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課題研究的基本操作流程

教育科研課題研究的基本操作流程

2011-05-27 16:43:18|分類: 【教育科研知識】 |字型大小訂閱

教育科研課題研究的基本操作流程

教育科學研究是整個科學研究體系中的一個分支,它以人類社會特有的教育現象為自已的研究對象,探索人類教育活動的客觀規律。教育科研以人們的教育實踐為基礎,並通過它的研究成果為教育實踐服務。課題研究是教育科研的基本形式,科研工作的目標主要是通過課題研究來實現的,一切科研活動都圍繞課題研究而運轉。教育科研課題也稱研究課題,就是教育科學領域中尚未認識和解決的問題。進行教育科研課題研究也有其基本的操作流程。一般而言,教育科研課題研究工作可分為前期準備、過程實施和後期成果總結與推廣三個階段。其基本的操作流程為:課題選擇----課題開題---課題實施----成果總結----成果鑒定---成果應用和推廣等。1、課題選擇課題選擇即選題。選題一般要做好以下五個方面的工作:(1)選題必須用先進的教育觀念和理念審視本地、本校、本學科存在哪些問題(研究從問題開始)並將這些問題排序,由易到難,先易後難。選題一般要經過以下幾步:①確定研究範圍:確定研究什麼?如差生教育、研究性學習。教育評價等確定為自己的研究範圍,不要盲目追求大範圍。範圍一般依自己的興趣確定,但有時也由上至下髮指南,集中力量攻關。②提出問題:確定了研究範圍,只是確定了研究方向,還需要圍繞範圍提出問題。提出問題的前提是要了解研究領域的動態,因此要查文獻以便提出新問題。③選定合適課題:範圍定了,提了很多問題,從中選擇適合自己研究的問題,從三個角度考慮:A:問題是否適合作研究課題(a、是否屬於教育科學領域的問題;b、是否具普遍意義;c、有沒有明確的範圍、任務;d、問題能否通過研究得以解決);B、問題是否有價值(需要考慮兩方面:一是問題的需要性:應選在教育實踐中迫切需要解決或在理論上有較大意義的課題;二是問題的新穎性:新的問題或同一問題新的角度,即要有一定的創新性);C、問題是否可行:應考慮完成課題研究的主客觀條件(這些條件主要包括:a、研究能力;b、時間保證;c、資料的收集;d、必要的資金保證;e、領導的高度重視與支持等)。⑵理論假設:課題選定後,研究者要在頭腦中盤算、思考如何解決所要研究的問題。需要在一般科學原理的指引下,根據已收集到的少數資料和事實,根據自己的知識和經驗,運用想像力和創造力,對即將進行的未知事物的變化規律、本質、發展情況等等問題,進行綜合性的思考,然後提出一些初步的、嘗試性的設想和解釋。假設應做到三點:①應以敘述的方式加以說明,不能以提問的方式表述;②假設應該說明兩個以上變數的關係,但在每一個假設中,只陳述兩個變數之間的關係,要說明兩個以上變數之間的關係可以用一組假設;③假設有待檢驗,因此必須用操作性語言表述。(如開放式教學與學習能力是呈正相關的)⑶歸因分析:歸因分析是與假設緊緊連在一起的。教育實驗中有三種變數:自變數(由實驗者主動操縱的,對實驗結果起決定作用的原因變數)、無關變數和因變數(隨自變數的變化而變化的結果變數)。通俗地講,自變數是條件(如措施、方法等),因變數是目的(如教育教學質量、學生素質、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無關變數是除自變數以外的一切可能影響實驗結果的因素(如教師因素、家庭社會環境等)。三者的關係是:自變數的變化引起因變數的變化,同時,無關變數的變化也會干擾因變數的變化。無關變數雖然與研究的條件行為無關,但在研究或實驗中卻影響其研究或實驗的結果,因此,實驗中要儘可能地控制無關變數。⑷建立評價體系:建立發展式的評價體系(雖然評價體系的標準不一,但一定要具有時代意識,先進的理念)。評價要素在前測、後測中應盡量保持一致,以便客觀地反映實驗的效果。⑸查新:即進一步查閱資料,為實驗方案的設計作資源準備。2、課題開題教育科研選題之後,就進入了開題階段。在此階段,研究者主要是完成課題研究方案的設計,撰寫課題立項申請書。而科研管理部門主要是完成課題的組織評審立項工作,並將通過立項的課題納入管理計劃。⑴課題研究方案的設計課題研究方案的設計是研究者為完成研究任務而必須進行的總體謀劃。研究方案既可以保證明確的研究方向,又可以保證研究的有序進行,同時還利於課題的論證、評價和管理。課題研究方案,一般要回答為什麼要研究?怎樣去研究?能研究出什麼等三個問題。方案的文字表述可以不拘一格,但主要內容和一般要求可歸結為課題依據;研究目標;研究內容和範圍;研究策略;研究方法、步驟、進度;預期成果和研究保障等七個方面。⑵課題立項申請書的撰寫課題立項是指科研管理部門及有關專家依據課題規劃或科研發展綱要的目標、課題研究的原則、標準,在對研究者提交的課題立項申請書(或課題論證報告)進行綜合評審的基礎上擇優選擇後,將課題納入規劃項目的一種管理行為。課題申請立項評審書的撰寫,應根據填寫說明逐項完成。其中,以「課題論證」部分的撰寫最為重要。它要求研究者從「本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重點和難點;省內外(國內外)同類課題研究狀況;研究方法;本課題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等方面來闡述。撰寫時,一開始就應開宗明義地、用精練清晰的文字簡明扼要地把整個研究的輪廓勾畫出來,應以「本研究的目的是……」的句式用幾句精鍊的句子來概括研究的重要問題,點出研究的目的;再對研究範圍、對象加以界定。在闡述省內外(國內外)同類課題研究狀況時,已有研究存在的問題、不足可能很多,應重點分析本研究擬進行突破、創新、改進的那些方面。作為科研課題管理部門來說,批准立項課題時都要優選課題,即要在眾多的課題設計中選擇研究價值高、方案設計好、完成的可行性強的課題,列入課題規劃項目。通常都是依據課題設計的科學性、實踐性、先進性進行選擇的。立項一般掌握以下三條原則:(1)研究課題對中小學教育改革和教育發展有重要現實意義和指導作用或有重要的學術價值;(2)課題立論根據充足,研究目標、內容具體,研究方法、步驟切實可行;(3)課題負責人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具備完成該項目的基本條件。3、課題實施課題實施階段是進行具體操作,實現研究計劃的階段,目的是為了取得被研究者的有關事實材料和數據,以便為揭示教育現象的因果聯繫、發現教育的客觀規律提供可靠依據。作為一種具體操作行動,其活動對象涉及研究設計者,研究執行者,研究對象等各方面,因此實施研究可看作是課題研究者(包括研究執行者)與被研究者的一種共同的活動。而要實現這一目的,就必須遵循一定的科學研究方法。因此,實施研究有三個必要的要素:(1)必須有明確的研究對象;(2)必須有縝密的研究計劃;(3)必須有科學的研究方法。下面重點談一談研究方法問題。巴甫洛夫所說:「科學是隨著研究方法所獲得成就而前進的,研究方法每前進一步,我們就更提高一步。因此,我們頭等重要任務乃是制定研究法」在實施課題研究的過程中,實驗法、調查法、觀察法、歷史法、經驗總結法等都是開展教育科研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實施研究的成功與科研方法運用得是否正確關係極大。而現今談的比較多的有行動研究、教育敘事、質的研究等。行動研究: 凱米斯(Kemmis,1998)主要是從教育的角度對行動研究下了一個比較好的定義:「行動研究是由社會情境(包括教育情境)的參與者為提高對所從事的社會的或教育實踐的理性認識,為加深對實踐活動及其依賴的背景的理解所進行的反思研究。」雖然這一定義未必慎密嚴謹,但它起碼給我們揭示了「行動研究」之所以為「行動研究」的一些基本特點:(1)它是以提高行動質量,改進實際工作為「首要目標」的研究方法;(2)它強調研究與行動的結合,即強調研究過程與行動相結合的研究方法;(3)它要求行動者參與研究,研究者參與實踐,關在研究和工作中相互協作的研究方法。教育敘事:教師在日常教學生活中,對自己的工作進行反思、研究、記錄成敘事研究報告,能夠真實、深入地反映研究的全過程和作者的思考,是一種值得提倡的研究方法。教師採用敘事研究必須基於真實的課堂教學實踐,關注教學實踐中的 「教學問題」和「教學衝突」。敘事研究報告不同於「教案設計」和「課堂實錄」,它是有意義的事實的記錄和反思。敘事研究報告撰寫的是具有典型性的研究結果,以「敘述」為主,但是在自己反思的基礎上寫的。例如,以自己的方式取得的成果,或是自己沒有改進所取得的遺憾。要儘可能描述當時的心理狀態。例如,「我想……」,「我事後想……」,並且,應該有一個照亮整個文章的主題。敘事研究報告不排除研究者自身的價值觀,需要通過敘事報告反映出作者自己對研究對象的認識,更重要的是要寫出自己對研究事實的反思。蘇霍姆林斯基說:「我建議每一位教師都來寫教育日記。教育日記並不是什麼對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獻,而是一種個人的隨筆記錄,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記。這些記錄是思考和創造的源泉。那種連續記了10年、20年甚至30年的教師日記,是一筆巨大的財富。每一位勤于思考的教師,都有他自己的體系、自己的教育學修養。」附:教育敘事案例一句話引起的探究湖北省宜昌市九中 張義高[學生來信]冬天從什麼時候開始?尊敬的張老師:非常感謝您對我的關愛。在11月20日我校體育藝術節開幕式上,我的發言引起了您的注意:您指出11月20日這天只能算深秋時節,還不能算初冬時節。我當時沒來得及跟您商榷,回家後我反覆琢磨:冬天從什麼時候開始?我查閱了新華字典和詞典,進一步證實了我的判斷。一年有四個季節,四個季節開始的標誌分別是立春(2月3日——5日)、立夏(5月5日——7日)、立秋(8月7日——9日)、立冬(11月7日——8日)。今年的11月8日為立冬日,也就是說11月8日就立冬了,冬天已經開始了。11月23日為今年的小雪日,因此11月20日已經不是深秋,只能是初冬。四季究竟怎麼劃分書上沒有提,我覺得應該是:2、3、4月為春季,5、6、7與為夏季,8、9、10月為秋季,11、12、1月為冬季。以上為我個人觀點,敬請指正!順祝: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學生:周陵 2003年11月22日[事件原由]今年暑假,我校運動場進行全面整修。