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寒門出身的宰相馬周
唐初寒門出身的宰相馬周
在唐朝初年的政壇上,活躍著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他出生於個世代貧寒的農民家庭,他胸藏濟世之才,卻一直很不得志。他來到了長安準備大展才略。可囊中差澀,住在客店裡,經常被店主冷落譏笑。後來,一個極其偶然的機會讓他得到了一代雄主唐太宗李世民的賞識,從此青雲直上,也有了用武之地,為唐朝初年的政治穩定和經濟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這個人就是馬周。圖為陝西咸陽昭陵博物館,唐朝一代名臣馬周便埋葬於此。馬周死後,唐太宗為其舉行了規格很高的國葬,並特別把其遺體陪葬在自己的皇陵。
上圖是太原晉祠公園群雕《龍興晉陽》這座青銅群雕彰顯唐太宗李世民及其勛臣長孫無忌、尉遲敬德、魏徵、李勣、馬周等歷史人物的豐功偉績
馬周(601~648)唐初大臣。字賓王,博州茌平(今茌平鎮馬庄)人。出生於隋仁壽元年(公元601年),唐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病逝。馬周出身寒門,憑藉自身的才智登山大唐宰相之位。唐太宗李世民曾說過:「我暫不見周即思之。」並在馬周病重之時親自為他熬藥。
據《新唐書》記載,馬周幼時即父母雙亡,孤苦伶仃,卻嗜書如命,不足二十歲便已經滿腹經綸。起初曾做過低級文員,他感到是大材小用,於是整天介借酒澆愁,最終離職而奔長安成為一名「長漂」。在長安漂流一段時日後,眼看著生存都成了問題,只好硬著頭皮去投靠中郎將常何府上做門客,暫且在長安落戶。
唐貞觀五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詔命百官議論國事,就時政得失提出建言。這常何乃一介武夫,平素沒讀過多少書,便讓馬周代寫一篇呈給李世民交差。馬周在這篇議論時政的文章中提出20條建議,寫得頭頭是道。李世民看後非常驚詫:常何能寫出如此透徹的文章?
一問,才知道是常何門客的傑作。李世民求賢心切,馬上命人到常何府中請馬周,性情高傲的馬周居然擺架子拒絕進宮,直到第四次派出使者才隨同入宮。李世民與這位出身低微的落魂文人相見恨晚,立刻讓馬周到掌管機要的門下省任職,沒過一年即任命他為監察御史,最後官至中書令(宰相),成為李世民的重要謀臣與得力助手,可謂「一折成名」。李世民為褒獎發現馬周的「伯樂」常何,還特賜給三百匹錦帛。
寒門學士
馬周出生於隋朝。在馬周出生的時候,中國剛剛從南北朝的分裂走向統一,進入了一段難得的和平時期,中國再次進入國富民強的時代。
史書記載,馬周少年時期便精通《詩經》、《春秋》。然而,就在馬周的學業不斷精進的時候,一場變故發生了,馬周一夜之間父母雙亡。
這是一場什麼變故,史書沒有記載。有學者根據當時的歷史背景推測,馬周的父母很有可能喪身於隋朝末年的農民起義。當時,馬周只有十一歲左右。這場變故對少年馬周打擊很大,但是,馬周仍然記得父母對他的期望,沒有荒廢自己的學業,史書記載,馬周依然「嗜學」。
就在自己朗朗的讀書聲中,馬周步入了自己的青年時期,歷史也進入了唐朝。但是,馬周雖然詩書滿腹,卻不懂得謀生之道。或許是因為懷才不遇,馬周還有些自暴自棄。憑藉力氣吃飯的鄉人看到馬周整天遊手好閒,都看不起他。馬周也因此更加苦悶。
