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選出女特首,台灣照例要祝賀
果然。香港前政務司長林鄭月娥在剛才的行政長官選舉中勝出,待中央政府任命後,她將在7月1日就任,成為香港首位女行政長官。
林鄭月娥
按照慣例,港澳選出行政長官後,台灣都會表達祝賀,從董建華、曾蔭權到梁振英,台灣每次都沒有落下。預計今天陸委會(該會設有「港澳處」,並在港澳分設派出機構)同樣也會向林鄭月娥祝賀。
回歸前,香港在兩岸關係中扮演特殊的中介作用;回歸之際,台灣通過了《港澳關係條例》,欲以「一國兩區」為原則,顯示「中華民國」對香港的主權和治權;而現在,台灣一旦提起香港,則必否定「一國兩制」,極其擔心自己被「港澳化」。
參選人:林鄭月娥,胡國興(中),曾俊華
實際上,由本次香港行政長官選舉的觀察中,我們可以發現,港台兩地在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都有類似之處。
本來這次的行政長官選舉,應由合資格香港市民「一人一票」普選產生,但無奈該項制度設計20015被立法會否決,普選因而遙遙無期。香港社會由此陷入撕裂狀態,政治內耗加劇,進而阻礙了民生髮展;反過來,民生問題又激發了不滿,導致社會更加撕裂。「港獨」的產生,與此也有較大關係。
因為沒有普選,台灣媒體把香港特首選舉譏為「鳥籠民主」,譏諷「兩制之上還有一國」。但是台灣媒體選擇性遺忘的是,當年否決普選方案的,就是香港的民主派,此舉導致香港的民主原地踏步,以致這次選舉,仍然只能由1194人的選委會選出行政長官。
而台灣,除了「民主」尚可自詡以外,整個社會同樣陷於撕裂狀態,政治內耗並不因某黨全面執政而有所改進,大綠小綠、深藍泛藍乃至各陣營內部,每天都紛爭不已。大家所關心的民生議題,即便成為焦點,也會演變為政爭工具。因此,實現了普選的台灣,同樣也因內部惡鬥,而拖垮了經濟、延誤了民生。
內地背景的香港報章今天號召票投林鄭
前兩天李嘉誠出來呼籲,希望當選人能夠發揮「女媧補天」的作用,彌合社會裂痕,發展香港經濟,他同時對香港GDP只佔內地2%表示憂慮:深圳近在咫尺,很快就要超過香港;而大陸在「一帶一路」等戰略下,狂飆突進,屆時香港還有什麼優勢?
而台灣呢?當世界紛紛要求中國大陸領導全球化時,台灣除了自外於ECFA,加入不了RCEP和TPP,其推出的硬性遠離大陸市場的「新南向政策」又具有多少前景?目前很難預測。
今天投票時,場外支持林鄭的隊伍
同時我們也看到,港台的內部紛爭也體現在了對待內地(大陸)的問題上。在香港,兩股力量上演對決:泛民派眼中的西環勢力(中聯辦所在地)及建制派眼中的英美勢力,兩大敵人似乎有你無我;在台灣,不用說,藍綠兩個主要政黨在大陸政策方面存在根本分歧。
而內地(大陸)也應該反思的是,在香港回歸20周年的現在,為什麼多年來通過CEPA、自由行等向香港輸送的紅利,雖然加深了香港對內地的依賴,但又讓港人有疏離感?同樣對台灣,8年來開放赴台游、洽簽ECFA框架協議等,為什麼最後卻使「中國人」越來越少?除了各自內部的原因以外,內地(大陸)或許也應著力破解「越照顧,越疏離」的困境。
香港是一面鏡子,內地可以反觀自身,台灣同樣也在觀照自己。我們應該慶幸的是,中國大地上的兩岸三地,只要願意,互相都可以借鑒與參照。陸委會的祝賀,權當小插曲吧。
繁體字版(word文檔自動生成,部分辭彙可能與現行語彙不符,很抱歉):
