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讀世界】五倫立身與傳統文化復興——讀《曾國藩家書》有感

曾國藩,何許人也?儘管歷史上對此人褒貶不一,但是相信這些人都沒有認真拜讀過《曾國藩家書》。在我認真讀完這本書後,我釋然了,什麼褒貶不一都是浮雲,我只是堅定的認為他是一位忠心的臣子、一位仁慈的父親、一位恩義的丈夫、一位友愛的兄長、一位誠信的朋友……君臣之間有禮儀之道,恪盡職守;父子之間骨肉親情,關愛有加;夫妻之間摯愛而又內外有別;兄弟之間兄友弟恭;朋友之間有誠信之德,試問這樣一個在中國傳統五倫(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的每個方面都如此傑出的人還有什麼理由再去計較他的出處以及所謂生平功過嗎?

讓我們再來談談《曾國藩家書》吧,這是一本很特別的書,全書是由曾國藩寫給家人的信組成,編者將書信的內容又依次分成養心之道、自勉之道、成事之道、為學之道、交往之道、理財之道、為政之道、養生之道。姑且不論這樣分是好是壞,但這確實是符合現代人的認知需要的:現代人崇尚養生,養生又以養心為要;現代人常常自勉;現代人辦事急功近利;現代人注重學習更注重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現代人對金錢的執著;現代人無論是當官的還是不當官的都願意聊聊政治、時事……如果撇開現代人的偏見,將這本書按照中國傳統五倫來分章節又有什麼不可的呢?因此,我想,讀《曾國藩家書》並不是為了增長現代人為人處世「技巧」,而是從中汲取為人所需的「養分」。

一位孝順的子孫

百善孝為先,孝門一開,百萬善門皆開。姑且按照編者所分的八章來看,其實每一章當中都能看到曾國藩作為人子對父母的一片孝心。第一章第一篇就提到「於孝悌兩字上盡一分便是一分學,盡十分便是十分學」,這是直接提到行孝的重要。當父母生病的時候作為兒子的曾國藩更是寢食難安、挂念甚深。「祖父大人之病,日見日深如此,為子孫者遠隔數千里之外,此心何能稍置」,這是遊子對親人孝心的體現。尊崇長輩的教誨何嘗不是行孝呢「謹守星岡公之八字(考、寶、早、掃、書、蔬、魚、豬),三不信(不信僧巫、不信醫藥、不信地仙)。」由此觀之,這是一位孝順的子孫。

一位忠心的臣子

縱觀整本《曾國藩家書》,很多書信的一開頭都談到了當時全國各地的戰事,一來是因為要和他兄弟們交流各地平反的情況,通過書信討論戰況或擬定下一步作戰方向,一來又是為了告知家人們各地實事,然而從這寫文字當中透露出的還有濃濃的忠君報國的大義!「余自從軍以來,即懷見危受命之志」,與此同時他又格外愛惜人才,「辦大事,以多選替手為第一要義。滿意之選不可得,姑且取其次,以待徐徐教育可也。」由此觀之,這是一位忠心的臣子。

一位慈愛的父親

書中常常能看到曾國藩寫給兒子的信。他格外關心自己的兒子在讀書求學、為人處世等方面的成長情況,信中對兒子的諄諄教誨更是體現了一位慈愛的父親對孩子的一片深情。他教兒子「買書不可不多,而看書不可不知所擇」,「讀經要胸懷博大活潑。不可無恆」這樣的求學之道;他教兒子「居家之道,惟崇儉可以長久,處亂世尤以戒奢侈為要義」這樣的齊家之道;他教兒子「凡親族鄰里來家,無不恭敬款接,有急必周濟之,有訟必排解之,有喜必慶賀之,有疾必問,有喪必吊」這樣的處世為人之道;他教兒子「擇交是第一要事,須擇志趣遠大者」這樣的交友之道……由此觀之這是一位慈愛的父親。

