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囧》的盈利囧不囧?
06-30
值此蛇年來臨之際,利用寒假,花了一周多的時間,嘿咻嘿咻的幹活,終於寫完了這篇長文。需要慢慢看的。有啥用?打算做教學用的案例分析。主要用於利潤表的講解,也涉及會計核算、財務分析、稅務分析、成本分析、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等。敬請各位朋友指點、拍磚!目錄1.《泰囧》的盈利之爭...22.《泰囧》的收入分配...33.片商的成本和毛利率...43.1片商的成本構成項目...4附錄:影視行業內幕多...53.2上市影企的毛利率...63.3票房投資比與毛利率的關係...73.4大片的票房與投資...84.片商的費用、稅收和凈利...94.1營業稅...104.2宣發費用...104.3企業所得稅...114.4壞賬準備...124.5凈利潤...125.點評公司公告和券商研報...135.1點評公司公告...135.2點評2.7億...135.3點評估值...14討論...141.《泰囧》的盈利之爭電影《泰囧》,你看了嗎?我看了。好看嗎?我覺得不錯。我家不到十歲的娃娃,和七十多歲的老奶奶,都覺得好看。至於是不是「三俗」,就顧不得了。《泰囧》票房已過12億,拿下中國電影史上的國產片票房冠軍(那些具體數字我就不啰嗦了),確實了不起。這對其出品公司「光線傳媒」(股票代碼:300251)當然是重大利好,因此引來股市一陣熱炒。呵呵,據說股民最愛國,因為國家大事都會影響股市漲跌。以此類推,股民還很文藝吶。可惜,賺錢的股民未必能把其中的數字分析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2013年1月18日,光線傳媒發布2013年業績預告稱:「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8,128萬元~31,644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60%~80%」。隨後,多家券商發布研報,認為其業績低於預期。更有媒體以「《泰囧》票房被縮水,光線傳媒上億凈利失蹤」為題,質疑「此舉或為平滑利潤」。1月24日,光線傳媒又發布了澄清公告,「公司不存在媒體報道中票房縮水、利潤失蹤情況」。爭論的焦點在於,《泰囧》能給光線傳媒帶來多少回報?《每日經濟新聞》的記者引用了北京高華的研報觀點,「《泰囧》於2012年為光線傳媒帶來的分賬收入為3.7億元左右,稅後利潤2.7億元」。但光線傳媒認為,…按照公司的年度業績預告,減去2012年三季報披露的前三季度的凈利潤1.36億元,則可得第四季度的凈利潤為1.45億~1.80億元。究竟孰是孰非呢?我們把爭論中涉及的損益項目一個個列出來,再逐一討論吧。數據來源都是公開資料,尤其是光線傳媒披露的信息。誰叫你要上市呢?不得不置於眾目睽睽之下了。請注意,表1做了六次減法。前面兩次減完,才是光線傳媒的收入。其中的數字,大多是一個個估算,再填進去的結果。表1.《泰囧》對光線傳媒2012年利潤表的影響分析編號項目名稱金額(億元)說明1(一)票房總收入9.84當年結算的部分2減:電影專項資金0.49205%3營業稅及附加0.33063.36%4(二)可分配總收入9.0174製片企業和影院共享5減:影院分賬收入5.3174倒推數6(三)光線傳媒收入3.7按光線傳媒公告計算保守估計樂觀估計7減:製作成本1.9240.925按毛利率倒推8(四)毛利1.7762.775各按毛利率48%和75%估算9減:宣發成本0.9250.925按(三)的25%測算10(五)稅前利潤0.8511.8511所得稅0.212750.462525%稅率12資產減值損失0.11100.1110計提壞賬準備3%13(六)公司凈利潤0.527251.276514減:主創的收益0.05270.1276主創享有10%的股份15(七)股東凈利潤0.47451.14892.《泰囧》的收入分配第1項,是票房總收入中作為2012年收入的數字。人們津津樂道的,是一部電影的票房總收入。這是什麼都沒扣除的數字,無疑看起來比較大。不過,這些收入首先要被「時間」砍一刀。這就是「會計分期」的作用。項目損益不等於期間損益。一年之中,公司有多部電影投放市場;一部電影,不一定只在一個會計年度之內放映。期間損益是多部電影的損益總和;而一部跨年放映的電影在一年確認的損益僅僅是項目損益的一部分。這一刀怎麼切呢?會計是個講規矩的行當。上市公司要執行2006版的《企業會計準則》,規定了收入確認的幾個條件。