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魯迅《祝福》中祥林嫂藝術形象

論魯迅《祝福》中祥林嫂藝術形象 (2010-01-04 10:31:48)

轉載

標籤: 我的畢業論文 文化

[摘 要]本文主要以祥林嫂的悲劇形象為主,以原著中的「我」、魯四及柳媽形象為輔,通過對人物形象描寫的議論,闡述封建禮教吃人的社會本質,共振現代讀者珍惜生活中的幸福。

[關鍵詞]悲慘命運封建禮教 社會本質

魯迅先生小說《祝福》中的主人公。在歷史上對於這個人物形象,已經有很多專家學者做過詳細經典的論證,無論是剖析人物形象,抑或揭露社會本質,觀點各有所長。社會在發展,不同時期的社會環境,會造就個體不同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在這裡,作為一名學生,從個人角度,談談對祥林嫂這個人物形象的藝術價值。

祥林嫂是封建社會中國農村婦女最典型的形象代表。我們雖不曾生活在那個年代,但是,讀著魯迅先生的作品,心緒早已在那個氛圍中徘徊,處身置地的想,若是我們是那個年代的一個生命個體,又會是怎樣的一種生命境遇。馬克思主義認為,任何個人,都是「在一定歷史條件和關係中的個人,而不是思想家們所理解的『純粹』的個人」。歷史和現實社會總是呈現出異常複雜的面貌,人物性格的複雜性主要是由這種複雜的歷史條件和人物關係造成的。評論家在品讀文學作品時強調文學作品只有深刻地描繪出複雜的時代背景,真實地表現社會環境對形成人物性格的作用,它所刻畫的複雜性格才能具有堅實的基礎。但魯迅在《祝福》里,不僅十分重視描寫影響人物命運、鑄造人物性格的複雜環境,而且真實的再現了當時社會環境下個體生存的全貌,祥林嫂的命運早已不是她自己個體的命運,她已經成為舊社會中千千萬萬勞動婦女共同的悲慘命運的代表,肉體遭受壓榨、蹂躪,精神也受到摧殘和毒害。而作品中魯迅先生對祥林嫂眼神的刻畫,也生動體現了祥林嫂性格的發展過程,鮮明地表現了她內心世界的深刻變化,從而印記著祥林嫂悲慘一生的足跡。

一、祥林嫂的悲慘命運

1、祥林嫂悲慘命運的實質

祥林嫂第一次出現在魯鎮時,她是一個寡婦,做了魯四老爺家的傭工。「頭上扎著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年紀大約二十六七,臉色青黃,但兩頰卻還是紅的……但看她模樣還周正,手腳都壯大,又只是順著眼,不開一句口,很像一個安分耐勞的人」。「順著眼」,突出的是祥林嫂安分守己的性格,體現的是她吃苦耐勞的品質,展現的是她良好的身體狀態。「兩頰還是紅的」「順著眼」的新寡,雖然夫死悲切,但尚年輕,儘管有初當傭工的膽怯,但尚可自食其力相慰。可這時的祥林嫂是從嚴厲的婆家逃出來的,在當時封建社會當中,無疑這只是她恐怖命運悲劇的開始。但是,這種對於命運的抗爭,正是祥林嫂對生命和自由的嚮往,也完全符合普通人正常的心態,只是她不知道,無論怎樣掙扎,她這個可憐的個體仍逃不脫社會的羈絆。

後來第二次喪夫,又沒了孩子的依靠,她不得不再次到魯鎮幫工。此時的祥林嫂穿孝的衣著和頭飾同第一次相同,所不同的是眼角上帶些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這很明顯是今不如昔了。這表明祥林嫂的境遇一次不如一次,打擊接踵而來,經過了難得的抗爭後她還是回到了不幸的起點上。從她「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的「眼光」里,我們不難看出,這時她忍受的精神痛苦,比第一次出現在魯鎮時更為深重,她的悲劇命運進一步發展著。

後來祥林嫂捐了門檻回來後,「眼光也分外有神」。她認為,這下可以和別人一樣平起平坐了,也能夠好好的辦「祝福」了,這生動的表現她自以為贖了罪孽後的歡快和對未來充滿希望的心情。可沒料到魯四老爺的一聲斷喝徹底擊碎了她的願望。於是她被趕出魯四老爺家的日子當然也就為期不遠了。於是當「我」在河邊遇見祥林嫂時,只見她「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而且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彷彿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無疑她已到了流落街頭,淪為乞丐的地步了。這表明她在無數次的嚴重打擊和折磨下,已陷入極度悲哀,內心痛苦已無法表露,精神已完全麻木了,很明顯已失去對生活的希望。但後來當她向「我」發問時,「那沒有精採的眼睛突然發光了」。而這「發光」是在長期痛苦的思索中,她所產生的對魂靈的懷疑而萌發的一絲希望,她希望死後能免除更大的苦痛與恐怖,這就從骨子裡體現了封建禮教觀念給她帶來的傷害,不但考慮現世,還要考慮來世,這樣祥林嫂的死也就必然,悲劇意味就更強烈了。從而讓人們感嘆:這是多麼可憐的人,又是多麼值得可嘆呀!寄寓了人們帶給她的無限同情與傷感。

