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丨名老針灸專家經驗集---馭氣調經的應用(獨家)

馭氣調經的應用

—馬域林臨證經驗

馬瑞林,男,遼寧省北鎮縣人,生於1922年,敎犛其叔父老中醫馬玉甸和族兄馬佐泉的熏陶,潛心中醫。嗣後隨當地名醫王惠民學醫。自1941年始,獨立行醫。1952 年在衛生部直屬中醫進修學校師資班學習。1955?1958年先後隨岳美中、高鳳桐、孫惠卿學習。1948年調遼寧中醫學陝執教。馬氏臨證主張醫生要善於駕馭針下經氣,通過調整經氣之運行,達到治療目的。曾編著有:《針灸學》、《梅花針療法》、 《聾啞病概述》,並撰寫了二十餘篇學術論文。曾任遼寧省中醫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針灸學會常務理事,遼寧省針灸學會會長等職。

一、學術特點和醫療專長

1.馭氣調經是針刺取效之關鍵

馬氏多年體驗馭氣調經乃針刺取效之關鍵,所謂馭氣調錢是指通過針刺手法,使經氣調達。通暢,以調整、恢復人體正常功能。其具體運用:即在針刺施術中,須認真掌握針感和針感傳導。施術過程中主要用捻轉法、提插法、震顫法,另輔以循法、攝法和按壓法。上述行針手法可單獨用亦可綜合應用。在針刺中還要做到取穴准,深度不拘,以得氣為準。如此則可促進針感(得氣)之產生,對調理經氣的運行和提髙療效都具有重荽的意義。下面介紹運用馭氣調經法治療的幾種常見病。

(1)偏頭痛:本病多為邪熱郁於少陽經,上壅於頭而致。治療本病主要取少陽經遠端穴位。治療時先取手少陽三焦經支溝,針後如痛不能立止,則加足少陽膽經光明或足臨泣。偏頭痛嚴重者,經以上穴位針之仍不止者,可配風池,以疏通局部經氣。手法:以提插捻轉相結合的瀉法。利用循、攝、按三法,促使針感(循經感傳)向心傳導,多能收手到病除之效。

(2)腎下垂:常取腎俞、氣海、三陰交三穴。用捻轉提插補法。腎俞向脊柱方向60?70度斜刺。氣海俞向脊柱方向60?70度斜刺。腎俞、氣海俞以得氣為效,三陰交應使針感循經向心傳導。腎下垂多為腎陽虛,腎俞、氣海俞合用,可補腎益氣,加三陰交以激發經氣,則能使機體機能恢復。

(3)耳鳴耳聾:以聽宮、聽會、翳風為主六,配用中渚或足竅陰,腎虛配太溪。耳部穴如翳風、聽會、聽宮可刺0.8?1.5寸,應使針感傳向耳道。遠端穴中渚、足竅陰則在獲得針感的基礎上應用手法,使針感循經向心傳導。

(4)髮際瘡:本病為濕熱實邪之證,治以瀉熱兼活血化疲以琉風。取大椎、風池、曲池、合谷為主穴,配以局部圍刺。大椎直刺0.5?1.0寸,風池向對側眼角刺1.0?1.5寸,曲池、合谷直刺。圍刺指在癤腫1cm外前後左右各點刺 —針。用瀉法,留針25?30分鐘。用此法針治本病有效率可達100%。

2.調胃理氣治呃逆

病有浮沉,刺有淺深。針刺之深淺,因人、因病制宜,在同一經穴,針刺深淺各有不同,然而往往可收異曲同功之效。針刺中如能使經脈通暢,氣血流行,陰陽調和,則病可愈。故深淺非針刺之要,如《靈樞》中26種針刺方法,針之粗細、長短、針之深淺各不相同。究其要者,通經絡,行氣血而已。①1983年春, 馬氏於某醫院會診:患者吳XX,男,65歲,幹部。因冠心病而於1983年初入院,經搶救治療病情基本穩定。突然呃逆不止,飲食難以下咽,睡眠亦很困難。 査:神志清,面色紅潤,舌淡紅,苔白微褐,脈弦有力。詢問其陪護,知為飲食後惱怒而突發呃逆。乃為之針內庭,用捻轉手法,以馭氣、調氣,當針感傳達腹部時,呃逆立止。②張XX,男,38歲,教師。1983年3月5日來診。患者於一月前患呃逆,晝則連續不止,入睡則癥狀減輕。查:神志清,面色黃,"語言正 常,未聞異味,舌質紫紅,苔少白,肝脈弦而胃脈虛而無力:證系胃失肅降,氣虛上逆所致。治以中脘、太沖,則呃逆止。針刺治療中注意馭氣調經,病人一次而愈。③王XX,男,68歲,幹部。患腦出血癱瘓已八年。於1985年6月25 曰,請馬老每診。查患考神志不清,面色微紅,失語,呃逆連聲不止。舌質紅, 苔微黃,脈浮洪。該患者脈浮洪,舌紅苔黃,為胃陰不足,熱郁於胃,胃失去和降所致。針足三里。針法,直刺1.5寸,用捻轉提插發、二次而愈。上三例, 一為局部淺刺愈,一為遠端淺刺愈,一為遠端深刺愈。取穴遠近不同,針刺深淺各 異,而病皆愈何也,唯調其胃,理其氣而已。

