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到底是屏障還是拖累
長期以來,中國和朝鮮大量的官方宣傳給人留下的深刻印象是,中朝兩國唇齒相依、休戚與共,兩國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友誼」將世代留傳。但是,這種印象在最近幾年發生了變化。自朝鮮第三代領導人金正恩從2011年上台以來,兩國關係越來越冷談,雙方最高領導人一直沒有實現互訪。2014年7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更是打破外交慣例,在沒有訪問朝鮮的情況下,直接訪問韓國。5年來,中朝兩國關係漸行漸遠,降至建交67年來的冰點。
命令與征服:從郡縣到藩屬
朝鮮緊鄰中國東北部,全長795公里的鴨綠江為兩國的界河,是中國在東北方向兩個陸上鄰國之一,它對於中國國土戰略安全的重要性為歷代統治者所重視。
中國歷史上所記載的朝鮮,最早是西周滅商之後的「箕氏侯國」。據《史記》記載,商代最後一個國王紂的兄弟箕子在周武王伐紂後,帶著商代的禮儀和制度來到半島北部,被當地民眾推舉為國君,並得到周朝的承認而成為諸侯,史稱「箕子朝鮮」。後來,燕國的將軍衛滿率移民進入朝鮮,並成為「箕子朝鮮」的宮相,後於公元前194年在平壤一帶建立衛氏政權,推翻了「箕子朝鮮」,這是朝鮮歷史上第二個王朝,稱「衛氏朝鮮」。
公元前108年漢武帝攻滅「衛氏朝鮮」,在朝鮮半島北部設立樂浪、玄菟、臨屯、真番四郡,史稱「漢四郡」。後來因當地人反抗,臨屯和真番兩郡相繼被廢,中原政權的勢力退出朝鮮半島。到公元4世紀,朝鮮半島形成高句麗(前37年至668年)、新羅、百濟三國鼎立的局面,高句麗實力最強,是當時東北亞地區不可一世的強國。
高句麗深諳「遠交近攻」之策,長期向南朝(陳朝)稱臣,利用南朝牽制北朝(隋朝),甚至還聯合當時的突厥勢力,組成了「高句麗、陳、突厥」的三方同盟。當隋朝北平突厥,南滅陳朝之後,兵鋒自然直指東北亞地區最主要的敵人——高句麗。
隋煬帝分別於公元611年、613和614年三次出兵進攻高句麗,每次都發兵百萬以上,但隋軍長途遠征,後勤補給不足,加上前線指揮官過於保守,隋煬帝本人又不懂軍事,在高句麗軍隊的頑強抵抗下,隋軍每次遠征都損兵折將,無功而返。隋煬帝三征高句麗嚴重消耗了隋朝的國力,廣大民眾不堪忍受日益嚴苛的兵役與賦稅,紛紛揭竿而起。最後在農民起義的硝煙中,隋朝政權於618年灰飛煙滅。
隋朝滅亡後,高句麗向新成立的唐朝朝貢,唐高祖李淵冊封高句麗國王高建武為遼東郡王,新羅王真平為樂浪郡王,百濟王扶余璋為帶方郡王,三國共受唐封,從此中國與朝鮮初步建立了朝貢關係,朝鮮向中原王朝進貢,同時接受中原王朝的賞賜,朝鮮就此成為中國的藩屬國。
唐高宗在位時,唐朝大軍於660年聯合新羅攻滅百濟,又於668年聯合新羅一舉攻滅高句麗,並由大將薛仁貴在高句麗與百濟故地建立安東都護府。由於當地居民的反抗以及唐朝要分兵防禦突厥,676年,唐軍從百濟故地撤退並將該地轉交新羅,新羅最終得以統一朝鮮半島大部。
唐朝對朝鮮特別是高句麗數次用兵,雖然收復遼東地區,並最後攻滅百濟和高句麗,但無法在朝鮮半島建立穩固的統治,結果讓新羅漁翁得利,藉機統一了朝鮮半島。而唐朝損耗大量國力,王洪光指出,「因為受東線的牽制和拖累,唐軍在北線對東突厥、薛延陀作戰和西線對吐谷渾、吐蕃、西突厥作戰都受到很大影響,常常陷入戰略被動,兵不敷用。」
壬辰戰爭:明王朝的切膚之痛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兩年後,已經統一朝鮮半島數百年的高麗(918年至1392年)開始向明朝朝貢。1392年李成桂廢黜高麗國王自立,向明朝遣使稱臣,遵照朱元璋的旨意,取「朝日鮮明」之意,改國號為朝鮮。此後,朝鮮與中國建立正式的藩屬國和宗主國的關係。
1592年,日本實際統治者豐臣秀吉派遣15萬大軍進攻朝鮮,朝鮮軍隊節節敗退,宣祖李昖不得不遣使向明朝求援。當時朝鮮大部分國土已被日軍佔領,僅剩靠近遼東半島的義州一帶尚未淪陷,李昖派使臣向明朝求救。朝廷認為,「倭寇之圖朝鮮,意實在中國,而我兵之救朝鮮實所以保中國」,便答應出兵援助朝鮮。1598年,明朝與朝鮮聯軍打敗日軍的進攻,取得「壬辰戰爭」的勝利。
