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去人際不和的心理障礙

隨著信息技術和交通的不斷發達,地球已經成了一個「村落」。但與此相背的則是人與人之間心的距離並未因此縮短,甚至有增無減。然而今天身處市場經濟時代的人們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有正常的人際關係。對每一個基督徒而言,「與人和好」既是一個 「與神和好」之後屬靈生命的必然流露,也是一個基督徒要保持「與神和好」這一神秘團契的必然要求。

根據有關權威資料的調查統計,人際關係不良、社交障礙等方面的問題,佔到了正常心理諮詢中近50%的比例,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除了自身人格缺陷等方面的因素外,更多地是由於無法調整好自己的社交心理,造成了人際關係緊張、衝突、矛盾。《箴言》說: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影響和造成人與人之間不和和隔膜的首要因素不是外部事物的衝突,而在於人內心中的障礙。

.猜疑是人際緊張的禍根

古代有人丟了一把斧子,懷疑是他的鄰居偷了。他有心觀察,覺得鄰居走路、說話、神態都象一個小偷。不久,他在自家地里找到了那把斧子,再觀察鄰居時,覺得他說話、走路、神態竟全然象個君子而非小偷。這就是著名的「鄭人失斧」的故事。面對同一個人為何這位丟斧者會作出前後兩種截然不同的判斷?這正猜疑的結果。

猜疑一般總是從某一假想目標開始,最後又回到假想目標,就像一個圓圈一樣,越畫越粗,越畫越圓。「鄭人失斧」和現實生活中猜疑心理的產生和發展,幾乎都同這種封閉性思路主宰了正常思維密切相關。猜疑是一種不以客觀事實為依據單憑主觀想像和推測為結論的不健康心理活動,它常常會歪曲地理解別人善意的、正常的言行。例如別人讚揚他,他會懷疑是在挖苦、譏諷他;別人批評他,他又會懷疑是攻擊他;別人忙沒時間理他,他又懷疑別人是在孤立他。狹窄的心胸使他(她)無法容納別人對他的評價,也就無法找到正確的生活判斷。存這樣心理的人缺乏自信和安全感,他特別留意外界對自己的說長道短,別人脫口而出的一句話很可能他要琢磨半天,想努力發現其中的「潛台詞」。這種人心有疑惑,不願公開,也少交心,整天悶悶不樂、鬱鬱寡歡。由於自我封閉,阻隔了外界信息的輸入和人間真情的流露,便由懷疑別人發展到懷疑自己,變得自卑、怯懦、消極、被動。這樣便不能輕鬆自然地與人交往,久而久之不僅自己心情不好,也影響到人際關係。而當別人的態度不明朗時,他就必定要從不利於自己的方面去猜疑、懷疑,自尋煩惱。一聽流言,就暴跳如雷,「見風是雨」不作冷靜分析,甚至迫不及待地找上門去與人理論。結果找錯了對象,信錯了蜚語,弄得自己十分尷尬被動。

猜疑是人際關係的大敵。它會破壞朋友間的友誼,疏遠同事間的關係,割裂肢體間的聯絡,掀起家庭中的風波,無端地挑起人際間的矛盾和糾紛,也破壞自己的美好平和的心境。生活在猜疑中的人,總是鬱鬱寡歡,缺少內心寧靜的。《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就是個疑心病很重的人。她本來身體就弱,加之常常在猜疑中度日,使自己情緒沮喪,常暗自垂淚,結果是身心俱毀,早年夭折。

猜疑是舊生命的弱點之一,歷來是害人害己的禍根,是卑鄙靈魂的夥伴。聖經人物中的希律王,為何企圖殺掉還在襁褓中的小耶穌,正是他的猜疑心理在作怪。一個人一旦掉進猜疑的陷阱,必定處處神經過敏,事事捕風捉影,對他人失去信任,對自己也同樣心生疑竇,損害正常的人際關係,影響個人的身心健康。古人說:「長相知,不相疑。」反之,不相知,必定長相疑。不過, 「他信」的缺乏,往往又同「自信」的不足相聯繫。疑神疑鬼的人,看似疑別人,實際上也是對自己有懷疑,至少是自信心不足。有些人在某些方面自認為不如別人,因而總以為別人在議論自己,看不起自己,算計自己。一個人自信越足,越容易信任別人,越不易產生猜疑心理。

