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的興衰及其與中原民族的關係
匈奴是我國古代多民族國家的一個游牧部族。它興起於公元前三世紀的戰國時代,衰落於公元一世紀的東漢時期,在大漠南北活躍了大約三百年,後來又在公元三至五世紀在中原地區活躍了大約兩百年,它的興衰對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部族的由來和興起地域:
中國北方廣大的沙漠南北草原地帶,自古就是我國北方各個游牧民族的寬廣舞台,草原氣候變化迅速,而且災害頻繁,游牧民族長期在惡劣的環境中生活,造就了他們頑強的生存精神,也註定了他們民族頑強的意志,他們有十足的狼性,不斷向中原民族和世界民族展現他們頑強的性格,同時也為各民族互相交往、戰爭、融合提供了載體。傳說中就有的黃帝北逐葷粥,大概發生在公元前六千年,說明了北方的游牧民族在遙遠的古代就與中原民族有了接觸。夏時的葷粥,殷商時的鬼方,西周時的獫狁,到春秋戰國時,史書中出現了戎、狄,到戰國末期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北方的許多互不統屬的氏族和部落逐漸的聚集起來,在一定的區域內形成了部落共同體,建立了本族的國家政權,匈奴就是其一。後進的或組成部落聯盟(如和匈奴同時的東胡族),或者仍舊停留在氏族部落的歷史階段。匈奴族就是通過這種融合,從而在公元前四世紀開始展露頭角,最終在公元前三世紀登上了歷史的舞台。在這一過程中可以得知匈奴的族源主要是葷粥,鬼方,獫狁,戎以及狄在內的活動與大漠南北的各族,匈奴的來源並不是單一氏族或者部落的延續,他們是在匈奴族形成過程中被稱為匈奴的那部分由於社會生產力較其他部落先進,所以逐漸在個部族中取得了主導地位,而匈奴名稱的來源就是那部分強大的部族名稱,然而內部上還是有好幾個部族和氏族組成的,例如:宇文,獨孤,休屠等部,和呼延氏,蘭氏,喬氏,須卜氏等氏族組成的,所以匈奴是眾多部落氏族聚集結合形成的內部複雜民族,也是部族融合的產物。匈奴是從蒙古高原走出來的第一匹野狼,它的出現是游牧民族對農耕文明第一次的深耕。
匈奴族最早的政治經濟中心在今天的內蒙古自治區的河套地區和大青山一帶,後來逐漸遷至漠北。匈奴第一個單于,頭曼單于的牧駐及政治中心就在該地區,陰山一帶在秦漢時期草木茂盛,水源良好,因而成為了匈奴的發源地和後來對外擴張的基地。同時還佔有沃野河套地區(當時稱河南地),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北擊匈奴,收復河南地,同時修築長城阻止匈奴南下,由於頭曼單于時期實力在秦國之下,所以匈奴向北進行了遷徙,到冒頓單于時期匈奴勢強,重新奪回了河套地區,歸右賢王管轄,漢朝直到公元前127年漢將衛青才收回該地區,到前119年漠北之戰,漢朝徹底將匈奴勢力逐出漠南它的發祥地,此役之後「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匈奴基本遷至漠北地區。
匈奴的社會發展和奴隸制政權的建立
