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導航系統 (1):已完成亞太組網

我國正構建羲和定位導航系統 精度將優於1米http://www.sina.com.cn/2012年10月10日 10:55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北京10月9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正在積極構建以古代神話中太陽神「羲和」命名的廣域室內外高精度定位導航系統,將瞄準解決衛星導航全方位服務到手機用戶的「最後一公里」問題,進一步提升和延拓衛星導航系統服務能力。

  中國科學技術部官網9日發布信息稱,作為中國導航與位置服務的國家基礎設施重要組成部分,「羲和」系統將加速推動北斗的應用與產業化進程。「羲和」系統建成後,可實現室內外協同實時精密定位,具備室外亞米級、城市室內優於3米的無縫定位導航能力和業務可控的億級用戶在線位置服務能力。

  「羲和」還是中國上古時代制定時歷的人,以其取名寓意為大眾提供全空域、全時域、無縫的導航定位服務。未來在「羲和」系統的引導下,人們將享受到精確位置服務所帶來的方便、快捷和舒適。比如可以在地下停車場快速找到合適的停車位、在小區里方便地找到朋友家門口、在會議中心找到該去的會議室、在展覽館找到感興趣的展品等。

  「十一五」期間,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地球觀測與導航技術領域支持的「廣域實時精密定位技術與示範系統」重點項目,充分利用中國現有衛星導航地面基準站資源,集成先進實時數據處理、互聯網和衛星通信等技術,已建成中國高精度衛星導航增強示範系統。

  示範系統在北京、武漢、青島、杭州、廈門、昆明、廣州、瀋陽、西安、庫爾勒等10個地區的測試結果顯示,其實時定位精度優於1米,導航衛星實時定軌精度0.1米,實時鐘差0.2納秒,主要技術指標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標誌著中國在廣域實時精密定位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協同實時精密定位技術(CRP)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研發和集成室內高精度定位技術,形成全方位導航信號服務技術,促進基於CRP構建的廣域室內外高精度定位導航「羲和」系統。

  9月中旬,中國科技部高新司、國家遙感中心等在北京組織舉行導航與位置服務戰略研討會,圍繞室內外無縫導航定位、協同實時精密定位、導航定位應用等問題進行廣泛深入研討,旨在共同推動「羲和」系統的建設和發展。專家回應北斗系統不如GPS:請民眾耐心一點http://www.sina.com.cn 2012年10月19日 13:31 中國青年報

  北斗 中國人自己的GPS

  本報記者 鄭宇鈞

  9月19日,我國採用一箭雙星的方式,成功將第14顆和第15顆北斗導航衛星發射升空並送入預定轉移軌道。據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宣布,今年年底前,我國還將發射1顆北斗導航衛星,完成亞太區域組網建設任務,並提升區域系統服務。2020年前後,將建成由30餘顆衛星組成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提供覆蓋全球的定位、導航和授時服務。

  2007年,中國的「北斗」與美國的GPS、俄羅斯的「格洛納斯」、歐盟的「伽利略」一起被聯合國確認為全球四大衛星導航系統核心供應商。可當其他對手還在忙於第一代衛星的布局時,美國已展開了對GPS的更新換代。10月4日,美國成功發射了第三顆GPSⅡF衛星,更新一代的GPSIII衛星的研製也進入攻堅階段。

  GPS攻勢咄咄逼人,面對GPS在我國衛星導航產業中的絕對壟斷地位,我國出台一系列政策大力推廣「北斗」。2012年7月,國務院印發了《「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作為衛星及應用產業的「北斗」被列入國家20個重大工程。

  佔盡技術優勢GPS曾獨步天下

  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了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人類由此進入太空時代。1958年1月31日,美國也成功發射了一顆人造衛星。同年,美海軍開始研製子午儀衛星定位系統,這項研究驗證了衛星導航的可行性,為未來GPS系統的研製埋下了伏筆。

  由於子午儀衛星定位系統在潛艇和艦船導航方面存在巨大缺陷,GPS應運而生。GPS由美國國防部從1973年開始研製,在1991年海灣戰爭中首次得到實戰應用,1993年具備初始作戰能力。

  起初針對洲際彈道導彈導航而設計的GPS,契合了信息化戰爭對精確打擊的需求,在彈道測量、遠程火力、全球打擊、特種作戰等領域運用廣泛。在信息化時代,GPS已成為高技術戰爭的重要支持系統,極大提高了美軍的指揮控制、多軍兵種協同作戰和快速反應能力。

  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全球衛星導航系統,GPS長期以來獨步天下,壟斷了全球軍用和民用市場。為確保國家安全,美國打出了「限民保軍」的牌,於1984年出台了選擇可用性政策,旨在通過人為施加選擇性誤差來降低定位精度,讓精度高的軍規服務只供美國及其盟國的軍事用戶用,對其他用戶提供的則是誤差大的民用服務。

  由美軍控制的GPS,儘管在和平時期免費提供信號,但一到戰時就「變臉」。從1991年海灣戰爭、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2001年的阿富汗戰爭到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美軍對以GPS制導為主的精確制導武器的使用,從7.6%增加到68.3%。但在海灣戰爭期間,美國置歐洲盟友的利益於不顧,一度關閉對歐的GPS服務。這不能不讓一向自視甚高的歐洲人覺得如鯁在喉。

  不甘受制各國競相發展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

  為了能自主地掌握衛星導航系統在軍事應用和國民經濟上的主導權,世界各主要大國先後上馬了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

  與美國冷戰的蘇聯針鋒相對,從1976年起組建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即「格洛納斯」。針對美國的選擇可用性政策,1991年初,接管「格洛納斯」的俄羅斯宣布將其開放民用,不帶任何限制。

  歐盟各國不願受制於美國,於1999年提出聯合研製「伽利略」。有別於美俄的軍事定位,「伽利略」是世界上笫一個專門為民用而設計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為推廣自己的系統,各方扳起了手腕。2000年,美國宣布取消選擇可用性政策。為保護GPS產業,美國又於2004年與歐盟簽署協議,限制「伽利略」。

  為打破美國GPS的壟斷,俄羅斯強制推廣「格洛納斯」。至2010年,俄國內已有23%的飛機、87%的船隻和80%的公共交通工具使用「格洛納斯」。

  「一家領先,三家加速跑」,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秘書長苗前軍向記者這麼形容現在的競爭格局,GPS雖然還佔據主導,但它的優勢正逐步被其他三大系統所消解。他說,如果說GPS勝在成熟,「伽利略」勝在精準,「格洛納斯」勝在抗干擾能力強,那麼「北斗」的優勢則在於開放性和互動性。

  我國為什麼要發展 「北斗」

  擁有自主研發的「北斗」,首先保證的是國防安全。我國大多數軍民應用範疇建立在GPS之上,「一旦發生戰爭,美國加大民用碼誤差,甚至使GPS局部不可用,後果將不堪設想。」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諮詢中心主任曹沖對記者說。這已有前車之鑒,在2008年俄羅斯與喬治亞5天的戰爭中,美國為了向其盟友喬治亞提供援助,封鎖了衝突地區的GPS信號。

  其次是通信安全。中國工程院院士、測繪專家許其鳳舉例說,某研究所曾經在我國河南某地做了個試驗,用儀器干擾GPS信號,結果該地區兩三天內手機全都不靈了。其原因就是我國現有的通信系統,不管是CDMA,還是TD-SCDMA通信基站,都依賴GPS的授時功能。一旦GPS失效,嚴重時可導致網路系統癱瘓。2011年1月13日下午,中國電信CDMA出現網路告警。值得慶幸的是,事件並沒引發網路中斷和延時。據美國官方稱,事因GPS系統升級。

  「如果美國人在GPS上搞一點貓兒膩的話,那就不是兩三天的問題,也不是局部地區的問題。」許其鳳說。據報道,在戰時抑制戰區內的民用GPS信號,如施放干擾和恢複選擇可用性手段等,也被美軍列為作戰方略。

  綜合多方因素,1994年,我國批准了「北斗」的研製建設任務。據「北斗」總設計師孫家棟院士介紹,其採取「三步走」戰略:第一步,2000年建成「北斗一代」試驗系統,解決有無問題;第二步,2012年形成覆蓋亞太大部分地區的服務能力;第三步,2020年形成全球覆蓋能力。

  雖然起步晚但也有優勢

  「北斗」起步比GPS晚了20年,但技術上並沒落後很多,GPS所擁有的一切功能「北斗」都具備,還有著GPS沒有的「獨門秘技」。孫家棟表示,「北斗」最大的創新在於把導航與通信緊密地結合起來,既能知道「我在哪裡」,也能知道「你在哪裡」。

  如果把GPS比作收音機,那麼「北斗」就相當於衛星電話,可以實現雙向交流。「5·12」汶川地震中,「北斗」這種獨有的短報文通信功能就派上了大用場。震後,災區通信癱瘓,中央無法掌握災情。救援部隊緊急裝備了1000多台「北斗一號」終端機,武警四川總隊一支小分隊就靠這個終端機發出了來自震中的第一條簡訊。救援期間,部隊用「北斗」共發送74萬條簡訊。但苗前軍也指出,「北斗一代」衛星轉發器的通道容量有限,限制了短報文通信功能的使用,拖延了其在行業市場的推廣。

  「北斗一代」是試驗系統,應用能力和範圍受到很大局限,隨著第二代衛星的部署,「北斗」才真正進入和GPS競爭的軌道。2011年12月27日,「北斗二代」開始試運行,今年年底正式運行後,其定位精度將由25米提高到約10米。

  「北斗」發展的瓶頸在哪裡

  2011年「格洛納斯」第二次實現全球覆蓋,2014年首顆GPSIII衛星將發射,「伽利略」全球覆蓋進程也可能在「北斗」之前完成。對手擴張的步伐緊鑼密鼓,「北斗」勝算幾何?中科院院士、大地測量專家楊元喜在2012年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年會上表示,未來「北斗」將能實現80%的中國市場佔有率,并力爭20%的全球市場。

  但現實並不樂觀。「北斗」產業化進程遲緩,2010年,其產業規模為60億元,僅佔中國衛星導航產業的6%。

  「北斗」產業化關鍵看北斗導航終端,而在其關鍵元器件中,導航晶元的國產化最為人所關注。苗前軍對記者說,「有星無芯」是衛星導航領域的院士們最擔心的狀況,指的就是我國自主研發的「北斗」雖然發揮效果了,但接收終端的晶元卻不是國產的。

  據曹沖介紹,「北斗」導航晶元長期依賴國外,近兩年來,國內企業才研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晶元,但無論是國企還是民企,國產晶元水平普遍不高。

  國產「北斗」導航晶元之所以發展遲緩,苗前軍認為有兩點原因:一是國家政策和資金扶持的力度不夠,尤其對於民企而言,他希望國家的投入不是「雷聲大雨點小」;其二是國內晶元企業陷入了一種怪圈,市場需求少導致晶元生產量小,造價貴,這也跟企業自身造血機能不足有關。

  但另一方面,曹沖認為國內企業在晶元研發上各自為陣,只會使其陷入無序競爭。他認為,業界應建立共識,讓企業能在國家指導下,集中力量做好一兩款晶元,以求突破價格瓶頸。在記者採訪中,「國家扶持」、「業界整合」、「集中力量」是受訪對象普遍的共識。

  專家請民眾「耐心一點」

  自GPS問世以來,許多領域由於GPS的出現而產生革命性變化。電力、有線電視、城市地下管道採用GPS來布設線路,公安、銀行、醫療、計程車等行業用GPS營建緊急救援或報警系統。在諸多應用中,汽車導航無疑是衛星導航系統最親民的用場,也是「北斗」與GPS競爭的主戰場之一。據介紹,「北斗」的汽車導航精度和GPS已經不相上下,且抗干擾能力更好,能克服用GPS時經常出現的盲點,如在有高架橋時信號有死角或滯後。

  「請大家耐心一點」,2012年7月,許其鳳在首屆戰略性新興產業(濱海)國際論壇上對業界呼籲。他曾聽性急的同行報告「"北斗』不如GPS」,他並不同意。他指出,「北斗」存在一些技術細節和銜接問題,需要發現和改進的磨合期。北斗的技術指標是按照GPS來定的,美國人經過二三十年的發展,才達到現在的技術指標,「要達到GPS這樣的水平,用戶們要有耐心」。

  「目前北斗能夠提供的服務,可以達到GPS10年前的應用水平,我們試運行不足一年就達到這個水平,非常難得。」中國工程院院士、衛星導航專家劉經南說。苗前軍也指出,外界對「北斗」的認識誤區在於,去年才試運行,今年就急著要求和GPS一樣,這是典型的「過高要求」。對試運行持「溫和而包容」態度的他對記者說,奢望現在就把「北斗」推廣得如火如荼是不現實的,應等正式運行之後再提要求。

  「不久後,用裝有北斗導航晶元的智能手機一定位,就可以自動搜索並對接附近的計程車,不再"人等車』,而是"車找人』。」苗前軍指出,「北斗」的應用取決於「我們的想像力」,衛星導航將與無線互聯網一樣成為移動終端的標配,那時,在中國人的生活中,「北斗」的戲份兒會越來越重。

  10月12日,歐洲

太空局成功發射了兩顆「伽利略」衛星,「伽利略」計劃在一度停滯後,終於又開始重新啟動。而2012年也是「北斗」的關鍵一年,組網進程加速,一年要發射6顆衛星。據專家介紹,「北斗」的組網進程比「伽利略」要早2~3年。且讓我們拭目以待,「北斗」將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驚喜。

.otherContent_01 p {line-height:23px; margin:0px;}

  相關報道:

  我國北斗定位精度與GPS相當 領先歐伽利略系統

  北斗導航系統年底將正式運行覆蓋亞太地區

  院士稱我國北斗導航系統定位速度比GPS快很多

  首架國產校驗機投入使用可檢測北斗系統(圖)