11月20日塑膠運動場竣工暨學校體藝節開幕,在開幕式上,校學生會副主席:809班周陵同學上台獻辭:時值初冬時節,我校體藝節隆重開幕了……。開幕式結束後,我在台下找到了周陵同學,告訴她在台上的發言有一句話表述的不太準確,現在不是初冬,而應該是深秋時節。僅過了兩天,這封信就出現在我的辦公桌上了。[來信回復]周陵同學:很高興看到你的來信,由於中考指揮棒的驅使,很多同學可能不都是真喜歡地理,而你卻是那麼的摯著,令我很感動。你在信中提到關於四季的劃分應以「四立」為四季起點的看法應該還是對的,但它是從天文意義上劃分的,這與實際上的四季有很大的差異。因為,天文四季中的2月是春季、實際是我國的冬季。天文四季中的8月是秋季,實際上我國正處在炎熱的夏季。因此,西方是從氣候學上來劃分四季,它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中的二至二分為四季的起點,即春季為3、4、5月,夏季為6、7、8月,秋季為9、10、11月,冬季為12、1、2月,每季約為三個月。它比天文四季均推遲了一個月,這與我國的季節大致相符。因為這種劃分的依據仍是二十四節氣中的二至二分,所以它還是天文劃分法。地球上四季的變化僅僅是指中緯度地區,就全球而言,嚴格的說應該是季節的變化。這些,在湘版教材上確實未講。四季的變化,對於不同緯度的地區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每季三個月。比如宜昌冬夏兩季長,春秋兩季短,於是就出現了嚴格意義上的氣候劃分法,既侯(五天)均溫大於22℃為夏季,小於10℃為冬季,介於兩者之間的為春、秋兩季。如此說來,宜昌的春秋季很短,僅1個半月,而夏季大致從4月下旬一直到10月中旬,長達半年左右,冬季約三個月。今年10月16日,上海電視台報道,由於上海在這之前侯均溫小於22℃,所以上海從10月16日才正式進入秋季,這就是四季的氣候劃分法。按照後兩種劃分方法,現在都應該是深秋季節,而不是初冬。一般說來,冬季從12月才開始。以上回復不知滿意與否,有時間請當面告之。 順祝:好老師: 張義高 2003年11月24日[事後反響]台下一句話,竟引起學生摯著的探究,這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於是,我將這兩封信分別在我任教的6個班讀了一遍,沒想到發生了強烈的反響,一些學生寫信給我,更多的是直接找我談自己的看法。有的說,8年級上冊書中中國人口統計圖與地圖冊互相矛盾,書上說2000年廣東省人口已達8642萬,而地圖冊上20002年廣東才7782萬;有的說7年級上冊書上要我們討論昆明為什麼四季如春,但所給的氣候資料怎麼分析都是熱帶氣候……。我解釋道,不論書本上有多少錯誤,但都是瑕不掩玉。尤其是書本所設計的活動內容,作為一種載體,無疑給我們搭建了一座探究知識的平台。在最近所講「北方地區」一節中,有這樣一道討論題,玲玲說:沒有黃土高原,就沒有黃河和華北平原,這句話是對還是錯。同學們討論的相當激烈,回答也是精彩紛呈,最後爭論的結果,大家傾向於這句話又對,又不對,就看你是站在什麼角度。說它不對是因為:如果沒有黃土高原,由於受中國地勢西高東低的影響,這條河流依然存在,只不過可能沒有這樣多變的流向和獨特的形狀。而它的中下游也一定會形成沖積平原。說它對,是單指黃河的「黃」而言,沒有黃土高原,河流不可能有這麼高的含沙量,河水不可能這麼黃,而華北平原主要靠黃土高原攜帶的泥沙沉積而成。應該說,這股對科學的探究之風的發散思維,得益於課本安排的活動課。他們不迷信書本,敢於說不,實屬難能可貴。[探索與思考]我校是2002年秋季開始執行新課程改革和使用湘版新教材的。新的課程理念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他打破了過去教材的系統性,克服了學科體系注重知識傳承的傾向,從而給了教師以相當大的教學空間,教師不再是教學計劃的忠實執行者。而是課程的開發者,不再是單一的知識傳授者,而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在一年多的課改實驗中,我與學生教學相長,獲益非淺,同時也對一些問題進行了思考。1.由於教材缺乏知識系統性,講課時是否應該拓展和延伸一些相關知識?2.怎樣處理好活動課與知識的傳授之間的關係?3.常規媒體教學與多媒體教學,前者是否未體現新課改的精神?當前所進行的課程改革,較之傳統地理教學是一種全新的嘗試,通過一年多的教學實踐既有喜悅,也有困惑,但不管怎樣,在教苑這塊沃土上,我將繼續勤奮的耕耘質的研究:北京大學陳向明教授所著的《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是我國第一部也是惟一一部系統介紹「質的研究方法」的專著,他認為:質的研究是在自然情境下,研究者與被研究者直接接觸,通過面對面的交往,實地考察被研究者的日常生活狀態和過程,了解被研究者所處的環境以及環境對他們產生的影響,其目的是從被研究者的角度來了解他們的行為及其意義的解釋。「質的研究」要求研究者對自己的「前設」和「偏見」進行反省,並隨著實際情況的變化,不斷調整自己的研究設計。因此,「質的研究」的結果只適用於特定的情境和條件,不能推廣到樣本之外。應該指出的是,研究者必須事先徵求被研究者的同意,對他們所提供的信息嚴格保密,與他們保持良好的關係,併合理回報他們所給予的幫助。簡單說來,「質的研究」就是一種「情境中」的研究。  關於「質的研究」是跟「量的研究」的不同之處,陳教授認為: 「量的研究」是一種對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進行測量和分析,以檢驗研究者自己有關理論假設的研究方法。量的研究有一套完備的操作技術,包括抽樣方法(如隨機抽樣、分層抽樣、系統抽樣、整群抽樣)、資料收集方法(如問卷法、實驗法)、數字統計方法(如描述性統計,推斷性統計)等,正是通過這種測量、計算和分析,以求達到對事物「本質」的把握。而「質的研究」則是通過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間的互動,對事物(研究對象)進行長期深入細緻的體驗,然後對事物的「質」有一個比較整體性的、解釋性的理解。「質的研究」與「量的研究」各有優勢和弱點,兩者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互補的。  關於「質的研究」跟我們通常講的「定性研究」的不同之處,陳教授認為:目前,在我國學術界尚沒有對「定性研究」的明確定義,通常把所有非定量的研究都歸入到「定性研究」的範疇,如哲學思辨、個人見解、政策宣傳和解釋,甚至包括在定量研究中對問題的界定,以及之後對有關數據的理論分析,因此,「定性研究」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定性研究」與「質的研究」有類似之處,例如,都強調對意義的理解和解釋,但又有很大不同。簡單說來,「質的研究」更加強調研究的過程性、情境性和具體性,而「定性研究」比較傾向研究的結論性、抽象性、概括性。  關於「質的研究」與我國教育界目前比較流行的「行動研究」的差別,陳教授認為: 「行動研究」是通過實踐者自身的實踐進行的一種研究方式,20世紀50年代開始用於教育研究,有人把它視為「質的研究」方法之一。我認為,兩者有許多共同之處。兩者在教育研究中都強調「在教育中」、「通過教育」、「為了教育」,強調情境性、具體性。但「行動研究」也採用量的方法,如用問卷方法調查有關問題,以採取措施加以補救,它強調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所以,總的來說,「行動研究」更傾向於求真,而「質的研究」則傾向於求善求美,例如通過師生的平等交往,改善師生關係,關心弱勢群體和個人等。除了科學的研究方法外,實施課題研究過程中的控制工作也十分重要,一要嚴格控制各種無關因子對實驗的影響;二要嚴格控制實驗的程序,循序漸進。作為科研管理部門,在課題進行過程中主要的工作有以下幾項:中期檢查;中期論證;積累檔案材料等,其中中期檢查顯得尤為重要。中期檢查的目的在於:落實教育科研課題的全過程管理,促進科研工作的深入發展。其主要任務是:(1)督促激勵。(2)「接力」協調。課題研究如同接力賽跑,中期檢查既是為接力賽跑鼓勁加油,又為接力起到協調作用,對於一些規模大、涉及面廣的市級重點課題,協調工作必不可少。(3)矯治調節。對於一些課題因設計有欠缺或未按設計進行研究的,中期檢查則要求其進行相應的矯治調節,或是修改原有設計,或是回到原有設計的研究軌道上。中期檢查的作用主要是:(1)全面了解與把握市級重點與一般課題的研究進展情況,為宏觀科研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2)總結課題研究中的先進經驗,推動面上課題研究的深入。(3)探索疑難問題,完善管理機制。通過檢查可以發現研究中存在的問題,並摸索解決的措施。4、成果總結教育科研成果,是針對某種教育現象,某一教育課題或某種教育理論進行調查研究、實驗或論證後所得出的新的教育觀點、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方法或新的教育理論。這些成果的表形式可以是研究論文,學術專著,或是教育領域中各種研究報告(包括調查報告、先進經驗總結等)。在中小學教育科研的成果中,主要有兩類:一類是教育科研報告,另一類是教育論文。為了保證教育科研成果的質量,在撰寫教育科研報告和教育論文時,研究者必須遵循以下基本要求:科學性、創造性、規範性和可讀性。教育科研報告及撰寫教育科研報告主要包括教育調查報告和教育實驗報告,在課題研究的成果總結中,教育實驗報告占絕大多,它是對某種教育現象實驗後,經對整個實驗過程進行全面總結,提出的一個客觀的、概括的、能反映實驗全過程及結果的書面材料。教育實驗報告一般具備以下基本結構:(1)題目(2)單位、作者(3)課題部分。是實驗研究工作的出發點和實驗報告的核心。課題的表述要具體、清楚,明確表示出作者的研究方向、目的,並說明課題來源、背景、針對性及解決該課題的實際意義的價值。(4)實驗方法(5)實驗結果(6)分析與討論。即運用教育教學理論來討論和分析與實驗結果有關的問題。其主要內容有:①由實驗結果來回答篇首提出來的問題;②對實驗結果進行理論上的分析與論證;③把實驗結果與同類研究結果相比較,找出得失優差;④提出可供深入研究的問題及本實驗存在的問題,使以後的研究方向更明確,少走彎路。