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廣,城際間的微妙如同女人間的比較

關於北京上海廣州,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喜好和情結。

如果讓上海人離開上海另擇中國其他城市居住,有哪些中國城市值得奔赴?

毫無疑問,北京是上海的情敵。兩者差異巨大,各有千秋,且互不買帳。

當年北京申奧、上海申博,兩個中國最大城市一直在較勁。其實無論北京還是上海,兩者原本是都不屑於與對方較勁的。北京人瞧不上上海,上海人也看不上北京。但資本從茅屎坑石頭搖身變為香餑餑時,這兩個城市就成了情敵。

帝都

魔都

有人在討論北京與上海誰更國際化時說,北京像沉穩的華盛頓,上海像繁華的紐約。看膩了繁華,上海人自然想去沉穩處熏染一下。但北京過於乾燥的氣候和粗壯飲食讓上海人呆不了多久必逃回來。在北京人眼中,上海人是「強生」,華而不實,在上海人眼中,北京人是「大寶」,土裡土氣還自以為是。

一位日本人形容上海人:口氣誇張,有極度優越感,喜歡講排場,好面子,慣於領先時代、崇尚時髦,自傲。具備實踐能力。機敏、行動快,不拘泥於過去歷史。有的人愛虛榮,外表氣派重於實質內容,有剎那主義傾向。喜歡乘勢推展步調,不習慣於樸實和按部就班的生活方式。上海人重秩序,重儀錶。上海人好爭鬥,好訴訟,但「動口不動手」。

其實上海文明的最大心理品性是建築在個體自由基礎上的兼容並蓄。另一心理品性是對實際效益的精明估算。

北京人雖愛嘲笑上海人的精打細算,但他們也發覺:上海人精明和算計,不獨自己享用,也習慣於施與別人。如北京人向上海人問路,上海人眼珠一轉,會詳細的告訴北京人「儂買四塊的地鐵票在XX站下比買五塊錢的票在XX站划算,少走路又省一塊錢」。

北京人重視宏觀思維,喜歡俯視。上海注重實用、微觀、可行性、可操作性。上海作家寫作,往往以小見大,從凡人小事、日常生活中透析社會人生,大致是一種平視角度。而北京作家多以俯瞰人生的姿態,居高臨下,對芸芸眾生嬉笑怒罵,追求超越現實的價值。

我認識幾位律政界朋友,然後發現,其結果南北律師在辦案風格上有顯著區別。北京律師在辦案風格上多習慣於從整體、從宏觀、從戰略上去考慮問題,強調對全局的把握,可以說北京律師對戰略問題考慮得比較多;上海律師則偏重對證據效力、文字表述,證據與法理之間的關係等具體方面的講究和側重,對戰術問題考慮得比較細。造成對手在陰溝裡翻船的往往是上海律師,其步步為營的戰術確實厲害。而強功猛打的方式多為北京律師所偏愛,直搗黃龍的手法更符合北京人的性格。 在婚姻態度上,上海人浪漫的婚姻比北京人要少。上海女人重在選擇能過日子的丈夫,而不是可供審美的硬漢。北京人相對比較追求浪漫。

文化上,海派風格以吸收西藝為特點,靈活標新,以人為本,京派風格則帶有官派作風,顯得矜持凝練。  作為海派旗袍促進會的一員,我雖很少穿旗袍,卻喜歡觀察它及它背後的文化折射。拿20世紀30年代的旗袍來說。近代上海的開埠,促使旗袍西化。海派旗袍最大的特點說在於對傳統樣式與西式服裝的兼收並蓄。當時不僅把西式外套、大衣、絨絨衫穿在旗袍外,更採用洋裝中細節,一反傳統地有了胸省、腰省和裝袖、肩縫,甚至加入墊肩以追求完美的身材。可以說海派旗袍是一種既穩定又變幻無常的時裝。擺線高低來回更迭,稍不留神便會落伍,這種時髦是需要不斷追趕才能企及的。  

