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師《凈土宗教程》(二)第一編 凈土宗的成立
《凈土宗教程》是我國佛教界第一部系統而詳確闡釋凈土宗的撰著。大安法師俗名魏磊,原為對外經貿大學教授。1994年應中國佛學院聘請主講凈土宗,直到2001年出家方止。大安法師深探教海,耑篤凈宗,先有《凈宗法語大觀》(百花洲出版社出版)之著,甚得僧俗大眾歡喜頂戴。本刊將分十餘期連載,敬請收藏與閱讀。
第一編
凈土宗的成立
凈土宗的成立
凈土宗之教起所因
教相判釋
凈土宗在中國的弘傳
念佛求生凈土一法,作為大乘佛教中的勝異方便,由釋迦牟尼佛金口所宣,千經萬論處處指歸。然就眾生接受層面,有一由隱到顯、由狹至廣的過程。昔釋尊於菩提樹下悟道後三七日,為界外法身大士稱性宣說《 大方廣佛華嚴經 》,便已然宣示凈宗念佛法門,然而與會閻浮提四眾弟子,杜絕視聽,不堪擔荷念佛圓頓之法。釋尊便退歸鹿野苑,鑒機宣說四聖諦與十二因緣法。循循善誘,待根機成熟,便和盤開示念佛法門,俾令眾生悉得離生死苦得涅槃樂之大利。
原始佛教包含聲聞乘與獨覺乘。聞佛的教聲而修證者謂之聲聞,獨自覺悟而修證者謂之獨覺。聲聞弟子雖獲解脫煩惱生死,尚無大智大悲大行,故對大乘說為小乘。原始佛教純以出離生死輪迴為指歸,然對於未具出生死善根者,亦以人天善法漸馴化之,一則令這類眾生修人天善因福報,不墮惡趣;二則令福德深厚者回心向佛,遠作道種。
釋尊示現於世,廣度眾生。針對通行於當時印度民眾中的生天福樂思想,釋尊以善巧方便,用念天升天的方便教法,令其解脫現時的痛苦。《 大智度論 》云:「未得道時,或心著人間五欲,以是故佛說念天,若能斷淫慾,則生上二界天中(色界與無色界——注);若不能斷淫慾,即生六欲天中。」世尊為根性暗鈍或眷戀五欲的人,先以生天的福樂引其入信,然後進一步敷演四諦、十二因緣等出世教法,消除貪瞋痴三毒,出離三界之苦患。小乘六念處中的念佛與念天生天思想的融合,隱藏著念佛往生凈土的因子,只是由於眾生根機不堪擔荷出世大法,未曾和盤托出而已。
大乘佛教是相對於僅求自己覺悟的小乘佛教而言。乘是車乘的意思。大乘不僅自度,並且運載一切眾生安抵涅槃彼岸。凈宗念佛法門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為原理,持名念佛,普願法界一切眾生往生安養,究竟成佛。凈宗的理念與方法,體現了大乘佛教的精髓。大乘經典所介紹勸贊的凈土甚多,諸如彌勒菩薩的兜率凈土、阿閦佛的東方妙喜凈土等。由於馬鳴、龍樹及天親菩薩造論盛讚,阿彌陀佛凈土信仰得以在五天竺廣泛弘傳。凈土法門體現著古印度大乘佛教的核心理念,凝結著釋迦彌陀兩土世尊乃至十方諸佛濟度眾生的悲智,乃般若系、法華系、華嚴系諸經典之歸宿。
第一章 凈宗之教起所因
釋尊一代時教,總其大意,唯欲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然眾生迷染有淺深,樂欲有不同,雖無直下擔荷一乘圓頓妙法之利智,平等地亦有五乘(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之德用。致使釋尊布慈雲於三界,注法雨於有情,眾生得聞妙法,菩提種子賴以激活;正覺之芽,念念得以增長。依據一己根機,奉教修持勝行,念佛正門之外(門余)的八萬四千法門,漸頓各稱相類眾生之機宜。隨順機緣依教奉行者,皆蒙解脫。然眾生業障甚重,以通途自力法門修行,悟證心性了生脫死者鮮微。教法利益雖曰眾多,然凡夫惑重慧淺,無由遍攬。諸佛如來憐念眾生,等同一子,特開念佛求生凈土妙法,廣度眾生。一切善惡凡夫信願持名,悉蒙阿彌陀佛大願業力加持,往生凈土,圓證三不退(阿鞞跋致),速疾成佛。此乃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若能諦信,何須遍歷聲聞、緣覺、菩薩三乘,久經三大阿僧祇劫的勤苦修行。不越一念(能持佛號之心),頓證菩提,誠為諸佛如來出興於世之一大事勝妙因緣。
念佛法門惠以眾生速疾了生死、成佛道之真實大利。吾人得遇如是殊恩厚賜,當生大慶慰感恩之心。茲略標五點,用示阿彌陀佛的悲智願心,彰顯凈宗教起所因之奧妙:一、濁世津梁,預垂濟度。二、勝異方便,速疾解脫。三、激揚生死凡夫,令起欣厭。四、護持行人,不遭魔障。五、念佛往生,徑中徑又徑。分述如下:
第一節 濁世津梁 預垂濟度
五濁惡世乃眾生同分共業所感。人壽二萬歲時(迦葉佛出世時),即入劫濁。二萬歲前,眾生煩惱輕微,邪見薄少,人天眾盛,三惡道稀。釋迦文佛於人壽百歲時出興,爾時眾生已久經濁世,煩惑厚重,福薄慧淺。而現代眾生的濁染尤甚於釋尊住世時。五惡五痛五燒的景況,不堪言表。
釋迦本師以大悲願力,於五濁惡世示現八相成道,演說經法,宣佈道教,斷愛欲之本,杜眾惡之源,隨機設教,應病與葯。念佛勝異方便法門的宣說,大暢諸佛度生出世之本懷,徹顯兩土世尊愍念救度眾生之無盡大悲。略而計之,大悲彰顯有三:
一、釋尊住世行化時,憐此五濁眾生,自力修道,伏斷煩惑,證入真性,難行易退。舍利弗因地曾發大乘心,因天帝釋化作婆羅門,向其乞眼,舍利弗剜眼珠與之,婆羅門將眼珠棄地踐踏,心生懊惱,由是退失大乘心,在小乘教法中進進退退六十小劫。又釋尊座下諸多弟子,有於大通智勝如來會中發心,皆因種種違緣退失大乘心,塵點劫來,墮在聲聞位。有鑒於菩薩因中發心修行者眾多,而成就佛果者鮮少的狀況,釋尊先以權教教化調熟後,便無問自說念佛往生凈土的難信易行之法,俾令五乘行人(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信願持名,仰托阿彌陀佛大願以作強緣,齊入西方極樂凈土。釋尊以大無畏氣概,於娑婆穢土示現成道,復於五濁惡世說此平等普度九法界眾生之極難信妙法,是為第一重大悲憫念眾生。
二、佛滅度後,眾生失去恃怙,貧窮孤露,復為眾惡,五燒五痛,久後轉劇,福慧日淺,罪障益深。釋尊深鑒末世眾生陷溺於五濁惡世之煩惱淤泥中,無力拯拔,進道無由,遂以同體大悲心宣說念佛法門,咸令未來雖不見佛,然佛滅度後,佛法遺存時,但有聞信念佛法門,依教奉行者,速超生死。他力果覺的念佛法門在末法季秋,尤顯神功奇效。念佛法門能令信願持名者帶業往生,橫超三界,超情離見,能令眾生不受邪法的誘惑。執持名號猶如香象過河,橫截煩惱惑海。於此石火電光的無常世間,信願持名能令行人不費時劫(越三祇於一念),不勞勤苦(十念必生),了辦生死大事。證知凈宗念佛法門乃末法圓超五濁之無上大法,釋尊慈悲演暢此法,是為第二重大悲憫念眾生。
三、釋尊滅度久遠,於此減劫每百年減一歲,減至人壽三十歲時,饑饉、疾疫、刀兵小三災次第而現,眾生的苦難日益加劇。眾生同分惡業所感故,佛教經法漸次消失。人壽五十二歲時,《 首楞嚴經 》、《 般舟三昧經 》先始消滅,最終直至三藏十二分教,悉皆滅盡。滅法時袈裟自然變白,藏經自然無字。十六羅漢盡收世間一切經法,貯於銅塔,繞塔經行,嘆言:釋迦法滅!然後此塔沉至金剛際。於經道盡滅之時,釋尊以慈悲哀愍,獨留《 無量壽經 》,止住世間百年,為罪濁劇苦的有緣眾生,作最後的垂救。過是以往,《 無量壽經 》亦滅,惟余阿彌陀佛四字,廣度群生。證知惡濤濁浪滔天之際,念佛法門尚作慈航;無明煩惑之昏夜,無量壽光猶稱法炬,是為第三重大悲憫念眾生。
綜上所述,釋迦彌陀兩土世尊,猶如慈父,愍念吾輩末法窮困潦倒的子孫,預先施設了救濟的妙法。譬如出遠門的慈父,準備好了飲食湯藥一樣。念佛往生凈土的法門,能令末法罪濁眾生,於家破身貧,備嬰眾苦之絕境,賴以起死回生,頓離厄難,圓成佛果。對釋迦彌陀之甚於父母念子的至極悲心,吾人當銘之肺腑,知恩報德。
第二節 勝異方便 速疾解脫
釋尊一代時教,應機隨緣宣說權實漸頓種種法門,眾生隨修一法,皆可入道,法法平等,無有高下。然就濁世眾生根機而論,八萬四千通途法門,或崎嶇難行,或迂迴曲折,或高玄難入。而持名念佛,無論根機利鈍皆可持念,夷坦而易行;念佛速超生死,直捷而易到。《 觀經 》韋提希夫人遭逢兒子悖逆之苦難,哀請求生無憂惱處。釋尊酬請,放眉間光,還住佛頂化為金台,於中攝受映現十方諸佛凈妙國土。韋提希遍觀十方凈剎,惟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這是韋提希得釋尊加持密遣,見證到彌陀悲願威神與念佛一法方便究竟之特質而作出的最佳選擇。韋提希夫人的選擇與祈請,惠利末法眾生的功德甚大。
念佛法門內具的勝異方便之德用甚為深廣,於茲略陳有四:
一、不值佛世,得常見佛方便