3.兩點、一端取穴法

對因擠壓而致的外傷和閉合性骨折的炎症腫痛,馬氏用兩種配六方法,一是「兩點取穴法」,二是「一端取穴法」。

(1)「兩點取穴法」:其第一點,是在患肢局部用按壓法以適當壓力,找出最敏感的部位;第二點,從患肢的主動運動或在被動運動時,找出患者最敏感的部位,即為「二點取穴畢」中的第二點。針刺手法,以針刺後得氣,行捻轉瀉法,留針20分鐘。例如治宋X X,男,36歲。右上肢屈、伸,外展均不能,只能隨身體搖動時,肩關節隨之被動活動,經用二點取穴法針1次後,上臂立即能活動,屈40?50度,伸15?25度,外展15?20度。經七次針刺治療,一切恢復正常。

(2)「一端取穴法」:是對上、下肢閉合性骨折,局部腫脹發燒的患者採用的。其方法是在距骨折腫脹的近心端,約20?30cm的經絡線上取穴,如腫脹部位在三陰經,則選三陰經經穴,腫脹在三陽經,則選三陽經之穴,如患處全部腫脹,則三陰三陽經穴皆用。針刺手法以進針後得氣再用瀉法,留針20分鐘。曾治 肖XX,男,47歲,右腿胚骨上1/3骨折,患部腫脹疼痛,較健側粗4.5cm,體溫 38?40度之間,白細胞18900/m3,中性89。針後30分鐘,體溫降至36.5度,白細胞8800/m3,中性81,病人自覺情況良好。

二、醫案選

例1:胃下垂

田XX,男,45歲,朝陽市郊區農民,門診號1396號。

胃痛七年,伴腸鳴、便秘、不能多食、身體瘦弱、口不渴、睡眠一般。診見、面色萎黃,體瘦,舌質紅,苔白,脈緩。腹平軟。壓痛不明顯,腸鳴音明顯。鋇透:胄下極在兩髂嵴連線下10cm處。證屬中氣不足,脾胃陽虛,治以補益胃氣為主,兼以健脾。

處方:足三里、中腙、公孫、天樞。

治療經過:足三里直刺1.0~1.5寸,中脘直刺0.8?1.2寸。公孫、天樞二穴均直刺 0.8?1.2寸,用補法。當針足三里行馭氣調經之法時,患者自覺有麻木感沿腿外前線向上傳導,漸達胃脘,此時患者上腹部有震顫之狀。針後癥狀明顯減輕。針7次後,鋇透胃下極上升 6cm。患者自覺已無異常癥狀。

【按】胃下垂的原因,多因體質素虛,中氣不足,無力升舉胃體所致。治以補中益氣, 調理脾胃。足三里為足陽明經之要穴,是治胄腑病之要穴,故以其為主穴。中脘為胃之募穴,為氣的所聚。公孫可健脾,天樞為大腸經募穴。

例2:面痛(三叉神經痛)

劉XX,男,55歲,幹部,門診號1859號,1983年3月25日初診。

三個月來,右側面部疼痛,呈陣發性發作,每日10?20次,疼痛劇烈時,甚於刀割。於某區院診為三叉神經痛,醫治不效。查:患者痛苦面容,色黃,舌質紅、舌苔黃、脈弦數。此乃三陽經鬱熱上泛於頭面部所致,經氣鬱滯,故痛不可禁。治以泄熱宣郁。

處方:內庭。

治療經過:斜刺45度角刺0.5~0.8寸,用捻轉法,注章馭氣以調經。在行手法中,患者自覺有微涼感由腿外側上行到腹,到胃,到面頰部,繼而口內有涼爽感。疼痛很快減輕,針 3次癥狀大減,每日只有2?3次微痛,針7次癥狀完全消失。

【按】面痛乃胄經實熱,胃足陽明之脈,上行循於頭面,胃火盛,腑氣不逋敵而痛。本例以瀉火邪而通經氣,並輔以相應手法,故可奏良效。

陳XX,女,2歲。1976年8月10日初診。1976年7月28日因擠壓後患兒抽搐、頸項強直,目盲,耳聾,四肢呈軟雍。診見:目光獃滯,對光反庫遲鈍。口吐白沫,兩肺呼吸音清,未聞羅音。手臂無力,不能拿物,不會坐,上肢呈遲緩性軟癱。雙耳聾,擊掌,喊話均無反應,眼不能視物。血色素10.4g,白細胞12900/mm,分葉62%,淋巴30%;,嗜酸8 %鉀1.16毫克當量/升。辯證為陽氣虛陷不能上達,經竅閉阻所致。治以通經活絡,開竅醒志為主。

處方:大椎、風池、啞門、聽會、內關、合谷、光明、絕骨。

治療經過:針10次以後,患兒視力、聽力有所好轉。針20次後,上肢活動顯著好轉,28 次以後,語言能力好轉,能說話,會叫媽媽。在10?20cm內能見物,能玩笑。治40次(四療程)以後視、聽力正常,語言亦恢復到受傷以前狀況,痊癒出院。

【按】因外傷所壓,經氣阻滯,經脈氣血不能上行於頭,故突發目盲,耳聾。針刺可通經脈,行氣血,調陰陽。大椎、啞門為督脈穴,能振奮陽氣而通經,光明為治眼病要穴,絕 骨為八會穴之一,用之以治肢痿而無力。輔以頭針清頭而治聽力。故目得血而能視,耳得血而能聽,手得血而能握。故收滿意療效。


推薦閱讀:

法國醫學團隊肯定中醫針灸療效:能有效緩解疼痛
中醫針灸的境界
日本百種病症實用針灸方(五)
針灸好處知多少?
鄭魁山針灸手法_針灸_久久健康網-9939.com

TAG:經驗 | 針灸 | 專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