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追求的財務自由,背後凝結著千千萬萬的勞動!

「 前言:

理財是這些年的熱門,其追求的終極目標就是財務自由,這也是每一個人夢想:靠著不菲的財產性收入,喂馬劈材週遊世界。

如果財富是由資本和勞動合力創造的話,所謂財務自由就是由資本代替勞動參與財富的創造和分配,而資本來源要麼是你之前辛勤勞動的積累,要麼是別人財富的轉移(如父母資助或財產繼承等)——別人的財富追根到底還是勞動,所以每一個財務自由的人背後,都凝結著千千萬萬辛勤的勞動。希望本文能給你一些關於勞動和財富的思考。

財富本質是人類勞動

財富是什麼?大家會不假思索的回答:黃金、房產、汽車、股票……甚至是美元、人民幣,簡單的說就是錢,可以買到自己想要的任何東西,不管是吃的、用的,還是玩的(現在的貨幣並不完全等同於財富,而是國家機器強制下的財富符合)。

在這些表象的背後,有一個共同點——都凝結著人類的勞動。黃金從礦山裡開採出來,是人去開採的,付出的是人的勞動,而開採的機器同樣是由人生產出來的;房產、汽車莫非如此,公司的經營管理、業務開拓同樣是人具體實施操作的。

而美元、歐元、人民幣等鈔票則代表著你所擁有的財富,更準確的說是你擁有的勞動數量——你為這個社會提供的勞動數量,以貨幣的形式計價出來並儲存起來(貨幣的度量功能和貯藏功能)。

人類社會的發展就是一個勞動分工越來越細、勞動職業越來越專業化的過程。遠古時代,人類用樹皮枝葉遮體保暖,在山裡獵取到什麼動物就吃什麼,幾乎沒有交換過勞動。隨著火的運用、石器工具的發明、過剩食物的出現、私有制的產生,開始出現了初級分工和商品(勞動)交換。

再往後隨著技術的革新進步、專業分工更加精細、貧富分化的產生,人們已不僅僅滿足商品物質的需求,還需要人的勞動服務——帝王將相的歌舞音樂、平民百姓的看病就醫。並且經濟越發達,人們的商品和服務需求就越多,並日益的由物質滿足向精神滿足遞進——物質的滿足畢竟有上限,人不可能一頓吃一噸食物,也不可能同時住五間房子,而休閑/文化/娛樂的需求則沒有上限,並且商品可規模化/批量化/機器人來生產,可服務卻不行。

所以,社會的財富都是由勞動創造的,要麼表現為商品,要麼表現為服務,而它的價格則是由供求關係決定的——這就是為啥建築工人的收入遠高於普通的都市白領。

財富由勞動創造,那付出的勞動多得到的回報就多嗎?不盡然,看勞動的稀缺性,看資本勞動的分配比例。

創造財富和分配財富

如果一國/地區的一年財富總量用GDP表示的話,那就能得出一個公式:

GDP=f(L,K)(其中L=勞動;K=資本)

即財富是由勞動和資本共同創造的,相應的創造出的財富就要在勞動和資本間進行分配,其原則大致遵循著稀缺性:落後國家的發展初期因資金缺乏所以收益就高,如改革開放後的中國(甚至現在),發達國家因勞動力缺乏所以其工資就很高,如現在的歐美日韓。

勞動又分為初級勞動、管理勞動、技術性高的勞動,甚至企業家的勞動(統籌管理/資源調配等能力,這是最稀缺的資源,也因此收益最高),其收益分配的比例是逐級增高的,這也同樣符合稀缺性原則,所以那些看似忙碌卻收入較低的窮忙族,其收入低的本質是那種勞動供應過量,不稀缺!

可長期來看,資本的整體收益率一般大於勞動的整體收益率,這也好理解:資本就像一個機器,日夜不歇,而提供勞動的人是有情緒的,其精力/時間總有個上限,從世界範圍來看都是錢賺錢容易,勞動賺錢稍難。

我們大多數都是普通人(個別的是企業家和超級經理人),靠的是勞動收入,也因此基本上都會平淡一生。要想人生出彩,最靠譜的方式是參與資本的分配,讓資本的收益來彌補勞動收益的不足,而初始資本則來自於勞動收入的日積月累,累積到一定量後就可憑此負債借入資本,來參與財富的分配。一旦資本達到一定規模,由量變引起質變,其收益就會呈幾何性上升,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賺取人生的第一個100萬很難,之後的100萬就容易多了。

財富是由勞動和資本(對資本的形成追根溯源還是來自於勞動)創造的,可其分配在不同的階段則有巨大的不同,甚至是不公平的。也因為初次分配的不合理,才有了國家通過稅收/罰沒的二次收入分配,去彌補低收入/受損的群體,盡量達到社會的和諧穩定。