京派旗袍的特點不是中西合壁的精美,而是本位本土的拙樸。京派旗袍款型通常平直寬肥,有大襟。面料偏厚重,可單可夾。印花面料比海派要少,花色也未受到西方的影響。相反,裝飾卻比海派旗袍豐富。  海派旗袍由於特別顯示女性身段,因而著力於表現人而非衣服本身;京派旗袍衣身的寬大使得人體退居第二位,所以在裝飾上就不得不考究起來,充分展示旗袍自身的魅力。  總而言之,京派旗袍和海派旗袍各有千秋。京派如大家閨秀,海派如摩登女郎;京派是古典,海派是浪漫。但隨著歷史變遷,更具有現代感的海派旗袍逐漸成為主流,廓形流傳至今都沒有什麼改變。

北京的路是的直的,南北東西,十分好記;上海的路是彎的,直路不多,這與黃浦江蘇州河的走向有關。上海的建築的外立面多有弧度,北京建築的外立面平面居多,這深受兩地審美情趣和性情因素的影響,彎曲的線條體現的是圓潤與精緻,平直的線條則體現了硬朗和大氣。

上海的整體氣場比較唯美,北京則有種泥土的氣質以及政權的氣息。如果一個外國人來到上海,就以為了解中國了,那是大錯特錯。想當年,上海發行了一種「半兩」糧票,至今仍遭北京人的恥笑,但它表明上海人更會精打細算地過日子。「富而不驕」是上海人或者可說是全江南人的共性。

上海人講究精細,素質高、反應機敏、辦事認真,是與西方接軌的人。北京代表過去的中國,廣東代表現在的中國,上海代表未來的中國。

廣州夜景

再說廣州。

對於一個四十歲男人來說,廣州是原配的氣質,而上海無疑是可以狠壓原配一頭、卻也替代不了原配的新歡。

在小資眼裡,上海就像是一劑春藥。只要和上海擦了點邊,立即平添了風情。和上海那種攝人的艷光比起來,廣州就是一個低眉順眼的原配。上海的冷艷會把初來乍到的人震住,只能讓人穿著華服在她的舞台上打個呼哨,灰灰收場;初見廣州,可能嫌它粗糙平庸,但它卻像熬過的老湯,住得越久,滋味越醇,讓人潛移默化地愛上這個適宜人居的城市。

一個廣州小資仰慕上海,結果在上海住了兩個星期就連滾帶爬地回去了:還是廣州好啊,上海人人都是小資,我太土了!一個上海小資去廣州呆了一個月,腰板卻越發挺直地回來了,她說,我在上海什麼都不是,可在廣州,儼然一個名媛!

在上海,人人必須衣冠楚楚,而廣州,整個就是菜市場,人人都可以混水摸魚。

端久了衣架子,自然想奔著穿褲衩拖鞋的地方去。褲衩拖鞋穿久了,自然又想著那些衣服細軟。

仔細比較,就各個城市的男人來說,很難找到像廣州男人那樣理智的實利主義者。上海男人也精明,但在實利主義的表現形式上,明顯和廣州男人不同。廣州男人的實利主義總是很理智地落到實處。錢是自己的,怎麼花自己知道。改革開放給本來就精明的廣州人提供了發財的機會,這機會讓哪怕只開個雲吞鋪子的廣州人也賺了不少錢。辦廠、開鋪子、開公司,哪怕是很小的生意,實打實地賺上一筆,實實在在地捏著票子,實實在在地過日子,好像不在乎什麼門面。如果你在廣州的大街上看見穿著T恤、皮鞋的後幫踩在腳下面的男人,千萬別小看,錢與卡在他自己腰包里,多少他自己清楚。

