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今天我們還需要魯迅(2)

魯迅對國民性的批判,是不是觸犯了中國人?

第二個問題,也是阻礙我們接近魯迅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即魯迅對國民性的批判,是不是觸犯了中國人?怎麼看魯迅所謂「罵人」?現在有些人很「愛國」,認為魯迅把中國人說得太醜惡了。的確,魯迅筆下的中國人幾乎沒有一個正面形象,這些人不了解魯迅批判國民性的具體內涵,也不了解魯迅是在什麼背景下做這種批判的,只是對魯迅這種批判方式表示反感,不能接受,甚至認為魯迅觸犯了中國人,傷害了民眾的自尊。

魯迅畢生都在批判國民性,批判中國人,這也是他理解文化轉型一個很重要的工作,他對中國人的批判是非常犀利的,他寫小說、雜文,都不忘批判中國人的劣根性,說得最多的是奴性,他最憤慨的就是中國人幾千年形成的奴性。他有句有名的話:「中國有兩個時代,一個是力爭做奴隸的時代,一個是坐穩了做奴隸的時代。」要麼就做奴隸,要麼奴隸當不成去爭做奴隸,歷史在循環。

他批判中國人的面子觀念。他批判中國的看客心態,什麼叫看客?在旁邊看,無關那人的痛、疼、癢。批判中國人的馬虎作風,中國人做事認真嗎?你晚上到街上轉一圈,看看那些霓虹燈招牌,三個字缺兩個,半年也不會修好,這就是不認真。中國人麻木、卑怯、自私、狹隘、保守、愚昧,這都是魯迅對中國人的概括。

隨便拿出幾段話給大家看看,現在的中國人是不是還有這樣的情況?群眾——尤其是中國的,永遠是戲劇的看客,看生活好像是看戲,看戲就不當真的。比如「北京的羊肉鋪前常有幾個人張著嘴看剝羊,彷彿頗愉快,人的犧牲能給與他們的益處,也不過如此。」「在中國,尤其是在都市裡,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車捽摔傷的人,路人圍觀或甚至高興的人盡有,有肯伸手來扶助一下的人卻是極少的。」魯迅說那個話是在1933年,過了幾十年,現在情況是不是好轉了?我看某種程度更壞了。

魯迅認為國民性里最重的一個病是奴性,《葯》不是一種麻木而是一種奴性;《孔乙己》的主角是看客;《故鄉》里的閏土是麻木,像木偶一樣;中國人喜歡以瞞和騙來製造奇妙的討論,不敢正視各方問題;中國人狡猾懶惰,一天天滿足,一天天墮落,但又覺得日漸光榮,《阿Q正傳》里寫得就是這樣。

中國文化里有三種基本的思維方式,有兩種最重要的是教會我們中庸,讓中國人無論碰到什麼都挺過去,就是軟的結果,就是妥協,就是奴隸。

對凡事都講面子、講中庸的傳統社會心理來說,魯迅這套是很不符合傳統的,特別有悖於常說的「家醜不可外揚」,魯迅把中國人寫得那麼丑。作為一個深刻的文學家,一個以批判而為社會文明發展提供清醒思想參照的知識分子,魯迅對國民性的批判,其實是我們民族改造的苦口良藥。所以我們要理解魯迅的用心,應該承認魯迅的批評是有啟蒙主義的目的,是中國進入現代化「鳳凰涅盤」的一個需要。

我們讀魯迅小說,有時感覺是不舒服的,甚至是噁心的,揭短露了丑,但仔細一想,真是細膩,是一種毫無偽飾的真實,沒有一點裝飾。他的目標就要寫出國民沉默的現象,大多中國人不出聲,沉默,中國人共同的疾患久矣,我們司空見慣了,見怪不怪,麻木了,但魯迅卻要真實地說出來,所以讀魯迅可以發現自己,可以發現我們周遭很多落後的行為習慣,甚至心理模式,民風民性。魯迅覺悟太高,譬如說魯迅寫《阿Q正傳》,阿Q的革命就是夢想得到那張床,叫秀才娘子寧式床,要把人家的小老婆弄過來做自己的老婆,所以永遠都要當奴隸。

魯迅批判國民劣根性 卻帶著悲憫和無奈

魯迅是深刻的,但魯迅不是居高臨下,他是帶著自己的生命體驗,有一種悲憫和無奈。讀錢鍾書的書,就看著好笑,很難感受,為什麼?因為他缺少魯迅式的悲憫,《圍城》里沒有一個主人公他不諷刺的,雖然諷刺得很機智,但有幾個人看《圍城》被感動呢?這跟魯迅不一樣,魯迅是另外一種高度。

