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項羽是死於「婦人之仁」嗎?

項羽是死於「婦人之仁」嗎?

項羽在鴻門宴上幹掉劉邦,只是舉手之勞,但他沒有動手。結果後來劉邦成了他最大的對手,他被逼得自刎烏江。這一事件被司馬遷記錄下來,廣為人知。很多人為項羽惋惜,「婦人之仁」被認為是項羽的性格缺陷,魯迅先生有詩云「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意在跟「無情豪傑」唱反調,可見在更多人的心目中,「豪傑」往往和「無情」聯繫在一起,項羽的「婦人之仁」是不可取的。

近來看《楚漢傳奇》,了解了劉項之爭的更多細節,覺得「項羽死於婦人之仁」是對歷史的歪曲。項羽之死的真正原因,是他坑殺了二十萬秦軍的降卒,他不是死於仁義,而是死於殘暴。

韓信與劉邦對話,指出了劉邦可以戰勝項羽的三條理由,第一,項羽放棄了沃野千里的關中(陝西),而是定都無險可守的彭城(徐州);第二,項羽每到一處都是屠城,殘暴對待百姓,以至於進攻齊國之後既不能立足也不能抽身;第三,殺害義帝楚懷王,導致民心背離。

進一步分析,項羽為什麼放棄關中而定都彭城?除了項羽火燒阿房宮,殺害投降的秦王子嬰等因素之外,一個最根本的原因讓項羽無法在關中立足,這就是項羽在巨鹿之戰以後,在秦軍主帥章邯率軍投降以後,坑殺了二十萬秦軍的降卒。二十萬條生命就是二十萬宗仇恨,項羽立於關中就如同躺在仇恨燒烤的床上,根本無法安寧入睡。

韓信為劉邦分析形勢後,決定首先佔領關中之地。這是因為,項羽把章邯封在關中,關中老百姓對章邯恨之入骨,而劉邦入關之後,約法三章,對老百姓秋毫無犯,有非常好的口碑和群眾基礎。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一舉拿下了章邯的駐地廢丘。這一次章邯沒有選擇投降,而是放走城中百姓,與兩千近衛軍一直戰死。

拿下關中後,劉邦以此為基地,在長達五年的楚漢戰爭中,漢軍的兵力和糧草源源不斷地由此得到補給。是關中的老百姓最終把項羽送上了斷頭台。

有人會說,如果項羽在鴻門宴上殺掉了劉邦,那麼楚漢戰爭就根本不會爆發,所以項羽還是死於「婦人之仁」。

這個結論是非常幼稚的。第一,項羽雖然放走劉邦,如果沒有後來殺害楚懷王的不義之舉,劉邦伐項就師出無名,即便出師也無勝算,所以項羽還是死於殘暴。第二,如果項羽不是火燒阿房宮,每到一處屠城殺俘虜,老百姓絕不會希望再燃戰事,韓信張良等有識之士也不會歸附於劉邦,劉邦根本就不可能積累與項羽抗衡的實力。第三,即便項羽在鴻門宴上殺掉劉邦,只要項羽殘暴下去,就一定有人收拾他,能替代劉邦的人多的是,蕭何、曹參、張良都不是等閑之輩。其他諸侯國的傑出人物譬如彭越、張耳、田橫等人,也足可以置項羽於死地。我們今天之所以熟知鴻門宴,不過是因為劉邦扮演了勝利者的角色。如果劉邦死,項羽為彭越所滅,那麼鴻門宴這個故事根本就不會被司馬遷所記載,也根本不會流傳。劉邦如陳勝一樣隕落,歷史記住彭越,但是項羽的死,卻跑不掉,只是死於彭越而已。

佛說三世因果,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有人不相信來世,這是可以的,因為「前世」、「來世」誰也沒有經歷過,誰也無法證實,當然,也不能證偽。但佛教用「三世因果」來詮釋「棄惡從善」的教義,卻是一項偉大的創舉。現實中的因果報應毫無疑問是有的,當然,因果報應不可能機械和嚴密,否則也就用不著「三世因果」的理論了。

除了項羽之外,我們再來看更多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感知他們的命運和因果的報應。