明朝雖戰勝了日軍,卻付出極高的代價,在這場持續六年的壬辰戰爭中,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明軍損失極為慘重。據統計,明朝第一次出兵74,000人,損失25,000人;第二次出兵11.7萬人,損失58,700人。這次戰爭耗費軍餉七八百萬兩白銀,而當時明朝每年總收入約為四百萬兩白銀,依此計算,此戰耗費明朝約兩年的全國總收入。
更為嚴重的是,壬辰戰爭爆發後,駐紮在遼東的明軍主力開赴朝鮮戰場,對遼東的控制力減弱。努爾哈赤的建州女真、滿清政權的前身乘機擴展勢力。當建州女真實力不斷壯大時,明軍遼東精銳在壬辰戰爭中損失大半,加上戰後軍備廢弛,守衛遼東的軍隊嚴重不足,導致明朝無法對女真進行有效控制。
壬辰戰爭對中、日、朝三國的歷史進程都有著很大的影響,明朝如不出兵抗日援朝,則朝鮮必被日本佔領,日本勢力將全面深入到遼東地區,使遼東形成明朝、日本、滿清三國對峙的局面,日益壯大的滿清勢力將受到日本方面的牽制,最後能否順利入關、入主中原猶未可知,因此可以說滿清是壬辰戰爭的最大贏家。
甲午戰爭:清王朝惹禍上身
日本侵朝失利後不得不暫時收斂其侵略擴張的野心,專心處理內部事務。經過明治維新,日本國力大增,壬辰戰爭結束300年後,朝鮮再次成為日本的獵物。日本用武力逼迫朝鮮政府在1876年與其簽訂《江華條約》,日本取得了自由勘測朝鮮海口、領事裁判權、貿易等權利,日本勢力開始全面滲透朝鮮。
作為朝鮮的宗主國,清朝當然不能坐視朝鮮被侵略。1882年8月,清朝藉朝鮮王朝內部紛爭的機會,派馬建忠、丁汝昌率領3,000官兵乘北洋海軍的三艘船艦出兵漢城,全面控制朝鮮的內政外交。1885年4月,日本與清朝簽訂《天津條約》,條約規定中日雙方同時從朝鮮撤軍,以後出兵朝鮮須相互通知。日本由此取得了與中國在朝鮮半島對等的地位。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無力平定,被迫向清朝乞援。清朝派直隸提督葉志超和太原鎮總兵聶士成率淮軍精銳2,000人於1894年6月在朝鮮牙山登陸,同時通知日本。6月10日,7,000日軍借口保護使館和僑民從仁川登陸。6月11日,朝鮮政府與東學黨簽訂《全州和議》,東學黨起義暫時告一段落,清政府提議中日兩國同時撤軍,但被日本回絕。
1894年7月23日凌晨,侵朝日軍突襲朝鮮王宮,擊潰王宮守軍,挾持朝鮮國王李熙,解散朝鮮親華政府,扶植國王生父李昰應上台攝政,進而控制了朝鮮政府。7月25日,日本對清政府不宣而戰,在朝鮮豐島海面襲擊增援朝鮮的清軍運兵船,並藉此發動了甲午中日戰爭。
甲午戰爭中的失敗導致大清帝國的國際地位一落千丈,再次淪為西方列強鯨吞蠶食的對象。北洋水師的覆滅使得中國難以建立有效的海防,此後的對外戰爭中,海軍力量的薄弱令中國吃盡苦頭。另外,甲午戰爭後巨額的賠款加深了國內的階級矛盾,滿清王朝主導的中央政府顏面掃地,逐漸失去統治的合法性,同時失去對地方勢力的控制。此後的數十年里,中國陷入因各派勢力爭權奪利所引發的內部紛爭與戰亂,現代化建設舉步維艱,在國際政治舞台中淪為二流國家。而日本在甲午戰爭後不斷向中國東北地區滲透勢力,最後在1931年製造九一八事變全面佔領東北,並最終以東北為基地發動侵華戰爭,給中華民族帶來深重的災難。
抗美援朝:不感恩的朝鮮
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朝鮮半島在美蘇分區佔領的背景下被人為分割成兩個國家——朝鮮與韓國。金日成控制的朝鮮於1950年6月25日對韓國發動進攻。朝鮮戰爭爆發,美國迅速調整對東亞的外交戰略,遏制共產主義國家的擴張成為首要目標。6月27日,美國總統杜魯門(Harry S. Truman)命令第七艦隊開進台灣海峽,就此中共武力統一台灣的計劃成為泡影。
為防止朝鮮武力吞併韓國,1950年9月15日,美國的兩棲部隊在仁川登陸,正式捲入朝鮮戰爭。朝鮮半島局勢驟然逆轉,朝鮮軍隊節節敗退,美國軍隊很快把戰火燒到鴨綠江邊。毛澤東在蘇聯和朝鮮的強烈要求下,為抑制美國在朝鮮半島的擴張、鞏固中蘇同盟,作出出兵朝鮮的決策。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一批入朝參戰部隊秘密進入朝鮮境內,與朝鮮人民軍並肩對抗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和韓國軍隊。