光線傳媒在澄清公告中說到,「公司確認收入一般根據各院線每天報送給公司的結算單,截止到2012年12月31日,公司已經收到的票房結算單金額為9.84億元」。這個數字跟券商估計的10億元,也相差不大。第2項,是電影企業的專門稅費,叫電影專項資金,這是個很具有中國特色的東東。名字不是稅,實質就是稅。在財政統計中,叫非稅收入。1991年,由當時的廣播電影電視部牽頭,聯合財政部、國家物價局、國家稅務局、中國工商銀行共同發布了《關於明確電影票價管理許可權和建立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的通知》。從那時起,我們就開始了一邊看電影、一邊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做貢獻的幸福生活——電影院要從售出的每張電影票款中提取五分錢,作為電影專項資金。有趣的是,銀行直接坐到了國務院部門的旁邊。那是因為,這錢要委託中國工商銀行代收。這5分錢,相當於百分之多少?誰記得那時候的電影票價一般是多少?到1996年,廣播影視部等五部委出台了《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上繳的實施細則》,把電影專項資金的徵收標準改成了「按電影票房收入的5%提取」。實際上,是從定額徵收改為定率徵收,從從量稅改為從價稅。後者更能抵抗通貨膨脹的影響。這項規定沿襲至今。這5%高不高?拿營業稅稅率來說,服務業是5%,文化體育業是3%。問題是,交了電影專項資金,還必須交營業稅。這豈不是相當於交兩次?或者說,稅率翻倍?有點消費稅的味道了——限制消費。一部票房破10億的電影,這個錢要交5000萬!每個月的影院票房排名,事隔兩個月之後,都會由「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辦公室」在月刊《中國電影市場》上公布。他們有售票系統。事關收錢的多少,他們對票房的統計應該比較權威。如果要作弊,就需要「雙系統」。有木有?有。第3項,是營業稅金及附加。電影院,屬於文化產業(看電影,是很有文化的;看電影的人,都是文化人),營業稅是3%。但還有三項附加。附加,就是以營業稅應納稅額為基數,再交一筆稅費。一是城市維護建設稅。納稅人所在地在市區的,稅率為7%。二是教育費附加,3%。三是地方教育費附加,2%。加起來,應該是3.36%。為什麼光線傳媒在澄清公告中說的是「3.3%」呢?前兩項加起來已經是10%了。最後一項也是必須要算的。這是不是澄而不清呢?全國的電影票房總收入,2010年超過100億,2011年超過120億,2012年超過130億。國家拿走多少,自己算吧。第4項,是片商與影院的總收入。即便僅按照3.3%算,政府從《泰囧》票房中收走的兩個部分已經超過了8000萬。留下來9億多,或者準確地說,91.64%,才能在電影製片企業和放映企業兩家來分。第5項至第7項,是片商和影院的分賬。這個影院與院線的分賬(看起來有點像分贓哦),相當於製造業企業在分銷環節的成本。不同的是,製造業還可以考慮自建渠道,但很難想像拍電影的同時又負責放電影。如何分?這是個要命的問題。片商和影院既唇齒相依,又此消彼長。簡單來說,片商拿43%。有興趣的話,看下一段吧。不然,請跳過。據稱,這個比例在中國電影進入市場化後歷經變化:開始是片商拿35%;2002年張藝謀電影《英雄》史無前例地將其提高到了40%,隨後整個比例統一提高到了37%(牛人就是不一樣,還是「老謀」會深算);2008年底,經廣電總局發文「建議」,「製片方原則上不低於43%」(參見《廣電總局電影局關於調整國產影片分賬比例的指導意見》。咱們中國,辦啥事都離不了政府);2011年底,製作《金陵十三釵》的新畫面公司曾強勢要求提高發行方分賬比例,想從43%提高到45%,同時調高最低票價,引來八大院線聯合抵制。2012年12月,眼瞅著賀歲檔將至,由中影、華誼、博納、星美、光線五家發行公司共同發起票房「分賬大戰」,重提那2個百分點,萬達等13家院線聯合「回擊」,上演了一出「五大金剛對陣十三太保」的大戰。國外怎麼樣?在一篇題為《中國電影製片企業的發展現狀、問題和趨勢》(發表於《藝術評論》2012年第9期,作者劉藩、余宇)的文章中說到:「好萊塢製片企業可分得票房的50%,而中國製片企業僅分得其中35%左右」。我想,他們有專項資金嗎?如果按91.64%乘以43%,應為39.4%。用這個比例乘以9.84億,應為3.877億元。但是,光線傳媒澄清公告中說,「一般發行公司分回比例為總票房的37~38%...公司2012年確認的票房分賬收入約為3.7億元」。按這個3.7億除以9.84億,結果為37.6%。看來,分賬比例較低,使得公司的收入減少了1770萬元。