秦國二十萬降卒被項羽所坑,這也是有因果的,因為這些秦人的先祖,白起大將軍,就干過類似的事情。公元前262年,白起在長平之戰中困住趙國軍隊,趙軍投降之後,白起將240餘個年幼者放回,將其餘四十萬降卒全部坑殺。55年後,輪上秦國人來償還這筆債務,公元前207年,在巨鹿之戰中,年僅25歲的項羽率領反秦盟軍破釜沉舟,以不勝則死的決心一舉打敗了秦軍主力,秦軍主帥章邯在進退無路的情況下,率二十萬秦軍投降。很快,項羽擔心降軍無法約束,在新安城南(河南鞏義)將降軍全部坑殺。

白起坑趙,項羽坑秦,好像沒有直接的聯繫,但其實還是有聯繫的。秦的強大歸功於它的暴政、征服,長平之戰只是一個起點。前楚懷王(即為項羽所殺的楚懷王的爺爺)為了避免戰事,自願去秦國做人質,一到秦國即被扣下,客死他鄉,屈原為此投汨羅江自殺,楚國的仇恨自此埋下。《史記·項羽本紀》:「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項羽的叔叔項梁把楚懷王的孫子也立為楚懷王,凝聚起了反秦的力量,不能不說是秦國先人所種下的因果。

秦軍主力在戰場上被楚軍項羽所敗,而另一個打敗秦國的人也功不可沒,這個人就是趙高。他假冒秦始皇的遺詔,殺死了公子扶蘇、大將蒙恬,立胡亥為二世,後來又殺死了秦始皇的十幾個孩子,把秦國的內政搞得一塌糊塗,最後逼得章邯投降。有人說趙高是趙國派去秦國的姦細,這一點不可考。但有一點毫無疑問,趙高是秦國暴政的產物,是出於暴政之下的自保,他才背叛秦始皇立胡亥殺扶蘇。丞相李斯參與趙高的陰謀後來死於趙高之手,趙高壞事做盡後為扶蘇的兒子子嬰所殺,這也是報應。

一個人的人好運要靠行善積德,所謂「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人的命運不是自己把握得了的。誰決定命運?江湖。江湖是什麼?江湖是人心,每個人的作為,在江湖上都有映射,都有反應。你做了善事,就會有福報,做了壞事,就有惡報。所以「積善之家必有餘慶」,而「積惡之家必有餘殃」。這就是因果報應的由來。其實因果報應用不著三世,只是因果報應不是機械的一一對應,而是開放的、隨機的、發散的對應,所以才需要「三世因果」的理論來闡述「因果報應」的客觀存在。這和微積分上X趨於無窮大時函數Y的值等於多少,道理是一樣的,X不可能無窮大,有限的人生也不能經歷三世,但函數的規律、因果報應的規律,卻是毋庸置疑的。

劉邦的寵姬戚夫人,本來是一個單純的女人,希望自己能夠自保,能夠活下去,這本來是正常不過的。但倒霉的是,單純的戚夫人碰到了一個頗有心計的家長滿姑,滿姑為自己的侄女兒設計了一套「自求多福」的方案:首先,給身體好好的戚夫人喝葯,說什麼葯不要問,結果呢?戚夫人不久就動了胎氣,醫生診斷說是「受了驚嚇」,劉邦一問,戚夫人是在見過正妻呂雉之後「受了驚嚇」,便把呂雉罵了一通。然後呢,滿姑請了一個方士給戚夫人看風水,說戚夫人住的地方有血光之災,戚夫人把這個事情跟呂雉彙報,呂雉為戚夫人的著想,說你要害怕那就搬出去住,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結果劉邦知道後,誤以為呂雉容不下戚夫人,把呂雉狠狠訓斥一通。呂雉呆不下去,只好回了沛縣老家。