  我國推出首款北斗和GPS雙系統車載導航產品我國發射第16顆北斗導航衛星完成亞太地區組網2012年10月26日00:37 中國新聞網 圖為發射前,星箭組合體在發射場進行聯合測試。陳本科 攝 陳本科 攝

  中新網西昌10月25日電 (孫自法 張利文)北京時間10月25日23時33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第16顆北斗導航衛星發射升空並送入預定轉移軌道。

  這是一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它將與先期發射的15顆北斗導航衛星組網運行,形成區域服務能力。根據計劃,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將於明年初向亞太大部分地區提供正式服務。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自2011年12月正式宣布提供試運行服務以來,系統運行穩定,已逐步拓展到交通運輸、氣象、漁業、林業、電信、水利、測繪等應用領域,產生了顯著的經濟、社會效益。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表示,第16顆北斗導航衛星的成功發射,對於提升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服務性能具有重要作用。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中國獨立發展、自主運行,並與世界其他衛星導航系統兼容互用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既能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導航和授時服務,還具備短報文通信、差分服務和完好性服務特色,是中國國家安全、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重大空間信息基礎設施。

  目前,中國正按照「三步走」總體規劃,分步實施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發展計劃,形成突出區域、面向世界、富有特色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發展道路。第一步,2000年建成了北斗衛星導航試驗系統,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第二步,建設北斗衛星導航系統,2012年底左右形成覆蓋亞太大部分地區的服務能力;第三步,2020年左右,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形成全球覆蓋能力。

  此次發射的北斗導航衛星及其運載火箭「長征三號丙」,分別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和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研製,是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170次航天發射。回顧北斗:中國8年發射16星強勁勢頭追趕GPShttp://www.sina.com.cn 2012年10月26日 14:21 科技日報

  闖出中國式自主導航之路

  ——北斗導航衛星研製歷程回顧

  10月19日,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裡很熱鬧、很忙碌。

  距第16顆北斗導航衛星實施發射不到一個星期,這天下午,發射中心正在進行最後一次星箭總檢查。聲聲指令中,長三丙火箭托舉著北斗衛星矗立在塔架前,身披陽光,背靠藍天,英姿颯爽。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北斗導航衛星總指揮李長江站在不遠處。他仰望著火箭頂端的北斗衛星,眼睛眯著,嘴角微微揚起。「從2000年第1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發射起,每次北斗衛星發射,我都在這。」他說。

  10月25日晚,第16顆北斗導航衛星順利升空。這標誌著我國北斗衛星區域導航系統建設全面完成,將形成覆蓋亞太大部分地區的服務能力。浩渺的太空中,中國人布下了屬於自己的星座,從此定位、導航、授時不再受制於人。

  回顧過去10餘年的研製歷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承擔著提高綜合國力的重大使命,自力更生、披荊斬棘,闖出了一條中國式自主導航之路。

  「三步走」戰略確定,中國「北斗」起航

  說到衛星導航,大多數人首先會想到美國GPS導航系統。多年來,衛星導航領域基本形成了GPS獨霸天下的格局。

  其實,在提出利用衛星進行導航定位的設想方面,中國與世界同步。

  上世紀60年代,GPS開始起步。幾乎同一時段,中國也開始了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設計,取名為「燈塔」。但是由於國家財力等原因,工程擱淺。

  1983年,「兩彈一星」元勛、中科院院士陳芳允提出了雙星定位設計方案。基於此方案,我國開始積極立項論證。1994年,經國家批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建設的大幕正式拉開。

  當時,世界各大國都高度認識到自主開發衛星導航系統的重要意義。除美國外,俄羅斯在開發格洛納斯系統,歐盟則致力於建設伽利略系統,印度、日本也在積極謀求建設獨立自主的衛星導航系統。作為國家安全和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信息基礎設施,衛星導航系統是大國地位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各國在空間領域的角力,成為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我國基於國情,創造性地提出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建設發展的總體思路,先「區域」再「全球」,採取「三步走」的發展戰略。李長江說,「三步走」的意思是,先建立北斗衛星雙星定位試驗系統,形成區域有源定位與導航服務能力;然後完成3種軌道10餘顆衛星的發射,建成區域導航系統,形成區域無源服務能力,向亞太地區提供定位、導航、授時以及短報文通信服務;最後建成由3顆靜止軌道衛星和30顆非靜止軌道衛星組成、覆蓋全球的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形成全球無源服務能力,實現獨立自主、開放兼容、技術先進、穩定可靠、國際一流、具有中國特色北斗導航系統建設的目標。

  雙星定位,「快、好、省」地邁出自主導航第一步

  北斗工程啟動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承擔起北斗導航衛星的研製工作。經過數年攻關,北斗定位衛星01星於2000年10月31日發射,11月6日成功定點;同年12月21日,02星發射,12月26日成功定點。經過近3年的調試、測試和試運行,2003年12月15日,我國第一代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運行,成為繼美國的GPS和俄羅斯的格洛納斯系統之後,全球第三個建成並投入使用的衛星導航定位系統。

  北斗衛星導航定位試驗系統具有鮮明的特色,利用兩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實現區域導航定位屬於世界首創。李長江表示,該系統是個創新、實用且投資很少的初級起步系統,它的建立,解決了我國衛星導航定位系統有無的問題,「快、好、省」地邁出了我國衛星導航系統建設的重要一步。

  該系統具有三大功能,一是快速確定用戶所在的地理位置,向用戶及主管部門提供導航信息;二是為用戶與用戶、用戶與地面指揮中心之間提供雙向簡短報文通信服務,用戶可以一次傳送120個漢字的短報文信息;三是向用戶定時發播授時信息,為用戶提供時差修正值。

  北斗試驗系統建成後,對推動國防和國民經濟建設起到了重要作用。2008年汶川地震,重災區通信中斷。救援部隊持「北斗」終端設備進入,利用其短報文功能突破通信盲點,與外界取得聯繫。同時管理中心則通過位置報告功能,隨時掌握著每一個終端所處的位置。此外,該系統廣泛應用於交通運輸、通信、電力、金融、氣象、海洋、水文監測等各個方面,取得了顯著效益。

  「北斗試驗系統建設之初,就被定位為一個驗證技術、積累經驗的試驗性工程。」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北斗導航衛星副總師王東表示,在該系統的建設中,進行了大量的新技術的試驗驗證,從而使下一代導航衛星網路的建設部署獲得了技術上的準備。

  8年16星,中國速度強勢追趕

  北斗試驗系統實現了從無到有的突破,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覆蓋範圍有限、用戶數量受限、定位精度不高、不適用於高速移動的用戶等。新一代北斗導航系統的建設迫在眉睫。

  「其實在北斗試驗系統建設的同時,我國已從上世紀末開始了第二代北斗導航系統的研發。」王東說,與試驗系統相比,新一代北斗導航系統由多顆衛星組成,具備無源定位、測速和授時功能,同時也將雙向簡短數字報文通信、位置報告等功能保留了下來。

  2004年,北斗衛星區域導航系統工程正式立項,各項工作全面啟動。

  2007年4月14日,該系統的第1顆衛星發射成功,拉開了北斗區域導航系統建設的序幕。這是一顆中圓軌道衛星,它以首顆「正式」北斗導航衛星的身份,有效驗證了導航系統的技術、原理和體制;2009年4月15日,第2顆北斗導航衛星,也是北斗家族中首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發射成功。這標誌著該系統正式進入部署實施階段。

  在2010年里,北斗系列衛星連續密集發射,一共增加了5位「新成員」。當2011年4月第8顆北斗導航衛星入軌後,北斗衛星區域導航系統形成了由3顆同步靜止軌道衛星和3顆傾斜同步軌道衛星組成的「3+3」星座構型,具備了向我國大部分地區提供初始服務的能力。隨著2011年7月27日和12月2日,第9、第10顆北斗導航衛星「落戶」傾斜同步軌道,更是有效提高了系統的可靠性和穩定性。是年12月27日,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新聞發言人宣布,該系統開始試運行,向中國及周邊地區提供連續的、免費的導航定位和授時服務。

  今年,北斗衛星區域導航系統再次迎來密集發射期。隨著第16顆北斗導航衛星的成功發射,該系統完成了所有衛星發射任務。至此,系統空間段由5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5顆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和4顆中軌道衛星組成星座,標誌著我國全面完成區域導航系統建設,形成了覆蓋亞太大部分地區的服務能力。

  「在空間資源的角逐中,"北斗』起步雖比GPS晚了20年,卻以強勁勢頭迎頭追趕。」談及此處,李長江頗為自豪。

  厲兵秣馬,北斗積極備戰「巔峰對決」

  在北斗導航系統的建設中,五院研製隊伍堅持自主創新,攻克了10多項關鍵技術,填補了數十項技術空白。

  「除了對各項關鍵技術的突破,系統建設中還會不斷出現意想不到的難題。對此,我們必須逐一攻克,實現目標。」王東介紹說,針對衛星在軌運行時暴露出的問題,參試人員按照「舉一反三」的原則,不斷對後續衛星進行改進。一方面對單星技術加以完善,包括加強衛星的穩定性、可靠性、抗干擾能力,增強其壽命等;另一方面也對系統進行改進,包括規範運行管理、優化信號處理等。

  伴隨著一次次攻堅克難,北斗團隊探索出一條科學組織航天器組批研製生產的新模式,為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建設和今後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同時,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憑藉其獨有的導航、通信相結合的服務特色,在各個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實現了「邊建設、邊發展、邊應用」的良好局面。經過北斗衛星導航定位試驗系統幾年的發展,再到北斗衛星區域導航系統的建成,其巨大的應用潛力和作用逐步被國內用戶所認可。

  此外,經過十幾年來的工程實踐,大量的工程管理和技術人員得到了鍛煉,一個以中青年人為骨幹的航天器工程研製生產和航天技術應用人才隊伍活躍在導航衛星研製和應用的舞台,為衛星導航系統的未來發展提供了雄厚的人才保障。

  下一步我國將突破以星座組網、高精度時空基準、星座自主運行為主要特徵的關鍵技術,發射多顆導航衛星,於2020年建成北斗衛星全球導航系統。屆時,北斗導航系統服務範圍將覆蓋全球,導航定位精度、系統安全性能繼續提高,短報文通信功能也將進一步改善。

  《科技日報》(2012-10-26 一版)

  本報評論員文章:創新贏得制高點

  北斗二號第16顆衛星一飛衝天,開啟了中國衛星導航技術的新時代,中國人終於在浩瀚太空中布下了自己的衛星星座系統,在衛星導航技術領域佔據了重要的一席之地。8年16顆衛星、打造覆蓋亞太地區的區域導航系統,北斗二號的成功不僅意味著中國已經位居世界衛星導航技術強國之列,也意味著全世界近1/3人口有機會享受更加優質的導航服務。這是自主創新的又一次成功實踐,也是中國科技發展對亞太地區、對世界的巨大貢獻。

  回顧北斗衛星導航項目立項之初,我們的技術基礎薄弱。衛星導航是國家安全不可或缺的戰略基礎設施,也是能夠服務社會、帶來巨大經濟效益的重要信息基礎設施。在這樣一個關係國計民生的戰略領域,無法指望從發達國家直接獲取技術經驗,自主創新是我們的必然選擇。十幾年來,北斗人發憤圖強,協力攻關,填補了銣原子鐘等數十項技術空白,設計出適合我國技術特點的獨特星座結構,破解了衛星姿態精確控制和精密測距等一系列技術難題。從當年定位、導航、授時受制於人,到如今成為衛星定位導航技術領域中重要的一極,北斗短短十幾年的發展說明,自主創新不是能不能的問題,而是敢不敢的問題。

  8年16顆衛星,歷經十幾年完成了兩代衛星導航系統的研發和建設,這是令世界驚嘆的「中國速度」。快速卻穩健的步伐背後,是科學高效的管理體系,是產學研用的協同創新,充分體現了舉國體制的巨大優勢。衛星導航是典型的系統工程。總體設計是工程成敗的核心,各子系統、各研發團隊之間的密切配合是保證系統高效推進的基礎。項目論證階段,北斗人便創造性地提出了「三步走」這一符合我國技術特點和基本國情的發展戰略。系統研發和建設階段,包容開放的大局意識和總體意識深入北斗人的骨髓。可以說大到每一顆衛星,小到每一個產品,無不體現著協同創新的巨大力量。北斗導航衛星之所以8年16顆連戰連捷,是優秀科技人才競相集聚和優質創新資源高效利用的直接結果。而「中國速度」的背後,是中國特色自主創新所獨有的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研發過程中,「人才第一」始終是項目管理理念中重要的一條。北斗項目充分發揮老一代科技工作者的領頭作用和中青年優秀人才的骨幹作用,堅持以導航系統研製項目為平台,建立了科學合理的用人機制,最大限度地激發科技人員的創新激情和創造活力。在北斗的人才隊伍中,既有運籌帷幄、布局謀篇的領軍大將,也有迅速成長、擔當重任的青年才俊。北斗十幾年拼搏,造就了一支站在前沿、勇於創新、善打硬仗的高素質人才隊伍。他們是北鬥成功的關鍵,也是北斗形成的最寶貴財富。

  天翻地覆誰得知,如今正南看北斗。在十幾年的發展歷程中,科研人員緊抓歷史機遇,志存高遠,勇擔使命,實現了我國衛星導航系統研發建設的重大跨越,以優異成績譜寫出自主創新的華美篇章。

  《科技日報》(2012-10-26 一版)中國已突破北斗晶元技術 2015年接近國際水平 2012年12月03日 09:14 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記者 張加軍】「2012航天科技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大連)論壇」11月29日在大連舉行,總論壇主題為「尋找未來經濟引擎」,第一分論壇以「衛星應用產業中的機遇和挑戰」為主題,探討衛星及其產品應用情況,聚焦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整體布局,以及構建過程中的機遇和挑戰。論壇間隙,《環球時報》記者獨家採訪了中國衛星導航領域的多名重量級專家,他們不僅向記者介紹了,北斗系統的最新研發進展、國際化進程,還特彆強調,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轉化過程中,必須嚴防世界霸主痛下殺手。還有專家在論壇上提出,中國航天在強軍之後要向富國的方向發展。

