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心理學兩種研究範式的整合趨向

【作者簡介】秦金亮 山西師範大學教科院,太原,041004 E-mail:qinjl@dns.sxtu.edu.cn 郭秀艷 華東師範大學心理系,上海,200062【內容提要】本文從方法學的視角分析了心理學研究的兩大基本範式。文中討論了量的研究與質的研究在本體論、認識論、價值論方面存在的差異,探討了量的研究與質的研究整合的邏輯依據與歷史依據。量的研究與質的研究存在各自的優缺點,它們的整合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文中進一步探討了量的研究與質的研究整合的基本方式,包括次序式整合、平行式整合、交叉式整合等。【摘 要 題】學術廣角【英文摘要】Two basic psychological research paradigms were analyzed from the methodological perspective.It analyzed the contradictory basis of the quantitative research and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the aspects of ontology,epistemology and axiology.Advantages and weaknesses of the qualitative/quantitative researches were further discussed.Several integrative patterns on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the quantitative research was explored,including sequential integration,parallel integration,crisscrossed integration,simultaneously principal and subordinate integration,embedded integration,resolved and mixed integration.【關 鍵 詞】心理學研究範式/量的研究/質的研究/整合趨向 psychological research paradigm/quantitative research/qualitative research/integrative trend.【正 文】 量的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與質的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是心理學研究的兩種基本範式,近年來引起了心理學主要研究領域的廣泛關注,一些有影響的心理學研究方法著作都進行了專門的討論(Breakweel,1995,McQueen,1999),[1,2]本文旨在從方法學的視角對心理學的這兩種研究範式間的關係進行疏理與評析。量的研究就是採用實驗、調查、測驗、結構觀察以及已有的數量化資料,對心理現象進行客觀的研究,將所得結果作相應的統計推斷,使研究結果有普遍的適應性。質的研究就是在自然的情境下採用無結構訪談、焦點訪談、參與型觀察、實物分析等,對心理現象進行詳細的描述,並以當事人的視角理解其對現象的意義或對事物的看法,不對研究結果作普遍的推演。可以看出量的研究和質的研究都指的是相關的一類研究方法(或稱一類研究範式),而不是指稱某一具體的研究方法。   1 質的研究與量的研究的對峙 在心理學史上實證主義的量的研究與人文精神的質的研究的對立主要表現在:元素主義的內省心理學與意動心理學的對立;行為主義心理學同格式塔心理學、精神分析心理學的對立;認知心理學與人本主義心理學雖然也存在對立,但在方法學立場上已經變得更為寬容,並有兩種取向相整合的傾向,特別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已明確地提出了量的客觀範式與質的主觀範式相整合的人本主義研究範式。 量的研究的本體論假定,心理現象是獨立於研究者之外的客觀存在,因此,對心理現象的研究必須採用客觀的觀察、測量。為了實現研究的客觀化,馮特――鐵欽納學派採取了嚴格的實驗內省,行為主義為了保證絕對客觀化,則以行為代替意識。質的研究的本體論則是將心理現象看作是主體涉入的生活世界,它絕對不同於客觀的物理世界,客觀化必須使生活世界退化為物理世界,生活世界的鮮活性將不復存在,人文世界就變成了原子式的「磚瓦泥」實體世界。 量的研究的認識論假定研究者獨立於被研究之外,研究者與被研究者之間是一種主客關係,研究者完全可以作為一個局外人,遠離被研究者,同被研究者保持距離,以避免主觀價值的涉入;為了承諾這一認識論假定行為主義者偏愛以動物作實驗,且不用與人相近的靈長類動物,以免陷入擬人論的困境;質的研究的認識論假定則是,研究者與被研究者是雙主體的互動過程,因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人,它與自然科學的研究對象有本質的區別,因而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與被研究者之間不是保持一定的距離,而是最大限度地縮小「我―他」人際距離,深入到被研究者的內心世界,獲得真切的體驗和認同,用「深描」的語言,展現人的心理生活。 