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脈有陰陽!

中醫脈診是判斷疾病的重要方法。

《黃帝內經 陰陽別論篇》提到:脈有陰陽,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凡陽有五,五五二十五陽。所謂陰者,真臟也,見則為敗,敗則必死。所謂陽者,胃脘之陽也。別於陽者,知病處也,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

所以我們經常說:有胃脈則生,無胃脈則死。

我們先來看內經原文,陰脈是真臟脈,而陽脈是胃脘之陽。所以內經說,凡陽有五,這五陽實際上就是胃氣在五臟之中的體現。

所以,學習脈診,實際上就是學習五臟脈與胃脈。

五臟即心肝脾肺腎,那麼五髒的脈象如何呢?

《黃帝內經平人氣象論》提到:

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無胃曰死.

夏胃微鉤曰平,鉤多胃少曰心病,但鉤無胃曰死。

長夏胃微軟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無胃曰死。

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無胃曰死。

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腎病,但石無胃曰死。

這五句話就將五五二十五陽解釋清楚了。

肝脈特點為弦,如果有胃脘之陽,則表現出微弦的狀態。

心脈特點為鉤(洪),如果有胃脘之陽,則表現出微鉤的狀態。

脾脈的特點為軟弱,如果有胃脘之陽,則表現出微軟弱的狀態。

肺脈的特點為毛(浮),如果有胃脘之陽,則表現出微毛的狀態。

肺脈的特點為石(沉),如果有胃脘之陽,則表現出微石的狀態。

現在我們清楚了這五陽之脈,那麼五五二十五陽是怎麼回事呢?

這就是心脈可能會出現弦、鉤、軟弱、浮、沉的情況,這就是五種脈象,但是每一種脈象都必須要有胃脈,如果無胃脈,就會出現鉤脈,是為死脈。

心脈有五種,同樣的道里,肺脈,肝脈,腎脈,脾脈皆有五種,所以五五二十五種脈象,此二十五種脈象皆有胃脈,是為二十五陽。

理解了二十五陽脈,我們再來看脈有哪些特點呢?

《黃帝內經脈要精微論》提到:

夫脈者,血之腑也,長則氣治,短則氣病,代則氣衰,細則氣少,上盛則氣高,下盛則氣脹,數則煩心,澀則心痛,大則病進。渾渾革革,至如湧泉,病進而危。弊弊綿綿,其去如弦絕者死。

這裡提到了脈為血之腑,而脈象反映的則是氣血的變化。氣為陽,血為陰,陽主動,陰主靜。如果脈象長,也就脈的搏動超出了寸關尺脈三部的位置,此為陽盛。反之,脈的搏動沒有充滿寸關尺三部,也就是脈短,即所謂的氣病,也就是陽不足。

那麼如果我們結合心肝脾肺腎的特點來看,就可以斷定是哪一臟腑的陰陽出了問題。

《脈經》之中有這樣一段話:

問曰:經說,脈有三菽、六菽重者,何謂也?師曰:脈,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者,肺氣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氣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氣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氣也;按之至骨者,腎氣也。

我們在昨天的文章《升降出入與脈象之間的關係》中提到了:

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其主腎也。

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其主心也。

肝之合筋也,其榮爪也,其主肺也。

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其主肝也。

腎之合骨也,其榮發也,其主脾也。

也就是說,皮、脈、肉、筋、骨的分布是從表到里的一個順序,也就是分別反映五臟之氣的盛衰的。

如果輕按取肺脈,應手感覺到這個脈短,也就是說明手太陰肺經之氣不足,太陰陽明互為表裡,這個時候可能就會出現排便不暢的情況。

當然,脈象變化萬端,我們沒有辦法一一例舉,但是脈象可以呈現出陰陽的狀態。只要我們從陰陽入手,時刻不離陰陽,歸宗於陰陽,脈診學起來並不困難,只不過我們需要多實踐,從實踐中體會,感知脈的變化。


推薦閱讀:

道家陰盤奇門:幫人看八字或找人諮詢,必須懂陰陽之理(命例)
圖解中醫陰陽學說!
陰陽先生用書(二)
子平真詮評註 > 三、論陰陽生死
再見,亦是陰陽相隔

TAG:陰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