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孤獨的精魂——《雪》解讀

文字 〖〗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有一位偉大的人物,他是中國現代文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是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就是魯迅先生。1925年1月18日,在北京西三條衚衕的一處民居內,魯迅先生滿懷激情地寫出了一篇散文——《雪》。作者以生花的彩筆,描繪了「江南」和「朔方」迥然不同的雪景,表現了對明媚春天的無限嚮往,對美好事物的緬懷,以及對冷酷現實奮勇抗爭的精神。當時的中國災難深重,國共兩黨的合作,使南方的革命洪流洶湧澎湃,國民大革命開始了。1924年10月,馮玉祥將軍發動了北京政變,孫中山先生應邀北上,發表了《北上宣言》,並掀起了國民會議運動。這看似民主自由的共和國似乎馬上要成立。可是,軍閥政府會輕易地讓出自己的政權嗎?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能真正地解救中國嗎?儘管對現實的問題心有疑慮,有時不免產生「兩間餘一卒,荷戟獨彷徨」的孤獨之感,但是他的主導精神卻是積極向上、奮勇前進的。正是在這種心境下,魯迅寫了這篇戰鬥的、優美的借景抒情的散文。文章一開始,就寫到了「暖國的雨」,在博識的人們的眼中,它是單調的,雖然「向來沒有變過冰冷的堅硬的燦爛的雪花」,但畢竟給人們帶來了一份溫暖、濕潤,給冬天裡焦躁不安的人們以暫時的寬慰。其實,先生自己又何嘗不想「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也許,真會出現那樣美好的景象:滋潤、美艷的江南雪景,他們「潔白」、「明艷」、「燦燦的生光」,有各式的梅花,還似乎有蜜蜂在飛舞,更可貴的是,有一群天真爛漫的孩童在堆雪人。這美好的江南的雪喚起了孩童們暫時的歡樂,透露出盎然的生機,孕育著頑強的生命。這是多麼令人嚮往的境地。但孩子們的歡樂是暫時的,在魯迅先生眼中,這種美未經磨鍊,並不能保持長久,這正如那寄託了孩子們美好情感的雪羅漢,「連續的晴天又使他成為不知道算什麼,而嘴上的胭脂也褪盡了」。先生自己清楚地認識到:革命,不會一帆風順,軍閥不會自己滅亡,他們必定會伺機而動,瘋狂反撲。要獨立,只有鬥爭,要勝利,只有戰鬥。於是,作者所衷愛的「朔方的雪」出現了。他們「決不粘連」,「在晴天之下,旋風忽來,便蓬勃的奮飛,在日光中燦燦的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霧,旋轉而且升騰,瀰漫太空」,在孤獨和寂寞中,它儼然是一個鬥士,一個挑戰者,這個孤獨的精魂,不就是先生那種勇於戰鬥,毫不妥協精神的寫照嗎?回顧先生自己的歷程,從醫學救國到文學救國,作為一個旗手,一個開拓者,魯迅先生始終堅持反帝反封建的立場,在苦悶彷徨中求索,探索之路可謂艱難、曲折。身負解救苦難民族之重任,在孤獨、迷茫中苦苦探索的先生「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賓士的勇士,使他不憚於前驅」。他一面獨立地同反動勢力進行著堅韌的鬥爭,一面又由於還沒有與當時正在走向高潮的革命運動相結合,暫時還沒有看清歷史發展的路徑和前景,「成了游勇,布不成陣」,因而精神上有「寂寞」、「彷徨」孤獨之感。這大概就是魯迅先生寫《雪》的緣由吧.編輯:秋痕
推薦閱讀:

核心價值觀24字解讀 三個層面三個倡導
婚戀網站現狀解讀
專家解讀三中全會公報:可能涉及官員財產公開
重磅解讀:十天干「甲、丙、戊、庚、壬」

TAG:孤獨 | 解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