匈奴族在很早的時候就形成了氏族部落和部落聯盟,但是由於在社會內部上並未形成緊密的聯繫,所以部落聯盟很不穩定,分合不定。在氏族組織還沒解體之前匈奴人也是過著共同生產,分配,沒有階級和壓迫的原始生活的。到公元前三世紀時,由於鐵器的使用,匈奴社會開始進入鐵器時代,鐵器的使用帶來的是社會生產力的極大提高,開始促使匈奴內部私有制的產生,集體游牧逐漸轉變為個體家庭經濟,同時生產力的提高也推動著社會各個經濟部門,尤其是作為當時主要經濟部門的畜牧業的發展,是社會生產出現了剩餘,導致階級逐漸逐漸分化,但是基於保護本氏族的安全和游牧地不受外族侵襲,此時各個家庭氏族對於牧場和游牧地域仍然是共同佔有。他們緊密的結合在一起,按照軍事方式組織起來進行出征和戰鬥,戰時作戰,平時從事射獵和進行畜牧生產,既是騎兵又是牧民,形成了生產和軍事相結合的社會組織。
相伴隨於匈奴畜牧業的發展,客觀上需要更多地人力去照看牲畜,所以私有主就利用在戰爭俘虜的人去從事牧業,從而促進了奴隸階級的出現。在匈奴平民中擁有奴隸很普遍,因為匈奴在戰爭中俘虜的人歸自己佔有,所以士兵都盡量的俘虜人口。由於大量的戰爭俘虜成為奴隸,大大促進了匈奴奴隸制的形成和發展。匈奴的奴隸來源主要有幾個:戰爭俘虜;臨族販賣;隸屬部族付不起貢稅被沒收為奴;匈奴族人因犯罪被沒收為奴隸。大量的奴隸被用到社會生產中,加速了匈奴社會進入了奴隸制社會。
隨著氏族公社的解體,私有制和奴隸的出現,匈奴氏族貴族權力出現了世襲制,社會內部階級分化加劇,在公元前三世紀時世襲權力漸漸發展,到冒頓殺父自立時最終明確作為一種制度加以確立。從此以後單于的最高權力就集中到攣鞮氏這一貴族手中,父死子繼或者兄終弟及,而其他的王,侯,大將,大當戶等高級的官吏也有顯赫氏族繼承。世襲權力的世襲,尤其是單于權力世襲制度的建立,從此單于坐鎮單于庭主掌大權,左右賢王掌握地方權力。氏族部落機構的形式隨然還有所保留,但是它的作用卻從此消失了。到冒頓單于時,他已經成為了一個權力極大地最高統治者了。冒頓時期積極向外用兵,向後東破東胡,西擊月氏,向南兼并樓蘭、白羊兩部,北服渾庾,丁令等部落,在一系列的軍事勝利面前,各部落首長全都臣服於冒頓。伴隨著軍事和經濟的發展,一個先以漠南,後以漠北為中心的龐大的奴隸制國家政權建立了起來,匈奴社會從此步入了文明時代。
先秦和西漢前中期匈奴與中原民族的關係
先秦時伴隨著匈奴的興起,匈奴就與中原民族有了聯繫。公元前四世紀末時,匈奴騎兵經常深入到今天的晉北一帶,對燕趙構成了很大的威脅,對於匈奴的侵擾,趙國國君趙孝成王派李牧駐守代郡、雁門,加強警備,以逸待勞。大破匈奴十餘萬騎兵,致使匈奴此後數十年不敢接近趙國邊界,到公元前三世紀中期以後,匈奴與燕、趙、秦三國的聯繫更加密切,有中原人進入匈奴的,也有匈奴人進入中原的,此時的中原與匈奴的關係不僅有戰爭,還有經濟和文化上的交往。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令蒙恬領兵三十萬擊潰了頭曼為首的匈奴入侵勢力,收復了河南地(今天的河套地區),從此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以報怨,並加固連接了原來的燕趙秦三地的長城,命蒙恬擁兵坐鎮上郡(今天陝西榆林),直到公元前210年蒙恬死後,匈奴在秦末農民起義的混亂中又佔有了河套地區。