所以,每一個想要財務自由的人,不僅要通過出售勞動換取財富,更應通過資本參與財富的分配。

財富的能量守恆定律

購買商品或服務實際上就是在交換勞動,你用你的勞動在整個市場體系中換取你需要的東西,一增一減之間體現的是能量守恆定律。

所以這個世界上,沒有免費的東西,也沒有憑白無故的賺錢方式,要麼你在付出勞動換取,要麼有人在替你付出勞動——這相當於轉移支付。於是你也就明白了:小白領點外賣午餐的優惠(新註冊客戶甚至能做到1元錢吃份外賣)是因為有外賣公司的投資人在補貼燒錢;房東的房租來自於房客的工資收入支出;房產投資的收益來自於後來接盤者的財富轉移;藝術品/期貨/郵票的投資收益同樣由後來者來買單……

每一個財務自由的人背後,都有一群人在辛苦勞動。

這聽起來有些資本家榨取工人剩餘價值的感覺,但這句話沒有任何貶義,它是經濟的實質反映,通過自己的智慧/勤奮/努力,當然還有運氣,攢夠一筆資本,之後通過資本參與到社會的財富生產進而獲取回報,這當然是一件有益社會的事。但不可能人人都去投資實現不用工作的財務自由(當資本供應多勞動供應少時,資本價格就會降低而勞動價格上漲,這會增加勞動的供應),畢竟財富創造必須有勞動的參與。

米筐投資之前的文章多次說過,獲取財富的方式無非兩種——自己勞動創造增量財富進而分配到自己那一份,這是整個社會都在鼓勵的,因為財富是勞動創造的,只有勞動的人越來越多,整個社會的財富蛋糕才會越來越大;另一種方式就是把別人的財富轉移過來,如零和遊戲的期貨/藝術品/黃金/集郵/甚至房產投資等、非法的搶劫/偷盜、合法的遺產繼承/資產贈予等,它們都符合財富(勞動)的能量守恆定律。

如果了解這一定律,我們也會稍微平和的看淡一切店鋪關門、破產倒閉、騙錢跑路,因為財富沒有消失只是轉移了,一些的虧損成就了一些人的盈利(當然不鼓勵,這裡有很多副作用,只用於客觀觀察),這就是硬幣的兩面。

國家政策就是激勵勞動

如果稍加觀察,你會明顯發現富裕的國家如美國/英國/日本/韓國/新加坡/德國/甚至發展中的中國等,都有一個特性——國民勤勞(被動的或主動的)。而貧窮的國家大多失業率高企、國民慵懶、國家治理混亂,總之就是勞動不充分、勞動力在浪費,這有國民本身的問題,也有國家管理激勵的體制問題。

社會財富由勞動創造,國家是否富強也就看勞動的使用數量和使用的充分程度,所以國家一切政策(經濟/法律/行政等)的目的就是要激勵國民多勞動,創造更多的財富,當然還要充分利用先進的生產技術。

國家激勵勞動的方式在不同的時期是有區別的。封建社會,君王只知道勞動創造財富(有形的物質財富),不知道交易會促進生產(有需求才有生產),所以一般是鼓勵農耕抑制工商。

到了資本主義社會,國家意識到財富不僅包括實物商品,還包括無形的服務,在吸收封建社會的教訓後對經濟執行不管不問,這也就是早期奉行的自由市場競爭的古典經濟學原理(無為而的激勵勞動和生產)。

直到1929年的世界大蕭條,國家才意識到市場會有失靈的時候,於是國家開始干預經濟,防止經濟的大起大落,並發展出了新的經濟理論——凱恩斯主義,並影響至今。

由此也就很好理解,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歐美日的QE放水、中國的四萬億刺激計劃政策出台的背後原因,除了社會穩定,更重要的是保持勞動就業。

把視線拉回中國,審視這十餘年的財政/貨幣刺激政策——修高鐵、建機場、批地鐵、挖河流等,都是利用現有的勞動力去創造財富(本來經濟下行後勞動力會失業閑置)。而這些年的房產調控、股市調控、產權保護政策、以及時常提在口頭的抑制資產泡沫、避免資金脫實向虛等等,其實質目的都是激勵人們踏實勞動,去創造新增財富。

於是,能否激發國民辛勤勞動也就成了國家政策是否成功,國家管理能力是否先進的檢驗標準之一了。

「 後記:

當我們知道了財富和勞動的關係後,也就對財務自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就明白實現財務自由不會是普遍性現象。是的,哪怕我們厭倦了工作也得工作(你不去勞動用什麼去交換自己想要的商品和服務?),與其如此,找份自己喜愛的工作,並有著寬鬆融洽的工作氛圍,饒有興緻的去做事,並從中體會到樂趣和成就感或許是最好的選擇了。

推薦閱讀:

想財務自由?先算算你的資本收入
實現財務自由的第四步:錢錢給負債之人的4個小建議
什麼是財務自由?
第九節:能力越大,責任就越大
財富自由到底有多遠?

TAG:財務 | 自由 | 追求 | 財務自由 | 背後 | 勞動 | 萬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