就按3.7億元算,倒推出「影院和院線分賬收入」(第6項),它包含公司提到的「中影數字的管理費」,為5.3174億元。「中影數字」是指「中影集團數字電影發展有限公司」。電影的發行公司之一,是「中影數字電影發展(北京)有限公司」。那個管理費,應該是電影數字化繳的費。會計上,應當算銷售費用吧。「一個電影販子」的博客介紹,在43%之外,影院(相當於零售商)提取52%;院線(相當於批發商)提取5%,其中3%給中影數字。3.片商的成本和毛利率3.1片商的成本構成項目第8項,是製作成本。到這裡為止,我們才真正開始談點財務分析的事兒。有報道說,《泰囧》的製作成本為3000多萬元:「據『電影票房貼吧』微博介紹,整個《泰囧》拍攝製作費1400萬,兩大主演片酬不過500萬,加上宣傳發行的1000萬,投資才不到3000萬元。」但光線傳媒說,「投資加宣發的成本遠高於3000萬元」。成本方面的信息是公司的商業秘密,即使是上市公司,也是可以不披露的。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無能為力了。先來看看電影製片企業的成本構成吧。根據財政部2004年發布、2005年起執行的《電影企業會計核算辦法》(財會[2004]19號),故事片的成本項目包括:劇本費及酬金、基本人員工資及勞務、演員勞務及酬金、臨時協助人員費、食宿費、差旅費、膠片、磁片及磁帶、化妝費、服裝費、道具費、布景費、煙火槍械費、車輛運輸費、場租費、攝影費、錄音費、剪接費、照明費、常規特技費、數碼特技費、音樂費、放映費、劇照費、字幕費、洗印費、軍事費、劇雜費、賠償費、其他費用。媽呀,拍部電影還真不容易!這些項目有木有把你看暈?呵呵!我們簡單分析一下。第一,大部分錢,花了就花了,啥也沒留下。這就是費用。但服裝、道具、布景,總有一些可以再用,就會形成資產。準確說,是原材料存貨。那個《辦法》中對此沒有規定。但按照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即可確定。一般企業中的低值易耗品,有個五五攤銷法,應該可以用。如果未記錄這些資產,而是全部註銷,就會虛增成本。第二,有些項目,比如食宿費、差旅費,在一般企業中是期間費用,在電影企業卻是生產成本。兩者的區別關鍵在於,是否能夠「對象化」,有專門的、明確的負擔對象。用管理會計的術語來講,為拍某一部電影而發生的「專屬成本」,就必須計入電影的生產成本。否則,為了一般性公司事務而發生的差旅費,就應計入管理費用。問題是,是不是能夠把每一筆差旅費都能分清呢?第三,大部分項目是「酌量性」的。必然會有,不能沒有,但多點少點,差別很大。手一松,闊綽一下,說不定就沒了。恐怕最典型的就是演員片酬。《泰囧》的片酬如何,我們不得而知。國內的也好,泰國的也好;三個男主角也好,最美人妖也好,都在這裡面。另一個例子是食宿費。豪華酒店還是普通酒店?簡言之,無論從管理角度還是會計角度看,電影製片的成本都比較「靈活」。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的卜樹升在《中國電影市場》2012年第2期上發表的《淺議電影製片成本管理》一文,對此也有闡述。他將製片成本分為人員費用、材料費用、數字製作費用、器材租賃費用和其他費用五大類,其成本管理的困難是因為預算準確性差、人員費用比重大、材料費用難以驗證。我們對大片的直觀感覺與成本高是一致的。大導演、大腕、陣容強大——片酬高、人員費用高;場面宏大——材料消耗和器材租金高;高科技——數字製作費高;時間長。更有極端者,參見下面這段。附錄:影視行業內幕多影視圈不僅是追逐名利的戰場,同時也是洗錢的黃金樂園。當你看到一部影視劇拍攝得荒謬至極忍不住大罵製片人員腦袋「進水」時,可能做夢也沒想到這部片子只是洗錢的工具。舉例說明:比如A煤礦企業成立了攝製組,籌拍一部電視連續劇,準備邀請大量知名演職人員參與,並計劃在央視黃金時段播出,因此每集預算為300萬元,共40集,總預算高達1.2億元。由A企業出資30%,其餘資金尋找投資者加盟。參與相關工作的公司皆為洗錢者所控制,所有演職人員和前期製作由B經紀公司負責,佔用費用為6000萬元,特效、場景、道具等由C公司負責,佔有經費3000萬元,後期製作、發行等費用3000萬元。由於上述費用都難以核算,參與公司很容易做賬,一場特效可能僅花5萬元成本,但能虛構成30萬元,一名演員的片酬為20萬元,可以虛構成50萬元,通過各種環節的操縱最後將拍攝費用轉成公司利潤,再合法轉移到洗錢者手中。最後再以涉及敏感問題,發行審核失敗,無法在指定電視台上映而將整個項目流產,由於沒正常公映,外界便難以查知其中的種種貓膩。——摘自《洗錢手段升級 四法門借道投融資》,作者李真,載於《投資者報》2012年第40期3.2上市影企的毛利率如果成本高,則毛利率低。