西漢初期正是匈奴勢力空前強大的時期,在冒頓單于統一漠北以後,有騎兵三十多萬,冒頓利用楚漢相爭,中原內亂的機會,南越長城,侵襲陝西,山西等地,對剛剛建立的漢朝造成了巨大的威脅。加之漢初剛剛結束了戰爭,中原地區經濟凋敝,國力空虛,百廢待興,加之地方異性諸侯王的並存,中央集權急需建立,所以此時尚不能對抗冒頓單于統治的匈奴。前201年匈奴攻擊馬邑,迫使韓王信投降,匈奴於是進攻太原、晉陽,劉邦親率四十萬大軍前往抵禦,結果被圍白登山,用陳平計才得以逃脫,遂與匈奴締結和親之約,從漢高祖劉邦到景帝近七十年的時間裡,和親成為西漢初期對待匈奴的基本政策。漢初的和親政策是雙方力量不均衡條件下,漢朝委屈求全暫避匈奴侵擾的情況下產生的,對於這種政策漢朝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漢高祖劉邦到漢武帝時,對匈奴的和親政策主要有三種:以公主嫁給單于為閼氏,加送千金、酒食等物品;漢朝開放關市,允許雙方人民進行交易;汗匈結為兄弟,以長城為界,北面為匈奴的游牧地區,南邊為漢朝的農耕地帶,如果雙方都按照約定,自守邊界,這必定有利於兩方人民的安定,雖然漢朝做出了巨大的犧牲,仍不能滿足匈奴奴隸主的貪婪慾望,漢朝北方仍然頻繁受到匈奴的襲擊,和親政策並沒有收到好的效果,只是把漢族人民的生產財富送給匈奴貴族進行奢華的生活而已,兩邊人民並未受益。從歷史的角度看漢初的和親政策是一種消極的措施,對匈奴變相納貢以求妥協,不符合漢朝上下包括人民的利益,反而助長了匈奴奴隸主的貪慾,無利於漢朝人民的福祉。
到漢武帝時期,西漢王朝經過六七十年的休養生息政策之後,國力空前強盛,經過劉邦滅異姓諸侯,和文景削藩,平定七國之亂,漢武帝時中央集權大大加強,對匈奴的抗擊條件基本成熟。為了從根本上解除匈奴奴隸主貴族的侵擾,先後組織了幾次重大的戰役:漠南(今河套)之戰;河西之戰;漠北之戰。公元前127年衛青、李息率領大軍經榆林,出雲中,進攻樓煩和白羊部,佔領河南地(河套),設置朔方郡,築城為塞,以防匈奴反擊,前124年衛青率領十餘萬人包圍右賢王庭,斬殺俘虜很多,戰果輝煌,衛青晉封大將軍;河套戰役以後,漢朝繼續發動河西(今河西走廊和湟水谷地)之戰,該地為戰略要地,為匈奴騎兵南下的要衝,匈奴渾邪王和休屠王的牧駐地都在河西走廊,為保證朔方和隴西的安全,並且阻止匈奴勢力的南下,河西地帶必須爭奪。前121年,驃騎將軍霍去病率萬餘人從隴西出發擊匈奴,轉戰千里,斬殺折蘭王,盧侯王,捉渾邪王子及以下俘虜九千人,其他各部收穫亦很大。此役迫使渾邪王降漢,河西走廊得到平定。前119年夏天漢武帝進行漠北之戰,武帝前期被封為翕侯的匈奴人趙信,在河南之戰中(前123年)重新投降了匈奴,並且向單于建議,他認為漢軍不能輕易渡過寬達千公里的茫茫沙漠草原,因而提出依靠地理形成的戰略緩衝,和漢朝進行對峙。這使得漢武帝大怒,於是動員士卒,勢在必得。同時漢朝總結出以粟喂馬來代替草料餵養,使得馬匹的耐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利於長距離奔襲。