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轉載]六器說玉璧

六器說玉璧

說起玉璧,首先讓人聯想到的就是家喻戶曉的和氏璧,和氏璧充滿傳奇而感人的故事,流傳千古,成為一種精神的象徵。很多人一直有一個疑問,和氏璧既然是璧,應該是很薄的,怎麼後來就改成了傳國玉璽了呢?其實,這個裡面有我們的誤解,首先所謂的璧的文獻記載:《爾雅·釋器》也就是說:「肉倍好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瑗,肉好若一謂之環。」這個裡面說的璧就是一種扁圓形的中間有穿孔,器體大於孔一倍的叫璧,並沒有說有多厚,所以和氏璧未必就是我們想像中的類似熟知的戰國和漢代玉璧只0.4/0 .5厘米這樣厚,可能像良渚玉那樣厚也不是沒有可能,追溯一下楚人卞和當時看到璞玉的情況:是有一個鳳鳥歇息在這塊玉石上,由此可見,這個璞玉不會太小,另外,戰國時候的玉璽從考古出土的實物來看,也不是很大,所以,和氏璧怎麼能改成傳國玉璽,應該不是問題了。

同時,在我們的古代圓形玉器中,和玉璧相似,並且很容易混淆不清的還有玉環和玉瑗以及玦,這個區別是根據中央孔徑的大小來分別的,也就是說同樣是扁圓形的中間有孔的玉器,中間孔小於器體的叫玉璧,等於器體的叫玉環,大於器體的叫玉瑗,而邊緣開口的就是玦,圓形玉器因為其園,所以一連綿不絕,周而復始的意思,所以一般在璧和環以及瑗上都會雕琢一些精美的花紋,寄託一種美好的祝福和願望。而圓形玉器中間斷開的,就是玦了,不能轉通了,玦在古代玉器中起到決斷的作用,這樣的例子還是比較多的,比如鴻門宴亞父范增幾次舉起玉玦,讓項羽下決心殺劉邦。當時這個三種大同小異的玉器在新石器時代後期出現後並沒有按照這種標準嚴格要求有,明確的一倍二倍3倍之說,只是到了西周時期,因為周禮禮儀的要求,才開始形成文字要求,璧是主要用來在禮儀過程中用來祭天的,所以為六器之首,因其圓現在象徵天,因其蒼色也象徵莊重的深色,是一望無際的蒼茫的天的顏色,所以用來祭祀天空,但是這些記載都是從西周的文獻開始出現的,在西周之前的玉璧卻未必就是禮祀天的禮器。而文獻中《夜讀拾得錄(九十八)·送璧與返璧》一文中,衛國的右宰谷臣招待魯國大夫郈成之,「陳樂而不樂」,「酒酣而送之以璧」,正是說明谷臣將遇到凶事,或有不測。在當時,璧可作葬禮之器。送璧傳遞了將有凶訊。受璧者,心中便明白了。也可能是玉璧有「避」的意思,就是躲避的意思。

從良渚出土的玉璧分布情況來看,應該是殮屍的作用更大一點,是喪葬用器。「六器」《周禮.春秋.大宗伯》載:《周禮.春秋.大宗伯》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是為「六器」。現在很多人容易將六器和六瑞混淆,其實區別不難,六器是禮天地四方的,而六瑞是信物,以等國幫的,(古代以玉作瑞信之物,用於朝聘,計六種,故名"六瑞"。《周禮·春官》載:周制王執鎮圭,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子執谷璧,男執蒲璧。六瑞形制大小各異,以示爵位等級之差別)。

從近年考古出土的實物看,古人在製作玉器時,對於玉璧的孔徑與器體的比例並沒有嚴格的規定,因此今天我們習慣上把寬邊小孔的圓狀器統稱作璧,而窄邊大口徑的稱為環,一般不再用「瑗」這一名稱。其實在古代這個三種器形的作用是不一樣的,環是可以做扣用的,也可以做組配,在意義上還要「還」的意思,罪臣待罪於外,君主賜環則可以「還」了,而賜玦則意味著你自我了結吧,《荀子·大略》註:「古者,臣有罪,待放於境(邊境,或遠離京都的地方),三年不敢去(離開),與之環則還,與之玦則絕。」

玦和環的形狀區別就是環開了一個口,新石器時代的玉環推測是做耳飾用的,到西周的文獻中也給予它特殊的含義。瑗是孔最大的,有執瑗以援,有援助的意思。寫到這裡,請大家記住,所有的寓意是西周時期定的,是儒家思想的體現,是等級制度的體現,在最早的時期是沒有這麼明確的。

