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生太短,請你去大城市浪一浪
「認真活過的人,都會發光。"(圖片來源於網路)
01
有沒有一個時刻,你會為選擇大城市還是小縣城,而糾結?
有沒有一個時刻,你會懷疑留在大城市的意義?
一位粉絲最近給我留言說,
她從農村出來,貸款在北京上完大學,就職在這座城市的外企里,現在五年了。
五年不長不短,她從一個雄心壯志的女青年,終於變成一粒隨波逐流的塵埃。
住在五環外的出租房裡,每天擠著地鐵去上班,周圍的人,都是一副生無可戀的模樣。雖然忙得停不下,但一直只是個普通的總監,職場的天花板,彷彿觸手可及了。
前幾天,她終於做了決定,不再掙扎,準備回到家鄉的小城。那裡有熟悉的父母,有熟悉的方言,有舒服的未來生活。
她問我,自己呆在北京這幾年,是不是浪費了?
我的答案是:不。沒有經歷過大城市的苦,你不會知道小城市的甜。
02
即便終將回來,為什麼年輕時,你依舊要去大城市?
去大城市,是為了增長見識。
羅振宇舉過一個例子。北京隨便一小孩,他站在街邊上,什麼名車可能都認識。但外地一個農村的大學生,就算你是天才,很抱歉,你都不會認全這些車。這就是見識的差別。
同樣,如果你有著繪畫天賦,但在小城市,你沒有辦法拜訪達芬奇,你沒有辦法去聽陳丹青的講座,你沒有辦法周末跑到中國美術館參觀。也許,你終身會是一個普通的上班族,平庸致死,才華永遠不被發現。
這並不是說,小城市的人就沒有見識,而是說,大城市裡,現代的設施與交流渠道齊全,還能夠提供大量的機會,讓你看到不一樣的人,讓你看到大的世界。
見識是相隨一生的。有見識,人才能成熟與獨立。
03
你去大城市,是為了接觸到優秀的圈子。
關於圈子,一種習慣性的觀點是,它就是我們生活中的那些人,圈子決定了我們的未來與生活。其實,資本和人才都高密度集中的大城市,也是一種圈子。
金融圈最會寫職場的大叔Spenser,有個獨特的工作習慣:每年一半的時間在香港,另一半的時間在北上廣深杭。為什麼?因為在文化傳媒和互聯網行業,最優秀的人和最雄厚的資本都在這些地方。如果你不來到北上廣深杭,就可能一直是霧裡看花,隔岸觀火,就會導致理解不夠深刻,就導致行動慢半拍。
大城市裡優秀的人,從絕對數量來說,一定會比小城市要多。和優秀的人朝夕相處,你會發生潛移默化的改變。
就算你此後回到小城市,你的視野、格局和處世方式,一定會勝出周圍人許多。
04
你年輕時要去大城市闖幾年,是為了孝敬父母。
什麼是最大的孝道?功利點來說,是你能夠賺到足夠多的錢。因為只有這樣,你才能夠把自己的生活過好,不讓父母擔心;才能慢慢改善父母的生活;才能讓父母享受到好的醫療和養老服務。
我見過太多的年輕人,大學畢業後就呆在父母身邊,生活穩定且安寧。然而,當諸如父母重病的家庭意外到來時,他們普遍陷入了生活的困境。
因為穩定和安寧,很多時候,其實意味著賺錢慾望的下降,對抗風險能力的變弱。
相反,不少在大城市闖過,有過苦日子的年輕人,都具有更強的賺錢能力,也懂得打下「提前量」,他們懂得,自己不努力,就會對父母無能為力。
因為不能對父母無能為力,所以必須到大城市去,賺錢,培養自己的賺錢本領。
05
曾經,看過一個對北上廣深年輕群體的調查:
如果給你們100萬,你們願不願意回到家鄉?
調查結果是,多數人選擇了拒絕。
大城市,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好。堵車,壓力大、空氣污染、物價與房價昂貴,但為什麼有些人死也不回頭?
因為,那裡有視野,有驕傲,也無限的可能。
還有一些無法表達的東西。
有人說,有三種類型的能力可以決定你的未來,第一種是讓自己變得牛逼的能力,第二種是有讓周圍人都願意來幫助自己的能力,第三種是混不好也無所謂,想得開的能力。
如果你年輕時去過大城市闖幾年,這些能力,你或多或少都會有。
餘生太短,經歷如此重要,年輕的時候,如果有可能,你為什麼不去大城市浪一浪呢?
就算重新回到家鄉,也沒有什麼後悔的。
因為,終其一生,只要你認真生活過,你就是閃閃發光的人。
上篇文章:杭州保姆縱火案:你是24小時不關機的人嗎
推薦閱讀:
※一個樂團和一座城市
※什麼是組群式/組團式城市?
※中國與世界頂尖城市格局,看看這個榜單就夠了
※機關辦公樓應與「城市地標」無緣
※新型城市化不可舊路再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