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總閱官陳廷敬的故鄉——山西陽城/列國志

陽城縣,古稱濩澤,位於山西省東南端,地處太岳山脈東支,中條山東北,太行山以西,沁河中游的西岸。清康熙、雍正年間,陽城與陝西韓城、安徽桐城同為文化發達之鄉,在澤州府所轄五縣中文風最高,贏得了「名列三城,風高五屬」的美譽。

陽城縣有「中國北方第一文化巨宅」、國家5A級景區皇城相府、有保存較好的明代民居建築群海會寺、天官王府、郭峪古城等,以及中華名山析城山、蟒河與歷山自然保護區。

皇城相府(國家AAAAA級景區)

皇城相府(又稱午亭山村)總面積3.6萬平方米,是清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加三級、《康熙字典》總閱官、康熙皇帝35年經筵講師陳廷敬的故居,其由內城、外城、紫芸阡等部分組成,御書樓金碧輝煌,中道庄巍峨壯觀,斗築居府院連綿,河山樓雄偉險峻,藏兵洞層疊奇妙,是一處罕見的明清兩代城堡式官宦住宅建築群,被專家譽為「中國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

皇城相府,原名「中道庄」,後因康熙皇帝兩次下榻於此,故名「皇城」。皇城相府建築群分內城 、外城兩部分,有院落16座,房屋640間,總面積36580平方米。內城始建於明崇禎五年(公元1632年),有大型院落八座。外城完工於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有前堂後寢、左右內府、書院、花園、閨樓、管家院、望河亭等。

內城「斗築居」為陳廷敬伯父陳昌言在明崇禎六年(1633年),為避戰亂而建。 內城建築分祠廟、民宅和官宦邸三類,風格迥異。祠廟建築有陳氏宗祠,民居有世德居、樹德居和麒麟院,官宦私邸有容山公府和御史府等。

河山樓位於內城北部。河山樓,名取"河山為囿"之意,建於明崇禎五年(1632年),當時正值明末戰亂風起雲湧之時。為抵禦流寇侵擾,由陳家昌言、昌期、昌齊三兄弟合力建造,高三十多米,是皇城相府中最高的建築。

陳氏家族供奉祭祀祖先的祠廟。建於明嘉靖年間,結構為兩進院落,前為祭祖堂,後為先賢祠。世德院為陳廷敬出生地。

容山公府座北朝南,由前後兩進院落組成。每院一正兩廂,所有房屋均為硬山式雙層出檐屋頂,前院為會客室,後院為內宅。

御史府為陳廷敬伯父陳昌言府邸。因其官居都察院御史,故稱御史府。由於地理位置所限,主體建築被建成並列兩院,左為庭堂,右為內宅。

南書院創建於清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是皇城陳氏子弟學文習儒科舉仕進的地方。

管家院相府管家辦事和居住的地方,其房舍均為單層結構。門楣上鐫刻「篤誠」二字,是相府選拔管家的用人標尺。

止園建成於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是陳氏家族最大的一處園林,佔地近1.1萬平方米。這裡是相府主人經常召集文人墨客飲酒作詩的場所。

御書樓"中道庄"西門外有御書樓一座,是陳廷敬三子陳壯履所建。現樓內僅存康熙御匾"午亭山村"及聯"春歸喬木濃蔭茂,秋到黃花晚節香"。

陳廷敬墓地名曰"紫雲阡",佔地16000平方米,主要建築有石牌坊、御書輓詩碑亭、十通高大的甬道碑等。

上庄村

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上庄村自古以來就有文化之鄉的美譽,從明朝中葉至清初的百餘年裡,共走出了五位進士、六位舉人,貢、監生員有數百人之多,特別是清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這個只有幾百口人的小山村,竟一榜出了王蘭彰和王潤身一門兩位進士,轟動了朝野。當時有一首流傳很廣的民謠「郭峪三莊上下伏,舉人秀才兩千五」,充分體現了當地人文的鼎盛。

上庄天官王府

是明代傑出政治家、改革家,官至刑部尚書、兩京戶部尚書、太子太保吏部尚書、歷經三朝,曾輔佐明王朝達四十年之久的重臣王國光及其後人數代相承建造的大型官宅民居建築群。始建於宋、金時期,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其內部官宅豪華,民居典雅,古廟森嚴,現保存有完好的官宅民居四十餘處,涵蓋了住宅、宗教、祭祀、文化、商業等建築類型。在這裡,你可以領略到國內存世最古老的元代民居、明清兩代留存的官宅民居和民國時期中西合璧的「樊家莊園」。

這裡的建築橫跨歷史700餘年,是全國僅有的一個四朝古村,被古建專家稱為古村落保護的傑出典範,已成為眾多專家、學者和社會人士尋古探幽的絕好去處,有「中華民居博物館」之美稱。

蟒河自然保護區

蟒河位於陽城縣南40公里的森林境內,南與河南省濟源接壤,總面積約20平方公里。景區內峰巒疊障、山色清翠,有如天的望蟒孤峰,急流似箭的泉水,飛雪濺銀的瀑布,憨鞠的獼猴。蟒河又是自然保護區,區內除珍稀動物彌猴外,還有娃娃魚、金雕、金錢豹、菜花蛇、大黑蝴蝶,稀有植物有山百樹、頌春木、青檀、紅豆杉等。

