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知己知彼」,《孫子兵法》被誤讀了近百年!

絕大多數人對《孫子兵法》並不陌生。聽到這四個字,往往都會聯想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名句。

然而事實上,很多人對這部瑰寶級的寶典的認知僅僅停留在古裝歷史劇的戰爭戲,亦或是戰爭片中。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每當人們提及《孫子兵法》,你會經常聽到這樣的回答:

「孫子兵法啊,我知道啊,三十六計不就是孫子兵法的內容嘛。」很顯然,絕大多數人對《孫子兵法》也並不太熟悉。

《孫子兵法》都是說了啥?

《孫子兵法》一共十三篇,指導了中國上千年的軍事活動。從外交到國防,都能從這十三篇文章中找到思想源頭▼

▲圖片版權歸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原副主任薛國安所有

戰略籌劃:


《計篇》:「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

廟算,是《計篇》里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辭彙。自夏朝以來,國家每逢戰事,君王都會召集臣子來祖廟,通過占卜吉凶,祈求神靈護佑,以巫術假託神的旨意,迫使人們進行戰爭。這是「廟算」的最初釋義。

到了作者孫子的時代,廟算逐漸演變成為一種戰略籌劃的思想:以戰前對敵我實力統計的詳盡程度高低來預測勝負結果。

所以,孫子曰:「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戰略要素:


《計篇》:「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

五事:道、天、地、將、法。為戰略籌劃的五個參考要素。

道:敵我雙方的政治因素,國家政策/國情。對應到商業時代即企業文化特點。

天:天候條件、經濟政策走向。

地:地理條件、市場發展現狀。

將:敵我雙方的將領才能、團隊的能力。

法:敵我雙方的法規制度、管理模式。

依靠以上五大要素,考察誰有道、誰佔據天候優勢、誰佔據現狀優勢、誰的法規制度更合理、誰的團隊更有能力,然後「校之以計,而索其情。」

戰略策略:


《計篇》:「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 」

以隱真示假麻痹對手,使其不作戒備之心,如此以來,我方便能獲得較為安全的發展環境,為集中力量突擊對手創造有利條件。

戰略決策:


《火攻篇》:「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 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悅;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 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 」

「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是毛澤東毛主席當年打游擊戰時說的話。用孫子的話來說,就是「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

拒絕情緒化的決策,才能安國全軍。

戰略前提:


《地形篇》:」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

由於語言習慣的問題,大多數人喜歡將「知彼知己」讀成「知己知彼」。

然後一傳十,十傳百,「知己知彼」成了人們眼中的《孫子兵法》。先秦時期的古人是以刻書簡的形式著書,每刻一個字,必定需要仔細斟酌才能下刻刀。所以,孫子刻「知彼知己」而非「知己知彼」必有其中的道理。

知己知彼,會令人許多人在先後認知上造成誤讀:

1.先了解自己,再了解對手。這樣做顯然不能適應戰場上瞬息萬變的情況。

2.也會讓讀者在如何「知己」上造成困擾,因為在邏輯上,讀者根本找不到了解自己的途徑在哪兒。

而原文「知彼知己」,很清晰地表明了先後認知上的合理性:

1.「先了解對手,再了解自己」符合戰場因敵而動的變通思維。

2.在先後認知上,讀者能夠讀通其中的邏輯:「先了解對手,通過了解對手,來了解自己。」所以彼在前,己在後。

戰略偵察:


《虛實篇》:「策之而知得失之計,作之而知動靜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餘不足之處。」

諸葛亮識人有七法:

一曰,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

二曰,窮之占辭辯而觀其變;

三曰,咨之以計謀而觀其識;

四曰,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

五曰,醉之以酒而觀其性;

六曰,臨之以利而觀其廉;

七曰,期之以事而觀其信。

其基本原理源自《孫子兵法》的《虛實篇》這句話:

一,在你要考察的人面前評論他人是非,詢問TA的觀點,如果TA的觀點中肯、正當。那麼可以看出TA的心志不算壞。

二,讓考察對象不停地說話,向TA反覆提出疑問,可以看出TA的應變力。

三,向考察對象諮詢對某件大事的看法,可以看出TA的見識力。

四,向考察對象表明任務的風險性,可以看出TA的勇氣。

貴在全勝:


《謀攻篇》:「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兵不頓而利可全。」

打倒所有競爭對手,還是共存、共贏?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如果以打倒競爭對手為目的,那麼自身也會付出慘重的代價。

道家曰:「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希有不傷其手者矣。」拿著斧頭去砍樹,同樣會震傷自己的手。

西方人將《孫子兵法》的書名翻譯成《戰爭的藝術》,它的藝術性正是體現在「不戰而屈人之兵」這句話上。能夠在思想上讓對手與自己達成共識,則不必大動干戈。故《謀攻篇》還有一篇說到:「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雙贏即是全勝,全勝即是雙贏。

三十六計?不存在的

很多人以為三十六計是《孫子兵法》里的內容,實則三十六計與《孫子兵法》的關係相去甚遠。

三十六計只是古人對戰爭史和歷史典故中的戰術總結——是戰術層面的內容。與《孫子兵法》沒半毛錢關係。

《孫子兵法》則是在戰略高度的層面上來闡述競爭與合作之間的相互轉化,從而形成了一家之言。

毫無疑問,《三十六計》在某種意義上是對《孫子兵法》的一種肯定和致敬。因為很多計策(比如圍魏救趙、瞞天過海等等)都體現了《孫子兵法》的詭道思想。

然而有一點不同的是《孫子兵法》的詭道更多是為了不戰而屈人之兵。

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將損失降到最低,將利益最大化。畢竟打仗關係到國家安危,如果不能權衡得失,隨意大動干戈,那與賭國何異?

推薦閱讀:

紅藍知己
妻子?情人?紅顏知己?
成年人的童話:讓老公擁有紅顏知己
這才叫知己 ,你有么 ?(句句戳心)
越過紅顏,亦是知己

TAG:兵法 | 孫子兵法 | 知己 | 誤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