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允許孩子犯錯,才是家庭教育犯的最大錯誤
前幾天,在搬家的路上,遇到一個大概四五歲的小姑娘。她抱著一瓶果汁,小心翼翼地把嘴湊到瓶口,可能是瓶子比較重的緣故,孩子喝的時候沒有拿好,將果汁弄得滿身都是,還灑了一地。此時,一旁的孩子媽媽見了,立刻杏眼圓睜,柳眉倒豎,當眾大聲呵斥道:「你怎麼這麼笨,讓你小心些,你還是灑了,一點小事都做不好,你還會做什麼?」媽媽粗暴地奪過瓶子,而小姑娘只是默默地聽著媽媽的訓斥。
這一幕,想必很多人並不陌生,可能你也曾在路上遇見過,可能是你小時候也曾經歷過,可能現在你也這樣對待自家孩子。
喝水打翻杯子、吃飯不小心灑在桌子上、弄花了家裡的牆壁……孩子犯的這些瑣細小事,時常讓家長無名火起,抓來孩子就是一頓「愛的教育」。美名其曰這是在進行家庭教育,是為了孩子好。
可事實卻是,不允許孩子犯錯,才是家庭教育犯的最大錯誤。
犯錯是孩子成長必經的過程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犯錯誤是孩子的權利,因為這是成長必經的一個過程體驗。孩子只有在不斷犯錯誤的過程中,才能不斷改正才會學會成長。
小姑娘媽媽的做法確實有些偏激。雖然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犯了錯誤,但大庭廣眾斥責孩子,卻可能會導致孩子變得怯弱,不敢嘗試獨立做事,因為孩子會擔心一不小心犯錯了,又將會得到媽媽的責罵。
那不妨巧妙轉化錯誤中的消極因素,效果反而會更好哦!
將錯誤中的消極因素轉化成積極因素
孩子犯錯是難免的,身為父母的我們,並非就得要大聲呵斥去阻止孩子犯錯,而是可以多考慮,如何將孩子在犯錯過程中的不利消極因素轉化成為有利的、積極的、合理的因素,這反而會產生不一樣的效果。
1.沉默10秒鐘
對於脾氣急躁的家長來說,首先要控制自己的情緒。可以選擇先沉默10秒鐘,這並不是目的,而是一種手段。
沉默的意義是給孩子和家長都留出共同思考的時間,讓孩子反應一下,剛才發生了什麼,應該如何處理?家長再稍加引導,這既可以培養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能讓孩子學會承擔錯誤。
2.採用肯定式的糾正
先肯定孩子做的事情,不對結果進行評價。比如說你製造了多棒的垃圾,我從來沒見過這麼大灘的果汁,但不管怎樣,你把地板弄得一團糟,你得負責收拾。在給予孩子一定肯定後,提出下一步要求,孩子自然就會照辦了。
這樣肯定式的糾正,既能保護孩子的某些正當想法,又能接納我們的教誨。
3.共同分析錯誤原因
和孩子一起分析犯錯誤的地方,告訴他正確的做法,培養孩子對自己行為的監控與反思,這樣孩子才會在不斷地自我修正中得以成長。
沒有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犯錯,可又沒有不出問題就能夠順利長大的孩子。台階雖然容易讓人摔倒,但卻可以讓人有痛的記憶,只有經歷過犯錯,才能教會孩子成長。當然也不是說要鼓勵孩子犯錯,只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多些體驗和感知,懂得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壞的,才能夠更好地成長。
(圖文摘自網路)
推薦閱讀:
※作為前體制內的老師,現在轉行到什麼行業了呢?有什麼經歷和經驗可以分享的嗎?
※大學沒有拿到學位證 對個人會有什麼影響?
※尊老教育須「不教而教」
※女孩為什麼要富養,對她的成長來說有什麼正面和負面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