釋迦文佛滅度,彌勒菩薩當來下生成佛尚遙。於此無佛興世的時代中,孤苦眾生將以誰作恃怙?須知今現在說法的阿彌陀佛堪為吾輩浪子作良導、作慈濟、作大安穩處。慈悲的阿彌陀佛與吾輩娑婆眾生甚具法緣,天性相關,如磁吸針。吾人信願持名,或於禪觀之中得睹聖相(如遠公大師、楚石大師、劉遺民居士等),或於夢中見佛顯現(凈業行人預知時至,大多在夢中蒙佛預示),或於臨終之際,見佛前來接引。往生彼剎後,恆常得見阿彌陀佛。克實而論,當吾人持念佛名時,阿彌陀佛相好光明便會現前,水清月現,感應道交。是名最勝第一方便。
二、不斷惑業,得出輪迴方便
按通途法門自力斷惑修道,名豎出三界,斷盡見思惑,方可出離生死。或先修根本四禪,方出欲界;次修四空定,方離色界;次修滅盡定,方超無色界。如螞蟻爬高山,稱難行道。念佛法門不斷惑,不參禪,但信願持名,得蒙佛願加持攝受,便可帶惑往生,名橫出三界,似風帆揚於順水,稱易行道。如蟲在竹,豎則歷節難通,橫則一時透脫。是為最勝第二方便。
三、不修余行,得波羅蜜方便
通途法門中,諸菩薩眾廣修六度萬行,動經恆河沙劫,未能圓滿究竟。而今一心念佛,萬緣自舍,即布施波羅蜜;一心念佛,諸惡自止,即持戒波羅蜜;一心念佛,心自柔軟,即忍辱波羅蜜;一心念佛,永不退墮,即精進波羅蜜;一心念佛,余想不生,即禪定波羅蜜;一心念佛,正念分明,即般若波羅蜜。推而及之,不出一心,萬行具足。
蓮池大師一心念佛具足六度萬行的開示,深得凈宗念佛法門之奧秘,彰顯念佛至極圓頓之理則。念佛法門內具《 華嚴 》主伴圓融具德的玄境,一法圓具一切法的功德,隨舉一法為主,其它諸法即伴起而趨之,互融相攝。六字洪名圓具阿彌陀佛全體果地功德,當吾人執持名號時,便將名號內具的功德召喚出來,將阿彌陀佛的功德全然轉化為念佛行人的功德(猶如慈父的財產轉給孝子),是故但能一心念佛,便可圓滿菩薩六度萬行。是為第三最勝方便。
四、不經多劫,得疾解脫方便
《 大智度論 》云:有諸菩薩,自念謗大般若,墮惡道中,歷無量劫,雖修余行,不能滅罪;後遇知識,教念阿彌陀佛,乃得滅障,超生凈土。證知念佛具有懺除罪障的殊勝德用。又按通途法門,菩薩修因證果,須經三大阿僧祇劫。歷經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諸階位,備經多劫,遠之又遠。而今凈土法門,不越一念(能念彌陀佛名之一念),疾超生死;不出片言(所念之六字名號),頓與聖眾齊等。一念頓超,片言即證,至哉妙用,何可思議。是為最勝第四方便。
綜上所述,念佛法門方便而究竟的特質,體現出阿彌陀佛普度眾生的大悲心與方便智。在四十八大願中,十念皆生我國願(第十八願)彰顯出阿彌陀佛的方便智,正定必至涅槃願(第十一願)表達出阿彌陀佛欲令一切眾生圓成佛果的本懷。方便(手段)與究竟(目的)相資而行,悉令九法界眾生入彼涅槃城。
第三節 激揚生死凡夫,令起欣厭
吾輩凡夫眾生,沉迷自性,甘受三界六道輪迴之苦,曠劫以來,未曾有一念的省覺振勵,是故釋尊開示極樂凈剎與娑婆穢土的鮮明對照:金寶之與泥沙,暗獄之望華池,棘林之比瓊樹等。由是開出折伏與攝受二門:眾生耽戀娑婆世界,釋尊則極言娑婆世界五惡五痛之劇苦以折伏之;眾生蒙然不曉界外凈土,佛則詳述安養蓮邦之極樂以攝受之。折伏意在激發眾生觀知苦空無常,而令生起厭離娑婆之心;攝受則揚棄其懈怠,而使由興欣慕安養之志。釋尊所描述的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是一至極真善美慧之參照系,以此來對比娑婆世界的生存狀況,了知久在污泥濁水,方始嫌惡穢惡;乍聞極樂凈妙,深起願求。此土火聚,炎燒眾生;彼剎清涼,滋育慧命。兩相對照,不得不避此娑婆而趨歸安養。釋尊隨順眾生趨樂避苦的心理,深悉眾生有比較方能鑒別優劣的特點,善巧地顯現著兩土凈穢的對照。否則,吾人厭離娑婆、欣慕極樂之心,將永遠沉埋於無明顛倒之中不得顯露。在此濁世,厭欣心即是道心的表達,是乃成就出世大利的必要前提。
第四節 護持行人 不遭魔障
具足煩惑習染的眾生,處斯五濁惡世,大多汩沒塵勞,醉生夢死。偶有起發勝心修行者,由心魔與天魔之擾亂故,修行障難重重。或師心自用,率爾進道,而導致走火入魔,戕害身心;或受邪師誤導,危害社會,成為魔子魔孫,生陷王難,死入地獄。吾人不修道業,心魔便隱而不發;今既修習禪觀,遂擊動諸魔現前,壞殺行人法身慧命。《 首楞嚴經 》指陳行人修禪中所現的五十種陰魔(色受想行識五陰各具十魔),皆雲「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其中的想陰十魔,害人既深且烈,容易被其套住。行人一念貪求善巧、神通、深空、見佛等心,天魔邪魅便趁此妄念之機,飛精附人,現異說法,巧用諸多手段控制徒眾,廣行非法,貽誤眾生,擾亂社會。天魔邪魅日久生厭,離開彼人身體,彼人遂失神通能力,弟子與師,俱陷王難。經云:「阿難當知,是十種魔(指想陰十魔),於末世時,在我法中,出家修道,或附人體,或自現形,皆言已成正遍知覺,讚歎淫慾,破佛律儀。」吾人處此魔子蠢動之末法時期,宜應高懸《 楞嚴 》照妖鏡,善於識別那些未證言證、潛行淫慾、敗壞佛教清凈戒律的出家魔子,護持清凈持戒的僧寶,令正法久住。
處此世間,好心修道,首先應具正知正見,以佛知見轉換凡夫知見。了達國土危脆,五陰無我,三界火宅,輪迴路險,亟求出離,求生安養,忍證無生,還來三界,廣度含識。而正見稍虧,即易遭逢魔障,欲求超升,反墮三途。自力修道,險象環生,諸多教內外負面事例,層出不窮。淺根眾生,見聞到修道遭魔之事,由怖畏故,遠離道業。這樣雖然獲得了某種「安全」,然以堪可修道之難得人身,對殊勝的佛法大道,交臂錯過,豈非大失!
阿彌陀佛深知吾輩下劣凡夫,罪障深重,自力進取道果甚難,是故悲心施設念佛一法,以大願威神力加被行人,於名號大光明中,不遭魔事。善辨萬物之情的白澤神獸,能令妖魔鬼怪怖畏遠離,乃至家中門上貼著白澤圖象,亦有辟怪之效。又山精野魅,能變形種種誑惑於人,如懸寶鏡照燭,精魅無能施其伎倆。六字洪名亦復如是。凈業行人稱念佛名,智照精朗,一切天魔心魔無由侵入。又經云:念佛之人,有四十里光明燭身,魔不能犯。以阿彌陀佛及十方諸佛,恆常護念此念佛人故。茲舉一例為證。宋代馮珉,年青時從事遊獵,有一次發現一巨蛇在山岩下,欲吞噬黃犢。馮珉在上面急推岩石擊壓巨蛇至死。以後巨蛇屢屢為祟。馮珉怖畏之餘,幸聞善知識教敕,修懺念佛數十年,蛇不能害。一日請同社凈侶,誦《 阿彌陀經 》,唱佛端坐合掌而化。
第五節 念佛往生 徑中徑又徑
凈土法門由阿彌陀佛大慈悲心、大平等心中所流出,盡攝利鈍諸根眾生悉皆度脫。通途法門中,高妙之法則下根機眾生高不可仰,如釋尊於逝多林演說《 大方廣佛華嚴經 》,彼時上德聲聞,諸如舍利弗、大目犍連等如盲如聾,杜絕視聽。另有淺近之法則不被上根行人,如《 維摩詰經 》,有二比丘犯根本戒,發露懺悔,優波離尊者依據戒律條文定罪。二比丘疑心不釋,維摩詰大士言:不應以常法擾亂其心,更增二比丘罪。應以實相懺法,直談罪性本空,不在內外中間等。喻如螢光不能破暗而反增益漆黑。唯此念佛法門巧被諸根,上至等覺菩薩,下及悠悠凡夫,悉皆平等圓攝。一句名號如萬病總治之阿伽陀葯,悉皆對治眾生無量煩惱;又如巨冶熔爐,陶鑄萬物,各成其器。喻示只要信願持名,隨念佛人的根基大小與行持深淺,可獲九品往生,皆得不退轉位。念佛法門喻如天覆地載,兼容並育一切萬物,至極慈悲,無有選擇,所以稱為普門法門。
念佛捷徑法門在修行下手處,表現有三:
其一,由有念得入無念。真心之中,本無妄念,念起即乖違真心。而眾生無始劫來,妄想慣習,不容易立即遣除。初始修心,勉強遏制遣除,欲令妄念空寂,殊不知揚湯止沸,妄念益顯動轉。縱然粗念暫時止息,細念猶然存在。即居凡夫之地,未能絕思慮、忘境緣,亦可即境緣思慮而作修進。是故以念還攻於念,念一佛名,換彼百千萬億之妄想雜念,用兵止兵。妄想之念能害我法身,傷我慧命,此是毒是兵;念佛之念,念念生滅,未與般若空慧相應,此亦是毒是兵。然非念佛之毒,不能攻妄想之毒;非念佛之兵,不能制妄想之兵。雖同一妄想,有專雜凈穢之差別。喻如病體痊癒時,即名健體;亂民戡定後,便是良民。以念佛心開佛知見,入無生忍,彰顯持名念佛之方便善巧。
其二,因往生而實悟無生。持名念佛,暗合道妙,巧入無生。按通途教理行證而論,圓教初住為初得無生法忍。直至八地離一切心意識(心即第八識阿賴耶,意即第七末那識,識即第六分別識),入一切法本來無生,無起無相,過去、現在、未來三際皆悉平等,無分別如如智之所入處,始名真得無生法忍。故知無生法忍,聖賢尚且難以臻入,何況凡夫?今專念佛,發願往生凈土,生彼國已,華開見佛,始了本心,本自不生。所謂熾然求生,而不乖於無生之理;終日生而未嘗生,乃所以為真無生。入有(妙境界相)得空(第一義諦),往生屬凡夫份上事;而因往生契入無生,是為即凡成聖。就路還家,潛超密度,難思難議。念佛往生,由穢土遷入凈土,倏爾轉移,如小吏平地升遷,白衣驟然富貴。六字洪名,誠為通玄秘訣,換骨神丹。
