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苦逼的杜甫,為何被稱作「詩聖」「情聖」?
文/宋執群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一)一生中僅有的狂喜
唐代宗廣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天的一個傍晚,一個青年書生冒著凄風苦雨,奔跑在川東南一條小河畔,向著蘆盪深處急切地尋找,要把一個消息告訴那個在江湖中漂泊的老人。因為他知道,只有這個消息才能讓那個老人擺脫孤苦無依的困境。
果然,當那個蜷縮在船艙中的老人得知「安史之亂」結束時,彷彿只愣了一秒鐘,便像個小夥子一樣從船艙中躍出,孩子般手舞足蹈起來,全然不顧妻兒驚詫的目光。片刻之後,他就在驚喜若狂的風雨中脫口而出一首不朽的詩歌: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這個年過半百的老頭,就是中唐最大的詩人杜甫。他掩飾不住激動的心情告訴妻子,朝廷勝利了,「安史之亂」平定了,我們還有什麼好發愁的呢?趕快收拾行囊吧,我們可以回家了!
這可能是一生苦逼的杜甫情感最外露最炸裂的一首詩。看看,「喜欲狂」、「放歌」、「縱酒」,杜甫什麼什麼時候這麼快意張揚過?即便喝酒,我們熟悉的杜甫也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呀。
但這一次,詩人豁出去了,在「青春作伴」「下襄陽向洛陽」的想像中,用56個漢字作為音符,奏響了心中希望的旋律。
(二)青春不再怎還鄉?
為什麼「安史之亂」的結束能讓老年的杜甫如此激動?
因為他在這場動亂中經受的苦難太多了,因為他企盼這個喜訊太久了。此前,他已在這場動亂中流浪漂泊了漫長的八年時光。
公元756年,「安史之亂」爆發後的第二年,潼關失守,唐玄宗匆忙向蜀地逃亡。當時,正在鄜州羌村的杜甫聞訊後即刻啟程,試圖北上延州(今延安),經蘆子關奔赴靈武,投效唐肅宗。臨行之前,他的小兒子餓死了。
上路不久又被叛軍俘獲,被押解至長安,直到第二年,他才設法從叛軍中逃了出來。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少陵野老吞聲哭,春日潛行曲江曲。」……
在顛沛流離的逃亡路上,杜甫親眼目睹大好的河山被叛軍踐踏,無辜的百姓被塗炭蹂躪。人到中年的詩人不僅用詩歌記錄下了個人的感受,還用如椽巨筆記錄了動亂中的祖國與人民,山河與大地,創作了不朽的史詩「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公元759年秋後,杜甫因對污濁的時政痛心疾首,放棄了華州司功參軍的職務,西去甘肅天水一帶尋求生路,後幾經輾轉前往成都投奔為官的朋友。在朋友嚴武等人的幫助下,他在成都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過上了相對平靜安寧的生活,激動地寫下少有的輕鬆愉悅的詩句:「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但好景不長,隨著好友嚴武的離川,杜甫不得不再次攜家帶口到處漂泊。得知「安史之亂」結束的消息時,正是他們一家在川東南漂泊的途中。
這八年里,杜甫嘗盡了人間的苦難,也親眼目睹了大唐帝國的由盛轉衰。所以當喜訊終於到來的時候,他是多麼想立刻返回洛陽,返回故鄉啊。
可問題是,老病纏身、青春不再的詩人能如願嗎?
