;魚際者,手魚也;太淵魚後一寸陷者中也;經渠寸口中也,動而不居;尺澤肘中之動脈也。《靈樞·邪客篇》手太陰之脈,出於大指之端,內屈循白肉際,至本節之後太淵留以澹,外屈上於本節之下,內屈與陰諸絡會於魚際,數脈並注,其氣滑利,伏行壅骨之下,外屈出於寸口而行,上至於肘內廉,入於大筋之下,內屈上行陰,入腋下,內屈走肺,此順行逆數之屈折也。

二、手厥陰心包絡經(手厥陰心包經)即所謂手厥陰心包經,按《內經》原文簡稱,應為手厥陰心包絡經或手厥陰心主經。《靈樞·經脈篇》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下膈,歷絡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入其端;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靈樞·邪客篇》心主之脈,出於中指之端,內屈循中指內廉以上掌中,伏行兩骨之間,外屈出兩筋之間,骨肉之際,其氣滑利,上二寸,外屈出行兩筋之間,上至肘內廉,入於小筋之下,留兩骨之大會,上入胸中,內絡於心脈。《靈樞·本輸篇》手少陰心經五腧穴:中沖手中指之端也;勞宮掌中中指本節之內間也;大陵掌後兩骨之間方下者也;間使之道,兩筋之間,三寸之中也;曲澤肘內廉下陷者之中也,屈而得之。

三、手少陰心經《靈樞·經脈篇》手少陰心經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 下膈絡小腸;其支者,從心繫上挾咽,系目系;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下循內後廉,行太陰、心主之後,下肘內,循臂內後廉,抵掌後銳骨之端,入掌內後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

四、手陽明大腸經《靈樞·經脈篇》大腸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 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間,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外前廉,上肩,出骨之前廉,上出於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盆缺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素問·氣府論》手陽明脈氣所發者二十二穴: 鼻空外廉項上各二,大迎骨空各一, 柱骨之會各一, 骨之會各一, 肘以下至手大指次指本各六俞。《靈樞·本輸篇》手陽明大腸經六府穴:商陽大指次指之端也;本節之前二間;本節之後三間;合谷在大指歧骨之間;陽溪在兩筋間陷者中也;曲池,在肘外輔骨陷者中,屈臂而得之。

五、手太陽小腸經《靈樞·經脈篇》小腸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 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筋之間,上循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抵鼻,至目內眥,斜絡於顴。《素問·氣府論》手太陽脈氣所發者三十六穴: 目內眥各一,目外各一, 鼽骨下各一, 耳廓上各一, 耳中各一, 巨骨穴各一, 曲掖上骨空各一, 柱骨上陷者各一, 上天窗四寸各一, 肩解各一, 肩解下三寸各一, 肘以下至手小指本各六俞。《靈樞·本輸篇》手太陽小腸經六府穴:少澤小指之端也;前谷在手外廉本節前陷者中也;後溪者在手外側本節之後也;腕骨在手外側腕骨之前;陽谷在銳骨之下陷者中也;小海在肘內大骨之外,去端半寸陷者中也。

六、手少陽三焦經《靈樞·經脈篇》三焦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間,循手錶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後,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膈,循屬三焦;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系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眥。《素問·氣府論》手少陽脈氣所發者三十二穴: 鼽骨下各一, 眉後各一, 角上各一, 下完骨後各一, 項中足太陽之前各一, 俠扶突各一, 肩貞各一, 肩貞下三寸分間各一, 肘以下至手小指次指本各六俞。《靈樞·本輸篇》手少陽三焦經六府穴:關沖者手小指次指之端也;液門小指次指之間也;中渚本節之後陷者中也;陽池在腕上陷者之中也;支溝上腕三寸兩骨之間陷者中也;天井在肘外大骨之上陷者中也 ,屈肘乃得之。三焦下腧,在於足大(小)指之前,少陽之後,出於中外廉,名曰委陽。

七、足太陰脾經《靈樞·經脈篇》脾足太陰之脈,起於大指之端,循指內側白肉際, 過核骨後, 上內踝前廉,上踹內,循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靈樞·本輸篇》足太陰脾經五腧穴:隱白者足大指之端內側也;大都本節之後下陷者之中也;太白腕骨之下也;商丘內踝之下陷者之中也;陰之陵泉,輔骨之下,陷者之中也,伸而得之。

八、足厥陰肝經《靈樞·經脈篇》肝足厥陰之脈,起於大指叢毛之際,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內廉,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其支者,從目系下頰里,環唇內;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靈樞·本輸篇》足厥陰肝經五腧穴:肝出於大敦,大敦者足大指之端及三毛之中也;行間足大指間也;太沖行間上二寸陷者中之中也;中封內踝之前一寸半陷者之中,搖足而得之;曲泉輔骨之下,大筋之上也,屈膝而得之 。

九、足少陰腎經《靈樞·經脈篇》腎足少陰之脈,起於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於然谷之下,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以上踹內,出內廉,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靈樞·本輸篇》足少陰腎經五腧穴:湧泉者足心也;然谷然骨之下者也;太溪內踝之後,跟骨之上陷中者也;復留上內踝二寸,動而不休;陰谷輔骨之後,大筋之下,小筋之上,按之應手,屈膝而得之。《素問·水熱穴論》尻上五行、行五者,此腎俞。伏兔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腎之街也。

