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突托仁波切開示——「行者」之真義

原文刊登於《正法眼》雜誌   【噶瑪噶舉中國論壇:www.karmapa-chinabbs.com】編輯小組重新排版輸入,供養大家 因為宿世的因緣,使我們有這麼好的人身,也有進入佛法之門的機緣;進入佛法之門裡面,更能夠遇見真正好的上師、清凈的傳承,有圓滿的教育、次第的修行,這是非常殊勝的,這是以一個修行人的角度來看。如果是以一個世俗的角度來看,就沒有什麼殊勝,如果我們完全站在一個行者的角度來看,這已經非常的殊勝了。所以我們有很殊勝的因緣,有這樣的條件的時候,應該要保持這樣的機會,好好的去修行。   其實我們的生命也不是很長,短短的生命裡面,要做的事情很多。天天上班下班,一天的日子也不知是怎麼過的;一天一天日子就這樣過下去,使我們更靠近死亡、離開的人世時間了。在日常生活中不好好的去實修,不好好的去修行的話,我們只是掛著一個「行者」的名號,是沒有用的。   「行者」之真義    自願當「行者」的人,進一步的要去修行,修行指的是什麼?修行指的是我們的心要依靠佛法。現代社會不給我們時間去修行,也不給我們條件去修心,因為誘惑太多。雖然是誘惑很多的時代(我們指的是入世),入世很深的一個人,他要修行是非常的困難。所以修行人的心要依法,如果沒有依法的話,沒有辦法修行。心依法之後,慢慢的才有辦法去修行。   修行的過程裡面,有些人可能入佛門已經很多年,當初入佛門可能有一些世俗的困難,這樣的一個困難的因緣,算是一個障礙,也是一個福報。不管怎麼樣,我們能夠入到佛門,是因為有各種不同的因緣條件來入佛門。有些人是生活上比較沒有事做,為了學問來聽聞佛法,慢慢的入佛門,慢慢的去實修;另一些是生活上遇到種種困難的因素,種種的不順,種種的痛苦,帶給我們因緣來學佛,大致上大部分的人就是這個樣子。   但是不管怎麼樣開始學佛都沒有關係,主要的重點是我們到了什麼樣的地方學佛和修行,那就是很重要的,怎麼樣開始不重要,主要是我們現在是不是一個修行人?現在是不是已經入了佛門?這很重要!現在自心的依靠是不是法?這很重要!如果還沒有依法的話,就說自己是一個修行人是沒有用的,這樣浪費我們的時間,也浪費我們具足功德的暇滿人身,所以主要的重點是在這個地方。   我們要如何修行?必須要有很好的善知識、要有很好的清凈傳承上師來指導,有一些佛學教育、需要次第的修行,這些我們都是要花時間。主要是有心學佛的弟子們自己要花時間,去尋找這種機會。哪邊有什麼樣的上師?傳什麼樣的法?我們應該要有「這樣的聽聞」:接受這樣的法門,必須完全是依法的角度去。並不是只是因為上師的號召力、為了得一個好的名聲、得到一個灌頂的地位,自私的為了自己的利益,去聽法、學法是沒有用的。完全要從一個依法的角度,要花時間、花精神、花體力,要去聽法、學法、實修,我們要這樣的。   現在我們已經在學無上密法,金剛乘裡面會強調一個上師,我們要有很好的善知識,要是有很好的上師來指導我們,要如何修行?怎樣修行?修行過程的重點,我簡單的對你們講幾句話,是我覺得比較實際一點的東西,不知道對你們有沒有幫助。   我們算是修行人,我們的嗔恨、嫉妒、我慢,這些一點都沒有降下來,也沒有改變。同樣的人、同樣的習氣、同樣的態度,為什麼沒有改變呢?有可能修行的過程裡面,就只是特別重視形式上的修行,對真正的內心沒有幫助,有可能是這樣子的。形式上面太重視,對內心上沒有幫助的話,這種不算是修行。修行的人做一些世俗的、儀式性的修法,是為了能夠幫助我們的內心;如果世俗的、儀式性的法門沒有辦法幫助我們的內心,那這樣世俗的、儀式性的法軌,就只是世俗的,真正是一個世俗的東西而已,就只是一個形式方面的東西而已。   我們要如何幫助內心?我們祈求諸佛,自己不要有貪念、不要有嗔恨、不要有嫉妒,一直祈求諸佛,是不是有加持?一定有的。但是這樣有沒有辦法真的能夠把我們的煩惱、嗔恨、嫉妒等等這些煩惱,把它拔掉?