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韓柳散文的幾個特點--一葉飄然煙雨中
06-30
高中語文第三冊第六單元的四篇古文名作中,韓愈的《祭十二郎文》和柳宗元的《愚溪詩序》是唐代古文運動中的散文佳作,表現了中國古代散文的一些特點。一、形式自由,突破傳統如果按照實用文體劃分,《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祭文,《愚溪詩序》則是自己詩作的自序。兩篇文章文體各異,體現了唐代散文形式自由的特點。但無論什麼樣的實用文體,散文大師們都能得心應手的運用,寫出膾炙人口,流傳千古的文章來。韓、柳先後創作了800餘篇散文,政論、書啟、贈序、雜說、傳記、祭文、墓誌、寓言、遊記乃至傳奇小說,形式上可謂應有盡有。一般祭文通常是祭奠親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辭,它形式上講究句式整齊,音韻和諧;內容上重在歌頌死者的人品德行。但《祭十二郎文》卻一改傳統,不單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單行,在內容上也重在傾訴痛悼之情,通篇追敘與十二郎的叔侄深情,渲泄對十二郎之死的莫大哀痛。這種對祭文體的創變,適應了作者情感表達的需要。而柳宗元的《愚溪詩序》對一般的書序也有突破。一般書序以說明、記敘為主,主要介紹創作的動機,成書的經過,書的體例編排等內容,而《愚溪詩序》重在借序闡發對黑暗政治的不滿和抗議,重在議論和抒情。它們都超越了實用文體的範疇,是對實用文體形式的突破。二、真情動人,生命鮮活自由的形式不過是思想情感的載體。所以,這兩篇散文都將濃郁的感情傾注文中,強化了散文的抒情特徵和藝術感染力,展示了鮮明的個性特點。讀韓柳散文,會感到一股股迎面撲來的感情浪潮,觸摸到令人心悸魂動的鮮活靈魂和生命力。如《祭十二郎文》採用生者對逝者直接傾訴的方法,寫盡了親人之間骨肉深情,及最終未能面見死者的深深痛悔和自責,撼人心魄。《古文觀止》評論說:「情之至者,自然流為至文。讀此等文,須想其一面哭,一面寫,字字是血,字字是淚。」《愚溪詩序》則通過描寫奇異美麗卻遭人忽視、為世所棄的自然山水,表達自己雖才華卓絕卻被遠棄遐荒的悲憤之情,表達對渾濁世事的強烈不滿。動人的感情體現在文章的細節中。如《祭十二郎文》中回憶嫂子對韓氏「兩世一身,形單影隻」的感嘆時,描寫當時的情景:「嫂嘗撫汝指吾而言曰:『韓氏兩世,惟此而已!』」一「撫」一「指」一「嘆」,寫盡嫂子的悲哀。而寫侄子死期不明的哀傷,平平記敘到:「汝之書,六月十七日也;東野雲,汝歿於六月二日;耿蘭之報無日月。」卻令人悚然動容。《愚溪詩序》第二段中作者自述接連將所遇到或所建修的溪、丘、泉、溝、池、堂、亭、島統統冠以「愚」名,筆無藏鋒,坦白直露,敢怒敢言,痛快淋漓。是鮮活生命與靈魂的與我們直接的交流。三、駢散結合,修辭多樣韓愈、柳宗元發起的古文運動,反對六朝以來追求華麗詞藻,內容空虛浮泛的文風;但是在語言形式上,他們並沒有摒棄傳統駢文的優點,而是在繼承的基礎上,給它們注入了鮮活的現實內容、感情和思想,使之成為有血有肉的散文作品。如《祭十二郎文》中:「嗚呼,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純明而不可蒙其澤乎?少者強者而夭歿,長者衰者而全存乎?未可以為信也!夢也,傳之非其真也,東野之書,耿蘭之報,何為而在吾側也?」反問、排比、對偶、對比等手法交替使用,表現出噩耗傳來,不敢相信又不得不信的哀痛。《愚溪詩序》中的「溪雖莫利於世,而善鑒萬類,清瑩秀澈,鏘鳴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樂而不能去也」,整散結合的句式,在參差疏落之中顯現整飭之美;且宜於誦讀,富於聲韻之美,體現出散文借鑒韻文之後新的生命活力。總之,以韓柳為代表的唐代散文,首先體現了勇於創新的精神。他們的散文突破了一切實用文體的界限,將大部分應用文寫成了藝術性很強的文學散文。其次,他們將濃郁的感情傾注到散文之中,渾厚堅實中寓有一氣貫注的精神氣脈和情感力量,展現出鮮明的個性特徵,把古文提高到了真正的文學境地。(發表:《考試報·高二語文》2004年第17期)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50句情感心痛說說
※說說出馬仙和通靈人到陰間世界看事的法門「過陰」
※說說蓋碗
※個性傷感說說超長抒情,淡淡憂傷心情的句子
※2013最流行的傷感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