戚夫人擠走呂雉,是不是「多福」了呢?暫時是多得到了一些劉邦的恩寵,但是劉邦一翹辮子,戚夫人的麻煩就來了。呂雉首先毒死了戚夫人的兒子如意,然後把戚夫人雙腳、雙手都剁去,把眼睛挖了,讓其喝下啞葯,又把她的耳朵熏聾,做成「人彘」,然後扔到茅坑裡,讓其爬了三天之後悲慘地死去。呂雉還要她的當了皇帝的兒子劉盈去看,當劉盈得知「人彘」就是戚姬時,大驚失色,淚流滿面,喃喃說道:「太殘忍啦!哪裡是人做的事,太后如此,我還憑什麼治理天下!」他受不住驚嚇,從此一厥不起,天天借酒消愁,不理朝政,只當了七年皇帝就病死了,年方24歲。呂雉殘忍對待戚夫人結果丟了兒子,也是報應。

到底有沒有三世因果?如果沒有,那如何解釋戚夫人如此弱勢卻能殺呂雉的兒子?舉頭三尺有神明,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不管你信不信三世,當世的因果你必須信。善惡,人心,宗教的力量,精神的力量,是值得敬畏的。有大師說佛教不是宗教,而是佛陀的教育,我說,就算「佛教是宗教」又有何妨?宗教即是「祖宗的教誨」,它用童話的形式讓普羅大眾棄惡從善,我們為什麼不可以傾聽呢?當然,宗教走過了,變成愚弄大眾的迷信,那就不對了。宗教行於教誨,止於迷信,正派健康,它就是能促進社會和諧的積極力量。

我在傳播弟子規的時候,聽到有這樣的議論,說我的孩子學了弟子規,會不會守不住本分?會不會受人欺負?我是不是應該教孩子少一些奴性,去爭取應該屬於自己的東西?孔融讓梨我不讓,因為我有不讓梨的權力!

錯了。

讓梨爭梨僅僅是一個回合,而不是江湖的全部。孔融讓梨我不讓,毫無疑問是一種選擇,得到了梨,這是肯定的,物質上有收穫。但是精神上呢?孔融讓梨,失去了梨,但是得到了哥哥的友愛,兄弟情義加深了。如果不讓梨,甚至爭梨,那麼兄弟情義就沒有加深。

所以江湖比梨更重要,聲譽比物質更重要。人通過利他而利己,而不是通過利己而利他。先利他,然後才是利己。先付出,然後才有回報。這個時間的先後不能顛倒。人離不開江湖,離不開賦予其生命的自然生態系統和人文生存環境。亞當·斯密以及西方的自由主義,把「利己」放在高於一切的位置上,無視自然和社會的約束,這是不對的,這樣的「普世價值」必然引導人們走向絕路。

我們愛孩子,就應該教孩子「利他」。利他從哪裡教起?從孝道教起!有人說,我愛孩子,我是無私的,我不需要孩子回報,所以我也不需要教孩子孝道,我不需要孩子來孝順我,我自己能照顧自己,孩子只要管自己有出息就行了。

應該說,父母的這種心愿是希望孩子好,但是物極必反,你連孩子的孝道都不引導的話,你就把孩子「利他」能力窒息死了。孩子靠什麼起步?靠什麼成就人生?靠付出!孩子的付出從哪裡開始?當然,從教孝開始。教孝,是教孩子利他,是把孩子領入成功人生的起點。教孩子盡孝,絕不能解讀為父母的私心,而應該是父母引導孩子走向成功的開始。

所以,我們應該勇敢地教孩子孝道,教孩子利他,教孩子讓梨,教孩子「首孝悌,次謹信」。這是真正讓孩子「自求多福」的方法。我們絕不能學習滿姑,教孩子「孔融讓梨我不讓」,用自利而不是利他教育孩子,那孩子的人生必然失敗。

現在很多的孩子因為缺失傳統文化的教育,所以問題很大。有一個讀初二的孩子,僅僅是因為不願意剪短頭髮,一瞬間就從自家的五樓跳下,永遠離開了愛她的爸爸媽媽。這就是典型的「不需要孩子孝」所導致的結果。孩子不懂孝道,不懂利他,極端自我中心,才會出現諸如葯家鑫之類的一系列悲劇。

