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治療燒傷的進展
摘要:
目的:探討中醫藥治療燒傷的進展極其優勢狀況。方法:通過文獻檢索方式檢索近年來中醫藥治療燒傷的方法、療效及劑型的情況。結果:除濕性醫療技術〔MEBT/MEBO〕外,大多數藥物在燒傷創面的治療取得了一定的療效,然而中藥種類多,作用不盡相同,治療時間較長,療效慢的老問題仍然存在,因此迫切需要從臨床實踐中尋找更為理想的藥物,目前,重複性、水平較低的臨床報道多,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費。結論:我國醫學科學家徐榮祥教授在20世紀80年代創立的燒傷濕潤暴露療法,以創造燒傷創面生理濕潤環境、無損傷地液化排除燒傷壞死組織、激活潛能再生細胞轉化為幹細胞、提供幹細胞增殖分裂所需的生命再生物質和營養成分,最後通過幹細胞新生的組織細胞的連接而實現燒傷創傷創面的生理性再生修復是燒傷治療領域的一場技術性的革命。
關鍵詞:燒傷;再生醫學;治療;劑型;創面
燒傷包括燙傷、火焰燒傷、化學燒傷和電燒傷。尤其深度燒傷皮源困難,植皮癒合後常見瘢痕增生、色素沉著及奇癢等,已經成為燒傷治療的難題。現代中醫藥治療燒傷,在繼承前人經驗的基礎上頗有創新,方法上由臨床研究深入到實驗研究,理論上從宏觀認識發展到了微觀分子水平,對劑型不斷改進和針對性治療方面有所發展。這裡將近年來發表的相關文獻整理總結如下。
1.中醫對燒傷治療的探究走過的歷程
燒傷即指熱力所致的機體組織損害,包括熱液、火焰、酸鹼、電流等所致的皮膚軟組織損傷。祖國醫學對燒傷的治療和研究,歷史悠久,幾千年來,形成了我國獨特的醫學哲學思想和醫學體系。早在公元三世紀,晉代葛洪《肘後方》(公元341年)和晉末《劉涓子鬼遺方》(公元483年)中,已有治療水火燙傷的記載,所用藥物及治則,特別是內外兼治、辯證施治的觀念,迄今仍有一定的實用價值。
古代中醫文獻中都認為其病因是熱毒, 在治療上所採用幾乎全是清熱解毒藥唐代孫思邈《千金方》中指出本病多由火熱毒邪外傷所致,治療當以苦寒收斂為主,謂「火瘡用梔子、黃芩、白斂煎湯以淋瘡,氣溜去火熱毒」。」《醫學入門·湯火瘡》指出「湯泡火燒瘡。初時宜強忍痛,急向火炙,慎勿以冷物熨之,使熱不能出,爛入筋骨。後用寒水石七兩,黃柏、黃連、黃芩、山梔、大黃、赤石脂各一兩,甚者加冰片少許為末.酒調或鴨子清調敷。清代陳士鐸在《洞天奧旨》指出本病乃火毒所致,內外受之,治療當內外同治,謂「湯燙瘡……輕則害在皮膚,重則害在肌肉,尤甚者害在臟腑……故治火燒之症,必須內外同治,則火毒易解也」 [1]。
近代中醫文獻大多數認為燒傷是因熱所致,熱勝則內腐,以致肌膚腐爛,外毒時有內攻可能,故而認為除熱外還有毒,其病因機制仍是熱毒,治療上多採用清熱解毒的中藥外用製劑或方葯[2,3,4]。
我國醫學科學家徐榮祥教授在20世紀80年代創立的燒傷濕潤暴露療法,提出了燒傷既是傷又是瘍的觀點。認為[5]燒傷的病因是火毒或熱毒,屬「不內外因」;輕則犯皮毛,重則傷肌肉、筋骨。其「火」、「熱」與一般溫熱病的「火熱」不盡相同,其傳變也不完全一樣。一般無併發症的燒傷總是火熾熱甚,主要侵犯中焦,多為陽明實熱之症。熱邪為病,耗陰損氣。同時燒傷是傷,必有瘀血凝滯;燒傷有傷口,故又多腐肉膿血。所以一般燒傷的治療應該包括以下治則:①清熱解毒;②養陰生津;③益氣理脾;④活血逐瘀;⑤托里排膿。若發生併發症,則火熱燔灼臟腑,各種臟腑的癥狀都可出現,更需根據病情予以辨證施治。早期實證較多,但實中夾虛;後期虛證較多,亦有虛中夾實。
隨著現代醫學病理研究的不斷深入,一些中醫對燒傷治療的新方法不斷湧現,尤其是以MOBT/MEBO為代表,以創造燒傷創面生理濕潤環境、無損傷地液化排除燒傷壞死組織、激活潛能再生細胞轉化為幹細胞、提供幹細胞增殖分裂所需的生命再生物質和營養成分,最後通過幹細胞新生的組織細胞的連接而實現燒傷創傷創面的生理性再生修復,探索出用中藥治療燒傷實現皮膚原位再生的新路。
