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駁骨草藥--大小駁骨、九里香、三叉苦
【出處】出自《廣西中藥志》【別名】大還魂、龍頭草、大駁骨消、大駁骨丹、大骨風、接骨木、大骨碎、大骨節草、大接骨、黑葉接骨草【來源】為爵床科植物鴨嘴花的全株。全年可采,晒乾或鮮用。【分布】栽培或野生,也作綠籬。分布於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地。【性味】味辛;微苦;性平【歸經】歸肝;脾經【功能主治】活血止痛;接骨續傷;止血。主筋傷骨折;扭傷;瘀血腫痛;風濕痹痛。【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30g;或浸酒。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研末調敷;或煎水洗。【注意】孕婦慎服。【驗方】1、大駁骨二兩,澤蘭一兩,透骨消一兩,雙飛蝴蝶五錢,小駁骨二兩,肉郎傘三兩,雞骨香五錢。共搗爛,酒炒熱外敷,每日換藥一次。2、大駁骨、小駁骨、透骨消、澤蘭、血見愁、入地金牛各5錢。清水四碗、煎成一碗、沖酒服。為末調酒加熱外敷。孕婦忌服。 。3、大駁骨30g,九節茶30g,澤蘭30g,牛大力30g,毛麝香30g,徐長卿40g,兩面針50g,山白芷30g,寬筋藤20g,黑老虎根30g,山桂花根30g,大葉紫珠20g,上藥共研粗粉,加入白酒1600ml,浸泡10~15天,過濾即得。4、廣州荔灣區人民醫院治療跌打經驗方:大還魂20斤、田基黃20斤、薄荷10斤、威靈仙10斤、石菖蒲10斤、無名異20斤、土黃柏10斤、金牛皮20斤、千打捶10斤、樟木皮30斤、澤蘭20斤、旱蓮草10斤、荊芥10斤、寬筋藤20斤、鵝不食10斤、雞骨香20斤、六耳苓10斤、紫荊皮20斤、骨碎補10斤、劉寄奴20斤,共為細末,用水或酒煮成膏狀,熱敷傷處。5、正骨方:大還魂、小還魂、大幌傘、上山虎、落山虎、金不換、千斤拔、滿天星、牛不食、大刀王、過骨力、丁桂草、透骨消,各等分,將上藥葉為末可治血,共頭根可駁骨,九斷骨要用生雞仔一隻,去頭足內臟,取肉捶爛,連葯加酒用鍋炒過敷傷處,24小時即把葯除去,第二次用藥時,不用生雞仔,以麵粉和葯敷患處,消腫後,以追風膏貼之,九斷手加桂枝,斷腳加牛七、較骨加松節。6、治療跌打經驗方:大還魂、鳳凰雞、田基黃、小還魂、過江龍、金鎖匙、大羅傘、山白芷、小羅傘、續斷、畢拔、千打捶、威靈仙、駁骨消、打不死、滿山香、扁柏、黑老虎、五加皮、香加皮、入地金牛、山枝子、馬尾蓮、石射香、土鱉、賊仔葉、石辣、桂枝、各葯等量,共為細末,用滾水開,熱敷傷處,每日換藥一次,有吊瘀、接骨作用。
【別名】接骨草、四季花(《群芳譜》),小還魂(《嶺南採藥錄》),百節芒(《廣州植物志》),小葉金不換、小駁骨、小接骨草(《南寧市藥物志》),駁骨消、駁骨草、骨碎草、大力王、長生木(《廣西藥植名錄》),細骨風(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來源】為爵床科植物裹籬樵的莖葉。7~8月采,洗凈,切段,晒乾。【性味】辛,溫。①《生草藥性備要》:"味辛,性溫。"②《本草求原》:"辛,平。"③《陸川本草》:"辛苦,微溫。"【功能主治】祛瘀生新,消腫止痛。治跌打損傷,骨折,風濕骨痛。①《綱目拾遺》:"治折傷,續斷骨,搗罨。"②《生草藥性備要》:"治風邪,理跌打,調酒服。"③《嶺南採藥錄》:"理跌打傷,內服能去瘀生新。"④《陸川本草》:"治風濕骨痛。"【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6錢;或研末。