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歷史名人:孫叔敖的事迹典故

荊楚歷史名人:孫叔敖的事迹典故

2010-08-26 15:28:07|分類: 楚文化研究 閱讀370 評論0 字型大小:大中小訂閱 - 文化大觀園的日誌 - 網易博客

孫叔敖(公元前約630年-公元前593年),期思邑潘鄉(今河南省固始縣)人,春秋時代楚國庄王的令尹,蒍氏,名敖,字叔敖,一名蒍獵,蚡冒之後,「世為列姬,國地朝廷」。祖父蒍呂臣曾官拜楚成王令尹。父親蒍賈,任楚國司馬。孫叔敖出生於郢都(紀南城) 北海子湖邊白土裡(又稱孫家山,今雨台山附近)。

孫叔敖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賢相。孫叔敖在海子湖邊被楚莊王舉用,公元前601年,出任楚國令尹(楚相),輔佐楚莊王施教導民,寬刑緩政,發展經濟,政績赫然。主持興修了芍陂(今安豐塘),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增強了國力。司馬遷《史記·循吏列傳》列其為第一人。司馬貞《索隱》贊其「奉職循理,為政之先」。《呂氏春秋·情慾》說:「世人之事君者,皆以孫叔敖之遇荊庄王為幸。……孫叔敖日夜不息,不得以便生為故,故使庄王功績著乎竹帛,傳乎後世。」楚莊王的立威定霸,與孫叔敖的奉職循理、忠心輔佐是分不開的。楚莊王、孫叔敖「主明臣賢」(《韓詩外傳》),使得春秋時楚成為五霸之一,其霸業政績,永垂史冊。桓譚《新論·國是》稱「孫叔敖相楚,期年而楚國大治,庄王以伯」。可見孫叔敖任令尹時政績最突出,佐楚莊王成霸業,是一代名相。

關於孫叔敖的身世,說法不一。有說是河南固始人,有說今河南淮濱人。但是,這兩個縣城都屬於河南信陽,所以說是河南信陽人無疑了。楚莊王九年,若敖氏叛亂被鎮壓後,當時令尹虞丘(沈尹)薦舉孫叔敖代己而任令尹。據《荊門直隸州志》記載,孫叔敖居荊門白土裡(後改稱孫家山,在荊門、荊州交界處)。孫叔敖為令尹五年,功績顯赫,特別是他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期思陂和沮漳河下游等地的水利工程,為千古傳頌。

孫叔敖雖身居相位,但生活十分簡樸。《孫叔敖廟碑記》中說:「其憂國忘私,乘馬三年,不別牝牡。……專國權寵,而不榮華。一旦可得百金,至於沒齒而無分銖之蓄。破玉玦,不以寶財遺子孫。」真是生前兩袖清風,死後一貧如洗。

【孫叔敖殺兩頭蛇】

孫叔敖是春秋時代的楚國人,出身貧寒,憑藉自己的努力,官至令尹(楚國掌握軍政大權的最高官員)。孫叔敖的賢名由來已久,傳聞他天性仁厚,又極謙遜謹慎。年幼的孫叔敖是一個好孩子,他勤奮好學,尊敬長輩,孝敬母親,很受鄰里的喜愛。

本文講述了孫叔敖少年時期的一則故事,其中體現了孫叔敖善良正直的優秀品質。

孫叔敖年少之時,遇見了一條兩頭蛇(蛇之一種。無毒,尾圓鈍,驟看頗像頭,且有與頭相同的行動習性,故名。古人傳說見之者死。)那紅紅的舌頭使孫叔敖十分恐懼,他想起有一個傳說,就是如果誰望見此蛇,那麼必死無疑了。孫叔敖想:我怎如此不幸,竟正巧遇見這蛇,莫非天滅我也?孫叔敖剛要逃走,卻想到:如果我放走了此蛇,那麼它還會再禍害百姓的,反正我也肯定要死了,不如試一試能否啥死它,讓它不禍害人民了。這個想法在孫叔敖的腦中強烈起來,這個想法使孫叔敖變得勇敢起來了,他不再去想自己會不會死,而是飛快地、輕輕的找來一塊奇大的石頭,對準兩頭蛇的腦袋用力砸下去,一下、兩下、三下,無數下以後兩頭蛇終於死了。但孫叔敖卻連忙跑回家對母親說:娘,我快死了,因為我今天竟然遇見兩頭蛇了!母親笑著說:孩子別怕,你現在還好好的啊!那只是傳說而已,事實並非如此啊!孫叔敖轉哭為笑,說:但是我把它給打了,這樣不會出事吧?母親很疑惑,說:你一個人把它打死了?你當時怎麼想的呢?孫叔敖抓抓頭髮,說:我就想啊,我如果放它走的話,它還會禍害別人的,我是肯定要死的,不如打死它,不讓它再禍害別人了,這樣死也值得了,於是我就勇敢起來了,就拿了一塊大石頭砸死它了。母親很高興,說「好孩子,你在危難時還想著幫助別人,是個品德高尚的人啊!(出典見《賈子》)。那山丘因而得名「蛇入山」在今江陵城北約二十里。及成年,因父親獲罪,他舉遷期思(今淮濱期思鎮)邑。

