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 龍抬頭—看古玉中龍紋的發展與演變
龍紋是古玉中常見的圖案,玉器中龍的形象最早見於中原和東北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距今五千多年前的紅山文化遺址就有玉龍出土。紅山文化玉龍無足、無爪、無腳、無鱗、無鰭,代表了早期龍的形象。紅山文化的玉龍,以內蒙古翁牛特旗三星塔拉出土的玉龍為代表,其刻畫栩栩如生。
紅山文化C形龍
現藏於國家博物館
內蒙古翁牛特旗三星塔拉出土
這件玉龍為墨綠色,高26厘米,身體呈「C」形,吻部前伸,嘴緊閉,有對稱的雙鼻孔,兩眼凸起成梭形,眼尾細長上翹,額上及額底均刻有細密的方格網格紋,龍鬚及背脊上刻有長鬃,長21厘米,占龍的三分之一以上,龍脊鑽有一圓孔,通過實驗以繩系孔懸掛之,龍的頭尾恰好處於同一水平線上,被譽為「中華第一龍」。
紅山文化玉豬龍
遼寧朝陽牛河梁出土
現藏於國家博物館
而玉豬龍也是當時常見的龍形器,它的身體作環體,頭部像龍又似豬,有寬厚的雙耳和肥碩的身體,吻和眼的周圍還有表現顏麵皮皺的線紋多道,有的玉豬龍還有露在外面的獠牙。
龍形玉佩商代晚期
河南省安陽市婦好墓出土
現藏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商代的玉龍多呈片狀,主題輪廓呈「C」型,線條清晰流暢,較為精美,龍頭部刻畫比較誇張。早期龍的背部均有鋸齒狀,晚期漸不出齒,不僅玉雕龍形佩狀很多,青銅器,甲骨文也有一些龍字,商代玉龍多為蘑菇形角,眼睛「臣」字形,眼仁突出,輪廓分明。
夔龍紋玉璜 西周
現藏於國家博物館
西周玉龍的身體較商代瘦長,一般呈球狀或半圓的璜形。龍口上唇呈鉞形,下唇向內翻卷,龍尾比商代的厚而無刃。西周玉龍的雕法相對簡單,出現了簡單的組合形紋飾,陰陽線並用,多用彎曲線,直線很少。且一面斜入刀,另一面刻陰線,從而產生立體感,俗稱「一面坡法」也稱「雙陰擠陽」。
龍鳳紋柄形器 西周現藏於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
周代的中華文化是二元制社會文化,北方山河雄壯,南方風光秀美。楚玉龍的藝術風格除了雄奇奔放外,還有個重要的特點:龍的頭部臉較長,面額平直有的像馬頭,這讓人想到了古代神話中的「龍馬」。《尚書·顧命·傳》記述伏羲治天下,龍馬出河,身刻八卦圖,謂之「河圖」。《禮記·禮運》:「河出馬圖」是指龍馬負圖而出。楚人崇尚老莊,與其莊騷文化相一致,體現了楚文化玉龍超乎了想像外的文化內涵,表現的是楚人創新與開放氣魄的龍馬精神。
龍形飾 春秋
現藏於國家博物館
春秋戰國的龍,龍身很長,蜿蜒曲折,一般成對出現。龍身的裝飾,以谷紋或勾雲紋為主。戰國龍的造型豐富較多見的有蟠龍、行龍、虯龍、夔龍。戰國的龍身形態各異,基本上有個其同的特點「水滴眼」,龍頭多為「連雲頭」,廓線出鋒,稜角分明。裝飾上多為陰刻和浮雕工藝。
龍形玉佩 戰國
現藏於天長市博物館
安徽省天長市三角圩漢墓群出土
龍紋的造型和紋飾在楚國的青銅器、帛畫、漆器、織綉等文化中普遍出現,其中玉器更為突出。玉龍是楚國文化中的代表之一,據統計截止20世紀80年代以來所發掘的東周墓群中,楚墓約佔80%。
透雕龍鳳紋玉佩 西漢
廣州南越王墓出土
現藏於廣州南越王博物館
漢代的龍身向盤形發展,頭部似馬,龍角似馬鬃,龍耳極小,眼睛基本是外方內圓,其形狀多種,有方圓形眼、橢圓,此時代的龍有的身上還出現了飛翼,有的龍尾還出現了分岔,並且龍紋和其他紋飾組合的圖案繪頻頻出現,也成為了漢代玉器的一大特點。
龍紋玉璧 唐代
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隋唐兩代的玉器特別注重寫實性,龍紋也更具有藝術性,龍的形狀也有所改變,有鹿的龍角,鱷魚的尾巴,鷹的爪子,身體有方格魚鱗紋飾,小腿與大腿之間成九十度彎曲,關節處雕有腿毛,並且呈直立行走狀,常伴有「火珠」雲紋出現。
雲龍紋玉佩 宋代
現藏於國家博物館
宋元時期的龍姿態優美,富於變化,其特徵主要活躍在特定的環境之中,如龍鳳成對飛舞於花叢之中,或在樣雲中穿行等等。此期的輔助紋飾雲紋樣式較多,玉龍盤旋曲折,上下翻騰,氣勢磅礴。龍在雲中穿行,表現得活靈活現,給人以動感形態。