  服務覆蓋亞太,精度堪比GPS

  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技術部總師楊強文介紹了北斗系統三步走的最近進展。他說,第一步北斗衛星導航試驗系統已在2003年正式建成,現已獲得非常好的效益;第二步完成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區域組網,目前這一步已經完成,即將在年底正式宣布。楊強文表示,目前,我國已發射16顆北斗導航衛星,其中14顆在軌提供服務,構造5GEO+5IGSO+4MEO的星座構型,整個系統運行穩定,已具備為整個亞太地區提供正式服務的能力。第三步,2020年前建成北斗系統的全球系統。

  關於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定位精度問題,楊強文表示,已與美國GPS基本相當,水平方向優於10米,高空方向優於15米,測速精度優於0.2米/秒。這些數據是基於大量用戶測試得出的,涉及範圍從地面、海洋到空中,甚至做了部分太空測試,測試方式涵蓋船載、機載、車載,整個測試行程跨17省市,南至南極中山站,動態範圍從靜態到每秒7公里,高速達到300公里/小時,試驗記錄數據超過1萬小時。

  北斗已邁出走出去的第一步

  楊強文向《環球時報》記者介紹,北斗快速形成服務能力之後,已對周邊國家形成強烈吸引力。巴基斯坦對北斗系統十分關注,9月,中方派出50人代表團赴巴基斯坦就北斗系統進行交流。目前,中巴已確定將在北斗衛星導航應用領域展開全方位合作,這項工作正在有序展開,這是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走出國門的第一步。同時,北斗系統在韓國的測試應用工作已展開,而且獲得初步成果,11月在北京舉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國際委員會第七屆大會上,韓國教授將北斗系統在韓測試應用最新成果和與會各方進行了交流。此外,印尼11月來華的訪問團對北斗系統表現出很大興趣。除了上述國家,寮國、緬甸、蒙古等國也在與中國進行交流。

  為了更好地走出去,中方一直推進對核心晶元的自主研發。據介紹,目前國內主流企業已突破北斗晶元技術(包括北斗與GPS兼容的晶元技術),進入了第二輪甚至第三輪的發展階段,在技術水平和性能上,已與國外典型GPS導航晶元廠商提供的產品相當。對於核心晶元的知識產權問題,楊強文說,由於發展的時間、投入等制約,目前國內晶元還存在成本偏高的問題,由於尚未經過廣泛而充分的應用,可靠性還有待提高與完善。總體預計,2015年前,中國將能夠掌握北斗系統核心晶元自主知識產權,性能接近同期國際水平。

  中國航天既要強軍,又要富國

  中國航天基金會理事長張建啟中將在接受《環球時報》獨家採訪時說,某些西方國家對待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態度和做法讓人警醒,當我們沒有這個產業時,對方千方百計搞限制,但當我們取得一定成果後,對方就採取「放開」的手段,迅速搶佔我們的市場,妄圖阻止中國自己的產品走向中國本土市場。上世紀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中國上馬大型計算機項目,張建啟即參與該項目,他回憶說,當時包括操作系統在內的各種軟體,中美之間差距很小,但當美國發現我方大型計算機研發初見成效之後,很快放開對華銷售,猛烈衝擊中國相關企業,幸而部分關鍵院所堅持自主研發,才有了今天的局面。張建啟呼籲,每一個中國企業都應具備國家安全意識,比如此前中國寶貴的稀土資源被廉價出售、無序出口,而美國已經在收購越南、蒙古等國的稀土礦產,企圖控制世界稀土資源。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第703所副所長丁偉勝在本次論壇發言時強調,當你不強的時候大家會忽略你,可以用別的力量制衡你,當你強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世界霸主一定對你痛下殺手。我們處於快速發展的情況下,有必要明確提出來要求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轉換。丁偉勝說,中國航天所擁有的自主創新精神是被國家任務、競爭對手、戰略對手逼出來的,也是集全國之力支持出來的。航天起步是以強軍為起點,國家把大量的核心資源、核心技術、核心人才放在我們單位,我們一旦形成這些東西,除了國防之外,確實承擔著富國的責任。

北斗衛星偵察監視功能讓二炮初具反介入威懾力2012年12月20日 14:46 青年參考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工程總設計師孫家棟院士北斗2型組網後,定位精度從25米提高到10米左右

  經過5年布局,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系統現已達成階段性目標。隨著「中國版GPS」逐步覆蓋全球,中國軍隊的海外行動將獲得來自太空的堅實保障。

  冷戰結束後,航天技術依然倍受大國重視,成為改變世界政治、經濟、軍事態勢的催化劑,深深地影響了軍隊的作戰方式,甚至成為決定戰爭走勢的關鍵。近年來,在推進載人航天計劃之外,中國自主構建的「北斗」導航衛星系統不斷取得階段性成果。鑒於衛星導航技術明顯的軍事色彩,「北斗」系統的成形,被解讀為中國軍隊實現「全球到達」雄心的表現。

  從無到有,開闢「天疆」

  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概念發軔於 20世紀70年代。當時,美國與蘇聯分別發展出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與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LONASS),起初都瞄準軍用領域,並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初露身手。它不僅能夠密切配合各類軍事任務(從監視、偵察到引導精確打擊),甚至創造出新的武器種類,因強大威力而被歸入「新軍事革命」範疇。

  中國從事航天研究40餘年,但相比美蘇兩強,遲至21世紀初才開始發展自己的衛星導航事業,從中國政府2000年發布的《航天白皮書》(2006年、2011年分別公布了第二版和第三版),能大致分析歸納出其「航天戰略三步走」的輪廓。就衛星定位技術而言,2000~2003年,中國先後發射三顆第一代「北斗」導航衛星,因技術未臻成熟,覆蓋範圍有限,定位精度不高,尤其不適合高速移動的用戶。2004年,第二代「北斗」衛星導航工程啟動,目標之一就是在2012年左右完成新一代「北斗」(「北斗-2」)系統的初步實用化。

  2007年4月14日,第二代「北斗」在茫茫太空布下首顆「棋子」。經過兩年的技術驗證,2009年4月15日,第二顆導航衛星、即「北斗-2」首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發射成功,「北斗-2」自此進入部署實施階段。2011年4月10日,第八顆衛星入軌,標誌著該系統形成由三顆同步靜止軌道衛星和三顆傾斜同步軌道衛星組成的「3+3」星座構型,具備向中國大部分地區提供初始服務的能力。是年12月27日,「北斗」工程新聞發言人宣布,系統開始試運行,向中國及周邊地區提供連續、免費的導航定位和授時服務。

  2012年,「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按部就班,再次進入密集部署期。10月25日,隨著第16顆衛星成功升空,年內所有發射任務如期完成。至此,該系統空間段由五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五顆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和五顆中軌道衛星組成星座,標誌著中國全面完成區域導航系統建設,形成覆蓋亞太大部地區的定位能力。同時,定位精度從25米提高到10米左右。根據中國官方報道,「北斗-2」導航系統現已轉入建設和應用並舉的新階段。

  從整個進度來看,「北斗-2」遵循「先區域,後全球」的規劃原則,預計到2020年前完成覆蓋全球的衛星定位系統架構。一些海外軍事觀察家推測,中國不只著重於「北斗」的定位功能,其他諸如偵察監視、指揮、協助攻擊等「純軍用」能力也在開發過程中。

  一箭雙星,省錢省時

  從構建區域導航能力到具備全球導航能力,無疑是一條漫長的道路,首先要滿足中國廣大的國內需求。就軍事領域而言,導航衛星讓戰場更透明,令解放軍具備「千里眼」與「順風耳」;通過發射衛星,也能讓攸關中國二炮戰略導彈威力的火箭技術更趨成熟。

  從運用範圍與定位精度上看,「北斗-2」導航系統初期偏重人口稠密度高及海陸空航線密集的區域,直到2012年2月25日第11顆衛星進入軌道,包括西藏、新疆在內的中西部欠發達地區才得到完全覆蓋——這顆衛星不光提供針對偏遠地區的定位服務,還因衛星總數增加,同步提升了整個導航系統的完善性以及經數據比對實現的高精確度。

  在工程實施過程中,發射衛星莫過於最繁瑣複雜,最需要高精度運算的工作,何況它也是個耗資不菲的燒錢大戶。為儘早完成「天網」,中國試圖找出一種可以省錢省力的途徑,於是在2012年4月30日凌晨採用「一箭雙星」方式,將第12顆與第13顆「北斗-2」衛星同時送出大氣層,這也是中國首次採用「一箭雙星」方式發射地球中高軌道衛星。

  過去,中國過去曾以類似方式發射過大、小各一顆衛星,這次發射的突破在於兩顆衛星規格完全一致,對衛星和火箭的分離時間有嚴格限制,對發射場的環境要求更高。為此,負責發射的中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黨委書記孫保衛在接受記者受訪時強調,使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發射兩顆「北斗-2」導航衛星,對改善和提高該系統覆蓋區域的定位精度意義重大。據信,這次發射不僅顯示中國已充分掌握「一箭雙星」能力,也令其對加快「北斗-2」衛星組網進程,並在2020年前完成終極目標有了更多把握。

  另一方面,中國要如期完成「北斗-2」工程的階段性目標,火箭的改進必不可少。「長征三號乙」是目前中國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也是發射高軌道衛星的主力。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總設計師姜傑受訪時表示,為滿足「一箭雙星」的需求,「長征三號乙」火箭進行了許多改進,包括雙星串聯外支撐技術、雙星發射軌道設計技術、雙星軌道分離技術、中圓軌道發射技術等六項新技術,整體上還有26項適應新型態任務的狀態變化而進行的微調,包括整流罩設計、火箭總體設計、雙星分離系統設計、發射軌道設計……等等。

  「天網」自陸向海延伸

  中國在傳統上屬於大陸型國家,隨著國力的成長,在21世紀正大步邁向海洋時代。無論是從地緣戰略或是從經濟發展來看,要滿足安全方面的需要,中國勢必要面臨掌握「身」處何處之挑戰。香港《亞太防務》雜誌認為,這個「身」字蘊涵著雙重意味:

  首先,中國過去和未來都不會放棄對陸權的追逐,掌握涉及周邊鄰國的戰略利益為重中之重,具體反映為中國關切中亞和東南亞地區的安全、經濟和政局變化;衛星導航技術的發展,無疑強化了在確保疆域、軍事鬥爭準備、經濟發展方面的技術保障。

  再者,中國深知,發展「藍水海軍」不可或缺的除了先進艦艇,更重要的是蒼穹之上的「眼睛」,以便與美國的GPS抗衡。「北斗」系列衛星的發展,為中國海軍提供了更大的「行動自由」,也讓二炮(裝備東風-21反艦彈道導彈)初具「反介入」威懾能力。

  至於「北斗」系統今後的發展,《亞太防務》雜誌認為看點將更多。2011年2月,參與亞丁灣護航的「徐州」號護衛艦駛抵利比亞近海撤僑,反映出中國海軍在空天力量的保障下有能力跨洲際行動,一旦「北斗-2」形成全球覆蓋,解放軍遠程戰力勢必再上台階。

  另外,中國三大衛星發射場(酒泉、太原、西昌)的衛星發射計劃現已近乎飽和,而且服務的還有外國客戶,由此不難理解中國《航天白皮書》提出的願景之一,即將衛星發射能力作為擴大國際交流合作的工具。為此,相關報道指出,中國還將更多地採用「一箭雙星」的方式,執行包括中圓軌道(MEO)衛星星座組網在內的太空探索活動。

  2007年,中國政府批准在海南省文昌市建設新航天發射場。媒體稱,新發射場將利用緯度低的優勢,提高地球同步軌道衛星運載能力,延長衛星壽命並提高效費比。該發射場已於2009年9月破土動工,預計2013年啟用,承擔包括「北斗」系統後續衛星在內的航天發射任務。這將是有助於中國加速組建「天軍」,奪取「制天權」的又一招戰略布局。

相關新聞

  • 中國已突破北斗晶元技術 2015年接近國際水平
  • 總師稱北斗精度與GPS相當 面臨國際鬥爭殘酷局面
  • 北斗二代預計年底正式運行定位精度不及GPS
  • 北斗在巴基斯坦最大城市試運行反響良好
  • 北斗助中國擺脫美GPS控制先給巴基斯坦體驗
  • 北斗導航系統正式向亞太提供定位和簡訊息服務2012年12月27日10:04 新華網  【北斗導航系統今起正式提供區域服務】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新聞發言人冉承其27日透露,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今起向亞太大部分地區正式提供區域服務,包括定位、導航、雙向授時和短報文信息服務。基本服務性能:位置精度平面10米、高程10米;測速精度每秒0.2米;授時精度單向50納秒。北斗系統與美國GPS性能相當 還可雙向定位2012年12月27日10:16 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12月27日電 (記者 黃子娟)今天上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冉承其,中國衛星導航定位應用管理中心主任楊寶峰,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導航工程辦公室主任吳東介紹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正式提供區域服務等方面情況,並答記者問。

      記者提問:「請問今天宣布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正式提供區域服務,和您去年宣布的提供試運行服務,在一年時間裡性能有哪些提升?目前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和美國的GPS相比,它的性能如何?可以和GPS相兼容使用嗎?」