其實從新石器時代開始出現玉璧,就已經在逐漸發生變化了,紅山文化的三聯璧,到良渚文化大的刻紋玉璧,到龍山文化的玉璇璣,到殷商晚期大的玉戚,和金沙遺址出現的有領帶四齣扉棱的玉璧,無不和玉璧有著一脈相承的關係,包括西周的一些龍形佩,從外緣來看,就是一個玉璧去掉一些邊緣改制的,這些林林總總的玉器的母體都起源於玉璧。以致到後代的很多唐宋元明清玉器,都依稀可以看見玉璧發展和延續的影子,應該說很多玉器的定名開始出現的商代的詩經裡面,但給予玉器賦予生命和含義的,還是從西周《周禮》中開始,將玉器擬人化,神器化,從新石器時代開始無論是代表神權還是財富還是權力等等的玉器定名和作用,到此時才算是眾神歸位。

璧這種玉器,使用年代之長、品種之多是其他玉器不能相比的。是出現最早,一直到現在還在使用的玉器,璧除了新石器時代斂屍作用,到西周禮器中祭天以外,還要代表財富和禮儀的作用,大的玉璧在古代叫拱璧,是用兩個手恭恭敬敬端執著的,是天子在重大場合中使用的。小的5厘米以下的又叫系璧,是配飾用的。形制和紋飾也不停的演變,從最早的光素無紋到出現紋飾,商代璧多飾弦紋,並且有一種特別的器形的玉璧,叫有領玉璧,就是在弦紋玉璧孔的上面出現一個像衣領一樣的頸,所有叫有領。這種玉璧的特殊寓意和作用至今沒有正確的解釋。而西周玉璧多陰刻線鳥紋,紋飾複雜,線條流暢,繁縟美麗。春秋的捲雲紋玉璧也是一個特色,紋飾飽滿,密不透風,戰國至漢代,玉璧開始出現出廓特徵,就是大規模出現了超出玉器邊緣輪廓的裝飾紋飾,器體紋飾為雲紋、谷紋、蒲紋為多,間或有螭紋。且有領玉璧器體多為弦紋,《周禮》有「子執谷璧」、「男執蒲璧」的記載。谷璧就是玉璧器體上鐫刻有成排的密集小乳丁,乳丁上雕成漩渦狀如同稻穀發芽,取其稻穀可養人之意。蒲璧指帶有極淺的六角形格子紋的璧,取蒲能織席可以安人之意。這兩種璧多是戰國和漢代的,後代一樣有很多仿品,只是和真品有很大差異,從存世或出土的實物看,真品保存好的堪稱寶光四溢,主要是琢磨和拋光工藝極好,做工極精良。在戰國時期這類玉璧已被奉為珍寶,作為佩玉或抵押品、賞賜品、鑲嵌品、禮儀品及饋贈品。璧上雕琢的紋飾也精美複雜,,總計林林總總有二十多種,其中,以螭紋、龍鳳紋、犀紋、渦紋、鱗紋、勾連紋、穀粒紋、蒲紋等,組合紋飾較常見。

唐、宋、元以後出現了高浮雕雕螭紋、乳丁紋、獸面紋、花鳥紋裝飾的玉璧。其間宋代的蒲紋和谷紋有一種不是以六角的陰刻線代表蒲紋,不是以蝌蚪一樣的淺浮雕紋飾代表谷紋,而是琢上一顆蒲草和一株稻穗代表谷紋,這個和當時對古代傳統玉器紋飾的理解和認識有關係。出現這樣紋飾的原因是宋人沒有見過實物,或者見到實物不知道具體名稱,而是從浩瀚的文獻資料上從名字上自己臆造的。同樣一爭議的就是漢代玉器中有沒有圭璧爭議的形制,最早出現在詩經里的詩是這樣說的:有匪君子,如圭如璧。這個時期可以明顯看出,圭和璧是二種器物。

紋飾玉璧一直延續到明清時代。明清出現了一面以谷紋或蒲紋、雲雷紋、席地紋裝飾,一面飾花、鳥、魚、蟲、龍、鳳、八卦、吉祥物等圖案。並且出現了用管鑽在器體打孔以示谷紋的裝飾手法。

玉璧已經開始逐漸變成用於佩玉,作為裝飾之物。

俱往矣,古代珍稀的玉璧我給我們流傳下來的不多了,也不是每一個喜歡古玉器的人都有上手把玩研究的,當時我們依舊可以在博物館看到它們珍貴的影子,在文獻資料上瀏覽它們的傳奇,現在的玉璧已經失去了很多神秘的色彩了,更多的是藝術品的價值,是財富和審美的象徵

勸君莫惜和氏璧,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推薦閱讀:

[轉載]帝出乎震——神秘的龍山文化玉器和五帝時代的「帝」和「神」(三)
【轉載】霞光蕩漾
【轉載】阿雅
[轉載]被網路騙財(容易遇上被騙等爛事)
十二次[轉載]

TAG: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