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試比較網路與傳統媒體輿論監督
試比較網路與傳統媒體輿論監督
2004.04.14 11:35 |
||||
作者:鄭 玥 引言 「輿論監督」一詞是我國特有的。國外,無論是西方、原蘇聯,還是東歐,都沒有這一詞語。縱觀輿論監督的歷史,可以看到,中國共產黨一直十分重視輿論監督的重大作用及其同黨和政府工作的密切關係。輿論監督必須通過大眾傳播媒介得以實現。而目前,審視我國傳統媒體輿論監督現狀,卻不容樂觀。21世紀的科學技術更為發達,與此相適應,科技含量很高的新聞傳媒將變得日益普及,傳播手段也將變得更為先進。高科技介入新聞傳播,計算機網路應用於新聞傳播,極大拓展了人類的思維空間,改變人類的思維方式及工作方式,使新聞傳媒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景觀。在這種景觀下,網路相對於傳統媒體,其輿論監督有何不同呢?本文將就這個問題從以下幾方面分析。 「輿論監督」應怎樣理解
「輿論」,即指通過傳播再現社會集合意識的,具有權威性或影響力的眾人的議論和意見。人民的意見和批評、利益和願望、意志和情緒,通過新聞媒介反映出來,形成輿論,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就是「輿論監督」。可見,輿論監督的主體是人民大眾,其主要形式是新聞媒介的批評報道。批評報道在我國監督體系中具有獨特地位,通過對錯誤的東西進行公開批評,讓這種假、惡、丑的行為曝光。其實質是人民群眾藉助新聞傳媒,對黨務、政務活動和各級黨政機關包括領導幹部實施民主監督,它是人民群眾行使社會主義民主權利的一種方式。 直視我國傳統媒體輿論監督 歷年來,黨中央一直在強調輿論監督的重要性。而事實上輿論監督卻是一個讓我國新聞界很難堪的話題:不僅事務操作難,理論配合實踐的修訂和完善構架也很難。近年來,我國傳統媒體輿論監督(如《焦點訪談》)在全國開展得頗具聲勢,甚至有些地方還專門成立了由省或市一級主管新聞的宣傳部門親自抓的輿論監督中心,但表象之下,卻隱含了諸多潛台詞: 1、偷換了輿論監督的主體 「每當我經過中央電視台東門時,無一例外會看見門外排著長隊,他們是來自全國各地的群眾,是來向中央電視台的《焦點訪談》反映情況的。他們當中有許多人衣衫襤褸,滿面悲憤,大約是遭受了巨大的冤屈。他們當中也有許多人手裡拿出厚厚的材料,甚至還摁著幾十個、幾百個群眾手印。他們把所有的希望寄託於焦點訪談。……然而焦點訪談一天只能報道一件事情。」①《焦點訪談》的記者們也曾得到領導的這樣一句話:「我是你們的後台」。看來記者身為欽差大人、青天大老爺的角色愈益明顯。傳統媒體中不苟言笑的記者和主持人態度莊嚴,因為他們扮演著政府官員的角色。這種媒體與權力結合,成為了中國傳統媒體輿論監督的主體。 輿論監督是民間力量,要發揮作用必須通過媒介這個載體。而傳統媒體的報道是選擇性的,公民通過傳統媒體進行的輿論監督其實遠不夠充分。「以權利制約權力」是現代法制國家推崇的一條憲政信條,而「輿論監督權利」則是現代社會弘揚的一種民主理念。輿論監督主體是社會公眾,它是人民自己作主的一種非權力手段。而目前,傳統媒體輿論監督最大的無奈是,它讓原本屬於一種權利,具有平等性的輿論監督權力化了,這極大的重傷了輿論監督本身的生命力和存在價值。 2、傳統媒體輿論監督困難重重 由於中國傳統媒體傳播過程中還存在諸多問題:政務信息公開難,地方保護主義阻攔,新聞官司糾葛等等,致使對一些重大腐敗問題的揭露略顯遲滯,有時還不如外電。難道中國新聞工作者的工作效率竟不如外國記者?還是輿論監督只放馬後炮,只做表面文章?另外,監督對象主體大都還停留在社會底層和道德範疇問題的監督,而對輿論監督重點的權力組織和決策任務以及大多數政策性問題的決策過程的監督,則顯得有些蒼白無力。「『打蒼蠅不打老虎』成為中國新聞界在輿論監督問題上的一種常態。」②不管什麼時候,什麼地方,來自各方面的阻力都如同擺在輿論監督面前的頑石,行政同級之間的監督似乎還沒有開展過一例。一些被輿論監督過的同類問題並沒有得到真正解決,有的成了「過場風」,曝光偃息一陣後反而變本加厲、層出不窮。 網路對輿論監督的影響