古籍中有關孫叔敖的記載不少,現一併摘錄如下,以為佐證。

1、原文:

楚孫叔敖嘗出遊,見兩頭蛇,殺而埋之,及歸,憂而不食。母問其故。泣對曰:「兒聞見兩頭蛇者必死。今兒見之,恐棄母而死也。」母曰:「蛇今安在?」曰:「恐後人又見,已殺而埋之矣。」母曰:「無憂。吾聞有陰德者,必獲喜報。汝必興於楚。」後果為令尹,執楚政。

翻譯:

楚國有一個孫叔敖,曾經到外面遊玩,看見一條兩個頭的蛇,就殺了蛇並把蛇埋了,回家後,很憂傷而不吃飯。母親問他原因。他說:「我聽說見了兩頭蛇的人一定會死,現在我見到了,害怕我拋下母親先死了。」母親說:「蛇現在在哪裡?」回答說:「我害怕後來的人又見到這條蛇,已經把它殺了並埋了起來。」母親說:「不要憂慮。我聽說有陰德的人,一定會得善報。你一定會在楚國興旺發達。」後來果然當了令尹,掌管楚國的大權。

2、《文言文啟蒙讀本》版原文:

孫叔敖,楚之令尹也,治國有功,楚人譽之。其幼時,嘗出遊,見兩頭蛇,殺而埋之。歸而泣。其母問其故,叔敖對曰:「吾聞之,:見兩頭之蛇者死。向者吾見之,恐去母而死也。」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見,殺而埋之矣。」母曰:「爾有陰德,神必佑之,毋憂。」

《文言文啟蒙讀本》版譯文:

孫叔敖是楚國的國相, 國家發展得好有他的功勞,楚國人常常稱讚他。孫叔敖小的時候,曾經到外面遊玩,看見一條兩個頭的蛇,就殺了蛇並把蛇埋了。他小聲的哭著回家。母親問他哭的原因。叔敖回答說:「我聽說見了兩頭蛇的人一定會死,現在我見到了它,我害怕離開母親死了。」母親說:「蛇現在在哪裡?」回答說:「我害怕別人又見到這條蛇,已經把它殺了並埋了。」母親說:「你積了陰德,神一定會保佑你的,不要擔心。」

3、《九年義務教學》版(見劉向《新序·雜事一》)原文:

孫叔敖為嬰兒之時,出遊,見兩頭蛇,殺而埋之。歸而泣,其母問其故,叔敖對曰:「聞見兩頭之蛇者死,向者吾見之,恐去母而死也。」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見,殺而埋之矣。」其母曰:「吾聞有陰德者,天報之福,汝不死也。」(及長,為楚令尹,未治而國人信其仁也。)

《九年義務教學》版(劉向《新序·雜事一》)譯文:

孫叔敖幼年的時候,在一次遊玩時,看見一條長兩個頭的蛇,便殺死它並且埋了起來。回到家裡叔敖哭起來,它的母親問他為什麼哭,孫叔敖便回答說:「聽說看見長兩隻頭的蛇的人是要死的,剛才我看了兩頭蛇,所以害怕我會離開母親而死去的。」他母親說:「蛇現在在哪裡?」孫叔敖說:「我擔心別人再看見它,把它殺了埋起來了。」他母親說:「我聽說對別人有恩德而又不為人所知的人,老天會報答他的好處的,你不會死的。」等到孫叔敖長大成人後,做了楚國的令尹,還沒有上任,人們就已經知道他是個仁義的人了。

