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的進化論

PacingTep No - Pacing

在企業中,管理者一般都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他們需要負起監督下屬工作的責任以及協助組織達到目標的任務。很多新手管理者都總是走一步算一步的執行管理職能,但經常會出現很多管理混亂的「癥狀」,比如:

  • 剛從一線的骨幹員工變成管理者,不知道自己應該從哪些方面做出改變;

  • 每天花費很多時間處理與上司、同事和下屬的關係,結果卻幾乎沒有一件事情讓三方都滿意;

  • 工作時間一直處於忙碌狀態,甚至有時要用休息時間加班,可是工作成效卻不顯著。

  • 從一名新手管理者到一名合格的承上啟下的管理者,通常要完成兩次進化:管理者思維模式的變化和管理者角色的變化。

    管理者思維模式變化

    成為管理者之後,工作環境和身份發生了變化,這時候就需要根據外界的變化改變原有穩定的思維模式。總的來說,管理者的思維模式需要四個方面的轉變。

    1.從技術專家到管理者

    絕大部分管理者是由高績效的員工提拔上來的。從技術專家轉變為一線管理者,工作內容發生了變化,變成了管理的任務和技術專家的任務並存狀態。隨著管理崗位的提升,工作內容逐漸向管理任務過渡,開始要學會縱觀全局。

    2.從個人績效到團隊績效

    在成為管理者之前的績效是個人績效,可以說是一個人吃飽全家不餓。成為管理者後可沒那麼輕鬆了,從原來的關注自己的績效變成關注整個團隊的績效。這時的績效應該用「木桶理論」形容:盛水的木桶,如果有一根木頭比其他木頭短很多,這個木桶無法盛滿水。如果團隊中有一個成員的業績不好,管理者要馬上予以關注,並設法解決。

    3.從與人溝通到與團隊溝通

    無論是不是管理者,都需要在工作中與別人溝通和交流。但兩者仍然有明顯的區分。

    成為管理者之前,你和你的朋友大多是同級的員工,常常有很多共同點。你或許還可以任性的選擇與自己有共同話題的人溝通,排斥與自己沒有共同語言的人。

    但成為管理者之後,你面對的是一個群體,不論喜歡與否,你都要與每一個人進行溝通。

    成為管理者之前,你可能善於傾訴。遇到高興的事情,向領導彙報,遇到頭疼的事情向領導訴苦。

    成為管理者之後,你要從傾訴轉變為傾聽,對管理者而言,重要的是會「聽」而不是會「說」。如果你不聽,你不可能了解團隊成員的想法。與之相關的,你還要學會「提問」,做一名探詢式領導。

    4.從work for me到work with me

    無疑,管理者如果能給員工一種並肩作戰的感覺,一定會比單純的管控來得更得民心。

    「為我工作」像是一種利益交換,你付出勞動,我管控你的勞動報酬,還不是直接給予。這種管理思維無法刺激員工的承擔意識和責任心,員工很可能會出現我的職能到哪裡我就做到哪裡,絕不吃虧。

    而「和我一起工作」更像是一種戰友情誼,互相協助的同時又能產生更大的效益,員工的「同存亡」意識較為強烈,更願意為團隊付出,個人的成就當然也會隨之提升,從而實現共贏。

    管理者角色變化

    成為管理者之前,你主要的角色任務是做一個好下屬。成為管理者之後,產生互動的「其他個體」發生了顯著變化,從一個變成了三個,做一個好下屬,一個好同事,一個好上司。

    下屬,是指相對於高層經理、大boss而言的角色。同事,是指管理者與其他部門的管理者之間相處的角色。上司,是指在下屬面前的角色。做好這些角色,不僅要知道扮演這些角色需要做什麼,還要知道需避免什麼。