      冉承其表示,這一年裡,我們做了幾項工作:一是發射了四箭六星,完成了系統組網,同時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提高系統精度和穩定性,擴展了系統覆蓋區域,和去年試運行相比,覆蓋區域由原有的東經84度-160度擴展到現在的東經55度-180度,系統定位精度由去年發布的水平25米、高程30米到現在的水平10米、高程10米,測速精度由0.4米每秒到0.2米每秒,所以可以說在目前為止,中國的北斗系統已經完成建設,在中國和周邊地區已經可以獨立的提供衛星導航定位授時服務,總體性能與美國GPS性能相當。同時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積極與GPS等系統兼容共用,對衛星導航用戶來講,由於北斗系統的加入將享受到更優質的服務、更好的用戶體驗。

      冉承其強調,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與GPS等系統相比還有我們自己的特色服務,我們除了提供其他系統所具備的無源的導航定位授時服務外,我們繼續保留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試驗系統所具有的位置報告、短報文服務。一般的GPS用戶只會知道自己在哪個地方,但是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來講除了這項功能外,還可以讓別人知道你在哪兒,還可以讓自己知道別人在哪個地方,這是北斗有別於其他系統的重要特色。北斗的加入非常有利於大家衛星導航的應用。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擬於2020年覆蓋全球2012年12月27日15:32 國際在線

      原標題: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正式提供區域服務 2020年將覆蓋全球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潘瑩):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今日(27日)正式提供區域服務,這個由中國自主建設的衛星系統將向亞太地區提供更優質、低廉的定位導航服務,其總體性能與美國GPS(即全球定位系統)相當,同時北斗系統正積極與GPS等系統兼容共用。按照中國的計劃,北斗系統將在2020年左右形成全球覆蓋能力。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新聞發言人、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冉承其27日在北京國務院新聞辦向中外媒體宣布,中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北斗系統自2011年12月27日提供試運行服務以來,各項性能均滿足設計指標,從今天開始正式提供區域服務,為中國及周邊地區,提供位置精度優於10米的導航服務。「自今日起,北斗系統在繼續保留北斗衛星導航試驗系統有源定位(定位終端發射信號定位)、雙向授時(提供準確時間)和短報文通信服務(導航和簡訊結合)基礎上,向亞太大部分地區正式提供連續無源定位(僅靠接收信號定位)、導航、授時等服務。」

      衛星導航系統最初基於軍事目的而開發,而今它的運用之廣被學者用「僅受人類想像力的制約」來形容。目前,中國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已與美國的GPS、俄羅斯的格洛納斯衛星導航系統、歐盟的伽利略系統,共同被聯合國認可為全球四大衛星導航系統。

      當前,美國的GPS佔據著全球導航應用市場的大部分份額,而在中國國內導航市場,GPS的市場份額也達95%以上。冉承其介紹說,中國的北斗衛星總體性能與美國GPS性能相當,對衛星導航用戶來講,北斗系統的加入將享受到更優質的服務、更好的用戶體驗。「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與GPS等系統相比還有我們自己的特色服務,一般的GPS用戶只會知道自己在哪個地方,但是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來講除了這項功能外,還可以讓別人知道你在哪兒,還可以讓自己知道別人在哪個地方,這是北斗有別於其他系統的重要特色。北斗的加入非常有利於大家衛星導航的應用。」

      儘管如此,冉承其坦言,儘管北斗系統的性能已經達到或接近其他衛星導航系統,但在價格方面還存在很大差距,但隨著北斗系統應用的不斷擴大,價格還有很大下降空間。

      目前,北斗系統已經在中國的交通、氣象等領域開始應用。據介紹,今年中國衛星導航產業規模已經超過1200億元人民幣,衛星導航應用系統前景樂觀,預計在2015年左右,北斗產業在中國整個導航產業中至少能佔15%到20%,而2020年將佔到70%-80%的比例。

      雖然競爭激烈,但是衛星導航系統間的合作與兼容共享也越來越被國際社會所重視。冉承其介紹說,中國相關企業已到巴基斯坦進行了海外用戶體驗活動,近期還將赴泰國、韓國、澳大利亞、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家開展交流與合作,為亞太國家提供比以往更優質、更低廉的導航服務。同時,中國將繼續加強國際合作,推動與其他國家衛星導航系統的兼容性。「一特別注重和美國、俄羅斯、歐盟等其他衛星導航系統以及有關國際組織的交流和合作,推進系統的兼容和互操作,從系統層面希望給大家提供更好的服務。二是著力建設全球的衛星導航的監測評估系統,促進全世界的衛星導航監測資源共享,保障用戶利益。三是讓北斗儘早地融入到其他系統,推動多系統的融合應用。」

      目前中國已經發射16顆北斗衛星,按照計劃,中國將在2014年開始後續衛星發射,未來十年將再發射40顆左右衛星。冉承其介紹說,截至目前中國在北斗系統上投入的總經費是數百億元人民幣,未來十年還將投入四五百億元人民幣。北斗系統將在2020年左右形成全球覆蓋能力,屆時將比現在更管用、更好用、更耐用。外媒曝光美軍太空作戰方案 將演練攻擊中國北斗2013年06月16日 11:26世界報   綜合俄羅斯《起飛》雜誌、美國《華盛頓時報》等媒體報道,雖然美國一直拒絕承認針對其他國家制定了太空作戰方案,但最近其兩項絕密的太空作戰計劃被曝光。美軍不僅想對中國和俄羅斯的太空行動進行嚴密的監控,還想在三四十年後推出空天母艦,以確立「絕對火力優勢」。

      絕密「太空怒火」計劃曝光

      俄羅斯《起飛》雜誌援引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前美國航天業人士的話稱,美軍有一項從未對外公開過的絕密計劃,該計劃代號為「太空怒火」,其主要內容是動用軍民科技力量進行太空裝備研發,包括天基導彈、天基電磁武器、自殺式衛星和天基動能武器等。根據該計劃,美國國防部將於2050年左右在太空軌道上部署1-2艘核動力空間飛行器(類似於在一些科幻作品中出現的空天母艦),以形成對俄羅斯的太空戰優勢。

      《起飛》雜誌稱,鑒於太空領域嚴峻的競爭形勢,五角大樓正醞釀對「太空怒火」計划進行調整:到2040年左右就部署首艘核動力空天母艦,到2050年部署3艘空天母艦,並組建3支「空天艦隊」。每支艦隊都由1艘空天母艦、4架太空梭、兩艘太空拖船、1座空間補給站組成。這些裝備都可在距地球數萬千米的太空軌道上飛行。美國還計劃在空天母艦上配備常規導彈、核導彈、高能激光武器、動能武器等作戰裝備及一些偵察設施,以便在「爆發多維空間戰爭」時,摧毀中俄兩國的太空、空中、地面、水面的各型導彈、戰艦、衛星、飛船等重要軍事目標,從而確立絕對火力優勢。

      《起飛》雜誌指出,從「太空怒火」計劃的調整可以看出,美軍太空戰計劃的主要目標已經從俄羅斯一國轉變為俄中兩國。針對俄羅斯和中國兩個航天大國,美軍在控制太空方面要實現5個目標:一是確保美軍飛行器自由進出太空,即自由實施航天器的發射和回收以及空間戰略運輸任務;二是全面監視中俄兩國的空間活動,能夠實時了解中俄在太空的動向,明確中俄太空飛行器的位置和特性;三是保護美國及其盟國的航天系統不受中俄兩國「干擾」;四是防止中俄「不正當」地使用美國及其盟國的航天系統;五是在必要時阻止中俄使用兩國自己的航天系統,也就是擾亂、破壞中俄的航天活動。

      據俄羅斯《專家》周刊報道,雖然美國一直不承認它針對其他國家制定了太空作戰計劃,但外界普遍相信,這種計劃早就存在了,而且仍在不斷被美軍改進。

      美軍年底演練「攻擊北斗」

      對於俄媒的猜測,美國方面沒有進行回應,儘管如此,美軍針對太空戰的準備工作卻一刻也未停止。

      據美國《連線》雜誌報道,美軍將從今年第2季度開始展開一系列有關「太空安全」的演習,其主旨是利用計算機網路發動攻擊、破壞「敵方」的計算機系統,甚至破壞「敵方」的衛星。其中,計劃於今年年底進行的一場演習,將演練「如何打擊敵國的軍用衛星導航系統」。

      據美軍消息人土透露,在GPS一家獨大的時代,美軍主要考慮的是如何保護美國的GPS衛星,而不是打擊別國的導航衛星。但現在情況完全不同了,由於中國「北斗二號」衛星導航系統發展迅速,已經開始為解放軍的行動提供有力的支持,美軍認為有必要為打擊這種系統做好準備。

      另據美國《華盛頓時報》報道,美軍還將針對中國和俄羅斯開展多種太空戰演習,主要包括兩種形式:一是太空信息戰,這是在太空領域展開的信息攻防戰。美軍將假想與中俄進行包括電子戰、導航戰和威懾戰在內的太空信息戰。二是地面航天基地攻擊戰。它是指為破壞對方地面航天基地的正常運行,阻止對方向太空中輸送物資,運用各種遠程機動作戰力量,直接對對方的重要地面航天設施進行攻擊。由於航天基地是「天軍」的根本依託,因此打擊破壞敵方的航天基地,往往可以達到釜底抽薪、事半功倍的作戰效果。所以美軍認為,這是美國未來與中俄展開太空戰的一種重要作戰形式。

      摘編自《上海譯報》

    獨立報:北斗讓中國擺脫GPS 年利潤600億美元2012年12月29日 10:51 環球網【環球網綜合報道】據俄羅斯《獨立報》12月28日報道,中國從12月27日開始向亞洲國家提供北斗衛星導航區域服務,主要是定位、導航、授時、短報文通信服務,每年能夠得到600億美元的收入。專家們認為,巨大的航天成就使中國能夠挑戰美國的軍事優勢,儘管北斗衛星群尚未完全形成。

      俄媒稱,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今後應當成為美國GPS和俄羅斯格洛納斯定位系統的競爭對手,其發言人12月27日宣布將向亞洲用戶提供服務,包括定位、導航、授時、報文發送等。美聯社評論指出,中國希望通過北斗衛星導航服務將來每年賺取4000億人民幣(約合630億美元)的收入。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從2000年開始運轉,當時只有3顆衛星在軌,主要為中國公司服務。2004年中國簽訂協議,與歐洲伽利略定位系統展開合作。但是據《南華早報》透露,中方對此協議不太滿意,隨後加大了自力更生建設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努力。

      俄媒稱,專家們指出,中國不會同任何人分享有關自己航天成就的信息,無論是歐盟、美國,還是俄羅斯。但是衛星導航領域的合作機制發揮了較大優勢,因此現在已有70%的坐標定位大地測量專業設備是在GPS和格洛納斯兩大系統內製造的,而且每個系統都對本國軍方提供加密信號。在本世紀初中國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技術水平與GPS、格洛納斯相比還至少落後一代,當時北斗系統昂貴10倍,運行緩慢,效果不好。2004年開始現代化升級,建立了「北斗-2」系統。根據2020年前的計劃,在軌北斗衛星群應當由35顆衛星組成,向全世界提供導航信號。目前它暫時只適合向中國和周邊國家提供服務。根據現有消息,目前北斗導航系統在軌衛星已達16顆,但是只有11顆在按指定用途使用。目前針對中國境內的信號精確度為10米,在鄰國為20米,而俄羅斯格洛納斯系統現在的定位精度已經達到2米以內。觀察家指出,目前中國在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完工日期方面沒有延誤,但是沒人知道它對中國軍隊提供的信號精確度。通常情況下,對軍方提供的信號總是會比民用客戶更加精確一些。

      俄羅斯科學院遠東所研究員別爾格爾指出,中國投入非常龐大的資金建設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使其能夠用於和平和軍事目的。在此領域的進步同時也是對中國擺脫美國制約、更加自主的貢獻。

      根據英國廣播公司掌握的情況,中國政府對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投資高達250億美元。在這個系統完全建成後,將會意味著中國開始擁有不受美國方面任何干擾、向世界任何地點發動任何攻擊或者投送部隊的能力。現在美國能夠控制GPS系統使其在特定地區不會被任何人,特別是敵軍使用。在中國擁有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之後,美國將會喪失利用GPS系統影響中國的能力。西方評論員認為,中國正在逐步接近成為世界頭號經濟和軍事大國。 中國北斗27日「上崗」,引發外界關注。

      外媒稱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將使美國五角大樓的一些人眉頭緊鎖。

      英國簡氏撰文稱,北斗將可能被用於為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以及精確制導的滑翔炸彈提供製導。

      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甚至報道稱,北斗系統可以與其他衛星、無人機以及相關技術聯合使用,幫助追蹤美國艦船,引導反艦彈道導彈打擊目標。 台海危機解放軍2枚導彈因GPS被美軍動手腳射偏2012年12月31日 13:53 環球網 96年台海危機中,因美軍干擾GPS,解放軍無法跟蹤美航母戰鬥群

      【環球網綜合報道】年終歲尾,歷經十數年的奮起直追,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始向亞太大部分地區提供服務,從而使得中國成為為世界提供衛星導航系統服務的第四個國家。而且,僅有12年歷史的「北斗」系統,已可提供與美國GPS相當的導航服務。「北斗」系統目前可為亞太區域用戶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導航和授時服務,還具備短報文通信、差分服務等特色服務,也是中國國家安全、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重大空間信息基礎設施。正是基於此,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聯合向參與「北斗」系統建設和運行的各有關單位發出熱情洋溢的賀電,熱烈祝賀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正式投入運營。那麼,中國為何要自行發展「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其有何軍事用途?該系統的投入運營對中國軍隊而言意味著什麼呢?

