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新標準
網路上有個段子在小學生家長中非常流行:「入學前拼爹,開學了就拼娘,時下新媽標準是做得了蛋糕,講得了故事;教得了奧數,講得了英語;改得了作文,做得了小報;想得出創意,搞得了活動……」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庭教育和親子活動不可少。可是,如今一些幼兒園的親子作業太難,孩子不可能獨立完成,也讓家長八小時以外的生活變得「過於豐富」,累不堪言;而小學普遍使用的校訊通,甚至已成為家長檢查訂正作業的提醒機。親子活動到底該誰來唱主角兒?家校互動,如何有度?
現象
全能家長「最好命」
上朋友圈逛逛,發現只要是家有幼童的職場媽媽,無一不是手工達人,從中秋的燈籠、萬聖節的面具,易拉罐改裝的花籃,形形色色,不點贊都不行。還有的經常秀出在幼兒園包餃子、烤蛋糕的手藝以及踢足球、跳肚皮舞……
可是,朋友圈裡的各色光鮮都只是「秀」,一回到現實生活中,就全是吐槽點。風光的辣媽們湊到一塊,總結聚會發言的主要內容,那整個就一血淚史,遠沒有樂在其中。
接受現代教育理念的80後、90後家長,對親子關係和親子活動的重要性認同度很高,所以,只要學校提出要求,總是拚命配合。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有資源的自不用說,沒資源也要搜腸刮肚拚命找資源。親子活動,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另類的拼爹遊戲——拼時間、拼精力、拼資源。
全職媽媽們,時間多多、全力配合,往往都是老師心目中的模範家長。而職場媽媽們,則分身乏術。周圍的朋友中,有的下了夜班還要獨自燈下做手工,因為有的手工作業孩子自己根本無法獨立完成;老師要求全班家長都要參加新年晚會的排練,那就只能頂著老闆的白眼,硬著頭皮請假。每月一次的家長公開課,必須絞盡腦汁想出新玩法,發動親友提供教學資源:講故事、畫畫、唱歌的「老三樣」,不要說老師那裡難過關,孩子們也沒興趣啊。高大上的請來消防隊,最不濟的也要教做三明治吧。這種活動,一學期要是有個兩三次,再加上家長會、開放日等等,兩個人輪流請假也累得夠嗆。孩子上學,對家長考驗更大。
單獨二胎放開後,大城市夫妻生二胎的積極性並不高,原因也簡單,孩子都這麼養,花錢多是一方面,時間精力無法顧及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重視親子活動的理念無疑是對的,但如果為配合學校的親子理念而讓家長疲於奔命,豈非過猶不及?孩子在家和在學校的時間各半,分工似乎也應該有所側重,讓學校教育的歸學校,親子活動的選擇歸家庭,這樣可能教育效果會更好。(樂水)
探因
啟蒙or跟班,僅「一步之遙」
父母在孩子學業上「過度介入」或「不當參與」,不完全是學校之責。
主觀上,與「老式父母」不同,「新生代父母」都受過良好教育,深諳「父母是孩子最有影響力的教師」這一道理,願意把更多時間與精力花在孩子身上,與孩子——大部分是唯一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這是正確的。瑞典貝肯羅斯博士說過:「在個性、社會性、智力發展和文化特徵方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最重要的環境影響因素。」家長參與對年幼兒童學習與成長的引導和幫助,對兒童認知、語言、情感、行為、態度、社會交往和人格等許多方面的發展都會產生深刻而長遠的影響。
一些教育先進的國家比我們更加重視家庭參與這一環,不同的是,中國父母還有自己育兒特色——生了一個孩子就等於開了一家「育兒無限責任公司」,父母對子女的照顧是無限責任,從孩子出生到成年,幾乎都包了下來,傾盡全力,唯恐孩子受到一點委屈。生活如此,學業也如此,很多父母哪怕對學校教育有看法,頂多也就是腹誹,或偶爾在同事面前吐吐槽,為什麼不敢理直氣壯給學校、教師提意見?一方面是怕孩子丟臉,別人的父母可以做到,為什麼自己做不到?另一方面因為孩子在他們手上,擔心自己的莾撞給孩子惹禍,讓孩子在學校受委屈。
投鼠忌器心理完全沒有必要,絕大多數受過良好訓練、有著職業道德的教師,並不會如此小氣,並將不良情緒無端轉移到小朋友身上。不過,父母這種情緒、壓力確實會傳導到教育工作者身上,讓學校、教師產生「誤人子弟的焦慮」——沒把孩子教好會被父母責備,從而不斷給孩子加壓、增負,並把父母「拖下水」,這恐怕也是他們緩解焦慮、表達存在感的一種表現。