中國是缺少宗教的國家,悲憫之心是非常珍貴的,悲憫以及無奈表現出這種病態的社會,魯迅痛徹地感到中國社會存在嚴重的弊病,所以要批判國民性,「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但魯迅的文章沒有開過藥方,藥方不是文學家所能開出來的,魯迅不是寫《人民日報》社論,他絕對不會寫那種光明的前途,他就是把問題指出來。把病看出來,把中國的病根看出來了,這是魯迅的偉大。我們今天讀魯迅,應該很看重魯迅這種批判性的思維,應該感到魯迅所說的那些病,現在是不是還有?魯迅為什麼那麼執著地批判國民性呢?這跟他對中國傳統文化、中國現實深刻的認識有關。

1907年,他寫過一篇文章,一個國家要厲害,首先人要健康、健全,應該尊重個性的發展,應該把人類的創造力張揚出來。1907年,他就已經提出了「尊重人性、尊重個性,我們這個民族才能夠崛起,才能夠發展」,魯迅立人的思想貫穿於上,所以他批判國民性也跟這個有關。

其實對國民性的關注也並不是魯迅獨有,晚清以來,像梁啟超、嚴復等,都提倡過類似口號。魯迅對國民性的認識是清醒的,但又感到無力,他經常說類似的話,他寫的文章如一箭直入大海,射一個箭到大海里,有什麼效果?幾十年來,不斷聽到「國民性是一個偽命題」這種說法,但是對魯迅說,國民是批判局限性,我們現在從小灌輸的都是正面的東西,何來批判?

有一點值得注意,魯迅對國民性的批判,不光是給別人出書,往往也是給自己開刀,魯迅對國民性的批判建立在「自省」和「自剖」上,他自己也有國民性,中國民眾缺少懺悔精神。我們也應該學習魯迅這種自省的意識,自我解剖的精神。

魯迅的作品富有批判性,這是一種民族的自我批判,是很痛苦的,我們看魯迅的東西,會覺得很悶,很沉重,很難受,有一種沉重、悲哀的東西老是纏繞著你,讀魯迅有這種感覺,就接近魯迅了。魯迅不相信天堂,不相信黃金地帶,他扛住黑暗的閘門,把什麼放出來?把青年人放出來,送到另外一個地方去,那另外一個地方,他自己是不去的,他也不知道那個地方怎麼樣。所以魯迅不是給十七八歲的少年男女寫的,讀魯迅要有一定的生活經驗,有一定的人生歷練。現在的大學生可能不能喜歡魯迅的作品,也可以理解,這跟年齡有關係,沉下心來慢慢接近就好了。

接下來講一下魯迅「罵人」的問題。我們很不滿意魯迅的一個「理由」就是魯迅的文章都是「罵」的,譬如他罵梁實秋,罵「學衡派」。我們看怎麼「罵」這個問題?現在我們認為魯迅當然「罵」太過分了,但這個簡單化了,我們要放到歷史情況去理解,魯迅罵梁實秋,實際上是替左翼解套,當時不光魯迅政治化,整個環境都是政治化。他給很多畫過像,譬如說梁實秋「資本家的乏走狗」,魯迅還罵「媚態的貓」、「洋場惡少」、「革命小販」,喜歡給人起個外號「奴隸總管」。

魯迅罵過很多人,不光批國民黨政府,也批判左聯;魯迅罵的不是某一個人,而是一種社會性質,所以我認為魯迅沒有私仇,只有公敵。

魯迅對文化轉型思考的焦慮 物質進步並不必然帶來人素質的提高

第四個問題,魯迅對文化轉型思考的焦慮,有哪些值得我們關注?魯迅年輕時就對中國文化的轉型有很多的思考,青年的魯迅,並不想當文學家,最早想當水手,後來學開船,最後到日本學醫,早期魯迅寫過很多理工科方面的文章,早期的魯迅對科技有研究,從科技發展來觀察人生問題。

1907年,30出頭的魯迅是怎麼看這些問題的?那時思想未完全打開,他怎麼看世界?上個世紀初,魯迅接觸了西方文化,了解了西方科技,他在想中國的問題,當時中國是非常落後的,經濟上不用說,文化精神幾乎垮了,不是魯迅他們造成斷裂的,清朝末年以後,中國的精神幾乎要垮了,所以當時不少先驅者提出要向西方學習。科技救國,是當時普遍的炒作,也有人看出了西方文明的弊病,認為東方文明最好,最終還是要靠東方文明來「挽救」世界,這種思想現在很多中國人那裡依然存在,認為未來的世界就是中國文化的世界。不見得,我看不見得,要有本事,先把自己的國家搞好。