2.治療燒傷的中藥劑型
中藥及其製劑治療燒燙傷,藥理和臨床試驗證明有很好的療效。根據配製方法及使用方法不同,用於燒傷的中藥大致可分為膏劑、散劑、湯劑或水劑、油劑、酊劑、霜劑、乳劑、擦劑、膜劑等劑型。這些製劑大多數都具有清熱解毒、活血通絡、理氣止痛、祛瘀生肌等功效。
2.1膏劑
膏劑目前治療燒傷多採用的一種劑型,因其富有粘性.外敷患處.既可避免外來刺激和細菌感染,又可消炎止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其製作方法大多是按配方用若干藥物浸入植構油中煎熬去渣,存油加入蜂蠟而成。
彭嶷[6]應用石黃膏(煅石膏、大黃、川芎、烏賊骨、爐甘石、冰片、麻油)治療Ⅰ°~Ⅱ°燒傷166例,創面常規清創後直接外塗石黃膏,總有效率99·4%,一般不用抗菌素。朱永福[7]用鮮虎杖膏(鮮虎杖、桐油)治療燒燙傷68例,創面清創後將鮮虎杖膏以1mm~2mm的厚度外敷創面,間隔3~4小時塗藥一次,有膿液或壞死組織時經清洗或清創後塗藥,同時補液抗炎等治療,治癒率100%,有輕微瘢痕者29例,明顯瘢痕者7例。張景效[8]採用景效中藥燒燙傷膏(當歸、白芨、党參、大黃、冰片等)治療顏面部燒燙傷125例,總有效率100%,痊癒平均時間17d,並通過臨床觀察發現該葯具有抗感染力強,癒合無瘢痕等功效。饒朝鵬[9]用復方中草藥膏(龍膽草、馬齒莧、大黃、白蘞、大薊、苦參、黃連、仙人搭橋、麻油、白凡士林) 治療306例各類不同程度燒傷病人,創面癒合較好,均獲滿意效果。賀潤明等[10]用解毒燒傷膏(生地、大黃、黃柏、地榆、丹皮)治療498例燒傷患者,可不同程度地促進創面的癒合,與京萬紅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王喜慶等[11]運用燒燙寧軟膏(雙花、紫草、虎杖、苦參、五倍子、蒲黃、冰片、薄荷腦、芝麻油、蜂蠟等)治療燒傷638例中有463例單用燒燙寧而獲痊癒;其餘175例採用創面塗藥外加抗生素、補液等綜合療法治癒。
2.2散劑
散劑是由一種或幾種藥物細粉,均勻混合而成的乾燥粉末。可直接撒於清創後的患處,或用醋,蜜、麻油等調敷患處,每日或數日更換一次,可視病情而定。具有止痛快,控制感染、促使剖面早日愈台等優點。賀建傑等[12]用化腐祛濕生肌散(大黃、地榆各30g,榆樹皮12g,黃連15g,乳香、冰片各10g,硇砂9g)治療小面積燒傷,一般1~3次即愈。但是散劑存在著有創面佔位、污染創面,結痂太厚、不利觀察的缺點。
2.3酊劑
酊劑是用不同濃度的乙醇作溶媒,浸出藥物有效成份而製成的製劑,具有含有效成份濃度高、防腐性能好、用量小且久貯不變的優點,近年來多有應用。劉學講[13]用黃芩、黃柏、兒茶各100g,冰片500g,加入酒精1 000ml,冰片後下2天,浸泡1周,製成燒傷噴劑,常規清創後噴洒患處,局部暴露,治療156例,痊癒140例,對Ⅱ°及Ⅲ°度燒傷治癒率明顯高於對照組(P<0.01);陳新等[14]自製特效靈(榆樹皮3份,黃柏1份,地榆3份,紫草3份,研粉,以80%酒精浸泡1周製成),常規清創後噴洒患處,治療300例創傷,其中燒燙傷125例,所佔比例最大,結果痊癒無瘢痕者佔89%;閆雲[15]用虎杖、白芨、棗樹皮配地榆、黃柏製成酊劑,治療各類燒傷150例,療效滿意。但是,酊劑存在的問題是:創面刺激大,早期疼痛明顯、容易收斂過渡、結痂過厚、痂下積膿感染加重、對肝腎功影響大、不利於觀察等缺陷。
2.4乳劑
乳劑是兩種互不相溶的液體所組成的分散體系,最常用的是水和油。楊棟[16]採用生石灰、槐枝、白蘞、芝麻油等混合製成乳劑直接塗抹創面,藥物在創面形成半透明保護膜,減少創面滲出,治療Ⅱ°燒傷30例,14天內痊癒者佔70%,依據具體情況可同時酌情內服黃連解毒湯,則效果更好。但是對深度燒傷的治療存在療效不佳的缺陷。
