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飢餓」是藝術嗎?

從卡夫卡

《飢餓藝術家》

論「飢餓」是藝術嗎?

一年:「籠子」(1978-1979)

謝德慶在位於紐約的工作室里,建造了一個約3.5×2.7×2立方米的木籠子,將自己監禁其中一年。在此期間,藝術家從不交談、閱讀、寫作、聽收音機和看電視。

在作品《籠子》中,謝德慶什麼也不能做,沒有任何的娛樂消遣,沒有任何交流,有的只是消耗實在又虛無的時間。他每一天留下一幅生活快照,從第一天直到走出籠子的第365天,留下時光走過的痕迹。365幅照片和365道刻在床後牆上的痕迹,就是難熬的365天的時光印痕。涵義世界是一大籠子,滿足食慾之外的一切需求都源於孤獨,孤獨無時不在。

《飢餓藝術家》是20世紀奧地利小說家卡夫卡非常珍重的短篇小說,他以德文書寫,1922年完成。敘述一個「飢餓藝術家」被關在籠子里以禁食四十天為他的表演藝術。

20世紀是一個荒誕文學盛行的世紀,是在表面的荒誕下用一種藝術的語言或著作來論證人類生存命運的不可逃脫和自相矛盾,並從中體悟深刻的人生意義和哲理。兩次世界大戰竟都發生在高度文明的20世紀,荒誕小說正是在人的這樣一種存在心理狀態下大量出現的。

Bridget Samuels指出卡夫卡的《飢餓藝術家》是由存在主義觀點寫的,因為它強調人荒謬的情況:疏離、孤立,一個人自決自己的存在與死亡的後果。卡夫卡在日記中寫到:「我內心有個龐大的世界,不通過文學途徑把它引發出來,我就要撕裂了!」這是一個藝術家對創作的狂熱和激情,也是對人在荒謬的現實社會中追求自由生存的艱難與痛苦。有評論家說《飢餓藝術家》就像是卡夫卡的自傳,卡夫卡就是「飢餓藝術家」,他自己也因一生的病痛而長年處在飢餓和衰弱中,他去世的前一天還在校對《飢餓藝術家》的文字稿。不幸他自己的命運也被他的小說言中,可說是用生命完成了他的創作,而他的創作從卡夫卡《飢餓藝術家》論「飢餓」是藝術嗎?

一年:「戶外」(1981-1982)

謝德慶露宿街頭一年,其間不進入任何建築物或遮蔽處,只有一個睡袋。當「被監禁」和「無家可歸」成為一種看似主動選擇的狀態——謝德慶以此方式檢驗個體意志的極限。

在做這個作品時,謝德慶一整年生活在戶外,不能進入任何有遮蓋的地方,這比流浪漢還不如。他就這樣流浪街頭,渾身奇臟、惡臭。一個工廠老闆見這麼個怪物非常反感,把他扭送警察局,關押了15個小時,結果他花錢請了律師才得以脫身。這是他這一整年中唯一次違背『不得待在遮蔽物下』的規定。

中國卡夫卡研究專家葉廷芳教授編著的《卡夫卡研究》在第十六章有專門探討卡夫卡的《飢餓藝術家》,標題是「敞開心扉直至超越極限」——論《飢餓藝術家》。章節中引用了美國學者斯拖爾曼的評論,從三個不同層次來理解,分別是社會學的層次、宗教的層次、形而上學的層次。《飢餓藝術家》的靈感也許來自《聖經》,在新約中耶穌禁食四十晝夜的事迹。其文後半段是作者對「飢餓藝術家」的啟示,他聯想到陳凱歌早年拍攝的影片《霸王別姬》中藝術與生活的關係。電影中三個人物在生活和藝術之間的不同選擇和不同命運,程蝶衣的生活就是藝術,他活著就是為了藝術而遠離現實生活,卡夫卡與程蝶衣的追求是一樣的,為了達到藝術的最高境界。一般而言,總以為《飢餓藝術家》是卡夫卡虛構的,是藝術家的幻想世界。然而,在2003年10月美國魔術師大衛?布萊恩﹙David Blaine﹚成功完成了他44天的絕食表演,在熱烈的掌聲中走出自懸掛在泰晤士河畔離地面12公尺高降落的透明箱。布萊恩在這次表演也賺取數百萬美元。