一個別樣的眼神,充分展示了祥林嫂從善良做人,勤快耐勞,到失去對生活的信心;從堅忍頑強,到麻木遲鈍,只求死後平安的悲苦命運的軌跡。它概括了祥林嫂一生的不幸,鮮明地表現了人物的遭遇和內心世界的變化,形象地表現了祥林嫂被封建禮教和封建思想一步步逼到絕境的過程,我們也更加清醒認識到封建禮教人吃人的罪惡本質。

祥林嫂在作品中的語言不多,但總是交織著心態與命運的變化。「這正好。你是識字的,又是出門人,見識得多。我正要問你一件事……」,「一個人死了之後,究竟有沒有魂靈的?」等這幾句話,是全文中祥林嫂對於命運的探討,她無力改變現實中的命運,但她期盼在死後有個平靜的生活,無論怎樣,她依然渴望和家人在一起,這正是她對於生命的探究,對於來世的渴望。同時,也造就了她悲慘的命運結局。「我真傻,真的……」這段語言在文中重複了兩次,並且作者所用筆墨較多,這重複的描寫,更加勾勒出祥林嫂在她生命的唯一寄託「阿毛」意外死去後對自己內心的譴責。

祥林嫂是要強的,是上進的,是不屈服於命運的,但她的境遇是悲慘的,這根本的實質還來自於其它的因素。

2、魯四老爺冷漠腐朽的可悲

魯四老爺作為長者,從來沒有正面呵斥打罵過祥林嫂,也沒有剋扣過工錢,祥林嫂再嫁再寡後回來也仍肯收留她,表面看來似乎是個寬厚的主人。但受過教育的「文明」人揮舞的皮鞭不是捏在手上的,而是隱藏在他的動作里。魯四老爺關心自己的情緒表達,至於會對祥林嫂造成怎樣的傷害,他不在意。這個嚴格恪守理學的君子接受了儒家所追求的進退有度、順適平和、從容洒脫的表面文章,而自動屏蔽掉了博愛、仁義等的精髓。他謙謙有度,話也不多說,他罵祥林嫂是「謬種」,因為她「不早不遲,偏偏在這個時候」死去,「這個時候」是「祝福」的時候,魯四老爺考慮到的只是祭祀活動是否順利吉利,一條生命的逝去對他來說是無關緊要的,這是對生命價值的嚴重漠視。魯四老爺雖在這個社會中為養尊處優之士,但究其思想,他冷漠、腐朽,自滿在所謂的「理學」中,這又是一種思想意識沒落的悲哀。

3、像柳媽一樣眾多農村婦女愚昧無知的可悲

柳媽,魯四老爺的僱傭,其實在現在來講可以理解為祥林嫂的同事,就是這樣一個人物,在對祥林嫂的態度上也令人哀嘆。柳媽是一個「善女人」,「善」在不殺生,拜菩薩。這是在封建標準下所謂的「善」。柳媽寧願去拜一尊沒有生命的泥塑,卻對祥林嫂說出「不如撞一個死」這樣冷酷的話,去殘害一條鮮活的生命。這種「善」與良心、愛心、仁慈無關,實際是冷漠、麻木與疏離。柳媽看不起這個比她還沒地位的女人,一種強烈的不平衡,強烈的嫉妒心理使她忍不住用「詭秘」的口吻告訴了祥林嫂她有一個恐怖的結局,並且將傷疤的事宣揚出去,讓更多的人來鄙視祥林嫂,以此來獲得心情的暫時平復。柳媽的心態代表著那個時代的眾多農村婦女的冷漠、殘酷和愚昧無知,這也是一種東施效顰的悲哀。