外用:搗敷、研末調敷或煎水洗。【附方】 ①治骨折,無名腫毒:小駁骨鮮草搗爛或乾草研末,用酒、醋調敷患處。(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②治跌打扭傷,風濕性關節炎:小駁骨五錢至一兩(鮮者一至二兩)。水煎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芸香,為芸香科芸香屬植物芸香RutagraveolensL.的全草。分布於福建、廣西、廣東,長江以北栽培於溫室。具有清熱解毒,散瘀止痛,解痙開竅,通經活絡,殺蟲之功效。用於感冒發熱,牙痛,月經不調,小兒濕疹,外用治瘡癤腫毒,跌打損傷。1、治冠心病、心絞痛:芸香7.5-11.3g,水蠟燭30g,丹參30g。水煎,分三次服。2、治牙痛:芸香37.5g,米酒1瓶。共浸20-30天,使用時將芸香酒少許點牙痛處。3、治跌打損傷:鮮芸香葉18.8g,米酒適量,將鮮芸香葉搗爛,沖溫酒服,並以鮮芸香葉適量,搗爛擦患部。(1-3方出自《漢方青草藥養生聖經》)九里香
《中國藥典》:九里香
藥材名稱九里香
圖片
拼音Jiǔ Lǐ Xiānɡ
英文名FOLIUM ET CACUMEN MURRAYAE
來源本品為芸香科植物九里香Murraya exotica L.和千里香Murraya paniculata (L.)xJack的乾燥葉和帶葉嫩枝。全年均可採收,除去老枝,陰乾。
性狀九里香:嫩枝呈圓柱形,直徑1~5mm,表面灰褐色,具縱皺紋。質堅韌,不易折斷,斷面不平坦。羽狀複葉有小葉3~9片,多已脫落;小葉片呈倒卵形或近菱形,最寬處在中部以上,長約3cm,寬約1.5cm;先端鈍,急尖或凹入,基部略偏斜,全緣;黃綠色,薄革質,上表面有透明腺點,小葉柄短或近無柄,下部有時被柔毛。氣香,味苦、辛,有麻舌感。
千里香:小葉片呈卵形或橢圓形,最寬處在中部或中部以下,長2~8cm,寬1~3cm,先端漸尖或短尖。
鑒別(1)本品葉的橫切面:上、下表皮細胞各1列,長方形,其上可見單細胞非腺毛,長30~70(100)μm,直徑9~15μm;葉肉組織不等面型,柵欄組織2~3列。不通過中脈;主脈維管束雙韌型,其上、下兩側有纖維群,木化;葉肉組織含眾多草酸鈣簇晶,直徑9~25μm,有時可見方晶;油室多數,圓形,直徑80~120μm,內含黃色油滴。
(2)取本品粗粉2g,加乙醇20ml,水浴迴流30分鐘,濾過。取濾液5ml,蒸干,殘渣加醋酸乙酯2ml使溶解,置試管中,加新制的7% 鹽酸羥胺甲醇溶液與10%氫氧化鉀甲醇溶液各2~3滴,搖勻,微熱,放冷,加稀鹽酸調節pH值至3~4,加1% 三氯化鐵乙醇溶液,顯紫紅色。
炮製除去雜質,切碎。
性味辛、微苦,溫;有小毒。
功能主治行氣止痛,活血散瘀。用於胃痛,風濕痹痛;外治牙痛,跌扑腫痛,蟲蛇咬傷。
用法用量6~12g。外用鮮品適量,搗爛敷患處。
貯藏置乾燥處。
摘錄《中國藥典》
《全國中草藥彙編》:九里香
藥材名稱九里香
拼音Jiǔ Lǐ Xiānɡ
別名石辣椒、九秋香、九樹香、七里香、千里香、萬里香、過山香、黃金桂、山黃皮、千隻眼
來源為芸香科九里香屬植物九里香Murraya paniculata (L.) Jack,以根及葉入葯。四季可采,根晒乾,葉陰乾。
