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息說命理》4線段圖式的生命觀與循環圖式的生命觀
沒有循環、沒有輪迴的生命觀基本上是一個「線段圖式」的生命觀,生命到了「死有」的階段就停止,就沒有了。如同我們之前所畫的圖示。
生 死
有 ( 本 有 ) 有
這種線段圖式的生命觀認為:
我們的生命只有這一期的生死,從出生到死亡而已;
在我們出生之前,這個生命並不存在;當我們死後,這個生命也就沒有了。
生命的發生,在這樣的生命觀或人生觀裡頭,只是一個偶然;只是一對男女在性愛過程裡頭所可能發生的一種意外。屬於一種或然率,或是一個巧合。
而我們的人生,則一如夜空中的流星一樣,以短短的不滿百年一閃而逝。
所謂的「生命」,在生前和死後都是沒有的,不存在的;生命在在生前、死後的兩頭都搭不到邊。
在佛學裡面,這樣的人生觀有一個特定的名詞來形容它,叫做「斷滅空」。
東漢、魏、晉以前的大部分中國人和接受過現代科學洗禮的我們一樣,所抱持的,大抵都是這樣的一種「線段圖式」的生命觀、人生觀——一個「斷滅空」的生命觀、人生觀。
而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生命觀、人生觀,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為我們是從物質的角度出發,以物質的肉身做為生命的核心,來看待我們的生命與人生的緣故。
「輪迴觀」則不同,它是由無數物質肉身的「分段生死」所組構出來的一個圓形的、循環的生命觀和人生觀。
生命的最主要部分,那個屬於精神的、意識的部分,在輪迴裡面並沒有間斷,並沒有終止;生命中有形質、肉體的,屬於物質的部分,容或會有斷、續,會有生、滅;但是,生命中那個非物質的精神部分卻是連續的,不會中斷的。
「輪迴觀」認為我們的「中有」身會連接著每一次的「死有」過渡到另外一次的「生有」,把我們累劫世的生命與人生串連成一個永不間斷、循環的「圓」。
「五火二道」——最早期的輪迴觀
「輪迴」(samsara)的生命觀是隨著佛教的東傳而進入到中國的,因此,有許多人以為輪迴的觀念是創始於佛教,且是佛教所獨有的一種生命觀和人生觀。這,其實是一個誤會。
「輪迴」觀念的本身,早在釋迦牟尼佛之前的「吠陀」時代就已經在印度各地普遍流傳著了,是屬於印度文化各宗所共有的一種思想和觀念。
印度文化早期的「五火二道」其實就是輪迴觀的一種雛形。
所謂的「五火」是指人死後會經歷五個階段:
即人死後火葬,火葬之後化為靈魂而進入到月亮去;然後再變成雨,雨下到地上之後,變成了食物;食物被吃下後,變成了精子;最後精子進入到母胎,再出生為人。
這個從人變為→靈魂→雨→食物→精子→再變回到人的循環,是最原始的一種輪迴的圈圈。這種輪迴的說法有點像是大自然的食物鏈一樣,是很素樸的,反應了早期人類對於我們生命現象的一種自然觀察。
「二道」則是在「輪迴」的基礎上面,再進一步延伸出來的——是對於我們生命的未來所可能採取的兩種因應的途徑。
所謂的「二道」,分別是「祖道」和「神道」。
「祖道」是人死後根據「五火」的順序再回到原來所生活的這個世界上面;
「神道」則是人死後,「我」(靈魂)可以進入到梵界;而不再回到原來生活的這個世界上。
因此,我們可以明白:
「五火」和「祖道」涉及了我們「生命輪迴」的問題;
而「五火」和「神道」則進一步延伸了「生命解脫」的問題。
這「五火二道」可以算是關於「輪迴與解脫」這個議題最初始的一種原型了。
早期「輪迴觀」裡的種族歧視
這個早期的輪迴觀還隱含著強烈的種族歧視與階級分別在裡面,是和印度早期的「種姓制度」緊緊結合在一起的。