3.中醫藥對燒傷創面的治療
燒傷創面的處理貫穿於燒傷治療的整個過程之中、正確地處理燒傷創面、合理恰當的刨創面用藥,可以起到預防和控制感染、促進創面修復、加快癒合、縮短治療過程,是搶救治療燒傷患者成功與否的關鍵。古醫藉有關燒傷治療的記載比較多,然對燒傷刨面的病理及用藥機理論述則甚少。
3.1中醫藥對燒傷創面的認識
有關中醫多認為燒傷是熱的損傷,因傷而造成瘀的病理學說。中醫學認為:瘡瘍出膿,是正氣載毒外出的情況,使創而毒氣隨排泄物、壞死組織而泄的表現。也有中醫學者認為[17]:燒傷是一種突然發生的意外的物理性熱損傷,它不同於一般的跌打損傷,又不同於外感六淫之中的熱毒與火毒,因此燒傷的傷有它自己的特點,燒傷後出現的「熱毒」與火毒」是熱損傷後在刨面病理變化過程中出現的病理產物,而並非燒傷的直接致病病因。肌膚被熱力損傷,傷區經絡阻塞,氣血凝滯,即燒傷因「傷」而造成「瘀」的病理;這與現代醫學對燒傷後局部微循環的改變,即毛細血管擴張、充血、紅細胞聚集、血流瘀滯的病理是一致的。
3.2中醫藥對燒傷創面的治療
目前中醫藥對燒傷創面的治療取得了一些進展。王忠發[18]使用王氏金寶燒傷膏對4888例燒傷創面的治療,均取得滿意效果,治癒總有效率迭97.6%。王美雲[19]將黃柏、黃連、黃芩、生大黃、熟大黃加入植物油中精製而成五黃油應用於燒傷創面,發現其具有可以縮短病程,減輕病人痛苦等優點。這些藥物在燒傷創面的治療取得了一定的療效,然而中藥種類多,作用不盡相同,治療時間較長,療效轉慢的老問題仍然存在,因此迫切需要從臨床實踐中尋找更為理想的藥物。理想的燒傷創面用藥應具有止痛快、減少滲出、有利於引流、保護創面、抗菌作用較強、不產生耐葯菌株、無毒副作用、促進創面修復、創面癒合瘢痕少、無色素沉著、價格便宜、保存使用方便等特點。 由於創面的存在是燒傷的主要問題,正確的創面處理十分重要。祖國醫學歷來重視創面外用藥的應用,據不完全統計,各種用於創面治療的處方不下數千種。現代醫學自60年代提出「創面膿毒症」的概念以來,西醫也重視和發展了局部外用藥的應用,主要是抗菌的外用藥諸如碘胺類,金屬鹽類,抗生素類,喹諾酮類及有機磺製劑等,其中使用最廣的當屬磺胺嘧啶銀,它的抗菌作用對控制創面感染雖有顯著效果,但對細胞的活性亦有一定的損害作用,特別是使用高濃度的磺胺嘧啶銀糊劑或混懸劑,有使創面損害加深之嫌。 mebt應用為另一種類型的燒傷外用中藥,是一種溫差型基質的製劑「濕潤燒傷膏」(mebo)[20],它雖無直接的殺菌抑菌的實驗室效應,但微生物學研究證實其可使細菌的繁殖和毒力發生變異,同時具有保護創面,恢復淤滯帶的變化,改善局部血循環,通暢引流等作用,從而不但具備了控制局部感染的能力,而且具有保持創面濕潤,有利於燒傷創面生理癒合的綜合作用。自1989年經衛生部推廣在許多醫院應用後,據《中國燒傷創瘍雜誌》多篇報告,臨床取得了很好的控制感染的效果,改變了創面外用藥只注重殺菌抑菌效果,忽視創造一個有利於生理性自行修復癒合而不利於微生物繁殖的環境的綜合治療的概念。
4.結論
近年來燒傷的中醫藥治療臨床使用廣泛,劑型豐富,在吸收了西醫和現代科技之長後有了飛躍的發展,但是中醫藥治療燒傷仍需要解決如下的幾個問題: (1)重複性、水平較低的臨床報道多,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費,如何在較高技術水平上進行中醫用藥和劑型的量化統一仍待研究。(2)中醫藥治療優勢仍在中、小面積Ⅱ°以下燒傷,如何在西藥的輔助治療下,對嚴重燒傷的治療有所突破,仍是待研究課題. (3) 中藥有效成分的確定,尤其是復方的作用成分,這些需要傳統與現代科技的緊密結合才有望突破,目前這方面的研究仍存在技術和方法上的難題。