一位恩義的丈夫

《曾國藩家書》中雖沒有曾國藩直接寫給妻子的信(這可能和當時的封建禮教有關),但是從他寫給兒子、父母等的信中卻常常提及他的妻子。例如,當時的女人是不識字的,曾國藩就讓兒子將他寫的信念給母親聽。曾國藩對妻子更是照料有加,妻子生病時為其求醫問葯、照顧左右的事例也常常出現在家書當中。由此觀之,他是一位恩義的丈夫。

一位友愛的兄長

這本書中所寫的家信大多數都是寫給自己的兄弟們的,在這些文字當中更是體現了曾國藩作為一位兄長對弟弟們的友愛之情。他時刻擔憂諸位弟弟們不能很好的照顧自己「弟性偏激似余,恐拂郁或生肝疾,幸息心忍耐為要!」;他要求諸位弟弟們正確對待功名「科名之所以貴者,謂其足以承堂上之歡也,謂祿仕可養親也」;當弟弟有錯誤的時候及時指出「溫弟天分本甲於諸弟,惟牢騷太多,性情太懶」,並能指導其很好的改正錯誤「凡遇牢騷欲發之時,則反躬自省:吾果有何不足而蓄此不平之氣?猛然內省,決然去之。」;他常常告誡諸位弟弟們要有憂患意識才能久立於亂世「盛時常做衰時想,上場當念下場時,富貴人家,不可不牢記此二語也。」;他還要求諸位弟弟們讀書要有志有識又恆「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作為兄長,他更是能事事為弟弟們做好榜樣,如在「恆」字上,他自29歲起開始用正楷字體寫日記,持之以恆,至終不輟。由此觀之他是一位友愛的兄長。

一位誠信的朋友

既然是曾國藩的家書,自然是沒有寫給朋友的信,但是我們從曾國藩的為人可以推測,他寫給朋友的信肯定亦不在少數。家書中亦常常提到他是如何對待親朋好友的,其中在「交友之道」這一章中更是重點整理了曾國藩對待朋友的真誠。他認為交友之道貴在必信必誠,交友還須勤加往來。「不肯輕受人恵,情願人占我的便益,斷不肯我占人的便益」也是他交友的信條之一。他還善於學習朋友的優點並改正自己的缺點,真正做到「三人行必有我師」,「即與他人交際,亦須略省己之不是」。由此觀之他是一位誠信的朋友。

仔細讀完《曾國藩家書》我掩卷沉思

「傳統文化」、「國學熱」這樣的名詞已經悄悄的進入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這說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來的東西了。現在的人們總是感嘆人心不古、世人浮躁,然而這一惡果正是我們現代人親手造成的。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科技的發展,「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提出,西方文化的衝擊,傳統文化漸漸的淡出了中國人的生活,學校教育更是以知識、技能教育為主,思想教育有時候被忽視了。傳統文化淡出的這七八十年正是我們國家經濟擴張的時期,現在中國的青壯年都是在這樣一個時期出生的,在很多人身上已經很少能看見傳統文化的氣息,很多方面漸漸的開始「西化」。《曾國藩家書》序言有這樣一段描述:從大的方面來講,一個沒有自己文化的國家,可能會成為一個大國甚至富國,但絕對不會成為一個強國;也許它會曇花一現,但絕不能屹立於世界強國之林!是的,經濟必須發展,但是經濟的發展和傳統文化的復興並不矛盾,而是相輔相成的。

好在,人們已經開始醒悟,學校開始研讀《弟子規》,很多家長也開始對孩子進行國學啟蒙教育…然而半個多世紀的傳統文化缺失帶來的危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彌補的,要做的還有許多,尤其是我們這些肩負著祖國教育事業的教師更是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是的,中國人的成長離不開國學的滋養,古聖先賢的教誨是每一個中國人屹立世界的強有力的後盾,繼承和發揚國學對每一個炎黃子孫來說同樣舉足輕重、迫在眉睫。


推薦閱讀:

山西特色麵食
今日穀雨,你知道為什麼要喝茶嗎?
《周易》爻辭應區別釋爻與斷辭說
傳統文化是今世之必須—家和萬事興【第二集】
古人把東西放在袖子里,為何不會掉出來?

TAG:文化 | 世界 | 傳統文化 | 傳統 | 曾國藩 | 家書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