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怎樣練太極拳

自然之道怎樣練太極拳

2008-06-18 11:31:53|分類: 祝師拳論 |標籤: |字型大小大中小訂閱

許多太極拳愛好者的心中可能都會有一個看似簡單而又不簡單的問題:「怎樣練太極拳?」這是擺在每一個欲深研太極功夫的人面前的一個大問題,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清的,恐怕要以一生的時間去探求。

  學練太極拳,若求鍛煉身體活動筋骨,則每天堅持練十至二十分鐘,就已經很不錯了。但如果欲精研此技,則須時時、日日、月月、年年去摸索、琢磨。時下練太極拳的朋友不少,但誤入左道旁門者甚多,為什麼?王宗岳老先生早在幾百年前就在《太極拳論》中寫道:「斯技旁門甚多。」究其根源,對太極拳的認識和理解不準確,名師(非明師)誤導也是原因,正像老子所說:「大道甚夷,而人好徑。」如何走大道呢?

  遵特性

  習練太極拳須遵道而修,循拳理拳法,不可隨意更改,即要認識和把握太極拳之特性。什麼是太極拳的特性呢?一般而言,練太極拳者,初時尚拙力伴隨,日久拙力自然慢慢退去。不管練習者年齡大小、體質強弱,都要求習練者「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用意,不是用力」,「其根在腳……形於手指」,「須知陰陽,陰陽相濟」,「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等等,這些均為太極拳之特性。隨著拳藝水平的提高,還要把握更多的特性,象「妙手空空」、「無形無象」等諸多高層次的技藝。

  立志研修太極拳者應把握住太極拳之特性,克服盲目性和隨意性。筆者學練的是楊禹廷的八十三式太極拳,此拳的特點是:根在腳,身如立柱,即單腿支撐重心,變動極為靈活,前進後退以川字步(即虛腳腳尖上揚)進退180°的大弧形線,一揚一落,腳下又一弧線,步法十分微妙。陳式太極拳師陳照奎先生在實踐中總結出練太極50忌,其中影響拳藝水平提高且傷膝的「跪膝」危害極大。時下,許多練拳者仍然在行功走架中犯跪膝之病。所謂「跪膝」,即指弓膝時膝尖超過腳尖。楊禹廷先生嚴格規範大腳趾尖、膝尖、鼻尖上下一條線,即三尖相對,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

  三十年前,楊禹廷師指導我練拳時,並不提倡練單操手,而是兩人推手找勁,練拳時注意陰陽變動。楊式太極拳名家楊振基先生指出:「太極功夫是拳上練出來的。」這是明白人言。拳法上可以訓練中正、中定、方向、方位,循弧形路線運動,即可得到圓活輕靈的功夫。因為拳勢運動上下銜接,動之則分,一環套一環,絲絲相扣。

  楊禹廷先生晚年時,將一生的拳藝精華傳授給門下的五六位弟子,其中佼佼者屬其長孫楊鑫榮先生。

  尋明師

  尋明師,而不是名師。名師好找,報刊上介紹,電視上傳播,好多人都能說出幾位。但明師不同,明師明白太極拳拳理拳法。用楊禹廷老拳師的話說,明師是「身上明白」拳之道理。這樣的明師也許頭上沒有名銜,牆上也不掛各種證書,但是他們幾年、幾十年如一日,甘於寂寞,執著追求太極拳的真諦,習練中一絲不苟,從一招一勢的演練中求知太極拳真理,他們的理念是「學無止境,德為技根」,他們從不張揚,謙虛謹慎,既使說拳,也是以切磋、交流的口氣,從不張狂。

  明師難求,由於他們武德高尚,從不張揚,故難以尋找。

  太極拳有別於其它拳種的一大特色是「聽勁」,從聽勁中可提高對太極拳的認識,使習練有了方向。周身動作須完整一氣,「關節要松,皮毛要攻,節節貫串,虛靈在中」。楊禹廷晚年培養的幾位弟子中,大都具備鬆柔之能。

  悟拳理

  太極拳者,陰陽變化也。鬆柔是太極拳的拳魂。太極拳的變化是很細微的。拳論云:「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卷之則退藏於密」。筆者認為,練太極拳,是「點」的修鍊,「點」的功夫。

  太極高手切磋技藝,其包容動靜、虛實、拿放、陰陽變動,體現太極功夫之大成。

  從結構分析,太極拳就是一陰一陽兩個勢子,體現為前進、後退、左顧、右盼、曲伸、上下、中定,也就在老拳譜中闡述的八門五步十三勢,具體方位為東、南、西、北、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即四正四隅。陰(虛)動的起點是陽(實)動的終點;相反,陽動的起點是陰動的終點。拳論云:「變轉虛實須留意。」這是先輩拳師無數次實踐中總結出來的規律,也可以說是太極拳的真諦。

  明白了陰陽虛實變化,明白了轉換在何處,再練拳架,就不會再去掄胳臂了。手法上,松食指梢,松指關節,松指根,松腕,垂肘,松肩,輕輕鬆鬆曲伸,拙力便自然消退。進步快者會有一種難以言表的喜悅,體驗到前所未有的一種輕柔之美。在以後修鍊太極拳時,就會有所領悟。

  太極拳博大精深,說到底是「道法自然」,順應自然是練好太極拳的鑰匙。


推薦閱讀:

練太極拳,低架真的出功夫?
新的太極拳理念
李仁柳論太極拳要領
從陳王廷與「蔣發」畫像 已表明陳家溝太極拳源於蔣發的事實
比太極拳本身更寶貴的——太極拳精髓

TAG: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