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杜甫身世細探

杜甫,公元712年出生於一個官宦之家,書香門第。他的十三代祖杜預是西晉時的軍事家和文學家,平定東吳有功,注過《左傳》,他的後代幾乎每一代都有人出任過不同的官職。祖父杜審言,不僅官至膳部員外郎,深得武則天的信任,而且還是初唐時期一位很有影響的詩人,與稍晚的宋之問齊名,是五言律詩形式的奠定者。杜甫對杜預和杜審言十分推崇,把他們作為人生的榜樣,他自稱「奉儒守官」、「詩是吾家事」,言語間不無得意之處。他年輕的時候就曾豪邁的立下了一生的志願:「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抱負可謂不小。杜甫出生之時,父親杜閑為兗州(今山東省兗州市)司馬,母親崔氏在杜甫5歲時就去世了,崔氏出身於名門望族,崔家曾與皇族通婚,所以杜甫在詩中多次誇耀自己的舅舅都是有名的人,在顛沛流離的後半生,他曾多次投奔幾位舅舅並得到了相應的資助。比如安史之亂中有一段時間,他就拖家帶口,投奔過當時在陝西白水縣做官的一位舅舅。可以說,杜甫從一出生就過著至少衣食無憂的生活,他的童年和少年時光基本上是在洛陽度過的,這讓他養成了遊手好閒的紈絝子弟作風,並且這種作風終其一生都沒有改變。大約在二十歲的時候,杜甫開始了他長達十年的漫遊生活,他先後遊歷了吳越和齊趙之地,也就是今天的浙江、江蘇和山東、河南南部一帶。這十年的時光,對杜甫來說是很快活的,他不用擔心經濟來源,完全不知生活艱辛,一路之下,飽覽祖國大好河山,少年意氣風發,結識了很多的朋友。當然啦,杜甫的漫遊,也不完全是遊山玩水,實際上還是在找出路。那時候很多人在參加科舉考試之前,往往都會有這麼一段漫遊,走出家鄉,到人文薈萃之地,結交有勢力的人物,用言語和詩歌為自己做宣傳,在社會上博取名聲,有了這種名聲再去考試,相對來說就比較容易了,就算考不上,能得到一些地方首長的賞識,在他們的幕府里求個工作,也是不錯的。杜甫的漫遊,也有這種實際的目的,他之所以到吳越一帶,是因為他的一位叔父杜登在武康(今浙江湖州)做縣尉,還有一位姑丈任常熟縣尉;他遊歷到山東的原因更簡單:父親在兗州做官。不過十年漫遊,並沒有給杜甫的事業前途打開一條出路,在江南漫遊期間,他曾回鞏縣參加過一次科舉考試,但沒有考上。他在旅途中結識的大半還是和他一樣遊獵唱歌的朋友,不能給他帶來實際的幫助,而這時杜甫已經三十歲了,除去寫了一些詩文和結了婚之外,他在社會上的實際工作可以說還完全沒有開始,更沒有求得一官半職,這和他的生活理想是相背離的,杜甫有點點著急了。在三十歲和三十五歲之間,他時而留在河南偃師首陽山下的一座窯洞里,對著杜預和杜審言的墳墓發一些人生不如意的感慨,時而去洛陽碰碰運氣,但始終沒有如願,倒是結識了對他詩歌產生過影響的詩人李白,公元744年,兩人結伴到齊魯一帶遊玩,中間又遇到了杜甫早年結識的朋友高適,三人聚在一起,求仙打獵,吟詩唱和,度過了一個浪漫而放蕩的秋天。浪漫的時光總是短暫,依舊一事無成的杜甫不能再等下去了,在三十五歲這年,也就是公元746年,杜甫終於決定到當時的首都長安去,也許在那裡他能找到改變自己人生命運的機會。杜甫決定到長安去,當然還有一個最直接最現實的原因,他的父親杜閑被調到了奉天(今陝西乾縣)做縣令。剛到長安的那一段時間,杜甫的生活還是比較愜意的,去奉天看完父親回長安的路上,在咸陽的旅館裡,他還有閑心和旅客們賭博。不過好景不長,沒過多久,父親杜閑就因病去世了。父親死了,沒有了經濟來源,杜甫的生活一下子就陷入了困境,從此開始了困居長安十年的生活,甚至有很長一段時間他都居無定所,直到751年,他才在曲江南、少陵北、杜陵西一帶給安頓了下來。