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尊的開示:警惕——若謗法師即是謗佛 若以嗔心看法師者,惡業過彼挖一切眾生眼罪聚
06-30
世尊的開示:警惕——若謗法師即是謗佛 若以嗔心看法師者,惡業過彼挖一切眾生眼罪聚在地藏緣論壇看到多有一些學佛的同修,言語極其的隨意、淺薄無智、鬥爭堅固,真的是造業無量,自己無意中讀到一部很短的佛經,這部經叫做《佛說謗佛經》,短短的一部佛經,世尊開示出了許多人極容易犯的口業重罪,看後不能不令人感到心驚膽顫,同時對一些現在學佛人的現狀不能不感到極其的悲哀。希望人人都認真閱讀,對照自己,看看自己是否造下過極重的地獄惡業。為了增加可讀性,我先大略的用白話講講這部佛經的內容,後面我附有佛經原文,方便大家可以詳細的閱讀、學習。這部經典中,一開始就講述了一個緣起,世尊過去還在世的時候,曾經有十位大菩薩,他們用七年的時間精進勤苦的修習一切智門的陀羅尼總持法門,但是最終不得成功,最後內心升起了疲倦,乃至最後捨棄持戒、捨棄出家還成俗人、遠離佛法、做著與大菩薩不相稱的鄙劣行業。當時有一位叫不畏行的大菩薩,對這十位大菩薩狀況很疑惑,既然都是已經成就了菩薩摩訶薩的果位,怎麼可能還這樣呢?想必肯定是因為惡業業障的因緣吧,為了能夠以此利益到有緣的眾生,能夠讓有緣眾生更多的明白善惡因緣果報的道理,因此不畏行菩薩就請教世尊。世尊慈悲的告訴不畏行說,這是因為這十位菩薩過去從未聽聞過謗佛法門,而且這十位菩薩過去曾經謗過佛,因此他們就不能很快的對陀羅尼總持法門通達明了。不畏行菩薩繼續追問世尊說,那麼他們是如何謗佛的呢?世尊說,這十位菩薩在過去第三十劫的時候,有一位佛陀出世,這位佛的名號叫做:觀世自在如來,當時這十位菩薩在觀世自在如來涅槃之後,他們是很有名望的大姓大富長者,他們還造了五百座寺院,每一個寺中安置有一千位比丘,那時有一位比丘法師,名叫辯積,已得到了陀羅尼總持法門,坐在法座上為大眾們說法,辯積法師德高望重,有五千尊佛來加持賜予他無礙的辯才,有八萬億的諸天尊神守護著他、供養他,辯積法師第一次說法,就有七萬眾生得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一萬眾生得到須陀洹果位。那個時候,還有一位國王,也非常的恭敬尊重供養辯積法師。但是這十位大姓大富長者卻說辯積法師是個破了戒的出家人,就因為這十個人這麼一說,就感召得到九十千年墮大地獄、於五百世中雖得生為人但是卻受黃門身或者生在野蠻落後的人家或者投生在邪見的家中,在六百世中要麼是瞎子要麼是啞巴,在七百世中雖然出家求陀羅尼總持法門但是皆不能得。為什麼會得到如此悲慘的果報呢?這都是因為他們曾經說過一位比丘法師是破戒僧人這樣的一個惡業業障的緣故。世尊接著告訴不畏行菩薩,您一定要深刻真實的明白我所講得這些開示之言,如果見到法師確實是破戒了,一定不能生嗔恨心,而且一定不能到處去宣揚訴說,何況僅僅自己也是聽別人說並非親自見聞,就如此去武斷的宣傳呢。如果把一切眾生的眼睛都挖掉,這個罪業是非常重的,但是如果一個人以嗔恨的心去看待一位法師,那麼這個人的罪過遠大過挖掉一切眾生的眼睛的罪過。更進一步說,如果把一切眾生都殺掉,這個罪業聚集起來是非常的重,但是一個人即使看了一眼法師而升起這麼短暫的一念邪惡之心,那麼感召的罪過是殺掉一切眾生的罪過所不能相提並論的,乃至於百千分之一、阿僧祇分之一都抵不上。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謗法師就是謗佛。世尊接著說:如果一個人希望能夠供養佛,那麼這個人應該要供養法師,如果希望供養佛某個東西,那麼這個人也應該供養法師這個東西,如果希望禮拜佛,那麼這個人也應該禮拜法師。