(7)結論(8)附錄和參考文獻。除了基本結構外,撰寫科研報告還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1)重點應放在介紹研究方法和研究結果方面如何開展研究,在研究中發現了什麼問題,這些問題解決了沒有,是如何解決的,研究結果在現階段達到什麼程度,還有什麼問題需要繼續解決等。(2)理論觀點的闡述要與材料相結合(3)要實事求是教育科研論文及撰寫撰寫教育科研論文一般步驟:(1)明確目標,選擇課題一般說來,應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基礎、寫作能力和積累的資料或實際工作經驗, 選擇有價值而又力所能及的課題。尤其初學寫論文,應當從一些有價值的小課題入手。切不可眼高手低,選擇那些「老、大、難」或不切合自己實際的課題。(2)確定主題,擬好標題論文是否有學術價值和社會價值,很大程度上就取決於文章的立意是否新,是否具有創造性。(3)謀篇構思、編寫提綱謀篇構思時,安排好論文層次的順序是關鍵環節。常用的順序排列有四種: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重要性順序。寫作提綱是謀篇構思的具體化。常用的寫作提綱的方法有三種:第一,句子式提綱。即以句子的形式出現,每句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每句都是文稿里某一個段落的基礎。第二,標題式提綱。第三,段落式提綱。即論文段落的內容提要。(4)撰寫教育論文初稿。論文初稿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突出主題;分清層次;明確要求;注意修辭。(5)修改初稿。對初稿的修改一般分四個方面:全文檢查(主要應檢查題目是否精鍊、簡潔,材料與主題是否統一,各部分的表述是否鮮明有力);部分檢查;用詞檢查;細節檢查。修改教育論文的常用方法有以下四種:第一,增加材料,使論文的內容更加充實。第二,刪去文稿中多餘、重複、冗長的段落、句子和文字,使文稿更加精鍊。第三、以更典型的新材料替換舊材料。第四,調整文稿中的章、節、段落,使文稿的順序安排更符合邏輯。5、成果鑒定科研成果的鑒定,解決被評價對象是否屬於教育科研成果範圍的問題,是進行價值判斷的前提與基礎。一項實驗的結果,至少應具備以下三點,才能稱之謂科研成果:(1)科研成果必須具有一定的創造性和先進性,即包括了發明、發現和技術創新等方面的內容。沒有提高,沒有改進,沒有新內容,沒有新見解,完全重複性的科研活動的西方世界不能算作科研成果。(2)該項成果必須以科研活動(包括研究、設計、實驗、試驗等過程)為基礎,沒有經過科研活動而取得的一般工作結果則不能算作科研成果。(3)科研成果必須具有一定的學術意義和應用價值,並通過鑒定和評價,獲得肯定性結論。教育科研管理部門對教育科研成果鑒定的主要依據成果的創新性和實踐性:(1)創新性是中小學教育科研成果的靈魂①是否發現了教育領域中新的事實、新的規律、新的現象,是否提出了新概念、新思想、新假說、新理論;②是否提供了教育工作中新的方法,或對原有方法有了實質意義上的改進與發展;③是否對原有的教育理論提供了新的例證、補充說明或修政,在一定範圍內對教育理論發展起到推動作用,或對教育實踐有重大的指導意義。(2)實踐性是中小學教育科研成果的立足點①所提供的解決某一基礎教育問題的具體建議、方案、方法等的科學性和可行性的程度。②所提供的研究某一基礎教育問題的專門知識、專門技術等情況。6、成果應用和推廣成果應用是指成果進入使用環節,產生社會經濟效益,推廣是指成果擴大使用面,發揮更大效益。教育科研成果要實施應用和推廣,必須包含這樣幾部分:(1)研究成果的指導思想(即研究思路);(2)具體的教育教學方法;(3)具體的實施原則和相應要求等。教育科研成果應用和推廣必須具備以下兩個特點:學習吸收與發展創新相結合和需要與可能相結合。同時,教育科研成果應用和推廣也必須遵循以下四項原則:科學性原則;迫切性原則;指導性原則;可行性原則。一項教育科研課題,經過課題選擇----課題開題---課題實施----成果總結----成果鑒定---成果應用和推廣等六個階段,可以說比較好地完成了。當然,在教育的發展進程中,即便是同一類的教育現象,因時間、條件、背景的不同,也會產生不同的教育問題。因此,這就需要我們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不斷地去思考、去研究。[寫在題外] 教育科研與教學研究的差異[經常有老師問教育科研與教學研究的差異問題,現簡要分析供探討]教育科研(以下簡稱科研)與教學研究(以下簡稱教研)既有共性,又有個性;既有共同點,又有明顯差異,從差異上講:1、從研究的範圍看,科研側重於中觀與宏觀的研究,強調從廣闊的整體的視角度進行研究探索。從一些帶根本性、實質性、全局性的問題入手開展研究:如「區域性素質教育研究」、「教育為經濟建設服務對策研究」等。而教研則側重於微觀的研究,側重研究的是某單一學科的一些具體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即「教材教法」如「關於數學中一題多解的教法探計」、「×冊×章教材處理的研究」等。2、從研究的認識論看,科研側重於探索事物未知的本質特性,強調命題的前沿性、新穎性和創造性,一般要回答「到底怎麼樣」的問題。如「學校素質教育管理新模式的探索」「主動發展教育的實驗與研究」等。而教研一般側重於對事物的已認識、已知的本質特性的印證研究,強調按已掌握的理論、原則和方法去實踐,一般回答按事物的本質特性應這麼辦的問題。如遵循課程標準,依照考綱,源於教材等提法是教研的一般原則,如「把握教材知識體系,對學生進行知識疏理」、「充分發揮教材作用,提高教學效率」等。3、從研究的過程看,科研側重於事物發展過程的規律性的研究與探索,注意把握事物發展的根本規律,強調探索規律,強調科學性、效率性、可重複性和事物發展過程的最優化。如「學生思想道德形成過程的優化研究」、「中學生學習疲勞的歸因分析」等,而教研則側重於實用研究,注重具體學科的章節及相應教學法的研究,著重初級的效果評價。科研特彆強調過程演繹,結果是相對的,過程是絕對的。4、從研究的思維看,科研在注重探索實踐的同時,側重於理性思考,注重把實踐的經驗上升到理論的高度,進行理論的歸納、演繹、概括與抽象,既強調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又強調把經驗認識經理性思考後,抽象概括為科學理論的描述。如「遵循教育科研規律,發揮教育科研作用的理論與實踐」「創新教育的理性思考」等。而教研不象科研對理性思維的要求高,偏重於感性的樸素的經驗描述。如「充分發揮教研組作用的幾點做法」「關於×單元教學的幾點嘗試」等。可以這樣講,科研所展示的、所要求的、所要探索的是:有形的邊界,無限的認識,有機的整體,無限的結構,有限的開發,無限的感悟,有限的利用,無限的創造。教育科學研究是整個科學研究體系中的一個分支,它以人類社會特有的教育現象為自已的研究對象,探索人類教育活動的客觀規律。教育科研以人們的教育實踐為基礎,並通過它的研究成果為教育實踐服務。課題研究是教育科研的基本形式,科研工作的目標主要是通過課題研究來實現的,一切科研活動都圍繞課題研究而運轉。教育科研課題也稱研究課題,就是教育科學領域中尚未認識和解決的問題。進行教育科研課題研究也有其基本的操作流程。一般而言,教育科研課題研究工作可分為前期準備、過程實施和後期成果總結與推廣三個階段。其基本的操作流程為:課題選擇----課題開題---課題實施----成果總結----成果鑒定---成果應用和推廣等。1、課題選擇課題選擇即選題。選題一般要做好以下五個方面的工作:(1)選題必須用先進的教育觀念和理念審視本地、本校、本學科存在哪些問題(研究從問題開始)並將這些問題排序,由易到難,先易後難。選題一般要經過以下幾步:①確定研究範圍:確定研究什麼?如差生教育、研究性學習。教育評價等確定為自己的研究範圍,不要盲目追求大範圍。範圍一般依自己的興趣確定,但有時也由上至下髮指南,集中力量攻關。②提出問題:確定了研究範圍,只是確定了研究方向,還需要圍繞範圍提出問題。提出問題的前提是要了解研究領域的動態,因此要查文獻以便提出新問題。③選定合適課題:範圍定了,提了很多問題,從中選擇適合自己研究的問題,從三個角度考慮:A:問題是否適合作研究課題(a、是否屬於教育科學領域的問題;b、是否具普遍意義;c、有沒有明確的範圍、任務;d、問題能否通過研究得以解決);B、問題是否有價值(需要考慮兩方面:一是問題的需要性:應選在教育實踐中迫切需要解決或在理論上有較大意義的課題;二是問題的新穎性:新的問題或同一問題新的角度,即要有一定的創新性);C、問題是否可行:應考慮完成課題研究的主客觀條件(這些條件主要包括:a、研究能力;b、時間保證;c、資料的收集;d、必要的資金保證;e、領導的高度重視與支持等)。⑵理論假設:課題選定後,研究者要在頭腦中盤算、思考如何解決所要研究的問題。需要在一般科學原理的指引下,根據已收集到的少數資料和事實,根據自己的知識和經驗,運用想像力和創造力,對即將進行的未知事物的變化規律、本質、發展情況等等問題,進行綜合性的思考,然後提出一些初步的、嘗試性的設想和解釋。假設應做到三點:①應以敘述的方式加以說明,不能以提問的方式表述;②假設應該說明兩個以上變數的關係,但在每一個假設中,只陳述兩個變數之間的關係,要說明兩個以上變數之間的關係可以用一組假設;③假設有待檢驗,因此必須用操作性語言表述。(如開放式教學與學習能力是呈正相關的)⑶歸因分析:歸因分析是與假設緊緊連在一起的。教育實驗中有三種變數:自變數(由實驗者主動操縱的,對實驗結果起決定作用的原因變數)、無關變數和因變數(隨自變數的變化而變化的結果變數)。通俗地講,自變數是條件(如措施、方法等),因變數是目的(如教育教學質量、學生素質、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無關變數是除自變數以外的一切可能影響實驗結果的因素(如教師因素、家庭社會環境等)。三者的關係是:自變數的變化引起因變數的變化,同時,無關變數的變化也會干擾因變數的變化。無關變數雖然與研究的條件行為無關,但在研究或實驗中卻影響其研究或實驗的結果,因此,實驗中要儘可能地控制無關變數。⑷建立評價體系:建立發展式的評價體系(雖然評價體系的標準不一,但一定要具有時代意識,先進的理念)。