所以保羅說:「愛是。。。。。。凡事相信!」這裡包括對人的信任!這一點是人際關係取得和諧的重要前提。

二.偏見是人際破壞的毒瘤

當腓力遇見耶穌後,向拿但業介紹耶穌時,拿但業的反應令人意外。他說:「拿撒勒還能出什麼好的嗎?」(約1:45-46)事實上,他根本沒見過耶穌,也不了解耶穌,但他對拿撒勒人的偏見卻根深蒂固。直到自己親自遇見耶穌後偏見才消失,並且真情對主告白:「拉比,你是神的兒子,你是以色列的王!」(約1:47-49)

見,本來是一種意見、見解、見識、見聞,並非不好;但是見解一旦成為「斷見」、「偏見」、「成見」,甚至成為對「邪見」的執著,那就非常的不該了。偏見的形成常是肇因於無知的誤解或真相的長期「扭曲」。因此,要保守我們的心思與眼光的純正,才能避免偏見的產生。「偏見」常常為我戴上有色的眼鏡,以片面的表現現象來類推,作為全面評核的依據。

眼睛可以看見許多事,也幫助我們了解許多事,然而,許多時候卻也因為「看見」反而誤解了許多事。有兩個女人,坐在同一張桌子喝飲料。其中一個,把雨傘靠在桌邊,另一個在喝完飲料時,迷迷糊糊的順手拿起雨傘就走。雨傘的主人大聲叫說:「喂!你拿了我的雨傘。」那個女人一臉尷尬,紅著臉向對方道歉,說:「真對不起,我拿錯了。」走到街上,她買了二把傘,順便也買一把給孩子。回家的路上,正巧又跟那位之前被她誤拿雨傘的女人坐在同一輛公車上。可那女人的眼神不停地注視著那兩把雨傘,並諷刺地說:「哇,你今天成績還真不錯嘛!」這故事裡讓我們看到,人的心與眼是如何容易被「扭曲」。

人們在判斷別人時常有一種傾向,就是把人簡單地概分為「好的」或「不好的」兩部分。當那一個人因某件事或甚至是因某些人的看法帶給另一個人的印象是「好人」時,後者就自然會把前者的言行舉止盡量從「好的」角度去理解和詮釋;反之,如果一個人是被歸之於「不好的」的印象類別中時,那麼,儘管那人還是很努力,但人們還是會把一切不好的看法和理解加在他的身上。這也就是許多時候我們看到,某人「先進」了一次,從此就很難「落後」,某人偷過一次東西,就永遠被當作作賊的原因所在。

帶著有色的眼睛去看人、看事,永遠看不到事實真相。曾有人說:「偏見比無知更遠離真理」,也有人說:「偏見是無知的孩子。」我想兩者都有道理。中文字的「偏」,即「人」與「扁」的組合,這在告訴我們,人一旦有了偏見,就會把「人」看「扁」了,也看「偏」了! 而偏見累積而成的定型看法,即先入為主、固執己見就是「成見」。

心理學家曾在英裔加拿大學生和法裔加拿大學生中做過一個實驗:實驗前,心理學家告訴這些學生,這次實驗是在不見面的情況下,通過錄音帶的聲音來判斷一個人的性格特點。錄音帶上是10個人朗誦同一篇文章的聲音,其中5人用的是英語,另外5人用的是法語。學生們並不知道,實際上是5個人分別用兩種語言朗讀。結果心理學家發現,同一個人用英語朗誦時,人們說他個子高、有風度、聰明、可靠、親切、有抱負,而用法語說時,人們的評價就沒那麼高了。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不同呢?因為在加拿大,英裔加拿大人的社會背景通常好一些,人們對他們的印象和態度也就比對法裔加拿大人好。正是這種早已經形成的態度,影響了人的正確認知。在生活中,是不是常因為某種成見而影響了我們的判斷力呢?