武帝令粟馬十萬匹,大將軍衛青領五萬出丁香,驃騎將軍霍去病領五萬出代郡,同時令私人馬匹四萬匹,步卒數十萬人協同作戰。雙方在漠北大戰,各有傷亡,激戰一天,漢軍衛青部斬匈奴一萬九千人,衛青追至今天的蒙古愛杭山,得匈奴儲存的糧食以供軍需,剩下的全部燒毀而歸。同時霍去病部出塞兩千多里,大敗左賢王部,斬首七萬餘級,留下了封狼居胥,禪於姑衍,登臨瀚海的歷史美談。漠北之戰漢軍斬匈奴約八九萬人,自身傷亡數萬,經過此次戰役,從此漠南無庭。同時漢朝實行外交政策,聯絡大宛,月氏,烏孫,拆散匈奴在西方的聯盟,漢朝又先後設立了酒泉,武威,張掖,敦煌四郡,以絕羌族和匈奴的聯繫,還有利於上郡,朔方等地進行屯田。武帝之後的漢宣帝本始元年前73年匈奴進攻烏孫,企圖以武力迫使烏孫脫離與漢朝的關係,烏孫王和漢朝公主(政治聯姻)先後上書求救,漢朝發兵五路,聯手烏孫,於前71年進行出擊,漢烏取得了巨大的勝利,迫使匈奴進一步的遷徙。
由於匈奴貴族集團對西漢的侵擾引起的戰爭的失敗,給匈奴貴族帶來了重大的打擊,也給匈奴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匈奴的人口和畜牧數量大幅減少;因戰爭的失敗導致原來許多適合游牧的地區丟失,牧業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所屬部族瓦解,冒頓征服的部落因不堪忍受重負,紛紛反抗,匈奴政權四分五裂;同時匈奴統治集團內部也發生了內訌和分裂,以致後來發生五單于爭立的局面。到呼韓邪單于時才有了轉機,呼韓邪雖然結束了五單于爭立的局面,但是地位並不穩定,在著手恢復時期,招到自立的呼屠吾斯(呼韓邪弟弟,左賢王)的進攻,促使他做出了歸附漢朝中央決定,接收漢朝的中央的統一領導,在漢朝的的支持下使他重新恢復了對匈奴地區的統治。自此從冒頓以來自譽天之驕子,與漢朝分庭抗禮的匈奴對漢稱臣,接收漢朝的領導,對西漢後期和匈奴兩方社會的恢復和安定都有重要的意義。
西漢末期和東漢時期的漢匈關係
呼韓邪死後,他的後代遵從他的遺囑繼續喝漢朝保持和平友好的關係,西漢末期王莽執政時期(公元1年),這種關係被破壞了。王莽的對匈政策是極端錯誤的,他違反了漢宣帝,元帝時的約定,強加給匈奴許多的規定;同時他還把漢宣帝時頒發給呼韓邪單于的金質「匈奴單于璽」收回,另外發給單于烏珠留「新匈奴單于章」,王莽想通過這壓低匈奴單于的政治地位,把原來漢王朝尊重單于為匈奴最高首領的地位變成了王莽新室的諸侯地位,把漢匈藩屬關係變成了政治附庸關係,同時要求把「匈奴單于」之號改為「降奴服於」。他的這些壓迫匈奴的做法是他儒家思想中的夷夏觀念,對匈奴帶有歧視污衊的思想。此外在他篡漢之後(公元9年),試圖以武力樹威,給匈奴內部人為的製造分裂,激起了匈奴的不滿,匈奴入塞侵擾,殺雁門,朔方太守、都尉,北方又遭重害。在漢匈關係緊張時,王昭君的女婿須卜當時為匈奴執政大臣,試圖積極挽回頻於破裂的漢匈關係,在匈奴的主動下,和親雖然地以實現,但是王莽的繼續採取對匈奴的錯誤政策,再貶「匈奴」,還把須卜當強架到長安威脅他為須卜單于,並要派兵護送他回匈奴地區當單于,這又進一步破壞了漢匈關係,後王莽在農民起義的浪潮中被殺,直到東漢初期,雙方關係也沒有改善。