其三,念佛往生,徑中徑又徑。通途法門,靠自力斷惑證真,萬里迢遙,名難行道;念佛法門,仰仗佛力,帶業往生,揚帆順水,屬易行道,稱為徑路。依門餘八萬四千法門修道,名豎出三界;信願持名仗佛願力加持往生凈土,名橫出三界。八萬四千餘門之比念佛法門,念佛法門可謂疾迅便捷。於實相、觀像、觀想與持名四種念佛中,唯持名一法,簡要便捷。但能凈念相繼,便得往生,花開見佛。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一心念佛,佛的相好光明,西方凈境乃至實相真如,便在里許。證知念佛為修行徑路,而持名又是念佛中的徑路。持名念佛,以至誠心念佛為能感,以阿彌陀佛大悲威神願力為所應,感應道交,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寂然不動,繁興妙用,非心性之極致,名號之妙德,何能神妙如是。鶴沖鵬舉,驥驟龍飛。持名念佛一法,可謂妙中之妙,玄中之玄,徑中徑又徑,實彰諸佛徹底之悲智,吾人當頂戴受持。
綜上所述,凈土法門乃釋迦彌陀兩土世尊至極悲智之結晶。阿彌陀佛十劫以來,時時企盼吾人求生凈土,猶如慈母倚門望子,恆時垂手深淵,接引念佛眾生,無有間斷。然吾輩凡夫永劫以來,舍父遠逝,於無休止的輪轉中,入苦趣,似蠅蛆飽餐於茅廁;赴死門,如牛羊被拖至屠場,無救無歸,可悲可痛。阿彌陀佛見到我等眾生備受如是劇苦,以悲心切願,長劫隨形六道,平等施以教化,循循善誘,導引吾輩投歸彌陀願海。吾人羈旅異鄉,忽聞慈母親切的呼喚,該是如何悸動心魄呀!吾人今生幸遇凈土殊勝妙法,而乃漠然不顧,因循苟且,上辜佛化,下負己靈,實乃悖逆之子。吾輩伶仃遊子,理應回應慈母的呼喚,思歸極樂故鄉,盡形壽惟此為大,如是庶可慰藉彌陀慈母之願心,最終成就光壽交融之自佛。以上拈示五點,用顯凈宗教起所因之大略。
第二章 教相判釋
教相指如來一代時教之相狀;判釋是判斷經論的旨趣,解釋經論的義理,以裁定世尊一代所說教義的大小淺深。意在方便學人,俾於一代時教之綱領條目、淺深次第,洞然心目,進修有據。
早在古印度佛典中,已有簡略的判教萌芽,如《 法華經 》分大小二乘,《 楞伽經 , 》分頓教漸教,《 解深密經 》列出有、空、中三時,《 涅槃經 》標明乳、酪、生酥、熟酥、醍醐五味等。雖未明確提出判教,實已具備了原初判教的雛形。
佛教傳入我國,至東晉晚期,傳譯尤盛,大小乘各種經典次第迻譯。如果不把經典條分縷析,給以時教宗趣的合理辨析,勢必給學人帶來頭緒紛繁,無從抉擇的困惑。於是判教應運而生。迄至南北朝,判教體系有十八家之多。其中著名的有「南三北七」的十家判教。自唐以來,得到佛學界認同共遵且體系較為完備者,是天台與華嚴的兩家判教。茲擬天台判教系統、華嚴判教系統、凈宗祖師之判教三方面,略施討論。
第一節 天台判教系統
天台判教系統始於南嶽慧思禪師,整理甄別諸多典籍,立天台教觀。其後的智者大師,仰承南嶽慧思禪師之遺緒,在分析研究「南三北七」判教主張的基礎上,提出了五時八教的判釋系統。其五時是:一華嚴時,二阿含時,三方等時,四般若時,五法華涅槃時。五時中,華嚴、阿含、般若、法華涅槃,依所說的經名立時,方等時就所說的教法立時。
五時教判,有別有通。別五時,歷然有序。通五時,因眾生的機感不齊,故教法通於五時。其根機最鈍的聲聞大眾,必須經過上面別五時的調停與陶鑄,才能入於一佛乘實相;而根性利者,不必經歷五時,有的經歷四番或三番的陶鑄與調停,甚至隨遇一法便可悟入一乘之理,因而,通五時義得以成立。蕅益大師特別注重通五時的意義,認為佛陀說法是神力自在,任運度生,根據實際情況而設方便之教,不可思議;雖有五時的區別,然絕不受五時所局限。
凈宗經典在別五時中,屬方等時,然更多的是表現為通五時義。第一華嚴時,善財童子遍參知識,首先於德雲比丘座下,得聞念佛法門,末後於普賢菩薩座下,蒙其威神加被,所證者與普賢等,與諸佛等,是為等覺菩薩。普賢乃以十大願王,勸進善財及與華藏海眾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迴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證知凈宗念佛法門,實肇始於華嚴,廣被大機利根的菩薩。
第二阿含時,原始典籍處處內蘊凈宗萌芽,阿含時的聲聞眾,如憍陳如、舍利弗、大目犍連、阿難等,均在靈山法會上,聆聽凈宗妙法,發願求生極樂國。
第三方等時,凈宗無上大法,始唱於華嚴時,此需大機上智所見,二乘尚不見聞,何況凡夫眾生。直到方等時,釋尊特為專說凈土三經,以冀若凡若聖之三乘根機,現生出離生死苦海,往生凈土,究竟成佛。是故方等經典,處處指歸凈土。密部經咒,悉皆護持行人往生極樂。
第四般若時,《 般若 》為眾經母,大小乘顯密諸教,無不從此流出。《 大般若經 》六百卷,義富文繁。龍樹菩薩造《 大智度論 》釋之,謂佛說此經,欲令眾生修念佛三昧,得增益故。真空妙有,相得益彰,是故般若系經典每多敷衍凈土。
第五法華涅槃時,《 法華 》純圓獨妙,經中開示女人受持斯經,往生極樂世界,用作未來眾生的榜樣。又云:「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與念佛法門,異曲同唱。
由上證知,凈宗念佛法門在五時聖言量中,徹始徹終,通前通後,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凈宗念佛法門稱佛本懷,是故釋尊多次宣說,重重誨勉,具通五時。
一、八教:內容與形式的判屬
根據上述別五時與通五時的詮釋架構,天台家又從內容與形式兩方面判立為八教。從內容上分化法四教,從形式上分化儀四教。化法四教譬如藥味,化儀四教譬如藥方,二者相資而用,方能起到療病救苦的效用。茲分述如次:
1、化法四教
釋尊五時說法,應病投藥,於一佛乘,開為藏、通、別、圓四教,普應群機。藏教即小乘教,通教是三乘同稟之教,別教獨被界外菩薩,圓教是大乘圓妙之教。
以化法四教作參照坐標,凈宗念佛法門正屬圓教,是釋尊稱性圓融圓滿之教。蓮池、幽溪、蕅益三大師皆判《 阿彌陀經 》為圓教。求生凈土被上根,凈宗念佛法門是大乘菩薩所修。臨命終時,帶業往生,即得阿惟越致。蕅益大師贊云:「(念佛法門)阿伽陀葯,萬病總持,絕待圓融,不可思議,《 華嚴 》奧藏,《 法華 》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矣。(指《 阿彌陀經 》——注)。」蕅益大師慧眼點示,《 法華 》之純圓,《 華嚴 》之全圓,其秘髓與奧藏,皆不出阿彌陀佛所示念佛法門之外。
幽溪大師云:「圓頓法門,亦必須先開圓解,而次修圓行,破三惑,而方證圓果,以階不退(不退轉位——注)。今則但說彼土依正二報,以之為開解生信,七日持名,一心不亂,以之為造修行門,臨命終時,即得往生,以階跋致(阿鞞跋致)……故知此經(指《 阿彌陀經 》——注)為五濁惡世之無上醍醐。」幽溪大師將念佛法門喻為無上醍醐,確證凈宗正是契理契機最極圓頓之聖教。
凈宗正屬圓教,同時亦具攝藏通別三教。《 無量壽經 》與《 觀經 》中,皆有往生者得須陀洹乃至得阿羅漢果。藏教行人,趣證偏真涅槃,按其種性,不應生起佛道根芽,而阿彌陀佛以本願不可思議神力,攝受小乘行人往生西方凈土,必當以威神願力生起無上菩提心。善導大師云:「十方眾生,修小乘戒行,願往生者,一無妨礙,悉得往生。但到彼先證小果,證已即轉向大(大乘——注);一轉向大以去,更不退生二乘之心,故名二乘種不生。」凡通教與別教行人,亦無有越出凈宗念佛法門之外者。證知凈宗念佛法門普度九法界眾生往生凈土,疾速成佛,乃真確之實語。
2、化儀四教
從教化方法層面,可分為頓、漸、秘密、不定四教。頓教,是指不用漸進,直接宣說一佛乘真理。漸教,為了方便誘導鈍根初機,由淺入深,從小至大,引入大乘。漸教包括阿含、方等、般若三時的教法。秘密教,佛不思議神通之力,令大眾同會聽法,所聞各異,隱密赴機,彼此得益不同而互不相知。不定教,佛不思議神通之力,令同會聽法之眾,或聞小法而證大果,或聞大法而證小果,彼此相知,得益不定。
以化儀四教作參照坐標,凈宗念佛法門屬頓教。念佛法門是釋尊稱性極談,欲令一切含靈往生凈土究竟成佛,其間沒有宛轉委屈。凡夫信願持名,帶業往生,橫超三界,一生成辦,永不退轉無上菩提。如能至心信受奉行,不必遍歷三乘,久經多劫,不越一念(一念契入彌陀願海),頓證菩提。念佛圓頓大法,致令韋提希夫人現生橫超三界,上品上生。又《 觀經 》末品所載五逆十惡眾生,稱名便登極樂。非極頓之教,何能有此功用?