以色列本古里昂大學教授Efraim Sicher則從《天鵝湖》和卡夫卡的《飢餓藝術家》談飢餓符號學。垂死的天鵝是監禁的雙重象徵,因為它從籠子逃脫入了塵世的城市街道,它必死於乾渴。這是詩人自己流放在城市的經驗的圖像,也是象徵寫作的自我流放,一個似乎是不可能的消極負面象徵。然而一位成功的「飢餓藝術家」必須要知道如何挨餓而不至於真的死去。

飢餓是藝術嗎?一個身穿黑色緊身衣、臉色異常蒼白、全身瘦骨嶙峋的「飢餓藝術家」,被關在籠子里,點食不進,有時向人展示他消瘦的胳臂,有時又陷入沉思,誰也不理,這是藝術嗎?卡夫卡的短篇小說《飢餓藝術家》,敘述一位藝術家以飢餓為他的表演藝術,雖然在當時這樣的表演造成轟動,但人們總還是不理解,只不過是取個樂,趕個時髦而已。有些還認為他是個術士郎中,一定有什麼偷偷進食的方法,或輕鬆忍餓的秘訣。

檢索古今中外的藝術史,並沒有那一畫派或風格是「飢餓藝術」或被稱為「飢餓藝術家」。就藝術的定義︰古代認為藝術是模仿自然,是一個祭典,是一個儀式。埃及的藝術特性在幾何規律和觀察自然,常出現裝飾性強的浮雕與壁畫。希臘的雕刻和建築講究比例的勻稱、和諧,強調人體的優美、典雅。中世紀藝術則蒙上了濃厚的宗教色彩,著重精神和情感的表現,以象徵手法描繪對宗教的信仰和尊崇,而不是臨摹再現。文藝復興發展出理性科學的繪畫體系,具有真實性和時代感,充滿人文主義色彩。此後的歐洲藝術更發展出多元的局面,十八世紀下半葉法國大革命後更是流派紛呈,及至十九世紀末的一場現代藝術革命,塞尚不把傳統的繪畫方法當做天經地義的東西。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達達否定一切,否定理性和傳統文明,杜尚在1917年展出了他著名的作品《泉》,一個被釘在木板上的小便壺。波普藝術將藝術生活化,把商業廣告和日常用品搬進美術館,這時藝術不是一件供審美的對象物,藝術是一種觀念。人們的行動、行為本身就是藝術,一個事件發生的過程本身就構成藝術,60年代的行為藝術將物品轉變為事件和行為即為藝術。

當代理論不斷對藝術的定義作出挑戰。德勒茲認為虛擬所對立的不是真實而是實存,虛擬的東西就其虛擬性而言是真實的,也就是說虛擬被賦予一種真實性。雖然「飢餓藝術家」是卡夫卡創造的小說人物,不是實存的,但「飢餓藝術家」對卡夫卡而言是再真實不過了,不僅是他個人生存經驗的真實感受,也是當時社會病態的真實現象。

Efraim Sicher說卡夫卡的《飢餓藝術家》不是想像的,1832年狂歡節的巴黎藝術家也在街頭上演著:在Porte聖馬丁附近潮濕的路面躺著死白的,沙啞地咳嗽的人,是被視為反對政府的政治運動的暴民,飢餓是為了揭開警察和政府的假面具。近年享譽國際的藝術家謝德慶,他最為人知的五件一年表演中的﹝籠子﹞與﹝打卡﹞,和卡夫卡的《飢餓藝術家》就有頗多類似之處。雖然他宣稱不了解現代藝術,他的藝術是從自身出發,將生活過程轉化為藝術。但諸如有一段時間他白天打工,晚上睡在公園椅子,想像自己是動物種種等,應是深受卡夫卡的影響。

謝德慶:一年表演1980-1981(打卡)

從「籠子」里出來幾個月後,謝德慶每隔一小時打卡1次、一天打卡24次。

他的第二個作品《打卡》則更加困難。這次,他不光把自己關在籠子里一年,還要每隔一個小時打卡一次,這就是說,他在一整年中不能睡上一個囫圇覺,每一個白天和晝夜都被機械地劃分為24份。這種體驗絕非一個普通人所能承受。涵義記載時間的冰冷,在時間無情的流動當中,我們所做的無非就是重複,再重複……

在後現代理論中,德勒茲提出:無器官身體,是一個非形式、非組織性、非階級劃分或去階級劃分的身體,無器官身體跳離傳統精神分析慾望是因匱乏的缺陷。德勒茲認為慾望不是基於匱乏,慾望是一個生產的機器,是多元的,是不斷流動的。無器官身體是更有效性的本質和存有的狀態,不是封閉的有機體、定義和從屬。事實上,無器官身體是在組織的階級劃分的範疇內但又不受其箝制,它不等同於沒有器官的身體。