評價要素在前測、後測中應盡量保持一致,以便客觀地反映實驗的效果。⑸查新:即進一步查閱資料,為實驗方案的設計作資源準備。2、課題開題教育科研選題之後,就進入了開題階段。在此階段,研究者主要是完成課題研究方案的設計,撰寫課題立項申請書。而科研管理部門主要是完成課題的組織評審立項工作,並將通過立項的課題納入管理計劃。⑴課題研究方案的設計課題研究方案的設計是研究者為完成研究任務而必須進行的總體謀劃。研究方案既可以保證明確的研究方向,又可以保證研究的有序進行,同時還利於課題的論證、評價和管理。課題研究方案,一般要回答為什麼要研究?怎樣去研究?能研究出什麼等三個問題。方案的文字表述可以不拘一格,但主要內容和一般要求可歸結為課題依據;研究目標;研究內容和範圍;研究策略;研究方法、步驟、進度;預期成果和研究保障等七個方面。⑵課題立項申請書的撰寫課題立項是指科研管理部門及有關專家依據課題規劃或科研發展綱要的目標、課題研究的原則、標準,在對研究者提交的課題立項申請書(或課題論證報告)進行綜合評審的基礎上擇優選擇後,將課題納入規劃項目的一種管理行為。課題申請立項評審書的撰寫,應根據填寫說明逐項完成。其中,以「課題論證」部分的撰寫最為重要。它要求研究者從「本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重點和難點;省內外(國內外)同類課題研究狀況;研究方法;本課題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等方面來闡述。撰寫時,一開始就應開宗明義地、用精練清晰的文字簡明扼要地把整個研究的輪廓勾畫出來,應以「本研究的目的是……」的句式用幾句精鍊的句子來概括研究的重要問題,點出研究的目的;再對研究範圍、對象加以界定。在闡述省內外(國內外)同類課題研究狀況時,已有研究存在的問題、不足可能很多,應重點分析本研究擬進行突破、創新、改進的那些方面。作為科研課題管理部門來說,批准立項課題時都要優選課題,即要在眾多的課題設計中選擇研究價值高、方案設計好、完成的可行性強的課題,列入課題規劃項目。通常都是依據課題設計的科學性、實踐性、先進性進行選擇的。立項一般掌握以下三條原則:(1)研究課題對中小學教育改革和教育發展有重要現實意義和指導作用或有重要的學術價值;(2)課題立論根據充足,研究目標、內容具體,研究方法、步驟切實可行;(3)課題負責人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具備完成該項目的基本條件。3、課題實施課題實施階段是進行具體操作,實現研究計劃的階段,目的是為了取得被研究者的有關事實材料和數據,以便為揭示教育現象的因果聯繫、發現教育的客觀規律提供可靠依據。作為一種具體操作行動,其活動對象涉及研究設計者,研究執行者,研究對象等各方面,因此實施研究可看作是課題研究者(包括研究執行者)與被研究者的一種共同的活動。而要實現這一目的,就必須遵循一定的科學研究方法。因此,實施研究有三個必要的要素:(1)必須有明確的研究對象;(2)必須有縝密的研究計劃;(3)必須有科學的研究方法。下面重點談一談研究方法問題。巴甫洛夫所說:「科學是隨著研究方法所獲得成就而前進的,研究方法每前進一步,我們就更提高一步。因此,我們頭等重要任務乃是制定研究法」在實施課題研究的過程中,實驗法、調查法、觀察法、歷史法、經驗總結法等都是開展教育科研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實施研究的成功與科研方法運用得是否正確關係極大。而現今談的比較多的有行動研究、教育敘事、質的研究等。行動研究: 凱米斯(Kemmis,1998)主要是從教育的角度對行動研究下了一個比較好的定義:「行動研究是由社會情境(包括教育情境)的參與者為提高對所從事的社會的或教育實踐的理性認識,為加深對實踐活動及其依賴的背景的理解所進行的反思研究。」雖然這一定義未必慎密嚴謹,但它起碼給我們揭示了「行動研究」之所以為「行動研究」的一些基本特點:(1)它是以提高行動質量,改進實際工作為「首要目標」的研究方法;(2)它強調研究與行動的結合,即強調研究過程與行動相結合的研究方法;(3)它要求行動者參與研究,研究者參與實踐,關在研究和工作中相互協作的研究方法。教育敘事:教師在日常教學生活中,對自己的工作進行反思、研究、記錄成敘事研究報告,能夠真實、深入地反映研究的全過程和作者的思考,是一種值得提倡的研究方法。教師採用敘事研究必須基於真實的課堂教學實踐,關注教學實踐中的 「教學問題」和「教學衝突」。敘事研究報告不同於「教案設計」和「課堂實錄」,它是有意義的事實的記錄和反思。敘事研究報告撰寫的是具有典型性的研究結果,以「敘述」為主,但是在自己反思的基礎上寫的。例如,以自己的方式取得的成果,或是自己沒有改進所取得的遺憾。要儘可能描述當時的心理狀態。例如,「我想……」,「我事後想……」,並且,應該有一個照亮整個文章的主題。敘事研究報告不排除研究者自身的價值觀,需要通過敘事報告反映出作者自己對研究對象的認識,更重要的是要寫出自己對研究事實的反思。蘇霍姆林斯基說:「我建議每一位教師都來寫教育日記。教育日記並不是什麼對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獻,而是一種個人的隨筆記錄,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記。這些記錄是思考和創造的源泉。那種連續記了10年、20年甚至30年的教師日記,是一筆巨大的財富。每一位勤于思考的教師,都有他自己的體系、自己的教育學修養。」附:教育敘事案例一句話引起的探究湖北省宜昌市九中 張義高[學生來信]冬天從什麼時候開始?尊敬的張老師:非常感謝您對我的關愛。在11月20日我校體育藝術節開幕式上,我的發言引起了您的注意:您指出11月20日這天只能算深秋時節,還不能算初冬時節。我當時沒來得及跟您商榷,回家後我反覆琢磨:冬天從什麼時候開始?我查閱了新華字典和詞典,進一步證實了我的判斷。一年有四個季節,四個季節開始的標誌分別是立春(2月3日——5日)、立夏(5月5日——7日)、立秋(8月7日——9日)、立冬(11月7日——8日)。今年的11月8日為立冬日,也就是說11月8日就立冬了,冬天已經開始了。11月23日為今年的小雪日,因此11月20日已經不是深秋,只能是初冬。四季究竟怎麼劃分書上沒有提,我覺得應該是:2、3、4月為春季,5、6、7與為夏季,8、9、10月為秋季,11、12、1月為冬季。以上為我個人觀點,敬請指正!順祝: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學生:周陵 2003年11月22日[事件原由]今年暑假,我校運動場進行全面整修。11月20日塑膠運動場竣工暨學校體藝節開幕,在開幕式上,校學生會副主席:809班周陵同學上台獻辭:時值初冬時節,我校體藝節隆重開幕了……。開幕式結束後,我在台下找到了周陵同學,告訴她在台上的發言有一句話表述的不太準確,現在不是初冬,而應該是深秋時節。僅過了兩天,這封信就出現在我的辦公桌上了。[來信回復]周陵同學:很高興看到你的來信,由於中考指揮棒的驅使,很多同學可能不都是真喜歡地理,而你卻是那麼的摯著,令我很感動。你在信中提到關於四季的劃分應以「四立」為四季起點的看法應該還是對的,但它是從天文意義上劃分的,這與實際上的四季有很大的差異。因為,天文四季中的2月是春季、實際是我國的冬季。天文四季中的8月是秋季,實際上我國正處在炎熱的夏季。因此,西方是從氣候學上來劃分四季,它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中的二至二分為四季的起點,即春季為3、4、5月,夏季為6、7、8月,秋季為9、10、11月,冬季為12、1、2月,每季約為三個月。它比天文四季均推遲了一個月,這與我國的季節大致相符。因為這種劃分的依據仍是二十四節氣中的二至二分,所以它還是天文劃分法。地球上四季的變化僅僅是指中緯度地區,就全球而言,嚴格的說應該是季節的變化。這些,在湘版教材上確實未講。四季的變化,對於不同緯度的地區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每季三個月。比如宜昌冬夏兩季長,春秋兩季短,於是就出現了嚴格意義上的氣候劃分法,既侯(五天)均溫大於22℃為夏季,小於10℃為冬季,介於兩者之間的為春、秋兩季。如此說來,宜昌的春秋季很短,僅1個半月,而夏季大致從4月下旬一直到10月中旬,長達半年左右,冬季約三個月。今年10月16日,上海電視台報道,由於上海在這之前侯均溫小於22℃,所以上海從10月16日才正式進入秋季,這就是四季的氣候劃分法。按照後兩種劃分方法,現在都應該是深秋季節,而不是初冬。一般說來,冬季從12月才開始。以上回復不知滿意與否,有時間請當面告之。 順祝:好老師: 張義高 2003年11月24日[事後反響]台下一句話,竟引起學生摯著的探究,這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於是,我將這兩封信分別在我任教的6個班讀了一遍,沒想到發生了強烈的反響,一些學生寫信給我,更多的是直接找我談自己的看法。有的說,8年級上冊書中中國人口統計圖與地圖冊互相矛盾,書上說2000年廣東省人口已達8642萬,而地圖冊上20002年廣東才7782萬;有的說7年級上冊書上要我們討論昆明為什麼四季如春,但所給的氣候資料怎麼分析都是熱帶氣候……。我解釋道,不論書本上有多少錯誤,但都是瑕不掩玉。尤其是書本所設計的活動內容,作為一種載體,無疑給我們搭建了一座探究知識的平台。在最近所講「北方地區」一節中,有這樣一道討論題,玲玲說:沒有黃土高原,就沒有黃河和華北平原,這句話是對還是錯。同學們討論的相當激烈,回答也是精彩紛呈,最後爭論的結果,大家傾向於這句話又對,又不對,就看你是站在什麼角度。說它不對是因為:如果沒有黃土高原,由於受中國地勢西高東低的影響,這條河流依然存在,只不過可能沒有這樣多變的流向和獨特的形狀。而它的中下游也一定會形成沖積平原。說它對,是單指黃河的「黃」而言,沒有黃土高原,河流不可能有這麼高的含沙量,河水不可能這麼黃,而華北平原主要靠黃土高原攜帶的泥沙沉積而成。應該說,這股對科學的探究之風的發散思維,得益於課本安排的活動課。他們不迷信書本,敢於說不,實屬難能可貴。[探索與思考]我校是2002年秋季開始執行新課程改革和使用湘版新教材的。