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城門影像(54)天安門廣場的改造
明永樂四年(1406年)修北京城時,在承天門以南開闢「T」形廣場,此後600年天安門廣場沒有大的改造。第一次大規模改造是民國初年由北洋政府內務總長的朱啟鈐主持的,他不顧當時物議,對廣場及其周圍進行了改造。解放以後,由分別在五十年代和七十年代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改造。
【棋盤街】
天安門廣場以大明門(大清門、中華門)為界,南邊稱為「棋盤街」,北邊稱為是「千步廊」。
「棋盤街」,以我國圍棋、象棋的棋盤為對照,就將這個形似棋盤的地方,中間御路似中國象棋盤上的「楚河漢界」而命名為。曾是商旅雲集之市井,鬧市繁榮之街道。在此文官下轎、武官下馬。大清門內就是皇家御道,除皇帝、皇后、皇太后的龍車鳳輦外,其他官員只能步行通過,而平民百姓則不能進入。 有清一代,在皇帝大婚時,只有皇后的轎子才能通過「棋盤街」從大清門進入紫禁城。光緒帝的皇后1889年2月26日由大清門入宮成婚,成了清朝最後一個從大清門入宮的皇后。而其他嬪妃的轎子只能通過紫禁城後門——神武門進入宮內。
【千步廊】
千步廊原在天安門以南,大明門(大清門)以北御道的兩側,左右各有東西向廊房110間,稱「千步廊」,又東、西折有向北廊房各34間,共288間,東接長安左門,西接長安右門,皆連檐通脊,面北為天街,既今長安街。千步廊是中央政府的辦公之地。主要是六部、五府和軍機事務的辦公地。位置為「文東武西」的格局,文官在東千步廊,武官在西千步廊。
左文: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工部和翰林院等。
右武:中軍、左軍、右軍、前軍、後軍的五軍都督府和錦衣衛等。
千步廊屬於中央部委辦公場所,在明清時期是「閑人免進」的地方,民國以後才對民眾開放、自由通行。
(民國初年拍攝的天安門廣場「御道」兩側「千步廊」,左右各有廊房110間)
明永樂四年(1406年)修北京城時,在承天門以南開闢「T」形廣場,清康熙年間在天安門前的金水河上與天安門門洞及太廟、社稷壇正門相對應位置,建七座石拱橋。在金水河兩岸各設石獅一對,河的南岸還設置蟠龍華表一對,木牌樓一座。清末,廣場北自天安門往南到大清門全長672米;東西寬北端以天安門為中心,寬364米;南端以大清門為中心,寬100米。共計面積約為112600平方米。
(1915年拍攝的天安門廣場,千步廊已經拆除,皇城牆還保持完整。)
辛亥革命後,開放了廣場。民國三年(1914年)拆千步廊,民國三年(1914年)11月至1920年,在東、西三座門、中央公園門前修築瀝青路,在宗人府夾道修石渣路。1924年北京開始通行有軌電車,有三條路線通過廣場及東、西長安街。
北洋政府內務總長的朱啟鈐,出於城市交通方面考慮,對廣場及其周圍進行了系列改造。他主持拆除中華門內的千步廊,將拆下的木料用來建設北京的第一個公園——中央公園(現在的中山公園),據說園內來今雨軒、投壺亭、繪影樓、春明館、上林春一帶廊舍,即是用千步廊木料建成。他還主持拆除了天安門東西三座門兩側圍牆。
(1946年從天安門城樓俯拍的廣場景象,廣場進行了綠化、皇城牆保持完整。) 1946年末,北平市工務局文物整理工程處提交了一份「整修北平市40餘處古建工程」計劃,1947年8月中旬,這項計劃經當時行政院院長張群,還有北平市市長何思源分別簽署通過,1948年各處修繕工程陸續開工(含天安門)。
(為了迎接開國大典,天安門廣場整修工程付諸實施。這是在清除垃圾、平整地面。)
1949年8月9日至14日,第一屆北平市各界代表會議決定:整修天安門和天安門廣場,使北平以整潔的形象迎接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和開國大典。
當時的天安門城樓年久失修,破敗不堪,到處是垃圾,僅城樓上的野鴿子糞便就有幾十噸之多;金水河失去了風采,河道淤塞,水面污垢腐臭;天安門前也是垃圾成山,最大的垃圾堆竟然有六七米高!因此,清理城區內的垃圾已經成為新的北平市人民政府的首要工作。當時北平有一個硬性規定,無論公車、私車,一律不準空車出城,出城時必須捎上垃圾。北平市人民政府正式向古城垃圾宣戰,全民大清掃運動揭開了序幕。
( 1950年7月工人搭腳手架對天安門廣場的石獅、華表進行移位)
1950年6月至9月和1951年8月至9月對廣場先後進行兩次改造,開闢了道路,鋪築了路面,拆除了花牆和牌坊;為方便交通,將金水河南岸一對石獅、華表及北岸一對石獅進行適當移位。
1952年,天安門廣場東邊的「長安左門」和西邊的「長安右門」因阻礙交通被拆除。
(1954.天安門前改建觀禮台)