接下來,我們來看影企的毛利率。至2013年1月,已上市的影視公司有7家:A股的4家,港股的橙天嘉禾(01132)、星美國際(00198),以及美股的博納影業(BONA)。據說,中影、上影和萬達院線等都在排隊,計划上市。這些影企,各有各的業務模式和重點。華誼兄弟是電影、電視劇的製作,光線傳媒是電視欄目劇的製作,華策影視和華錄百納是電視劇製作,嘉禾和星美是影城、影院;博納是電影發行。需要強調的是,他們大都有多元化經營,包括產業鏈垂直整合和橫向延伸服務(參見i美股的分析文章,《影視公司對比:華誼、光線、華策和博納等》),這裡所列僅僅是其第一大主營業務。既然如此,只看企業整體的毛利率還不夠。需要看業務分部的數字,要查閱財務報表附註中的「營業收入和營業成本」。遺憾的是,他們在對業務進行劃分的時候,標準也不盡一致。尤其不巧的是,光線傳媒的附註披露,只有「影視劇」,既有電影也有電視。經過努力,從近期財報中摘錄和計算了表2。其中,對於華誼和華策兩家,因為上市稍早,能夠從2010年報中看到2009年的對比數,另兩家則只有2011年年報。表2.A股上市影企及其影視業務的毛利率(單位:億元)項目華誼兄弟華策影視光線傳媒華錄百納上市日期2009-10-302010-10-262011-8-32012-2-9股票代碼300027300133300251300291最終控制人王忠軍、王忠磊傅梅城、趙依芳王長田國務院國資委公司的毛利:2011營業收入8.924.036.982.87營業成本3.771.554.121.38毛利5.162.482.851.49毛利率58%61%41%52%2010營業收入10.722.824.802.20營業成本5.661.222.911.40毛利5.061.601.890.80毛利率47%57%39%36%2009毛利率46%55%業務的毛利:電影及衍生電視劇影視劇電視劇2011營業收入2.063.802.792.77營業成本1.381.492.101.29毛利0.682.310.691.48毛利率33%61%25%54%2010營業收入6.242.791.542.16營業成本3.221.191.341.38毛利3.021.600.200.78毛利率48%57%13%36%從表2能看到什麼呢?光線傳媒的毛利率很低!從企業層面看,在2011年,四家企業的毛利率中,光線傳媒最低,僅41%,而另三家都在52%以上。高出整整10個百分點以上。在2010年,只有華錄百納在光線傳媒之後。從業務層面看,光線傳媒更是低得離奇。無論是華誼兄弟的電影,還是華策影視和華錄百納的電視劇,毛利率都是30%以上。其中,最高的是華策影視。2010年,光線傳媒的影視劇業務的毛利率,竟然只有13%!比電影也低,比電視劇也低。似乎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欄目劇不如電影,電影不如電視劇。為什麼如此?我覺得最根本的原因是業務模式,尤其是營銷模式。一般而言,以零星分散的消費者為客戶的,營銷成本必然較高,須有較高的毛利率才能保證最終的凈利率達到一定水平;而以單位、機構、組織為客戶的,營銷成本相對較低,也許由於競爭的原因,其毛利率也就相對較低。在製造業中,消費品與資本品的營銷模式就迥然不同。老百姓經常看到其廣告的那些產品,通常毛利率會較高。在影視企業中,欄目劇是賣給電視台為主,類似資本品;而電影、電視連續劇則是面對觀眾。此外,表2還有幾個特點。其一,幾家公司的規模相差不大。其二,從事電視劇製作的華策影視和華錄百納,其企業毛利率與業務毛利率非常接近,而華誼兄弟和光線傳媒就差異較大。這能表明公司的業務集中度,是專業化精耕細作還是多元化整合延伸。其三,從年度之間的對比看,影視公司的「大小年」非常明顯,年度間波動很大。大年,日子好過;小年,就比較慘淡。只有華策影視在2010、2011兩年中波動不大。現在的問題是,《泰囧》的毛利率如何?在表2中最接近的數據,只有華誼兄弟的「電影及衍生業務」的毛利率。而且,票房越高,則毛利率越高。在電影放映(相當於產品銷售)之前,製作成本就確定了。多1元票房,就多1元毛利。《泰囧》的票房如此出人意料,分給光線傳媒的分賬收入3.7億元,已經遠遠超過公司2011年全年影視劇業務的收入2.79億。其毛利率應該能超過2010年華誼兄弟的電影業務毛利率48%。依此,該毛利為1.776億元。不過,其製作成本就會高達1.924億元,那簡直就是大片中的大片了!你信嗎?可能有人信了。另一方面,有券商認為《泰囧》的成本為3000多萬,這也太不了解光線傳媒了吧?是不是很期待光線傳媒的說法呢?本文寫作時,光線傳媒的2012年報尚未公布。本人與公司也無任何私下聯繫,沒那能耐。就走著瞧吧!3.3票房投資比與毛利率的關係為了了解票房、成本與毛利的關係,我們來算算保本點的「票房投資比」。