但魯迅跟他們看法不一樣,比較獨立,他不反對學習西方,不反對科技救國,但他更看重「立人」,更看重民族精神的重建。魯迅對科學改變國家的落後狀況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他認為中國要發展,肯定要引進西方科技。但是這種改變,在魯迅看來,帶有正負兩個方面,一方面科技帶來好處,那是照耀世界的神聖之光,科技帶來的物質文明是人類社會進步的一翼;但魯迅同時又說,不要過高地評價科學對國民精神改造的價值,也不是說科技發展了,生活質量高了,人的素質就提高了。魯迅甚至懷疑科學、物質文明會不會無節制地發展,有沒有可能超出人類的掌控,會不會對人類、對人生造成某種「威脅」。

魯迅年輕的時候,在思考這個問題,他提醒如果片面追求科學和物質文化,可能帶來一個負面的影響和潛在的危害,他也說不清潛在的危害是什麼。這些觀點過去快一百年了,但是今天還是有提醒作用,他認為提倡科學起碼要顧及「致人性之全」。他反對崇拜科學物質文明的同時,忽略了精神解放和重建。他說,如果全國世界都推崇科技、知識,那整個人生、整個社會就會變得很寂寞,沒有味道,長此以往,人就變得沒有審美,沒有敏感明智的思想。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魯迅已經看到了這些問題,他早期的論文里就提到很多這樣的觀點,比如,「諸凡事物,無不質化」,所有的東西全都變成物質化了;「靈明日以虧蝕」,人的思想精神越來越虧了;「旨趣流於平庸」,也沒有什麼追求了;「人唯客觀之物質世界是趨」,人看到都是非常實際的,非常現實的;「而主觀之內面精神,乃舍置不之一省」,不知道回到自己的內心世界;「物慾來蔽,社會憔悴」,看到的是一個物質社會;「進步已停,於是詐偽罪惡」,各種欺騙、各種虛偽的東西盛行;「弗乘之而萌」就出現了;「性靈之光,愈益就於黯淡」,美好的東西,就也變得暗淡了。魯迅當時說,科學是必要的,是人類社會進步的一個翅膀,但應該注意以人為本。

所以他反對推崇物質科學、物質文明的同時,放鬆對人的尊重,他說到物慾膨脹的後果,認為物質的發展,科學的發展,可能會引起人的慾望,如果不加註意,就會出現一種「通病」,物慾膨脹帶來人文衰弱,是一種世界性的病,是難以控制的。

魯迅說過的生態問題、誠信問題、道德底線問題、安全感問題,現在都出來了,魯迅不幸而言中。

魯迅認為中國的出路還是要創造傳統,多向西方學習科學,同時吸取西方的教訓,不能以為科學萬能,要警惕西方的傳染病。

當時魯迅的思想是超前的,是不合時宜的,在當時並沒有引起注意,沒有產生大的影響。但作為一個思想家,有價值的是在提醒人們,引進科學物質文明的同時,不要忘記根底在人,不忘記人的解放,民族精神的重建。

魯迅的一生還提出了很多命題,「五四」時期,年輕人提出尊重發現婦女兒童,中國的文化里,婦女是沒有社會地位的,婦女和兒童也是人,現在說起來是常識,但當時不是這樣。

黑格爾說中國沒有哲學家,中國還是有哲學家的,讓我們非常敬佩的太少。魯迅的出現是個藝術,魯迅是我們民族精神普遍潰敗時的中流砥柱。魯迅的創作高峰期,是30年代前期,那時他談到無聲的中國,老百姓不識字,沒有發言權,識字的人又說不到點子上,所以在當時無聲的中國,魯迅的出現是個藝術。

魯迅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克爾凱郭爾、帕斯捷爾納克、布羅斯基這些思想家,是同一水準的,他們都是人類精神發展史上標誌性的人,所以我們今天還是希望魯迅能夠刺激我們變得睿智一點,敏感一點,讀懂中國。

我今天的講演到這裡為止,不對的地方請大家批評,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今天冬至節 | 又遇三九灸,這真是個了不起的日子!不懂全年病纏身
今天出生寶寶屬蛇還是屬馬? 按黃曆認立春按習俗認初一
今天是【觀音誕】恭迎觀音菩薩聖誕日,有求必應!觀音菩薩保佑你!
今天11月18日!發財日!祝你財源滾滾!!誰打開誰發財
他已跪了千百年,今天能站起來了么?

TAG:魯迅 | 我們 | 今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