(三)冷雨孤舟伴長眠
真實的情況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杜甫沒能在安史之亂結束後馬上踏上了返鄉的路。但老病纏身、青春不再的詩人一直沒有放棄返鄉的努力。
直到五年後的大曆三年(公元768年),杜甫實在忍受不了日益加重的思鄉之情,決定開始返鄉征程,正所謂「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寄故園心」。
《新唐書》記載:「大曆中,出瞿塘,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陽。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縣令具舟迎之,乃得還。令嘗饋牛炙白酒,大醉,一夕卒,年五十九。」
後人考證的具體情形是,杜甫沿長江水路出川,準備先前往郴州投奔親戚,獲取一些資助後,再向東行,然後北上返回洛陽。但他在途經湖南耒陽的方田驛時,突然遭遇長江、湘江流域大洪災,他的一葉孤舟被困江上無法前行。這一困就是10天,情形就如他曾經在詩中所描述的那樣:「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就在他食盡糧絕,奄奄一息的危亡關頭,詩聖的不幸遭遇被耒陽的縣令知道了。這位稱職的聶縣令立即開展愛心救援行動。他派出多路人馬,在河湖港汊中找到了杜甫,然後再按照那個時代人們關愛詩人的流行方式——投其所好,給饑寒交迫的杜甫送去新鮮的熟牛肉和一壇好酒。
果然,斷飲絕炊多日的詩人面對如此的美酒佳肴,當即一頓暴食狂飲。但一個可怕的後果也隨之而至——他那被餓得已經麻木的腸胃無法立刻啟動工作模式,美酒佳肴沒有煥發出杜甫的詩情,反而擊垮了詩人,導致他當天夜裡就病倒了,再也沒能站起來。
一代詩歌巨擘就這樣在冷雨孤舟中溘然長逝,年僅五十九歲。
「安史之亂」之前杜甫的43年人生乏善可陳,不外乎參加科考,落榜漫遊,客居長安,過著窮困潦倒、鬱郁不得志的生活,與許多唐朝詩人有著相似的橋段。他之成為「詩聖」、「情聖」,完全是由「安史之亂」的苦難鑄就的。
(四)一個用詩寫日記的巨V
如果杜甫的時代有微博或微信,他一定能夠吸粉無數,成為巨V。
因為他的詩就像當今的紀實文學一樣,全景記錄了唐朝在安史之亂前後由盛轉衰的歷史畫卷,展現了那個風雨飄搖時代山河大地和人民生活的真實面貌。
他幾乎天天發聲(創作了數量龐大的作品,有一千五百多首詩作流傳到了今天),像一個用詩寫日記的巨V,忠實地記錄著自己的生存遭際,同時也刻畫著草民大眾的深哀巨痛,被稱作「詩史」——就是用詩歌書寫的歷史。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就像這句詩一樣,杜甫詩歌的基調是沉鬱而蒼涼的,因為他所身處的由盛轉衰的大唐實在沒有什麼舒暢和歡樂。所以,在他那些紀實風格的詩作中,總是糾纏著眾多動亂歲月中受苦受難的靈魂,隱含著詩人的沉思和憂傷。
「野哭幾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支離東北風塵際,漂泊西南天地間。」「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以沉鬱蒼涼作為基調的杜詩堅定、沉著、暗藏鋒芒,以深刻的大悲憫容涵人世間的一切,通過低沉而內斂的描繪,展現詩人獨有的品格和氣質,傳遞出暮雨覆蓋荒原般的凄愴意境。
真正偉大的詩人,必須對人類的苦難作出最富於個性的反應與表達。杜甫正是以父親般深沉闊大的胸懷,海納了生命中最隱秘、最深沉、最永恆的內容,遮蔽了同時代眾多詩人的身影,成為了無法忽視的詩壇巨V。
(五)詩聖:實至名歸
說杜甫是「詩聖」,應該沒有爭議,因為文學史早已為他蓋棺定論。
他所以獲此殊榮,是因為他一生追求「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遠大理想,即便晚年潦倒江湖時仍不改初衷,仍堅守「兼濟天下」的儒家傳統。除此之外,還因為他不僅僅是唐代,還是整個中國古典詩歌史上最偉大的詩人,甚至都不需要加「之一。」因為一千多年來,他的詩歌在一代代華夏兒女的心口傳頌,成了婦孺皆知的詩歌聖徒。
在杜甫那鋒利無比的詩筆之下沒有粉飾的美景,只有展開在大地上的苦難民眾的群雕:無奈的壯丁,呼號的老婦,襤褸的難民,無家的兒童……只有這些被苦難籠罩的弱勢群體,才能進入他的視野,才能進入他的詩行。