凈宗念佛法門亦方便地含攝漸教、秘密教、不定教的教化方法。對於耽戀世樂的眾生,《 無量壽經 》極言五惡五痛五燒之苦,明示六道苦樂因果,調伏教化眾生,令持五戒十善,以培福慧,激揚凡夫眾生厭離娑婆、欣求凈土之心,成辦出世大事。這類教化方法應屬漸教的範圍。凈宗念佛法門廣大微妙,各類眾生隨其根性聽聞到相應之法,各各領解獲益,誠如《 無量壽經 》(唐譯)所云:「世尊能演一音聲,有情各各隨類解。」十方世界的凡夫與菩薩聽聞念佛法門,聞阿彌陀佛名號,各有法益。此乃秘密與不定二種教化方法的體現。
綜上所述,天台五時八教是一個完整合理的判教體系。以此為參照系,亦可明了凈宗在一代時教中的地位、性質與作用。凈宗正屬圓頓之教,同時又圓攝圓超五時八教。如來正說,教內真傳,超情離見,不可思議。
第二節 華嚴判教系統
華嚴宗作為中國佛學之大成,亦表現為判教與法界觀。華嚴宗的三時五教,依照《 華嚴經 》的義理,卓然而成一周密而合理的判教系統。三時五教的判釋,肇始於華嚴初祖杜順大師,集大成於華嚴三祖賢首國師,茲分述如下:
一、三時:時間維度的判屬
《 華嚴經 》以日出日沒為譬喻,顯示如來始從成道,終至涅槃,先後說法之次序,即日出先照時、日升轉照時與日沒還照時。三時佛教各有特色,先照時稱為無上根本法輪,轉照時稱為依本起末法輪,還照時稱為攝末歸本法輪。與五教判分亦具對應關係。
凈宗正屬日出先照時,因為《 華嚴 》末後一著,乃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勸進華藏海眾,導歸西方極樂世界。上根利智直下承當,發願求生。鈍根眾生如聾如盲,杜視絕聽。釋尊以大悲普度之心,於第二日升轉照時,專說凈土三經,以念佛法門普應三根,俾令有緣眾生往生凈土,究竟成佛。又於第三日沒還照時,在法華會上,重申凈宗,追溯兩土世尊因地歷史,勸勉大眾念佛求生極樂世界。證知凈宗念佛法門條貫三時,重重宣演,只是眾生根機不同,致有隱顯之別。
二、五教:內容的判屬
華嚴五教小、始、終、頓、圓,與天台八教有同有異。華嚴判教是在繼承天台判教的基礎上,面對禪宗鼎盛、法相宗異軍突起的狀況,所建構的新的判教體系,以成華嚴宗之五教十宗(天台設化儀四教,華嚴相應立十宗),從內容到形式,更為完備。五教為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終教、頓教、圓教。
凈宗在五教中,正屬頓教與圓教所攝。凈宗念佛法門,信願持名,即得往生凈土,一生成辦佛果,疾超速證,非漸教迂迴屈曲可比,故為頓教所攝。
蓮祖基於賢首五教的立場,判釋《 阿彌陀經 》所示念佛法門正詮頓教,兼通終教與圓教。何謂攝於頓教呢?原由有二:其一,從取證佛果來看:通途法門靠自力斷惑證真,從初發心直至成佛,經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乃至歷三大阿僧祇劫方得成佛,其事甚難,其道甚遠。今此持名念佛,乘佛願力,即得往生,既往生已,即得三不退(阿鞞跋致),可謂彈指圓成八萬門,一生取辦僧祇果。如將法王寶位,直接授與庸劣凡夫。不歷階級,頓超直入,非漸教迂迴屈曲之能比擬。其二,從修證方法來看:頓教之旨,一念不生即名為佛。今此持名念佛正謂無念,良由一心執持名號,則不以有心念(能念之心本體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不以無心念(能念之心惺惺不昧,所念之佛歷歷分明),不以亦有亦無心念(有處全空,空處全有,互奪兩亡,故非雙亦),不以非有非無心念(因有念顯無念,因無念顯有念,互成雙立,故非雙非)。離此四句,更有何念?雖然名為念佛,實乃無念之念(由體起用),念而無念(攝用歸體),是名一心。是故持名一心不亂,與一念不生無二無別。是故《 阿彌陀經 》正屬頓教。
何謂兼及終教與圓教呢?大乘終教開顯中道妙有,定性闡提皆當作佛,稱合大乘至極之說。今凈土法門以一切眾生(蠕動蜎飛乃至阿鼻眾生)念佛,定當往生成佛,即定性闡提皆作佛義。
圓教乃圓滿無缺圓融無礙之謂。《 大方廣佛華嚴經 》乃釋尊成佛之初,為法身大士稱性直談的大不思議妙典。事事無礙法界具攝十玄門(通過此十種玄妙之門,能契入華藏世界無盡性海),彰顯圓教秘藏精髓,為《 華嚴經 》所獨具。而《 華嚴 》十玄門亦體現在大小《 彌陀經 》中(《 無量壽經 》稱大本)。是故《 華嚴經 》全圓、《 彌陀經 》分屬圓教。會通二經圓融玄境,略有十同,分述如下:
1、無情說法同
華藏世界一塵一毛,有形無形之物,皆悉演出妙法言音,天鼓法爾流出苦空無我之音,俾令華藏大士遠離塵勞,增進道業。西方極樂世界亦復如是。寶池德水波揚無量自然妙聲,雜色之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香風拂樹演暢妙法,悉皆宣演五根、五力、七覺分、八正道分諸法門。諸往生者聞是音已,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無情說法,妙德難思。彰顯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的華嚴玄境與一切皆成佛的彌陀願心。
2、一含無量同
華嚴一微塵中,具足十方法界無盡莊嚴。善財童子讚歎彌勒樓閣云:「是不動本處能普詣一切佛剎而莊嚴者之所住處。」佛母摩耶夫人云:「又善男子,彼妙光明入我身時,我身形量雖不逾本,然其實已超諸世間。所以者何?我身爾時量同虛空,悉能容受十方菩薩受生莊嚴諸宮殿故。」西方凈土亦復如是。於一一寶樹中,悉能顯現十方佛剎,猶如鏡中之像。又釋尊加持阿難及與會大眾,悉見阿彌陀佛凈剎無量莊嚴,諸菩薩眾宮殿隨身,遍至十方供養諸佛的景觀;大勢至菩薩天冠上的寶瓶光焰中,映現十方諸佛凈土,彼此都無增減,顯示空間廣狹自在的解脫境界。
3、不動周遍同
華嚴諸佛菩薩於寂滅道場本身不動,無量化身遍周法界,廣作上求下化的佛事。八住菩薩(童真住)即能現變化自在身,一剎那頃,遊行無數世界。又十行頌云:「佛剎無邊無有數,無量諸佛在其中。菩薩於彼悉現前,親近供養生尊重。」西方凈土亦復如是。諸往生者,承佛威神,一食之頃,遍至十方無量世界,供養諸佛。昔覺明妙行菩薩,自極樂國來此土臨壇示偈云:「一月光含千世界,分身無量照群迷。當知本體原無二,不動莊嚴變化機。」西方凈土諸菩薩身不動搖,而遍十方種種應化,開啟諸眾生煩惱淤泥中的正覺蓮華故,其悲智德用與華藏大士無二無別。
4、見聞獲益同
華藏世界種種景物,具彰法性,令見聞者悟入妙如來藏。一切寶蓋從菩薩行持波羅蜜所生出,一切華帳於佛境界清凈解所生,一切衣由無生法忍所生,一切寶宮殿從解諸法如夢歡喜心所生。若有眾生見藥王樹(依報)與佛身(正報),即能凈除業障,六根清凈。乃至彌勒樓閣即菩提相,勝熱婆羅門火聚刀山即是般若無分別智,令善財童子心開意解,至菩提道場。西方凈土亦復如是。諸往生者見阿彌陀佛道場寶樹,聞聲嗅香,嘗其果味,觸其光影,念樹功德,由此因緣,乃至涅槃,五根無患,心無散亂,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復由見彼菩提樹故,獲三種忍。何等為三?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又諸眾寶蓮華、樓閣宮殿、百鳥鈴鐸、寶池德水等,悉能令往生者獲致住相證果之法益。立像豎臂,觸目皆道;託事顯法,妙境無盡。
5、八難頓超同
八難是指遮止佛化的八種障難,即地獄、餓鬼、畜生、盲聾喑瘂、世智辯聰、佛前佛後、北俱盧洲、無想天。這八類眾生或因劇苦、或因愚痴、或因根缺、或因享樂等原由,不能得到聖人的教化。然諸佛大悲不舍八難眾生,威神垂救。《 華嚴經 》中,釋尊告寶手菩薩言:佛為菩薩時,於兜率天宮放大光明,名光幢王,照十佛剎微塵數世界。彼世界中地獄眾生遇斯光者,眾苦休息,咸生歡喜,踴躍稱慶。從彼命終,生兜率天。天中有鼓,名甚可愛樂,為彼天子說微妙法。諸天子聞法心解,證入十地。地獄眾生頓超證入十地,希有奇特,此乃毗盧遮那如來光明願力所致。阿彌陀佛亦復如是。阿彌陀佛因地發起平等普度九法界眾生之大願,尤其對三惡道眾生備加愍念。度盡阿鼻苦眾生的大悲願,永恆地迴響在虛空法界,成為法藏菩薩捍勞忍苦圓成大願的不竭原動力,並在彌陀果地上得以兌現。阿彌陀佛至彼地獄最上之頂,垂金色臂慈音告敕,放大光明,其音隨光,直至地獄淵底。阿鼻受苦人及同受劇苦的獄囚,見彌陀光明,又聞慈音告敕,忽得本心,增益善念,踴躍歡喜,頭面頂禮,稱念佛名,隨光直上,往生凈土。至安養佛剎已,蒙佛摩頂授記,聽佛說法,應念悟道,即能飛行遊戲神通,分身他方剎土,上供諸佛,教化眾生。地獄眾生往生獲益如是,諸蜎飛蠕動眾生往生,亦不勝其數。往生集中所載鸚鵡、八哥、老鼠等往生事例,亦只是無數往生中聊舉三五而已。證知阿彌陀佛光明願力遍一切時處,六道眾生但念佛者,悉得往生。八難頓超,彰顯阿彌陀佛與毗盧遮那共有的不可思議威神願力,吾人於此宜知恩報德,銘刻肺腑。
6、出生無盡同
華藏世界重重涉入,映現無窮。經云:如來能於一身現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頭,一一頭出爾所舌,一一舌出爾所音聲,乃至文字句義充滿法界。西方凈土亦復如是。又眾寶蓮華,周滿世界。一一寶華,百千億葉。其華光明,無量種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黃朱紫,光色赫然。煒燁煥爛,明曜日月。一一華中,出三十六百千億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億佛,身色紫金,相好殊特。一一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為十方說微妙法。如是諸佛,各各安立無量眾生於佛正道。證知西方凈土與華藏世界一樣,同具重重無盡之玄境。
7、雙垂兩相同
華藏世界法報化三身一體。清凈法身毗盧遮那佛,為大菩薩示現智德圓滿報身盧舍那佛,為劣根眾生示現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以方便智,廣度眾生。西方凈土亦復如是。阿彌陀佛於西方本土,為諸菩薩現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之身,眉間白毫如五須彌,佛眼如四大海水。如是報身非凡夫心力所能觀想,是故阿彌陀佛為劣機眾生示現丈六小身於池水上,以宿願力加持,有憶想者,必得成就,顯示阿彌陀佛與盧舍那佛同等的慈悲方便。
8、教主法身同
華藏世界以盧舍那佛為教主,西方凈土以阿彌陀佛為教主。清涼國師開示:阿彌陀佛即本師盧舍那。永明延壽大師亦云:總持教中(指密宗——注),亦說三十七佛皆毗盧遮那一佛所現。毗盧遮那內心證自受用,成於五智,從大圓鏡智流出東方阿閦佛,從平等性智流出南方寶生佛,從妙觀察智流出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如來,從成所作智流出北方不空成就佛。中央法界清凈智,即自當毗盧遮那。言三十七者,五方如來,各有四大菩薩,即成二十五,加上四攝菩薩與八供養菩薩,故成三十七。皆稱佛者,皆毗盧遮那一佛所現。蓮祖亦認定阿彌陀佛即盧舍那佛,茲又舉一例以作佐證:宋代道因法師,修《 華嚴 》圓頓教觀。臨終別徒眾曰:「華嚴世界,洞徹湛明,甚適我懷,今將行矣。」令徒眾舉所述彌陀贊曰:「無邊剎海海涵空,海空全是蓮華宮,蓮宮周遍遍空海,空海獨露彌陀容。阿彌陀佛不生滅,難覓難拈水中月,絕非離句如是身,如是感通如是說」。道因法師臨終於華藏虛空剎海的蓮華宮中,見到的卻是阿彌陀佛的金容。諸佛本跡,凡情難測。蕅祖曾開示「彌陀即是毗盧師,極樂即是華藏界」,信不虛言。由此可推知:釋迦牟尼佛即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佛。如是,釋尊一代時教的結穴歸根總在念佛求生凈土,乃真實不虛也。