在馬周二十歲左右的時候,博州的地方政府將馬周錄用為一名助教。但是,或許是平時懶散慣了,或許是認為以自己的才能不應該只做這點小事,馬周沒有好好地對待這個工作,而且「日飲醇酎,不以講授為事」。由於嚴重「怠工」,馬周多次被博州刺史指責。此時的馬周有些恃才傲物,看到刺史居然如此對他,便掛冠而去,一路西行,尋找可以發揮自己才幹的地方。史書記載,馬周「游於曹、汴,又為浚儀令崔賢所辱,遂感激西遊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
在長安城外的新豐鎮(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馬周借宿客店的時候,因為穿戴一般,被忙著招呼來往的商販的店主人冷落,他便要來一斗八升酒,「悠然獨酌」。當時一般人能飲酒一斗,馬周要的酒明顯超出了他的酒量。在後人的演繹中,馬周甚至要了五斗酒,喝了一斗多,其餘的酒便全倒進盆中洗腳。馬周旁若無人的「瀟洒自在」讓周圍的人不 由得暗暗稱奇。
第二天,馬周便直奔當時的京城——長安,開始了他人生的另一段旅途。
步入政壇
初到長安,馬周借宿於中郎將常何的家中。常何是一名武將,與馬周素不相識,他為何會收留馬周,史書並沒有記載。或許,常何為了方便自己書寫奏疏,正在尋找文書的時候遇到了馬周。
貞觀五年(公元631年,《資治通鑒》記載為貞觀三年),李世民令百官上書,評議朝政得失。常何雖然是武官,也必須上書。於是,常何便讓馬周寫了一篇奏章呈了上去。
常何與馬周
史書記載,馬周患有消渴病(糖尿病)。據說,一天晚上,馬周多次上茅廁,看到常何屋裡的燈一直不滅,便去看個究竟。原來,常何正在為寫奏章頭疼,於是,馬周便代筆為他寫了一篇奏章。
奏章呈上之後,常何很快便被李世民叫去問話。原來,馬周在奏章中提出的二十多條建議,完全針對當時的時弊,具有很強的實際意義,很合李世民的心意。但是,李世民很清楚,以常何的才能還提不出這種建議,便問他怎麼回事。常何不敢掠人之美,更不敢隱瞞這件事的真相,便將事情的原委告訴了李世民,並且稱讚馬周「每與臣言,未嘗不以忠孝為意」。李世民一聽,馬上派人召見馬周。因為急於見到馬周,李世民一連派出四撥使者前去催促。
唐太宗看馬周的上書
等到馬周到達皇宮,李世民和他一番談話之後,對他非常滿意,便讓他在門下省(唐初審查詔令、簽署章奏的部門)任職。常何也因為舉薦有功得到了賞賜。
第二年,馬周被授予監察御史,負責考察、彈劾官員,從此之後,平步青雲,一直做到了大唐的宰相——中書令。
毛澤東十分賞識馬周,稱讚其《陳時政疏》是西漢賈誼《治安策》以後第一奇文。並認為馬周的才德遠在商代名相傅說、助武王滅紂的姜子牙之上。
馬周的時政奏摺著重提出三方面的諫言:
其一,勸諫唐太宗節儉治國,力戒奢侈。他從夏、商、周至魏、晉、隋統治天下的時間長短切入,告誡唐太宗應該「節儉於身,恩加於人」,如此才能讓天下人對當政者「愛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畏之如雷霆」。馬周曆陳堯、禹及西漢文景二帝節儉之事例,抨擊當時朝中滋長的奢靡風氣。
其二,勸諫唐太宗以「百姓苦樂」為國之興衰的權衡標準。馬周指出「自古以來,國之興亡,不由積蓄多少,在百姓苦樂也」。他說隋朝雖然積蓄大量的倉米、布帛、金銀,但這些最終卻成為幫助造反者的財物。而今老百姓本無多少積蓄,我們還在強斂暴征,百姓頗有怨言,認為是朝廷不憂民憐民。進而提出「百姓苦樂」決定「國之興亡」的觀點。
其三,勸諫唐太宗高度重視基層政權建設。馬周認為諸王與功臣的分封應該得當,不可「樹置失宜,不預為節制」。他尤其強調重視郡縣官吏的選拔任用,提出「天下者,以人為本」,要使老百姓安居樂業,就必須安排賢良的官吏赴任,才可能真正造福一方。