(4) 中藥治療燒傷臨床及實驗療效的評定標準制定和規範,這是合理評估藥效的基礎,目前由於標準的不統一導致許多研究可重複性差,還有多數報道停留在經驗上的病例總結,難成體系;我國醫學科學家徐榮祥教授在20世紀80年代創立的燒傷濕潤暴露療法,以創造燒傷創面生理濕潤環境、無損傷地液化排除燒傷壞死組織、激活潛能再生細胞轉化為幹細胞、提供幹細胞增殖分裂所需的生命再生物質和營養成分,最後通過幹細胞新生的組織細胞的連接而實現燒傷創傷創面的生理性再生修復,隨著研究的深入,不僅在燒傷創面上實現了皮膚器官的原位再生,同時在其他多組織器官的原位再生(斷指再生)、創瘍類疾病以及在惡性腫瘤的治療上也取得了可喜的研究進展。MBT/MEBO是燒傷治療領域的一場技術性的革命。
參考文獻:
[1]楊家輝,劉建華,王燕.中醫治療燒傷概況[J].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誌,2006,12(1):70-71
[2]曾家耀.中藥外用製劑治療燒傷的研究近況[J].廣西醫學,2003,25(11):2 177
[3]葛欣.中醫療法在燒傷治療中的應用[J].中醫藥刊,2006,24(1):130-131
[4]趙和平.燒傷複合療法[J].中國現代實用醫學雜誌,2005,4(5):63-65
[5]徐榮祥.燒傷醫療技術藍皮書[M].第一卷.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0,78.
[6]彭嶷.石黃膏治療燒傷166例臨床觀察[J].湖南中醫雜誌 1998;14(1):22
[7]朱永福.鮮虎杖膏治療燒燙傷[J].湖北中醫雜誌 1999;21(8):364
[8]張景效,張謙.景效中藥燒燙傷膏治療顏面燒燙傷125例[J].陝西中醫 2002;23(3):209
[9]饒朝鵬.中藥膏治療燒傷創面的療效觀察[J].時珍國醫國葯2006,17(7)
[10]賀潤明,張曉紅,張振錄,等.解毒燒傷膏治療498例燒傷患者的臨床觀察[J].中華燒傷雜誌,2003,19(2):93
[11]王喜慶,張峻崗.燒燙寧軟膏治療燒傷638例[J].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誌,2003,9(4):331
[12]賀建傑,徐德福.化腐祛濕生肌散治療燒傷39例[J].陝西中醫,1997,18(9):413
[13]劉學講.燒傷噴劑治療燒傷156例—附西藥對照組56例[J].遼寧中醫雜誌,1995,22(6):272.
[14]陳新,潘碧軒.特效靈治療燒燙傷[J].四川中醫,1991,9(11):40.
[15]閆雲.復方黃柏酊劑治療燒燙傷150例臨床觀察[J].河北中醫,1994,16(5):5
[16]楊棟.槐石劑治療Ⅱ°燒傷30例[J].中成藥,1992,14(8):18.
[17]馬栓全.中醫對燒傷創面的病理認識及治則初探[J].中國燒傷創瘍雜誌.1998(2):60-62
[18]王忠發,熊久林,丁若虹等.王氏金寶燒傷膏在燒傷創面治療中的臨床應用研究[J].時珍國醫國葯.2006,17(3):407-408
[19]王美雲.五黃油在燒傷創面中的應用[J].中華醫學研究雜誌.2005,5(10):1045-1045
[20]趙建茂.工珍.外用濕潤燒傷膏配合內服中藥治療燒傷感染35例[J].陝西中醫 2002;23(6):510
推薦閱讀:
※她是孫儷姨奶奶,被黑幫老大摯愛,重度燒傷後重生
※6個月大寶寶燒傷面積50%,命懸一線!只因媽媽做了這件事!
※媽媽的皮膚植給燒傷娃
※乾貨!日常燒傷處理方法
※谷氨醯胺促進燒傷後腸道復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