歷時三年的朝鮮戰爭,最終雙方打成平手,南北朝鮮保持分裂局面,國界線還是原來的三八線。中國再次為朝鮮付出慘重的代價,軍隊傷亡數十萬人,還欠下蘇聯30億元人民幣,當時約合13億美元的軍火債務。因與16個國家參與的聯合國軍作戰,並在1951年初拒絕聯合國提出的和平協議,使中國在國際舞台上陷入孤立的困境。雖然通過朝鮮戰爭與蘇聯結成同盟,但同盟關係只持續了10年時間,在20世紀60年代,中國面對空前嚴峻的外交局面,不得不把大量國家財政用於國防建設上。美國則通過朝鮮戰爭填補日本的空缺,全面介入東亞地區事務,對中國實施20年的遏制政策。
中共黨內開明派元老何方撰寫過談朝鮮戰爭的系列文章,他指出,朝鮮戰爭嚴重損害中國的經濟建設和對外關係,「我國喪失了二戰後世界經濟、政治、科技、文化發展的黃金時代,全面倒退了30年」。朝鮮戰爭也耽誤了台灣問題的解決。連毛澤東也認識到了這一點。他說過,沒有抓住最有利的時機攻打台灣是「我黨『七大』後所犯的第一個大的歷史錯誤……這是不能挽回的錯誤,是百分之百地錯了」。毛澤東雖然沒有說這是朝鮮戰爭帶來的後果,但人們心知肚明。
名存實亡的中朝同盟
朝鮮戰爭結束後,金日成通過不斷清洗黨內異己勢力,全面控制朝鮮的軍政大權,朝鮮與中國的關係進入了複雜微妙的發展時期。在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長達20年的中蘇對立期間,朝鮮多次在中蘇之間騎牆搖擺,以謀求最大利益。中國為鞏固亞洲地區的戰略地位和中共對國際共運的領導權,不得不通過給予朝鮮大量援助以換取朝鮮的支持。1950年代到1960年代初,中國為朝鮮提供8萬億人民幣的無償援助,而且朝鮮所有貸款、貿易差額和欠款一律免除。
1961年7月,《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條約》簽訂,雙方名義上建立軍事同盟關係。條約規定,「締約雙方保證共同採取一切措施,防止任何國家對締約雙方的任何一方的侵略。一旦締約一方受到任何一個國家的或者幾個國家聯合的武裝進攻,因而處於戰爭狀態時,締約另一方應立即盡其全力給予軍事及其他援助。」儘管這一條約目前仍然有效,但中朝之間並沒有實質的軍事合作,中國也早就停止向朝鮮出售武器,所謂的中朝同盟早就虛有其表、名存實亡。
1979年起,中國外交逐漸轉向,突出表現是淡化意識形態標準,朝鮮在中國領導人眼中的價值逐漸變淡。1992年8月,中國與韓國建交,中國官方媒體對「南朝鮮」的稱謂也隨即變成了「韓國」。朝鮮與中國的關係再一次進入低谷,1993年北京申辦2000年奧運會失利,據說是朝鮮將關鍵的一票投給了悉尼,以報復中韓建交。
雖然中朝關係冷淡,但中國並沒有放棄朝鮮。進入21世紀,中國與日本的政治關係趨於惡化,美國在東亞也沒放棄對中國的遏制,與美國和日本全面對立的朝鮮政權,牽制美國和日本,對中國擴展在東亞地區的影響力還有一定作用。雖然中朝關係時有波折,但是朝鮮還是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中國。有韓國媒體稱,在過去30年間,中國向朝鮮提供1,000億美元的援助,中國占朝鮮總體貿易的比重由2007年的67%,達到2011年時的89.1%。
當前,關於朝鮮到底是中國的屏障還是拖累的問題,在中國各界存在不少爭論。從軍事上看,朝鮮半島北部從三八線到中國邊境,縱深也就五六百公里,充其量只是一個現代戰役的縱深。當代信息化戰爭,擴大了空間和縮短了時間,只有一個戰役縱深的所謂「戰略屏障」,又有多大的意義?中國的實力已經今非昔比,可能從朝鮮半島入侵中國的國家——日本和美國,與中國的關係和實力對比也不同了,整個國際關係格局已經發生很大改變,大國之間的戰爭,特別是對中國的侵略戰爭,幾乎不可想像,因此,朝鮮作為中國屏障的作用已經大大減弱了。
推薦閱讀:
※朝鮮已放棄參加平昌冬奧會了么?
※2016年朝鮮遊記
※帶上這份《朝鮮改革開放廣告指南》,一起組團去朝鮮撈金啊
※奇之傅:朝鮮是個「兩難」中的軍國主義國家
※朝待韓餐散發著濃郁的韓流風
TAG:朝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