新的課程理念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他打破了過去教材的系統性,克服了學科體系注重知識傳承的傾向,從而給了教師以相當大的教學空間,教師不再是教學計劃的忠實執行者。而是課程的開發者,不再是單一的知識傳授者,而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在一年多的課改實驗中,我與學生教學相長,獲益非淺,同時也對一些問題進行了思考。1.由於教材缺乏知識系統性,講課時是否應該拓展和延伸一些相關知識?2.怎樣處理好活動課與知識的傳授之間的關係?3.常規媒體教學與多媒體教學,前者是否未體現新課改的精神?當前所進行的課程改革,較之傳統地理教學是一種全新的嘗試,通過一年多的教學實踐既有喜悅,也有困惑,但不管怎樣,在教苑這塊沃土上,我將繼續勤奮的耕耘質的研究:北京大學陳向明教授所著的《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是我國第一部也是惟一一部系統介紹「質的研究方法」的專著,他認為:質的研究是在自然情境下,研究者與被研究者直接接觸,通過面對面的交往,實地考察被研究者的日常生活狀態和過程,了解被研究者所處的環境以及環境對他們產生的影響,其目的是從被研究者的角度來了解他們的行為及其意義的解釋。「質的研究」要求研究者對自己的「前設」和「偏見」進行反省,並隨著實際情況的變化,不斷調整自己的研究設計。因此,「質的研究」的結果只適用於特定的情境和條件,不能推廣到樣本之外。應該指出的是,研究者必須事先徵求被研究者的同意,對他們所提供的信息嚴格保密,與他們保持良好的關係,併合理回報他們所給予的幫助。簡單說來,「質的研究」就是一種「情境中」的研究。  關於「質的研究」是跟「量的研究」的不同之處,陳教授認為: 「量的研究」是一種對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進行測量和分析,以檢驗研究者自己有關理論假設的研究方法。量的研究有一套完備的操作技術,包括抽樣方法(如隨機抽樣、分層抽樣、系統抽樣、整群抽樣)、資料收集方法(如問卷法、實驗法)、數字統計方法(如描述性統計,推斷性統計)等,正是通過這種測量、計算和分析,以求達到對事物「本質」的把握。而「質的研究」則是通過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間的互動,對事物(研究對象)進行長期深入細緻的體驗,然後對事物的「質」有一個比較整體性的、解釋性的理解。「質的研究」與「量的研究」各有優勢和弱點,兩者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互補的。  關於「質的研究」跟我們通常講的「定性研究」的不同之處,陳教授認為:目前,在我國學術界尚沒有對「定性研究」的明確定義,通常把所有非定量的研究都歸入到「定性研究」的範疇,如哲學思辨、個人見解、政策宣傳和解釋,甚至包括在定量研究中對問題的界定,以及之後對有關數據的理論分析,因此,「定性研究」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定性研究」與「質的研究」有類似之處,例如,都強調對意義的理解和解釋,但又有很大不同。簡單說來,「質的研究」更加強調研究的過程性、情境性和具體性,而「定性研究」比較傾向研究的結論性、抽象性、概括性。  關於「質的研究」與我國教育界目前比較流行的「行動研究」的差別,陳教授認為: 「行動研究」是通過實踐者自身的實踐進行的一種研究方式,20世紀50年代開始用於教育研究,有人把它視為「質的研究」方法之一。我認為,兩者有許多共同之處。兩者在教育研究中都強調「在教育中」、「通過教育」、「為了教育」,強調情境性、具體性。但「行動研究」也採用量的方法,如用問卷方法調查有關問題,以採取措施加以補救,它強調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所以,總的來說,「行動研究」更傾向於求真,而「質的研究」則傾向於求善求美,例如通過師生的平等交往,改善師生關係,關心弱勢群體和個人等。除了科學的研究方法外,實施課題研究過程中的控制工作也十分重要,一要嚴格控制各種無關因子對實驗的影響;二要嚴格控制實驗的程序,循序漸進。作為科研管理部門,在課題進行過程中主要的工作有以下幾項:中期檢查;中期論證;積累檔案材料等,其中中期檢查顯得尤為重要。中期檢查的目的在於:落實教育科研課題的全過程管理,促進科研工作的深入發展。其主要任務是:(1)督促激勵。(2)「接力」協調。課題研究如同接力賽跑,中期檢查既是為接力賽跑鼓勁加油,又為接力起到協調作用,對於一些規模大、涉及面廣的市級重點課題,協調工作必不可少。(3)矯治調節。對於一些課題因設計有欠缺或未按設計進行研究的,中期檢查則要求其進行相應的矯治調節,或是修改原有設計,或是回到原有設計的研究軌道上。中期檢查的作用主要是:(1)全面了解與把握市級重點與一般課題的研究進展情況,為宏觀科研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2)總結課題研究中的先進經驗,推動面上課題研究的深入。(3)探索疑難問題,完善管理機制。通過檢查可以發現研究中存在的問題,並摸索解決的措施。4、成果總結教育科研成果,是針對某種教育現象,某一教育課題或某種教育理論進行調查研究、實驗或論證後所得出的新的教育觀點、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方法或新的教育理論。這些成果的表形式可以是研究論文,學術專著,或是教育領域中各種研究報告(包括調查報告、先進經驗總結等)。在中小學教育科研的成果中,主要有兩類:一類是教育科研報告,另一類是教育論文。為了保證教育科研成果的質量,在撰寫教育科研報告和教育論文時,研究者必須遵循以下基本要求:科學性、創造性、規範性和可讀性。教育科研報告及撰寫教育科研報告主要包括教育調查報告和教育實驗報告,在課題研究的成果總結中,教育實驗報告占絕大多,它是對某種教育現象實驗後,經對整個實驗過程進行全面總結,提出的一個客觀的、概括的、能反映實驗全過程及結果的書面材料。教育實驗報告一般具備以下基本結構:(1)題目(2)單位、作者(3)課題部分。是實驗研究工作的出發點和實驗報告的核心。課題的表述要具體、清楚,明確表示出作者的研究方向、目的,並說明課題來源、背景、針對性及解決該課題的實際意義的價值。(4)實驗方法(5)實驗結果(6)分析與討論。即運用教育教學理論來討論和分析與實驗結果有關的問題。其主要內容有:①由實驗結果來回答篇首提出來的問題;②對實驗結果進行理論上的分析與論證;③把實驗結果與同類研究結果相比較,找出得失優差;④提出可供深入研究的問題及本實驗存在的問題,使以後的研究方向更明確,少走彎路。(7)結論(8)附錄和參考文獻。除了基本結構外,撰寫科研報告還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1)重點應放在介紹研究方法和研究結果方面如何開展研究,在研究中發現了什麼問題,這些問題解決了沒有,是如何解決的,研究結果在現階段達到什麼程度,還有什麼問題需要繼續解決等。(2)理論觀點的闡述要與材料相結合(3)要實事求是教育科研論文及撰寫撰寫教育科研論文一般步驟:(1)明確目標,選擇課題一般說來,應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基礎、寫作能力和積累的資料或實際工作經驗, 選擇有價值而又力所能及的課題。尤其初學寫論文,應當從一些有價值的小課題入手。切不可眼高手低,選擇那些「老、大、難」或不切合自己實際的課題。(2)確定主題,擬好標題論文是否有學術價值和社會價值,很大程度上就取決於文章的立意是否新,是否具有創造性。(3)謀篇構思、編寫提綱謀篇構思時,安排好論文層次的順序是關鍵環節。常用的順序排列有四種: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重要性順序。寫作提綱是謀篇構思的具體化。常用的寫作提綱的方法有三種:第一,句子式提綱。即以句子的形式出現,每句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每句都是文稿里某一個段落的基礎。第二,標題式提綱。第三,段落式提綱。即論文段落的內容提要。(4)撰寫教育論文初稿。論文初稿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突出主題;分清層次;明確要求;注意修辭。(5)修改初稿。對初稿的修改一般分四個方面:全文檢查(主要應檢查題目是否精鍊、簡潔,材料與主題是否統一,各部分的表述是否鮮明有力);部分檢查;用詞檢查;細節檢查。修改教育論文的常用方法有以下四種:第一,增加材料,使論文的內容更加充實。第二,刪去文稿中多餘、重複、冗長的段落、句子和文字,使文稿更加精鍊。第三、以更典型的新材料替換舊材料。第四,調整文稿中的章、節、段落,使文稿的順序安排更符合邏輯。5、成果鑒定科研成果的鑒定,解決被評價對象是否屬於教育科研成果範圍的問題,是進行價值判斷的前提與基礎。一項實驗的結果,至少應具備以下三點,才能稱之謂科研成果:(1)科研成果必須具有一定的創造性和先進性,即包括了發明、發現和技術創新等方面的內容。沒有提高,沒有改進,沒有新內容,沒有新見解,完全重複性的科研活動的西方世界不能算作科研成果。(2)該項成果必須以科研活動(包括研究、設計、實驗、試驗等過程)為基礎,沒有經過科研活動而取得的一般工作結果則不能算作科研成果。(3)科研成果必須具有一定的學術意義和應用價值,並通過鑒定和評價,獲得肯定性結論。教育科研管理部門對教育科研成果鑒定的主要依據成果的創新性和實踐性:(1)創新性是中小學教育科研成果的靈魂①是否發現了教育領域中新的事實、新的規律、新的現象,是否提出了新概念、新思想、新假說、新理論;②是否提供了教育工作中新的方法,或對原有方法有了實質意義上的改進與發展;③是否對原有的教育理論提供了新的例證、補充說明或修政,在一定範圍內對教育理論發展起到推動作用,或對教育實踐有重大的指導意義。(2)實踐性是中小學教育科研成果的立足點①所提供的解決某一基礎教育問題的具體建議、方案、方法等的科學性和可行性的程度。②所提供的研究某一基礎教育問題的專門知識、專門技術等情況。6、成果應用和推廣成果應用是指成果進入使用環節,產生社會經濟效益,推廣是指成果擴大使用面,發揮更大效益。