廣州男人的形象像個暴發戶。但他知道,到哪個館子里可以喝到最地道的老火靚湯。儘管這個館子可能看起來陳舊簡陋。廣州男人的精明和慎重滲透到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比如飲食,比如穿著,比如交際和應酬,還比如婚姻。廣州男人不需要太多的盤算,好像骨子裡就知道什麼是最實際的。甚至連愛情和婚姻都可以用「抵不抵」的標準來衡量,女人會煲一手靚湯就是絕對重要的。生活就像這一鍋湯,精明的廣州男人知道,這鍋湯的好味道只要自己知道就夠了。

相比於廣州男人的實利,上海男人骨子裡也是實際的,但表現在外的技法要花哨一些。如果要在上海活得遊刃有餘,必須吃好「三碗面」:做事要擺場面,做人要講體面,交朋友要有情面。

在這「三碗面」中,核心無疑是體面,其他兩碗「面」都是由體面延伸來的。上海人對體面的重視與呵護舉世皆知。這種體面,不是虛的,而是人前人後的整齊劃一。將體面落實到生活細部,就表現為上海人對自己和別人的高標準、嚴要求。

於上海男人來說,衣著的首要意義在於得體,而不在於價格。當年知青中,來自上海的青年男女最易於分辨,因為他們的服裝是最乾淨、齊整的。如今的上海男人的衣櫥里也十分細分,無論哪件,都上得了檯面。

上海的大小飯店裝修比廣州精緻許多,菜價也貴。體面的上海人,講究會吃也講究「會點」。不在量多,而在精緻;不在昂貴,而在純粹。

廣州人講究房子的裝修,在硬裝潢上一擲千金。上海人也講究裝修,但昂貴不是追求,別緻和舒適才是第一位,所以更講究軟裝飾和文化氣息。

上海女人是摩登的中國女性。她們的魅力不僅僅體現在上海方言的溫婉上,更在於肢體和行為等各方面。比如巧笑嫣然、顧盼生輝,還有純熟地道的見人下菜的本事。上海美女自我意識強,兼之能幹、眼界高等特性,因此都比較作。但作得很有度,在限度內自得其樂。

而廣州女人是傳統的中國女性。廣州女人身上凝聚著中國傳統女性的美德。據說在男人中有句順口溜:娶個上海女人盡受氣,娶個北京女人沒脾氣,娶個廣州女人有福氣。

當然廣州男人的福氣並不是那種可以秀色可餐的艷福,因為廣州女人的顏值與身材相比上海女人,那是乏善可陳的,對於打扮也並不十分熱衷。廣州女人在性格上很少有「嗲作」這類風情的元素,但廣州女人在家裡展現的賢良淑德無與倫比的。

在廣州這樣一個自得其樂的城市,因為沒有太多壓抑,所以也少了畸形慾望,也沒有那麼多悲傷可供醞釀。風花雪月的意象離廣州人太遠。而上海,眼睛一閉,就是一種影像。夜幕低垂的摩登洋場,和風細雨下的梧桐馬路,燈紅酒綠下千迴百轉的爵士音樂,當然更有哀怨纏綿的人約黃昏。

廣州很實惠,是原配的形象。上海很精緻,是新歡的模樣。廣州不會來跟上海爭什麼,但上海也休想把廣州的地位撬掉。大家各居一隅,相安無事。

何菲,專欄作家,職業編輯,文化民工,中國作協會員。擅寫城市文化、兩性情感、行旅美食。多年來為《新民晚報》《上海航空》《東方航空》《紅蔓》《食品與生活》等撰寫專欄。代表作《上海情絲》《上海熟女》《上海藍顏》《酸男辣女》《快樂離婚》等八本,多次榮登暢銷書排行榜。作品被廣泛轉載並收錄進各類散文集。


推薦閱讀:

老家是如何把年輕人又逼回北上廣的?
應該選擇大城市奮鬥還是小城市安逸?
迪拜的謊言
萬家燈火卻沒有一盞為我而亮
中國大陸男人比女人多3300萬,「單身狗」市場川妹子和北上廣男人最搶手

TAG:北上廣 | 比較 | 女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