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旱」化?
作者:南方周末記者徐楠
發自:北京最後更新:2011-02-17 17:02:55來源:南方周末任何一個地區的資源承載力都是有限的,比如華北,地下水一直在超負荷使用,也在不斷面對地面塌陷、裂縫、水倒灌、污染等問題。長此以往,即使能扛過旱情,也可能是暫時的,自然環境的長遠變化將是更大代價。
水利部旱災及對策研究室主任吳玉成
中國再次在乾渴中迎來春天。2009年河南大旱,2010年西南大旱,2011年華北、黃淮大旱,未來中國是否將迎戰更嚴重的總體旱情?中央「一號文件」直指水利,未來中國水利、水情與旱情之間將呈什麼關係?南方周末記者就此專訪了剛剛結束旱區一線的考察工作,水利部防洪抗旱減災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旱災及對策研究室主任吳玉成。
南方周末:與2009年、2010年大旱相比,今年的華北和黃淮旱情,有何特徵?
吳玉成:以安徽北部為例,氣象乾旱是1961年以來最嚴重的。和去年西南乾旱相比,華北灌溉條件好,應對乾旱的能力更強,成災可能性更小一些。所以,這一次可能形成農業乾旱的程度,取決於我們的行動,如果灌溉不利,極端天氣愈演愈烈,就可能進一步成災。
總的來說,今年抗旱的有利、不利方面都比較明顯。經過了若干的抗旱歷練,尤其是新世紀以來的數次大旱——2006年川渝大旱、2009年華北受旱、2010年西南大旱,中國的科學抗旱水平在提高。不利方面體現在,糧食連續7年豐產,容易有麻痹思想。
南方周末:本次旱情襲來時,恢復服役的病險水庫發揮出一定的抗旱功能。這是否是本次抗旱的一大特點?
吳玉成:對。2008年以來,各省都有自己的水庫除險加固計劃,完成程度不一。這次不少受旱地區的灌溉水源條件之所以相對較好,病險水庫的除險加固起了不容低估的作用。
南方周末:農田水利的欠賬多,已成不爭的共識。您曾經表示:大旱背後,更重要的是社會經濟基礎。近年來頻發的旱情,透視出我國農業怎樣的現實?
吳玉成:與社會經濟、科技發展相比,農田水利明顯滯後。農業「大鍋飯」時代的冬季農閑時節,勞動力都參與水利建設,溝渠設施都保持得比較好。自從恢復小農生產,原有水利設施失修嚴重,社會投入少,幹什麼都講究短平快。尤其近些年來,種糧的經濟效益很低,跟務工收入不成比例,勞動力流向城市,農村很少有青壯年勞力。種糧是老年人在青年人務工之外順帶從事的勞動,無法擔當收入的主要來源。農民在旱情面前,談不上充分的緊迫感和危機感。
南方周末:在這方面,國外有哪些做法?是否適合在中國推廣?
吳玉成:國外通過比較成熟的水權管理方式調節用水。比如澳大利亞,根據農業、工業、人畜飲水等用水類別,制定水權分配比例,劃分精細到每一個農莊用多少水。一旦遇到乾旱,農莊主權衡經濟收益,可能放棄農業經營、出售水權,收益甚至可能優於種植。但這樣的模式,需要有基本的糧食安全作為保障。
我國在甘肅、寧夏都做了水權試點,但還沒特別成熟。初始水權劃分,具體地區的劃分,基礎的生態蓄水量確定等都是難點。即使有了成熟的模式,在中國地域差異和糧食安全問題面前,也很難說具有高度適用性。
南方周末:除了關注農田水利建設,我們面臨的總體水情不容樂觀,在迅速工業化、城市化的過程中,應對旱情的自然調節能力有所衰減。這是否是值得警惕的另一個現實情況?
吳玉成:沒錯。全國普遍存在地表水系污染破壞、地下水受損的情況,在華北地區更加突出。華北和黃淮平原都屬於水資源性短缺地區,人口、工農業密度大,需水多,污水處理跟不上,農業水源污染嚴重,這些都會導致應對乾旱不利。
地下水在國外被作為戰略資源,一般不許亂采,但中國人口眾多,還要發展,地下水的壓力更大。華北地區的工農業生產以地下水為主,如此,諸如乾旱期間應急用水就面臨麻煩。
南方周末:從長遠來看,中國防旱抗旱是否會長時間處於壓力較大的狀態?
吳玉成:防旱抗旱每年都不輕鬆,它是一個綜合性的問題。
對於中國而言,適當的自我約束,在不遠的未來應該得到體現。我們確實需要問問自己:只剩一滴水時,用在哪裡?任何一個地區的資源承載力都是有限的,比如華北,地下水一直在超負荷使用,也在不斷面對地面塌陷、裂縫、水倒灌、污染等問題。長此以往,即使能扛過旱情,也可能是暫時的,自然環境的長遠變化將是更大代價。
推薦閱讀:
※《中國詩詞大會》學術總顧問李定廣:早春二月,在詩詞中盛開的那些花
※為什麼很多中國女人不愛臭美
※誰在拍賣中國 第一章
※中國在青藏高原鑽出7000米世界最深高海拔鑽井 尋找油氣資源
※中國的文化思想
TAG: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