教育科研成果要實施應用和推廣,必須包含這樣幾部分:(1)研究成果的指導思想(即研究思路);(2)具體的教育教學方法;(3)具體的實施原則和相應要求等。教育科研成果應用和推廣必須具備以下兩個特點:學習吸收與發展創新相結合和需要與可能相結合。同時,教育科研成果應用和推廣也必須遵循以下四項原則:科學性原則;迫切性原則;指導性原則;可行性原則。一項教育科研課題,經過課題選擇----課題開題---課題實施----成果總結----成果鑒定---成果應用和推廣等六個階段,可以說比較好地完成了。當然,在教育的發展進程中,即便是同一類的教育現象,因時間、條件、背景的不同,也會產生不同的教育問題。因此,這就需要我們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不斷地去思考、去研究。[寫在題外] 教育科研與教學研究的差異[經常有老師問教育科研與教學研究的差異問題,現簡要分析供探討]教育科研(以下簡稱科研)與教學研究(以下簡稱教研)既有共性,又有個性;既有共同點,又有明顯差異,從差異上講:1、從研究的範圍看,科研側重於中觀與宏觀的研究,強調從廣闊的整體的視角度進行研究探索。從一些帶根本性、實質性、全局性的問題入手開展研究:如「區域性素質教育研究」、「教育為經濟建設服務對策研究」等。而教研則側重於微觀的研究,側重研究的是某單一學科的一些具體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即「教材教法」如「關於數學中一題多解的教法探計」、「×冊×章教材處理的研究」等。2、從研究的認識論看,科研側重於探索事物未知的本質特性,強調命題的前沿性、新穎性和創造性,一般要回答「到底怎麼樣」的問題。如「學校素質教育管理新模式的探索」「主動發展教育的實驗與研究」等。而教研一般側重於對事物的已認識、已知的本質特性的印證研究,強調按已掌握的理論、原則和方法去實踐,一般回答按事物的本質特性應這麼辦的問題。如遵循課程標準,依照考綱,源於教材等提法是教研的一般原則,如「把握教材知識體系,對學生進行知識疏理」、「充分發揮教材作用,提高教學效率」等。3、從研究的過程看,科研側重於事物發展過程的規律性的研究與探索,注意把握事物發展的根本規律,強調探索規律,強調科學性、效率性、可重複性和事物發展過程的最優化。如「學生思想道德形成過程的優化研究」、「中學生學習疲勞的歸因分析」等,而教研則側重於實用研究,注重具體學科的章節及相應教學法的研究,著重初級的效果評價。科研特彆強調過程演繹,結果是相對的,過程是絕對的。4、從研究的思維看,科研在注重探索實踐的同時,側重於理性思考,注重把實踐的經驗上升到理論的高度,進行理論的歸納、演繹、概括與抽象,既強調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又強調把經驗認識經理性思考後,抽象概括為科學理論的描述。如「遵循教育科研規律,發揮教育科研作用的理論與實踐」「創新教育的理性思考」等。而教研不象科研對理性思維的要求高,偏重於感性的樸素的經驗描述。如「充分發揮教研組作用的幾點做法」「關於×單元教學的幾點嘗試」等。可以這樣講,科研所展示的、所要求的、所要探索的是:有形的邊界,無限的認識,有機的整體,無限的結構,有限的開發,無限的感悟,有限的利用,無限的創造。教育科學研究是整個科學研究體系中的一個分支,它以人類社會特有的教育現象為自已的研究對象,探索人類教育活動的客觀規律。教育科研以人們的教育實踐為基礎,並通過它的研究成果為教育實踐服務。課題研究是教育科研的基本形式,科研工作的目標主要是通過課題研究來實現的,一切科研活動都圍繞課題研究而運轉。教育科研課題也稱研究課題,就是教育科學領域中尚未認識和解決的問題。進行教育科研課題研究也有其基本的操作流程。一般而言,教育科研課題研究工作可分為前期準備、過程實施和後期成果總結與推廣三個階段。其基本的操作流程為:課題選擇----課題開題---課題實施----成果總結----成果鑒定---成果應用和推廣等。1、課題選擇課題選擇即選題。選題一般要做好以下五個方面的工作:(1)選題必須用先進的教育觀念和理念審視本地、本校、本學科存在哪些問題(研究從問題開始)並將這些問題排序,由易到難,先易後難。選題一般要經過以下幾步:①確定研究範圍:確定研究什麼?如差生教育、研究性學習。教育評價等確定為自己的研究範圍,不要盲目追求大範圍。範圍一般依自己的興趣確定,但有時也由上至下髮指南,集中力量攻關。②提出問題:確定了研究範圍,只是確定了研究方向,還需要圍繞範圍提出問題。提出問題的前提是要了解研究領域的動態,因此要查文獻以便提出新問題。③選定合適課題:範圍定了,提了很多問題,從中選擇適合自己研究的問題,從三個角度考慮:A:問題是否適合作研究課題(a、是否屬於教育科學領域的問題;b、是否具普遍意義;c、有沒有明確的範圍、任務;d、問題能否通過研究得以解決);B、問題是否有價值(需要考慮兩方面:一是問題的需要性:應選在教育實踐中迫切需要解決或在理論上有較大意義的課題;二是問題的新穎性:新的問題或同一問題新的角度,即要有一定的創新性);C、問題是否可行:應考慮完成課題研究的主客觀條件(這些條件主要包括:a、研究能力;b、時間保證;c、資料的收集;d、必要的資金保證;e、領導的高度重視與支持等)。⑵理論假設:課題選定後,研究者要在頭腦中盤算、思考如何解決所要研究的問題。需要在一般科學原理的指引下,根據已收集到的少數資料和事實,根據自己的知識和經驗,運用想像力和創造力,對即將進行的未知事物的變化規律、本質、發展情況等等問題,進行綜合性的思考,然後提出一些初步的、嘗試性的設想和解釋。假設應做到三點:①應以敘述的方式加以說明,不能以提問的方式表述;②假設應該說明兩個以上變數的關係,但在每一個假設中,只陳述兩個變數之間的關係,要說明兩個以上變數之間的關係可以用一組假設;③假設有待檢驗,因此必須用操作性語言表述。(如開放式教學與學習能力是呈正相關的)⑶歸因分析:歸因分析是與假設緊緊連在一起的。教育實驗中有三種變數:自變數(由實驗者主動操縱的,對實驗結果起決定作用的原因變數)、無關變數和因變數(隨自變數的變化而變化的結果變數)。通俗地講,自變數是條件(如措施、方法等),因變數是目的(如教育教學質量、學生素質、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無關變數是除自變數以外的一切可能影響實驗結果的因素(如教師因素、家庭社會環境等)。三者的關係是:自變數的變化引起因變數的變化,同時,無關變數的變化也會干擾因變數的變化。無關變數雖然與研究的條件行為無關,但在研究或實驗中卻影響其研究或實驗的結果,因此,實驗中要儘可能地控制無關變數。⑷建立評價體系:建立發展式的評價體系(雖然評價體系的標準不一,但一定要具有時代意識,先進的理念)。評價要素在前測、後測中應盡量保持一致,以便客觀地反映實驗的效果。⑸查新:即進一步查閱資料,為實驗方案的設計作資源準備。2、課題開題教育科研選題之後,就進入了開題階段。在此階段,研究者主要是完成課題研究方案的設計,撰寫課題立項申請書。而科研管理部門主要是完成課題的組織評審立項工作,並將通過立項的課題納入管理計劃。⑴課題研究方案的設計課題研究方案的設計是研究者為完成研究任務而必須進行的總體謀劃。研究方案既可以保證明確的研究方向,又可以保證研究的有序進行,同時還利於課題的論證、評價和管理。課題研究方案,一般要回答為什麼要研究?怎樣去研究?能研究出什麼等三個問題。方案的文字表述可以不拘一格,但主要內容和一般要求可歸結為課題依據;研究目標;研究內容和範圍;研究策略;研究方法、步驟、進度;預期成果和研究保障等七個方面。⑵課題立項申請書的撰寫課題立項是指科研管理部門及有關專家依據課題規劃或科研發展綱要的目標、課題研究的原則、標準,在對研究者提交的課題立項申請書(或課題論證報告)進行綜合評審的基礎上擇優選擇後,將課題納入規劃項目的一種管理行為。課題申請立項評審書的撰寫,應根據填寫說明逐項完成。其中,以「課題論證」部分的撰寫最為重要。它要求研究者從「本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重點和難點;省內外(國內外)同類課題研究狀況;研究方法;本課題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等方面來闡述。撰寫時,一開始就應開宗明義地、用精練清晰的文字簡明扼要地把整個研究的輪廓勾畫出來,應以「本研究的目的是……」的句式用幾句精鍊的句子來概括研究的重要問題,點出研究的目的;再對研究範圍、對象加以界定。在闡述省內外(國內外)同類課題研究狀況時,已有研究存在的問題、不足可能很多,應重點分析本研究擬進行突破、創新、改進的那些方面。作為科研課題管理部門來說,批准立項課題時都要優選課題,即要在眾多的課題設計中選擇研究價值高、方案設計好、完成的可行性強的課題,列入課題規劃項目。通常都是依據課題設計的科學性、實踐性、先進性進行選擇的。立項一般掌握以下三條原則:(1)研究課題對中小學教育改革和教育發展有重要現實意義和指導作用或有重要的學術價值;(2)課題立論根據充足,研究目標、內容具體,研究方法、步驟切實可行;(3)課題負責人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具備完成該項目的基本條件。3、課題實施課題實施階段是進行具體操作,實現研究計劃的階段,目的是為了取得被研究者的有關事實材料和數據,以便為揭示教育現象的因果聯繫、發現教育的客觀規律提供可靠依據。作為一種具體操作行動,其活動對象涉及研究設計者,研究執行者,研究對象等各方面,因此實施研究可看作是課題研究者(包括研究執行者)與被研究者的一種共同的活動。而要實現這一目的,就必須遵循一定的科學研究方法。因此,實施研究有三個必要的要素:(1)必須有明確的研究對象;(2)必須有縝密的研究計劃;(3)必須有科學的研究方法。下面重點談一談研究方法問題。巴甫洛夫所說:「科學是隨著研究方法所獲得成就而前進的,研究方法每前進一步,我們就更提高一步。因此,我們頭等重要任務乃是制定研究法」在實施課題研究的過程中,實驗法、調查法、觀察法、歷史法、經驗總結法等都是開展教育科研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實施研究的成功與科研方法運用得是否正確關係極大。而現今談的比較多的有行動研究、教育敘事、質的研究等。