量的研究的價值論假定是,研究者應保持價值中立,研究者在研究設計、選擇被試、研究控制、操作化過程、結果形式化表達等方面都力圖以局外人的方式保持價值無涉;質的研究則認為涉及人的雙主體研究保持價值中立是不可能,因而量的研究標榜的價值無涉猶如掩耳盜鈴一般,是方法論的幼稚表現,且不說對人的研究,行為主義者對動物的研究還犯有擬人論的錯誤;因此質的研究認為,與其價值涉入難以避免,還不如老老實實地承認價值涉入的存在。在表達方面,量的研究講求精確、形式化、可操作化、數量化,如行為主義的操作化定義,變數的形式化表達,心理物理學的函數式數量表達;質的研究則強調心理現象的理解、意義、發現。從研究方式來看,量的研究一般是從已有(或前人)的假設出發,通過實驗、調查等方法來驗證(或證偽)已有的假設,因而是一種演繹性的驗證;量的研究要對變數操作化定義,通過測量以發現變數間的因果關係。   2 質的研究與量的研究整合的歷史與邏輯依據 當代美國著名方法學者克瑞斯萬(D.Krathwohl,1998)[3]認為;質的研究與量的研究的兩極對立,僅是方法學表達的需要和實踐中人們的極端所為,從方法學的角度看由質到量是一個連續的過程,純描述的歸納與純數量的演繹僅是連續中的兩個極點,大多數的研究方法如調查研究、評估研究、縱向研究、行動研究等則是兩極之內的中間,創造性地吸收各自的優點。概觀心理學的發展歷史,部分心理學派別在方法論問題上就不是非此即彼的「冷戰」思維方式,美國機能主義心理學就是一個可供分析的例證。美國機能主義的先驅詹姆斯(W.James)儘管主張心理學是一門自然科學,但他對意識的研究卻吸收了現象學的合理成份,反對當時流行的意識元素主義觀,認為意識不是割裂的片斷和靜止狀態,而是整體的經驗與川流不息的過程。詹姆士的意識流學說有明顯的自然主義整體人文觀。詹姆士的這種既重視實驗,又主張意識流直覺感悟,既崇尚自然科學的客觀法,又迷戀於人文的自然主義整體觀,對美國機能主義心理學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它為機能主主的多元方法論奠定了基礎。當代折衷行為主義者班圖拉(A.Bandura)廣泛吸收認知心理學、人本主義心理學中的有益思維,先後提出了社會學習的觀察學習論、交互作用論、自我調節論、自我效能論,班圖拉在科學主義實驗法的基礎上,吸收人本主義方法學的合理性,提出了社會學習的縱向研究策略(R.Lundin,1991)[4]。當代心理學的兩大陣營人本主義心理學與認知心理學儘管在基本立場上存在一定的對立。但在具體方法上,都有多元方法的傾向。人本主義提出統合主觀經驗範式與客觀實驗範式的嘗試已有目共睹。認知心理學在物理符號主義的量化範式下,也力圖以「口語報告」法來彌補自身的不足。認知心理學家曾發出這樣的警告:「在獲得對於思維過程更好的了解之前,我們應該暫時停止使用統計研究方法」(J.Kilpatrick,1978,p.102)[5] 從方法評估學的角度討論兩類方法各自的利弊,我們會發現任何一種方法都是雙刃劍,它對研究的問題來說有一得,也必有一失;任何一項研究都是在獲益與代價之間求得一種平衡,方法評估更多的是使研究者意識到每一方法在面對某一研究問題時可能帶來的正效應與負效應(Patton,1990,Guba,1990)。[6,7] 近年來方法學者系統總結了質的研究與量的研究的優缺點。他們認為質的研究的優缺點主要表現在:①質的研究能對微觀的、深層的、特殊的心理現象進行深入細緻的描述與分析,能了解被試複雜的、深層的心理生活經驗;但不適合於宏觀研究,也不能發現某一心理現象趨勢性,群體性的變化特點。②質的研究適合於對陌生的、異文化的、不熟悉的心理現象進行探索性研究,為以後建立明確的理論假設基礎;但不適合對心理現象進行數量的因果關係和相關分析,不利於發現心理現象間趨勢性的因果規律。③質的研究更適合於動態性研究,對心理事件的整個脈絡,進行詳細的動態描述;但質的研究結果不能作概率上的推斷演繹,研究結果不具有普遍的代表性和可推廣性。④質的研究採取自然主義的研究範式,重視在自然情境下研究人的心理生活經驗,因而研究的結果更切合人們的生活實際,研究結果的運用更具有針對性;但又難以在短時間內掌握。⑤質的研究採用歸納的方式建立自下而上的理論,適合於紮根理論或小型理論的建立,但一般沒有明確的結論,更不能蓋棺論定。(Maxwell,1995)。⑥質的研究重視研究者與被研究者之間的互動過程,重視在互動中建構理論和知識體系,可避免教條主義和機械主義(Jacob,1987);但具有一定的主觀性,人為性,經驗性和情境性。 克瑞斯威爾(J.Creswell)總結認為量的研究具有以下優缺點:①適合於宏觀研究,發現趨勢性的心理特徵,如一般人群的智力呈正態分布,反應時呈正偏態分布等;但不能揭示深層的心理過程和心理結構。②適合於對心理現象進行數量化的因果分析和相關分析,發現趨勢性的因果規律與相關規律,如韋伯定律、費希納定律、智力與遺傳存在中度相關等;但難以描述心理的動態過程及其作用機制。③研究結果可作概念上的推斷演繹,只要測量尺度、數據類型符合數學模型的要求,推斷就是正確的、有代表性的、可推廣的;但缺乏對總體中特殊個體的把握,有時甚至會扭曲特殊個體的實際情況。④量的研究可證實或證偽已形成的理論假設,並不斷地修改和完善已有的理論假設;但它們大多均為研究者事先預設的理論做法,而難以當事人的角度了解被試的真實想法和心理狀態(Creswell,1998)。