龍戲牡丹紋玉嵌飾明代
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上海市松江區西林塔基地宮出土
明、清時期中國玉器的發展進入了巔峰時期,明代出現了三層雕法,開創了花下壓花技藝。最典型的是透雕玉龍游於眾多花葉之間,工藝複雜,手法巧妙,令人嘆為觀止。明代玉龍的頭部線條很深,鼻子上翹,在裝飾如意紋後,髮型早期反方向飄拂,中期向上沖,後期向前沖。
雙龍紋白玉盞托 明代
現藏於老丁說玉工作室
藏品來源:紐約蘇富比拍賣會Sotheby"s
清代玉龍頭部毛髮叢生,根根豎起,頭型較短,龍眼多為蝦米眼、龍眉,腮部做鋸齒狀,由於過於講究精工與規矩,造型失去了明代龍的張力。
佛佑中華白玉擺件 清乾隆現藏於老丁說玉工作室藏品來源:紐約佳士得拍賣會 CHRISTIE"S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龍」貫穿了中華民族整個玉器史,也被視為中華民族的象徵。無論出土還是傳世,龍紋玉器都佔有相當大的比重。它們不僅造型豐富生動,紋飾精美富於變化,而且不同時期的作品既體現出傳承關係又代表看各自時代的特徵,非常值得找們去更深入的探討和研究。
摘自《中國航班》雜誌 2013年/11期
丁釤 ——《古玉中龍紋的演化》
館藏曆代龍紋玉器欣賞
玉龍紅山文化
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內蒙古自治區翁牛特旗三星他拉遺址出土
玉龍紅山文化
現藏於翁牛特旗博物館
內蒙古自治區翁牛特旗廣德公鄉谷屯遺址出土
玉豬龍紅山文化
現藏於敖漢旗博物館
內蒙古自治區敖漢旗下窪鎮河西出土
龍形玉佩 凌家灘文化
現藏於安徽省考古研究所
安徽省含山縣凌家灘遺址出土
龍形玉佩商代晚期
河南省安陽市婦好墓出土
現藏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龍形玉佩商代晚期
河南省安陽市婦好墓出土
現藏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龍形玉佩西周
陝西省長安縣張家坡121號墓出土
現藏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龍形玉佩西周
陝西省長安縣張家坡60號墓出土
現藏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龍形玉佩西周
陝西省鳳翔縣出土
現藏於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
龍形玉佩西周
陝西省寶雞市竹園溝9號墓
出土現藏於寶雞市青銅器博物館
龍形玉佩西周
現藏於寶雞市青銅器博物館
陝西省寶雞市茹家莊2號墓出土
龍形玉佩西周
陝西省長安縣張家坡176號墓出土
現藏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龍紋玉璜 春秋
現藏於天長市博物館
安徽省天長市三角圩漢墓群出土
龍形玉佩春秋晚期
現藏於山西考古研究所
山西省太原市金勝村趙卿墓出土
十六節龍鳳形玉飾 戰國早期
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湖北省隨州市曾侯乙墓出土
四節龍鳳形玉飾 戰國早期
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湖北省隨州市曾侯乙墓出土
龍形玉佩戰國早期
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湖北省隨州市曾侯乙墓出土
龍形玉佩戰國早期
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湖北省隨州市曾侯乙墓出土
龍形玉佩戰國早期
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湖北省隨州市曾侯乙墓出土
龍形玉佩戰國早期
現藏於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山西省侯馬市西高祭祀遺址495號坑出土