      源於對美國GPS的擔心

      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美軍在猛烈空襲伊拉克的時候,開始在戰爭中應用GPS衛星導航技術。當時,美軍戰機投下的武器只有10%使用了GPS制導,但這10%的GPS制導武器卻發揮了強大的作戰效能。依靠GPS系統,海灣戰爭中的美軍曾創造過兩枚導彈先後攻擊同一目標,且後一枚導彈通過前一枚導彈炸開的洞口鑽入目標內部爆炸的「戰場奇蹟」。在後期的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中,美軍把GPS系統作為了戰場導航和通信系統的主幹,以及精確炸彈和導彈的最主要制導系統,並創造了很多戰爭奇蹟。正是因為這幾場戰爭,使得中國軍方認識到了現代化高科技戰爭的神奇魅力,充分認識到了GPS系統對現代化戰爭的巨大影響力。

      目前美軍已經列裝的很多導彈和精確制導炸彈,均加裝了GPS制導模式,如「聯合防區外發射武器」(JSOW)和「聯合直接攻擊彈藥」(JDAM),都採用INS+GPS的複合制導體制。美海軍的「戰斧」式巡航導彈也不例外,加裝了GPS的「戰斧」導彈取消了以往的「地形匹配製導」模式,因而大大節省了制定攻擊計劃的時間,還可以使其能從多個方向上攻擊目標。甚至可以說,如今,美軍每一種武器如果離開了GPS,甚至都不知道能不能實施作戰或者能否準確命中目標!

      根據資料介紹,美國GPS衛星導航系統有軍用(而且是專用)和民用(對世界開放)之分,而且,民用GPS信號的精確度大大低于軍用GPS信號的精確度。美軍的GPS軍用版只供美軍自己使用,即使盟軍也沒有例外,而其民用版可供全世界使用。中國早期的GPS應用,不管是軍方還是民間,和世界其他國家一樣,均使用民用版GPS。

      為了提高各種武器的打擊精度,中國軍方在海灣戰爭後,在一些導彈中加裝了民用版GPS作為制導系統,逐步具備了精確打擊能力。但民用版GPS最高定位精度只有10米,雖然打擊精度相比其他制導提高不少,但是相比美軍使用的軍用版來說,打擊精度相差幾近10倍。而且即便這樣,美軍也並不是沒有限制。和平時期,民用版GPS無論哪個國家均可自由使用,但如果發生戰爭,美國就可能會根據戰爭對自己的國家利益影響程度來確定誰可以繼續使用。如果是美國的敵對國家,為了限制其使用GPS進行導航和精確打擊,美國可以人為減弱或關閉GPS或加大民用碼的誤差,而美國軍方自己在這一地區的使用卻不受任何影響!

      中國雖然大量使用GPS的民用版,但軍方一直對依靠美國GPS系統感到擔憂,擔心美軍可能在衝突或緊急狀況下關停該系統。這事很快就有了例證。

      1996年台灣的李登輝拋出「兩國論」,台海局勢緊張,解放軍隨後展開一次大規模軍演,向距離台灣附近的東海海域發射了3枚導彈,以示警告。發射的第一枚導彈準確命中目標,就在所有人為這次成功歡呼的時候,緊接著發射的第二枚和第三枚導彈突然無法追蹤,最終導致導彈大大偏離了原定的落點範圍。事後的軍事分析表明,肯定是美軍做了手腳,這兩次發射失敗可能是由GPS信號突然中斷造成的。而且,在這次台海危機期間,美國向台灣海峽派出了兩支航母編隊,中國發現無法對其進行有效跟蹤,從而也就無法對其進行威懾。因此,中國軍方認定,無論花多少錢,必須建立獨立自主的衛星導航系統。

      而當年的「銀河」號事件也很能說明問題。1993年7月23日,美國無中生有地指控中國「銀河」號貨輪將製造化學武器的原料運往伊朗,製造了震驚世界的「銀河號」事件。當時,「銀河」號正在印度洋上正常航行,突然,船停了下來。事後大家才知道,這是因為當時美國局部關閉了該船所在海區的GPS導航服務,使得這條船變成了無頭蒼蠅,不知道該向哪個方向行駛。而且,美國強硬要求必須停船接受檢查,在中國船隻不聽命的情況下,關閉GPS導航服務就會使其自然停止航行。後來,這一事件也為中國發展獨立自主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埋下了伏筆。

      經過近20年的努力,中國人終於建成了完全屬於自己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而且,這將大幅提升中國應對現代化戰爭的能力!

      大國必備的自主系統

      衛星導航定位除了強大的軍事用途之外,還有許多其他潛在功能,農業、交通、金融等各種不同領域都會應用衛星導航技術。可以說,一個世界大國,很難想像在其未來發展過程中還有哪些方面不需要衛星導航信號:一切移動的事物,飛機、火車、船艇、車輛、人、火箭乃至人們喜愛的寵物,日常使用的家電等等,未來都會用到衛星導航信號。

      除了美國的GPS之外,中國、俄羅斯、歐盟等也都在發展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從而形成了當前世界衛星導航市場的四大家族(印度和日本也在計劃發展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但還沒有具體實施)。四大衛星導航系統最成熟的當然是GPS,這也是目前全球應用最為廣泛的衛星導航系統。但面對來自多個國家的競爭,為確保美國在全球定位系統領域的絕對領先地位,現正在積極建設性能更加強化的第三代GPS系統。升級後的美軍第三代全球定位系統傳輸量是現行的500倍,而抗干擾能力將翻番,制導精度將會更高。軍事觀察家認為,此舉將引爆新一輪的GPS全面競爭,而這場競爭關係到未來的現代化戰爭的方方面面。

      作為全球衛星導航領域的一支生力軍,「北斗」系統是中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與世界其他衛星導航系統兼容共用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簡稱「北斗」系統,英文名稱為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縮寫為BDS。「北斗」系統開通服務後,從今年底開始向亞太地區廣大用戶提供定位、導航、授時等服務。在投入應用後,中國希望「北斗」系統能在交通、氣象和電信以及國民經濟建設等領域,創造出每年價值4000億人民幣(約合630億美元)的市場。

      「北斗」系統現在已完成第二階段發展目標,即為亞太地區用戶提供衛星導航服務,但其最終目標是實現全球導航。從明年開始實施第三步發展戰略,2014年將開啟新一輪的組網發射,大約陸續發射35顆左右的導航衛星,到2020年左右形成全球覆蓋能力。目前,這些後續更先進的導航衛星的研製生產和準備工作已啟動,能夠一次發射多顆導航衛星的新型大推力運載火箭也在研製中。

      目前,投入運行中的「北斗」區域導航系統,在中國及周邊地區,「北斗」系統基本服務性能可達到:位置精度平面10米、高程10米;測速精度每秒0.2米;授時精度單向50納秒;還可提供雙向高精度授時和短報文通信服務。

      毫無疑問,在發展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中,中國不只著重於「北斗」的定位功能,其他諸如偵察監視、指揮、協助攻擊等「純軍用」能力也在開發過程中。就軍事領域而言,「北斗」導航衛星可讓未來的戰場更透明,令解放軍具備「千里眼」與「順風耳」,還可具備「看得清、打得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開通服務,意味著解放軍可以在沒有美國干涉的條件下發動精確打擊,並且向世界任何一個角落準確調動自己的部隊。

      雖然中國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起步較晚,但是在功能上,「北斗」並不遜色,定位精度、授時精度、抗干擾能力等都與GPS相當。而且「北斗」還具備獨有的簡訊等通信功能,使用者不僅能夠知道自己的位置,也能夠讓別人知道自己的位置,這大大有利於應對在那些通訊信號不好的沙漠、高山、大洋等偏僻地域的救援等突發事件,並且和GPS兼容,因而保證了其應用範圍如同GPS那樣廣泛。最重要的,這是屬於中國人的衛星導航系統,中國可以不受限制的自由使用,根本不用考慮任何外在因素的干涉。

      民用和國際市場都很廣闊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自2011年12月正式宣布提供試運行服務以來,系統運行穩定,已逐步拓展到交通運輸、氣象、漁業、林業、電信、水利、測繪等應用領域,產生了顯著的經濟、社會效益。如今該系統正式開通亞太區域服務,其服務廣度和深度必將再上新台階。

      例如以「北斗」系統為基礎構建的「北斗」衛星海洋漁業綜合信息服務網,實現了多網合一的漁船船位集中監控和調動。該信息服務網能向漁業管理部門提供船位監控、緊急救援、政策發布、漁船出入港管理服務等;向海上漁船提供導航定位、遇險求救、航海通告、增值信息( 如天氣、海浪、漁市行情)等服務;並能提供船與船、船與岸間的短消息互通服務等。

      在今年的中菲黃岩島對峙中,在中日釣魚島爭端中,「北斗」系統極大地提高了中國漁政船和中國海監船的執法能力,維護了中國在南海和東海海域的主權和海洋權益。今後,在此類事件中的應用,還將進一步擴大和深入。

      在汶川地震發生後,國家有關部門迅速給一線救援部隊,配備了「北斗」終端機。該終端機不但能接收「北斗」衛星的導航信號,在其它通訊失效後,只有該系統能以用短報文的形式與指揮中心保持聯繫。指揮人員在監控中心可隨時通過監控屏幕,關注每個救援小組的位置信息,必要時以短報文形式發出監控指令,還及時把災區的危機信息及時傳報給救災指揮部。

      此外,「北斗」系統還成功應用於高速公路的車輛和道路安全的監測,為今年的「五一」和「十一」長假的旅遊安全保駕護航,使得很多熱點區域不至發生較大的擁堵或繞開事故點以保暢通。

      專家對「北斗」衛星導航應用的前景感到非常樂觀:目前國內已有「數千家企業在做北斗,其中原來不少是在做GPS的。」內地從上市公司到中小企業都在從事「北斗」的研發,目前的市場應用已經達到1200億元。預計到2015年左右,「北斗」產業佔中國整個導航產業的15%~20%。如果繼續保持這一良好的發展態勢,保守的預計到2020年,就能佔據國內衛星導航市場份額的70%~80%。

      而且,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已開始著手在亞太地區的合作,除了港澳台之外,今年9月已在巴基斯坦進行推廣。從明年開始,也將與亞太空間合作組織,泰國、韓國、澳洲、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家開展交流和合作。除了增加選擇的靈活性之外,亞太地區的國家應能享受到比以往更好、更優質、更低廉的衛星導航服務。

      但總體來看,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在亞太範圍內,「北斗」系統似乎不太可能完全取代美國的GPS。專家認為,更大可能是兩個系統同時使用,在亞洲範圍內這意味著商業用戶今後可以「貨比三家」。而且,「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技術應用在現有的基礎上,還可以通過廣域差分和地基增強等手段提升服務質量,可進一步提高服務範圍,以滿足各類用戶的需求。

      大幅提升精確打擊能力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發展進一步反映了中國的大國雄心。雖然「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用途眾多,在民用領域應用普遍,但自中國開發「北斗」以來,西方議論最多的卻是它的軍事意義,將其視作中國擺脫對美國GPS的依賴、提升軍事太空技術的重大一步。而日本媒體則擔憂,中國將更「戰略性地」利用自己的導航系統,在今後的島嶼爭端中獲取優勢。

      可以說,「北斗」使得中國能進一步追趕美國的太空實力,如果中國在2020年如期使「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具備全球導航能力,那麼中國軍隊將逐步減少對美國GPS的依賴,基本停止對俄羅斯的「格洛納斯」系統的應用。在「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服役前,中國的精確打擊武器一般安裝有兩套衛星導航系統,即GPS和「格洛納斯」導航定位系統。現在「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服役後,預計中國將會拋棄不那麼準確和可靠的「格洛納斯」系統,轉而採用GPS和「北斗」兼容系統。

      預計,「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軍事功能與GPS類似,如:戰車、飛機、導彈、水面艦艇和潛艇等在全球任一位置的定位導航;彈道導彈機動發射車、自行火炮與多管火箭發射車等武器載具發射位置的快速定位和打擊目標的位置定位,並可顯著縮短反應時間;各類精確打擊武器的中段和末端精確制導;人員搜救、水上排雷定位等。不過,因運作方式不同,「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有一些GPS沒有的軍事功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加密簡訊方式指揮調動部隊,這是「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獨有密技。

      而在中國軍方的日常巡邏任務中,幾乎所有平台甚至個人在巡邏過程中均可配備巡邏指控終端,上面的「北斗」導航系統可將巡邏平台的路線、位置、逗留地點和時間等詳細情況顯示在指揮部的電子地圖上。同時,巡邏平台內的操控人員還可通過發簡訊、衛星呼叫等方式彙報巡邏中遇到的突髮狀況,以實現情報信息的快速獲取與查詢,應急突發情況的研判與處置,提高了巡邏任務的有效性。

      英國《簡氏防務周刊》感慨說,「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成功開通,使中國陸軍具備了在任何地域展開聯合作戰的能力,讓中國空軍擁有了準確到達精確空襲的能力,為中國海軍走向遠洋海軍並實現全球部署提供了保障,也讓二炮(裝備東風-21D反艦彈道導彈)初具「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威懾能力。總的來說,「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更加安全可靠,還將使中國軍方的精確打擊能力迅速提升數十倍。

      後者正是國外最為關注的。外媒分析認為,「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將可能被用於為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以及精確制導的滑翔炸彈提供精確制導,從而大大提高了中國軍隊的精確打擊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可以與其他衛星、無人機以及相關技術聯合使用,幫助追蹤機動航行在大洋上的艦船,尤其是美國到處耀武揚威的航母戰鬥群,最終引導反艦彈道導彈對其發動準確攻擊。

      預計,「北斗」系統完全建成後,將會意味著中國開始擁有不受美國方面任何干擾、向世界任何地點發動任何攻擊或者投送部隊的能力。從此,中國開始具備對亞太地區發動可靠的精確打擊的能力,這是中國軍事實力提升的重要標誌,其戰略意義自不待言。而且,在中國擁有「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之後,美國將會喪失利用GPS系統影響中國的能力。日媒稱北斗系統未來可以引導打擊航母導彈2013年01月02日 10:56 新華網 北斗定位系統