為什麼我這麼說呢?這是因為法師就是行菩薩道,一切的智慧一切的諸佛極果都是來自於法師的說法而得以成就。一個人即使常常把自己所有的財寶都供養給佛,但是這個人的供養卻不能報答佛的恩德,但如果從今往後,常供養法師,而且不謗法師、不宣傳法師過失,謹慎自己的口業,那麼這樣就是報答佛的恩德。世尊宣講完殊勝的因果義理之後,不畏行菩薩請教世尊,有沒有方便的法門能夠讓這十位菩薩清除掉謗法師的業障呢,世尊接著宣說了一個咒語,開示說如果出家之後專心的受持這個咒,就能夠清凈這樣的業障。這十位菩薩也因為這個殊勝的聞法受持因緣,重新出家得以完全凈除罪障,最終得到了一切智門的陀羅尼總持之法。這部《佛說謗佛經》就是一個法門,這個法門以謹慎口業為核心,這是一個極其殊勝至福的法門,也可見在學佛修行中能夠守好口業守好意業對大德法師不謗不論是非是多麼的重要,同時感召的福報也是多麼的殊勝,正如世尊開示所說:「若以七寶滿於三千大千世界,於日日中布施三寶,如是乃至恆河沙劫;若復得聞如是法門,其福為勝!若復能行五波羅蜜經一千劫,惟除般若波羅蜜門;若人得聞如是法門,其福為勝!善男子,若復有人於一千佛,晨起日中日暮供養,尊重讚歎如意供給;若有得聞如是法門,其福為勝!」以上就是這部佛經的大概內容,這十位大菩薩的過去生曾經為大富貴的長者,可見其也是具有很大的福報,更何況他們還造立了五百座寺院,這個福德更大,雖然積累了如此的福德,但是僅僅是言說一位法師破戒,就足以令如此具有福德之人承受無量的地獄惡道之慘烈痛苦,可見口業之因果,如此不可思議,想想我們現在這些末法時期的眾生,本來福報就是極其的淺薄,但是造過的口業呢可以說無量無邊,這樣的結局大家都是可想而知的。《佛說謗佛經》很短,希望大家認真學習,聆聽世尊慈悲的教誨,真正落實對一切大德法師、善知識永遠的恭敬、尊重,寧可斷舌,也不謗不說是非。與大家共勉!====================
推薦閱讀:
佛說謗佛經(共一卷)
元魏天竺三藏法師菩提流支譯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薩八十千。爾時,會中有菩薩摩訶薩,名離憂悲,在大會坐。師子遊戲菩薩摩訶薩、智光明菩薩摩訶薩、梵雷音響雲聲菩薩摩訶薩、善作功德寶華光明菩薩摩訶薩、師子游步雲雷音聲菩薩摩訶薩、光明威德名聞菩薩摩訶薩、無邊智聚思惟莊嚴菩薩摩訶薩、無邊寶華名稱菩薩摩訶薩、智慧光明辯才說意菩薩摩訶薩,此十菩薩摩訶薩集在會坐,已於七年為陀羅尼精勤修習而不能得,滿七年已則生憂愁,心尚不定,況陀羅尼?所求不得心生疲倦,既於七年離痴覆蓋,恆常經行求陀羅尼而不能得,舍戒還家遠離佛法作鄙劣行,於佛法中心生疑惑有如是過。阿闍世王在大會坐。爾時,世尊於先已為阿闍世王斷除疑悔。阿闍世王既除疑悔,一切憂惱皆得解脫,於七日中舍財大施。如是大施滿七日已,為聽法故七億眾生俱到佛所。彼十菩薩諸善男子,於佛法中已得罪過,亦在會坐。爾時,會中有菩薩摩訶薩,名不畏行,得陀羅尼,阿僧祇劫法忍成就,得無生忍種種辯才,能知一切智智之門,能說法門,能知眾生深心信解而為說法。爾時,不畏行菩薩摩訶薩,從坐而起,整服一廂,右膝著地,合掌向佛,白言:「大德,此眾會中十善男子,已於七年為陀羅尼精勤修行,所願不成舍離佛法而作俗人。善哉!世尊,如方便說,此善男子令速解知。」爾時,世尊告不畏行菩薩言:「善男子,當知如是十善男子,未曾得聞謗佛法門。此善男子曾謗佛來,是故不能速疾得通。」爾時,不畏行菩薩摩訶薩,即以偈頌問如來曰:「我今問仁曰, 光明之法-王,若行菩薩行, 惡業云何凈?無量勝智名, 十力無障智,解脫無戲論, 說菩薩凈行。我問無量智, 我問斷惡意,我問無比尊, 云何菩薩行?