9、不可思議同
釋尊一代時教超情離見,不可思議,其圓頓教法尤顯大不思議妙德玄境。《 華嚴 》以甚深無礙法界緣起為宗。華藏世界乃毗盧遮那如來無量劫備修勝因,悲智雙運,嚴凈剎海,無量因緣稱性肇起。如海印三昧,同時朗現。相即相入,一法成一切法;因果同時,初發心時即成正覺。圓頓秘藏具攝萬法,故被譽為眾經之王。誦經一偈能破地獄;沙彌心念《 華嚴 》經文幫助天帝,能令阿修羅大軍潰散。西國相傳,有讀此經者,以水盥掌,水沾蟲蟻,其蟲蟻捨命,皆得生天。足證《 華嚴 》妙典神力不可思議。西方凈土亦復如是。阿彌陀佛願心莊嚴的安樂世界,稱性緣起,同時完備,具足萬德,妙德難思。經云:其有得聞彼佛(阿彌陀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是故彌勒,設有大火,充滿三千大千世界,要當過此,聞是經法,歡喜信樂,受持讀誦,如說修行……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 無量壽經 》)「若有能信如是之事,當知是人不可思議,所得業報亦不可思議。」(《 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
由上證知,《 華嚴經 》與《 彌陀經 》同屬不可思議之圓頓妙典,同詮自性大不思議之體相用。有謂《 華嚴 》奧藏不出《 阿彌陀經 》(蕅祖);有謂凈宗念佛法門肇起於《 華嚴 》(印祖);有謂《 華嚴 》是大本《 彌陀經 》,《 彌陀經 》乃小本《 華嚴經 》等,誠哉確論。
10、頓齊佛境同
《 華嚴經 》詮釋心、佛、眾生等無差別的圓頓義理。從果門攝法來看,如來成正覺時,於其身中普見一切眾生成正覺,乃至普見一切眾生入涅槃。以佛所證得的正是眾生本覺真心,是故眾生全在佛心中。從因門攝法來看,菩薩摩訶薩應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覺。何以故?諸佛如來不離此心成正覺故。故知自心、一切眾生心,亦復如是。是故佛在眾生心中。由生佛同體,因果交徹故,眾生心中佛,為佛心中眾生說法,即凡夫生滅心,便可頓成諸佛不動智。得遇毗盧遮那光明者,皆可證得十地菩薩位,成就無量智慧光明。乃至初發心時即成正覺,雖成等正覺不舍初發心。凈土法門亦復如是。阿彌陀佛法性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我等念阿彌陀佛時,阿彌陀佛即時現前。念佛法門以佛果覺作行人修持因心。阿彌陀佛以大願作眾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眾生多福德之緣,令信願持名者,念念成就西方凈土如是依正莊嚴功德(亦即自性功德),而皆是已成就,非今成就,非當成就。此則以阿彌陀佛種種莊嚴作增上本質(托彼名號),帶起眾生自心種種莊嚴(顯我自心)。信願持名,全攝佛功德為自功德,香光莊嚴。念佛時即作佛時,亦即成佛時。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頓齊佛境,難思難議。
綜上所述,蓮祖以楷定古今之氣概,將《 阿彌陀經 》與《 華嚴經 》圓融會通,拈出二經十種相同之處,用以佐證《 華嚴 》全圓、《 彌陀經 》分圓之判教,這對宋明以來宗門教下輕賤凈土的強勢偏見,不啻當頭一棒。《 疏鈔 》問世流通伊始,亦受到多方攻訐。有人以為《 阿彌陀經 》所示持名念佛,畢竟是愚夫愚婦所行之淺法,《 疏鈔 》穿鑿使之深,故不可。又有人謂《 阿彌陀經 》屬方等經,《 疏鈔 》判為圓教,則不可。伊時有一精研《 華嚴 》的曹魯川居士亦致書蓮祖云:「《 佛華嚴 》乃無上一乘圓教,如來稱性之極談,非教非宗,而即宗即教;不空不有,而無垢無凈。是在《 法華 》,猶較一籌,若余乘似難與之較長比短也者。尊者乃與《 彌陀經 》並稱,已似未妥。」蓮祖對諸如此類之見解,予以慈悲而嚴正的辯駁,摧邪顯正,中興凈宗,厥功甚偉。面對諸多誹議,蓮祖常喟然感嘆:「佛謂此經難信之法,不其然乎?!」
吾人深體蓮祖的圓頓之判與二經十同,對古德讚譽凈宗念佛法門為圓頓中至極圓頓,信非溢美之辭,無稽之談。深信凈土法門,始是深信法界圓融理;已悟法界圓頓理,方肯熾然求往生。如是往生即向上圓頓了義無倫匹,如是解行方契蓮祖判教本意。
凈宗亦復兼通前三教,凈宗念佛法門在小乘教、大乘始教與終教中,或顯說,或隱說,唯願善根成熟眾生,念佛求生,速成無上正等正覺,表證釋尊無盡的悲心,凈宗念佛法門的廣大圓滿。
第三節 凈宗的判教
古印度與中國的凈宗祖師,以凈宗理念審視釋尊一代時教,建構出諸種頗具特色的判教系統,其中以龍樹菩薩、曇鸞大師、道綽大師、善導大師的判教較為突顯,對後世影響較大,茲分述如次:
一、難行道與易行道
龍樹菩薩在《 十住毗婆沙論 》中,注重行人獲阿惟越致(不退轉)的必要性,以防墮入聲聞、辟支佛地,乃至在凡夫地無量劫輪轉之險況。論云:「若人發願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未得阿惟越致,於其中間,應不惜身命,晝夜精進,如救頭然。」然而,獲至阿惟越致地,甚難久遠乃可得,非怯弱下劣之人所能為。釋尊為普度眾生,廣開方便之門。《 十住毗婆沙論 》云:
「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
在這裡,龍樹菩薩從修行的方法與效能方面,提出了判教的標準,將一代時教八萬四千法門,概分為兩類:一者難行道,靠自力勤修戒定慧,於無量劫捍勞忍苦,次第破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豎出三界,歷劫修證,如陸道步行到達目的地,千辛萬苦,是為難行道;二者易行道,信願稱名,仰賴佛力,悲願加持,往生凈土得至阿惟越致地,疾速圓成菩提,如水道乘船,揚帆順風,疾抵彼岸,安隱快樂,是為易行道。
曇鸞大師承繼龍樹菩薩的判教,並加以獨創性的詮釋闡發。《 往生論注 》云:
「難行道者,謂於五濁之世,於無佛時,求阿鞞跋致為難。此難乃有多途,粗言五三,以示義意:一者外道相善,亂菩薩法(諸多宗教亦具慈善的表相,混淆離生死苦、得涅槃樂的菩薩法——注);二者聲聞自利,障大慈悲;三者無賴惡人,破他勝德;四者顛倒善果,能壞梵行;五者唯是自力,無他力持。如斯等事,觸目皆是。譬如陸路,步行則苦。易行道者,謂但以信佛因緣,願生凈土,乘佛願力,便得往生彼清凈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鞞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則樂。」
曇鸞大師詳陳於五濁之世無佛之時,求阿惟越致的五種困難,障礙菩薩修行,從反面顯示出易行道的殊勝。這是曇鸞大師依據《 無量壽經 》與《 往生論 》的教旨所創發的觀念,是將古印度凈土教加以本土化、時代化的善巧詮釋。
由是,他力本願的理念與對易行道高度自覺的倡導,構成了中國凈宗的主要特色。這一特色亦是在繼承龍樹菩薩判教基礎上,加以中國本土化的獨創。飲水思源,龍樹菩薩亦被推尊為凈宗祖師。
二、 聖道門與凈土門
道綽大師繼承龍樹、曇鸞的難行道與易行道之判教,根據佛法三期法運說,加以進一步的詮釋,提出聖道門與凈土門的判分。
何為聖道門?於娑婆世界憑自力斷惑證理,入聖得果之法,名為聖道門。何為凈土門?稱念名號,乘佛本願,往生凈土,入聖得果的教門,稱為凈土門。
聖道與凈土二門,同為釋尊金口所宣,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然時機與教法是否相應,弘學佛道者不可不察。若教法契合時機,則易修易悟;若根機、教法與時代相互乖悖,則難修難入。聖道門去佛時遙,且理路深幽,今時末法鈍根眾生難以解悟。聖道門中有大、小二乘之別,大乘說真如實相第一義空之理,教人證悟,凡惑眾生難以下手。小乘修入見道、修道位,斷五下分結,證阿那含果;斷五上分結,證阿羅漢果。今時無問道俗,難得其人。際此末法五濁之世,唯有凈土一門可通入路。是以諸佛大慈,勸歸凈土。縱使一生作惡,臨命終時,十念相續稱佛名號,一切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故知念佛正是適應今日末法時機之殊勝教門。道綽大師廣引經論,勸勉大眾舍難行道,依易行道,以起心立行,願生凈土之自力,仰賴阿彌陀佛大願業力,往生彼土,速疾出離生死輪迴,三界火宅。
由上可見,道綽的判教,繼承了龍樹、曇鸞判教的基本精神,加進了末法思想與時教相應的視界,強化了乘佛願力往生凈土的必要性,為他力本願的凈宗理論注入更為強勁的活力。
善導大師進一步光大他力本願的凈宗理念,宣示:「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釋尊一代時教可以判分為漸教與頓教二種。在娑婆世界入聖得果法,稱為漸教(即難行道,聖道門);往生西方凈土入聖得果法,稱為頓教(即易行道,凈土門)。釋尊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是針對正法與像法的眾生斷惑證真而說,末法眾生依之修學證悟不易。唯有念佛往生的凈土法門,乃是釋尊為五濁惡世的凡夫特設的方便法門。鑒於末法時期,邪知異說紛呈,善導大師預警勸示:「仰願一切行者等,一心唯信佛語,不顧身命,決定依行。佛遣舍者即舍,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處即去,是名隨順佛教,是名隨順佛意,是名隨順佛願,是名真佛弟子……仰勸一切有緣往生人等,唯可深信佛語,專註奉行;不可信用菩薩等不相應教,以為疑礙。抱惑自迷,廢失往生之大益也。」殷勤勸勉,苦口婆心,吾人當依教奉行。
綜上所述,凈宗祖師的判教,抓住凈宗心要特質,予以闡發,建構參照坐標,條分縷析一代時教,豁人心目,鞏固行人凈業信心,說理圓融,推崇本宗並未貶抑他宗,對凈宗理論體系的建構與弘揚,貢獻甚大。
透視凈宗祖師的判教,可以感知到他們共有的願心:欲令一切眾生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先避娑婆穢土之險惡,輪迴之可怕,因而不憚重重勸勉。這種超出常格的強調,實稱兩土世尊的本懷。阿彌陀佛意欲度脫十方世界諸眾生類,皆使往生其國,悉令證得佛道;既作佛已,分身他方世界,轉相教授,轉相度脫,如是輾轉,不可復計。是故凈業行人將求生凈土當作頭等大事來辦,是契合阿彌陀佛心愿的。凈宗祖師於此苦口婆心地闡揚,無非代佛弘化。通過教相判釋的討論,吾人更能明了凈宗在一代時教中的地位與作用。由此鞏固對念佛法門的決定信心,成辦無量劫來未曾解決的生死大事,何幸如之!