只要翻開《全唐詩》杜甫卷,我們就能發現,他的詩作題材廣泛,表達厚實、沉重,彷彿用詩行為「安史之亂」的受難者營建了一座紀念碑。在這座紀念碑上,他不但刻錄了人民的流離失所,也描繪了一個時代的深重災難。然而,他的詩歌也並不一味地悲觀絕望,他還讓我們看到,在那些瀕臨絕境的人們身上,依然保持著美好的人性,充滿著對同類的愛、悲憫與柔情。
可以這麼說,在「安史之亂」那個極端的年代裡,是杜甫創造了唐詩中極其寶貴的苦難美學。
(六)情聖:當之無愧
說杜甫是「情聖」,你可能一瞬間大腦死機。別緊張,我們來重啟一下。
是的,一生苦逼,用情專一的杜甫,確乎與「情聖」八竿子打不著。但說這話的是梁啟超。梁可是一言九鼎的人物,那就不是一個玩笑,那就值得我們探究一下了。
既然是「情聖」,我們就來看看他怎麼個「情聖」法。
先看看他對妻子和家人的情:
「妻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這首《羌村三首》中的詩句,是寫詩人「安史之亂」落荒而逃,終於回家與妻子會面的情景,是不是寫盡了夫妻相依為命的真摯情感?
在一夫多妻的唐朝,杜甫只娶過一個妻子楊氏。夫妻倆的關係非常好,30年相濡以沫,不離不棄。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這首《月夜》則更感人。寫的是被「安史之亂」圍困的詩人,在一個月夜想念家人的思念之情。看看,除了描繪想像中妻兒的音容外,還直接寫出了相思的淚水,而且毫不難為情。
為什麼?因為他太愛自己的妻子了。
再來看看他對其他女性的情:
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雲良家女,零落依草木。
關中昔喪亂,兄弟遭殺戮。
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
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
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
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
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
摘花不插發,采柏動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這首《佳人》,感同身受般寫盡了對一位零落到與草木相依的美女的理解與憐憫。
再想想他在《石壕吏》中,對那位向抓兵官吏哭訴老婦的體恤與同情,彷彿面對的是他自己年邁的母親。
一個人僅僅痴迷於對異性的愛,至多可以稱為「情種」,只有對人類充滿了大愛的人,才可能成為「情聖」。
杜甫正是這樣,艱難的世事和困苦的生活,將他與大地和人民融為了一起,也使他的胸懷變得大地般寬廣,使他的心地變得河流般綿柔,使他的詩作變得憂鬱中飽含溫情。
由此,我理解梁啟超所謂的「情聖」,應該為廣義的情聖,而不限於男女之情。因為縱觀杜甫的一生,他絕對是個情深意切的人,心中充滿了對國家、民族、人民,當然也包括親朋好友,直至妻子和其他各種女性的大愛,正真做到了「在薄情的世界裡深情地愛著」。
(七)他的詩不在遠方
現在許多小迷妹和小鮮肉總喜歡把「詩」和「遠方」聯繫在一起。但我要說,杜甫的詩與「遠方」沒有半毛錢的關係。他的詩不在遠方,而一直陪伴在我們身旁,並與我們的生活融為了一起。
杜甫雖然逝世1300多年了,但他那沉鬱憂傷的目光,猶如暗夜裡引路的燈盞,一刻也沒有離開過我們。由此,我們不僅可以通過他的詩作認知我們當下的處境,甚至可以通過他的詩作看到我們的過去和未來。
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是杜甫偉大的詩人情懷,而不僅僅是他偉大的詩歌,成為了詩壇,也成為了全世界華夏兒女的驕傲。
推薦閱讀:
※【老馬聊騷】蹭嫖杜甫如何登上儒家神壇
※杜甫《狂夫》賞析
※杜甫《春宿左省》賞析
※讀杜甫 [林賢治]
※杜甫-鄭虔-台州(選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