「飢餓藝術家」的飢餓表演不是以傳統的藝術方式呈現,他跳脫過去畫架上的繪畫,以他的身體向世人展現藝術的崇高和偉大,反抗當時資本主義異化的社會。以丑和耗弱的形象顛覆藝術是美和愉悅的功用。他自虐似地否定身體的形式組織,喚醒人們對生命本質和存在的意識。他的哀痛,就如同無器官,行屍走肉的皮包骨的身體般。他對藝術的堅持,以致可以無限期的飢餓下去,是對藝術的完美要求和尊榮的渴望。

卡夫卡是現代最有影響力的文學家之一,他小說中的人物常異化成動物或昆蟲。他的創作很多是得益於傳統文學,但又不是沿襲傳統的舊習,恪守成規。他的作品是不確定性的,從這一主題滑向另一主題,形象模糊虛幻,情節沒有開始,也沒有結尾,喜歡使用不確定的語詞,像但是、然而、不過……等,在那個時代是獨特的,難以理解的。「飢餓藝術家」為什麼飢餓?直到「飢餓藝術家」生命的終結,仍讓人猜不透真正的原因和理由。雖然卡夫卡是現代主義作家,但如德勒茲的理論——逃逸路線,他的作品在無意間逃向了後現代主義。

一輪紅日(2015.8.06-8.28)

他休息是在「太陽上」,晚上睡覺也在「太陽」上,不睡覺不休息的時候,他在工作,分解一塊近兩噸重的巨石。整個故事中兩條紅色的絲帶從「天」而降,通過鐵鉤穿過鎖骨鏈接著他的身體,他不講話,也都不離開自己的「土地」。他希望他分解後的每塊石頭都有一個主人,並以生者之名命名。 只要你願意,以自己能力參與這次行動,這個故事。 在這裡,每一個人,都是主人。

持續22天,劉成瑞(刮子)將像鎖骨被桎梏的奴隸一樣,在紅太陽的照耀下做著苦力(砸石頭),並尋找石頭的主人以換取最廉價的報酬。這個行為作品直接是對當今社會的真實寫照。個體被奴役,囚徒般的苦役與廉價的勞動力,以及古典神話的借用,構造了一個偉大的悲劇性的詩意。這就是刮子作品的意義所在!

丹托認為:「藝術世界中有一個預設理論,當要使展出的事物被視為藝術時,藝術家必須乞求。這種理論並不只是藝術家本身的想法,而是社會文化層面作用下使藝術家及觀眾共同接受的。」

「飢餓藝術家」以飢餓為他的表演藝術,在當時受到觀眾的歡迎和認同,「飢餓藝術家」也以藝術為他的表演訴求,這樣的表演理念和形成可說是符合丹托的論述,即可謂之「藝術」。

電子秤上餓了自己23天

飢餓中完成了一次社會學轉向,藝術家信王軍試圖回到以前的一個願望,打破自己安逸的生活狀態,以電子秤為原地減重15斤,體驗「坐牢」的過程。其實是在隱喻這個膨大的時代該瘦身了,從潛意識領域到社會領域,無論是時間、空間還是思維,完成了一次社會學轉向。

攝像機24小時監控並對外直播公布視頻,詳細記錄每天減掉的重量及時間、溫度、感受等數據,減不掉15斤不準走下電子秤。

電子秤上的23天:2012年3月18日下午3點上秤

行為藝術之所以成立,是以其私人化的個人體驗來揭示社會中存在的問題以及需要提出的問題,傳達出非視覺審美性的內涵。換言之,行為藝術的動機很重要,不重視普世價值只注重自我感受的行為是稱不上行為藝術的,藝術介入社會,才具有其當代的意義。信王軍在電子秤上餓自己的23天與這個現實社會緊密相聯,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一切事物都在無限的膨脹,逐漸消失了本來美好清晰的本源。

電子秤上的23天:第二天 15:30-16:30 運動時間

電子秤上的23天:第二天,數字一直在變化,減1斤;運動:1小時;排泄:3次;

電子秤上的23天:大家關心的如何睡覺問題

電子秤上的23天:第三天,減肥5斤,未進食,精神狀態也不錯,就是體力跟不上,暫時不能運動,開始喝早茶。

電子秤上的23天:第四天,減肥6斤,今日未進食,身體完全適應了並且享受著不進食的狀態。前三天主要是減水份,為了保證體力運動從今天開始進食少量的食物及水果。心理上有一些微妙的變化,一切皆慾望,食物代表了慾望,看到食物的興奮感及滿足感其實身體並不一定需要,但是心理上需要。