龍形玉佩 戰國
現藏於天長市博物館
安徽省天長市三角圩漢墓群出土
龍形玉珩 戰國
現藏於天長市博物館
安徽省天長市三角圩漢墓群出土
玉珩 戰國
現藏於安徽省考古研究所
安徽省長豐縣楊公戰國墓出土
龍形玉佩 戰國
現藏於長豐縣文物管理所
安徽省長豐縣楊公戰國墓出土
龍紋玉片戰國
現藏於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河北省平山縣三汲鄉中山王墓出土
龍形玉佩戰國
現藏於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
陝西省西安市吳家墳基建工地出土
龍形玉佩戰國中期
現藏於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河北省平山縣七汲村中山國1號墓出土
龍形玉佩戰國中期
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湖北省江陵縣望山2號墓出土
龍鳳紋玉環 西漢
現藏於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
廣東省廣州市象崗南越王墓出土
玉珩西漢
現藏於巢湖市博物館
安徽省巢湖市北山頭西漢墓出土
龍形玉佩 西漢
現藏於天長市博物館
安徽省天長市三角圩漢墓群出土
龍形玉環 西漢
現藏於天長市博物館
安徽省天長市三角圩漢墓群出土
龍形玉佩西漢
現藏於巢湖市博物館
安徽省巢湖市放王崗漢墓出土
雙龍捲雲紋玉璧西漢
頂現藏於河北省文物保護中心
河北省滿城縣陵山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
蟠龍紋鑲玉鎏金銅仗 西漢
頂現藏於河北省文物保護中心
河北省滿城縣陵山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
龍紋玉環西漢中期
河北省定縣40號墓出土
現藏於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龍形玉佩漢代
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九龍山漢墓出土
現藏於寧夏回族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
龍首形玉飾件唐代
現藏於西安市文物保護中心
陝西省西安市東南郊唐曲江池遺址出土
嵌玉雲龍紋金帽頂明代早期
湖北省鍾祥市梁庄王墓出土
現藏於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鑲金團龍紋玉帶飾明代
現藏於定陵博物館
北京市昌平區十三陵定陵地宮出土
螭龍紋玉帶扣明代
現藏於首都博物館
北京市密雲縣清代乾隆皇子墓出土
龍首玉帶鉤明代
現藏於首都博物館
北京市宣武區右安門外明代萬貴墓出土
碧玉龍首嵌寶玉帶鉤明代
現藏於北京市定陵博物館
北京市昌平區十三陵定陵地宮出土
雙螭龍紋玉盞托 明代
現藏於南京市博物館
江蘇省南京市太平門外板倉村明墓出土
雙螭龍耳玉杯明代
現藏於南京市博物館
江蘇省江寧縣般港將軍山明沐睿墓出土
鑲金雲龍紋玉帶 明代
現藏於南京市博物館
江蘇省南京市中央門外張家窪汪興祖墓出土
龍紋玉帶銙明代
陝西省西安市交通大學出土
現藏於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
龍紋桃形玉帶銙明代
現藏於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
陝西省西安市碑林區南廓門出土
龍戲牡丹紋玉嵌飾明代
現藏於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
上海市松江區西林塔基地宮出土
玉帶鉤清代
現藏於安慶市博物館
安徽省安慶市衛東公社民主大隊清墓出土
推薦閱讀:
※西藥青黴素及其西藥發展史
※中國海軍大中型軍艦發展評述
※資本主義勞動力的屬性與人的發展
※中國茶葉發展簡史
※《中國書法發展史》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