第三章 凈土宗在中國的弘傳
凈宗念佛往生法門,大暢諸佛度生出世之本懷。釋尊於一代時教,常時多次宣說,梵 亦甚豐。佛教東傳震旦伊始,凈宗經典便在我國迻譯流布。佛教最初傳入東土的年代,多有異說。諸多文獻資料佐證,西周之時中國已有佛法,如周穆王在五台山、終南山、蒼頡造書台、檀台山數處造佛寺古迹。文昌帝君自述二十九世中有一世在周朝作官時,初聞佛理(《 文昌帝君陰騭文 》等)。種種文獻資料佐證,佛教傳入中國的年代悠遠。而中國以政府行為方式恭請接納佛教,佛教正式傳入中國,當以東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為始。
第一節 凈宗經典的傳譯
隨著漢明帝打開迎請佛教的大門,天竺與西域來華的梵僧絡繹不絕。作為外來文化,佛教的弘傳以佛典翻譯為開端。中國佛典翻譯事業,始於安世高與支婁迦讖二大譯經師。安世高本是安息國太子,讓國位與叔父,出家修道,博通經藏。東漢桓帝建和初(公元179年)來洛陽。二十年間譯出176部經卷,多屬小乘,間譯大乘經。支婁迦讖,月氏國人,桓帝永康元年(公元167)來洛陽。十餘年間,譯經21部,多屬大乘經典。此二大譯經師都曾翻譯過凈宗典籍。
據《 開元釋教錄 》記載:安世高曾翻譯《 佛說無量壽經 》二卷,惜已佚。支婁迦讖於後漢靈帝光和二年(公元179年)譯出《 佛說般舟三昧經 》,此即中國凈宗經典傳譯之開端。繼而又譯出號稱凈宗第一經的《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 》。到了三國時代,吳月氏優婆塞支謙(公元222年)譯出《 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 》,曹魏印度沙門康僧鎧譯出《 佛說無量壽經 》(公元249年)。姚秦鳩摩羅什(公元401年來洛陽)譯出《 佛說阿彌陀經 》、《 十住毗婆沙論 》等。北涼曇無讖譯出《 悲華經 》(公元419年),劉宋畺良耶舍譯出《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公元424年),北魏菩提流支譯出《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 》(公元508年),唐玄奘重譯《 阿彌陀經 》,名《 稱讚凈土佛攝受經 》(公元650年),唐南印度三藏菩提留志譯出《 無量壽如來會 》(此本出《 大寶積經 》),趙宋西域沙門法賢譯出《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 》(《 無量壽經 》自漢迄宋有十二譯,上面所列乃存世之五種)。
上面所述乃凈宗主要經典,帶說凈土的大乘經典尤多,諸如《 華嚴 》、《 法華 》、《 楞嚴 》、《 楞伽 》等大乘經典。隨著凈宗經典的次第譯出,古印度凈土思想在東土廣泛傳布,開花結果,匯成中國佛教的一大主流。
第二節 凈宗信仰的踐履
隨著東漢末年凈宗經典的翻譯與傳布,難信易行的念佛法門在理論與信仰修行層面,經過四眾弟子的觀察、試探到最終接納信受的曲折過程。在念佛法門流布早期,中國信眾潛修密超者不乏其人。文獻記載最早發願求生西方凈土並得以驗證的有西晉的闕公則。闕公則居士性情恬放簡肅,專勤念佛法門,晉武之世(公元265—274年)往生於洛陽。道俗同志為設追念會於白馬寺中,其夕轉經,中夜時聞空中有唱贊聲,仰見一人,形器壯偉,儀服整麗,乃言曰:「我是闕公則,今生西方安樂世界,與諸菩薩共來聽經。」
闕公則是現存文獻中最早的信仰彌陀求生凈土者。其後修持念佛法門得以成就往生者,不勝枚舉,如衛士度居士於東晉永昌年間(公元322年)臨終有往生西方的靈異。《 西方確指 》中,覺明妙行菩薩追述自己在晉明帝時(約公元323年)受貧子身,發憤苦切念佛,七日七夜心開見佛,臨終坐脫生西。可見凈土信仰與修持,在早期便已經具有廣泛的民眾性。
注重信仰與踐履的凈土法門,亦受到當時高僧法師的青睞。西晉末年有竺僧顯禪師,常以誦經業禪為務。後遇疾綿篤,乃矚想西方凈土,苦切求往生,見阿彌陀佛光明顯赫,疾苦愈好,至次日清晨,端坐往生。西晉竺法曠法師每以《 法華 》為會歸三乘之旨,《 無量壽 》為凈土之因,常吟詠二部經典,有徒眾來時即講說,獨處時則自誦。並募緣起立大殿,供奉阿彌陀佛像。竺法曠是文獻記載最早講解《 無量壽經 》的法師。東晉初有支道林法師(《 般若 》六家之一),夙誦《 道行般若經 》及《 慧印三昧經 》等,亦嘗命匠人造阿彌陀佛像,自撰贊文表明誓生安養佛國,見佛神悟證果之誓願。
晉末以後,隨著凈土信仰的弘傳,阿彌陀佛像亦相繼造立。造立阿彌陀佛像有甚深功德。《 般舟三昧經 》云:「若欲疾得三昧,應作佛形像。」廣造佛像能度無量眾生,何以故?《 觀經 》云:「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人們禮拜瞻仰阿彌陀佛相好光明,便可感悟接納阿彌陀佛的願心。阿彌陀佛的願心,即是普救九法界眾生出離二種生死的大慈悲心。阿彌陀佛以同體大悲,無緣大慈,攝受我等眾生往生極樂世界。以相好光明作佛事,功德難量。有見於此,隨著凈土信仰的弘傳,阿彌陀佛像的造立,便蔚成風氣並影響到後來的歷代凈土信仰。自古迄今,雕刻綉畫阿彌陀佛像之靈瑞,史冊多有記載。諸如或刻阿彌陀佛像出舍利;或畫阿彌陀佛像煥發神光;或造釋迦彌陀二像,導引其雕刻者至極樂世界聽聞阿彌陀佛開示;或至誠所造的阿彌陀佛像,入地獄教化眾生等等,足證造阿彌陀佛像之功德不可思議。時至21世紀初葉,江西廬山東林祖庭,將建造48米阿彌陀佛接引銅像,恆久住立於南閻浮提,慈眼視眾生,悲手救群萌,亦實乃千載難逢之盛事。
凈宗念佛往生法門,在為中國人接納信受過程中,亦遇到嚴峻的考驗。距此娑婆世界十萬億佛剎之遙遠的西方,有一世界名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且此佛凈土與吾輩娑婆眾生關係甚切,這實在是一件匪夷所思之事。凡夫眾生信慧有限,聽聞之餘總不免存有眼見為實的求證心理。這種需要驗證的心理是東晉時代凈宗所面臨的一大挑戰。東晉慧遠大師以其睿智卓識,啟建白蓮社,以緇白二眾精英團體共修念佛三昧的實踐,來應對這一挑戰。蓮社123人於般若雲台精舍阿彌陀佛像前,奉以香華,建齋立誓,共期西方。劉遺民居士秉承慧遠大師意旨,撰寫《 西方發願文 》,從三世善惡因果,人世無常,輪迴路險的理念契入,深刻領悟到業力凡夫懈怠放逸的習氣深厚,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之道心,若有若無。是故啟建蓮社,同志諸賢相互勉勵督促,夕惕朝勤,是乃關涉到凈業修行的成敗。其目的在於當生往生凈土,圓成佛果。誠如發願文之所詠贊:「藉芙蓉於中流,蔭瓊柯以詠言。飄雲衣於八極,泛香風以窮年。體忘安而彌穆,心超樂以自怡。臨三途而緬謝,傲天宮而長辭。紹眾靈以繼軌,指大覺以為期。」意謂:
於生死中流藉托蓮華以度越,
瓊樹綠蔭下暢詠高潔的心聲。
飄雲衣逍遙於八方極迥之地,
熏沐蓮香清風以盡天年。
勤苦辦道而身體彌顯莊敬盛美,
不染五欲之樂以禪悅自怡。
念佛三昧橫截畜生、餓鬼、地獄的苦報,
往生凈土長辭天堂宮闕的幻樂。
紹集眾賢的志趣以承繼聖人的芳軌,
以成就佛果作為蓮社共修的目標。
字裡行間洋溢著深沉的宗教情懷,千載之下誦之,亦迴腸盪氣,催人善根。據史料記載,蓮社123人均有往生瑞相。誠為後世結社念佛之濫觴,流風餘韻,影響至深且遠。東林寺遂爾成為我國第一凈土道場。以此德業故,慧遠大師遂被推尊為中國凈宗初祖。
廬山蓮風普振,天下道心清堅之士,神往而競效之。齊、梁之時願生凈土的高僧大德甚眾,諸如:僧詮、曇弘、慧通、慧進、僧行、法陰、法琳、僧柔、寶亮等。梁朝道珍法師,平素專講《 涅槃經 》,後慕遠公凈業,駐錫廬山,禪坐中,忽見海上數百人乘寶舫前行,道珍恭問去何處?答曰:「往極樂國。」道珍求附載同往。回報云:「法師雖善講《 涅槃經 》,亦大不可思議,然未誦《 彌陀經 》,豈得同往?」道珍法師遂中止講《 涅槃經 》,專一念佛誦《 阿彌陀經 》,及二萬遍。命終前四七日,見西方銀台來至。空中皎如白日,有聲音傳來:「法師當乘此台往生。」爾時大眾咸聞天樂異香,數日香猶未散。其夜峰頂寺僧,遙見谷口數十火炬,明燎徹夜,次日乃知道珍法師靈逝。
至北魏宣武帝時,北印度沙門菩提流支(公元508年至洛陽),譯出《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 》,解說五念門往生之法。曇鸞大師領納信受菩提留支三藏法師所傳承的念佛法門,身體力行。在理論與踐履上均有重大建樹。據載:曇鸞大師十五歲出家,廣通內外諸典,欲造《 大集經 》之註解,但至過半而罹疾,感人命危脆無常,欲先學仙術,得長生以後,方崇佛教。從陶弘景得仙經十卷,欲往名山依法修鍊。行至洛陽,恰遇菩提流支,曇鸞往而啟問:「佛法中頗有長生不死法勝此土仙經者乎?」菩提留支答:「此方何處有長生不死法?縱然能得長年少時不死,但終難免輪迴三有。」即以《 觀無量壽佛經 》授之說:「此大仙方,依之修行,當得解脫生死。」曇鸞頂受後,遂即焚毀仙經,專修西方凈業。每有世俗君子訶難:「十方佛國,皆為凈土,法師何乃獨意往西,豈非偏見生也?」曇鸞大師回答:「吾既凡夫,智慧淺短,未入法位,念力須均,如置草引牛,恆須繫心槽櫪,豈得縱放,全無所歸。」雖然責難者不斷,而曇鸞大師獨決依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渴仰往生西方凈土,精勤念佛。臨終時,見到龍樹菩薩告知凈土緣熟。遂集眾開示:「勞生役役,其止無日。地獄諸苦,不可不懼;九品凈業,不可不修。」在眾弟子的高聲唱佛聲中,西向稽顙而終。眾人俱見幡華幢蓋,自西而來,天樂盈空,良久乃已。曇鸞大師不僅身體力行,而且著書立說,其《 往生論注 》闡述凈宗他力本願的理念,對後人影響甚大。