說明:《九年義務教學》版在某些版本末尾可能還會有一句:等到孫叔敖大了以後,做到了楚國的丞相,他還沒開始治國,但是國人就已經相信他是一個仁義的人了。

4、賈誼《新書·春秋》原文:

孫叔敖之為嬰兒也,出遊而還,憂而不食。其母問其故,泣而對曰:「今日吾見兩頭蛇,恐去死無日矣。」其母曰:「今蛇安在?」曰:「吾聞見兩頭蛇者死,吾恐他人又見,已埋之也。」其母曰:「無憂,汝不死。吾聞之,有陰德者,天報之以福。」

賈誼《新書·春秋》譯文:

孫叔敖還是孩子的時候,一次出去遊玩回來,整天心事重重,吃不下飯。媽媽問他怎麼回事,他哭著回答說:「我今天看見了一條兩頭蛇,恐怕活不了幾天了。」他的媽媽問:「現在那條蛇在哪裡?」孫叔敖說:「我聽說看到兩頭蛇的人就會死掉,我怕別人再看見它,已經把它(打死)埋了。」他媽媽說:「別擔心,你不會死的。我聽說,積陰德的人,上天會給他賜福的。」

【孫叔敖遇狐丘丈人】

《韓詩外傳》卷七原文:

孫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聞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乎?」孫叔敖蹴然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問何謂三利?何謂三患?」狐丘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惡之,祿厚者、怨歸之,此之謂也。」孫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祿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於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堯舜其猶病諸!」詩曰:「溫溫恭人,如集於木;惴惴小心,如臨於谷。」

譯文:

孫叔敖遇到狐丘丈人,狐丘丈人說:「我聽說,有三利必有三害,你知道嗎?」孫叔敖驚訝地改變臉色說:「我不聰明,怎麼知道。請問什麼叫三利,什麼叫三害?」狐丘丈人說:「爵位高的,人們會嫉妒他;官大的,君主會厭惡他;俸祿厚的,怨恨會集中於他。這就是三利三害。」孫叔敖說:「不是這樣的。我爵位越是高,心志越在於下層;我的官越是大,做事越加小心謹慎;我的俸祿越是多,布施越加廣泛。這樣可以免於害嗎?」狐丘丈人說:「說得好啊!這種事連堯、舜他們都感到患苦。」

【孫叔敖舉于海】

《孟子》中寫到「孫叔敖舉于海」被舉於楚國令尹,以賢能聞名於世。孫叔敖在海子湖邊被楚莊王舉用。公元前601年,出任楚國令尹(楚相),輔佐楚莊王施教導民,寬刑緩政,發展經濟,政績赫然。主持興修了芍陂(今安豐塘),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增強了國力。司馬遷《史記·循吏列傳》列其為第一人。

《孟子》原文: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中,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於市。

【孫叔敖為楚令尹·孫叔敖納言】

孫叔敖擔任令尹期間,楚國經濟、政治、軍事均有重大發展。孫叔敖以身作則、勤於政事、精明幹練、忠心輔佐,幫助楚莊王,內平隱患、外抗強晉,成一代霸業。這其中,孫叔敖功勛卓著,政績斐然,顯示出一代名相的風采。孫叔敖為官謙虛盡職,能夠聽取別人哪怕是小民百姓的意見。正因為如此,孫叔敖為楚相,很有政績。孫叔敖的為官之道,在今天也還可借鑒。

相傳孫叔敖懷有絕世之才,出任令尹之前,他不過是一位「楚之處士」,「期思之鄙人」。在《淮南子·人間訓》中記錄,「決期思之水而灌雲雩之野,庄王知其可以為令尹」,也就是說,在這之前,他就指揮修水利,有能力當令尹。那麼,究竟是誰發現他的才幹,推薦他為楚相的呢?史料中載有不少別饒風趣的故事,茲摘錄一二,以饗讀者。

劉向《新序·雜事》:「樊姬,楚國之夫人也。楚莊王罷朝而晏,問其故,庄王曰:『今旦與賢相語,不知日之晏也。』樊姬曰:『賢相為誰?』王曰:『為虞丘子。』樊姬掩口而笑。王問其故,曰:『妾幸得執巾櫛以侍王,非不欲專貴擅愛也,以為傷王之義,故所進與妾同位者數人矣。今虞丘子為相數十年,未嘗進一賢。知而不進,是不忠也;不知,是不知也。安得為賢?』明日朝,王以樊姬之言告虞丘子。虞丘子稽首曰:『如樊姬之言。』於是辭位而進孫叔敖。孫叔敖相楚,庄王卒以霸,樊姬與有力焉。」