戚夫人想立自己的孩子如意為太子,自己做皇太后好有個依靠。這本無可厚非,但是因為其採用的手段太過自利,結果事與願違。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薄姬對孩子的教育。薄姬原來是項羽部將魏豹的妻子,魏豹被韓信擊敗之後,薄姬被召入漢宮。公元前202年,薄姬生下了皇子劉恆。但是,薄姬姿色不如戚夫人,心計不如呂后,薄姬雖然為劉邦生下了兒子,卻還是長年枯守孤燈,守活寡。

孤寂的薄姬在長達八年的時間裡,默默無聞地僻處掖庭一角,撫養著劉恆。由於極其不受寵愛,偏偏又生了兒子為諸寵姬所妒,薄姬的處境可想而知。漸漸地,她養成了謹小慎微、凡事忍讓的態度,就連照制度派來侍侯她的宮女,她都不敢得罪。在劉邦的後宮中,薄姬母子幾乎成了「好欺負」的代名詞。

但是世事就是那麼難以預料。劉恆八歲這年,劉邦去世,大權獨握的太后呂雉雖然對戚夫人進行了殘忍的報復,對薄姬的態度卻非常公正。這當然是因為薄姬為人小心謹慎,而且遭受劉邦的冷落,呂雉覺得自己與薄姬同病相憐。正因此,薄姬意外地得到了呂雉特別的恩遇:薄姬被呂雉送往兒子劉恆的封地晉陽,不但讓她母子團圓,更給予她「代王太后」的稱號,使她成為大漢王朝僅次於呂雉的貴婦人。

正當薄姬在晉陽這個世外桃源享受人生的時候,其他的劉氏諸王母子,卻在水深火熱中煎熬。公元前180年,呂后去世,由於呂后孜孜不倦的「除苗」工作,劉邦的八個孩子此時只剩下兩個,即代王劉恆和淮南王劉長。其他的六個孩子,長子劉肥得以善終,另有四個被呂后害死,呂雉自己的孩子劉盈則被嚇死。呂后駕崩,劉氏皇族集團與呂氏外戚集團立即爆發了流血衝突,劉肥的兒子劉襄發難於外,大臣周勃、陳平響應於內,呂后所封的呂氏諸王悉數被誅殺。這也是呂雉的報應,呂雉殺功臣韓信、彭越,殺劉邦的四個孩子,殘忍虐殺戚夫人,種下的惡報太大,結果自己一死,連累自己的兄弟親人全部被誅。

殺諸呂之後,立誰為皇帝?大臣們心裡在算計,齊王劉襄一系雖然在剷除呂族方面立下了首功,但是他們畢竟是孫輩,而且他們還有一個兇悍無比的舅父,誰也不想再侍侯一個陰狠外戚家族。劉長家的親戚為人也不比劉襄家的好多少,只有代王劉恆之母薄氏家族,一向以克己謹慎聞名於世。一比之下,大臣們立刻拿定了主意。

這樣一來,皇帝的龍袍,就如同一塊大餡餅,向遠在晉陽與世無爭的代王劉恆頭上砸來。公元前180年閏九月,迎接劉恆進京為帝的使者來到了代國。這年劉恆二十四歲。他簡直不能相信,世上有這樣的好事,他和他的臣屬們都認為這是一個陰謀,萬萬不能相信。為了穩妥起見,薄姬讓劉恆占卜,占卜的結果是上上大吉。於是劉恆放了一半心,讓舅父薄昭隨使者進京,直到得到舅父的肯定答覆,他才輕車簡從去往長安。他就這樣成為大漢王朝的第五任皇帝,即漢文帝。

漢文帝是中國歷史上世上數一數二的孝子,影響深遠的二十四孝故事裡,漢文帝劉恆「親嘗湯藥」排第二,僅次於舜帝姚重華的「孝感動天」。據說,薄姬曾經生了一場重病,輾轉遷延達三年之久。三年中,劉恆每天都要看望母親,常常衣不解帶不眠不休地陪伴在旁邊,凡是御醫送來的湯藥,劉恆都要親口嘗過,確認無誤之後,才放心給母親喂下。