承續曇鸞大師凈宗遺響者,是隋末唐初的道綽大師。道綽大師早年遍習經論,尤精研《 大涅槃經 》,講及二十四遍。後來修涉《 般若 》,常住汶水石壁玄中寺。見寺中石碑記載曇鸞久修凈土之懿業,至臨終時,有種種奇異瑞相。道綽大師讀後深受感動,遂舍涅槃宗而歸向凈土法門。每日持念佛號七萬,坐必面西,六時禮拜,講《 觀無量壽佛經 》近二百遍,以凈土法門化導有緣道俗,勸人棄除雜緣思慮,一心念佛。人各掐珠,口稱佛號。聚眾念佛,散席後佛號餘音猶播揚泉林山谷。臨終時,眾人見化佛住立虛空,天花下散。受其感化者不計其數,撰《 安樂集 》,祖述凈宗理論與實踐。
中國凈宗集大成者善導大師,早年出家,求道於諸方,至西河遇道綽大師,在其九品道場聽講《 觀無量壽佛經 》而大喜曰:「此真入佛之津要!修余行業,迂僻難成;唯此法門,速超生死。」於是勤篤精苦,如救頭然,感應殊勝,化緣極盛。著述宏富,影響巨大。
又唐代開元間有慈愍三藏者,原名慧日,曾遠涉印度求學,尋求梵本,凡十三年,備嘗辛酸,深厭閻浮提,遍尋出離三界之道,天竺三藏學者皆指贊凈土。後至北印度健馱羅國,王城東北有一大山,山有觀音像,據云虔祈者多有靈應。慧日法師遂七日叩頭,又斷糧畢命為期。至七日夜未央,觀音菩薩在空中現紫金色相,長丈余,坐寶蓮華,垂右手摩其頭曰:「汝欲傳法自利利他,西方凈土,極樂世界,彌陀佛國,勸令念佛誦經,回願往生。到彼國已,見佛及我,得大利益。汝自當知凈土法門,勝過諸行。」慧日法師因感觀音菩薩現前開示,信心大增,遂決定專修念佛,矢志凈土。回國後,為唐玄宗說法,開悟帝心,唐玄宗賜號慈愍三藏。慈愍三藏見到當時禪宗空腹高心,貶抑凈宗,乃撰《 往生凈土集 》,盛倡念佛法門,視凈宗念佛法門為出離生死苦海之捷徑。主張融通各宗,會歸凈土。其凈宗思想對後人影響頗大,別具一格。
凈宗在唐代,無論理論建構還是修持實踐,均蔚成大觀。在理論建構方面,前有道綽、善導,繼後有慧日、法照、迦才、懷感、大行、少康等諸師輩出,各有章疏著述,闡揚凈宗教義。又其他宗派的祖師大德,如法常、智儼、吉藏、玄奘及窺基等,或翻譯經典,或著述稱揚,或歸投凈土,形成春蘭秋菊競輝的局面。在念佛行持方面,凈宗祖師以自身修行成就來弘傳念佛法門,如善導大師念一聲佛號,便有一道光明;少康大師念一聲佛號,便出一尊佛像等。大行法師專心思憶阿彌陀佛,閱三七日,夜半忽睹琉璃地,心眼洞明,臨終預知時至,寂爾往生。另外,文人哲士亦傾慕凈宗,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加之唐代諸帝王的崇信與護持,全國上下形成「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的盛況。風雲際會,真可謂凈宗建構與弘盛的黃金時代。凈宗理念亦為中國本土文化,諸如文學、音樂、繪畫、建築、哲學與科技等方面,注入活力與生機。
宋代三百餘年,凈宗弘傳亦保持著相當的力度。念佛法門功高易進的特質,頗得教內各宗祖師大德的認同,念佛信仰的群眾性進一步擴大。宋初以後,禪宗、天台宗、律宗、華嚴宗等祖師大德,大多兼修兼弘凈土法門,而形成台(天台)凈融合、禪凈雙修、凈律合一的思潮。如禪宗法眼宗第三代祖師永明延壽大師,作《 禪凈四料簡 》,力倡禪凈合行,萬善同歸凈土,被後人推尊為凈宗第六祖。律宗祖師靈芝元照,常誦《 觀無量壽佛經 》與《 普賢行願品 》,結「蓮華凈土念佛社」,更刻慈愍三藏文集以弘凈宗;華嚴宗第四祖清涼國師作《 五門念佛論 》。宋代結社念佛興隆,如凈宗七祖省常大師、遵式法師、知禮法師、宗賾禪師等,以江浙為中心,盛行結社念佛。據載:宗賾禪師宗說兼通,仰踵廬山慧遠大師結社念佛之芳規,建蓮華勝會。其方法是每日念阿彌陀佛名號,或千聲或萬聲,記入功課冊。一夕,夢一男子,烏巾白衣,風貌清美,對宗賾禪師說:「欲入公彌陀會,乞書一名。」宗賾問何名,曰:「普慧。」又云:「家兄普賢,亦乞登名。」說完遂隱。普慧、普賢乃《 華嚴經·離世間品 》中所列的二大菩薩。此土行人發心結社念佛,稀有難得,遂感菩薩大士幽贊。宗賾禪師感念菩薩的加被,遂以二大菩薩名列入蓮華勝會名錄之首。另外,居士歸信凈土且成就者甚眾,諸如:楊傑、王古、蘇軾、江公望、王闐、王日休等,大多禪凈雙修,自行化他。其中王日休居士自行念佛勤苦,每日禮佛一千拜,臨終站著往生。
自宋以後,凈宗成為佛教各宗的歸趣。如長蘆賾、天衣懷、圓照本、中峰本、天如則、楚石琦、空谷隆等大禪師,皆明垂言教,偏贊念佛法門。經元、明、清迄至現代,莫不如是。然而,凈宗信仰的民眾化,亦是一波三折。如元朝的白蓮教風波,其起因過程複雜。宋高宗時子元禪師,一日聞鴉聲得悟,自此起利他攝化之心,仿廬山蓮社遺風,作蓮宗晨朝懺儀,普勸念佛,令持五戒,觀自代法界眾生禮懺,以使彼等眾生往生西方。其後在俗白衣之徒輾轉傳授其教,大釀流弊,形成白蓮宗,流布民間。最初各皆持五戒念佛,特重不殺戒,不食酒肉,事事潔齋,所以稱其徒為白蓮菜。白蓮宗信徒中,有作偽經《 真宗妙義經 》,以道教之精氣神配佛法僧三寶,而教人搬精運氣,廣行淫穢,妄附佛說,相率擅為邪行,後再轉而為教匪,危害國家社會秩序,實是佛教史上罕見之事例,曾一度被朝廷嚴禁。蓮宗正教法門也由是受其牽連。元成宗時,優曇普度法師撰《 廬山蓮宗寶鑒 》,闡釋白蓮宗教旨,兼指斥邪說。至元仁宗朝,上表乞復教。皇慶元年(公元1312年)敕許此書頒行各省,復興白蓮宗。優曇普度法師被命為白蓮教主,又賜號虎溪尊者,凈宗亦得以延續光大。
明代三百年間,佛教承宋元以來之餘風,禪宗最榮,天台次之,而凈土是附帶二宗,為實際信仰廣行道俗之間,呈現盛況。明末四大師中,蓮池大師與蕅益大師被後人推尊為凈宗八祖與九祖。紫柏尊者與憨山大師在禪誦之餘,亦苦切勸導道俗念佛。憨山大師發心念佛時,曾數數見佛菩薩現身光明,是故每常開示:若念佛得力,尤勝參柏樹子、乾屎橛也。及晚年住錫廬山五乳峰時,啟建六時念佛道場,以代禪期。蓮池大師、蕅益大師嚴凈毗尼,深探教海,拈提凈土,廣利人天。以念佛一法,圓超禪教律,實一大藏教之指歸。融通禪凈,和會宗教,提唯心以闡凈土之旨,以念佛自利利他,可謂法門得佛之全體大用者。四大師的凈土行業與思想,如暗夜慧炬,指明了後世行人的方向。明代居士修持念佛法門且撰著弘揚者有唐宜之、嚴敏卿、庄廣懷、袁宏道、姚廣孝、李贄等。袁宏道以悟道為先鋒,以念佛為後勁,篤修凈土,撰述《 西方合論 》,洋洋大觀,理事雙備,深得蕅益大師讚許,被選入《 凈土十要 》。
清代佛教承續明朝之禪教律三宗混融思想,禪凈雙修之風益盛,同時台宗、律宗之徒亦參禪歸凈,各派對立疆界消泯,而念佛一門則寄寓於各宗,廣行於道俗之間。清代三位凈宗祖師——截流大師、省庵大師、徹悟大師,專倡凈土,自行化他。加之清代諸多皇帝崇信與護法,凈宗念佛法門亦呈興隆景象。清朝康熙、雍正年間,宮廷課誦《 無量壽經 》,成為定例。居士歸向凈土且著書宣揚凈土者有:周克複、張公緯、俞行敏、周夢顏、彭紹升、彭希涑、魏承貫、王耕心、沈善登等。
近代印光大師上承善導專修之宗風,下應末法眾生之根機,專倡念佛法門。力主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不作,眾善奉行,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信願持名,求生凈土。其教化平實,其行持綿密崇高,道俗傾心歸信者甚眾,開一代念佛新風,中興凈宗,其流韻遺響迄至當代。教化眾生,正信正見,厥功甚偉。民國年間,兼修念佛、勸導念佛的亦有諦閑、圓瑛、慈舟、弘一、興慈、倓虛等法師大德。另有一批大德居士,自行化他,對凈宗弘揚功績甚大。如楊仁山、范古農、江味農、梅光羲、胡松年、夏蓮居、李炳南等。近代以來,學風頗開。凈宗念佛法門在一批高僧大德推動下,蔚成風氣。全國各地凈業行人,或仿廬山遠公之遺風,結蓮社念佛;或專課佛號,矢志求生凈土;或撰著弘揚凈宗。凈宗念佛法門在全球頗具風起雲湧之勢,古老的凈宗勢將在現代乃至未來煥發絢麗的光彩。
第三節 凈宗理論研討軌跡
凈土信仰的踐履是與凈宗經典的迻譯與凈宗理論的研究並行而進。凈土念佛法門作為外來的異質文化,在中國傳布的過程中,必然與本土的儒、道文化摩擦、衝撞,直至融合。念佛往生凈土作為一種極具超越性的宗教文化,正與注重實踐理性精神的儒家文化形成互補平衡的格局。凈宗信仰在中國的弘傳過程,自始至終都伴隨著理性研討的軌跡。茲依年代將凈宗理論建樹的幾個高峰點略作討論。
縱觀中國凈宗教理史,可以見到以祖師思想為標誌的不同的發展階段,諸如東晉慧遠大師(功高易進,念佛為先),唐善導大師(他力本願),宋永明大師(萬善同歸極樂),明蓮池大師(融合宗教,指歸凈土),近代印光大師(敦倫盡分,顓蒙念佛)等。在此凈土思想發展過程中,亦間入諸多祖師大德的著述疏文,形成凈宗理論研究各擅其美之格局。
北魏曇鸞大師作《 往生論注 》、《 贊阿彌陀佛偈 》、《 略論安樂凈土義 》,依據《 無量壽經 》意旨與龍樹菩薩的判教,倡導他力本願說,為凈宗理論建構提供堅實的基石。
隋朝凈影慧遠法師首次作《 無量壽經義疏 》,精詳透闢,將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之義要類分三種,一攝法身願,二攝凈土願,三攝眾生願,並概標願目。其釋文為當時學者所見重,亦對後代學人啟迪良深。其《 大乘義章 》中,設凈土義一章,精細論述凈土之種類,對彌陀凈土的相狀性質,多有注釋,有較大的理論價值。
天台祖師智者大師,世稱釋迦後身,聖智深廣。其學識以《 法華經 》為參照系,立五時八教之教相,判十界凡聖之四土。又深信阿彌陀佛凈土,常行般舟三昧,臨終念佛往生。撰《 凈土十疑論 》,總攝凈宗主要疑問,開顯念佛宗綱心要,斷疑生信,厥功最巨。此論被蕅益大師列入《 凈土十要 》。智者大師還有《 觀無量壽佛經疏 》、《 阿彌陀經義疏 》等凈土著作流通於世。
吉藏大師為三論宗祖師,對凈土法門亦有甚深的關注。撰《 無量壽經 》及《 觀經 》義疏,殷勤勸示往生,頻舉十念往生之要,闡釋凈土類別與性質。在念佛信仰與修持上,造二十五尊像,朝夕竭誠禮懺,臨命終時,令侍者燒香稱佛號。可見吉藏大師對真空(三論宗)妙有(凈土)作一體觀,為念佛踐行提供了深刻的理論背景。
唐代念佛法門普遍隆盛,其經典教義亦盛為學人所鑽研。道綽、善導、慧日、承遠、法照、懷感、迦才、窺基諸師次第宣法。諸家亦競作著述,闡明凈土教旨。凈宗研究在唐代蔚成一大高峰。茲引道綽、慧日與窺基之說,以窺一斑。