在劉向《說苑·至公》中,另有一則記載:「楚令尹虞丘子復於庄王曰:『……臣竊選國俊下里之士,曰孫叔敖,秀贏多能,其性無欲。君舉而授之政,則國可使治,而士民可使附。』庄王曰:『子輔寡人,寡人得以長於中國,令行於絕域,遂霸諸侯,非子而何?』虞丘子曰:『久固祿位者,貪也;不進賢達者,誣也;不讓以位者,不廉也。不能三者,不忠也。為人臣不忠君王,又何以為臣?願固辭。』庄王從之。賜虞丘子采地三百,號曰國老。以孫叔敖為令尹。少焉,虞丘子家干法,孫叔敖執而戮之。虞丘子喜,入見於王曰:『臣言孫叔敖果可使持國政,奉國法而不黨,施刑戮而不委,可謂公平!』庄王曰:『夫子之惕也。』」

《呂氏春秋·不苟》持另一說,認為薦孫叔敖為楚相的,是其好友沈尹莖:「荊王欲以為令尹,沈尹莖辭曰:『期思之鄙人有孫叔敖者,聖人也。王必用之,不臣不若也。』荊王於是使人以王輿迎叔敖,以為令尹,十二年而庄王霸,此沈尹莖之力也。」

是誰推薦孫叔敖為楚相,各說不一,不必糾纏於繁瑣的考證,但孫叔敖確有宰相之才,且在各方面作出了卓越貢獻,當無疑義。

西漢劉向《說苑·敬慎》原文:

孫叔敖為楚令尹,一國吏民皆來賀。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後來吊。孫叔敖正衣冠而見之,謂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盡來賀,子獨後吊,豈有說乎?」父日:「有說:身已貴而驕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權者君惡之,祿已厚而不知足者患處之。」孫叔敖再拜曰:「敬受命,願聞余教。」父曰:「位已高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祿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謹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孫叔敖對曰:「甚善,謹記之。」

《說苑·敬慎》譯文:

孫叔敖擔任楚國的宰相,全國的官吏和百姓都來祝賀。有一個老人,穿著麻布制的喪衣,戴著白色的帽子,最後來弔唁。孫叔敖整理好衣帽出來接見了他,對老人說:「楚王不了解我沒有才能,讓我擔任令尹這樣的高官,人們都來祝賀,只有您來弔唁,莫非有什麼要說的么?」老人說:「是有話說。當了大官,對人驕傲,百姓就要離開他;職位高而大權獨攬的人,國君就會厭惡他,俸祿優厚,卻不滿足,禍患就隱伏在那裡。」孫叔敖向老人拜了兩拜,說:「我誠懇地接受您的指教,還想聽聽您其餘的意見。」老人說:「地位越高,要越把自己看得比別人低下;官職越大,慾望越要更少;俸祿已很豐厚,就不應索取分外財物。您嚴格地遵守這三條,就能夠把楚國治理好。」孫叔敖回答說:「您說的非常對,我牢牢記住它們!」

【孫叔敖治水】

孫叔敖是古代治水專家。孫叔敖一生政績頗多,而以治水最為人所稱道。漢王延壽在《孫叔敖廟碑記》中,讚頌孫叔敖「宣導川穀,陂障源泉,溉灌沃澤,堤防湖浦,以為池沼。鍾天地之美,收九澤之利」。另據《七國考·楚食貨》載:「孫叔敖為楚相,截汝墳之水,作塘以溉田,民獲其利。」說明在他倡導下,春秋時楚國已普遍在湖泊中的隆起部分挽堤為垸,發展水利,農業生產蒸蒸日上。「孫叔敖治楚三年,而楚國遂霸。」

孫叔敖治水,有四大工程,期思陂(陂,音bēi,渠灌工程),芍陂(讀音同上),大業陂和雲夢澤疏浚工程。這是我國古代治水史上的四大輝煌。

1、孫叔敖應是一個傑出的社會活動家。他修建期思陂時,並不是楚國令尹,而只是一個社會人士,或者說一個祖上有蔭功的社會賢達。自從父親被叛將殺害,他和母親就為了遠禍而避居在期思鄉野。他修建期思陂藉助的是社會的力量,可惜歷史沒有詳細記載。