    1.作為下屬

    作為下屬的管理者,在企業中代表上司對所負責的部門實施管理,代表員工向上司反映計劃的執行等情況。管理者的言行從原來的個人行為變成了一種職務行為,一種公司行為。

    同時,管理者也需要具有「被管理」的角色意識。被管理的角色意識是指,不論業績再好,對公司貢獻再大,也不能認為自己最重要。其實,公司沒了誰都能照常運轉。

    即便具備了「被管理」的角色意識,作為下屬的管理者還經常會進入幾個誤區。

    一些管理者常把自己看作是「民意代表」,反映員工的呼聲,看上去是和公司對著干。但其實聰明的管理者,應當是代表公司維護員工的利益。

    在部門或私下裡,當下屬抱怨公司的高層領導,或抱怨公司的制度、措施、計劃時,管理者會表示同情。管理者雖然也是僱員,但在這種場合下,管理者的角色應當代表公司聽取員工的意見,而不是充當員工的同情者。

    在工作中,作為下屬的管理者對本部門的業務情況比上司清楚,有時會認為上司的決定錯誤,或與實際情況不符,於是,在沒有與上司溝通的情況下,改變上司的決定。這是某些一線管理者經常進入的誤區。

    有些管理者由於自己在企業中的特殊作用,在與客戶打交道時誇大自己的作用和能力,忽視了上司的存在,造成角色錯位。

    2.作為同事

    管理者有一部分時間會與其他同事一起工作,這裡的同事是指組織中與管理者處在同一級別的其他管理者。比如銷售經理和培訓經理。由於每個人都傾向於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看問題,對於同一問題,不同部門的管理者會因為所處位置不同得出不同結論。

    因此做好同事的角色,必須與其他同事做好水平溝通,協調好與其他部門的關係。其中最主要一點是要有「把同事當成是自己的內部客戶」的意識。把企業內部的相互協作當做一種相互聯繫的內部供應鏈,下游應是上游的內部客戶,上游部門有義務使下游部門滿意。

    不要總覺得其他部門為自己提供服務是應該的。良好分工合作為公司創造利益而不是製造麻煩,這才是部門存在的意義。

    3.作為上司

    絕大部分人在成為管理者之前都曾做過下屬,或許也抱怨過上司。成為上司之後該如何比以前的上司做的更好呢?

    首先要記得你作為下屬時的心態,意味著管理者要有換位思考的意識。很多管理者,回顧自己的管理經歷時,往往發現做了很多自己是下屬時不喜歡的管理行為。

    作為團隊的上司,你的工作要從「團隊領導者」角度出發。大致可以分為四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協調與計劃,讓每個人做他們應該做的事;第二,支持與服務,幫助團隊成員屏蔽做事的干擾,讓他們安心做事;第三,激勵團隊,刺激員工的責任意識;最後,才是做自己的專業工作,隨著管理者層級的提升,承擔的專業工作會越來越少。

    還有一些管理者老是擔心事情一旦交給下屬會被搞砸,寧願自己辛苦一點也不願意授權下屬。結果自己因為一些小事情忙得不可開交,耽誤了真正需要花時間處理的事情。

    「水潑不進去,針插不進去」。無論什麼事情都是管理者本人說了算,這種過度的自我權力膨脹也是不少管理者容易進入的誤區。

    有些管理者在下屬面前常常扮演老好人,當下屬有矛盾和衝突時,不敢堅持原則,好壞不分,是非不明。企業里的「和事佬」是和稀泥,只能讓問題複雜,並不能解決問題。所以管理者要有自己的判斷能力,什麼時候停,什麼時候走,任務該暫緩的就暫緩。怕承擔責任也是作為領導最致命的弱點。

    總之,管理者是一個多功能型人才。她不僅需要具備專業的技能,還需要具備認清角色、管理時間、授權員工和做好溝通這四方面的基本素質。在這之後,才是細化自己管理者職能的時候。

    推薦閱讀:

    引擎戰爭:銀幕追車進化史
    進化論反對者鬱悶了:研究發現當今人類仍然在進化
    人類真的來自於進化?——宗教特創論與達爾文主義之爭
    太極拳架進化論
    性商進化論:渴望雋永的感情沒變,但實現它的路徑變了

    TAG:進化論 | 管理 | 進化 | 管理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