是不可能的。我們先要承認自己是一個凡夫,我有我的過失、我有我的煩惱、我有我的執著,自己是一個凡夫、一個眾生。   這樣的一個凡夫、一個眾生,我們修行的目標在哪裡?就是我不要當凡夫、我不要當一個業障很重的人、我不要當煩惱很重的一個眾生。就是我要凈化這些煩惱,我要凈化我的這些過失,我要改進。在這學佛的路上,我盡量跟上師、善知識慢慢的學習,要改變我們的習氣,改變我們這些煩惱。如果我們沒有這樣做的話,光是在念、光是在持咒,也不算真正的修行。主要是要對內心有真正的幫助。有時候為了要去除貪念,卻反而有可能是累積貪念。我們就以上供下施為例,有些人就喜歡修些煙供、火供這些東西,出國也帶著走,不斷的做煙供。他的思想是什麼?他是想:我要多一些煙供,可以讓我的事業方面順利一點,家庭方面平安一點,身體方面健康一點。他完全以這樣的思想來做一個煙供。這樣的話,他的貪念沒有降反而多,他的私心愈重,貪念就愈重,他就是愈執著,這樣的話,那修法是沒有什麼意思,所以我們所作的儀式、形式方面、修行的步驟、所有的過程,是為了讓我們慢慢的能夠改變、進化;煩惱的轉換是很重要的。   我們為了修行,儀軌是一個方便,這些貪念、嗔恨、嫉妒、煩惱,不會因此而改變。例如我們今天是在一個道場裡面,道場裡面也都是凡夫,我們不會一入佛門就因此變成一個行者,凡夫要慢慢的改變,變成一個行者很重要。到一個道場的時候,身口意方面要清凈。身方面、語方面、心方面都要清凈。如果不清凈的話,很莊嚴的一個道場就很可能因為我們一個人而不莊嚴、不清凈、不幹凈了。   如果我們沒有好好的去注意自己的思想、態度,因為修行的過程裡面考驗的地方很多,如果是一個修行人,這些考驗是能過得去;如果過不去的時候,為什麼?自己本身一定有煩惱,凡夫的心態很重,沒有一個修行的想法;完全是一個凡夫的心態,就是一種鬥爭,利害關係、分別的心、執著的心一定很強。所以我們到一個道場的時候,感覺上像一個公司一樣,好像同樣的人,同樣的態度,同樣的想法,同樣的環境,那這樣一個道場,跟一個公司一樣,沒有什麼差別。到了一個修行的地方、道場的時候,我們真的要常常提醒自己,我們要做一個行者,一個修行人是很重要的。   謙虛    怎麼樣當一個修行人?修行人的意思是什麼?就是不要有世間的想法。到一個道場的時候,本身要很謙虛,真的很謙虛不會吃什麼虧,因為我們私心很重,所以我們沒有辦法很謙虛。如果很謙虛的話,人家是不是看不起我?人家對我是不是有很不好的態度?這個是道場裡面我是不是排到最後面去?因為我們有這個私心的關係,所以才會考慮這些,而沒有辦法讓自己當一個很謙虛的人。本身修行是要吸收師兄弟那邊的功德、接受上師那邊的功德、接受諸佛那邊的加持,如果本身沒有謙虛,沒有低調的話,我們沒有辦法得到、接受所有的功德。所以我們如果要接受這些功德、加持,本身謙虛是很重要的。謙虛不是表面上的,謙虛要發自內心,對出家眾上師們,對這些老修行人,對這些師兄弟要很謙虛,本身來這個地方是要學習的,不是來教學的,所以來學習的人本身謙虛是很重要的。如果很謙虛,我們跟對方不會衝突的,意見絕對不會不合的。人跟人之間意見不合,人跟人之間衝突的原因是在哪裡?在於本身沒有謙虛,本身不謙虛,這些衝突的徵兆就會出來。   發心    第二個是發心很重要。發心是針對貪念,有貪念所以沒有辦法發心。為什麼沒有辦法發心?因為凡事會先考慮到自己的慾望,貪念很重。一個修行人他有辦法發心將自己貢獻給一切的人,貢獻給一切的眾生。他有辦法將整個生命、時間、精神、體力等等,有辦法將這些貢獻給很多人的時候,本身就不會有很重的貪念。我們從貪念重跟輕這個角度來看,針對貪念來看,我們沒有辦法對貪念做什麼。我說我不要起貪念,貪念是不好的,我不要起,一天念一百次也不怎麼樣,我們一直祈求諸佛也不會怎麼樣。重點在我們要學習怎麼去發心!發心是要真正從內心上去發心。實際上的布施、實際上的供養、實際上對人的協助等等,都要內心發心為主。我們只是做一個布施、供養、協助,而沒有發心的話,貪念是不會減少的。