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世家 方寸技藝的百年傳承

楊成業正向兒子楊澤忠做示範

中國印章(篆刻),連同書法、繪畫、詩歌並稱中國四大傳統藝術。

如果以字釋意,「印」字的左半部是個「爪」字,即手,右半部是個「節」字,就是符節,也就是憑證,合起來就是手持符節,代表誠信。

視石如紙,以刀代筆。只需一把刻刀,老師傅們就能將姓名雅號、花草魚蟲融入一個小小的印章內,這就是傳統手工篆刻。然而在電子印章大行其道的今天,傳統的手工篆刻日漸慘淡,會這門手藝的人也越來越少了。

在滎經縣城老街上,還有一傳承了四代的篆刻世家,有兩位老人還堅守並傳承著他們的篆刻事業。

篆刻世家的百年傳承

穿過滎經縣城的老街,拐進一條狹長的小巷,會看見一塊寫著「印章、刻章」字樣的牌匾,這裡便是楊澤忠的刻章作坊。老街伴著老巷子,以及百年的老手藝,讓楊澤忠的小作坊有股歲月沉澱的味道。

小作坊僅有十餘平方米,室內乾淨整潔,裝飾十分簡單。

一張斑駁的桌子,一盒章具,一把刻刀,一盞燈,幾塊印章胚子,便是楊澤忠工作所需的工具。清晨,在老街商販們的吆喝聲中,楊澤忠開始了一天的工作。幾十年的篆刻沉澱,讓他在印章胚子的方寸間遊刃有餘。

今年64歲的楊澤忠是滎經本地人,祖上幾代人都能刻善書會畫。他的父親楊成業時不時要到鋪子上來,練習一下手藝。

楊成業說,清代時,楊家祖上曾經開過書鋪,擅長木板印刷。楊成業的祖父楊培勤15歲學篆刻,父親楊去魯更是11歲就開始學習篆刻。而這祖傳的技藝,由於枯燥辛苦,楊成業並不想學。在爺爺和父親的強迫下,楊成業拿起刻刀,一刻就是四十多年。

楊成業今年已經85歲了。他從16歲開始學習篆刻,由於篆刻用眼過度,60歲後不得不放下刻刀。雖然開始是被迫學習篆刻,但楊成業在學習過程中漸漸愛上了這門技藝。經過認真努力學習,不到幾年,他刻的章就得到大家的認可,上世紀五十年代,還從當時幾家刻章作坊中被選出來,專門為政府部門雕刻公章。

「那時候,大家都很認可我父親,天全、雨城等地方的人,都慕名到滎經找他刻章。」打小在祖輩和父親的影響下,耳濡目染的楊澤忠對篆刻產生了濃厚興趣。16歲,楊澤忠便跟著父親系統性學習篆刻,18歲,他就能獨當一面,正式入行成為一位職業刻章人,也成為楊家第四代刻章人。

現在,楊成業的年齡大了,早已不篆刻印章了,卻常常帶上老花眼鏡指點楊澤忠。偶爾還會自己動手刻幾下,但是由於視力和體力的原因,他只能簡單做些示範。

「我想他是懷念篆刻的感覺吧。」楊澤忠說。

方寸之間的大乾坤

方寸天地,語意雋永,氣象萬千,趣味盎然。

中國印章雖無書法之揮灑自如,少繪畫之色彩明暗,卻另有一種古樸和渾厚情致。方寸間靈動之文字,朱白之相宜,縱橫之章法,展現出耐人玩味的古雅逸趣。

如何才能練就一手刻章的好手藝?

楊成業說,一般認為,篆刻印章須「七分篆三分刻」,因為篆刻印章是與書法相結合的藝術。「小篆、楷書、隸書、宋體,每一種字體都要寫得漂亮,否則貽笑大方。」出生在篆刻世家,楊澤忠6歲開始練字,各種字體都要掌握。因為印章上刻的字和蓋到紙上的字是相反的,要想使印在紙上的文字是正體字,那就必須在模具上刻反體字。要成為刻章人,第二件事就必須得學會「正字反寫」。因此,有些老刻章人就戲稱刻章是一門「撥亂反正」的藝術。

「寫一手好字,更要寫一手好的"反字』,才能將印章刻好!」楊澤忠說。

字寫好以後,開始學習「挖木渣」。在木頭上篆刻其實是最難的,它不像石頭那樣好雕琢。所以學習刻章一般用木料練手,木料篆刻練好以後,石頭以及其他材質就得心應手了。

而「挖木渣」是最為枯燥的,按照規定的形狀把木料一點點挖出來,沒有技巧,全憑意志力。「挖木渣」既鍛煉了手部力量,也讓學徒熟悉了工具、木材,摸索方法。許多學徒都熬不過這個階段就放棄了。

「實際也挖不了多久,我父親挖了一個多月,我只挖了十幾天!」楊澤忠說,篆刻章確實是一件需要毅力的事。

然後是學習「刀法」。「刀法」分為:「橫刀」、「豎刀」、「收刀」、「鏟刀」、「套刀」這五種。每一種都需要大量地練習,直至掌握。最終做到「執刀如筆」,刻刀落在木料上,不同的輕重徐疾、沖削切頓,留下或光潔圓潤,或挺勁蒼茫的線條、印痕。

「不要小看了一枚手工印章,背後是手藝人十多年的汗水。」楊澤忠說。

方寸之間的堅守

在楊澤忠的家裡,放著一個小本子,上面是幾代人刻印章留下的數百個圖形。

「這些印章圖形,代表我們楊家四代傳承的歷史!」楊成業拿著印章圖冊,有些激動。

楊澤忠回憶,印章生意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比較吃香,那時候大家的生活基本都離不開印章,家家戶戶都有。無論是收取信件、銀行取款,還是糧票、豬肉票的領取,都要用到印章。

隨著知識的普及,電腦刻章的興起,人們對印章的需求逐漸減少,傳統的刻章工藝日漸式微。

楊澤忠說,電腦刻章速度很快,三四分鐘就好了,用手工刻章最少需要一個小時,但電腦刻始終不及手工刻得精細。「我覺得從藝術的角度來看,傳統刻章有優勢,融入了刻章人的心血,可以體現優美的書法藝術,而且每一件作品都不一樣。」

「如今已經沒人學篆刻印章了,這門手藝怕是要失傳了……」楊澤忠感嘆道,他的兒子也會一點篆刻,但是明顯對這個「過時」的手藝缺少興趣,而且前來刻章的人少,這門手藝已經無法養家糊口。

楊澤忠仍然堅持著,每天早上坐在小作坊里,將桌子、刻刀、章具擦得乾乾淨淨,等待著前來刻印章的客人。

今年已64歲的楊澤忠,現在刻印章有些感覺「力不從心」,他說也許早晚會因眼睛視力模糊而不得不「封刀」,但是印章早已成為他的一種精神寄託,一刀一划刻了幾十年,這印已深深地烙在他心底,無法割捨。


推薦閱讀:

門球技藝三議-
精緻的書雕,被這技藝折服了!
《造夢者》劉嘉玲學員奪半程冠軍 姚晨戰隊技藝驚人
雖為後起之秀,但湘工的木雕神獸,技藝精湛可稱一絕!
參遇話手作——銀壺:千錘百鍊,始成大器

TAG:傳承 | 世家 | 篆刻 | 技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