[10]⑤量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客觀性,量的研究方法有具體、明確的操作程序,結果的檢驗有具體的檢測手段和系統的評估標準,上述特點基本能保證研究操作和結果的可重複性;但有時量的研究很難達到理想數學模型的約束條件,若仍用該數學模型,結果常常會得出不真實或錯誤的結論。⑥量的研究更多地受操作技術的影響,受研究者主觀因素的影響小,便於在學院中展開和推廣(Creswell,1994)[9] 從上面我們對質的研究與量的研究優缺點的討論,可以發現,量的研究與質的研究可以優勢互補。在相當的情況下,量的研究的優勢卻是質的研究的不足,而質的研究的長處卻是量的研究的短處。因而將這兩類方法的融通可以實現宏觀與微觀整合,靜態與動態整合,控制情境與自然情境相整合,事實與意義相統一,建構假設與驗證假設相統一,客觀度量與主觀體驗相統一,實現多層面、多角度、多方法研究某一主題。   3 質的研究與量的研究在心理學研究中整合的途徑與方式 近年來方法學家不僅在研究範式上尋找質的研究與量的研究的對話與融通(Alasuutar,1995,Carey,1993,Cronbach,1975)[11-13],而且在具體操作上也在探討質的研究與量的研究相整合的方式(Maxwell,1995,Creswell,1994,Ragin,1987,Trend,1978,Fine,2000)[9,14-17]。中國心理學經過百餘年的曲折發展,正在經歷由借鑒學習西方心理學研究向立足於本土文化的原創性研究轉折的關鍵時期,而實現心理學研究中國化是建設有中國特色心理學體系的重要目標之一,這需要新時期辯證唯物主義方法論的正確指導。心理學研究中國化作為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在研究中如何實現質的研究與量的研究的整合與統一呢?這裡結合國內外的研究,探討幾種整合的基本模式。   3.1 次序式整合 次序式整合就是指在一項研究中,首先使用一種方法,以後再使用另一種方法,兩種方法的使用存在前後次序(Fine,2000)。[7]心理學研究中國化力圖擺脫西方心理學已有的理論框架,並側重研究中國人特有的心理與行為,這樣不少研究屬於探索性的研究,因而適宜先用質的研究,再用量的研究的次序式整合方式。對此楊國樞就認為採用「質化」的民俗概念或本土概念使研究者不能輕易接受西方的概念,有利於建立中國化的概念體系和理論框架,較易反映中國社會文化的獨特背景。   3.2 平行式整合 平行式整合是指一項研究中質的研究與量的研究方法同時使用,而不是根據不同的研究階段,分先後次序使用。對於大型的心理學研究中國化課題可採用平行式整合,如朱智賢教授主持的<中國兒童心理發展與教育》在宏觀層面組織全面性協作組開展實驗研究和調查研究,在微觀層面進行個案研究,揭示中國兒童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特殊性。這樣的研究一般有血有肉、點面整合,研究結果能夠相互補充、相得益彰。但這樣的研究方式也可能會出現結論的不一致,在這樣的情況下要容忍研究結果分岐,因為在有的情況下結果沒有對錯之分,我們可以修正整體的理論框架,使不同的研究結果整合到一個更高的概括水平(Trend,1978)[16]   3.3 交叉式整合 交叉式整合是指在一項研究中量的研究與質的研究交替進行,它適合於一項課題進行深入的擴展性研究(Maxwell,1995)[14]。心理學研究中國化的不少課題需要向縱深發展,在研究中一般先用質的研究建立理論假設,然後再同時採用量的研究和質的研究進一步擴展理論,再形成新的研究假設,再採用量的研究與質的研究驗證假設和修改假設。通過量的研究與質的研究的交叉進行,可使一項研究逐步深入並逐步擴大。交叉式整合在使用時要求研究者同時對量的研究與質的研究有精深的方法學訓練。否則在研究設計中使用不當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甚至比使用單一方法效果還差。 量的研究與質的研究整合的方式和途徑還會有多種,因為法無定法、法無定則,只要某種整合方式更加切合研究問題的要求,這種整合就是可行的、成功的。對於心理學研究中國化來說,大量的研究屬於複雜的社會心理與文化心理的研究,因而採用多方法的量的研究與質的研究的整合是非常必要的。質的研究在心理學研究中國化所發揮的作用,不是在與量的研究的對立中發揮作用,而是在與量的研究的融通中發揮各自的長處,彌補各自的不足中勃發融通的整合效應。 總之,儘管量的研究與質的研究的整合是可能的、有效的,但我們必須注意到二者是否要整合,以何種方式整合,要根據研究主題的特點和性質來定。我們在心理學研究中國化中既不能生硬地套用某種整合模式,更不能為整合而整合倒向「方法傾慕」、「方法中心」。在心理學研究中國化中需要的是主題創新和方法創新的雙向互動。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有的小孩一緊張就尿褲子?
你好,我看過你的校內網和QQ空間
如何識別謊言?(以老公說謊為例)
自由是什麼?
心理學對各種人最齊全的分類

TAG:心理學 | 心理 | 整合 | 範式 |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