原形態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1~3米。樹皮灰褐色,木材堅硬。多分枝,小枝圓柱形,無毛。單數羽狀複葉互生,葉軸不具翅,小葉3~9片,互生,大小和形狀變異均極大,由卵形、匙狀倒卵形、橢圓形至近菱形,長2~8厘米,寬1~3厘米,先端漸尖或稍凹入,基部寬楔形,常偏斜,全緣,一般野生種的小葉較大,栽培種的小葉遠較野生種小,頁面深綠色有光澤。秋季開花,聚傘花序頂生或腋生。花大而少,極芳香,直徑可達4厘米,萼片5,三角形,長約2毫米,宿存;花瓣5,白色,倒披針形或長圓形,長2~2.5厘米,寬7~9毫米;雄蕊10,長短相間,花絲細條形,扁平;花柱棒狀,柱頭膨大,常較子房寬,子房圓筒形,2室。漿果卵形或球形,大小變化很大,熟時硃紅色。具種子1~2粒。種子有棉質毛。
生境分部生於山坡較旱的疏林中或栽培為綠化樹。分布於我國福建、台灣、湖南、廣東、廣西、貴州、雲南等省區。
化學成分從葉分離出多種黃酮類化合物:愛克受梯新(exoticin,為3,3』,4』,5,5』,6,7,8-八甲氧基黃酮)、3,3』,4』,5,5』,7,8-七甲氧基黃酮、8-異戊烯犁莓素(8-isopentenyllimetin)、3,3』,4』,5,5』,6,7-七甲氧基黃酮,費巴露新I[phebalosin I,經酸水解後產生7-甲氧基-8-(1-甲氧基2-羥基-3-甲基-3-丁烯基)香豆精],及7-甲氧基-8(1,2-二羥基-3甲基-3丁烯基)香豆精(C15H16O5),並含有揮髮油約0.25%,油中成分為牻牛兒醇(geraniol)、3-蒈烯(3-carene)、β-丁香烯(β-caryophyllene)、香茅醇(citronellol)等。
花瓣含東莨菪甙(scopolin)及其甙元東莨菪素(scopoletin)。
果實含西比賽亭七甲醚I(hibiscetin heptamethylether I)、半-α-胡蘿蔔酮(semi-α-carotenone)。
莖皮含微量的梅克受梯新I[mexoticin I,為5,7-二甲氧基-8-(2,3-羥基異戊基)香豆精]。此外尚含有3-甲醯-吲哚(3-formylindole)等。
藥理作用九里香石油醚提取物:1、對離體白鼠小腸和大腸均由鬆弛作用;對乙醯膽鹼引起的痙攣不能阻斷,用組織胺和氯化鋇引起的痙攣有對抗作用。
2、對離體蛙心有明顯抑制作用。
3、抑菌試驗:本品乙醇浸液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鏈球菌均有抑制作用。
性味辛、苦,微溫。
功能主治麻醉,鎮驚,解毒消腫,袪風活絡。主治跌打腫痛,風濕骨痛,胃痛,牙痛,破傷風,流行性乙型腦炎,蟲、蛇咬傷,局部麻醉。
用法用量根、葉3~5錢(鮮品0.5~1兩);外用適量,鮮葉搗爛敷患處。
製劑1、25%九里香注射液:取九里香莖葉500克,洗凈切碎,再用離子交換水洗兩次,置盆內,加離子交換水煎煮兩次,第1次煮1小時,第2次煮半小時,紗布過濾,合併濾液,濃縮至400毫升,過濾,冷卻後,加入乙醇800毫升,析出沉澱,過濾上清液,回收乙醇,並濃縮至350毫升,過濾,滴加氨水,充分攪拌,使PH至8.5,冷藏,過濾,濾液在水浴上加熱除盡氨為止,使PH為5~6,加註射用水稀釋至2000毫升,加入0.5%滑石粉,煮沸,冷卻後過濾至橙黃色明溶液(濃度25%),灌封,滅菌。
2、0.5%兩面針注射液:取兩面針根洗凈切成片,再用離子交換水洗1次,置盆內,加離子交換水煎煮3次,第1次1.5小時,第2、3次各半小時,過濾,合併3次濾液,水浴濃縮(1公斤藥物濃縮至500毫升),過濾,用1N鹽酸調PH1~2,在不斷攪拌下,加入兩倍量乙醇,冷藏過夜,倒去上清液,得棕黃色沉澱物。沉澱物再用乙醇洗滌1次,得白色結晶。低溫乾燥後,用注射用水配成0.5%的無色澄明溶液,灌封,滅菌。
復方1、跌打腫痛:鮮九里香葉、鮮地耳草、鮮水茴香、鮮山梔葉各等量,共搗爛,酒炒敷患處。
2、風濕骨痛:九里香、五色梅根、龍鬚藤各5錢,燉豬骨或浸酒服。