東漢初期,匈奴奴隸主的侵擾勢力利用漢末農民起義,中原地方勢力割據,而東漢王朝初建,在政治,軍事上還比較薄弱,對北方的控制力減弱的時機,開始對東漢王朝給與打擊。而自呼韓邪單于歸附漢朝以後直到東漢建立的近七十年里匈奴內部安定,社會生產得以恢複發展,東漢初期匈奴力量又變得很強盛,導致匈奴的社會階級發生變化,匈奴內部自西漢時就存在著主和和主戰兩種勢力,到東漢初期時,主戰派勢力重新成為主導地位,由於匈奴內部各種社會勢力的消長以及漢匈雙方力量的變化,匈奴給東漢王朝不斷製造壓力。他們重新控制了烏桓,聯合烏桓和新興的鮮卑族對漢朝不斷的侵擾;其次他們勾結內地的割據勢力,使他們成為南下侵擾的工具,北方不得安寧;再次匈奴不斷勒索西域各族以增加自己的經濟財力。相反此時的東漢王朝中央政權剛剛建立,地方上的割據勢力尚未肅清,全國尚未統一,社會經濟凋敝,人口銳減,邊防要塞基本上被完全毀壞。由於雙方力量對比差異,所以漢朝從戰略上只能採取消極防禦的策略來對待匈奴。為此東漢初劉秀在政治上遣使送金給匈奴,以通舊好,希望能暫時緩和與匈奴的緊張關係,但由於匈奴勢強並未收到良好效果,其次劉秀也進行了軍事部署,但是以防守為主,多為局部戰爭,且帶有消極防守的性質,並未進行過決定的性的戰爭。再次漢初重新加強防禦工事,修築要塞烽火,集中力量應對中原和防守北方,對西域各族暫時放棄。
到公元48年匈奴內部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匈奴自身分裂為南北兩部分,匈奴分裂是其歷史發展的結果,匈奴的游牧經濟在生產和生活上需要和中原民族的農產品手工業品進行交換,這奠定了漢匈團結的社會基礎;同時中原先進的經濟文化對匈奴也產生了很大的吸引作用。分裂後的南匈奴歸附漢朝,進入塞內生活,北匈奴繼續留在漠北,最後進行了西遷,兩部匈奴各分東西,各自的發展歷史也逐漸不同,在對待歸附的南匈奴東漢以諸侯王之禮對待,另賜給金銀物品,南匈奴與東漢關係非常友好。南匈奴內附對匈奴的歷史和漢匈關係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給予匈奴侵擾勢力沉重的打擊,使中原北部解除了威脅,邊境人民得以安定生活;西部的烏桓,鮮卑擺脫了被驅使的地位,使他們重新歸附東漢;同時內附的南匈奴得到漢朝的支持,社會生產和人口都得到恢復增加。而北匈奴由於連年的嚴重天災,加之南匈奴和烏桓、鮮卑的進攻,在退居漠北以後社會經濟極度的萎縮,力量被大大消弱,於是他們又假借與漢朝和親來離間漢朝和南匈奴的關係,同時勾結南匈奴中的叛亂者妄圖進攻漢朝,北匈奴的存在對漢朝的社會發展始終都是威脅和障礙,到東漢中期隨著政治的統一,社會經濟的恢複發展,東漢國力增強,以及南匈奴的支持,東漢王朝開始了對北匈奴的帶有戰略意義的征伐。公元72年漢明帝派竇固和耿秉屯兵涼州,為北伐做準備,73年分兵四路進攻北匈奴,除竇固一部有戰果外,耿秉、來苗、祭彤三部都因北匈奴逃走而無功而返,同時派班超出使西域,加強了西域與內地的聯繫,也把北匈奴的外交給阻斷了。89年東漢開始了大舉征伐北匈奴的統一戰爭,車騎將軍竇憲和執金吾耿秉出朔方,度遼將軍鄧鴻出包頭,竇憲副校尉閻盤率領南匈奴精騎一萬多人與北單于大戰,斬首一萬三千級,歸順者二十多萬人,竇憲耿秉出塞三千餘里,刻石記功而還,91年春,漢朝再次出擊,耿夔大破北匈奴,北單于逃往烏孫康居,匈奴政權全部瓦解,從此匈奴退出了漠北地區。