杜陵,是他所推崇的遠祖杜預的故鄉,杜甫估計是在這裡找到了一些心靈安慰吧。也正因為在這裡住過,所以杜甫自號「少陵野老」、「杜陵布衣」和「杜陵野客」等等。三年後,妻子楊氏帶著他的兩個兒子宗文和宗武來到了長安,吃飯的人多了,生活更加困難,杜甫根本無力養活一家老小,於是他乾脆把妻兒送到了奉先(今陝西蒲城),托奉先的縣令照料,這位縣令姓楊,是楊氏的同族親戚。也正因為有這麼一個舉動,奉先這個地方後來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大名,755年,杜甫從長安去奉先探望妻兒,寫下了著名的詩篇《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樣的千古名句,就是出自這首長詩。長安十年期間,杜甫又參加過兩次科舉考試。一次是在公元747年,唐玄宗向全國發了一個通告說:凡是有一技之長的人,都可以直接參加一次他特批的恩科考試。杜甫當然參加了,他的詩寫的那麼好,應該能考上吧。然而,他又落榜了。原因據說是當時的宰相李林甫在搗鬼,他對玄宗說:天下所有的人才都已經到了朝廷里,再沒有遺漏的人才了,所以這次考試,沒有錄取一個人。玄宗聽了李林甫的話,也沒說什麼,這事兒就這麼結束了。但這個結果對杜甫來說卻是不好的,他只有繼續等待,到處求人舉薦,走門路,拉關係。他先後找了玄宗的女婿張垍和楊國忠的親信、當時的「長安市市長」鮮於仲通。他寫詩給張垍,誇他像天上的星星一樣閃閃奪目;他寫詩給鮮於仲通,一方面恭維他是如何如何了不起,一方面又說自己是多麼多麼的可憐,整天跟在有錢人後面討一點剩飯剩菜,求您給皇上去說一聲吧,有個讀書人快要餓死了。杜甫的這番功夫還真沒有白費,張垍利用和玄宗走得比較近的便利,給杜甫提供了一個好機會。事情是這樣子的:公元750年,有個太白山的道士對唐玄宗說,老子給他託夢了,在一個山洞中有一本修鍊長生不老的秘籍,玄宗真派人去找了,一找還給找著了,於是就要舉行一個慶典,徵求歌功頌德的文章。張垍將這個消息事先捅給了杜甫,杜甫於是得以在第一時間進獻了三大禮賦。這一招果然奏效!玄宗讀了三大禮賦之後,覺得杜甫很有才華,於是吩咐集賢院再考一考杜甫。這是一次十分奇特的考試,考官一大堆人,考生卻只有一個。然而,考試的結果是:把這人的資料先放到檔案室吧,暫不考慮,等待錄用。杜甫又一次失望了,甚至是惱羞成怒了,他到處抱怨,埋怨朋友們不夠意思,我杜甫本來有管仲那樣的才能,但沒有鮑叔牙那樣的朋友來幫忙。面對這麼好的機遇,杜甫為什麼又沒有達到求個一官半職的願望呢?有不少研究者認為是政治黑暗,奸臣當道,又是李林甫在搗鬼。但這種說法沒有道理,杜甫是皇帝欽點要考試的人,考官又不止是李林甫一個人,他不會也沒有機會故意打壓杜甫,再者以他的身份也犯不上。真實的原因可能是杜甫在那麼多人的注視下參加考試,比較緊張,臨場發揮不好。更大的可能是他的文章不符合要求,考試畢竟不是寫詩抒情,而是考一些治國策略,在這方面,除了說說大話外,他不會有真正有價值的見解。皇帝給他一個等待錄用的機會,應該說已經不錯了,也是合理的。但杜甫不這麼認為,當時他是怨氣衝天,多年後窮困潦倒之時,回憶起這次考試,他卻又是傷心又是得意:想當年,那麼多大臣圍得像一堵牆一樣看我落筆答題,是何等風光啊,現在呢,我吃不飽穿不暖,蜷縮在路旁,是多麼可憐啊!年青的時候,杜甫曾自豪的宣稱:「詩是吾家事」,詩歌對他來說,是一種使命,更是在艱難歲月里的一種安慰,無法想像,如果不是通過寫詩來宣洩心中的苦悶和憂傷,他會壓抑成什麼樣子,杜甫身體多病,但心靈一直健康,這和詩歌有很大的關係。他一生寫了上千首詩歌,保存下來的有一千四百多首,早年作品較少,主要是中晚期的作品。