貪念,沒有所謂多也沒有所謂少,主要是相對的,如果發心不夠的時候,貪念就很強;相對的如果發心很好的時候,貪念就沒有了。並不是像煩惱可以把它砍掉,也不是像一朵花把它砍掉就沒有了,不是的。貪念是沒有變多也沒有變少,它有的就是有的。主要是我們的念頭,發心就是一個念頭。發這個心的時候,貪念的念頭就會慢慢的降,發心的念頭就會慢慢的成長。   發心的過程裡面才能夠累積福德的資糧,慢慢才有智慧的資糧。所有的功德來自於發心,發心最好是發菩提心,我們必須要有菩提心是最重要的。學習的過程裡面,與師兄弟的相處也是修行,不能只把修法當作是修行、學法,不能只把修法當作是「行」的方面,這兩個都要結合在一起。   相處之道——隨喜功德    一個道場裡面,師兄弟要學習怎麼相處,要怎樣去學以歡喜心相處?如果我們本身有歡喜心的話,我們絕對不會有嫉妒。在修行上,嫉妒會造成修行人很多的障礙。有可能本身也不知道自己的嫉妒,因為我們對嫉妒不熟,不了解、不認識的時候,不知道什麼叫嫉妒。相對的我們要好好地去練習歡喜的心,歡喜心就是一個人在修行、一個人在做大禮拜,不管一個人在怎麼做,進行身、口、意方面的修行,我們當下就是要起歡喜心。念誦七支祈請文裡面,不是在念,我要以歡喜心,隨喜大菩薩們行菩薩道,或者聽聞到羅漢跟圓覺這些聖者的修行時,也要歡喜。即使是見到凡夫在修行,我還是要歡喜。不管對方是上師、是菩薩,不管對方是偉大或者普通,對方在做任何一個修行的過程或形式,我們都要起歡喜心,這很重要。所以每個人說:「不要有嫉妒、不要有嫉妒。」是沒有用的,我們就是要練習歡喜心。如何練習歡喜心?從小小的善行、事物,我們也要歡喜。不起歡喜心的結果,我們會羨慕別人,羨慕別人的時候那不叫歡喜,有點類似嫉妒。羨慕別人,在一般世俗裡面講的,好像他人有很好的東西,我很羨慕他,希望也得到他的這些東西,但我沒有,自己反而有點自卑,使我看到他的時候有點羨慕,為什麼?因為心理自卑。沒有歡喜的心,才會有自卑,看到他有一點羨慕,是因為有一點嫉妒。   所以第一步我們要去認識自己的心理,認識之後我們要慢慢練習歡喜的心或隨喜的心。一般講隨喜、隨喜,隨喜或歡喜都是一樣,高興也是。當作我們的小孩考上大學,我們就會高興,自己的子女考上的話一定會高興,類似這樣。我們修行的道場裡面,每一個人都是我們的金剛師兄、金剛兄弟、金剛姊妹,所以不管是哪一個人修行得好,不管哪一方面做得好,我們都要起歡喜的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沒有歡喜心的話,在我們修行的路上,會有很大的障礙。我們都會看到別人的缺點,我們不會看到別人的優點。自己是要來學好的東西,但是我們一直都在看別人的過失、別人的缺點,我們就絕對學不到什麼東西;我們要看到對方的優點、對方的功德、才可能學到東西。在一個道場裡面,我們要如何當一個行者?主要是行為方面很重要。因為我們都是凡夫,我們沒有辦法一下子就當菩薩,但是行事方面的調整很重要。   戒律    其實以戒律來講,戒律指的是什麼?對一個凡夫、一個下根器的人來說,戒律只是一個包裝而已。不管裡面的東西是好還是不好,包裝要漂亮一點。一個出家眾或在家居士也好,剛開始入佛門的時候,只是一個包裝,受了這個戒,我就不能做這個,不能做那個,就有很多條戒律。不能犯戒的原因是什麼?像一個出家眾,他穿一襲袈裟,一出家他的習氣煩惱就已經有辦法對治、控制成為智慧嗎?是不可能的!剛開始只是一個包裝,包裝的意思是,他不要再去做這些不好的行為、惡業。所以穿一襲這樣的袈裟,不管內心清靜不清靜,不管!最起碼會保護我們,保護什麼?提醒我不容易做錯事情。要做事情以前,會想到我穿的衣服是什麼?我坐這個事情恰不恰當?這類似一個包裝一樣。   所以,我們到一個道場的時候,首先,行為表現很重要,進一步不只是行為表現才重要,慢慢的我們內心要成熟一點,誠實一點。如果一個修行人沒有辦法當一個誠實的人,那就比世俗的人還糟糕。