      「北斗」軍事用途引外媒關注

      挑戰GPS的里程碑

      【香港《南華早報》網站12月2 8日報道】「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昨天開始向亞太地區提供定位數據,這是中國挑戰美國全球定位系統(GPS)道路上的里程碑。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冉承其說,「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已擴展到覆蓋亞太地區———從阿富汗到西太平洋以及從蒙古到澳大利亞北部,到2015年有望在受美國GPS系統主宰的中國國內市場佔據15%至20%的份額。

      北京的目標是讓「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到2020年時佔據70%到80%的國內市場份額,屆時它將成為中國的第一個全球導航系統。

      「我們鼓勵潛在客戶既使用"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也使用GPS,因為"北斗』系統與其他系統是兼容的,」冉承其說。

      他承認,「北斗」接收器晶元的價格相對較高,依然是該系統商業化的一大障礙。不過他表示,「北斗」的技術比GPS、俄羅斯的「格洛納斯」以及歐洲的「伽利略」系統都要先進。

      為打航母提供服務

      【《日本經濟新聞》12月28日報道】27日,中國政府宣布中國版全球衛星定位系統開始提供服務。服務區域首先將是以中國為核心的亞太區域,2020年可涵蓋全球各個區域。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冉承其27日會見記者時強調,該系統定位精度「堪比美國的GPS系統」。他表示,將以韓國、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等國為重點,積極提供優質低價的衛星定位服務。

      這一系統的軍事用途也引人關注。冉承其明確表示,衛星定位是軍民兩用技術。建設獨立的衛星定位系統有利於中國的國防。對於在衛星定位領域依賴美國的中國軍隊而言,建立高精度的獨立定位系統,是至關緊要的課題。

      中國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研究獨立的衛星定位技術,2000年發射了試驗導航衛星。今年10月,中國發射了第16顆導航衛星。

      中國版GPS雖然有軍事用途,但其預算卻並不包含於公開的軍費中。外界很難推斷其實際技術水平。今後隨著技術發展,這一系統的定位精度有望縮小至數米,可以為打擊航母的導彈提供製導服務。專家認為,這很可能成為周邊國家的安全威脅。

      在發生重大事態時,中國可能降低向外國提供導航信號的精度。同時,導航系統建立後,有助於中國艦船更加活躍地進出海洋。

      考慮到中國的衛星發射能力,其完全有能力在2020年建立覆蓋全球的導航衛星系統。日本宇宙論壇常務理事吉富進認為,美國的GPS和歐洲的「伽利略」系統都是30顆衛星。所以,屆時中國「北斗」系統的35顆衛星足以供世界範圍內的用戶使用。

      在衛星導航技術領域,世界各國的競爭極為激烈。美國在此方面先行一步,歐洲和俄羅斯正在開發獨立的系統。鑒於中國版GPS的崛起,日本政府也將把建設國產導航衛星系統「准天頂衛星」作為重點課題。

      削弱美國軍事優勢

      【俄羅斯《獨立報》1 2月2 8日報道】北京27日向亞洲國家推出了自己的「北斗」導航系統,可為客戶提供定位、導航、授時和短報文通信服務。這些服務每年可帶來600億美元的收入。這一太空成就使中國可以向美國的軍事優勢發起挑戰。

      美聯社報道說,中國期待未來每年通過「北斗」系統獲得4000億元人民幣的收入。

      與GPS和「格洛納斯」系統相比,在本世紀初,中國的「北斗」系統至少落後一代,價格卻要貴上數十倍,並且運行緩慢,定位結果很差。「北斗」導航系統的現代化升級於2004年啟動。按計劃,到2020年,「北斗」系統將由35顆衛星組成,向全球提供導航信號。不過,目前「北斗」主要適用於中國及周邊國家。在軌運行的共有16顆星,在中國境內的定位精度為10米。

      相比之下,「格洛納斯」系統目前的精度約為2米。不過,誰也不知道,「北斗」系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提供的定位精度是多少。軍用信號總是比民用信號更精確。

      BBC電視台報道說,中國政府為「北斗」系統投入了250億美元。當系統完全建成之時,意味著中國將有能力發起任何攻擊或者把軍力投放到世界任一地點而不用擔心美國的阻撓。

      美國可以關閉GPS系統,使得在特定地區任何人都無法使用,這一招尤其可以用來對付敵方軍隊。由於「北斗」系統的出現,美國失去了這樣的機會。德媒評北斗系統:大幅提升解放軍海外作戰能力 2013年01月02日 10:12 新華網

      【德國《經濟周刊》網站12月30日文章】題:中國的定位系統已經可以投入使用(記者芬恩·邁爾·庫庫克)

      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第一擴建階段幾天前已經完成。中國周末要求國際電子產品供應商在它們的產品中使用「北斗」衛星信號。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冉承其說,「北斗」系統的總體性能與美國GPS相當,但成本更低。

      現在,運營商在自己的網站上公布了一份文件,向專業人士解釋無線電信號的結構。此外,運營商還公布了電子郵件地址,方便感興趣的供應商了解「北斗」系統的使用方式。此舉被視為邀請全球電子產品供應商支持「北斗」至少成為GPS的替代品。

      目前,「北斗」導航系統有16顆在軌衛星,能夠覆蓋東亞地區和澳大利亞。到2020年該系統將覆蓋全球。「北斗」系統的定位精度為10米。

      歐盟也在建立自己的能夠達到更高精度的定位系統——「伽利略」系統。但該系統的建設因為歐洲各運營商之間的爭吵而大大落後於時間表。它到2014年才可部分使用。

      對中國來說,建設導航系統在多方面是值得的:商業上、軍事上和聲望上。目前,中國的定位服務市場已經接近150億歐元(1歐元約合8.32元人民幣——本網注),今後8年將增加到600億歐元。冉承其估計,3年後中國多達五分之一的導航設備將依賴「北斗」衛星。

      中國軍方也曾敦促建立自己的導航系統。平時人們沒有注意到一點:五角大樓的將軍們控制著GPS的精度,並能隨時在某些地區關閉它。建立自己的導航系統後,中國人民解放軍在緊急情況下可以不再依賴競爭對手美國。

      此外,正在崛起的太空大國中國需要發揮自己新獲得的太空技能。北京原本想參與「伽利略」項目,但歐洲人的不信任和內訌讓它感到厭煩。經過多年試驗後,中國2006年決定獨立研發自己的系統。從2007年開始,中國太空部門就為建設「北斗」系統定期把衛星送入軌道。迄今為止,該系統技術上一切運行順利,且進展速度比原定計劃更快,成本也比估算的更低。

      「北斗」系統運營商估計,「北斗」系統完全建成所需成本約為50億歐元。這正好相當於「伽利略」系統運營商的預算額度。但歐洲人最初計劃通過向亞洲人發放使用許可收回一部分投資。由於中國人現在起跑更快,歐洲人的希望終於破滅了。

      從2020年起,「北斗」系統的30多顆衛星將覆蓋整個地球。屆時它將成為GPS的等價替代品。像手機、汽車導航或筆記本電腦等具有導航功能的設備可以從3個可供使用的導航系統中任選一個。但它們也可以同時使用多個競爭對手的信號。「伽利略」和「北斗」最高精度的定位信息數據都將被加密,只提供給高級付費客戶和軍隊。

      中國近年來明顯擴大了空間能力。這個年輕的經濟大國已經開始運營可載人的「天宮一號」太空實驗室,並計划到2020年建成60噸重的永久載人空間站。中國還計劃實施載人登月飛行。

      除了被認可為高科技國家並給國民帶來自豪外,中國的這些太空努力尤其還能提升解放軍的國際作戰能力。太空部門已經證明可以擊落在軌衛星。

    2012國防科技十大新聞出爐 航母北斗殲15入選 2012年12月30日 14:14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12月29日電 (孫自法 蔡金曼)中國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29日向媒體發布信息稱,由該局組織評選的2012年度中國國防科技工業十大新聞已經揭曉,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首次載人交會對接、嫦娥二號在700萬公里深空飛越探測小行星、中國首艘航母「遼寧艦」交付入列等入選。

      按時間排序,評選出的2012年度中國國防科技工業十大新聞分別是:

      ——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首次載人交會對接任務圓滿完成,中國全面掌握空間交會對接技術;

      ——中國載人深潛器7000米級海試圓滿成功;

      ——中國首艘航母「遼寧艦」交付入列,殲-15艦載機成功起降;

      ——北斗區域衛星導航系統組網發射任務圓滿完成;

      ——中國自主研製亞洲最大射電望遠鏡落成,在上海天文台正式啟用;

      ——中國刷新多品種重型機床極限制造世界紀錄;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號召向殉職的殲-15艦載機研製現場總指揮羅陽學習;

      ——嫦娥二號在距地700萬公里深空飛越探測小行星,嫦娥二號工程完美收官;

      ——中國研製的鈾濃縮離心機成功實現工業化應用;

      ——中國軍工自主創新成果頻現,軍民融合助力軍工經濟發展。

      中國自2003年起推出國防科技工業年度十大新聞評選活動,迄今已成功評出10屆。據悉,該活動既得到軍工全行業的積極響應與廣泛認可,也成為社會公眾了解國防科技工業的一個窗口。中國成功研發新型衛星導航機 擺脫對美GPS依賴2013年05月15日 16:46中國新聞網 圖為國防科大研製的高性能衛星導航接收機(葛林楠)

      國防科大研製成功高性能衛星導航接收機

      可同時接收北斗、GPS和GLONASS三種信號體制,定位精度達到10米以內

      中新網5月15日電 據記者頻道報道,由國防科大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研製的一款新型衛星導航接收機,今天在武漢召開的第四屆中國衛星導航學術年會上亮相。這款導航接收機可同時接收我國北斗、美國GPS和俄羅斯GLONASS三種信號體制,定位精度達到10m以內,可廣泛應用于飛機、船舶、汽車等平台。

      記者在現場看到,這款衛星導航接收機集成度高,體積輕巧,大小和身份證相當,使用十分方便,導航定位性能優越,在某些地區甚至超過GPS的接收機。

      據專家介紹,我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服務之前,我國普遍使用GPS或GLONASS導航接收機,其定位數據的準確性和安全性受到限制。該校研製的這種新型衛星導航接收機,創造性地將我國北斗、美國GPS、俄羅斯GLONASS三種信號體制集成在一塊電路板中,增加了不同環境下的可選擇性,其北斗信號接收功能為自主研發,具有精度高、抗欺騙、抗干擾等特點,可以有效保證導航定位的準確與安全,使我國擺脫對國外衛星導航系統的依賴。

      該校衛星導航技術創新團隊是國內唯一同時承擔系統核心體制、衛星關鍵載荷、運控主體、測試設備和應用終端等研製任務的單位,10多年來,該團隊先後研製成功了地面關鍵設備、手持用戶機,攻克了系統高精度指標、抗干擾能力等多項技術難題,為北斗二號衛星導航系統開通亞太地區服務做出了重要貢獻。(葛林楠、記者王握文)

    相關新聞

  • 美媒稱中國北斗系統可為巴基斯坦導彈提供導航
  • 2020年前後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將覆蓋全球
  • 媒體稱中國翔龍無人機可為反艦彈道導彈導航
  • 俄媒稱中國太空速度前所未有 可為核潛艦隊導航
  • 國外報告稱中國無人機已能干擾美軍航母導航
  • 媒體披露北斗衛星曾受強幹擾導致信號傳輸中斷2013年06月16日 12:06人民網-人民日報 青年科研團隊在操作某地面站核心設備。

      1983年提出導航定位設想,1994年全面啟動北斗導航系統研製,2012年底14顆衛星覆蓋亞太,2020年將建成30多顆衛星、覆蓋全球的大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

      一代代北斗人胸懷強國夢想,奮戰在國家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征程上。2012年12月28日,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聯合發來賀電,表彰他們做出的傑出貢獻。

      其中,有這樣一個年輕團隊:沒有一個院士,平均年齡不到30歲,卻成為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建設的國家隊主力軍;從三人課題組,到如今成長為衛星導航系統重大專項導航技術方向專家組組長單位;18年來,他們從諸強逐鹿北斗的「觀察員」,成長為國內唯一同時擔任系統核心體制、衛星關鍵載荷、運控主體、測試設備研製任務的單位。

      青春何以傲蒼穹?近日,記者走近國防科技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北斗青年科研團隊,解讀他們的心路歷程。

      ——編者

      「必須打造中國人自己的"千里眼』!」

      1994年,「千里眼」被美國GPS提前實現,讓國防科大幾位年輕人深受震撼,軍人的使命感油然而生。此時,衛星與地面站的信號接收與傳輸技術10年攻關未果。現任副校長、當時剛滿而立之年任該校電子技術系總工的庄釗文教授帶領3位博士生臨危受命,從此展開了北斗征程。就在當年,我國北斗導航系統研製全面啟動。

      18年斗轉星移,我國成為繼美俄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導航技術的國家,北斗青年科研團隊功不可沒,他們突破了北斗一號地面中心站關鍵技術瓶頸,在國內率先研製成功北斗一號手持用戶機系列,成為我國第二代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國家重大科技專項主力軍之一,為覆蓋亞太地區的北斗二號衛星導航系統的開通做出突出貢獻。

      「心懷代代凌雲夢,再造帝車擎蒼穹。」聽聞「雛鷹」托舉北斗的故事,一位老專家感懷不已。

      勇敢探索,源自青年軍人無所畏懼的銳氣

      「到2020年北斗系統如期覆蓋全球時,我還不到30歲!」稚氣的臉龐、儒雅的氣質,如不是這「乳虎之聲」,記者實難相信,眼前的大四學員竟是北斗團隊的成員。

      18年前,我國衛星導航系統建設遇到一大技術瓶頸,亟待突破。3位平均年齡不到26歲的在讀博士生王飛雪、雍少為和歐鋼,在導師庄釗文教授的指導下,提出了全新的解決方案。他們將旨在解決信號傳輸與接收難題的「全數字化快速捕獲信號與接收技術方案」呈給了中國衛星測量控制技術奠基人之一、中科院陳芳允院士。

      當時,數字技術初露崢嶸,不少「北斗」前輩對此充滿質疑。半年後,他們帶著一筆4萬元鼓勵嘗試經費和一台當時較先進的台式計算機回到了學校。沒有實驗場地,他們找學院藉資料室;沒有設備,他們找各課題組東挪西湊。就這樣,在庄釗文的悉心指導下,3名博士生憑著青年人特有的虎氣與朝氣,幹得熱火朝天,孵化了該團隊的雛形。

      3年過後,北京星地對接現場。當看到顯示器上脈衝閃閃、捕捉信號成功的那一幕,在場20多位這一領域的專家不敢相信:10年來未能解決的瓶頸技術,被他們僅用3年破解。成果一舉打破了國外在這一核心技術上的封鎖與壟斷,為我國擁有自主衛星導航定位技術做出了重要貢獻。

      「北斗青年的卓越,源自不畏艱險、迎難而上的信心勇氣。」如今肩掛專業技術大校軍銜的王飛雪主任告訴記者。

      2007年,我國一顆北斗衛星在試運行過程中,受到強烈干擾,導致信號傳輸中斷。專家分析認為,複雜電磁環境是「罪魁禍首」。如3個月內不能解決問題,即將組網的數十顆衛星發射將無限期推遲,已發射的衛星將無法使用!