審視網路傳媒的新特點,目前,環視中國網路傳媒,相當一批按照新聞媒體傳播流程運作的網站初具規模,並在各自的受眾領域內形成一定的公信力和社會影響力,在各種新聞事件的報道中能夠迅速製造出強大的網路社會輿論。互聯網作為第四媒體,引發了傳播溝通方式的革命。網路傳播無需第三者,可以實現網上的無中介傳播。網路傳媒使具備相應條件的人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向任何同樣具備相應條件的人提供和獲取信息真正成為可能。在傳統媒體傳播的語境中,信息往往呈現出強勢的單向流動,讀者作為受眾往往沒有或很難獲取與傳媒平等的話語權。而在網路傳媒時代,藉助電子郵件、BBS等信息交互工具,使讀者結合內容討論、參與媒體建設的熱情極為高漲,讀者輿論的影響大大增強。 近年來,雖然傳統媒體也不同程度的注意與受眾的互動交流,但這種交流畢竟非常有限。批評新聞還是主要由編輯部的資深編輯和評論員執筆。要想發表群眾的言論,則需經過幾道過濾和篩選,難得登上大雅之堂。而在網路的虛擬空間中,所有成員都能平等發表意見,網路為輿論監督群眾性和民主性的增強提供了技術上的便利條件。隨著網上用戶迅速增加,愈來愈多的個人網頁和商業站點開設論壇,人人都能就政治、軍事、社會、文化、科學經濟、體育等方面開展網上交流,頗具一定的政治影響力。人們可以在網上說自己想說的話,不再需要Gatekeeper。 網路傳媒的輿論監督 以傳媒為載體的輿論監督,應既是監督公共權力的武器,又是保障公民免受強權侵犯的盾牌。值得肯定的是,網路傳媒使公民能自由表達意見、發表言論,這其實反映的是一種民主精神。網路社會中,誰能及時準確的掌握網路技術和信息,誰就能獲得更多的主動權和發言權。網路技術手段的廣泛應用,使社會成員的參與性更強。這裡,人們不必排長隊,不必face to face,而是處在自由時空,不僅敢打蒼蠅,還敢對老虎大打出手。 我們需要的輿論監督不是power,而是right。它必須在信息高度自由和公開的社會環境中進行,網路傳媒正給這種需要提供了可能。一個國家對輿論監督的承受力和寬容度反映出這個國家政治體制的民主化程度,目前我國網路議事自由還有待進一步完善,但一定程序上已具有了這種特色,而這正體現出網路傳媒給我國輿論監督帶來的進步作用。 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有時在報紙上難以了解到的政務信息在網上卻應有盡有。儘管我國民主化程度已有了空前的發展,但「宮廷事務內政化」思路仍或多或少的出現。百姓無法了解政事,監督自然無從談起。「大道不通,小道暢通」造成信息傳播紊亂。此時,輿論監督眾口不一,成了空談。網路有效解決了信息公開難的問題,人們能通過網路了解最新消息,輿論監督也更加行之有效。 結 語 網路使受眾同新聞工作者一樣容易並直接地獲得新聞事件的第一手材料,對新聞事件第一手材料的佔有不再是媒介工作者的獨家專利,這也意味著公眾可以依據全社會共享的材料做出個性化的解釋或評論。網路打破了線性傳播樣式,促使輿論監督更快走向正軌,逐漸形成一種良性循環:以追逐真實為主的監督;以人為主的監督;以決策階層為重點的監督。雖然,現階段,網民素質還有待提高,利用網路進行惡性透支的行為還時有發生,但網路傳媒的發展畢竟還處在起步階段,不能因為有這些尚待解決的問題就否認其優越性。網路傳媒對中國輿論監督的促進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注釋: (1)《說還是不說》·於傑 (2)《新聞大學》·1999·冬季號 (作者單位: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 欄目責編:邱學峰 |
||||
|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