自公元91年北單于逃亡以後,漠北地區出現了大混亂的局面,因為失去了政治統領,導致很多的人無所歸屬,因此匈奴逐漸分裂為四個部分:一是北匈奴單于的弟弟左谷蠡王於除犍率領一部分殘餘數千人,自立為單于,並遣使請求歸附,後來因為因叛漢逃回漠北,別漢軍斬殺;二是北單于自領的的部分,北單于被擊敗後,率殘部遠走烏孫,後來又到了康居(今天的哈薩克),其後代在四世紀中期(公元374年)時擊敗阿蘭聊人(今天的頓河地區),使其滅國,此部匈奴然後又分成三批進入了歐洲;三是一部分加入了鮮卑,鮮卑乘著北匈奴的衰敗之際,逐步佔據了匈奴的地區,使很多原來匈奴的人口加入了鮮卑,鮮卑後來分裂為幾個部落,最強的是宇文部、拓跋部和慕容部,宇文鮮卑部就是由加入鮮卑的匈奴宇文部演化而來的,宇文鮮卑後來入關中建立了北周政權,而與拓跋鮮卑雜居的一部分匈奴逐漸形成了匈奴父,鮮卑母的鐵弗匈奴,後人稱他們的後代為拓跋氏,五胡十六國時期,鐵弗改稱為赫連氏,建立了大夏政權,拓跋鮮卑則建立了北魏政權;四是繼續留在漠北的匈奴被新興的柔然吞併。
魏晉南北朝時期匈奴與內地民族的關係
漢代時期匈奴的內遷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此時除了南匈奴以外,又分解出來的一部屠各部逐漸活躍起來,南匈奴和屠各散居在今天的甘肅,內蒙,陝西,山西一帶,在四世紀前期聯合起來,先後在陝西、山西建立了漢--前趙政權,新分裂的另一支盧水胡,居於河西走廊和青海之間,在五世紀前期建立北涼政權,而另一隻鐵弗匈奴於五世紀前期在陝北一帶建立大夏政權。五胡十六國時期匈奴或者其演變的後代依然對中原政權產生著巨大的影響。291-306年西晉統治集團為爭奪皇位發生了八王之亂,使西晉統治階級受到嚴重消弱,各族反階級和民族的壓迫的起義逐漸燃燒,西晉政權在起義中風雨飄搖,內遷的各族政治首領紛紛起來為自己政權奪利,從而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的五胡十六國時期,首開此局面的是匈奴貴族劉淵,劉淵為屠各胡,深受漢族文化影響,加之他又冒稱南單于之孫,以此來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308年劉淵攻克平陽、河東兩郡,遷都平陽(今臨汾),310年劉淵病死,其子劉聰即位,於是發兵進攻西晉,與劉曜、王彌,石勒共同會戰,並攻入了洛陽,大殺西晉官民,316年劉聰攻入關中,後進長安,西晉滅亡,此時的「漢」政權達到了全盛時期。但其內部存在著很大的矛盾,分裂勢力也很大,如石勒,加之統治集團內部為爭奪王位相互進攻,同時對佔領地區大勢屠殺掠奪,使各方矛盾不斷激化,劉聰死後,其後繼者劉粲昏庸荒淫,最終被大將軍靳准所殺,丞相劉曜,知道靳准叛亂後,從長安發兵與石勒共同討伐靳准,在征討過程中劉曜自稱趙公,319年建立趙國,史稱前趙,為了進行封建剝削,劉曜建立了租稅制度,大發人民服勞役,而且進行瘋狂的屠殺和掠奪,落後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使北方社會經濟遭到極大的破壞,阻礙了歷史的進步,同時也加深了個民族之間的仇恨和矛盾。