      「3個月內,我們一定拿出解決方案!」團隊向上級立下了軍令狀。「國家的需求就是對我們的要求!」庄釗文親自挂帥,團隊集合了所有專業組的精英人員開展攻關。在最緊張的2008年3月,所有人員每天2/3的時間在實驗室度過。不到3個月,他們研製出具有強大抗干擾能力的衛星載荷。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在北斗團隊實驗室內,一幅小篆字體書寫的名言已成為共識。

      團結協作,「聚變效應」讓團隊作戰無往不勝

      「京陽五月春光照,庭院花開早。八方來客為聯調,拂面微風,白髮青絲笑……」寫著這首《虞美人——聯調小記》微微發黃的信紙,在王飛雪的檔案袋裡已經珍藏了15年,這是1998年第一次星地對接現場一位科研人員的隨筆,它生動詮釋了北斗人無私奉獻的精神。

      2000年,團隊研發北斗一號RDSS手持機,聯調房設在頂樓向陽的小房間里。因設備緊張,聯調只能輪班進行。倪少傑和另一個同事在中午12點以後的三個時段進行聯調。盛夏的長沙,溫度高達40餘攝氏度。由於經費緊張,聯調房內沒裝空調,每次聯調過後,他們都如同蒸過桑拿,軍裝可以擰出水來。

      在團隊的每間實驗室角落中,都擺放著摺疊行軍床;一日三餐,都在實驗室吃盒飯;每個人的辦公桌下都備有行李箱,隨時準備出差。

      他們中的很多人年紀不大,面相卻不年輕:30多歲,英年華髮、提前謝頂。然而,不變的微笑、不變的爭論、不變的高效、不變的勤奮,共同形成一股正能量,使樸實無華的奉獻精神在代代北斗青年身上從未斷代。

      講師聶俊偉是大家公認的「拚命三郎」;承擔新一代編碼升級任務的唐小妹教員孩子剛滿月就提前上班;「出差專業戶」王勇不是在出差就是在準備出差;博士生吳舜曉每天幾乎都是最後一個離開實驗室……

      在北斗一號項目研製之初,除庄釗文教授外,所有成員都是研究生,庄教授給他們大膽壓擔子,放手讓他們去干。在這個團隊,開展學術討論和項目研討時沒有師生之分,每一個人都能充分發表學術觀點。「爭吵過程是相互磨合和不斷提高的過程,最終大家找到了很好的解決辦法。」講師張國柱說。

      中科院院士、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工程總設計師孫家棟這樣評價北斗青年科研團隊:「你們是李雲龍式的團隊,敢於亮劍,亮劍必勝!」

      「逐夢北斗,最初只有3名博士生,現在我們已是包括4名國家級專家的240餘人專業團隊。無論隊伍大小,團隊作戰的"聚變效應』讓我們有勇氣無往不勝!」國防科大北斗人說。

      2008年的夏天,北京衛星定位總站正在緊張建設。物理環境惡劣,但時間不等人。一群卷著褲腿、手拿起子,賣力地敲敲打打、擰螺絲釘的「民工」正在緊張施工。誰能想到,他們竟然是我國衛星導航技術領域的國防科大專家教授。

      由於工程量巨大,工作人員的調度十分緊張。為此,他們身先士卒、赤膊上陣,干起了體力活:有的合力抬起數百斤重的機櫃,有的裝燈具、剪導管、貼標籤……一位北京合作單位的領導前來拜訪該團隊的孫廣富教授,竟在勞動大軍中花了近10分鐘才找到,不禁感慨地說:「這樣的團隊,還有什麼事幹不成?」

      自主創新,打破常規不斷拓展創新的空間

      2006年,北斗一號衛星導航系統已成功運行多年,面臨衛星和地面設備的更新換代。不少人主張按部就班地更換新設備,但王飛雪敏銳地捕捉到關於升級的關鍵信息,果斷判斷這是一次導航系統體制升級的絕佳機會。

      機不可失,即便創新的空間再狹小,也要奮力一搏。在他的帶領下,大家提出了一套信號體制與主動抗干擾相結合的方案。別看這個小小改動,它帶來的卻是整個導航系統效能的一次大的飛躍:所有北斗位置報告終端設備功耗降低一半,系統抗干擾性能大幅度提升。

      在我國工程科研領域,一個嚴峻的現實長期存在:科研院所長於技術創新能力,短於工程經驗;而工程部門長於工程實踐,短於技術創新能力。然而,對於兼需技術創新和工程實踐的北斗項目而言,無疑將受到嚴重掣肘。

      「必須打破慣例,將技術創新和工程實踐有效融合!」上世紀90年代,庄釗文教授做出了如此判斷。此後,他們想方設法提高工程能力:購買工程設備,邊干邊學,用高精尖技術提高產品可靠性進而降低工程維護的任務量……

      2009年,北斗二代導航衛星二期工程期間,一個由歐洲航空航天局專家領銜的代表團飛抵北京,代表歐盟的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要求與北斗系統展開爭議已久的頻率談判。參加談判的有包括國防科技大學等10多家單位。

      這一艱苦卓絕的拉鋸式談判持續了3年。國防科大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青年科研團隊在參與談判的同時,刻苦攻關,探索出一套創新的信號調製理論並成功申請專利,為保護國家「電磁領土」提供了技術利劍!

      「首先是戰鬥隊,然後才是科研團隊。」團隊帶頭人庄釗文意味深長地對記者說:「對祖國的忠誠,是推動我們創新的最強引擎。」

      用創新開啟中國未來,用創新贏得和平砝碼。18年來,北斗青年碩果累累:研製出了我國第一台攜帶型北斗用戶機;設計了北斗系統核心的軍用信號;承擔了北斗系統某核心模塊95%的研製任務;研製了60套關鍵衛星載荷;承擔了北斗系統建設30%以上的地面任務量……

      「我們要用技術推動北鬥成為世界最先進的衛星導航系統!」回顧奮鬥歷程,團隊成員追夢的腳步,永不停歇。

    西方媒體評北斗系統:封鎖信息沒有令中國屈服2013年11月11日 10:06中國科學報  邊防官兵使用北斗用戶機進行定位(科學報圖片)

      神通「北斗」——記總參衛星導航定位總站

      走進總參衛星導航定位總站營區,自主創新、團結協作、攻堅克難、追求卓越的「北斗精神」巨幅標語撲入眼帘;道路兩側總站「十大先進人物」的宣傳燈箱,承載著北斗創業者的歷史功勛,會聚成一道厚重而獨特的奮鬥圖景。

      提起北斗,人們耳熟能詳的,是其在「5·12汶川大地震」中大顯神威。而這背後,卻是北斗人14年的酸甜苦辣。

      14年來,作為我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建設的「國家隊」和「主力軍」,總參衛星導航定位總站承擔著系統的研究論證、研製建設、運行管理和應用保障「四位一體」的重要職能。總站與研製單位「十年磨一劍」,如期建成北斗一號、北斗二號和軍用時間頻率三大系統,使我國一舉成為繼美、俄之後第三個擁有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

      一切從零開始

      1999年12月,總參衛星導航定位總站正式組建。剛剛上任不到10天的總站首任主任王小同的面前,擺著一張等待簽字的「軍令狀」。

      那時的營區,雜草叢生亂石遍地;那時的系統建設,急缺技術經驗和專業人才。要在2000年第一顆北斗衛星發射前10個月完成8個分系統、上百個子系統研製建設和上千台套設備進場安裝任務,在很多人看來根本不可能!

      「困難再大、風險再大、壓力再大,也要背水一戰,建成中國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王小同果斷地拿起筆,在軍令狀上鄭重地簽上自己的名字。「豁出命來也要按時完成軍委總部交給我們的首項任務!」誓師大會上,王小同對全體官兵下達「死命令」。

      軍令如山!總站官兵從此義無反顧地投入到北斗一號地面系統建設攻堅戰中。無論是工地、機房、實驗室,還是海島孤礁、荒漠草原,到處都有他們日夜奮戰的身影。有的總師拿著設計方案,頂著滿頭白髮和年輕人一樣鉚在一線調試設備;有的專家鑽進地溝,沒日沒夜和工人一起敷設管線;有的同志累得倚在牆角就能酣然入睡……通過倒排工期、並行作業、協作攻關等超常舉措加快系統建設進度,經過200多個日夜鏖戰,終於完成7個分系統、上百個子系統研製建設和上千台套設備進場安裝調試,創造了我國複雜航天工程一次集成成功的奇蹟。

      2000年10月,北斗導航系統的第一顆衛星送入軌道。時隔兩月,第二顆衛星成功發射,世界為之矚目。總站為推動我國跨入世界衛星導航「第一方陣」作出卓越貢獻!

      又用了6年時間,總站從零起步建成軍用時間頻率系統。2009年11月,軍委頒布命令,規定總站保持的協調世界時為我軍標準時間,使我軍擁有了統一的高精度時間基準,終結了依靠GPS授時的歷史。

      自主創新點亮「北斗星」

      面對西方國家的圍追堵截和嚴密封鎖,總參衛星導航定位總站依靠自主創新在專業理論、核心技術和武器裝備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形成獨具特色的「新質戰鬥力」。

      2013年7月22日,「北斗二號運控應用系統成果鑒定會」在京舉行,來自中國科學院、航天科技集團和清華大學等軍內外30多位院士專家對總站40餘項科技創新成果進行評審鑒定,一致認為其在專業理論、核心技術和裝備研製等方面取得的創新成果,填補了我國衛星導航領域很多理論和技術空白。

      「實施創新驅動才能把握戰略主動,依靠自主創新才能實現自主可控。」總站主任王瑤有感而發,「創新的目標須從"追蹤前沿』定位到"搶佔高點』上。」

      從前,當人們對是否啟動雙星定位系統建設還存在質疑時,總站總工程師譚述森就把研究的觸角伸向了理論創新領域,帶領科研人員為中國特色衛星導航體制探索「鋪路」。經過一次次深入調研,一次次周密論證,一次次攻堅克難,他們先後獲取90多萬個基礎數據,積累1000多萬字的技術資料,研究發展了基於「三球交會定位原理」的定位模型與演算法,創造性地提出了集定位、通信和授時三大功能於一體的工程建設方案,豐富拓展了世界衛星導航理論實踐,使我國僅用2顆衛星和地面高程資料庫就實現了衛星定位,既大大節省了經費開支,又滿足了國防和軍隊建設急需。

      理論創新引領技術創新。信號快捕、電離層修正和高程庫快速查詢等關鍵重大難題技術路線隨之確定,全天候、高精度、快速實時的北斗一號應運而生,地面應用系統被評為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誰搶佔了戰略高地,誰就將贏得發展先機。總參衛星導航定位總站按照「先試驗、後區域、再全球」的「三步走」發展戰略,堅持「邊研製一號邊論證二號、邊建設二號邊參研全球系統」的迭代建設思路,創造了衛星導航工程建設「中國速度」!

      北斗二號系統建設,較北斗一號體系更龐大、技術更複雜、戰技指標更高,作為任務主體單位的總站,面臨很多開創性和挑戰性的難題和任務。

      他們在系統方案設計和關鍵技術等方面一路闖關,一路突破:首次提出的集「定位報告」與「連續導航」兩種功能深度融合的技術體制,開闢了國際衛星導航領域新路子;首次提出了「導航系統與增強系統一體化設計建設」總體方案,提供的重點區域信號精度躍居世界衛星導航前列;北斗用戶終端全部裝上了自主研製的「中國芯」……

      近年來,總站官兵先後攻克50多項核心關鍵技術、40多項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取得273項科研成果和專利技術,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測繪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項,衛星導航定位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項,軍隊和部委級科技進步獎132項。

      西方媒體給予北斗系統這樣的評論:「封鎖信息、拒絕合作沒有令中國屈服。」中國憑藉自己的實力開闢了衛星導航的新紀元!