這也就是弟子規「親有疾,葯先嘗,晝夜侍,不離床」這段經文的典故由來。我們從「親有疾,葯先嘗」這個細節,可以想像出薄姬對孩子的教育,母子連心,血濃於水。因為薄姬的與人為善,讓孩子學會了孝順母親。也因為孩子孝順仁義的名聲在外,給孩子帶來了做天子的福報。

弟子規是真正值得學習的優秀傳統文化。我們愛孩子,希望孩子有出息,就應該教孩子弟子規,教孩子孝道、友愛、利他。孩子學了弟子規,會做人,能夠積德行善,積善餘慶,有好的名聲,自然可以成功。把弟子規理解為奴性,教孩子自私、功利、不讓梨,好像是讓孩子佔便宜,孩子也確實佔了短期的物質的便宜,但是孩子的江湖映射壞了,聲譽壞了,孩子的命運也毀了。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慎終,是自己死了之後怎麼辦?孩子承載血脈,所以至要莫如教子。而教子首先要教孝,而教孝的經典,就是弟子規。

我們從項羽、趙高、呂雉、戚姬、薄姬、劉恆等人的命運中,看到了因果報應真實不虛。這些都不是童話,不是宗教,而是歷史。類似的歷史人物還很多,譬如酈食其,劉邦的大功臣,在進攻陳留的過程中,酈食其說陳留的守衛是他的朋友,自告奮勇去說服這位朋友投降,結果遭到拒絕,結果酈食其趁朋友不備將其殺死,讓劉邦不費一兵一卒佔領陳留。後來在進攻齊國的時候,酈食其故伎重演,讓齊國議和,不費一兵一卒拿下齊國七十二座城池,但在齊國放棄抵抗之後,韓信卻突然帶領大軍殺到,齊國猝不及防,齊王大怒,把酈食其烹了!這也算是酈食其當初出賣朋友的果報。

劉邦是真龍天子,擔負著天下太平的使命,但是人無完人,劉邦也有遇到麻煩的時候。第一次是項羽要烹殺他的父親,劉邦說「我們是結義兄弟,你殺我父親也是殺你父親,烹了之後別忘了分我一杯羹」,這番言論雖然是戰場上的無奈選擇,但是劉邦的不孝之舉還是遭到了報應。項羽一箭射來,正中劉邦胸口,若不是劉邦強行忍住沒讓項羽發現,劉邦和他的大軍可能就此玩完。劉邦的第二次麻煩是在誅殺韓信、彭越之後。韓信是中國歷史上與孫武、白起並列的大軍事家,漢初三傑,大功臣,因為功勞太高無法封賞,被劉邦誅殺。這引起了一大批功臣的恐慌。其中英布造反,劉邦在征剿英布時,再次中箭,而且剛好中了第一次被項羽射中的同一個地方,剿平英布之後回到長安,劉邦就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舉頭三尺有神明。有人不相信,說沒有神明,沒有上帝,因為誰也沒見過,所以不相信。我見到霍金的時候,準備了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熱力學時間、心理學時間、大爆炸時間是否是同一個時間箭頭?第二個問題,上帝是否存在(The God existence or Not)?因為我只有一個提問的機會,所以第二個問題我沒有提。

到底有沒有神靈?有沒有上帝?這個問題也許只有上帝才能回答。但是我們看項羽、劉邦、呂雉、韓信、劉恆等人的命運,因果報應是絲毫不爽的,好像真的有神靈在主宰一切。對唯物主義者、無神論者來說,大家認為沒有神靈,那麼即便如此,因果也通過諸多人的善惡報應自然體現出來。我們說這個自然的力量,超越人類意志的力量,這個江湖,就是神靈。所以愛因斯坦說,「我相信上帝的存在,那就是斯賓諾莎的上帝——自然」。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無論對於有神論者還是無神論者,結論都是一樣的。

推薦閱讀:

漢朝開國功臣大將使用妙計滅齊及擊敗項羽
劉邦和項羽的那點小事
【西漢篇】第十一篇·西楚降將·上柱國·堂邑侯·陳嬰
《垓下歌》項羽的詩
項羽寧肯烏江自刎也不肯過江東的真實原因

TAG:項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