電子秤上的23天:方便,這也是大家一直關心的問題,每天將以編號記錄的方式儲存並觀察每天尿液的顏色,作品結束時送至機構檢測出尿液的詳細數據並公布。

電子秤上的23天:第五天,運動一小時,腿部扔有疼感。減水期已過,身體已經習慣少量進食的狀態,昨日與今天減肥效果不明顯,數字一直在閃爍,下一步任務艱巨「減油階段」。

電子秤上的23天:第五天,粒米未進,運動1小時,雙盤腿半小時,四肢酸痛,喝了一天普洱茶跟烏龍。

電子秤上的23天:第六天,減7斤,昨至今粒米未盡,其實減肥計劃是我個人作品及思考方式的一個轉折點,從社會學到個體問題轉換的一個方式,當個體的標準成為一種新的『標杆』並能影響部分的共識時,那麼社會範疇內的標準也應該有所變化,這就是我們思考的實質核心問題。

電子秤上的23天:網友健身教練、減肥專家繼續者以為我真的在減肥特意來看我,並給我制定了四套組合每天的健身動作一、下蹲運動18次二、俯卧撐20個三、高抬腿20次四、名稱忘記,保持不動1分鐘,都是高熱量的動作,多個回合下來後比自己盲目跑步管用的多。現在全身酸痛,四肢無力。

電子秤上的23天:第七天,減8斤,並開始思考並記錄下每天的生活細節及感悟,每天生活中所經歷的早茶、閱讀、網路、午茶、運動、打坐等,身體各個系統已經慢慢習慣這種新構成。

電子秤上的23天:第9天,減9斤,被糾正了減油的說法,原來前期是減脂,後期減水,現在基本控制每天能減掉半斤,衝刺階段時連鹽都不能進了,利於排水。

電子秤上的23天:3月22日,有一個小女孩過來洗了一個澡,但不知道她是誰,很偶然的一個小插曲,當然也很驚訝,我覺得這種偶然的精彩性超越藝術本身。

這種偶然的、神秘的出現是因為家裡熱水器壞了,過來洗了一個澡,其實我們一直好奇的是你洗完後會說什麼,結果洗完後說:我洗完了,謝謝,先走了。(無圖像資料記錄)

電子秤上的23天:第10天,跟昨天一樣減9斤,已經完全習慣並享受著「坐牢」狀態,只是這種坐牢方式過於舒適,每天還可以有朋友探望,有網路及通訊工具,試想當一個人長時間把自己設定在拋棄所有通訊及朋友的狀態下時,這種孤獨感是難做到的。

電子秤上的23天:第10天,每天運動1小時,體重輕了9斤,褲子鬆了,衣服大了,腰帶沒用了。。

電子秤上的23天:第11天,減9斤,三天了數字沒有變化。室內減肥跟室外減肥最大的區別是不夠通氣,朋友建議,早晨一杯姜水,促進身體各部位機能。晚上吃蘿蔔,通氣。從今天開始運動量得加大,盡量站立狀態。

電子秤上的23天:第11天,減10斤。運動1小時,進茶一杯。

電子秤上的23天:第12天,減10斤,很多人糾結於我是否肥胖的問題,但其實減肥也不是一定要減肥,也可能是減一個概念。

電子秤上的23天:第13天,減10斤,每天記錄重量都是在早上不進水的情況下。今天大家都忙,沒在,只能發一個數字上來。

電子秤上的23天:第14天,減11斤,昨日進食一片蘿蔔,身體略顯疲憊,進入平靜期。

電子秤上的23天:第15天,減12斤,順其自然。。。

電子秤上的23天:第17天,減12斤,現在體重:61.5公斤。止步於此,寸步難行。

電子秤上的23天:第17天減13斤,喝茶中,順其自然。。

電子秤上的23天:第22天,減14斤,重量3天沒變化,運動,節食,節水都沒用了,只有安靜的等待了。。

電子秤上的23天:第23天,已經完全習慣電子秤上的生活狀態,下秤。

此文前線(ID:artedge)原創,禁止轉載。


推薦閱讀:

蕭紅,那個飢餓的賤貨
心理調頻:女人當心婚後「情感飢餓」症
飢餓與愛,都像病入膏肓
最美不過飢餓時的一碗牛肉麵。

TAG:藝術 | 飢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