海會寺

該寺創建於唐,初名郭峪院,唐昭宗乾寧元年(894年)賴賜名額為「龍泉寺」,後歷代重修,增修,規模宏大,明清之遐邇聞名。海會寺塔院,兩進院落,院內矗立著海會寺的標誌性建築——被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專家讚譽為「國之珍寶」的海會雙塔。

雙塔為現存的主要建築,由宋代磚塔和明代舍利塔構成。明代舍利塔,八角十三級,高約40米。下部三層圍成八角城垛式,第十層支出平座,上置八根擎檐柱,成為高塔中的一層空中樓閣,並在此層重點使用琉璃構件,塔每層各面均仿照宋塔設置佛龕,並局部使用琉璃。2006年05月25日,海會寺作為明至清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海會別院

為明代吏部尚書王國、張慎言讀書講學之所。在明清兩代,這裡是陽城一所最輝煌的書院。陽城明清名列三城,與韓城、桐城齊名,明清兩代,陽城出進士120多名,其中有一半以上集中在海會寺周圍的村莊。古代沁河兩岸文人鼎盛,從這裡走出的王國光、陳廷敬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先後在全國各地任職,他們的成名影響了周圍的讀書人,他們的蒞臨又吸引了周圍的文人。因此這裡成了文人學子聚會的中心,從明至清,這裡先後有不少詩社活動。其中影響較大的,有「樊南詩社」、「梅花詩社」、「七逸老人詩社」,他們都留有大量的詩篇。

晉豫邊抗日紀念館

位於陽城縣西南晉豫交界的橫河古鎮十八羅漢山腳下,盤亭河畔,橫邵公路東側,總佔地3500平米,建築面積1500平米。晉豫邊抗日紀念館創建地橫河鎮,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抗戰之初,是八路軍總部通往延安黨中央的交通樞紐。為護送我黨我軍重要領導人、國際友人及戰略物資的運輸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潘家莊園

座落在陽城縣東南五公里處的南安陽村,佔地20000平方米,有53座院落,1600餘間房屋。該村是山西省「歷史文化名村」;潘家莊園被授予「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安陽砂鍋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這片山環水繞、鍾靈毓秀的地方,閃耀著歷代南安陽人的勤勞與智慧。

潘家莊園最具代表性的建築是,佔地面積6000多平方米有390餘間房屋、和美輪美奐後花園的潘家十三院規模群,最具特色的是華北最大、罕見九間頭四合院、佔地700多平方米、典型的四大八小五天井院落的第六院----老院。

陽城縣誌記載清嘉慶年首富是安陽潘家。潘家擁有3000多畝土地,日雜、百貨、票號、當鋪、珠寶、古玩絲綢、鹽茶生意遍及華夏大地,硃砂經營直接供應皇宮。財富領先陽城郭峪王家、白巷裡李家和平陽亢氏與太谷渠氏齊名。

砥洎城

是華北地區現存尚好的明代民居代表、建築史上的稀缺實物資料。位於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城東13公里處的潤城鎮西北隅,當地百姓俗稱之寨上,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砥洎城,建築在一座小山咀上,其南接村鎮,北臨沁河,三面環水,呈半島狀。遠望其城,堅如磐石的砥柱挺立中流,故名砥洎城。砥洎城出於軍事防禦目的而建,同時兼顧居住使用功能,城堡內的民居與巷道與城牆一起被全部納入整體防禦體系,擔負防禦職責,因而砥洎城既不同於類似雁北廣武古城的軍事城堡,也不同於類似於平遙古城的以居住、行政功能為主的城鎮,它體現出鮮明獨特的防禦為本、平戰結合的設計風格和建築特點。

析城山

是中華歷史名山,位於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西南部30公里處,方圓20平方公里,在250萬年前形成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主峰為聖王坪,海拔1889.5米,與著名的中條山舜王坪東西相望,故又稱東坪。主峰四面如城,中間凹陷如盆,有東、西、南、北門分析,故曰析城。

析城山地表為8.516平方公里亞高山草甸,地下有數量眾多的溶洞景觀和地下河水,是中國華北地區保存最好、具有一定科研價值的封閉式岩溶窪地,屬非常珍貴、不可再生的地質自然遺產。

陽城香果

藥用及香料樹種。為落葉喬木,高20米左右。葉呈棕褐色,枝條茂密嫩軟, 可彎曲如弓或盤旋如蛇。3月開花,9月香果成熟。果實呈綠黃色,直徑小的3~5厘米,大的8~10厘米。味酸微澀,清香盈室,數月不腐。主要分布於陽城縣城關及東冶、河北、駕嶺等鄉鎮,有170餘株,年產果約5000斤。

析城山小米

又簡稱為「老穀米」。由於陽城縣特定的丘陵嶺地,特有的生態環境,晝夜溫差大、光照充足、降水充沛的自然條件等諸多因素,特別有利於穀子的生長成熟,有利其籽粒營養成分的積累轉化。析城山小米營養豐富,其營養價值超過粳米。