期思陂工程在今固始縣的東部,涵蓋史河、泉河流域。這裡曾經是重災區,澇不能排,旱不能灌,靠天收。孫叔敖集合當地民力,利用大別山北坡的來水,在泉河、石槽河上游修建水陂塘,形成「長藤結瓜式」的期思陂,既可防下游水澇,又可供下游灌溉,是我國最早見於記載的大型灌溉工程。《淮南子?人間訓》記載:孫叔敖在出任令尹前,他「決期思之水(今河南固始縣境的史河),灌雩婁之野。」即帶領當地人民興建水利工程,灌溉農作物,水稻面積激增,楚國「收九澤之利以殷潤國家」(明朝嘉靖《固始縣誌》)。這項水利工程,就是我國古代歷史上著名的「期思陂」(《大平御覽·地部》:「楚相作期思陂,灌雲雩之野。」)。春秋時候,期思屬楚地,在漢世祖(漢光武帝)更名固始,也就是在今天河南固始縣。三國時,曹魏的劉馥重加整治,明代維修擴充,嘉靖事固始縣境內陂塘、湖港、溝堰達932處。這項水利工程,成為梅山水庫中乾渠、鯰魚山灌區的組成部分,至今發揮著重要作用。

2、孫叔敖任令尹後,還開鑿「芍陂」(今安徽省壽縣城南安豐塘)。清朝夏尚忠追紀其事:「溯其初制,引六安百餘里之水,自賢姑墩入塘,極北至安豐縣折而東至老廟集,折而南至皂口,又南合於墩,周圍凡一百餘里,此孫公當日之全塘也。」《水經注》稱:「陂有五門,吐納川流」。這是一項帶有開創性的水利工程。它很像今天的蓄洪區,可蓄,可灌,可排,發揮水利的綜合效用。東漢、三國、唐肅宗、元忽必烈均在此廣為屯田,大獲其利。

3、除上述工程外,孫叔敖還興建安徽霍邱縣的水門塘(大業陂),安徽通志以為即春秋時楚令尹孫叔敖所作大業陂。在安徽霍丘縣東北十五里,人呼為水門塘,《清一統志》:「相傳古名鎮淮洲陷而為陂。」江南通志敘水利治續亦云,去而敘鳳陽水利則去隋大業中修以灌田者,殊相矛盾。

4、孫叔敖還治理湖北的沮(jù)水和雲夢澤,促進了楚國的農業發展,後人為紀念他,在安豐塘北堤建有孫公祠,在湖北沙市公園建有孫叔敖衣冠冢,在期思集(今淮濱縣期思鎮)立碑並建有楚相孫公廟。據《史記·循吏列傳》說:「或曰孫叔敖激沮水作雲夢大澤之池也。」這裡說明了孫叔敖不但興修了大量的堤壩和灌區。古沮、漳水入江通雲夢澤,此項工程應當在沮、漳水下游,建成後成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運河。後代人們稱這項工程是「雲夢通渠」(又稱荊漢運河),這條運河不僅溝通江漢之間航運,且可灌溉兩岸農田,對以郢都為中心的農業水利灌溉帶來極大方便。據考證,這項水利工程比引漳十二渠早200年左右,比魏國的西門豹渠早200多年,比都江堰工程早350多年,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人工運河。這樣,楚國南之沮漳水流域,北之汝水流域,都興建了水利工程,形成了南、北灌溉網路。《繹史·孫叔敖碑》說:「宣導川穀,陂障源泉,灌溉沃澤,堤防湖浦,以為池沼,鍾天地之美,收九澤之利,以殷潤國家,家富人喜。」這裡說的郢都,就是在今天湖北荊洲(而不是楚國後期首都郢都壽春)。孫叔敖注重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的方針與實踐,不僅為楚莊王爭霸中原奠定了物質基礎,而且也為我國水利建設樹立了光輝的榜樣,有著深遠的影響。可以說,孫叔敖是我國古代最早的水利專家,是我國重大水利工程的鼻祖。

【孫叔敖戒子】

古代的人不是沒有寶物,只是他們看作寶物的東西與今人不同。孫叔敖病了,臨死的時候告誡他的兒子說:「大王多次賜給我土地,我都沒有接受。如果我死了,大王就會賜給你土地,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富饒的土地。楚國和越國之間有個寢丘,這個地方土地貧瘠,而且地名很不吉利。楚人畏懼鬼,而越人迷信鬼神和災祥。所以,能夠長久佔有的封地,恐怕只有這塊土地了。」孫叔敖死後,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賜給他的兒子,但是孫叔敖的兒子謝絕了,請求賜給寢丘,所以這塊土地至今沒有被他人佔有。