世俗的人本來就不能要求很誠實,要求完全誠實,他可能連世俗裡面都待不了,不要說出世了。我們是一個出世的修行人,要有一個誠實的心很重要,如果沒有一個誠實的心,不算是一個修行人。誠實的心,我們可以慢慢的調整,不可能一下子就可以當很誠實的人。我們就是要慢慢的改變自己很重要,慢慢的在我們修行的過程裡面改變自己。我相信每一個地方、每一個道場、每一個佛教團體,都是人組成,不是菩薩組成。人全部聚在一個地方,各種各樣的習氣、各種各樣的態度、各種各樣的修養、聚在一個地方的時候,問題是有的。但是在一個學佛的立場來看,這種問題不會影響我們自己的修行上面,這些所有的過失、缺點、問題,是讓我們能夠更進一步的去改變、去練習、去學習,想要真的有一個成就,就需要有這樣的一個道場,是很重要的。   珍惜    完全是很清靜的地方,內心不見得有改變,內心不見得有改善。一個稍微有點亂的環境,我們才知道自己的內心是一個什麼樣的「過濾體」,很容易被環境影響嗎?還是沒有那麼容易被環境影響?我們才可以知道我們的內心程度。修行的過程裡面要考驗的地方非常的多,甚至有的時候,我們會感覺這地方不是像一個道場,好像這是一個跟世俗的環境沒有什麼差別的地方。我們會有這樣的感覺,因為我們自己也是這樣一路從世俗過來的人。一個道場裡面、一個佛寺裡面、一個佛學院裡面,一個僧眾團體裡面也好,一個居士的團體裡面也好,就是有很多是是非非。但是這些事情,我們一定要把它度過去,很重要。如果能夠度過去,就不是障礙,度不過去那才是一個障礙。要度過去的過程裡面,第一個我們要跟善知識、上師們,好好的去學,好好的去聽聞;自己的修行上面,要好好的去修;心理方面好好的去改變。我覺得這些貪、嗔、疑、慢、嫉妒,這些煩惱可以從另一個方面成長我們的福慧,不然只是要針對煩惱、對抗煩惱,是沒有辦法的。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在實修方面要加強一點,我們都是已經入了很殊勝的佛法之門了,只是一個殊勝是沒有用,這個殊勝要慢慢達到圓滿,很重要。   立志:當修行人不當凡夫    主要是你們要好好的修行,要把自己當作是一個修行人,不要當一個凡夫。在道場里要很清靜,自己要學習,不聽很多的是非,不看很多的過失,不看很多的缺點,也不講很多的缺點,也不講很多是非的東西。身口意方面要守戒,所有的戒條,都要守的很好。一方面沒有守的話,我們看的都是過失、都是缺點。看了缺點,我就到處講這個人的缺點、那個人的缺點,上師的缺點、弟子的缺點,僧眾們的缺點,就一直講。講的過程裡面,這個閑話就會一直增加、擴大,慢慢的導致整個僧團之間也好,師徒跟僧團之間也好,僧團跟僧團之間或弟子跟弟子之間,感覺就不是很親近。   我們在做很多事的時候,每一個人都要守戒律。別人說我不好的話,要觀察我是不是有對方說的缺點。如果有人講不好的東西,就當沒有聽聞這個東西。聽到多少,就說多少,不用多講,也不用少講。   應該自己要做的就去做,能自己發心的就去發心,應該推動的方面就自己去推動。很多世俗的東西我們要有佛法的心態,以修行的心態去推動的話才有辦法圓滿。一個道場的的運作,完全是佛法的事業推動,以世俗的想法來推動是不應該的,佛行的事業推動必須完全以修行人的心態去推動才會圓滿。因為世俗推動管理方面、經營方面,會講到很多東西,這很多東西都是有利害的想法,所以我們應該完全要以佛法的修行人的想法去推動,我覺得就沒有什麼不能推動的,也都可以很順利推動的。   所以,心很清凈,行為一定是圓滿的;心不清凈,行為一定不會圓滿。我們要好好的修行是很重要的。 本文轉自:菩提迦耶 博客
推薦閱讀:

要時刻為百姓想,才是菩薩行者
行者老師講講中醫:四聖心源--再講河洛( 20090401)
行者分享:這一條准提路
行者老師講中醫2-
信願法師:他宗別解別行者 不能傾動

TAG:行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