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旅遊范兒養成了嗎?

我們的旅遊范兒養成了嗎作者:邵樂韻 來源:《新民周刊》2013年第22期

  從馬來西亞來中國旅遊的飛機上,華裔女生君儀聽到空乘用英語在廣播里反覆提醒那些站在過道里的中國乘客:「飛機馬上就要起飛,請儘快就座系好安全帶。」「我第一次聽到一個通知空姐要說那麼多次哦。」君儀說,「我行我素的人們卻似乎並不理會,時不時起身開箱取包,忙個不停。」

  之前在機場候機時,君儀看到某些準備回國的中國遊客直接蹲在公共通道里,重新打包行李,私人物品攤了一地,擋住了其他旅客的路。她說:「一般我們不會在公共場合把自己的東西這樣攤著,就算要整理,也會拿到角落去,不影響別人。」她還不太習慣的是,部分中國遊客的大聲說話,「像是喊的」。

  一個馬來西亞女生的機場見聞只是小小縮影。據滙豐銀行最新的區域性旅遊報告顯示,2013年中國出境遊客預計將達8800萬人次。

  我們的旅遊經濟在井噴,可我們的旅遊范兒養成了嗎?

  別只怪遊客

  埃及神廟事件曝光後,國內掀起口誅筆伐的高潮,其中不乏旅遊行業中人出面指責。「如果管理部門沒有好的示範和引導,旅遊企業沒有進行反思和檢討,只是站在道德高位聲討,一味把髒水潑到普通遊客身上,那是不公平的!」中國社科院旅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王健民在接受採訪時說。

  這並不是第一次出現關於中國遊客素質問題的討論。2006年,為迎接2008中國奧運旅遊年,中央文明辦和國家旅遊局專門部署實施「提升中國公民旅遊文明素質行動計劃」,並頒布《中國公民出境旅遊文明行為指南》和《中國公民國內旅遊文明行為公約》,要求「把這項工作作為事關國家形象、事關民族整體素質的大事來做」。

  「旅遊行為規則分成國內和國外本身就很可笑,不是應該到哪兒都一樣嗎?」王健民認為,要改變中國遊客的不文明行為,首先要定義什麼是不文明行為。但官方在制定文件時本身對此就概念不清,以至於雖然宣傳聲勢浩大,最終只淪為一種形式,實際並未起到多大作用。

  曾幾何時,英國人對美國遊客的印象也不怎麼好,認為他們說話大聲、衣著隨意。為提升美國人在海外的國際形象,2006年,美國國務院推出了《美國人海外旅行行為準則》,內含16條禮儀忠告,包括言談舉止應謙虛謹慎、說話的同時要注意傾聽、不要把談話變成演講、放慢速度、說話聲音要低等。每一條後面還給出解釋,例如說話聲音大往往被認為是夸夸其談,語速太快會被視為咄咄逼人和具有威脅性等。「《準則》里沒有頤指氣使地使用『不準』等字眼,而是跟本國的納稅人慢條斯理地闡述其中的道理。」王健民說。

  另外,將國內遊客的不文明行為統歸到「劣根性」有失偏頗。按性質分類看,有些行為涉及法律法規,比如在希臘參觀古迹,遊客如果隨便撿塊石頭帶走留做紀念,就可能被警察逮捕,以盜竊文物罪論處,因為石頭很可能是某個古建築上掉下來的碎片;有些是公德素養缺失或長期社會環境浸染下形成的衛生陋習,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就能馬上扭轉,需要時間加以正確引導;而有些純粹是文化差異導致的,本身並不存在是非對錯的問題。

  埃及盧克索神廟的導遊雖然對文物上的中文塗鴉感到吃驚,但當時還反過來安慰中國遊客說:「這不是你們的錯,這一定是哪個導遊的錯,導遊應該阻止。」

  「埃及導遊的自省比中國人的反應明智多了。」王健民再三強調,板子不能只打在遊客身上,最重要的是國內政府部門和旅遊企業應自省是否存在失責失職,而不是站在遊客的對立面。

  「一心想到國外去丟人現眼的人恐怕沒有。」王健民認為,旅行社事前的有效提醒和立規矩十分重要。

  比如,日本旅行團中,說好的行程安排就絕不會因為個別團員的自由散漫而改變。如果有團員沒有按照規定的集合時間返回,導遊絕不會等;事後團員若趕回車上,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向其他團員致歉。看似不通融的做法,其實是盡職責的表現。

  有時候,提醒和規矩是觸目驚心的。無論是巴黎街頭的中文標語「請勿喧嘩」,首爾自助餐廳的「請勿浪費」,泰國王宮洗手間的「請便後沖水」,抑或紐約地鐵站內的「請勿插隊」,都在以一種尷尬的形式教育那些修養欠佳的中國人。儘管不少中國人看了心裡不舒服,但確實對不文明行為起到了一定的遏製作用。

