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性別暴力,男性參與~
關於「消除性別暴力16日行動」的一切
一、什麼是基於性別的暴力
「基於性別的暴力」——是以性別為基礎的暴力,即「因為女人是女人而對之施加暴力,或女人受害比例特大。它包括施加身體的、心理的或性的傷害或痛苦、威脅施加這類行動、壓制和其他剝奪自由行動。」(聯合國《消除對婦女一切歧視形式公約》第19號一般性建議,1992)
「基於性別的暴力」包括在公共場所和私人領域發生的暴力;包括已經或可能造成後果的,及已經實施和威脅實施的行為。
「基於性別的暴力」包括造成或可能造成身體、性和心理/精神方面的傷害的行為:
肢體暴力:包括所有施暴者對受害者身體各部位的種種攻擊行為,如毆打、推搡、打耳光、抓頭髮、腳踢、使用攻擊等,其程度從打巴掌到謀殺。
性暴力:包括攻擊受害者胸部、陰部,用物或身體暴力強迫發生性行為、性接觸;強迫與他人發生性關係等。
限制人身自由和精神摧殘:包括以語言威脅恫嚇、誹謗、辱罵,直接影響受害者的自我和自我價值;使用武力、自殺等行為威脅受害者;強迫受害者做其不想做的事情;控制受害者的行動自由,如干擾睡眠、禁止工作及與外界接觸等。
經濟控制:包括控制時間、食品、衣服、住房、錢等,對沒有收入的婦女,經濟控制是使其不能脫離暴力環境、處於受虐地位的主要原因。
需要關注的是,各種暴力形式一般都不是單獨使用的,身體、性、精神和經濟上所受的虐待存在連續統一性,性暴力是性別暴力的基礎。基於性別的暴力的獨立性及其與特定環境和背景下的多種身份的交叉;各種暴力形式會隨著全球化、互聯網和行動電話的使用的發展,不斷演變出新的手段和方式。如互聯網和行動電話等新技術的使用,不斷演變出新的、更隱蔽的親密關係的暴力形式,如約會暴力、約會強姦。(聯合國大會2006年7月6日第六十一屆會議秘書長的報告《關於侵害婦女的一切形式的暴力行為的深入研究》155節)
二.什麼是消除性別暴力的16日行動
消除性別暴力的16日行動是一項全球性活動,它源於1991年婦女全球領導中心(CenterforWomen"sGlobalLeadership)贊助成立的第一屆婦女全球領導協會。與會代表選擇11月25日,國際反對針對婦女暴力日到12月10日,國際人權日,就是為了象徵性地將針對婦女的暴力與人權聯繫起來,從而彰現這種暴力就是對於人權的踐踏。這16天也包括了一些有重大意義的日子,如12月1日的世界愛滋病日,12月6日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屠殺周年紀念日。
16日行動主要的組織策略是通過個人和群體的力量通過以下方式來倡導消除針對婦女的各種形式的暴力活動:
在區域、國家、地區和國際層面提高人們對於基於性別偏見的暴力是一個人權問題的意識。
加強圍繞反對針對婦女暴力的工作。
建立為終結針對婦女暴力工作的區域與國際的聯繫管道。
提供一個各方組織者能夠發展和共享有效工作策略的平台。
展現全世界婦女有組織地反對針對婦女暴力的團結。
創造渠道向政府施加壓力,使政府履行為消除針對婦女暴力所作出的承諾。
自1991年以來,來自130多個國家的大約1700組織者參加了16日行動。