和李白一樣,杜甫也是一個罕見的詩歌天才,但這種天才的展現卻和李白不一樣。李白一生之中雖然也寫過一些庸俗不堪的詩,但總的來說,他早年的詩和晚年的詩,都保持在同一個水準,從頭到尾一個樣兒,沒有什麼變化,這說明他是一個極其自足的天才,靠自己的天賦就能搞定一切。杜甫則不然,他的詩經歷了一個從開端到發展再到成熟的過程,像酒一樣,經過了長期發酵之後,最終醇香撲鼻。可以想像,如果沒有經歷後來生活的磨難,如果沒有感受那麼多的辛酸,如果沒有體會那麼多的生離死別,杜甫很可能只是一個平庸的詩人,他的天才就會在碌碌庸常的生活之中被消磨殆盡。李白與杜甫相遇之時,李白四十四歲,杜甫三十三歲,至少在那個時候,杜甫並沒有表現出讓李白嘆服的詩才,在他的眼裡,杜甫頂多也就是一個能寫詩的遊伴而已,即便這個遊伴寫出過像《望岳》這樣不錯的作品,這樣的人,他見得多了;反過來,在杜甫的眼裡,李白簡直就是一位天人,他深深傾倒於李白的天才,這一點,從後來杜甫老寫詩懷念李白,而李白沒有為杜甫寫過哪怕一首詩即可以看出。大概在35歲之後,當杜甫開始要掙錢養活一家人,接觸到現實的殘酷之後,他的詩就發生了質的變化,從個人走向社會,從單一走向豐富,從淺易走向深沉。安史之亂中,杜甫創作了大量直接記錄時代變化和個人命運的作品,比如《赴奉先詠懷五百字》、《北征》、《春望》、《羌村三首》、《三吏》、《三別》等等。寫這些詩歌的時候,他不是旁觀者,而是經歷者、甚至是當事人,所以真摯動人,其真實性甚至超過了當時的史籍,後人稱杜詩為「詩史」,的確當之無愧。在夔州和漂泊荊湘期間,杜甫的詩歌創作達到了頂峰,不僅數量多,而且在形式和內容上都臻於完美。這時候的杜甫,身體更加虛弱,他感受到了生命來日無多,也體會到了人生的局限,他不再像以前一樣自哀自憐,而是接受了命運。《旅夜書懷》是他這時候的代表作,當他寫下「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這樣的詩句的時候,他就在他的詩歌底色上,塗寫上了一抹人生的蒼涼,他把自己置身在巨大的時空當中,又流露出了一絲不易察覺的豁達。後人了解杜甫的生平,有很多信息是從他的詩歌中獲得的,他通過回憶、直接記錄等方式,在詩中寫下了自己的一生,從這個角度講,他是一個對生命很有責任感的詩人,他完成了他自己。每到一個地方,杜甫還會用詩記錄當地的風光和民情,這是極有價值的詩歌地理,一筆寶貴的財富,感謝杜甫,給了我們回到千年前,重新領略祖國的壯麗與滄桑的機會!在中國詩歌史上,杜甫是最重要的一位繼往開來的詩人,他的詩歌,繼承了《詩經》、漢樂府的優良傳統又有所革新,為後來白居易、元稹等人的「新樂府運動」確立了標準,他的七律,更是律詩教科書一般的典範,影響了後來無數的詩人。他在詩歌中所傳達出的精神,已經融進了我們民族的血液,惠澤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心靈。這麼傑出的一位詩人,在生前為何沒有影響呢?原因大概有二:其一,人微言輕,沒有話語權;其二、創作風格與主流不合,王維一派的山水詩和禪詩是當時詩歌的主旋律。有意思的是,雖然後人為他鳴不平,但杜甫自己倒沒有太在意,該怎麼寫還怎麼寫,沉浸在自己的藝術世界裡,全然不管他人。杜甫其實是一個有著堅定藝術信念,自信到傲慢的詩人!當然,他可以這樣!文章摘自《休閑讀品·天下》第四輯《杜甫真相》
推薦閱讀:

炎涼居 (依韻杜甫秋興八首)《五》
杜甫《送韓十四江東覲省》賞析
李白杜甫詩名在唐代並不顯赫
如何評價網上有人說「唐詩宋詞 李杜都是小兒科」?
杜甫草堂風光

TAG:杜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