  旅遊文化慢半拍

  中國出境游市場出現井噴,從2005年左右開始。但不少現實例子表明,國人的經濟實力快速提升,旅遊文化卻沒有跟上發展的腳步。

  前年在去馬爾地夫的航班上,坐在王健民前排的是一對年輕情侶。胖胖的小夥子轉頭問他:「大哥,飛機上可以要免費飲料喝嗎?」小夥子說,這是他第一次坐飛機。王健民好奇:「為什麼第一次坐飛機就選擇去馬爾地夫?」對方回答:「旅行社的人推薦要趕緊去馬爾地夫,不然那些島明年就沉海里了。」「恐嚇式營銷」讓小夥子立馬支付了人均1.6萬元的報名費,帶著女友來體驗。

  事實上,不少被「噱」出國的遊客並不真正懂得旅遊。王健民打比方,同樣去海灘度假,法國人、俄羅斯人在度假屋一待就是十天半個月,曬太陽看書放鬆,然後高高興興回家;針對中國遊客的套餐,最暢銷的是住四夜,還是兩天沙屋兩天水屋輪換著住……

  有時候,也難怪遊客難以體會旅遊的精髓。埃及旅遊局曾經組織中國旅行企業的考察團到著名景點參觀。「其他國家考察團的成員到我們神廟來都看得津津有味,中國考察團的成員卻覺得那些石頭沒什麼好看,待在車裡不願出來,就等著吃飯購物。」埃及旅遊局的官員不解地問王健民:「怎麼會這樣,如果他們本身就不熱愛旅遊文化,又怎麼能組織中國遊客到這裡來欣賞呢?」

  經濟與文化發展成為一對跛腳,結果就是,遊客到了景點也只是形式上到此一游,對於文化歷史的內涵不求甚解。漸漸地,中國遊客的面孔成了只會搶購奢侈品的暴發戶、不遵守公共秩序的破壞者。

  文明行為共同養成

  神廟刻字新聞之後,有人專門羅列了「到此一游」的現象。中國古代,文豪才子喜在景點賦詩題詞,唐代詩人崔顥登臨武昌黃鶴樓,在壁上題寫的《黃鶴樓》成為傳世經典,手癢的李白見了不得不打消題詩念頭。

  西方喜歡「到此一游」的名士也不少,比如拜倫遊覽瑞士西墉城堡時,曾寫下長詩《西墉的囚徒》,變成人文一景,官方還用玻璃罩把他的簽名保護起來。在希臘著名的波塞冬神廟的一個石柱上,同樣有拜倫簽下的大名,尋找拜倫的手跡如今已成了眾多遊客到此之後必做的事。

  「刻字題詞並不只是中國遊客的行為,是遊客都會存在這個問題。」王健民說,倘若能對這樣的行為習慣做有意識的引導,反而會變成有趣的事情。像尼泊爾的「登山者酒吧」,主動為顧客提供腳丫子形狀的紙牌,讓準備去登山或者已經回來的人留言,然後貼掛在酒吧的各個角落,反而顯得很有意義。

  杜絕不文明行為,關鍵還是靠長期的教育引導和嚴格的規章制度。學者葛劍雄指出,教育一方面是指整體的基本素質教育,另一方面是在遊客旅遊前進行有針對性的知識普及。在西方比較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在國內旅遊和出境旅遊的發展初期,政府都有一些積極的引導措施,以教育引導輔之必要的管理手段來進行。

  在這方面,日本的一則故事值得深思。2008年,日本社會發生了一起轟動一時的「到此一游」事件。日本一位高中棒球教練和幾個分屬不同大學的學生,在遊覽義大利佛羅倫薩的古迹聖母百花大教堂時,把自己的名字寫在了教堂的大理石牆壁上。沒多久,一位日本遊客來這裡參觀,看到這些塗鴉非常憤慨。他把這些名字拍了下來,然後以匿名的方式將照片寄到了這些遊客的學校。日本媒體迅速跟進報道了此事,有3名學生受到的處罰較輕,他們寫了道歉信,被勒令停學兩周,並接受了多次訓導。另一名女大學生則被校長直接帶去了佛羅倫薩,在當地的市長辦公廳向教堂負責人道歉。此事弄得教堂負責人既感動又疑惑——歷史悠久的教堂一直被「到此一游」的塗鴉所困擾,而日本遊客是來道歉的第一人。

  教育引導的同時,佐以管理的手段也非常必要,新加坡的罰款制度早已世界聞名。同樣是文明古國,埃及新的古迹保護法案規定,對破壞神廟、古雕像者,最高可以罰款10萬美元,並判處無期徒刑。俄羅斯2013年5月7日再次大幅提高了違反歷史文化古迹保護規定的罰款數額,對個人的處罰將由最高1500盧布(約合人民幣300元)提高到20萬盧布(約合人民幣4萬元)。按照我國的法規,對於刻畫、塗污或者損壞文物尚不嚴重的,由公安機關或者文物所在單位給予警告,可以並處罰款,罰款數額為200元以下。唯一例外的是長城,在長城磚上刻畫、塗污,如造成嚴重後果,將對個人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

  錢買得到旅遊項目,買不來旅遊范兒。文明行為的養成,其實是管理部門、旅遊企業、遊客三者共同成熟的過程。


推薦閱讀:

日本能否成為旅遊大國?
威尼斯娛樂場是真的嗎_?
《最囧遊戲2》有攻略嗎?
滾動丨徐守盛:探索走出全域旅遊新路子

TAG:旅遊 | 養成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