這個比率純粹是行業性的,即票房總收入與製片投資額相比的結果,通常是個倍數。計算這個比率的前提是,片商的收入來自票房分賬,沒有考慮一次性賣斷著作權的模式,也沒有考慮其他類型的收入,即「衍生收入」。想起「植入式廣告」了。這裡的投資,準確地講是製片成本。可能只是因為金額通常比較大,大家更習慣叫投資,我們也遵從習慣。設票房為R,其中的39.4%屬於片商(參見前文);投資為C;盈虧為P,P=0.394R-C,只算到毛利為止,後面的各項暫不考慮。假定片商剛剛保本,不賺不虧,即P=0,則有C=0.394R。此時,票房投資比(用Q表示)應為R /C=2.538。這表示,在不考慮其他因素的情況下,票房必須達到影片投資額的2.538倍,才能剛剛保本。確實比較苦逼呀!如果考慮一些其他的費用,以及不確定因素,片商對票房的預期應該為投資額的3倍。這實際上也是一個最簡要的投資可行性分析。如果票房投資比不同,則毛利率(用g表示)也不同。毛利率=1-C/0.394R=1-2.538/Q。反過來,若已知g,要計算Q,則Q=2.538/(1-g)。如果看公式還覺得比較抽象,可以看看錶3所列,幾種票房投資比所對應的毛利率,以及幾種毛利率所對應的票房投資比。保本點上,毛利率為0。表3.票房投資比與毛利率的換算票房投資比毛利率票房投資比毛利率1-154%2.5402-27%3.170.2315%3.630.3437%4.230.4549%5.080.5658%6.350.6按照表3的計算,華誼兄弟在2011年的綜合票房投資比不到4倍,而2010年則接近5倍;光線傳媒2011年為3倍多,2010年不到3倍。《泰囧》的票房投資比如何?既然票房這麼意外的好,我想,該比華誼兄弟2010年的綜合水平5倍要好吧?若然,10億的票房,也是2億的投資。咋看都不像。如果10倍,則1億的投資,毛利率75%。所以表1中列出了一個「樂觀估計」的數字,就是按75%毛利率計算的。但為了簡潔,敘述時仍只提「保守估計」(按48%毛利率估算)的結果。3.4大片的票房與投資為了實實在在體會一下什麼是過億的投資、過億投資的影片究竟怎麼樣,再來看些數據。《三聯生活周刊》的邢海洋介紹了大片的投資與票房。「《魔戒》和《哈利·波特》系列,每一部成本都不超過2億美元,但部部票房接近10億美元。」媽媽咪呀,5倍!「還記得《泰坦尼克號》么,一部成本2億美元,全球票房18億美元的電影。」更是媽媽咪呀,9倍!不要忘了,美國電影的分賬比例跟我們是不一樣的,他們的保本點的票房投資比也就大不一樣。羨慕嫉妒恨呀!我們根據媒體資料,整理得到了表4。結論是:神馬大片呀,票房過億呀,都是浮雲!投資拍片,實在是高風險。表4.華語片投資回報比率一覽(單位:億元)片名投資票房票房投資比數據來源英雄(2002)約22.5注1.25一篇博客,《中國商業大片這10年——中國電影投資風險啟示錄》。無極(2005)約31.80.60滿城盡帶黃金甲(2006)32.90.90集結號(2007)0.62.54.00投名狀(2007)320.60非誠勿擾(2008)0.53.256.50赤壁(2008~2009)65.70.95十月圍城(2009)1.52.91.90建國大業(2009)0.34.214.00唐山大地震(2010)1.56.64.40讓子彈飛(2010)1.56.74.50媒體報道的盈虧公式計算的盈虧白鹿原11.2賠0.5-0.53馬丹,《票房過億都沒賺?大佬齊患「失億症」》,華西都市報,2012-10-25太極11.11.1賠0.4-0.67銅雀台11賠0.5-0.61危險關係1.20.7賠0.7-0.92二次曝光0.31.15賺0.20.15畫皮217失戀33天0.093註:此處所列《英雄》的票房僅國內部分。該片在美國連續兩周票房榜首,海外總票房11億元。類似地,《無極》全球總票房3.66億元。表4所列,最悲催的當屬《無極》——還記得當年「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嗎?最牛叉的當屬《失戀33天》。性價比那叫一個高啊!你自己算算就曉得了。不過,網路時代,我們的信息來源無限拓寬,可惜信息的可靠性也大幅下降。表4所列,堪稱典型的道聽途說而已。有時,面對不同的說法,我們也無從分辨誰真誰假。比如,在華誼兄弟2012年三季報披露的《畫皮2》和《太極1》的分賬收入,就遠比用表4中票房數字乘以分賬比例所得要低。也許又是因為會計核算的原因,有的收入放到前一年或後一年了。表5.華誼兄弟幾部電影的收入(單位:萬元)單部影片報告期票房分賬及版權銷售收入衍生收入合計逆戰2012年1-9月5084.8890.005174.88LOVE2012年1-9月5254.3586.505340.85畫皮22012年1-9月8113.59200.008313.59太極1從零開始2012年1-9月2225.33-2225.33有了這個票房投資比,再看到如下的報道,感覺是不是更真切、更有數了呢?