道綽大師的《 安樂集 》,承繼曇鸞大師的教旨,強調依阿彌陀佛本願力,可得往生凈土。立聖道門與凈土門的教判,力倡在末法時代,眾生出離生死的要路,非依凈土一門而莫屬。《 安樂集 》意趣有三:第一為摧破異見邪執,第二為破諸師的謬解,第三是為開示末世眾生的要路。本書義理引證繁富,是凈宗的一部重要論著。
唐代慧日法師效法義凈三藏游竺乾之風範,泛舟渡海,到達天竺,禮謁聖跡,尋求梵本,凡歷十三年,因觀音菩薩現前加持,獲信念佛往生法門,篤志不移,專弘凈土法門,撰《 往生凈土集 》三卷。初卷破斥異見;第二卷廣引聖教,成立凈土念佛正宗;第三卷會釋諸教古今疑滯,校量諸行出離遲疾(本書僅存上卷殘簡,余佚)。慈愍三藏廣引經論,視凈土法門為出離生死苦海之捷徑,斥責禪家空腹高心,求升反墮。其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各宗各派,主張教禪一致、禪凈合行、戒凈雙修。這一攝各宗以融合凈土的主張,是慈愍三藏的獨創,對中國凈宗思想的發展影響甚巨,並波及到日本與朝鮮。其後法照大師(禪凈合行)、永明大師(萬善同歸凈土)、元照律師(戒凈雙修)、蓮池大師(禪凈同歸)、蕅益大師(禪教律一源,指歸凈土)等的思想與踐履,均與慈愍三藏開其先聲有內在關聯。
法相宗弘傳瑜伽唯識之學,期望往生彌勒兜率凈土,同時亦翊贊阿彌陀信仰。玄奘大師譯出《 稱讚凈土佛攝受經 》,其傳承弟子窺基大師撰《 阿彌陀經通贊疏 》。窺基大師由玄奘大師剃度出家,學貫大小乘經典,造疏計可百卷。釋解佛經,曾有筆鋒得舍利二七之瑞相。其詮示釋尊宣說念佛法門之原由有三:一為破無常輪,有情無情皆是無常,令眾生覺悟無常故。二為破不凈輪,有情無情皆是不凈,令眾生皈凈土,舍胎胞血肉之身,破有情眾生的不凈;所居凈土,無諸穢惡,破器世間的不凈。三為破苦輪,諸眾生為苦逼迫,故令歸凈土,永受諸樂。為破上述三種輪故,釋尊乃說《 阿彌陀經 》,接引懈怠散亂眾生,圓成佛道。窺基大師作為法相宗祖師,如此勸贊凈土法門,耐人尋味。
宋代三百餘年間,在凈土信仰深深紮根於民眾的同時,凈宗理論研究亦保持著相當的力度。永明延壽大師以禪凈二宗祖師之身份,撰《 萬善同歸集 》、《 神棲安養賦 》、《 宗鏡錄 》,會宗各家,推崇凈土。其《 禪凈四料簡 》「乃大藏之綱宗,修持之龜鑒」(印光大師語),其影響滲透力至今不替。
慈雲遵式法師專立往生正信,以禮懺念佛為事。撰《 往生凈土懺願儀 》為凈業行人不可或缺的功課,復為在家人述《 往生凈土決疑行願二門 》,內涵包括:一、決疑門,不要疑師、疑法、疑自。二、行願門,開示日常實踐芳規,包括禮懺、晨朝十念法、系緣憶念佛號、備修三福等(此文被蕅益大師收入《 凈土十要 》)。幽溪大師暮年,奉《 普賢行願品 》為日課,臨終趺坐,以手指於空中,書「妙法蓮華經」五字而往生。念佛法門之神妙,於斯可驗。
天台四明尊者(法智大師) 以天台祖師身份篤修凈土,建念佛施戒會,結萬人以為一社,心心繫念,日日要期,每歲仲春,同集一處,同修供養,同聽法音,會彼萬心,以為一念,俾成凈業,誓取往生。撰《 觀經妙宗鈔 》,倡導約心觀佛之新說,托彼依正,顯我自心;由觀西方依正莊嚴而現其境,亦即是我心性被西方景觀熏發,而顯現其所具之本佛本土。該著以天台教觀注釋觀佛三昧,義理精深,乃凈宗一部重要著述。
元照律師是南山律宗第十六祖,早年深探律海,發大誓願:常生娑婆五濁惡世,通達佛理,作大導師,提誘群生,令入佛道。於凈土門中,略無歸向,甚或輕謗。後遭重病,神識迷惘,莫知趣向。無奈之餘,依五停心觀之多障眾生念佛觀的訓示,持念彌陀名號,得愈疾病。由此病緣,頓覺前非,自是以謙恭心,專尋凈土教門,一心專持四字名號。幾生逃逝,今始知歸,仍以所修,輾轉化導。二十餘年,研詳理教,撰述《 阿彌陀經疏 》、《 觀無量壽佛經義疏 》等,闡揚念佛義理,深得念佛堂奧。元照律師在為高麗王子義天僧統開講要義時云:「末世眾生,惑業深重,自疑自障,不生深信。或以理難事,或將凡擬聖,遲疑不決,聞說而不信。蓋不知此門全假他力,彌陀世尊本誓願力,積劫熏修功德之力,威神光明攝受之力。故經中造惡眾生,火輪相現,遇善知識教稱十念,尚得往生,何況畢世修行凈業,復何疑乎?」持名念佛乃多善根,而其餘之行業為少善根,所以稱名得滅罪往生。元照律師深契念佛往生全假他力,可謂正信正見,難能可貴。
宋代居士佛教盛行禪凈雙修之風。楊傑居士參禪得悟後,宣揚彌陀教觀,倡導專念之要,晚年畫丈六彌陀像隨帶身邊。王古居士撰《 新編古今凈土寶珠集 》、《 直指凈土決疑 》等,述禪凈一致之旨。蘇東坡居士命匠人畫阿彌陀佛像追薦亡母,自作其偈,謫惠州,攜一軸阿彌陀佛像,答人曰:「此軾之往生西方公據。」
王日休居士博通群書,舍儒修凈,閑居日課千拜,夜分乃寢,臨終站立往生。為弘揚凈土法門,曾撰《 龍舒凈土文 》,記述凈土要法,並古今往生人行跡,感化勸信後人影響甚大(印光大師早年讀此書殘本而起信)。
明代三百餘年,凈土信仰勃興的同時,凈宗研究又形成中興高峰格局。明初禪宗大老梵琦禪師(又名楚石),退居築室,號西齋,專修念佛法門。定中見大蓮華充滿世界,阿彌陀佛在蓮華中,聖眾圍繞,作《 懷凈土詩 》二千餘首,其中一部分選為《 西齋凈土詩 》。蕅益大師贊曰:「稽首楚石大導師,即是阿彌陀正覺。以茲微妙勝伽陀,令我讀誦當參學。一讀二讀塵念消,三讀四讀染情薄。讀至十百千萬遍,此身已向蓮華托。亦願後來讀誦者,同予畢竟生極樂。還攝無邊念佛人,永破事理分張惡。同居凈故四俱凈,圓融直捷超方略。」於此,蕅益大師指梵琦禪師為阿彌陀佛的示現,讀其詩具消塵念、生極樂之功效,吾輩凈業學人當常誦之。天台大佑法師撰《 阿彌陀經略解 》、《 凈土指歸集 》,推崇凈土念佛法門。妙葉禪師著《 寶王三昧念佛直指 》,明唯心凈土、自性彌陀之教旨,亦極力指斥禪者謬見。袁宏道以參禪開悟之資質,導歸凈土,撰述《 西方合論 》十卷,蕅祖讚譽為:「字字從真實悟門流出,故絕無一字蹈襲,又無一字杜撰。」吾人當深研之。
蓮池大師撰述《 阿彌陀經疏鈔 》,廣大精微,事理雙備。採用《 華嚴 》總啟十門的釋經框架,結構宏闊,汪洋恣肆,如走盤珠,妙義無窮,誠可謂凈宗之百科全書。融匯大乘八宗理論,詮釋念佛法門。《 疏鈔 》推崇持名念佛一法,至簡至易最約要。念佛法門是本於如來大悲之特殊恩錫而說,是末法眾生解脫生死的捷徑。並將《 阿彌陀經 》與《 華嚴經 》會通,確證極樂世界與華藏世界無二無別。注釋《 阿彌陀經 》之一心不亂,分事一心與理一心。以理一心即是達摩直指之禪,即是一心三觀,即是轉識成智。主倡禪教同歸凈土,圓融無礙。蓮祖的這部力作,凈業行人宜恆常披尋研探,於吾人信願持名之修持,力用甚巨。
幽溪大師中興天台教觀,撰《 彌陀圓中鈔 》,以台宗三諦三觀圓融不二之旨,注釋大佑法師《 彌陀略解 》,意以極樂世界依正為妙有,一心持名為真空。唯真空而莫能證於極樂之妙有;唯妙有而莫能顯於此心之真空。合二而行之,則圓中圓滿。幽溪大師亦有《 凈土生無生論 》,闡釋凈宗義理精微,乃凈宗研究之力作。據載:幽溪大師初始開講《 凈土生無生論 》時,每一登座,天樂盈空,大眾同聞,事非虛誑。誠可謂五濁惡世之大津梁,徑登安養九蓮之勝方便。
蕅益大師著述宏富,其凈宗理論力作是《 阿彌陀經要解 》,推尊執持名號為至簡易至奇特之法,乃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 華嚴 》奧藏,《 法華 》秘髓,皆不出於《 阿彌陀經 》之外。苦口婆心勸人信願持名,求生凈土。《 要解 》文約義豐,闡前人之未發,印光大師讚譽為「自佛說此經以來第一註解」。
清代祖師中,經門人輯錄有截流大師《 凈土警語 》、省庵大師《 省庵法師遺書 》。其中省庵大師的《 勸發菩提心文 》感人肺腑。《 徹悟大師語錄 》,悟解超拔,理事圓融,開示凈宗理念與修持,懇切而詳明,誠為後世凈業行人之軌範。
清代居士撰書弘通念佛法門者甚眾。彭紹升居士撰《 無量壽經起信論 》、《 觀無量壽佛經約論 》、《 阿彌陀經約論 》、《 華嚴念佛三昧論 》、《 居士傳 》、《 善女人傳 》、重訂《 西方公據 》,著述宏富,影響甚大。周夢顏居士撰《 安士全書 》,印祖贊為:「言言皆佛祖之心法,聖賢之道脈,淑世牖民之要道,光前裕後之秘方。」魏承貫居士以一代大文學家之才具,會集《 無量壽經 》五譯。楊仁山居士作《 闡教篇 》,對日本凈土真宗予以辨析,有正本清源之效用。
民國印光大師有《 印光法師文鈔 》廣行於世,文字三昧,真修實幹,勸化感召力巨大,允為現代凈業學人之大導師。圓瑛法師《 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疏釋古德義理,周詳完備。現代海內外亦有諸多法師、居士弘揚凈土法門,藉助現代傳媒,影響甚大,亦深受廣大凈業行人歡迎。從上述粗陳凈宗研究線脈,證知儒道文化傳統為凈宗超越文化的興盛昌達提供了沃土。
綜上所述,始源於佛陀時代,昌達於龍樹時期的念佛往生法門,自東漢末年移植到中國之後,日見昌榮。經晉隋至唐代,一時蔚成大觀;清末漸衰,復經印祖倡導,其生命力與影響力又趨興盛,可以預見凈土法門將於未來的時代更為輝煌。於茲深感佛智淵深,佛恩浩大;凈土法門的隆替乃佛法興衰之晴雨表。允為末法最為契理契機之圓超法門,普門廣度一切眾生,其巍巍功德贊莫能窮。
————迴向文————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凈土,
上報所有恩,
下濟一切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安樂國!
請各位佛友今日吃素念經、戒殺放生、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學佛精進、福慧雙修、法喜充滿!
推薦閱讀:
※凈土宗祖師及高僧的故事
※凈土十要·第六——凈土或問 七
※凈土大經科注 (第四0八集)
※二零一四凈土大經科注 (第九十二集)
※凈土法門是自他二力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