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大省」離「茶業大省」還有多遠?
CFP |
CFP |
春茶剛上市,很多浙江、安徽、福建的茶商又來到貴州收購茶青(成品茶的原料)了,這些茶青深加工後將成為各地「名茶」,而處於產業鏈低端的貴州茶農,只能收穫微薄的利潤。儘管去年貴州茶葉種植面積超過600萬畝,躍居全國首位,但貴州茶產業依然相對落後。經過多年發展,貴州這個「茶葉大省」離「茶業大省」還有多遠?
好茶緣何名聲不響
近日,記者來到北方最大的茶葉集散地——北京馬連道。這裡雲集了全國各地的名優茶葉,但卻難覓貴州茶葉的蹤影。少數幾家經營「都勻毛尖」等品種的茶商,也都不是專營。經銷商坦言,由於貴州茶葉名聲不響,銷售平平,2013年中國茶葉品牌價值評估中,作為貴州茶葉龍頭的都勻毛尖竟不及西湖龍井的1/4,這讓貴州茶很「受傷」。
貴州茶名氣不大,不是因為品質不好,而是由於營銷不力。貴州高原種茶具有「海拔高、緯度低、多雲霧、污染少」等獨特優勢,都勻毛尖曾受到毛澤東主席稱讚並親自命名,也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而抗日戰爭期間西遷貴州湄潭的浙江大學農學院也給這裡留下了中國名茶——湄潭翠芽,當時在浙大工作的竺可楨、蘇步青等大師都曾寫詩讚美湄潭茶葉。然而這些豐厚的文化內涵並沒有得到充分挖掘和傳播,而且貴州茶葉品牌分散,甚至各縣都有自己的公共品牌:「毛尖」「銀針」「翠片」「翠芽」,不一而足。而全國的茶業大省,往往只專註於推廣一個公共品牌,如雲南專註於普洱、福建專註於鐵觀音。其實這些省區還有其他名優品種,但集中財力物力人力成功推廣一個公共品牌後,就可以帶動整個地區的茶產業提升層次。而這方面,貴州顯得缺乏合力。
茶企實力不強也是制約貴州茶產業發展的另一瓶頸。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公布的「2013年中國茶葉企業綜合實力百強」排名中竟然沒有一家貴州茶企,而企業品牌價值100強中,只有一個貴州品牌,排在第78位。當福建、雲南等茶業大省的茶企已經進入資本運作、上市融資的現代企業階段時,貴州大多數茶葉企業還停留在作坊式生產、商販式銷售的層次,產業亟待提升。
規模與產值的不等式
日前,記者來到貴州平塘縣某鄉,這個鄉去年將3000畝山坡地流轉給福建茶商,用來種植鐵觀音等外地品種。類似情況在貴州比較普遍,近年來,貴州茶葉種植面積迅速增長,從2009年的178萬畝增加到2013年的611萬畝,幾乎全省所有的縣都在種茶。但名優茶種或本地優質茶種佔比偏低,茶園畝產值與福建、安徽等省有較大差距。
茶園利用率偏低也制約著單位產值的提高。貴州某茶業公司加工廠楊廠長介紹說,貴州一般只採摘春茶中的獨芽、一葉一芽和二葉的茶青,產量僅佔全年的20%左右,遠遠低於茶業大省。據了解,茶葉生產周期一般在三年以上,以目前的市場價格,優質茶園畝產值近4000元,但每年的投資在3000元以上。儘管有政府補貼,但由於成本過高,很多農戶和專業戶都選擇一般品種,優質茶葉種植基地不足,有些地區茶葉年畝產值僅1000多元。
缺乏人才和技術落後同樣困擾著貴州茶產業。目前貴州每年培養的茶業專業人才僅300人左右,而每個茶葉主產縣需求量則在千人以上。另據介紹,在日本,由於採用機械設備和生物技術,人均管護茶園10畝以上。而貴州茶園基本全靠人工,人均管護不足2畝,差距巨大。有專家指出:「如果貴州茶產業在品種、品牌、人才、技術等方面跟不上,甚至可能出現『茶賤傷農、砍樹轉行』的情況。」
「茶業大省」曙光初現
近日,一場百萬年薪招聘制茶大師的比賽在貴州湄潭的陽春白雪茶業公司展開。據該公司副總經理黃建峰介紹,幾年來他們一直致力於從種植、炒制、品牌、營銷等各個環節提升產品價值,「陽春白雪」品牌茶已經在全國建立了銷售網路,每年產值超過3000萬元。像這樣的龍頭企業在湄潭還有幾家,湄潭的茶青價格也一路攀升,現在來湄潭收購茶青的外地客商幾乎絕跡,而湄潭的「中國茶城」正在快速成為全國知名的茶葉交易中心之一。
去年以來,貴州從省到市州都行動起來,努力實現從茶葉大省到茶業大省的轉變。省委編製了「貴州茶產業提升三年行動計劃」,從提高貴州茶品牌知名度、市場佔有率、單位面積產值、加快專業人才培養、促進茶文化與旅遊業融合等方面都拿出了具體可行的目標和措施。
黔南州則出台了加快推進茶產業發展的系列政策,規定新建茶園一律按照有機茶標準建設,州政府每年拿出兩億元以上用於支持茶產業發展。各縣市都將圍繞「都勻毛尖」這個品牌建設基地、開展生產、加工和銷售,符合條件的企業必須統一使用「都勻毛尖」品牌。(本報記者呂慎柳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