十、足陽明胃經《靈樞·經脈篇》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之交中,旁納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 入氣街中;其支者,起於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氣街中而合, 以下髀關,抵伏兔,下膝臏中,下循脛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內間;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別,下入中指外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素問·氣府論》足陽明脈氣所發者六十八穴: 額顱髮際傍各三,面鼽骨空各一, 大迎之骨空各一,人迎各一, 缺盆外骨空各一, 膺中骨間各一, 俠鳩尾之外,當乳下三寸,俠胃脘各五,俠齊廣三寸各三, 下齊二寸俠之各三,氣街動脈各一, 伏菟上各一,三里以下至足中指各八俞,分之所在穴空。《靈樞·本輸篇》足陽明胃經六府穴:厲兌者足大指次指之端也;內庭次指外間也;陷谷者上中指內間上行二寸陷者中也;沖陽足跗上五寸陷者中也,搖足而得之;解溪上沖陽一寸半陷者中也;下陵膝下三寸外三里也。復下三里三寸半為巨虛上廉,復下上廉三寸為巨虛下廉也。

十一、足太陽膀胱經《靈樞·經脈篇》膀胱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其支者,從腰中下挾脊貫臀,入中;其支者,從內左右別下貫胛,挾脊內,過髀樞,循髀外,從後廉下合中,以下貫踹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指外側。《素問·氣府論》足太陽脈氣所發者七十八穴: 兩眉頭各一,入發至項(頂)三寸半,傍五,相去三寸,其浮氣在皮中者凡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項中大筋兩傍各一,風府兩傍各一,俠背以下至尻尾二十一節十五間各一,五藏之俞各五,六府之俞各六, 委中以下至足小指傍各六俞。《靈樞·本輸篇》足太陽膀胱經六府穴:至陰者足小指之端也; 通谷本節之前外側也; 束骨本節之後陷中者也; 京骨足外側大骨之下; 崑崙在外踝之後跟骨之上; 委中腘中央。

十二、足少陽膽經《靈樞·經脈篇》膽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後,入缺盆;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後;其支者,別銳眥,下大迎,合於手少陽,抵於,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以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里,出氣街,繞毛際,橫入髀厭中;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之間,循大指歧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素問·氣府論》足少陽脈氣所發者六十二穴: 兩角上各二 。 直目上髮際內各五,耳前角上各一, 耳前角下各一, 銳發下各一, 客主人各一, 耳後陷沖各一, 下關各一, 耳下牙車之後各一, 缺盆各一, 掖下三寸,脅下至八間各一,髀樞中傍各一, 膝以下至足小指次指各六腧。《靈樞·本輸篇》足少陽膽經六府穴:竅陰者足小指次指之端也;俠溪足小指次指之間也;臨泣上行一寸半陷者中也; 丘墟外踝之前下陷者中也; 陽輔外踝之上,輔骨之前,及絕骨之端也;陽之陵泉在膝外陷者中也, 伸而得之。任督沖三脈循行路線

任督沖三脈循行路線一、任脈《素問·骨空論》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里,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素問·氣府論》任脈之氣所發者二十八穴: 喉中央二,膺中骨陷中各一,鳩尾下三寸胃脘,五寸胃脘,以下至橫骨六寸半,一,腹脈法也。下陰別一,目下各一,下唇一,交一。《靈樞·五音五味篇》沖脈任脈,皆起於胞中,上循背里,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會於咽喉,別而絡唇口。任脈循行路線: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下陰別一),以上毛際,循腹里,上關元(鳩尾下三寸胃脘,五寸胃脘),以下至橫骨六寸半,一,至咽喉(膺中骨陷中各一,喉中央二;《靈樞·本輸篇》任脈,缺盆之中,名曰天突)上頤(下唇一,交一),循面入目(目下各一)。《素問·氣穴論》天突1穴, 關元1穴,齊1穴(神闕)。

二、督脈《素問·骨空論》督脈者,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絡,循陰器,合篡間,繞篡後,別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與太陽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貫齊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系兩目之下中央。《素問·氣府論》督脈氣所發者二十八穴: 項中央二,髮際後中八,面中三, 大椎以下至尻尾及傍十五穴。到骶下凡二十一節,脊椎法也。督脈循行路線:1. 督脈者,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絡,循陰器,合篡間,繞篡後,別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2. 與太陽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上(髮際後中八),入絡腦,還出別下項(項中央二;《靈樞·本輸篇》七次脈: 督脈,頸中央之脈,名曰風府。),循肩內,挾脊抵腰中(大椎以下至尻尾及傍十五穴),入循膂絡腎。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3. 其少腹直上者,貫齊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系兩目之下中央(面中三;作者注: 一者在唇,二者在兩目下,與任脈同)。《素問·氣府論》門1穴(瘂門),項中央1穴(風府),枕骨2穴 。《素問·骨空論》風府在上椎。

三、沖脈《素問·骨空論》沖脈者, 起於氣街, 並少陰之經,俠齊上行,至胸中而散。《素問·氣府論》沖脈氣所發者二十二穴: 俠鳩尾外各半寸至齊寸一,俠齊下傍各五分至橫骨寸一,腹脈法也。《靈樞·動輸篇》沖脈者,十二經之海也,與少陰之大絡起於腎下,出於氣街,循陰股內廉,邪入中,循脛骨內廉,並少陰之經,下入內廉之後,入足下;其別者,邪入踝,出屬跗上,入大指之間,注諸絡以溫足脛,此脈之常動者也。《靈樞.五音五味篇》沖脈任脈,皆起於胞中,上循背里,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會於咽喉,別而絡唇口。沖脈循行路線:沖脈者, 起於氣街, 並少陰之經,俠齊上行(俠鳩尾外各半寸至齊寸一,俠齊下傍各五分至橫骨寸一),至胸中而散(《靈樞·氣穴論》胸俞
推薦閱讀:

女人在婚姻中最不該犯的幾個錯誤
注意!男人情場上易犯的10個錯誤
女人在婚姻里常犯的錯誤
習練太極拳時常見的錯誤
窮人的八種錯誤行為

TAG:錯誤 | 黃帝 | 經脈 | 黃帝內經 | 糾正 | 內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