果然。香港前政務司長林鄭月娥在剛才的行政長官選舉中勝出,待中央政府任命後,她將在7月1日就任,成為香港首位女行政長官。按照慣例,港澳選出行政長官後,臺灣都會表達祝賀,從董建華、曾蔭權到梁振英,臺灣每次都沒有落下。預計今天陸委會(該會設有「港澳處」,並在港澳分設派出機構)同樣也會向林鄭月娥祝賀。
回歸前,香港在兩岸關係中扮演特殊的仲介作用;回歸之際,臺灣通過了《港澳關係條例》,欲以「一國兩區」為原則,顯示「中華民國」對香港的主權和治權;而現在,臺灣一旦提起香港,則必否定「一國兩制」,極其擔心自己被「港澳化」。實際上,由本次香港行政長官選舉的觀察中,我們可以發現,港臺兩地在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都有類似之處。
本來這次的行政長官選舉,應由合資格香港市民「一人一票」普選產生,但無奈該項制度設計2015年被立法會否決,普選因而遙遙無期。香港社會由此陷入撕裂狀態,政治內耗加劇,進而阻礙了民生發展;反過來,民生問題又激發了不滿,導致社會更加撕裂。「港獨」的產生,與此也有較大關係。因為沒有普選,臺灣媒體把香港特首選舉譏為「鳥籠民主」,譏諷「兩制之上還有一國」。但是臺灣媒體選擇性遺忘的是,當年否決普選方案的,就是香港的民主派,此舉導致香港的民主原地踏步,以致這次選舉,仍然只能由1194人的選委會選出行政長官。而臺灣,除了「民主」尚可自詡以外,整個社會同樣陷於撕裂狀態,政治內耗並不因某黨全面執政而有所改進,大綠小綠、深藍泛藍乃至各陣營內部,每天都紛爭不已。大家所關心的民生議題,即便成為焦點,也會演變為政爭工具。因此,實現了普選的臺灣,同樣也因內部惡鬥,而拖垮了經濟、延誤了民生。
前兩天李嘉誠出來呼籲,希望當選人能夠發揮「女媧補天」的作用,彌合社會裂痕,發展香港經濟,他同時對香港GDP只佔內地2%表示憂慮:深圳近在咫尺,很快就要超過香港;而大陸在「一帶一路」等戰略下,狂飆突進,屆時香港還有什麼優勢?而臺灣呢?當世界紛紛要求中國大陸領導全球化時,臺灣除了自外於ECFA,加入不了RCEP和TPP,其推出的硬性遠離大陸市場的「新南向政策」又具有多少前景?目前很難預測。
同時我們也看到,港臺的內部紛爭也體現在了對待內地(大陸)的問題上。在香港,兩股力量上演對決:泛民派眼中的西環勢力(中聯辦所在地)及建制派眼中的英美勢力,兩大敵人似乎有你無我;在臺灣,不用說,藍綠兩個主要政黨在大陸政策方面存在根本分歧。而內地(大陸)也應該反思的是,在香港回歸20周年的現在,為什麼多年來通過CEPA、自由行等向香港輸送的紅利,雖然加深了香港對內地的依賴,但又讓港人有疏離感?同樣對臺灣,8年來開放赴台遊、洽簽ECFA框架協議等,為什麼最後卻使「中國人」越來越少?除了各自內部的原因以外,內地(大陸)或許也應著力破解「越照顧,越疏離」的困境。
香港是一面鏡子,內地可以反觀自身,臺灣同樣會觀照自己。我們應該慶倖的是,中國大地上的兩岸三地,只要願意,互相都可以借鑒與參照。陸委會的祝賀,權當小插曲吧。
推薦閱讀:
※在香港浸會大學(HKBU)讀書是怎樣一番體驗?
※粵語里的「傷心」、「相信」、「傷身」、「上身」點分辨?
※電粉去香港自助游,有哪些攻略可以借鑒?
※為什麼粵語總是被打壓?
※女排「鋼鐵將軍」因傷退役,從政香港當部長成兩岸交流「急先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