各地的起義不斷,嚴重打擊了前趙的統治,動搖了劉曜的政權基礎,加之石勒又公開與劉曜決裂,自稱大將軍,大單于,建立後趙政權,定都河北邢台,324年起,前後趙進行了數年的戰爭,328年後趙石勒親征,329年劉曜被石堪所俘,不久被殺,秋九月,石虎破前趙於義渠,坑殺其王公大臣五千多人,前趙存在二十六年而亡(304-329年)。
在漢末魏晉時期,在今天的四川西北,甘肅武威,隴東、陝西一帶是盧水胡(匈奴的一支)的分布地區。西晉末年的關中各民族大起義中,渭北盧水胡曾參加,前秦苻堅統治的關中地區也分布有很多盧水胡,北魏時期在渭水北部的杏城(今陝西黃陵)集中了大量的盧水胡,並且不斷地起來反抗北魏的統治,但都先後失敗了。而張掖、武威一帶的盧水胡在五胡十六國後期,在沮渠蒙遜的領導下,建立了北涼政權,定都張掖,北涼當時面對著嚴峻的形勢,中原有北魏與東晉對峙,還有定都長安的後秦羌族姚興;定都蘭州的西秦隴西鮮卑;定都青海西寧的南涼河西鮮卑,靠近北涼的有後涼氐族的呂隆,西邊有敦煌的西涼李暠。通過一系列的戰爭和政治斡旋,北涼把西涼給滅亡了,西域各國對北涼蒙遜稱臣,北涼政權達到全盛時期。北涼從開始對北魏一直保持著恭順,430年蒙遜遣使至魏,太武帝拓跋燾冊封蒙遜為涼王,冊書要求蒙遜「盛衰存亡,與魏升降」,但從北魏經略中原的野心出發,滅亡北涼是遲早之事,公元439年,太武帝以牧犍與其嫂通姦,其嫂毒害魏公主(太武帝妹妹),被太武帝派去的解毒醫生救愈,太武帝以此為由,向牧犍要求征李氏問罪,牧犍不肯,此時北魏已經滅北燕,太武帝決定對北涼進行征伐,該年夏天,太武帝親征,留太子拓跋晃監國。在北魏的軍事進攻下,牧犍出降,後被賜死。但北魏太武帝並未滅亡北涼,到460年(魏文成帝)時,柔然進攻高昌,滅沮渠氏,北涼滅亡,從蒙遜建國到滅亡,北涼存在了六十年(401-460年)。
魏晉時期由於匈奴與其他民族的融合,產生了一支新的匈奴,即歷史上的鐵弗匈奴,鐵弗是又匈奴和鮮卑兩族相互雜居通婚,由匈奴男子和鮮卑女子婚配而產生的,只有父親是匈奴,母親是鮮卑的子孫才稱鐵弗;而鮮卑父親,匈奴母親的則稱拓跋。當屠各胡建立漢和前趙政權的的時候,鐵弗匈奴則在他們的首領劉虎、劉衛辰、劉屈孑(赫連勃勃)幾代人的努力下,經歷北部地區的民族混戰,在匈奴前趙政權滅亡八十多年以後再次稱帝建國,併入主關中,鐵弗匈奴發家於劉虎時期,劉虎為晉國安北將軍,監鮮卑諸軍事,(西)晉滅亡後,晉國并州刺史劉琨堅持在北方和外族進行鬥爭,以圖恢復晉國在北方的統治,此時劉虎聯合聯合一支白部鮮卑進攻劉琨,而劉琨在拓跋猗盧的幫助下大敗劉虎,後經東晉批准,冊封拓跋猗盧為大單于,代公,後來拓跋猗盧自立為代王,建立代國。341年劉虎為報前次戰敗之仇而進攻代國,結果兵敗病亡,此役使鐵弗匈奴和拓跋鮮卑成為了世代仇敵。公元359年劉衛辰取得鐵弗匈奴權力,因進攻代國失敗而歸附了前秦苻堅,苻堅對其因俗而治,把鐵弗和代國遺民分成兩部分,黃河以東交給劉庫仁,以西交給劉衛辰。