「2006年對《瘋狂的石頭》以800多萬的製作成本創下3個億的票房神話。」「2011年大片夾擊下的中小成本影片捷報頻傳,上半年有投資1200萬的《觀音山》斬獲7800萬票房。」4.片商的費用、稅收和凈利毛利之後,該考慮營業稅金及附加了;然後,是期間費用;然後,是所得稅(表1的第11項);再然後,是資產減值損失(表1的第12項);再然後,是公司凈利潤;再然後,……就沒有然後了。4.1營業稅又提到營業稅。(雖然表1中未列,這裡談一點稅收知識吧。)是不是很奇怪?在影院、院線取得票房收入的時候,不是已經繳過營業稅了嗎?是的。為什麼還要繳?這就是營業稅的萬惡之處了——極易造成重複徵收。A生產一件產品或者拍一部電影,按照X的價格賣給B,A要繳稅。B拿來照X+Y的價格再賣給最終消費者或者放映這部電影,是還要繳稅吧?徵稅對象先是X,後是X+Y,X就被征了兩次。這還不算狠的。要是製片、發行、洗印、放映全都分離,就像其他行業轉包、分包多次,那得繳好多次!怎麼避免這種不合理的徵稅呢?營改增!增值稅就不會重複徵稅。放映企業一邊按X+Y繳稅,但買進X的部分卻可以抵稅,最終就只是按照Y繳稅。任你流轉多次,都不會重複徵稅。所以,嚴重支持改革!牆裂支持改革!根據財稅[2011]111號文件,《關於在上海市開展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營業稅改徵增值稅試點的通知》,電影業屬於「部分現代服務業」中的「文化創意服務」,其中第2項是「商標著作權轉讓服務,是指轉讓商標、商譽和著作權的業務活動。」目前,改了嗎?2012年下半年,營改增在北京等8省市擴圍。即便全國都改了,能抵稅的是影院,對製片企業的利益可能還是要來自兩者的分賬比例。所以,就算是重複徵稅,也只有自認倒霉。有那麼慘嗎?沒有。幸好,還有個免稅政策。財稅[2009]31號文件規定,為了支持文化企業發展,「廣播電影電視行政主管部門(包括中央、省、地市及縣級)按照各自職能許可權批准從事電影製片、發行、放映的電影集團公司(含成員企業)、電影製片廠及其他電影企業取得的銷售電影拷貝收入、轉讓電影版權收入、電影發行收入以及在農村取得的電影放映收入免徵增值稅和營業稅。」一句話就給你免了?要經過各級廣電局批准的。電影產業的前幾個環節是全免,但放映企業只有農村的才免。所以,光線傳媒不需要對《泰囧》再繳營業稅。那麼,公司2011年年報中的營業稅金及附加2621萬元怎麼來的?那是因為公司還有「欄目製作與廣告」、「演藝活動」這兩項業務,需要按5%的服務業營業稅稅率計算,廣告業和娛樂業收入還有3%的文化事業建設費。這是最大的兩項。各有多少?可以看「營業稅金及附加」的附註。表6的計算表明,兩項稅費的基數都小於表2所列的光線傳媒的營業收入6.98億,就是因為有免稅的影視劇營業收入。表6.光線傳媒2011年的營業稅金及附加(部分)項目納稅額(萬元)稅率推算營業額(億元)營業稅19625%3.92文化事業建設費4623%1.544.2宣發費用期間費用本來是要由公司的所有業務共同承擔的,不能劃分到每部電影或者某項業務上。這裡也有個項目損益與期間損益的差異。廣告宣傳費,在財務會計中是作為銷售費用,而管理會計中,為了計算一部電影的盈虧,可以把宣傳費用分配到每部電影。但管理費用,基本上是固定費用,在測算中可以不用考慮。媒體稱,《泰囧》的宣傳費為1000萬元。中信建投對華誼兄弟的《發行保薦書》第20頁稱,「由於近年公司電影業務逐漸強化『大製作』的市場定位,因此影片宣傳發行所需費用也呈逐年上升的趨勢,一般佔總製作成本的20%-30%。」經過表7的計算,這個說法基本符合實際。如果製片企業不搞發行,由專門的公司發行,發行費用要佔15%。這也是「一個電影販子」說的。《泰囧》的第一發行人主要是「北京光線影業有限公司」,是光線傳媒的全資子公司。換言之,發行的活兒基本自己幹了。對於推算《泰囧》的宣傳費,光線傳媒的銷售費用率(銷售費用除以營業收入)反而意義不大,因為其業務是以電視欄目劇為主,也無從得知這些費用是為什麼業務而發生的。應參考華誼兄弟的數字。我們按照較高的水平測算,取25%,乘以3.7億,即9250萬。(取20%,即7400萬。)看看,這錢燒得!表7.兩家影視企業近年的銷售費用率年度光線傳媒華誼兄弟以營業收入為分母以營業總成本為分母2011年1.87%17.20%23.49%2010年1.78%26.00%26.06%2009年14.62%17.67%4.3企業所得稅算到這裡為止,可以得到稅前利潤(表1的第10項)為8510萬元。所得稅(表1的第11項)很簡單,公司適用25%稅率,照算就是了。