馬周的諫言可謂居安思危,切中時弊,充分體現出他作為一個政治家的遠見卓識,在一定程度上為「貞觀之治」提供了理論依據。
儘管新舊唐書中對馬周的記載並不太詳細,但馬周在「貞觀之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難以磨滅。他以自己卓越的治國之才,協助李世民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盛世。李世民為表彰馬周對大唐的傑出貢獻,曾親筆為馬周題辭:鸞鳳凌雲,必資羽翼;股肱之寄,誠在忠良。如此高的評價,在名臣雲集的唐朝初年也屬少見。 貞觀二十二年,年僅四十八歲的馬周積勞成疾,一病不起。李世民親自為馬周熬藥,還命皇太子李治以弟子禮去看望馬周。但馬周還是醫治無效,英年早逝。馬周死後,李世民為其舉行高規格的國葬,特別讓馬周陪葬於自己的昭陵。 馬周曾自比商之傅說、周之呂望(姜子牙),對此歐陽修在《新唐書·馬周傳》後評論說:馬周的才能不及傅說、呂望,所以後世很少記述他的事迹。但毛澤東則否定歐陽修的評價,曾批註:「傅說、呂望何足道哉,馬周才德,迥乎遠矣。」認為馬周的才德遠在傅說、呂望之上。
【注】貞觀十一年,侍御史馬周上疏陳時政曰:
臣歷睹前代,自夏、殷、周及漢氏之有天下,傳祚相繼,多者八百餘年,少者猶四五百年,皆為積德累業,恩結於人心。豈無僻王,賴前然哲以免爾!自魏、晉已還,降及周、隋,多者不過五六十年,少者才二三十年而亡,良由創業之君不務廣恩化,當時僅能自守,後無遺德可思。故傳嗣之主政教少衰,一夫大呼而天下土崩矣。今陛下雖以大功定天下,而積德日淺,固當崇禹、湯、文、武之道,廣施德化,使恩有餘地,為子孫立萬代之基。豈欲但令政教無失,以持當年而已!且自古明王聖主雖因人設教,寬猛隨時,而大要以節儉於身、恩加於人二者是務。故其下愛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此其所以卜祚遐長而禍亂不作也。
今百姓承喪亂之後,比於隋時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繼,兄去弟還,首尾不絕,遠者往來至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無休時。陛下每有恩詔,令其減省,而有司作既不廢,自然須人,徒行文書,役之如故。臣每訪問,四五年來,百姓頗有怨嗟之言,以陛下不存養之。昔唐堯茅茨土階,夏禹惡衣菲食,如此之事,臣知不復可行於今。漢文帝惜百金之費,輟露台之役,集上書囊,以為殿帷,所幸夫人衣不曳地。至景帝以錦繡纂組妨害女工,特詔除之,所以百姓安樂。至孝武帝雖窮奢極侈,而承文、景遺德,故人心不動。向使高祖之後,即有武帝,天下必不能全。此於時代差近,事迹可見。今京師及益州諸處營造供奉器物,並諸王妃主服飾,議者皆不以為儉。臣聞昧旦丕顯,後世猶怠,作法於理,其弊猶亂。陛下少處人間,知百姓辛苦,前代成敗,目所親見,尚猶如此,而皇太子生長深宮,不更外事,即萬歲之後,固聖慮所當憂也。
臣竊尋往代以來成敗之事,但有黎庶怨叛,聚為盜賊,其國無不即滅,人主雖欲改悔,未有重能安全者。凡修政教,當修之於可修之時,若事變一起,而後悔之,則無益也。故人主每見前代之亡,則知其政教之所由喪,而皆不知其身之有失。是以殷紂笑夏桀之亡,而幽、厲亦笑殷紂之滅。隋帝大業之初,又笑周、齊之失國。然今之視煬帝,亦猶煬帝之視周、齊也。故京房謂漢元帝云:「臣恐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古。」此言不可不戒也。