行動研究: 凱米斯(Kemmis,1998)主要是從教育的角度對行動研究下了一個比較好的定義:「行動研究是由社會情境(包括教育情境)的參與者為提高對所從事的社會的或教育實踐的理性認識,為加深對實踐活動及其依賴的背景的理解所進行的反思研究。」雖然這一定義未必慎密嚴謹,但它起碼給我們揭示了「行動研究」之所以為「行動研究」的一些基本特點:(1)它是以提高行動質量,改進實際工作為「首要目標」的研究方法;(2)它強調研究與行動的結合,即強調研究過程與行動相結合的研究方法;(3)它要求行動者參與研究,研究者參與實踐,關在研究和工作中相互協作的研究方法。教育敘事:教師在日常教學生活中,對自己的工作進行反思、研究、記錄成敘事研究報告,能夠真實、深入地反映研究的全過程和作者的思考,是一種值得提倡的研究方法。教師採用敘事研究必須基於真實的課堂教學實踐,關注教學實踐中的 「教學問題」和「教學衝突」。敘事研究報告不同於「教案設計」和「課堂實錄」,它是有意義的事實的記錄和反思。敘事研究報告撰寫的是具有典型性的研究結果,以「敘述」為主,但是在自己反思的基礎上寫的。例如,以自己的方式取得的成果,或是自己沒有改進所取得的遺憾。要儘可能描述當時的心理狀態。例如,「我想……」,「我事後想……」,並且,應該有一個照亮整個文章的主題。敘事研究報告不排除研究者自身的價值觀,需要通過敘事報告反映出作者自己對研究對象的認識,更重要的是要寫出自己對研究事實的反思。蘇霍姆林斯基說:「我建議每一位教師都來寫教育日記。教育日記並不是什麼對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獻,而是一種個人的隨筆記錄,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記。這些記錄是思考和創造的源泉。那種連續記了10年、20年甚至30年的教師日記,是一筆巨大的財富。每一位勤于思考的教師,都有他自己的體系、自己的教育學修養。」附:教育敘事案例一句話引起的探究湖北省宜昌市九中 張義高[學生來信]冬天從什麼時候開始?尊敬的張老師:非常感謝您對我的關愛。在11月20日我校體育藝術節開幕式上,我的發言引起了您的注意:您指出11月20日這天只能算深秋時節,還不能算初冬時節。我當時沒來得及跟您商榷,回家後我反覆琢磨:冬天從什麼時候開始?我查閱了新華字典和詞典,進一步證實了我的判斷。一年有四個季節,四個季節開始的標誌分別是立春(2月3日——5日)、立夏(5月5日——7日)、立秋(8月7日——9日)、立冬(11月7日——8日)。今年的11月8日為立冬日,也就是說11月8日就立冬了,冬天已經開始了。11月23日為今年的小雪日,因此11月20日已經不是深秋,只能是初冬。四季究竟怎麼劃分書上沒有提,我覺得應該是:2、3、4月為春季,5、6、7與為夏季,8、9、10月為秋季,11、12、1月為冬季。以上為我個人觀點,敬請指正!順祝: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學生:周陵 2003年11月22日[事件原由]今年暑假,我校運動場進行全面整修。11月20日塑膠運動場竣工暨學校體藝節開幕,在開幕式上,校學生會副主席:809班周陵同學上台獻辭:時值初冬時節,我校體藝節隆重開幕了……。開幕式結束後,我在台下找到了周陵同學,告訴她在台上的發言有一句話表述的不太準確,現在不是初冬,而應該是深秋時節。僅過了兩天,這封信就出現在我的辦公桌上了。[來信回復]周陵同學:很高興看到你的來信,由於中考指揮棒的驅使,很多同學可能不都是真喜歡地理,而你卻是那麼的摯著,令我很感動。你在信中提到關於四季的劃分應以「四立」為四季起點的看法應該還是對的,但它是從天文意義上劃分的,這與實際上的四季有很大的差異。因為,天文四季中的2月是春季、實際是我國的冬季。天文四季中的8月是秋季,實際上我國正處在炎熱的夏季。因此,西方是從氣候學上來劃分四季,它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中的二至二分為四季的起點,即春季為3、4、5月,夏季為6、7、8月,秋季為9、10、11月,冬季為12、1、2月,每季約為三個月。它比天文四季均推遲了一個月,這與我國的季節大致相符。因為這種劃分的依據仍是二十四節氣中的二至二分,所以它還是天文劃分法。地球上四季的變化僅僅是指中緯度地區,就全球而言,嚴格的說應該是季節的變化。這些,在湘版教材上確實未講。四季的變化,對於不同緯度的地區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每季三個月。比如宜昌冬夏兩季長,春秋兩季短,於是就出現了嚴格意義上的氣候劃分法,既侯(五天)均溫大於22℃為夏季,小於10℃為冬季,介於兩者之間的為春、秋兩季。如此說來,宜昌的春秋季很短,僅1個半月,而夏季大致從4月下旬一直到10月中旬,長達半年左右,冬季約三個月。今年10月16日,上海電視台報道,由於上海在這之前侯均溫小於22℃,所以上海從10月16日才正式進入秋季,這就是四季的氣候劃分法。按照後兩種劃分方法,現在都應該是深秋季節,而不是初冬。一般說來,冬季從12月才開始。以上回復不知滿意與否,有時間請當面告之。 順祝:好老師: 張義高 2003年11月24日[事後反響]台下一句話,竟引起學生摯著的探究,這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於是,我將這兩封信分別在我任教的6個班讀了一遍,沒想到發生了強烈的反響,一些學生寫信給我,更多的是直接找我談自己的看法。有的說,8年級上冊書中中國人口統計圖與地圖冊互相矛盾,書上說2000年廣東省人口已達8642萬,而地圖冊上20002年廣東才7782萬;有的說7年級上冊書上要我們討論昆明為什麼四季如春,但所給的氣候資料怎麼分析都是熱帶氣候……。我解釋道,不論書本上有多少錯誤,但都是瑕不掩玉。尤其是書本所設計的活動內容,作為一種載體,無疑給我們搭建了一座探究知識的平台。在最近所講「北方地區」一節中,有這樣一道討論題,玲玲說:沒有黃土高原,就沒有黃河和華北平原,這句話是對還是錯。同學們討論的相當激烈,回答也是精彩紛呈,最後爭論的結果,大家傾向於這句話又對,又不對,就看你是站在什麼角度。說它不對是因為:如果沒有黃土高原,由於受中國地勢西高東低的影響,這條河流依然存在,只不過可能沒有這樣多變的流向和獨特的形狀。而它的中下游也一定會形成沖積平原。說它對,是單指黃河的「黃」而言,沒有黃土高原,河流不可能有這麼高的含沙量,河水不可能這麼黃,而華北平原主要靠黃土高原攜帶的泥沙沉積而成。應該說,這股對科學的探究之風的發散思維,得益於課本安排的活動課。他們不迷信書本,敢於說不,實屬難能可貴。[探索與思考]我校是2002年秋季開始執行新課程改革和使用湘版新教材的。新的課程理念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他打破了過去教材的系統性,克服了學科體系注重知識傳承的傾向,從而給了教師以相當大的教學空間,教師不再是教學計劃的忠實執行者。而是課程的開發者,不再是單一的知識傳授者,而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在一年多的課改實驗中,我與學生教學相長,獲益非淺,同時也對一些問題進行了思考。1.由於教材缺乏知識系統性,講課時是否應該拓展和延伸一些相關知識?2.怎樣處理好活動課與知識的傳授之間的關係?3.常規媒體教學與多媒體教學,前者是否未體現新課改的精神?當前所進行的課程改革,較之傳統地理教學是一種全新的嘗試,通過一年多的教學實踐既有喜悅,也有困惑,但不管怎樣,在教苑這塊沃土上,我將繼續勤奮的耕耘質的研究:北京大學陳向明教授所著的《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是我國第一部也是惟一一部系統介紹「質的研究方法」的專著,他認為:質的研究是在自然情境下,研究者與被研究者直接接觸,通過面對面的交往,實地考察被研究者的日常生活狀態和過程,了解被研究者所處的環境以及環境對他們產生的影響,其目的是從被研究者的角度來了解他們的行為及其意義的解釋。「質的研究」要求研究者對自己的「前設」和「偏見」進行反省,並隨著實際情況的變化,不斷調整自己的研究設計。因此,「質的研究」的結果只適用於特定的情境和條件,不能推廣到樣本之外。應該指出的是,研究者必須事先徵求被研究者的同意,對他們所提供的信息嚴格保密,與他們保持良好的關係,併合理回報他們所給予的幫助。簡單說來,「質的研究」就是一種「情境中」的研究。  關於「質的研究」是跟「量的研究」的不同之處,陳教授認為: 「量的研究」是一種對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進行測量和分析,以檢驗研究者自己有關理論假設的研究方法。量的研究有一套完備的操作技術,包括抽樣方法(如隨機抽樣、分層抽樣、系統抽樣、整群抽樣)、資料收集方法(如問卷法、實驗法)、數字統計方法(如描述性統計,推斷性統計)等,正是通過這種測量、計算和分析,以求達到對事物「本質」的把握。而「質的研究」則是通過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間的互動,對事物(研究對象)進行長期深入細緻的體驗,然後對事物的「質」有一個比較整體性的、解釋性的理解。「質的研究」與「量的研究」各有優勢和弱點,兩者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互補的。  關於「質的研究」跟我們通常講的「定性研究」的不同之處,陳教授認為:目前,在我國學術界尚沒有對「定性研究」的明確定義,通常把所有非定量的研究都歸入到「定性研究」的範疇,如哲學思辨、個人見解、政策宣傳和解釋,甚至包括在定量研究中對問題的界定,以及之後對有關數據的理論分析,因此,「定性研究」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定性研究」與「質的研究」有類似之處,例如,都強調對意義的理解和解釋,但又有很大不同。簡單說來,「質的研究」更加強調研究的過程性、情境性和具體性,而「定性研究」比較傾向研究的結論性、抽象性、概括性。  關於「質的研究」與我國教育界目前比較流行的「行動研究」的差別,陳教授認為: 「行動研究」是通過實踐者自身的實踐進行的一種研究方式,20世紀50年代開始用於教育研究,有人把它視為「質的研究」方法之一。我認為,兩者有許多共同之處。