這數字也不小,2000多萬呢。在樂觀估計下,毛利雖比保守估計多出1億元,但稅後凈利潤只會多7500萬元。這就是所得稅的威力呀。這裡還有點小問題。如果公司的稅前扣除項目金額大,可以抵掉所得稅。除了前面那些項目可以抵稅之外,剩下的只有管理費用了。從2011年光線傳媒的利潤表看,凈利潤1.76億元,管理費用3600多萬元。從2012年三季報看,凈利潤1.36億元,管理費用3300多萬。我們無法區分,管理費用所抵掉的,是哪些項目產生的應稅所得(接近利潤表中的「利潤總額」)。如果在光線傳媒2012年的應稅所得中除掉《泰囧》帶來的部分之外,大於管理費用的數字,就可以認為管理費用拿去抵其他項目的應稅所得了,《泰囧》的「增量稅收」中可以不考慮管理費用。此外,公司財務費用為負,也無法抵稅,反而要多交所得稅。這是因為公司上市不久,募集的資金尚未充分使用,閑置的貨幣資金較多。截止2012年9月30日,貨幣資金高達7.41億元,佔總資產18.97億元的39%。這樣,利息收入較多。同時,公司也沒有任何長、短期借款,沒有利息費用。計提壞賬準備帶來的資產減值損失呢,不能抵稅。這可以看《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企業資產損失稅前扣除政策的通知》(財稅[2009]57號)和《企業資產損失所得稅稅前扣除管理辦法》(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1年第25號)。4.4壞賬準備光線傳媒在澄清公告中提到,公司的分賬收入應作為應收賬款,需提取壞賬準備。《中國證券報》的一篇報道《光線傳媒三大原因激辯業績不達標》在最後也提到此。國泰君安的研究報告還測算,「《泰囧》與《銅雀台》的應收款產生壞賬損失1077萬元」。多嗎?查閱幾家影視公司的年報,可以看到他們對應收賬款、其他應收款計提壞賬準備的比例。見表8。表8.影視公司的壞賬準備計提比例(%)賬齡光線傳媒華誼兄弟華策影視華錄百納1年以內(含1年,下同)31501-2年10510102-3年205050503年以上3~4年:401001001004~5年:605年以上:100如果按光線傳媒的會計估計計算,3%乘以3.7億,得1110萬元。問題的關鍵是,這個計提比例算是高還是低?為了了解一般上市公司的情況,我們從深圳市國泰安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的「中國上市公司財務報表附註資料庫」中下載了2010年A股公司的數據。在應收賬款的「賬齡或項目」中篩選包含「一年以內」的,結果有1007條。除掉空白的、有數字的僅為991條。其中,大於或等於3%的有721個,5%及以上的有597個。可見,光線傳媒的3%,並不過分。只能說,咱們偉大祖國的信用環境實在不咋滴。多提一些壞賬準備,其實不見得是壞事。會計人員在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時,不得不根據現有信息、過往經驗、行業慣例等做出職業判斷,這叫會計估計。既然是估計,就必然有主觀性,有彈性。只要在正常範圍內,不過分,多點少點都可以。但是,如果把不利因素估計充分一些,應收賬款將來可能無法收回的比例估計得稍大一些,就可以擰乾數字中的水分,把賬面上、報表中的資產、利潤都反映得少一些,避免盲目樂觀。這就是會計上著名的穩健原則,或者叫謹慎原則。估計得越穩健,數字背後的「含金量」就越足。至於實際的應收賬款管理,並不會因為計提了壞賬準備而減弱催賬、收款的力度。如果全部收回了,這些過去計提的壞賬準備就會相應註銷,成為報表中「意外的」利潤來源。4.5凈利潤算到這裡,公司可從《泰囧》獲得的凈利潤為5300萬元。但是,光線傳媒還說,「根據與導演團隊及其他相關方簽訂的合同約定,導演團隊及其他相關方享有本片10%的股份,並根據票房對主創有適當獎勵。」什麼叫「本片的股份」?股份本來是權益的概念,而「本片」主要是一個項目,能帶來一連串損益的項目。非要把這兩個連起來說,恐怕只能理解為:主創享有10%的凈利潤。如此算來,又被摳去了500多萬,剩下4745萬元。要預測2012年光線傳媒的年度凈利潤,在《泰囧》的凈利潤的基礎上,還要加上公司第四季度其他業務的預計凈利潤,以及前三季度的實際凈利潤1.36億元。按2011年年度利潤1.76億元減前三季度累計利潤1億元,得到2011年度第四季度利潤,為0.76億元。假定2012年四季度其他業務的凈利潤也是這個數。這樣,四季度凈利潤為0.4745+0.76=1.2345億元,全年利潤1.2345+1.36=2.5945億元。這就是保守估計數。公司預告的數字中,下限是2.81億元。其差異2155萬元,主要有兩種可能。