4、作品中「我」的模稜兩可不敢正視現實的可悲

《祝福》中接受過新思想的「我」對祥林嫂是同情的,這個離開五年後重回魯鎮的知識分子身上即帶著外界的眼光,又帶著年輕知識分子的氣息,也就理所當然成為祥林嫂內心困惑與精神謎團的唯一解答者。可惜當這種同情與自己的利益衝突時,同情就消失了。「我」對祥林嫂的提問不作正面回答,因為如果回答「有魂靈」,勢必會增加祥林嫂的痛苦,這是與「我」對她的一點點同情相違的;回答「沒有」又可能導致祥林嫂自盡,「我」不願背負這樣沉重的責任,所以用一句「說不清」來打發。這種模稜兩可的態度,這種不敢面對現實的心理,是祥林嫂可悲下場的最致命一針。試想,當一個人僅存的一點希望也破滅的時候,後面發生什麼也都不足為奇了。這也是封建社會知識分子的可悲,他們受過教育,也許明事理,但卻不敢正視現實,不敢區分善惡美醜,那麼所謂的受過教育剩下的,也就是魯四老爺身上的腐朽了。

二、封建禮教

2.1.當時的社會環境

二十世紀最初一、二十年的魯鎮,是一個封閉式的社會。在這裡,保留著許多古老的傳統習俗,而封建的等級關係則仍舊是天經地義的觀念;祝福前女人忙於準備「福禮」,但祝福時「拜的卻只限於男人」;婆婆為了賺錢,可以用買賣方式將新寡的媳婦強行再嫁;男尊女卑,長尊幼卑,上尊下卑的封建等級關係在魯鎮的人與人之間是被異常嚴格地遵守著的。另一方面,二十世紀初年興起在中國大地上的變革颶風,暫時還沒有影響到魯鎮這個地方,辛亥革命、五四運動這些震動全國的事件,似乎並沒有在魯鎮人們心靈的湖面上吹起半點漪瀾。民主革命的風吹不到魯鎮的上空,一切封建舊物都沒能受到衝擊與洗刷。因此,當「我」離開了五年之後重又回到魯鎮時,最強烈的感覺是一切「都沒有什麼大改變」。可見魯鎮是一個停滯、凝固的、封閉的地方,它是當時眾多中國偏僻而落後的一個角落。

2.2.封建的文化傳統和思想意識

魯鎮受到理學嚴密的思想統制。祥林嫂的主人魯四老爺是一個「講理學的老監生」。所謂理學,就是把「三綱五常」等封建禮教奉為「天理」,宣傳「存天理,去人慾」的主張,為了維護封建禮教的權威性,應該去掉個人的任何慾念。在婚姻關係上,它就要求女子從一而終,提出「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的理論,以犧牲婦女的幸福為代價來維護「夫為妻綱」的神聖法則。因此,寡婦祥林嫂的再嫁,在講理學的魯四老爺看來就是「敗壞風俗」,理應受到歧視。這種「不許懺悔」正是理學不同於其他宗教的一種特殊要求,因而祥林嫂即使捐門檻贖罪,也仍然未能得到魯四老爺的承認和饒恕,她始終被看成是「不乾不淨」的濁物。而這正是造成祥林嫂悲劇的致命因素。

魯鎮的迷信氣氛濃厚。在年終時,魯鎮的人們家家忙碌,都在「致敬盡禮,迎接福神,拜求來年一年中的好運氣」。這裡反映了魯鎮人們追求幸福生活的願望。然而,我們同時也看到,魯鎮人們這種對人慾的肯定,這種對人間幸福的追求,並不是寄希望於人的力量和人的鬥爭,而是寄托在對神的祈求。因而這種追求幸福的合理願望是包裹在各種散發著濃厚的迷信色彩的活動中的。另一方面,魯鎮人們的宗教迷信思想有時又同某些理學說教融匯起來,賦予某些封建禮教以宗教的力量。例如魯四老爺家的女傭柳媽對寡婦再嫁的祥林嫂說,嫁兩個丈夫是「一件大罪名」,「你將來到陰司去,那兩個死鬼的男人還要爭,你給了誰好呢?閻羅大王只好把你鋸開來,分給他們。」在人世,根據理學的要求,女子是丈夫的奴隸;在陰間,執行的也還是理學的法則,對於犯有「失節事極大」罪行的婦女,還要處以極其殘酷的刑罰。這種理學同宗教迷信的交融,又強化了某些理學原則的威懾力量。可見,瀰漫在魯鎮的迷信氣氛,它有時透露出某些有悖於理學法則德正常的「人慾」;有時又對某些窒息「人慾」的理學法則起了強化的作用,它所蘊含的內容是極其複雜的。

祥林嫂所敘述的關於阿毛遭狼的故事,最初似乎在魯鎮人們中也有一些反響:「男人聽到這裡,往往斂起笑容,沒趣的走了開去」,而女人們「還要陪出許多眼淚來」。然而這是從內心深處流淌出來的真正的同情嗎?這些人只不過是把祥林嫂喪子的故事當作一出情節悲慘的戲曲在觀賞。當大家的好奇心得到滿足,戲劇的故事看熟以後,那些唏唏的嘆息聲聽不見了,眼淚也沒有了。作品所描寫和鞭撻的,難道不正是這樣一群賞玩犧牲的精神麻木的看客嗎?他們給舉目無親的樣林嫂帶來的是精神上的透骨的嚴寒。