兩者在教育研究中都強調「在教育中」、「通過教育」、「為了教育」,強調情境性、具體性。但「行動研究」也採用量的方法,如用問卷方法調查有關問題,以採取措施加以補救,它強調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所以,總的來說,「行動研究」更傾向於求真,而「質的研究」則傾向於求善求美,例如通過師生的平等交往,改善師生關係,關心弱勢群體和個人等。除了科學的研究方法外,實施課題研究過程中的控制工作也十分重要,一要嚴格控制各種無關因子對實驗的影響;二要嚴格控制實驗的程序,循序漸進。作為科研管理部門,在課題進行過程中主要的工作有以下幾項:中期檢查;中期論證;積累檔案材料等,其中中期檢查顯得尤為重要。中期檢查的目的在於:落實教育科研課題的全過程管理,促進科研工作的深入發展。其主要任務是:(1)督促激勵。(2)「接力」協調。課題研究如同接力賽跑,中期檢查既是為接力賽跑鼓勁加油,又為接力起到協調作用,對於一些規模大、涉及面廣的市級重點課題,協調工作必不可少。(3)矯治調節。對於一些課題因設計有欠缺或未按設計進行研究的,中期檢查則要求其進行相應的矯治調節,或是修改原有設計,或是回到原有設計的研究軌道上。中期檢查的作用主要是:(1)全面了解與把握市級重點與一般課題的研究進展情況,為宏觀科研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2)總結課題研究中的先進經驗,推動面上課題研究的深入。(3)探索疑難問題,完善管理機制。通過檢查可以發現研究中存在的問題,並摸索解決的措施。4、成果總結教育科研成果,是針對某種教育現象,某一教育課題或某種教育理論進行調查研究、實驗或論證後所得出的新的教育觀點、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方法或新的教育理論。這些成果的表形式可以是研究論文,學術專著,或是教育領域中各種研究報告(包括調查報告、先進經驗總結等)。在中小學教育科研的成果中,主要有兩類:一類是教育科研報告,另一類是教育論文。為了保證教育科研成果的質量,在撰寫教育科研報告和教育論文時,研究者必須遵循以下基本要求:科學性、創造性、規範性和可讀性。教育科研報告及撰寫教育科研報告主要包括教育調查報告和教育實驗報告,在課題研究的成果總結中,教育實驗報告占絕大多,它是對某種教育現象實驗後,經對整個實驗過程進行全面總結,提出的一個客觀的、概括的、能反映實驗全過程及結果的書面材料。教育實驗報告一般具備以下基本結構:(1)題目(2)單位、作者(3)課題部分。是實驗研究工作的出發點和實驗報告的核心。課題的表述要具體、清楚,明確表示出作者的研究方向、目的,並說明課題來源、背景、針對性及解決該課題的實際意義的價值。(4)實驗方法(5)實驗結果(6)分析與討論。即運用教育教學理論來討論和分析與實驗結果有關的問題。其主要內容有:①由實驗結果來回答篇首提出來的問題;②對實驗結果進行理論上的分析與論證;③把實驗結果與同類研究結果相比較,找出得失優差;④提出可供深入研究的問題及本實驗存在的問題,使以後的研究方向更明確,少走彎路。(7)結論(8)附錄和參考文獻。除了基本結構外,撰寫科研報告還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1)重點應放在介紹研究方法和研究結果方面如何開展研究,在研究中發現了什麼問題,這些問題解決了沒有,是如何解決的,研究結果在現階段達到什麼程度,還有什麼問題需要繼續解決等。(2)理論觀點的闡述要與材料相結合(3)要實事求是教育科研論文及撰寫撰寫教育科研論文一般步驟:(1)明確目標,選擇課題一般說來,應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基礎、寫作能力和積累的資料或實際工作經驗, 選擇有價值而又力所能及的課題。尤其初學寫論文,應當從一些有價值的小課題入手。切不可眼高手低,選擇那些「老、大、難」或不切合自己實際的課題。(2)確定主題,擬好標題論文是否有學術價值和社會價值,很大程度上就取決於文章的立意是否新,是否具有創造性。(3)謀篇構思、編寫提綱謀篇構思時,安排好論文層次的順序是關鍵環節。常用的順序排列有四種: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重要性順序。寫作提綱是謀篇構思的具體化。常用的寫作提綱的方法有三種:第一,句子式提綱。即以句子的形式出現,每句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每句都是文稿里某一個段落的基礎。第二,標題式提綱。第三,段落式提綱。即論文段落的內容提要。(4)撰寫教育論文初稿。論文初稿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突出主題;分清層次;明確要求;注意修辭。(5)修改初稿。對初稿的修改一般分四個方面:全文檢查(主要應檢查題目是否精鍊、簡潔,材料與主題是否統一,各部分的表述是否鮮明有力);部分檢查;用詞檢查;細節檢查。修改教育論文的常用方法有以下四種:第一,增加材料,使論文的內容更加充實。第二,刪去文稿中多餘、重複、冗長的段落、句子和文字,使文稿更加精鍊。第三、以更典型的新材料替換舊材料。第四,調整文稿中的章、節、段落,使文稿的順序安排更符合邏輯。5、成果鑒定科研成果的鑒定,解決被評價對象是否屬於教育科研成果範圍的問題,是進行價值判斷的前提與基礎。一項實驗的結果,至少應具備以下三點,才能稱之謂科研成果:(1)科研成果必須具有一定的創造性和先進性,即包括了發明、發現和技術創新等方面的內容。沒有提高,沒有改進,沒有新內容,沒有新見解,完全重複性的科研活動的西方世界不能算作科研成果。(2)該項成果必須以科研活動(包括研究、設計、實驗、試驗等過程)為基礎,沒有經過科研活動而取得的一般工作結果則不能算作科研成果。(3)科研成果必須具有一定的學術意義和應用價值,並通過鑒定和評價,獲得肯定性結論。教育科研管理部門對教育科研成果鑒定的主要依據成果的創新性和實踐性:(1)創新性是中小學教育科研成果的靈魂①是否發現了教育領域中新的事實、新的規律、新的現象,是否提出了新概念、新思想、新假說、新理論;②是否提供了教育工作中新的方法,或對原有方法有了實質意義上的改進與發展;③是否對原有的教育理論提供了新的例證、補充說明或修政,在一定範圍內對教育理論發展起到推動作用,或對教育實踐有重大的指導意義。(2)實踐性是中小學教育科研成果的立足點①所提供的解決某一基礎教育問題的具體建議、方案、方法等的科學性和可行性的程度。②所提供的研究某一基礎教育問題的專門知識、專門技術等情況。6、成果應用和推廣成果應用是指成果進入使用環節,產生社會經濟效益,推廣是指成果擴大使用面,發揮更大效益。教育科研成果要實施應用和推廣,必須包含這樣幾部分:(1)研究成果的指導思想(即研究思路);(2)具體的教育教學方法;(3)具體的實施原則和相應要求等。教育科研成果應用和推廣必須具備以下兩個特點:學習吸收與發展創新相結合和需要與可能相結合。同時,教育科研成果應用和推廣也必須遵循以下四項原則:科學性原則;迫切性原則;指導性原則;可行性原則。一項教育科研課題,經過課題選擇----課題開題---課題實施----成果總結----成果鑒定---成果應用和推廣等六個階段,可以說比較好地完成了。當然,在教育的發展進程中,即便是同一類的教育現象,因時間、條件、背景的不同,也會產生不同的教育問題。因此,這就需要我們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不斷地去思考、去研究。[寫在題外] 教育科研與教學研究的差異[經常有老師問教育科研與教學研究的差異問題,現簡要分析供探討]教育科研(以下簡稱科研)與教學研究(以下簡稱教研)既有共性,又有個性;既有共同點,又有明顯差異,從差異上講:1、從研究的範圍看,科研側重於中觀與宏觀的研究,強調從廣闊的整體的視角度進行研究探索。從一些帶根本性、實質性、全局性的問題入手開展研究:如「區域性素質教育研究」、「教育為經濟建設服務對策研究」等。而教研則側重於微觀的研究,側重研究的是某單一學科的一些具體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即「教材教法」如「關於數學中一題多解的教法探計」、「×冊×章教材處理的研究」等。2、從研究的認識論看,科研側重於探索事物未知的本質特性,強調命題的前沿性、新穎性和創造性,一般要回答「到底怎麼樣」的問題。如「學校素質教育管理新模式的探索」「主動發展教育的實驗與研究」等。而教研一般側重於對事物的已認識、已知的本質特性的印證研究,強調按已掌握的理論、原則和方法去實踐,一般回答按事物的本質特性應這麼辦的問題。如遵循課程標準,依照考綱,源於教材等提法是教研的一般原則,如「把握教材知識體系,對學生進行知識疏理」、「充分發揮教材作用,提高教學效率」等。3、從研究的過程看,科研側重於事物發展過程的規律性的研究與探索,注意把握事物發展的根本規律,強調探索規律,強調科學性、效率性、可重複性和事物發展過程的最優化。如「學生思想道德形成過程的優化研究」、「中學生學習疲勞的歸因分析」等,而教研則側重於實用研究,注重具體學科的章節及相應教學法的研究,著重初級的效果評價。科研特彆強調過程演繹,結果是相對的,過程是絕對的。4、從研究的思維看,科研在注重探索實踐的同時,側重於理性思考,注重把實踐的經驗上升到理論的高度,進行理論的歸納、演繹、概括與抽象,既強調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又強調把經驗認識經理性思考後,抽象概括為科學理論的描述。如「遵循教育科研規律,發揮教育科研作用的理論與實踐」「創新教育的理性思考」等。而教研不象科研對理性思維的要求高,偏重於感性的樸素的經驗描述。如「充分發揮教研組作用的幾點做法」「關於×單元教學的幾點嘗試」等。可以這樣講,科研所展示的、所要求的、所要探索的是:有形的邊界,無限的認識,有機的整體,無限的結構,有限的開發,無限的感悟,有限的利用,無限的創造。

推薦閱讀:

高端吃貨必讀——法國大餐正確食用流程禮儀
圖象處理基本流程(轉)
硅膠雕即-硅膠模擬人雕塑的製作流程
太全了!喝茶的基本禮儀——喝茶流程禮儀!
做茶季 看看武夷岩茶簡單製作流程

TAG:教育 | 科研 | 科研課題 | 流程 |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