一是我們估算的毛利率還比較低,二是公司四季度的凈利潤比上年有所增長。如果按樂觀估計,可類似地計算,結果為:《泰囧》盈利1.15億元;2012年第四季度1.15+0.76=1.91億元;全年利潤1.91+1.36=3.27億元。公司預告的數字中,上限是3.1644億元。相差1000萬元。總體上,我們的估計結果範圍更大,比公司預告的上、下限都冒出去了。當然,我們沒有公司那麼準確的信息嘛。不過,可以有個基本結論了:如果製作成本與宣發費用的數字沒問題,公司的預告就沒有明顯的人為操縱。5.點評公司公告和券商研報本文緣起於券商及媒體對光線傳媒公司的指責,但無意於簡單地說誰對誰錯、甚至誰好誰壞。只是,從白底黑字的文字來看,雙方都還「有潛力」,有提升空間呀!5.1點評公司公告公司在澄清公告中說,其會計政策是「在符合收入確認條件之日起,在不超過12個月的期間內,採用計劃收入比例法計算公式將其全部實際成本逐筆(期)結轉銷售成本。」這句話來自前面提到過的《電影企業會計核算辦法》。這兒的「12」是個筆誤,應當是24個月。在光線傳媒2011年年報的第109頁,披露公司的主要會計政策時,也是寫的「24」。雖說是小錯,畢竟不嚴謹。公告中還提到,「2011年延續的一部電影《極速天使》」「在後續取得收入時仍需結轉剩餘成本」。這樣說,應該是暗示這部電影虧損了。但也提醒我們,《泰囧》的銷售成本也有一部分是需要留待2013年度結轉的。前文只是按照毛利率估算銷售成本,而不是全部成本。這都是「計劃收入比例法」惹的禍。如果計劃當年少、次年多,就可能把收入、成本(以及兩者相抵之後的利潤)都留到次年了。《辦法》里規定,「計劃收入比例應當儘可能接近實際」;「企業應按謹慎性原則進行會計估計,合理確定預計收入總額、成本結轉比例,按期結轉銷售成本。」何為謹慎?利潤的確認往後延。因此,如果公司說,預計的2012年《泰囧》的票房收入較少,而2013年預計較多,只要不過分,這的確是存在調整空間的。5.2點評2.7億再來看券商的研究報告。券商估計的稅後利潤為2.7億元,比我們的樂觀估計1.15億元也多出很多。何以如此?如果從銷售凈利率看,2.7/3.7=73%。即使在表2所列的毛利率中,也沒有哪家公司能夠做得到。這豈不荒唐?實際上,券商的所有責難——「巨額凈利潤『不翼而飛』」,「涉嫌延遲確認票房收入」——都是基於2.7億凈利潤,再去質疑公司的其他數字。關鍵恰恰是這個2.7億不一定靠譜。券商還有一問,「《泰囧》難道才貢獻了1億?」據我們的估計,搞不好連1億都不到。另一家券商也有一份研報,結論是2012年四季度凈利潤為1.65億元。這與我們的兩個估計數(1.23~1.91)的平均值(1.57億)非常接近。所以啊,研報也是良莠不齊的,股市上不能人云亦云。不過,真正的仔細分析,也確實比較累。買了光線傳媒股票的朋友,又有幾個有能力、有閑心這麼分析呢?嚴格來說,本文分析也與股市操作無關,至少與短線無關。因為,基本面分析與熱點題材無關。5.3點評估值那家券商按照預測的每股收益(EPS),對光線傳媒給予「增持評級」,其目標價37.5元是EPS的30倍。這就是很牛逼的券商了,還是採用市盈率法來定價。確是不敢恭維。市盈率法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這裡的「盈」,僅僅是年度凈利潤。會計上,要把這個數字調高一些並非什麼多難的事兒。靠會計估計也好,靠會計政策選擇也好,本文已有涉及了。那麼,怎麼辦?其實,說簡單也簡單。還有市凈率法嘛。2012年三季報後,光線傳媒每股凈資產(BPS)7.53,但股價在2012年12月從19炒到37元,市凈率為3~5倍。華誼兄弟的BPS為2.86,近期股價在12至16元之間,市凈率更高。想想銀行股、鋼鐵股的破凈,就可以知道這樣的市凈率高不高。也許有人說,人家影視公司是「輕資產」。我說,「皮包公司」是不是也輕呢?要是跟國外的比,我們更傷不起。時代華納,2012年在財富500強中排名381。其BPS為31.70,近期股價為50元上下(參見:www.imeigu.com)。自己算吧。迪士尼,排名249,BPS為22.09,股價50多。人家都是幾百億美元的年收入啊。要是有興趣,還可以去查看這些國際巨頭的年報。扯遠了,呵呵。就此打住吧。謝謝!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財源滾滾 教你打造旺財盈利的商鋪風水
※一個小島如何又文藝又盈利?日本直島做到了
※114 封住虧損端,敞開盈利端。
※多啦A夢怎樣才能在這個時代發大財,又不被FBI等組織抓起來研究?
※互聯網產品常見的盈利模式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