印度的「種姓制度」是由雅利安人在佔領了印度之後所發展出來的。雅利安人自稱根據神的指示而將人們區分成:婆羅門(祭司)、剎帝利(武士貴族)、吠舍都(平民、自由人)和首陀羅(奴隸)這四種階級。
前三種階級是雅利安人所專屬的階級,他們同時享有了宗教輪迴觀裡面的「再生權」;而作為奴隸的首陀羅(印度的原住民)則是所謂的「一生族」,也就是死後即滅,不得轉生的意思;且其子孫的地位也是固定的,必須要世代為奴。
因此,這個早期的「輪迴觀」也可以被看成是:一個外來的政權為了確保其優勢的政治地位和權力,而將之和種姓制度相結合,所創造、架構出來的一種靈魂轉世的說法。
梵書與奧義書時期的輪迴觀
到了「梵書」與「奧義書」時期的印度,「輪迴觀」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和改變,最重要的是「業感輪迴」和「梵我一如」這兩個思想的被提出。
「梵」就是「天」,「大天」的意思;所謂「梵我一如」,是指生命在生死的歷程當中,由虛幻返真,由迷妄返覺;進而體悟到自我的當體原來與真常本淨的「梵」是同一的。
如果我們能夠因為這個體悟而了斷了無明、捨棄了愛欲,那麼,我們這個個人的「我」就能夠與「大梵」冥合為一,這叫做「梵我一如」。能夠如此,則我們就達到了「梵涅槃」(涅槃nirvana有寂靜、解脫、極樂的意思),而不會再流轉於生死的人生苦海了。
這個「梵書」與「奧義書」中所謂的「梵我一如」,和中國哲學思想中由「氣化宇宙論」所導引出來的素樸的「天人合一」的說法極為近似;因此有人倡言印度文化中的「梵我一如」即是中國文化裡頭的「天人合一」。
然而,這樣的說法其實是有問題的。因為在中國,「天人合一」的說法有二:
一為原始儒、道二家所說的「天人合一」,這裡的「天」,其實是「道」的別名;指的是「道心」、「天心」,是屬於「心意識」層次的「天」。
而另一個由「氣化宇宙論」所導引出來的「天人合一」的說法,這個「天」,則是指「天地」的「天」,是天地自然,「自然界」的「天」,是「氣天」,也是「物質」層次上的「天」。
這「心意識」層次的「天」和「物質」層次上的「天」,兩者並不相同,不可以混為一談。
「梵書」與「奧義書」的「梵我一如」因此只能是相似於「氣化宇宙論」中的「天人合一」;卻並不等同於原始儒、道二家所說的「天人合一」,這是我們應該要特別加以留心和注意的。
另外,這個時期的輪迴觀也漸漸地揚棄了原有的階級區別,而改以「業」(karma)的觀念來取代階級,作為輪迴和解脫的主要依據。
輪迴(samsara)是生命流轉的意思,而「業」則是驅動那個流轉的動力,所以又叫做「業力」(karma force);由於「業力」和「我」(靈魂)的結合,所以我們的生命才會生死流轉、輪迴不斷。
到了「梵書」與「奧義書」時期,輪迴觀念擺脫了「種姓制度」的階級分別,認為輪迴和階級並無關連。任何一個人,不論他是婆羅門還是首陀羅,同樣都會因為業力的緣故而流轉於生死的輪迴裡頭,也同樣的,都能夠因為智慧的開發和領悟而進入到「梵我一如」,冥合於大梵的「梵涅槃」境界裡。
因此,我們可以知道「輪迴」,還有和輪迴極為相關的「業」,這兩個重要的觀念,其實是遠在悉達多——後來的釋迦牟尼佛出世之前就已經存在的觀念了,並不是佛陀和後來的佛教徒所創新和發明出來的。
佛教只能說是繼承並改良了「奧義書」時期所留下來的,由「業」和「我」(靈魂)所構築而成的「業感輪迴」的觀念而已。
推薦閱讀:
※象數溯源·先天卦位九宮數推演圖式——「洛書」之謎
※木局丁未墓向黃泉圖式
※周俊論藝(3.下)寫意水墨畫的圖式處理
※八門忌格圖式斷法
※周俊論藝(3)寫意水墨畫的圖式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