孫叔敖的智慧在於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懂得把別人所厭惡的東西當作自己所喜愛的東西,這就是有道之人之所以不同於世俗的原因。

《列子·說符》原文:

孫叔敖疾將死,戒其子曰:「王亟封我矣,吾不受也,為我死,王則封汝。汝必無受利地!楚越之間有寢丘者,此地不利而名甚惡。楚人鬼而越人禨,可長有者唯此也。」孫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子辭而不受,請寢丘。與之,至今不失。

譯文:

孫叔敖生病快死的時候,告誡他的兒子說:「大王多次賜給我土地,我都沒有接受。如果我死了,大王就會封賞你。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富饒的土地!楚國和越國之間有個寢丘,這個地方土地貧瘠,而且地名很不吉利。楚人畏懼鬼,而越人迷信鬼神和災祥。所以,能夠長久佔有的封地,恐怕只有這塊土地了。」孫叔敖死後,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賜給他的兒子,但是孫叔敖的兒子謝絕了,請求賜給寢丘,所以這塊土地至今沒有被他人佔有。

《史記·滑稽列傳》中有一則故事,內容是敘述楚國樂師優孟諷喻庄王,不可忘記孫叔敖的功勞。原文如下:

「(孫叔敖)病且死,屬其子曰:『我死,汝必貧困。若往見優孟,言我孫叔敖之子也。』居數年,其子窮困負薪,逢優孟,與言曰:『我,孫叔敖子也。父且死時,屬我貧困往見優孟。』優孟曰:『若無遠有所之。』即為孫叔敖衣冠,抵掌談語。歲余,像孫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別也。庄王置酒,優孟前為壽。庄王大驚,以為孫叔敖復生也,欲以為相。優孟曰:『請歸與婦計之,三日而為相。』庄王許之。三日後,優孟復來。王曰:『婦言謂何?』孟曰:『婦言慎無為,楚相不足為也。如孫叔敖之為楚相,盡忠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今死,其子無立錐之地,貧困負薪以自飲食。必如孫叔敖,不如自殺。』……於是庄王謝優孟,乃召孫叔敖子,封之寢丘四百戶,以奉其祀。後十世不絕。」

《史記·滑稽列傳》譯文:

(楚國宰相孫叔敖)得病將死時,囑咐他的兒子說:「我死了,你定會貧困窘迫。你去見優孟,說我是孫叔敖的兒子。」過了幾年,孫叔敖之子窮困不堪背柴為生,碰到優孟,對他說:「我是孫叔敖的兒子。父親將要死時,囑咐我貧困窘迫時去見優孟。」優孟說:「如果沒有遠見怎會有這種安排。」立即更換上孫叔敖的衣冠,與其子親切談話,一年多時間,優孟言談像極了孫叔敖,楚王和左右侍臣都不能分辨,楚莊王擺酒,優孟前去祝壽,庄王見到他大驚,以為是孫叔敖再生,想要讓他任相位。優孟說:「請允許我回去和老妻商議商議這件事,三天後再為相。」庄王答應了他。三天後,優孟又來了。庄王問:「老妻說什麼?」優孟說「她說謹慎考慮,不要做楚相。楚國宰相不值得做。像孫叔敖當了楚相,盡忠盡職廉潔奉公來治理楚國,楚國得以稱霸。現在他死了,他的兒子無立錐之地,窮困得要靠背柴來養活自己。一定要像孫叔敖,不如自殺。」……於是庄王謝過優孟,就召見孫叔敖的兒子,封他寢丘封地,民四百戶,來奉養祖祀。以後十代都未曾斷絕過封賞。

綜觀以上片斷資料,大體可知孫叔敖的一生,精於治水,有功於國,奉法守職,持廉至死。他這種一心為人民造福的高尚品德,確實值得人們敬仰和緬懷。

推薦閱讀:

名人談女性之美
感悟生命的名人名言
想收集一下偉人或者名人的情話?
【北京的名人故居】之五——宋慶齡故居
我們為什麼談論李叔同?

TAG:歷史 | 名人 | 典故 | 事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