已脫一切縛, 離煩惱破魔,知眾生心意, 願說菩薩行!如華開笑面, 有智行欲斷,說法斷有意, 願說菩薩行!能與無量樂, 善功德善行,於一切世間, 作利益安樂。已於無量世, 為舍所愛物,象馬寶百頭, 無量妻子舍。以忍自調伏, 樂戒功德行,決定勤精進, 意常不憂惱。百種苦已盡, 所求事究竟,願如應說法, 除斷眾生苦!願說離三垢, 云何離不善?願說菩薩行, 調御益眾生!」爾時,世尊告不畏行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此十菩薩本曾謗佛。」不畏行菩薩言:「世尊,云何謗佛?」佛言:「不畏行,此十菩薩乃往過去第三十劫,有佛號曰觀世自在如來應正遍知,出焰世界。不畏行,今此會中十善男子,於彼觀世自在如來入涅槃後,皆作大姓大富長者,造五百寺,於一一寺置千比丘。時有法師,名曰辯積,得陀羅尼,坐法座上為眾說法,五千諸佛皆與辯才,八萬億天守護供養。辯積法師一說法時,七萬眾生悉皆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萬眾生得須陀洹果。「善男子,彼時有王,名曰月得,自共五百婇女相隨,俱往供養辯積法師。敬重法故歌聲作樂,種種寶花散彼比丘,栴檀等香用塗其身,以五百領好衣覆之,於七日中一切樂具盡心供養,如法師法而供養之。當於爾時彼長者子,說彼比丘毀破凈戒。彼惡業報九十千年墮大地獄,於五百世雖生人中受黃門身,生夷人中生邪見家,於六百世生盲無舌,七百世中雖復出家求陀羅尼而不能得。何以故?以彼往世惡業障故。「善男子,汝應善知如是法門。我今已說,既得聞已,若見法師實破戒者,不得生嗔尚不應說,何況耳聞而得說耶?善男子,若有挑拔一切眾生眼目罪聚,若以嗔心看法師者,所有惡業過彼罪聚。若斷一切諸眾生命所有罪聚,若有於法師生於噁心經回面頃所得罪聚,彼前罪聚於此罪聚,一百分中不等其一,於千分中亦不等一,於百千分阿僧祇分、若歌羅分、若數分中不等其一,於譬喻分乃至憂波尼沙陀分不等其一。何以故?若謗法師即是謗佛。「善男子,若有悕望供養佛者,彼人則應供養法師。若有悕望供給佛者,彼人則應供給法師。若有悕望禮拜佛者,彼人則應禮拜法師。何以故?以從菩薩生一切智,以從菩薩生諸佛故。善男子,菩薩何曰發菩提心?既發心已不住欲樂煩惱不染,不住一切非梵行事,應如是知。如是菩薩入無色定不生無色。何以故?菩薩不隨三昧力生,以願力生,如是菩薩解脫一切毛道凡夫愚痴人行。若有能見虛空色者,彼人能見菩薩煩惱。「善男子,譬如阿那婆達多龍王龍眾數攝,與一切龍體相無異,龍三種過悉皆遠離。何等為三?一者、熱沙不墮其頭,二者、不以蛇身行欲,三者、無有伽樓羅畏。如是,善男子,此三龍過所不能汙。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一切戲樂皆悉具有,於三有中欲煩惱苦不能覆蔽,應如是知。又善男子,譬如取魚眾生之類於水中行,水中見物,入水不死。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行於生死住凡夫行,常求智行修集正法,心不迷亂,凡夫之事所不能汙,三有之苦所不能汙。是故,菩薩摩訶薩常應自護,勿謗法師。」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欲供養佛, 若欲禮如來,但供養佛子, 第一供養佛。我說以衣缽, 坐卧經行處,如是等應施, 發菩提心者。如是供養佛, 如是供養法,佛為世間上, 皆從法中生。是人孤獨智, 與暗眼者明,示迷者正道, 將向不死處。若一切財寶, 常施一切佛,雖如是奉施, 不能報佛恩。若從今已去, 常供養法師,不謗不說者, 則報諸佛恩。」