每年,經過與世界的婦女人權倡導者協商,全球中心都會提出一個活動的主題,然後儘可能地傳播這個宣言。過去幾年的活動主題包括:針對婦女的暴力侵犯人權(1991/1992);沒有婦女人權的民主不是真民主(1993);意識、責任、行動:針對婦女的暴力侵犯人權(1994);維也納、開羅、哥本哈根和北京:將婦女的人權帶回家(1995);在家庭與世界要求婦女的人權(1997);建立尊重人權的文化(1998);履行消除暴力的諾言(1999)慶祝該活動進行十周年(2000);種族與性別:不再有暴力(2001)創造一個對針對婦女暴力說「不」的文化(2002);針對婦女的暴力侵犯人權:維也納十年之後保持行動的動力(1993-2003)2004年活動的主題是:為了婦女的健康,為了世界的健康:不再有暴力。
鏈接:「國際消除對婦女的暴力日」的由來
11月25日,這個特殊的日子起源於多明尼加米拉貝爾三姐妹反獨裁、追求民主公正、不斷抗爭的故事。1960年11月25日,在去探望她們被關押的丈夫途中,三姐妹被秘密警察殺害,在多米尼加激起民眾的強烈憤慨。從那以後,三姐妹在自己的祖國被喻為蝴蝶,是勇氣、尊嚴和力量的象徵。為了紀念這一歷史事件,世界各國的婦女活動家自1981年起,將三姐妹被暗殺的這天作反對暴力的紀念日,開展大規模的宣傳活動。1981年7月,第一屆拉丁美洲女權主義大會宣布11月25日為反暴力日,指出:對婦女的暴力包括家庭暴力、強姦和性騷擾、對女政治犯的酷刑和虐待等。1999年12月17日,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將11月25日定為「國際消除對婦女的暴力日」。
三.十六日與白絲帶
「白絲帶運動」是男人參與終止婦女受暴的社會運動。白絲帶活動是世界上為消除對婦女的暴力而開展的以男人為主要對象的最大規模的宣傳活動。
源起:
1989年12月6日加拿大一所大學的14名女大學生被一名年輕男子槍殺,兩年後,1991年,以邁克?科夫曼博士為首的一群加拿大男性,認為男性不應該再對男人加諸女人的暴力保持沉默,希望社會能夠從這個悲劇中學習反省,於是發起白絲帶運動,以集結更多男性參與對婦女的受暴。1999年在加拿大開始,在每年的11月25日國際反暴力日至12月6日期間,佩帶白絲帶,以宣示男人」反對男人以暴力加害女人」的決心,並促使這個議題獲得更多公開的討論。此白絲帶運動已經由加拿大擴展到全世界很多國家,發展成為一個男性反性暴力的世界行動。
含義:
佩戴白絲帶是一種個人宣言,表示佩戴者本人決不參與對婦女施暴和對針對婦女的暴力保持緘默的承諾。
理念:
雖然大部分男人不會對婦女施暴,但是,如果看到對婦女的暴力而保持沉默,實際是默許了暴力。
男人並非天生有暴力傾向。許多男人是學習到以暴力的方式表達憤怒和不安全感;許多男人相信:對婦女、兒童或其他男人施暴是一種可以接受的控制別人的方式。
不僅要關注對婦女的身體暴力,也關注一切形式的暴力,如各種精神暴力,包含性別歧視的玩笑、工作場所的性騷擾等,以及對兒童的暴力;
致力於推動法律與教育的改革,以保障婦女人身安全、建立性別平等的社會。
活動:
白絲帶運動包括:
鼓勵大家簽名,向社會和公眾表明反對暴力的立場和態度;
鼓勵社會各界(工商界、政治家、專家學者、工人、民農)的男人發表反暴力演講;
鼓勵人們為結束暴力行為想辦法、出謀劃策;
為反對暴力的婦女組織、婦女項目籌集資金等。
方剛補充:中國的白絲帶志願者網路做更多的工作,包括正在運行的白絲帶反暴力熱線 4000 110 391 包括即將開始的針對施暴者的輔導小組。
推薦閱讀:
※這部殺人販毒的監獄片,夠燃夠爽!
※烏克蘭副總參謀長宣布辭職 稱避免暴力局面升級
※你的冷暴力會耗盡我所有的愛
※預防校園暴力侵害事件主題班會
※不讓愛受傷害(人民眼·反對家庭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