陽城桑葚

陽城縣栽桑養蠶歷史悠久,起源於商周,盛於唐宋,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蠶桑生產歷史,早在兩千多年前,桑葚已是中國皇帝御用的補品。2013年「陽城桑葚」獲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認證,成為繼「陽城山茱萸」、「析城山小米」之後,陽城農產品的又一張名片。

陽城的燒肝

陽城燒肝全國獨有。以鮮豬肝加佐料,用花油包卷,經煎、蒸、炸等工序達焦黃酥軟即成。說不出這種食品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現在陽城人的餐桌上,只知道不管是地道的陽城人,還是外來客,到了陽城就一定要嘗嘗陽城的特色名吃——「燒肝」。

當你坐在環境優雅的餐館,點上幾碟可口小菜,配以啤酒,或自斟自飲,或與朋友斗酒,別忘了要上一盤陽城的燒肝。不一會兒,服務生端著一盤冒著熱氣、略顯焦黑、切成片狀的小菜走來,一上餐桌,便有香氣撲鼻而來。趕快趁熱動筷吧,這就是陽城的燒肝。忘了告訴大家,動筷前一定要一小碟山西的老陳醋。夾起一片,醮點老陳醋,放入口中,細細咀嚼,頓時清鮮脆嫩,舒爽適口。眨眼間,一盤已被掃光,那再來一盤吧。

陽城肉罐肉

是用豬肉、牛肉或羊肉、小米及各種作料煎煮而成的,工藝獨特,味純噴香,肉味純正,軟爛可口。

王府八八筵

流傳於陽城東鄉,因其主菜貫穿周易太極「八卦生萬物」和「好事成雙」理念,且主菜為十六道而得名。其歷史悠久,風味獨特,是名揚天下的一種古老名宴。

高庄饃

比一般的饃個高體大,潔白如雪,鬆軟似海綿。饃光潔白亮,高大整肅,形似蒙古包,色如雪,軟似棉,皮薄如紙,內瓤自然分層,聞之清香,食之爽口,為宴客的主食,故名「高庄」。

小米煎餅

小米煎餅的用料雖簡單,但製做卻麻煩。製做煎餅的第一步關鍵是「發」。將小米用水泡軟後磨成粥,放在適度的溫度下「發」六到八個小時,至虛軟為止。第二步才是煎,當地人俗稱為「攤」。攤煎餅前,要先將鏊加熱。

煎餅鏊是一套陽城獨有的特殊煎制工具,圓形,中間凸起,需配備兩個蓋子,一個蓋在鏊上,一個座在半火上。發好的粥舀入鏊內,隨著「哧」的一聲,立即蓋上蓋子,接著兩個蓋子要不時替換,這樣鏊內的煎餅才能均勻受熱。約5分鐘香氣飄出,煎餅也就熟了。

毛頭丸

配料極其簡單,只需一些粉條、白蘿蔔、玉米粉,以及蔥、姜、蒜等調味品。將蘿蔔切成條,粉條切成10厘米長短後,加入泡軟的玉米粉和蔥、姜、蒜、鹽等攪拌均勻,隨手捏成鴨蛋大小,用大火蒸10分鐘左右出籠,可蘸醋食用的毛頭丸就做成了。

陽城油糕

是當地的又種風味名吃,是用紅薯蒸孰搗爛摻面,做成圓形或長圓形,待油燒至8分熱的時候,入鍋炸至金黃色即可出鍋食用。它營養豐富,外脆里軟,味美可口。

陽城火鍋

製作火鍋的食材主要有蔬菜、毛頭丸、粉條、肉丸、肉類、雞蛋等等,蔬菜根據時令選擇,可以是冬瓜、大白菜、胡蘿蔔等;毛頭丸是自家做的,用粉條、玉米澱粉和蔥姜蒜沫攪拌均勻後捏成團,上蒸籠蒸熟。

在火鍋底層鋪上經過煸炒的蔬菜、一層毛頭丸、一層粉條、一層肉丸。最後再加上一層排骨或者是回鍋肉、雞塊,再把雞蛋擺成花型,一個形狀美觀的火鍋準備就緒。把裝好的火鍋座在火爐上,澆上用骨頭熬制的湯,大火燒熟、燉爛,便可以上桌了。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著熱氣騰騰的火鍋,談著家長里短,其樂融融。

陽城滷肉

主料是豬頭、豬尾巴、豬肘和豬蹄。原料經過洗凈切塊後,加入花椒、大料、丁香、桂皮等十幾種調味料,大約燉八個小時,肉爛湯濃,香氣四溢,下午四點左右就有食客來吃了。舀一勺放在碗里,澆上蒜汁,蒜與肉的香味相互交融,吃一口,滿嘴留香,再來一個用肉汁浸泡的火燒,堪稱一道美味的下午茶。

一帶一路上各國各地區基礎數據,盡在西行列國志!

推薦閱讀:

Python3中如何實現dict.keys()的功能?
介紹幾個可以查文字粵音的網站
康熙字典 3畫
在線漢語字典
篆書對照字典2500字

TAG:山西 | 故鄉 | 字典 | 康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