爾時,不畏行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有方便門令此菩薩凈惡業不?」佛言:「有!不畏行,有陀羅尼,此善男子,若能出家專心誦此陀羅尼句,惡業則凈。「多軼他(台邏切長音不言長者儘是短音句)阿制(句)阿車婆坻(句)阿那(長音)毗麗(句)阿施黎殺(詩債切句)阿訖吏帝(句)阿那由系(句)阿系(句)阿毗何(長音)離(句)阿婆(重音不言重者悉是輕音)婆(句)頭樓唐鵝磨(句)由多若多(長音)納波啰頗閉(句)尼伽地(持債切句)憂伽啰系(句)侯侯迷(無詣切句)遮波麗(句)娑遲摩細(句)三摩提(句)余(長音)知(句)那耶波離舒(長音)池(重音)帝(句)「善男子,此十善男子,若能誦此陀羅尼句,於七日中一切放舍,不食雜食心不散亂,不著諸色心不分別,舍憍慢意常誦不止,更無所作不與人雜,行平等心常行利益,心常修習五陰無常而不舍離,常修念佛,若如是行,於十方中現見千佛。」爾時,彼會十善男子,聞佛說已即爾出家,專心誦此陀羅尼句,七日精進隨順攝取,亦常修習念佛三昧見一千佛,彼惡業障懺悔盡滅。爾時即得一切智門集陀羅尼,滅三十劫生死之業,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畏行,當知爾時供養法師月得王者,今無量壽如來應供正遍知是。阿閦如來應正遍知則是爾時辯積法師。爾時謗說辯積法師十長者兒大姓童子,即是此會十善男子。彼十長者大姓童子,爾時謗說辯積法師毀犯凈戒。「如是,善男子,隨諸菩薩於何等寺若善惡住,乃至失命身死因緣不見其過。何以故?善男子,菩薩具有四種凈法。何者四種?一者、修空,二者、常於一切眾生不破壞心,三者、於諸菩薩常與利益,四者、說法不求資生。善男子,此是四法菩薩摩訶薩清凈菩提法。」爾時,世尊為明此義,以偈說曰:「若能信解空, 佛說第一法,如是清凈行, 行常不放逸。不破壞眾生, 不說破壞語,彼人得成佛, 光明照世間。此第二凈道, 聞已作利益,於眾生行忍, 莫作破壞行。有法善無垢, 施發心菩薩,若不求恩報, 第三菩提道。決定生悲心, 說法不求利,如深心憐愍, 第四道智凈。「複次,善男子,修陀羅尼菩薩摩訶薩,阿蘭若行,親近聞法,著鮮凈衣,獨住閑居,四威儀中常思惟行,以種種物布施法師,生正信心不隨他語,不生疲倦,常精進行心不諭諂,不離念佛心無所得,善修無相如說而行,以信解心請佛懺悔,隨喜迴向恆常正行,不越威儀不畏教誡,依止尊住一切名行,於此法中不疲倦修。」說此法時,三萬眾生本未曾發菩提之心,聞此法已發菩提心。五千眾生遠塵離垢,於諸法中得法眼凈。三萬菩薩一切皆得無生法忍。「善男子,若諸菩薩摩訶薩等,聞此法門得福甚多!若以七寶滿於三千大千世界,於日日中布施三寶,如是乃至恆河沙劫;若復得聞如是法門,其福為勝!若復能行五波羅蜜經一千劫,惟除般若波羅蜜門;若人得聞如是法門,其福為勝!善男子,若復有人於一千佛,晨起日中日暮供養,尊重讚歎如意供給;若有得聞如是法門,其福為勝!如是,善男子,應當護念如是法門。我今付汝,為令擁護受持讀誦,解說其義為令書寫,乃至失命身死因緣,應當護念隨順修行。」如來說已,不畏行菩薩摩訶薩及余菩薩,彼諸比丘一切眾會,並諸天、人及阿修羅、乾闥婆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推薦閱讀:
※隆蓮法師:《百法明門論》釋(十四)
※覺智法師:《六祖壇經》——慧能大師禪學思想及其現實意義略述
※凈空法師:「般舟三昧」絕對不是現代凡夫想做就能做
※凈空法師:惠能大師萬分誠敬得萬分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