3、胃痛:(1)九里香葉粉、兩面針粉各2份,雞骨香粉、松花粉各1份,和勻,加黏合劑製成水丸如黃豆大。每服10~15丸,每日3次。(2)九里香葉3錢,瓦楞子(煅)1兩,共研末,每次服1錢,每日3次。
4、流行性乙型腦炎:鮮九里香葉0.5~1兩,鮮刺針草1~3兩,水煎,分2~3次服(或用鼻飼)。如高熱加大青葉1兩,同上藥煎服;抽搐頻繁痰多者,另取九里香葉0.5~1兩,搗爛用冷開水沖服。
5、手術麻醉:(1)九里香、兩面針:用25%九里香注射液(使用時稀釋1~2倍)和0.5%兩面針注射液均作浸潤麻醉。單獨使用或混合使用均可。誘導時間,兩面針2~6分鐘,九里香10~20分鐘。維持3~8小時。單獨用九里香麻醉,對局部刺激較大,兩葯混合用,可減輕局部刺激。(2)取鮮九里香1斤,洗凈,搗爛,加三花酒(或50%乙醇)1升,浸泡24小時,取濾液備用。用時直接塗於咽喉部粘膜表面,用於扁桃體擠切術,效果良好。塗後數分鐘出現麻醉作用,藥效持續10分鐘左右。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中藥大辭典》:九里香藥材名稱九里香
拼音Jiǔ Lǐ Xiānɡ
別名千里香、滿山香(《生草藥性備要》),月橘(《中山傳信錄》),五里香(《陸川本草》),水萬年青(《南寧市藥物志》),七里香(《除害滅病愛國衛生運動手冊》),過山香(《福建中草藥》),千隻眼(《文山中草藥》)。
出處《嶺南採藥錄》
來源為芸香科植物九里香的枝葉。全年可采。
原形態灌木或喬木,木材極硬,高3~8米,禿凈或幼嫩部被小柔毛。單數羽狀複葉;長8~13厘米,小葉互生,3~9枚,有時退化為1枚;小葉變異大,由卵形、匙狀倒卵形、橢圓形至近菱形,長2~7厘米,寬1~3厘米,先端鈍或鈍漸尖,有時稍稍凹入,基部闊楔尖或楔尖,有時略偏斜,全緣。傘房花序短,頂生或生於上部葉腋內,通常有花數朵,花白色,極芳香,長1.2~1.5厘米;萼極小,5深裂;花瓣5,分離,覆瓦狀排列;雄蕊10,花絲柔弱;子房上位,2室,花柱柔弱,柱頭頭狀。果卵形或球形,肉質,紅色,長8~12毫米,先端尖銳,有種子1~2顆。花期秋季。
生境分部生長於山野,亦有栽培者。分布我國南部。產廣東、廣西、福建等地。
性狀乾燥莖細圓形,一般截成長3~6厘米的段,直徑最大不超過7毫米;外表灰黃色,有細縱紋,栓皮剝落,露出肉色木質部;橫切面中心顏色較淡,質堅硬。乾燥葉帶革質,卵形或橢圓形,長約2~7厘米,寬約1~3厘米,呈黃綠色,基部楔形,全緣,主脈在背面明顯突出。葉柄極短。氣香。
性味①《生草藥性備要》:"味辛,性溫。"
②《福建中草藥》:"辛、苦,溫。"
歸經《廣西中藥志》:"入心、肝、肺三經。"
功能主治行氣,活血,祛風,除濕,並有麻醉鎮痛作用。治脘腹氣痛,胃痛,風濕痹痛,腫毒,疥瘡,皮膚瘙癢,跌打腫痛,牙痛,蟲蛇咬傷。
①《生草藥性備要》:"止痛,消腫毒,通竅,能止瘡癢,去皮風,殺螆疥。"
②《嶺南採藥錄》:"患百子痰打,用葉一撮,搗爛煮粥,和糖服之。"
③《廣西中藥志》:"行氣止痛,活血散瘀。治跌打腫痛,風濕,氣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6錢;或浸酒服。外用:搗敷。
注意《廣西中藥志》:"陰虛火亢者忌用。"
復方治濕疹:九里香鮮枝葉,水煎,擦洗患處。(《福建中草藥》)