三、社會本質

3.1.社會的進程

人類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五個發展階段。這是不斷發展,不斷完善的社會體系,而每一個階段又都有其各自的特徵。祥林嫂生活的年代,受辛亥革命的影響,剛剛結束了二千年來的皇權統治,但並未改變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質。五四運動,雖然對封建禮教、封建道德、封建思想發動了有力的衝擊,但也遠沒有將這些污泥濁水蕩滌凈盡,當然更談不到封建制度的潰滅。政權還是掌握在地主階級和官僚買辦的手裡。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縛中國人民特別是農民的繩索,而農村的勞動婦女所受的壓迫最深,痛苦最大。

3.2.社會文化思想

無論在哪個社會發展階段,都有其固定的文化和思想,社會文化思想構成了社會存在的主要因素。而祥林嫂所在的社會,始終受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的束縛,農村的勞動婦女所受的壓迫最深,痛苦最大。她們不僅沒有地位,而且沒有人身自由;如果是再嫁寡婦,就更加受人歧視,甚至連勞動和生活的權利也被剝奪了。這種畸形的社會文化思想,註定了祥林嫂悲慘的命運。

3.3.社會個體命運

從人的思想體系的發展來看,與其所處社會歷史時代背景以及接受的文化教育密切相關,也可以說,什麼樣的時代背景,就有什麼樣的文化思想,而構成社會個體的人,最為反應著這之間的關係。都是農村勞動婦女,在原始母系社會,是部落的首領或家族的權威;在奴隸社會和封建就會是任人剝削的奴隸和下人。而在當今社會主義制度下,農村勞動婦女卻是自給自足的生活主宰者。所以說,社會環境決定著社會個體的命運。

3.4.社會未來發展方向及現代人思想定位

目前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科技不斷進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展望未來,正朝著社會主意穩步邁進。人們的思想解放,樂觀,對於生活充滿信心。現代人對社會的需求表現出多元化,其中農民群體仍是佔中低收入階層中人數最多的群體,他們對生活富裕的追求慾望更為強烈。這種心態也正是社會發展的最好體現。

四、健全的社會制度對人健康生存心態的影響

心態,也就是人的心理狀態。社會心態,則是指社會公眾普遍存在的共同心理狀態。不言而喻,作為社會主體的人,有思想、有感情、有喜怒哀樂的情緒。人們對他人、社會的態度和行為又受思想、感情和情緒的支配。因而,社會和諧與發展和人的心態和諧程度息息相關。

人,做為社會的個體,他們的心態構成了社會心態體系。社會心裡狀態包括兩個方面:積極的社會心理狀態與消極的社會心理狀態。積極的社會心理是一種昂揚的社會情緒,它推進著社會朝著進步發展的方向前進。而消極的社會心理則是一種不成熟的社會心理,由於其不成熟的心理表現使得社會朝著後退和腐敗的方向行走。

一個健全的社會是一個符合人類需要的社會。一個健全的社會,應該有一些能夠得到普遍認同的最基本的價值觀。馬克思認為,只有當現實的個人同時也是抽象的公民,並且作為個人,在自己的經驗生活、自己的個人勞動、自己的個人關係中間,成為類存在物的時候,只有當人認識到自己的「原有力量」並把這種力量組織成為社會力量因而不再把社會力量當做政治力量跟自己分開的時候,只有到了那個時候,人類解放才能完成。

所有人,呼喚具有現代合理性的健全社會。健全社會離不開健全的機制,健全的社會機制離不開健康積極的文化精神和健全的個體心態。社會制度與人個體心態始終是相互制約相互發展以及相互依存的關係,一個良好的社會體制,事畢會創造一個和諧、穩定的氛圍,在這個環境下,人們能夠按照各自的意願生活,自由、平等是社會的主流。個人心態同時也映射著社會制度,當個體心態體現出健康和諧時,社會一定會向著更加民主、更加理想的制度化邁進

推薦閱讀:

魯迅與朱安(上)
魯迅名言
魯迅唯一愛的女人,陪伴了魯迅整整一生,引得罵聲一片也不離不棄
魯迅出售《二心集》版權收據之謎
魯迅稱她為舉世無雙的女性藝術家,她以母愛之名,描繪出了如惡疾般的苦痛

TAG:藝術 | 形象 | 魯迅 | 祝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