(1954年拍攝的天安門廣場,廣場中部的皇城紅牆還存在。) 1954年11月至1955年5月拆除了廣場中部的東西紅牆,擴展了廣場南部,天安門會場區的地麵線路改為地下電纜。廣場面積達到11.3萬平方米。雖然有梁思成等人的反對,但改善交通等理由獲得更多人的支持。那是一個急於發展的年代,一切舊有的障礙都要為此讓步。
(1950年代初 天安門廣場通行的有軌電車)
1924年北京開始通行有軌電車,有三條路線通過廣場及東、西長安街。1959年3月份北京內城區域停駛有軌電車,此後拆除了廣場周圍電車軌道。
1958年8月1日 人民英雄紀念碑在天安門廣場落成,舉行典禮
由梁思成等人設計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的作者是雕塑家劉開渠先生。整座紀念碑從造型、題字、雕塑和裝飾等,主題鮮明,構圖嚴謹,體現了中國民族藝術的特點,在中國建築藝術的寶庫中也堪稱精品。
但在「文化大革命」中的1971年,紀念碑北面原為鎏金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題字改成了紅色玻璃鋼字。玻璃鋼字製作工藝複雜,每十年需更換一次,每次更換都要在碑身打眼幾個,不僅使紀念碑建築受到損害,而且與其莊嚴肅穆極不相稱。1980年國慶節前,北京市人民政府在對紀念碑進行修繕時,拆除了紅色玻璃鋼字,更換了損壞斷裂的石料,恢復了原有的鎏金字。1981年3月,增添了人民英雄紀念碑夜景照明設施。
(1958年拍攝的未修建人民大會堂之前的,天安門廣場西部的衚衕民居)
( 1958年天安門廣場修建人民大會堂時的材料庫,還保留著千步廊拐角處的紅牆)
1959年1月進行天安門廣場改建工程,3月份北京內城區域停駛有軌電車,此後拆除了廣場周圍電車軌道。金水橋南到旗杆間的道路由兩幅改建成一幅,形成寬達80米的石板道。東、西邊緣各闢30米瀝青混凝土道路,即現在的廣場東、西側路。在此期間同時建成了國家博物館和人民大會堂等建築物,並改建了金水河北面觀禮台。所有工程均於1959年9月24日完成。10月1日在此舉行了慶祝新中國成立十周年的檢閱和遊行的盛大慶典活動。改建後的廣場總面積為292700平方米。
(1958年修建人民大會堂 開挖地基)
(1958年擴建天安門廣場,修整地面)
(1958年擴建天安門前東西長安街,並更換花崗岩路面)
1959.十年大慶前人民大會堂建成 人民大會堂位於廣場西側,高46米,長336米,寬206米,建築面積則達十七萬平方米。大會堂的正面有十二根大理石門柱,每根高達二十五米。中央大廳為桃紅色大理石地面和漢白玉石柱,頂部掛著水晶玻璃花燈。中央大廳後面是萬人大禮堂,禮堂裝飾典雅,燈光宜人。大會堂的北部是可容納五千個席位的宴會廳,大如足球場,裝設富麗堂皇。大會堂所有廳室既保留了中國傳統的建築風格,又吸取了外國的建築精華,布置得大方雅緻,極有特色。
(1958年拍攝的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已經建成、中華門還存在。)
天安門廣場的改建工程中,中軸線上有「國門」之稱的中華門於1959年被拆除,其址成為廣場南部的綠地,一大片從外地移植過來的成熟松樹林。
1976年11月24日開始在天安門廣場原來中華門的位置修建毛主席紀念堂,紀念堂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和正陽門之間各距200米處,佔地5.72公頃。工程於1977年8月29日完工。
( 1994.08.15.廣場整修 挖出明清時期的鐵炮)
(2005.10.18.廣場新建兩塊草地,正在用手扶拖拉機翻耕土地)
1983年4月拆除了金水河南岸東、西側灰色觀禮台,新辟了四塊花壇綠地,面積達5000平方米。1999年,在國慶50周年前對天安門廣場進行了改造,將15萬平方米的水泥方磚全部更換為淺粉色天然花崗石。同時,對廣場照明和擴聲系統進行了更新,增加了綠地面積。現天安門廣場南北長872米,北端東西寬500米,南端368米,佔地面積達400544平方米。
(天安門廣場鳥瞰)
天安門廣場經過三次大規模改擴建,煥發了新恣,廣場北起天安門,南至正陽門,東起國家博物館,西至人民大會堂,南北長880米,東西寬500米,面積達44萬平方米,可容納100萬人舉行盛大集會。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廣場。
(照片和資料源自網路 由黃城根下 編輯)
推薦閱讀:
※【 影像考考 】執業醫師實踐技能強化精講病史採集——腹瀉與便秘
※顱內原發性淋巴瘤的影像診斷要點
※日本萬人小城南三陸町海嘯後基本消失 & 圖片特刊:日本大地震災後影像
※百年城門影像(03)正陽門
※「我從來不走回頭路!」小平南巡獨家珍貴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