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魯迅」憤怒的魯迅文學獎

1986年,以作家魯迅命名的魯迅文學獎誕生,該獎項與老舍文學獎、茅盾文學獎、曹禺戲劇文學獎並稱中國四大文學獎項。魯迅文學獎首次評獎從1997年開始,但近年來風波醜聞不斷爆出,魯獎正遭遇著嚴重的公信力危機。

2006年,曾擔任第二屆魯迅文學獎詩歌獎評委的趙麗華因「梨花體」爆紅網路,所謂「梨花」是詩人趙麗華名字的諧音。「梨花體」又稱口水詩:「毫無疑問,我做的餡餅是全天下最好吃」被斷句成「毫無疑問/我做的餡餅/是全天下/最好吃的」,這樣的日常用語是她的新詩《一個人來到田納西》。

2007年第四屆魯迅文學獎,擔任評委的何建明、洪志綱等人同時也成為了獲獎者,這被批評為「史無前例的文學評獎監守自盜、自評自獎的集體作弊」。

2010年第五屆魯迅文學獎,獲獎詩歌的「羊羔」體再次引起巨大爭議。所謂「羊羔」是獲獎者車延高名字的諧音。他那些以明星名字為題的詩歌,如《徐帆》《劉亦菲》等讓很多追星的粉絲們第一次感覺到,原來自己每天扯淡聊天的話都是詩歌。獲獎者那句「徐帆的漂亮是純女人的漂亮/我一直想見她,至今未了心愿/其實小時候我和她住得特近……」著實「石破天驚」地讓讀者彈眼落睛,無法接受這比口水歌還不如的粗鄙文字竟然是詩,我們不僅要問,這樣的作品都能獲獎,魯迅文學獎的尊嚴和榮耀何在?如此這般的魯迅文學獎不僅僅是對魯迅聲名的糟蹋褻瀆,對文學創作的嘲笑戲弄,其踐踏侮辱的是我們這個產生過唐詩宋詞國度的文學傳承。

2014年,魯迅文學獎評選風波再起,5月25日,著名作家方方在微博上公開炮轟湖北詩人柳忠秧跑獎,方方的微博發出後,引發軒然大波,武漢大學教授樊星、清華大學教授肖鷹、作家洪峰等先後發聲質問。

在方方等人發聲阻擊後,2014年8月11日,第六屆魯迅文學獎的獲獎名單公布,名單上沒有柳忠秧的名字,但「阻擊了柳忠秧,出來了周嘯天」,周嘯天的獲獎更讓讀者驚詫不已。

獲得當年魯迅文學獎詩歌獎的四川大學教授周嘯天曾寫下《洗腳歌》、《將進茶》等詩作,他和一些知名作家關係頗深,著名作家楊牧和王蒙對周嘯天詩歌的「吹捧」也曾讓不少讀者大跌眼鏡:楊牧認為周嘯天的《洗腳歌》讓他想起了白居易的《琵琶行》;王蒙則認為《將進茶》「亦屬絕唱」。在一篇名為《我詩何幸上君口——成都遭遇王蒙》的文章里,周嘯天講述了他與王蒙的交情。2002年,在安徽師範大學李商隱研究年會上,周嘯天聽了王蒙一場講座,「令我浮想聯翩,下來作了一首歌詩,題為《聽王蒙講座感賦》。」開頭即寫道:「師大禮堂無虛席,王蒙咳唾頗解頤;點竄玉谿錦瑟字,鑿空亂吐葡萄皮。」不久之後,周嘯天將這首詩連同其他幾首一併寄給了王蒙,而王蒙則在回信中稱:「《洗腳》與《人妖》兩首,奇詩奇思,真絕唱也!」