往者貞觀之初,率土荒儉,一匹絹才得粟一斗,而天下帖然。百姓知陛下甚憂憐之,故人人自安,曾無謗讟。自五六年來,頻歲豐稔,一匹絹得十餘石粟,而百姓皆以陛下不憂憐之,咸有怨言,以今所營為者,頗多不急之務故也。自古以來,國之興亡不由蓄積多少,唯在百姓苦樂。且以近事驗之,隋家貯洛口倉,而李密因之;東都積布帛,王世充據之;西京府庫亦為國家之用,至今未盡。向使洛口、東都無粟帛,即世充、李密未必能聚大眾。但貯積者固是國之常事,要當人有餘力,而後收之。若人勞而強斂之,竟以資寇,積之無益也。然儉以息人,貞觀之初,陛下已躬為之,故今行之不難也。為之一日,則天下知之,式歌且舞矣。若人既勞矣,而用之不息,儻中國被水旱之災,邊方有風塵之警,狂狡因之竊發,則有不可測之事,非徒聖躬旰食晏寢而已。若以陛下之聖明,誠欲勵精為政,不煩遠求上古之術,但及貞觀之初,則天下幸甚。
太宗曰:「近令造小隨身器物,不意百姓遂有嗟怨,此則朕之過誤。」乃命停之。
奇思妙想
馬周不僅在皇室和朝政大事上頗多建議,對於很多日常的小事也總有自己的創意。當時在長安,如果有警情需要傳奏,通常從城外到城內都是由人喊話來完成,在馬周的建議下,長安城內外沿著大路設置了很多鼓,依靠敲鼓來傳遞信息。這種鼓俗稱「鼕鼕鼓」。
在唐朝以前,官員的官服通常只有黃色和紫色,不容易分辨品級,馬周便建議多設置幾種顏色,三品官服為紫色,四、五品為紅色,六、七品為綠色,八、九品為青色。從此之後,官服的顏色和品級相對應的做法便被確認了下來,一直延續到清朝滅亡。
今天,行人、車輛靠右走已經成為一種常識,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這種規則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就已經開始實行。當時,馬周定出一個規則,進出城門一律靠右走,以方便交通。這個規則斷斷續續地執行下去,直到今天,終於形成了人們的共識。
馬周的這些奇思妙想不僅表現在對朝政的建議上,也表現在他的生活中。當時,李世民為了防止御史巡查的時候加重各地的負擔,便要求御史出巡不能吃肉。馬周巡視各地的時候,每到一個地方,一定會要求給他雞吃。有地方小官便告上京師。李世民對此的解釋是,他只禁止御史吃肉,但是並沒有禁止吃雞,所以馬周並沒有犯錯。
而在馬周初任御史的時候,派人出去買宅院。眾人都知道馬周很窮,聽到他要買宅院,不禁竊笑。但是,當馬周看上了一所宅院之後,上級政府馬上給他買了下來,並且賜給他需要的東西和一干奴婢。這時候眾人才明白是怎麼回事。
病重不治
因為對馬周能力的信任,李世民安排他當上了太子的老師,在親征遼東的時候,安排他在定州陪護太子。
李世民對馬周極為看重,在馬周病重的時候,安排宮中御廚為馬周做飯,自己親自為馬周調葯,令皇太子陪護馬周。
但是,馬周終於還是病重不治。在去世前,馬周令人找來他所有的奏表,親自把這些奏表全部燒毀。馬周認為,古人曾有憑藉彰顯國君的罪過而提高自己名聲的做法,他不能這 么做。這也是李世民看重馬周的一點。
馬周四十八歲便因病去世,使李世民有些接受不了。李世民身邊並不缺少諫臣,但是缺少像馬周這樣連進諫也講究策略的人。雖然他們看上去不夠「剛直不阿」,但是他們的忠心卻並不比別人更少幾分。李世民因為想念馬周,甚至找來方士做法,希望可以再次見到他。
推薦閱讀:
※宰相瞿鴻禨下台究根 只因牌桌泄密
※南宋的一位宰相,被稱諸葛亮第二,嚇跑金兀朮,卻害死岳飛
※卷六十三 宰相表下
※宰相遭遇美人計
※宰相命?辛勞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