彼得曾吩咐:「你們既稱那不偏待人,按各人行為審判人的主為父,就當存敬畏的心度你們在世寄居的日子」(彼前1:17)。如果,我們的神不偏待人,我們也當學習這樣的處世智能。雅各書指出:「惟獨從上頭來的智能,先是清潔,後是和平,溫良柔順,滿有憐憫,多結善果,沒有偏見,沒有假冒」(雅3:17)。而保羅在論到信徒處世為人的生活時則說:「我在神和基督耶穌並蒙揀選的天使面前囑咐你、要遵守這些話、不可存成見、行事也不可有偏心。」(提前5:21)這些教導均是論到人際和諧的金玉良言,我們不可不讀。

三.發怒是人際和好的大敵

發怒,是人們生活中的常見現象,但卻是人際和諧之大忌。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說:「憤怒起於愚昧,終於悔恨。」人常在怒氣衝天時所做的決定,往往會在怒氣消除後,後悔不已。因心懷不平時,心思會在衝動的情況下,容易被情緒所扭曲。「憤怒,是片刻的瘋狂!但瘋狂之後所需付出的代價非同小可!」正如人們常說的:「脾氣來了,福氣就走了」。

常常生氣的人不可能有真正友誼,這是必然的。「好生氣的人、不可與他結交.暴怒的人、不可與他來往」(箴22:24)這是人生經驗之談。動輒怒氣衝天的人,與他在一起誰還有何快樂可言?人與人之間經過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建立起來的友誼,很可能因為一次不當的發怒而被中止,這是多麼可惜的事。因此,當你真的覺得「怒不可竭」時,還是要記得「怒不可發」啊!好生氣的人必是一個易衝動的人,他的行為常常是非理性的。發怒以及由此產生的「情緒傷害」每每在我們周圍發生,因為我們會忘記「當止住怒氣,離棄憤怒」的教導(詩37:8),沒注意到「憤怒」和「怒氣」如「狂瀾」一樣極具破壞性(箴27:4),一不小心,它就能將親情、友情、愛情毀於一旦。有人甚至說:「發怒、懷恨就寢者,是與魔鬼共榻。」

聖經上記錄了幾位「生氣」者,首先一位是該隱,因為神沒能看中他和他的祭物,就「大大發怒,變了臉色」,怒因妒生,氣從己來。可是神卻對他連問二個「為什麼」:「你為什麼發怒呢?為什麼變了臉色呢?」 (創4:5-6)那個浪子回家故事裡的大兒子,因為妒嫉弟弟的待遇而「生氣、不肯進去」,而不得不讓老父親親自「出來勸他」(路 15:28)。門徒最大一次生氣是在撒馬利亞村莊門口,因為當地人沒有接待他們而耿耿於懷,甚至求主「放火」燒了那村莊。企圖想借用神的能力來發泄心中的憤怒,這是主絕不允許的。主的責問是:「你們的心如何?」 以上幾位生氣者同樣沒有一位的發怒是合理的,可見他們與神的心意距離之遠。一個不能與主的心為心的人,其外在的見證必然也是失敗的,他的人際關係也必是緊張的。

發怒的人最大的理由是認為自己有「理」。但「理直」未必一定要「氣壯!」一位神仆提出三項建議: 1.理直氣「和」:「回答柔和,使怒消退;言語暴戾,觸動怒氣。」(箴15:1))「愚妄人怒氣全發;智能人忍氣含怒。」(箴29:11)這兩節經文可以讓人學習克制怒火,並且了解到理直氣「和」比理直氣「壯」更為重要。2. 理直氣「短」:「不可含怒到日落」(弗4:26)此乃在告訴我們,若發怒過久,將容易使得魔鬼入侵心靈,造成身、心、靈的損傷。因為「神的怒氣不過是轉眼之間.他的恩典乃是一生之久.一宿雖然有哭泣、早晨便必歡呼。」(詩30:5)3. 理直氣「慢」:「你們各人要快快的聽,慢慢的說,慢慢的動怒,因為人的怒氣,並不成就神的義。」 (各1:19-20)主觀意識強烈,亂下判斷的人,常會是易於動怒和容易誤會他人的人。「怒」是「心」上之「奴」,當怒上心頭時,人已經是情緒之奴,卻盛怒時說話行事,很易事後懊悔,故當記住「先調整心情再處理事情!」聖經說:「當止住怒氣,離棄憤怒;不要心懷不平,以致作惡。」(詩篇37:8)斯言誠哉!

有經驗的同工提議,當我們情緒沸騰,心情快要被奴隸時,禱告是一帖相當好的良方。因為你與神面晤,能校正你的情緒,寧靜你的心靈,也能從根本上使你的人際關係正常化!

推薦閱讀:

如何忍住不笑?
愛情的心理學分法
你所在的職業會造成哪些「職業病」?
媽媽們必須了解的影響孩子一生的心理階段

TAG:心理 | 心理障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