臨床應用用於局部麻醉及表面麻醉。以九里香注射液作局部麻醉行大小手術100例,初步觀察效果穩定,無不良反應,術中和術後血壓、脈搏、呼吸平穩,無肝、腎等損害或其它併發症,無出血、水腫、壞死等現象;鎮痛時間長。49例胃次全切除術術後除2例外,均無明顯疼痛。缺點是局部刺激較大,腹部手術時腹肌較緊張,對深部手術仍較困難。用量:一個胃次全切除術用12.5%注射液150~200毫升(切口浸潤),6.25%注射液150~200毫升(內臟封閉);小手術則幾十毫升不等。注射後約10~20分鐘即產生麻醉作用,手術時間最長達3小時。小手術均不用術前葯,對胃次全切除術術前一般用苯巴比妥鈉0.1克或度冷丁50~100毫克肌注,對精神較緊張的患者,術時加用冬眠I號半量或全量。用九里香製成表面麻醉劑,塗於咽喉部粘膜表面,作扁桃體擠切術108例,效果良好。塗藥後數分鐘即出現麻醉作用,痛覺減退。麻醉時間可維持10分鐘左右。製劑:取九里香莖、葉1斤,洗凈、碾碎,加三花酒或50%酒精1000毫升,浸泡24小時後過濾備用。
摘錄《中藥大辭典》
三叉苦別名 三椏苦、小黃散、雞骨樹、三丫苦、三枝槍、三叉虎
來源芸香科吳茱萸屬植物三叉苦Evodia lepta (Spreng.)Merr.,以根及葉入葯。全年可采,根洗凈,切片晒乾備用;葉陰乾備用。
原形態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3米,全株味苦。樹皮灰白色或青灰色,光滑,有淡黃色的皮孔。莖粗大,多分枝。3小葉複葉對生,葉柄長3~18厘米;小葉紙質,矩圓狀披針形,長6~12厘米,寬2~6厘米,先端長尖,基部漸窄而成一短柄,全緣或不規則淺波狀,有腺點,兩面光滑無毛。夏季開黃白色小花,花梗纖細,傘房狀圓錐花序腋生,有近對生而擴展的枝。花單性,4數,花瓣有腺點;雄花的雄蕊較花瓣長,退化子房短小;雌花子房密被毛,退化雄蕊較花瓣短。蓇葖果2~3,頂端無喙,外果皮暗黃褐色至紅褐色,半透明,有腺點。種子卵狀球形,黑色。
生境分部生於村邊、溪邊及低山、丘陵灌叢中,或山溝疏林中。分布於我國南部各省區。
化學成分葉含揮髮油,油中主要成分為α-蒎烯、糖醛。根顯生物鹼反應。
藥理作用抑菌試驗:本品對福氏痢疾桿菌有抑制作用。
性味苦,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散瘀止痛。防治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乙型腦炎、中暑,治感冒高熱,扁桃體炎,咽喉炎,肺膿瘍,肺炎,瘧疾,風濕性關節炎,坐骨神經痛,腰腿痛,胃痛,黃疸型肝炎,斷腸草(鉤吻)中毒。外用治跌打扭傷,蟲蛇咬傷,癰癤腫毒,外傷感染,濕疹,皮炎。
用法用量根0.3~1兩,葉3~5錢。外用適量,鮮葉搗爛或煎湯洗患處,也可陰乾研粉調製軟膏搽患處。
復方1、預防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腦炎、流行性感冒:三叉苦4斤,野菊花、金銀花各3斤,加水100斤,煎至60斤,供100人口服,每日1次,連用3~5天。
2、感冒高熱、流行性感冒:三叉苦根或莖、鴨腳木根或莖各1斤,加水煎取3000毫升,過濾,濃縮至1000毫升。每服60毫升,每日1~2次。
3、外陰瘙癢:三叉苦葉、鴨腳木葉、榕樹須(氣根)、烏桕葉各1兩,薄荷葉5錢,煎水洗患處。
4、癰癤腫毒:三叉苦葉2份,山大顏葉1份,了哥王根皮、葉1份,馬交兒根1份,搗爛,用45%乙醇浸透,外敷患處,每日換藥1次。重症同時配服清熱解毒的中草藥。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推薦閱讀:
※《老婆使用說明書》八卦娛樂 閱讀504 評論6 字型大小:大中小 訂閱
※開扒娛樂圈背景強大的女明星,千金大小姐你們傷不起!!!-
※三亞大小洞天隨拍
※善治中風的大小續命湯
※加拿大小村莊的美景 【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