「炎黃子孫奔八億,不爭饅頭爭口氣」、「今宵熒屏富春光,五省共追超女狂」……這是周嘯天筆下的詩句,面對周嘯天的獲獎,方方說這是魯迅文學獎評委對文學的「欺負」。

就在讀者紛紛吐槽質疑周嘯天獲獎時,梁衡、岳南、阿來等獲得提名的作家及作品全部落選。最引人注目的是,作為第五屆茅盾文學獎的獲得者,作家阿來耗時8年完成的報告文學《瞻對:一個兩百年的康巴傳奇》出版後受到讀者廣泛好評,參評時被普遍看好,然而最終一票未得,讓人大跌眼鏡。

在得知自己以零票出局後,阿來通過媒體公開發布聲明表示抗議,阿來說魯迅文學獎為何變成這樣,讓人費解,「這個結果簡直荒誕離奇、不合情理、沒有標準、沒有原則。」

其實早在2010年,著名詩人、資深出版人沈浩波就曾高調發聲:「魯迅文學獎是可以用錢買來的。不少魯迅文學獎得主是用錢買的,還有一些,是謀來的。跑獎是一些體制內作家的人生大事。」

  我們知道,世界上沒有一種評獎是絕對公正、無孔可鑽的。文學獎的評選要想徹底告別爭議很難,即便是世界上一些權威的文學獎等也都有著各自的負面爭議,關鍵是怎樣把爭議的可能性限定在最小的範圍內,最起碼限定在文學作品本身的層面。瑞典皇家學院的18個終身院士「秘室操作」著全球注目、獎金逾百萬美金的諾貝爾文學獎,諾獎評選雖有爭議卻無醜聞發生,其廉正不僅憑嚴謹的評獎制度,還需要全體評委對文學的誠意、敬畏和尊崇。

我們憤怒於魯迅文學獎的評選亂象,更期冀讓魯迅文學獎遠離魯迅。狄更斯在《雙城記》里說:「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這也是一個文學獎熱鬧而文學寂寞的時代。衡量一部優秀文學作品有兩個關鍵因素:讀者和歷史,作品面世後首先要經受讀者的檢驗,而最終歷史的長河會做出公正評判,世界上任何經典作品的誕生都是如此,並不由任何評委和獎項說了算。

我不禁想起了一則關於魯迅的往事。1927年秋天,瑞典考古學家到中國時遇到了北大教授劉半農,讓劉半農給魯迅先生捎句話,瑞典打算提名他獲諾貝爾文學獎。劉半農通過台靜農將這個消息轉達給了魯迅,本以為魯迅會為之興奮,沒想到卻被斷然拒絕。

魯迅在回絕信中首先諷刺梁啟超不配得獎,又嘲笑陳煥章騙美國人的學位,最後堅定地稱自己也配不上。除了不配外,他說自己壓根就不想得,擔心得獎之後,會被人供著,只能寫「翰林文學」。是的,真正有良心的作家和作品,不會表現出趨炎附勢的媚態。有時在想,假如魯迅、茅盾、老舍他們還活著會如何?今天的現實或許是,魯迅活在當下得不了魯迅文學獎,茅盾生活在當下得不了茅盾文學獎,老舍也得不了老舍文學獎,其中的原因在於他們不能適應這個評獎體制之下的遊戲規則。

《當代》副主編周昌義說「人們總是以為魯迅是崇高的,文學是崇高的,恰恰忘記了最後的獎是名利的」,魯迅如果魯迅先生看到今日魯迅文學獎的評選亂像,想必會從墳中跳起來吶喊道:「我已經出離地憤怒了,你們看看當年我是怎麼拒絕諾貝爾文學獎的?」

文學本應是一個時代最美好的、最富詩意、最具想像力、最有反思性的書寫,它不該染上時代的雜質苟且,而應該當對時代的問題作出有力回答,遺憾的是,我們愈來愈難見到這種回答。 魯迅當年在給台靜農信中的回答,正是今天最稀缺的寧靜與淡然。


推薦閱讀:

TAG:文學 | 憤怒 | 魯迅 | 魯迅文學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