      鎖定未來戰場的北斗尖兵

      14年來,總站始終把國家發展和核心安全需求貫穿系統研、建、管、用各個環節,打造未來戰場的制勝利器。

      總站以作戰需求為牽引,高起點設計系統建設方案,提出並實現了世界上第一個「定位報告」與「連續導航」相結合的系統技術體制。獨創的位置報告和短報文通信功能,使指揮員能隨時隨地掌握每個作戰單元乃至單兵的具體位置,有效解決戰場態勢感知這一難題,實現了「看得見、聯得通的指揮」。

      在某聯合演習中,總站指導各參演部隊運用北斗裝備,首次構建了具備戰場態勢實時感知功能的指揮控制鏈。參演部隊反映:「北斗用戶機透視了戰場、撥開了迷霧,讓我們知道了什麼叫信息化。」

      為提高北斗裝備適應特殊戰場環境能力,總站著眼最複雜最困難情況,先後150多次在戈壁沙漠、遠海大洋、雪域高原、邊陲海島和高溫高濕、沙塵雷暴等15種極端環境下檢驗設備性能,針對問題組織協作單位優化60多項戰技指標,使用戶機低溫工作時間延長5倍,耐腐蝕、耐高溫性能大大加強,較好滿足了全天候使用需求。在某通用裝備複雜電磁環境下適應性試驗中,北斗用戶裝備在數十種電磁干擾場景、數百次干擾試驗中,經受住了「真刀真槍」的檢驗。

      近年來,總站先後組織研製了多系列用戶終端,成為部隊信息化建設重要的基礎支撐,北斗導航已成為我軍三級指揮控制網路組成要素,有力促進了我軍作戰指揮樣式變革,被譽為「北斗尖兵」。

      有了北斗,就有了方向;有了這群默默無聞的北斗人,太空中才有了永不墜落的北斗星。相關新聞

  • 揭秘北斗系統發展歷程:已建設15年發16顆衛星
  • 北斗副總師:沒先進定位手段曾是心中說不出的痛
  • 總參某部隊在北斗系統中發揮國家隊主力軍作用
  • 深度解讀:北斗系統國家隊和主力軍
  • 國之重器:北斗系統忠誠守護國家安全命脈
  • 揭秘北斗系統發展歷程:已建設15年發16顆衛星2013年11月11日 09:42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12月28日電(記者黎雲)1985年,中國科學家開始研製中國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並以一個中國傳統文化中寓意光明和方向的星座——「北斗」命名。由此,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建設拉開序幕。

      1985年10月,在一次由中國科學院和解放軍總參謀部測繪局(現更名為測繪導航局)聯合召開的會議上,我國著名電子學專家、「863計劃」倡導者之一陳芳允院士介紹了利用地球同步衛星進行定位和通信的設想,解決快速定位與通信問題。這一理論後來被歸納為「雙星定位」,成為日後北斗計劃的奠基理論。

      1994年,前期論證工作基本完成,北斗正式立項,並提出了「三步走」的戰略目標。即:第一步,2003年建成了北斗衛星導航試驗系統(北斗一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第二步,建設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北斗二號),2012年左右形成覆蓋亞太大部分地區的服務能力。第三步,2020年左右,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形成全球覆蓋能力。

      2000年10月,北斗導航系統的第一顆衛星正式送入軌道。時隔兩月,第二顆衛星成功發射。此刻,從提出理論,到發射衛星上天,北斗計劃已經走過15年。

      2003年12月,北斗一號系統正式開始向國內用戶提供服務,目前已擁有13萬軍民用戶。

      2008年,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中,北斗系統獨有的短報文通信功能發揮了重要作用。如今,中國軍隊的導航和授時方式已經逐步由GPS向北斗轉換,而金融、電力、漁政和森林防火等民間領域也逐漸嘗試使用北斗系統。

      2012年10月26日,北斗系統成功發射了第16顆衛星,完成衛星組網。

      2012年12月28日,北斗二號系統正式開通運行,服務區域覆蓋亞太地區。為何中國北斗和世界完全不一樣 (2013-11-11 10:43:32)

    實際上不光美國奇怪中國的北斗和其GPS不一樣,就是國內往往也有很多同志問我,為什麼中國的北斗走了一個和世界完全不一樣的步伐?要了解這個步伐,我們要從中國北斗的起步任務開始。中國北鬥起步任務有三項,一是進行衛星導航理論及工程試驗,這是毫無疑問的;第二,同時還要滿足用戶定位急需;第三,就是要確立導航定位體制,把握中國衛星導航的命運。所以,下面我們來看一下,我們的北斗試驗系統是怎麼建成的。   首先看一下背景,1994年立項的時候,美國宣布24顆衛星組成的GPS系統已經建成,實現觀測的是4顆衛星的偽距定位原理。要滿足中國區域定位,按照這個原理需要9-12顆衛星。

    我們要做這樣一個決策是非常困難的,所以要形成我們的起步思路。4顆衛星同時定位這個原理是正確的,我們怎麼採用?我們覺得,要更大地減輕我們系統的負擔,要探索更少的衛星數。3顆衛星,剛才楊元喜院士講了,是可以進行定位的,但是要滿足在中國上空連續定位,我們找不到這樣的幾何圖形。

    所以,我們要進一步追上2顆衛星,就要提供一個定位高層,這2顆衛星的選取,在中國的頭頂上形成這2顆衛星的軌道。這個衛星離我們有多遠?與我們手機商務功能相比距離相差了近一萬倍,我們的功率就要很大。衛星測量也要進行距離測量,要進行距離測量,這一系列的問題,就有一個簡單的幾何原理,我們要完成一個複雜的工程,就要解決隨之而來的一系列的科技難題。

    但是我們克服了困難,終於達到了可喜目標,滿足了中國5000公里×5000公里區域連續、實時定位要求,滿足了20米定位精度,與2000年當時的GPS民碼相當,滿足了既能定位又能位置報告,而且響應時間為1秒的要求,這成為優於GPS的一大亮點,世界上還沒有超越我們這個響應時間為1秒的系統。

    用戶發射功率10瓦,達到手持水平,更重要的是創立了完善的雙星定位工程理論,為21世紀用戶位置信息共享創造了典範。我們不僅要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裡,更要知道我們相應的位置,也要知道對手的位置。說實話,我們這個北斗系統連西方人用了都震驚,奇怪我們是怎麼辦到的。有些話不能講,裡面付出的太多,一把辛酸淚有屈辱也有委屈。

    北斗無位置數據的汽車位置報告,在當中,我們這個原理是不需要把位置數據放進去的,可以確保個人信息的私密性和安全性。這個位置報告和定位與位置報告響應時間為1秒的快速特點,將是航空、航海等領域生命救援的寶貴資源。

    應用終端形式也是很多的,這樣一些終端形式都已經解決了,而且都在應用。

    下面講一下第二步目標,北斗區域服務能力將在2012年形成。為滿足用戶連續定位、測速和位置報告需要,2012年將完成衛星組網,滿足中國及部分亞太地區的需要。

    在第二步當中,仍然實行兩種體制,一種就是前面講到的北斗試驗系統的體制,第二個就是和GPS相同的體制。可以做到與GPS兼容,就是用一台用戶機,既可以接收北斗信號也可以接收GPS信號,同時實現GPS互操作,定位精度可以和GPS相當。

    2020年我們將要形成北斗全球服務能力,將由35顆衛星組成,具有衛星無線電定位、衛星無線電導航兩種工作體制,成為全球GNSS供應商,滿足中國國防安全和經濟安全的需要。

    北斗目前在軍方的應用非常的廣泛,其可靠性和精度在重大演習測試中的表現說明它非常值得信賴,但目前我們軍方要走出亞太放眼全球,北斗的發展不能扯了後腿,壓力還是很大,我們要努力跟上步伐。

    中國將發射新一代北斗衛星 無需依賴地面控制系統2014年05月22日 09:51解放軍報 中國北斗衛星定位系統工作示意圖   #快訊#【中國2015年前發射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覆蓋全球 定位精度2.5米】第五屆中國衛星導航學術年會消息,我國將於2015年前發射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①精度再提高2倍,即由目前的10米提升至2.5米;②達到全球覆蓋設計目標;③新增自主運行管理能力,可不依賴地面控制系統。計劃於2020年前後覆蓋全球。北斗全球導航系統將由35顆衛星組成 已發射20顆2015年02月12日 08:39解放軍報今年1月29日,是國防科學技術大學衛星導航定位技術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王飛雪44歲生日。這一天,他在筆記本上鄭重寫下了這兩個意味深長的數字:450,1797。   前一個數字,是習主席來視察並叮囑「把北斗系統建設好」之後的天數。這以後的每一天,他和戰友們都把習主席的囑託牢記在心間,工作蠻拼的。後一個數字,則是距2020年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實現全球覆蓋目標的天數,這是所有「北斗人」心中的一個強軍夢。  2013年11月5日,習主席視察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期間,參觀了學校科研成果展示。在王飛雪負責彙報的展台前,習主席神情專註,邊看邊問,不時滿意地點頭微笑,原定5分鐘的彙報,「超時」談了10分鐘……  古城長沙,星斗滿天。新春到來之際,記者來到位於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內的北斗科研樓,只見燈火滿窗,王飛雪和他的科研團隊像往常一樣,夜以繼日地進行科研攻關。  實驗室內,一排排機柜上的顯示燈急速閃爍,敲擊鍵盤的聲音噼噼啪啪匯成一片,宛如千軍萬馬在吶喊、衝鋒……緊盯電腦屏幕上不斷變化的代碼,王飛雪的眼睛眯成了縫,時而蹙眉凝思,時而與戰友低語討論……  中國衛星導航定位系統,以我國傳統文化中寓意光明和方向的星座——「北斗」命名。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是繼美國GPS、俄羅斯「格洛納斯」、歐洲「伽利略」之後,全球第四大衛星導航定位系統。  王飛雪沒想到的是,20年前的那次敢為人先的「試水」,讓他一生與「北斗」結緣——  那一年,北斗系統建設遇到一大技術瓶頸,3位平均年齡不到26歲的博士生王飛雪、雍少為、歐鋼,在導師庄釗文指導下,提出了一套全新解決方案,得到中國衛星測量控制技術奠基人、中國科學院院士陳芳允的高度讚譽。  更令王飛雪沒想到的是,18年後,他作為這個行業代表,向習主席彙報了北斗系統的科研成果。  「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是我國規模最大的航天系統,要在2020年實現北斗全球系統與現代化升級之後的GPS性能相當,技術創新極為迫切……」向習主席彙報的每一個細節,王飛雪至今記憶猶新。  習主席看得細緻,問得具體。王飛雪自豪地向習主席報告:「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完全自主可控,系統的安全性能夠保證!」  那一天,王飛雪道出了中國「北斗人」自豪的心聲。  從那一天起,王飛雪和團隊戰友牢記習主席的殷殷囑託,開啟了新一輪充滿挑戰和艱難的科研遠征。  走進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導航中心,記者看到每間實驗室角落裡,都擺放著摺疊行軍床;每個人辦公桌下都備有行李箱,隨時準備出差。  對方案嚴謹設計、對計劃科學論證、對質量錙銖必較、對管理精細追求……這一系列的精益求精,保障著科研攻關的每一個步驟、每一個瞬間的精準。王飛雪告訴記者:「既開展核心技術攻關,又研製系統裝備,還提供系統保障服務,這些都是我們團隊的工作職責。」  勝利的花朵,在汗水澆灌下綻放。研製出第一台手持式北斗用戶機,攻克了北斗導航定位系統核心信號,承擔了北斗系統某核心模塊95%的研製任務,研製出60套關鍵衛星載荷……這些年,一個個難題被王飛雪團隊逐項攻克。  「真正的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只有擁有強大的自主創新能力,才能把國家和軍隊未來發展的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談及成績,王飛雪如是說。新的一年,他又迎來事業上的「三喜臨門」——  一喜單位喬遷新居。面積7000多平方米的科研樓,配有大量先進高精度儀器設備,具備了導航系統信號收發與驗證等多項功能,科研環境得到進一步優化。  二喜團隊人才輩出。70後唱主角,80後挑大樑,90後露頭角……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科研團隊,已成為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建設的一支「國家隊」。  三喜工作再啟新篇。2015年開始,北斗全球系統試驗星將緊鑼密鼓陸續發射,國防科學技術大學衛星導航定位技術工程研究中心承擔了晶元研製等一系列緊迫而艱巨的任務。  「目前,我國成功發射了4顆北斗試驗衛星和16顆北斗衛星,北斗衛星導航區域組網已順利實現。」王飛雪介紹,「按照計劃,到2020年,我國將建成由5顆靜止軌道衛星和30顆非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組成的北斗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提供覆蓋全球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導航和授時服務。」  今年1月中旬,王飛雪在北京參加了一次北斗系統建設的重要會議。會上,即將卸任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總設計師孫家棟院士對王飛雪說:「歷史的接力棒,正式交到你們這一代年輕人手中啦!」  「胸懷乾坤執北斗,拼將睿智鑄國器。」展望未來,王飛雪言辭之中滿是興奮,「牢記習主席囑託,讓一項又一項"世界首創』印上"中國製造』的標籤,是我們這一代人的使命,更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榮光……」美曾局部關閉GPS致中國船隻漂泊33天 損失慘重2015年03月04日 10:21綜合 資料圖:中國銀河號貨輪   深圳衛視報道,缺乏核心技術意味著在涉及國家安全問題上喪失主動權。

      1993年7月23日,美國以獲得情報為由,指控中國「銀河號」貨輪向伊朗運輸製造化學武器的原料,「銀河號」貨輪被迫在達曼港接受檢查。在接受檢查期前,美國直接關掉中國銀河號上的GPS,迫使中國銀河號不能逃避美國的檢查。

      「銀河號」在公海上漂泊33天之久,並被迫改變航線,延誤卸貨,給中方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使中方船隻及其人員的安全受到威脅,同時在世界上造成惡劣的政治影響。相關新聞

  • 中國北斗有望為泰國漁船導航 兼容GPS導航系統
  • 北斗晶元尋求突圍新戰場:GPS佔據超90%市場
  • 我國北斗衛星已獲聯合國正式認可 可媲美GPS
  • 塔利班疑用大鳥帶炸彈GPS實施自殺性襲擊(圖)
  • 中國北斗挑戰美GPS霸主地位 亞太東盟已全面覆蓋
  • 推薦閱讀:

    北斗導航系統簡介
    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及相關介紹
    無人駕駛的攔路虎——慣性導航系統

    TAG:導航 | 亞太 | 導航系統 | 系統 | 北斗導航 | 組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