家校合作是一個雙向互動教育遊戲,一個父母參與的教育活動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是否滿足了孩子父母的需求,而不是學校唱主角,家長當配角,這是作為教育提供者需要明白的。作為父母,我們也有撿回屬於自己的責任,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做一個啟蒙者,而不是孩子的「跟班」。(連海平)
意見
請做「我的獨立孩子」
俗語有云:「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孩子也同此理,孩子應該在不同的階段做力所能及的事,以培養自己的獨立精神。而學校給學生過多或布置高難度作業,學生完成不了只能由家長「越俎代庖」其實這樣對孩子成長並無益處。心理學家認為,當孩子兩三歲的時候,隨著自我意識的萌芽和大、小動作技能的發展,逐漸出現了「自己來」的自我獨立意向,如果這時他們的獨立活動要求得到滿足和成人的支持,將開始建立自我肯定情感。
眾所周知,培養孩子獨立健康成長也是學校教育目的之一。而因學校布置過多或者難度過大的作業,導致孩子完成不了而只能「仰仗」於父母身上,則失去了培養「獨立」的原有意義了。如果都由父母「包辦」完成,那孩子便失去動手的機會,本來「獨立」習慣培養是孩子習得生存技能的機會,是培養生活自理能力和習慣的基礎,如果這樣結果可能適得其反。如每逢大學開學季,就經常有一些大學生因為缺乏生活自理能力而經常鬧出笑話的例子,究其原因就是父母平時一手包辦的後果。讓孩子一步步接受挑戰並成長,才能在未來生活中能夠獨立應對,理性處理。
話說回來,學校布置親子作業,讓孩子完成,目的是給他們提高積極的情感體驗的機會。讓孩子去體驗、犯錯、修改、再修改,才能讓他真正學會知識並靈活運用。如果急功近利地看重所謂比賽榮譽、獎勵,無異於拔苗助長,剝奪孩子自己動手的機會,也觸傷了他們的童真。當然必要時,父母可以象徵性地搭把手,指導一下方向,但切忌「越俎代庖」,事無巨細都由父母包辦代替。
當然,面對家庭作業,父母也應該賦予孩子一份信任,讓他們自己來完成。這種信任也是親子關係黏合劑,父母只有信任孩子,放手讓孩子去「飛」,孩子成功了,父母要用熱情的讚揚分享她的成就,當孩子不慎失敗了,也不要責備或嘲笑孩子,否則孩子的自信和自尊將受到很大打擊。只有這樣才能讓孩正視自己的能力跟不足,最終促進父母跟孩子的關係更加融洽。
(逸飛)
親子互動,那年才不再匆匆
不要以為單身狗就沒法討論親子關係,作為一位妙齡少女,當年父親與我的互動,至今對我們的關係依然起著至關重要的黏合作用。
小學五年級那年夏天,學校老師希望家長對我們的每篇作文都寫評語,不少同學的家長工作忙碌,寥寥幾筆,「不錯」、「有進步」,看著都覺得有些冰冷。可幸的是,我的父親即便工作再忙,下班後總一字一句讀我的作文。再晚也會在昏黃燈光下,細心地幫我圈出錯別字和病句,或是充滿感情地寫下評語,洋洋洒洒幾百字,有時甚至比我的作文篇幅還要長。連語文老師讀了父親的評語,都在班上對我父親點名表揚。那一刻的榮譽感和父親對我學習的關愛,不斷影響著我。我知道,只要我認真寫,父親就會認真看。他一定能在我的作文里感知我的所想所見,文字之間,我們的隔閡逐點擊破。這些作文本至今我還視如珍寶。所以,直到現在,與父親的關係依舊親密無間。
現代人工作壓力大,很多家長總是抱怨,連睡覺都變成奢侈品,實在擠不出時間與孩子剪紙、捏泥巴、改作文,甚至只能把孩子交給老人和保姆照看。當然,賺錢重要,工作也不能丟。可是,孩提時期,智力、情感都如小樹苗,肥料、水分不可少。只有父母的愛撫和親子間的協作、情感交流能填補孩子們對情感的饑渴,無可替代。你的一句真摯的表揚,也許是孩子「乾巴爹」的動力;你的一句教導,也許讓孩子倍感照料。當你握著孩子的手去摺紙鶴,這種貼心的接觸只會讓天真無邪的孩子幸福滿滿。可見,親子時間雖不能賺錢,但價值卻堪比金錢,家校互動也是如此。只有把親子時間視作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樂於擠出時間,用耐心、堅持來靜聽花開,孩子與你都會獲得成長。
所以,各位忙碌的家長不妨重新審視各個幼兒園、小學給家長的家庭作業。家校合作不該是一項壓力,而是一個機會。千萬不要讓自己缺席孩子的成長,只有交流、參與、互動,那年才不再匆匆。(雅婉)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