後來前秦在淝水之戰中戰敗瓦解,劉庫仁部發生內亂,代國後人中十六歲的天才少年拓跋珪逃出該部,建立了北魏政權,併兼並了劉庫仁部,而劉衛辰又因不自量力進攻新興的北魏政權兵敗被殺,被拓跋珪滅門,然而百密一疏,劉衛辰的一個兒子逃脫了,而他恰好正是後來大夏國的建立者赫連勃勃。赫連勃勃,原名劉勃勃、劉屈孑,身材魁梧,儀錶俊美,善用騎兵,軍事造詣很高,他在後秦皇帝姚興的幫助下得以重獲武裝,後因後秦與其世仇北魏建立了聯繫而起兵叛秦,於公元407年建立大夏政權,改母姓劉為赫連,表示自己的功業顯赫無比,連接天地。然而他又是一個性格殘暴的人,413年徵發民力在陝西榆林修建統萬城作為都城,而且要求非常嚴格,最終修建了一座堅固的城池,統萬城也成為了今天我們唯一能見到的匈奴城池。隨後赫連勃勃聯合北涼、北燕,進攻後秦,在兵逼長安時被東晉權臣劉裕的北伐搶了先機,然而劉裕北伐並不是要恢復中原,而是要篡權,所以佔領長安後劉裕就撤走了軍隊,只留下十二歲的次子劉義真鎮守長安,這給了赫連勃勃有利的機會。418年,命太子赫連璝進軍關中,進軍大敗,十一月赫連勃勃正式稱帝,並且自己反對遷都長安,堅持繼續留在統萬城以防範北魏。424年大夏國發生內訌,太子赫連璝怕弟弟和自己爭奪王位繼承,而襲擊弟弟赫連倫,赫連倫戰死,引起太原公赫連昌的不滿,他又襲殺了赫連璝。大夏國的王位繼承問題引起的內訌給了北魏報仇的機會,425年,赫連勃勃去世,赫連昌即位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出兵伐夏,於426年生擒赫連昌,北魏封他為秦王,且妻以公主,但不久因他叛亂被殺。失去赫連昌的大夏由其弟赫連定繼位,赫連定軍事造詣很高,在混亂中存在了幾年,431年,他在進攻西秦之後又去進攻自己的盟友北涼,結果兵敗被俘,北涼將他交給北魏,被拓跋燾當即斬殺,大夏滅亡(407-431),大夏和前趙一樣,在歷史上存在二十六年。
從傳說中的葷粥、鬼方,到春秋戰國時的秦趙燕戍邊,到秦始皇力擊匈奴、修萬里長城,再到兩漢時的漢匈戰爭,雙方關係的變化,以及魏晉南北朝「五胡十六國」時匈奴後裔所建立的政權,無不說明匈奴這個民族在聯繫著中原,影響著中國歷史。匈奴的興起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在匈奴與中原民族近千年的交往中有戰爭有和平,不論戰和都在無形中推動了中原農耕文明得進一步發展,同時也促進了匈奴的進步,增進了彼此的了解,加速了民族融合,匈奴與中原民族的關係延續了幾百年,最後以民族大融合,匈奴族的消失,大一統政權(隋)的建立而結束,但是它留給我們的不僅是一個民族曾經的興衰成敗,更多的是歷史久遠的回憶。
參考書籍:
《史記.匈奴列傳》
《匈奴史稿》
《匈奴史》
《五胡錄》
《匈奴帝國的傳奇》
《中國古代北方民族通史》
《鐵弗匈奴與夏國史研究》
《匈奴簡史》
《中國民族史》
《漢匈戰爭三百年》
推薦閱讀:
※土耳其是如何把匈奴人,阿提拉,突厥人,奧斯曼土耳其這些爹串起來的?
※古代匈奴和現在的匈牙利是什麼關係?
※一段被掩飾拋棄的歷史《泰景亨策》115
※12暴雨與匈奴的哨所
※匈奴、鮮卑、契丹、女真、蒙古誰戰鬥力最強,這些民族如今在哪裡